【www.lexiangwang.net--安全评价】

第一篇明与暗:明与暗_600字

  世间何为明?何为暗?
  明即光,暗及无光?光及正义,暗及邪恶?正义中容不得邪恶,邪恶中容不得正义?正义的人消灭邪恶就是对的?邪恶的人消灭正义就是错?那么我想问:什么是明,什么是暗?
  世间自古多纷扰,史书上的人何时有过光有褒,无过贬?褒贬是史书上人物的评价,例如孔夫子,古时曾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可谓不是一项向世人夸赞他的伟举,可是也有人认为他周游列国,不过是谋取官名,碰巧的碰巧遇到了好弟子。所谓的清高不过眷恋世俗(此观点并非我说的)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秦国势力的扩大成就了当时世界第一国,秦始皇的万里长城成了太空中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可是死在秦朝的铁蹄下的人们不知有多少?不知因长城哭成孟姜女的有多少?一个个璀璨的文明因为焚书个个凋零!史书上没有明确的倾向,但是我们还是能够读出负面来,究竟谁对谁错?豪迈的人一般都是留给后世来品。
  极恶的人有多少是伤心病狂?有多少人是被走投无路?有多少人是被逼无奈!被口中挂着“正义”的人为自己的私欲所残害?在某种情况下,权力大于民心。日本的教科书绝口不提侵华战争。
  物极则反,数穷则变。正如太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理想主义者终是经不起现实的摧残。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出去骑自行车,找个阳光明媚的天,在有绿荫的大道上,是明束缚了暗,还是明打破了暗!
    初二:李逸帆

第二篇明与暗:飞翔_750字

  I want to fly!我大吼,I want to fly!我咆哮,我好想飞,飞过这世间的明与暗;我好想飞,飞出这压抑与局限。就让我飞吧!自由自在的飞;就让我飞吧!无忧无虑的飞。我想飞,在我的世界飞的很高很远,永远不存在悲哀!
  我想飞,飞出现实,飞出压抑。让我的思绪尽情飞扬!那才是我的崇拜,或许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仍旧崇拜,崇拜那一个飘渺的梦。
  我想飞,飞出喧闹,飞出嘈杂,让我的心灵得到宁静,那才是我的渴望。可是,生活中的琐碎,使我透不过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使我无法平静。但是我仍旧渴望,渴望那样一个美好的旅程。
  我想飞,飞出课本,飞出教室。让我在旷野里尽情驰骋。那是我的幻想,因为我是一个学生,注定要做课本和教室的奴隶,但我仍旧幻想,幻想那样轻松的几个钟头。
  我想飞,飞出地球,飞出宇宙,去亲自见识一下那个无氧的真空,或许我可以在那里定居,那就是我的向往,虽然它的实现机率为0。0001%,但是我仍旧向往,向往那个没有压抑,没有喧闹,没有。。。。。。的空间。
  我知道有人会说我痴人说梦,但是我不在乎,毕竟他们说的是事实,我也无可争议。有时候我真想做一回痴人,尽情的飞翔在自己的梦里,没有压抑,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悲伤,在他们的世界里拥有的是无尽的快乐与自由。
  伟大而令人尊敬的上帝,求你赐给我一对神奇的翅膀吧!让我尽情去飞,远离生活中的压抑,忧愁,烦恼与悲伤吧1我承受不住了,即使只有一天也是好的。
  而您却对我说:你的压抑与忧愁是你自己创造的我也没有办法。
  可您是伟大而令人尊敬的神呀?
  沉默。没有回答。
  我知道,上帝是不会帮我的。到了晚上,我向流星诉说了愿望,但回应仍旧是NO这时我的梦破碎了,随之而来的是已成乱麻的压抑,忧愁,烦恼与悲伤,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只能硬着头皮对自己说:你真傻,还是老老实实面对吧!但我心里仍旧说:I want to fly!
  我想飞,一个永恒的梦。
 

第三篇明与暗:佳作赏析《林海》(三)


  今天继续讲老舍的《林海》。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第一个对称段是用对比的手法来写大兴安岭的——由秦岭的“岭”(高耸险峻),来比对出大兴安岭的“岭”(延绵博厚)。
  今天来讲第二个对称段: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讲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作文,多大点事儿》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天空是什么颜色?这显然是一道极为幼稚的问题(各位妈妈们不妨问一下自己的孩子)。但是这个问题,无论是艺术地看还是现实的看,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质疑。
  有一次,美术老师组织孩子们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并写生(当然也要父母带着去)。在一幅画前,老师问孩子们一幅画(记得是一幅法国著名画家的作品)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孩子们都齐声回答:“深--蓝--色!”(实际是一种近乎黑的深蓝)。
  老师接着说:“对,为什么是深蓝色的呢,是因为这和画家当时的心情有关。你们看一下画面上的这种蓝色,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但画家却把它调了出来,并用来表示天空。你们看,这颜色多漂亮呀。”
  听了美术老师这一番话,我就又带着悠宝重新转了一遍。
  “悠宝,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蓝色的呀。”
  “你看这幅画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灰色的。”
  “这幅画的天空呢?”
  “红色的。”
  “看这幅,这幅画的天空是什么色?”
  “粉红色。”
  “这幅呢?”
  “七彩色”(画家用点画法,用五颜六色画成了天空)。
  “这一幅呢?”
  “黑色。”
  ……
  “悠宝,天空是什么颜色的?”
  “有很多种颜色”
  “可以用黄色来表示天空吗?”
  “当然可以啦。”
  后记:即使不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天空,它也是多样的。秋天的天空可以是蓝色的;黄昏的天空可以是血红色的;夜晚的天空可以是黑色的;沙尘暴的天空可以是沙色的;下雨前的天空是灰色的。可因为我们缺乏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几乎把天空统一误认为只有蓝色。
  我们看到,本文中讲的绿色,是由四个对称、四种颜色来表示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以此来说明“哪里都是绿”、“绿得难以形容”。由此,我们还可以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人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我们大部分人会讲人的皮肤(亚洲人)是黄色的,其实不然。过去我也是这样认为,后来看了一次凡高的画展才有了不同的想法。凡高是印象派大师,当时就不明白他画的一个人面部的皮肤怎么是五颜六色的?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才明白画师是对的。老师讲:“细细看人的皮肤,实质就是五颜六色的。”我细心观察后发现,确实如此。
  我们曾经讲过一首杜甫的诗——《望岳》,里面有一句“阴阳隔昏晓”,大体的意思是说泰山由于山南朝阳、山北朝阴的原因,所以一整座山的南面(阳面)就是“晓”——很明亮,而山的北面(阴面)就是“昏”——阴暗。因为光线照射的角度不同,就让泰山的南面与北面呈现了明与暗、晨与昏的不同景致。
  回到正文中来。我们知道,因为不同的气候条件呈现出不同的植被——高纬度的地方气候冷,就呈现出针叶林;低纬度的地方气候热,就呈现出阔叶林;中纬度的地方冷热适中,就呈现出针叶与阔叶的混合林。所以,在中国的北方,大多的植被是针叶林;而在中东部,就是两种林同时存在;而在南方,比如广东、海南,就多呈现椰树、芭蕉这样的阔叶林。同样的道理,一座山,山的顶部气温低,山的底部气温高,而山的中部气温相对适中,所以在同一个纬度上,也会因为山的高低而生长着不同的植被。这也是植被在秋天的时候会是“层林尽染”的原因。因为植被的不同、植物的叶子不同以及光照的不同,所以就会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在本文中看到作者写的绿,确实写得很丰富、很确切。
  再举两个例子来讲。我们通常会说“红通通的苹果”,这样的观察是不细致的。我们要知道,一个苹果,冲阳的一面是红的,而背阳的一面是黄的。第二个例子是西瓜,我们通常会说“西瓜是绿的”,这样的观察也是不确切的。西瓜上面的部分,也就是冲阳的部分是绿的,而靠近泥土的、背阳的那一部分则是黄色的。
  据说,古时候的人有一个经验:如果在森林里迷了路,可以通过石头上青苔的分布来判别南与北、阳与阴。讲了这么多,无非是要说明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如《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提问一样:任何物体的颜色都是丰富的,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变化的,角度不同,光线不同,颜色就不一样。这个现象,我们要跟孩子讲清、讲透,不要怕写一个人的脸写成五颜六色的,不要怕把一个人的脸写成大“花”脸。
  再讲第二个技法。看原文“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是一个移花接木、张冠李“代”的技法,我们将在下一本书里有系统的介绍。这个技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先喻后借,先把“林”比作“海”,然后就在“海”字上做文章。比如,今天上午我们讲的一篇小朋友写的作文:(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好像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先是把“草地”比喻为“地毯”,然后借用这个“地毯”当成“草地”。我们就画蛇添足地来扩展一下:(草地)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花园里。春风吹过,绿地毯快乐地一起一伏,轻步起舞,绿地毯毛绒绒的样子,很柔顺。绿地毯在乍暖还寒、春寒料峭的时候,首先带来了一股暖流。
  同样的,把本文中“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也来扩展一下,就会显得更明显一些:“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海里的群岭起伏是波浪,海里的鲜花是波涛里的浪花,而海里的风声便是浪涛的轻哮了。”我们再举个通俗的例子,写我的妈妈: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先喻后借,把“妈妈”比成“老虎”,然后就在“老虎”上面做文章,一路借下去:我的妈妈平时很温柔,但她一生起气来,就跟一只老虎一样。她即便不骂我,瞪下虎眼,也会让我屁滚尿流;她即便不打我,举举虎爪,也会让我全身发抖。

第四篇明与暗:旅途_350字


  我们的故事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站。
  在漫漫旅途中,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在扶持我们,那是正义的力量!
  也有一种力量,在不断的考验与鼓励我们,
  那种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风吹叶飘,雨落水涨,光出暗无,
  我们的旅途就像这样,坎坷蜿蜒,
  我们是正义的化身,也免不了有人是邪恶的化身,
  在漫漫旅途中,有你我他,
  有爱有恨,有好有坏,自然也少不了光明与黑暗。
  在明亮的世界里,往往都住着善良的人
  在昏暗的角落里,往往都蹲着邪恶的人。
  我和你,和他,都站在明亮的世界里。
  在那里,我们沐浴着太阳的光辉,
  享受着月亮的洗浴,欣赏浩瀚无垠的星空,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他们,
  蹲在昏暗角落邪恶的他们,
  我们也用该有身上的某种精神去感化他们,
  我们不能抛弃他们,
  我们是正义的化身,
  应该去用正义协助他们,
  让他们也站在光明的世界了,想我们一样生活,
  我们应该懂得邪与恶,爱与恨,明与暗,
  这样,我们才能立足在这美好的世界!
 
    福建泉州洛江区双阳中心小学六年级:高群招

第五篇明与暗:面对选择_550字

  徘徊在生与死间,踌躇在明与暗间,有人选择生,有人选择死;有人选择明,有人选择暗。选择需要一双慧眼,更需要一股勇气。
  小学的时候,我有一次去参加数学考试。题目不难,却也不简单。我被人称之为“数学王子”,就是因为我的答题技术高。可是,做到最后,我却被最后这道题难住了。这道题有10分,如果我答错了,这次考试我就惨败了。我想着这道题的解法,周围一片寂静,其他人似乎也在考虑这道题。
  突然,一个纸团落到了我的脚下,我下意识地用脚踩住,又瞄了瞄监考老师。监考老师微闭着双眼,似乎正在熟睡。
  我连忙捡起纸团,打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最后一题的题号,下面就是解法。我提起笔刚想抄,却感到有千百只眼睛盯着我,我打了个寒战。我不想抄,它却在我眼前飞舞;我想抄,它却像一根针,直扎我的眼睛。抄了,可能被发现;不抄,可能就丢掉了10分。它让我进退两难,让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最终,我选择了不抄。考试在于平时积累,抄答案不是投机取巧吗?正当我把纸团放进口袋里时,监考老师从我身边走过,惊了我一身汗,如果我刚才抄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面对许许多多的选择。在选择面前,如果你选择了错误的选择,就有可能酿成大错,让你后悔莫及。所以,选择,需要敏锐的眼力和勇于负责的勇气。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有过刻骨铭心的选择吗?如果有,那就不妨写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选择的智慧和勇气。

第六篇明与暗:学会珍惜

  当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大地时,你可曾想到,这是太阳给予人类的恩惠;当清风拂过水面荡漾在林间时,你可曾问过,这是自然奉献人类的见证?
  脚踩一方水土,你可曾记得这是开垦者的汗水,是土地付出而凝结的智慧。伫立之上,尽情的沐浴着温柔的阳光所带来的舒适。那样流畅,似乎每一个倒影都述说着不一样的故事。
  你看,那棵路边的野草在风中轻轻摇曳着。我在想,染尽尘埃的他一定想要一场甘雨吧?其实,它想要的不是雨,而是一场火,一场结束它生命的火。也许你会问:“它为什么不珍惜自己呢?”我会回答:“像鲁迅先生说得那样‘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正是这样,才能将它外表的面貌脱下,把本质体现出来。”
  过去的时光已经黯淡,我们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陈旧的钟摆来回荡动着,每一次重复,都记录着逝去的从前。我想回去,但却无能为力……又是一片枫叶落下,又是一簇黄花凋零。记忆中的午后已不复存在,人海的身影也逐渐模糊。只能从“怀念”这个字眼中感受生活。
  “一声呼唤,儿时的伙伴,梦已离去,一切又回来……
  同学们,失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珍惜过!
  灵山中心小学六年级 李陈超
 

第七篇明与暗:三月,花未开_500字


  经过一冬的死寂,三月的风吹来了风的期盼,小草向外张望着,鸟儿在枝头鸣叫,但阳台的那盆花,依旧死气沉沉,仿佛沉睡的婴儿,又似乎暮年的老人。
  当温暖的光第一次涌进这狭窄的小屋,只有这盆花显得与它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干瘪的枝桠在半空延展,像即将离世了的老人的手那样枯萎,在触及阳光的那一刹缩回。窗,永远是一道界限,划分着生与死,明与暗,划分这世间的种种幸与不幸。
  它快乐过吗?也许吧,但作为一株植物,花未开始终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时节,经过了一冬的磨难,任谁都希望此刻的花开吧。
  几日后,那干萎的枯枝上零星的点缀着几点淡淡的绿,虽不引人注目,但有了绿,总是好的,它并不恣意的招展,只是在角落慢慢的生长着,生长着自己的幸福,它知道这种幸福也许来的很晚,但依旧是种欣慰。不就,枝头开出了淡淡的粉。
  但并不是什么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总是在你沉醉时,将你刺醒。一夜的雨水将细嫩的芽打落。第二日,阳台上的叶,失意的散落着,就好像散落着自己的幸福一样,不经意,却总是残缺的惹泪。于是,它又一如既往的在角落生长着。
  至于后来,自是记不真切了,只是隐隐记得,三月,花未开
  屋里依旧冷的惊人,那盆花依旧在那个雨季的角落,,浅浅的笑。
 
    初三:一年三季

第八篇明与暗:沉默感言_600字

  你知道吗?沉默是快乐的。你知道吗?沉默是安宁的。你知道吗?沉默是灿烂的。
  沉默可以待人安静的思考,沉默可以待人悄悄的回忆,沉默可以待人找会过去,沉默可以待人寻找未来。
  我想沉默。因为沉默,才有宁静的生活。在沉默里不需要语言,这是人与人心的交流。当然也不会有因为小事而起的争斗,不会有因自己的错误辩解,更不会有令人尴尬的面红耳赤。心灵的沉默送来的不仅是舒畅的心情,也送来了不见懊恼的世界。
  你知道吗?当一个人沉默时喧闹的世界一下子平静了,安静得不忍去嘈杂,甚至不忍得去抚乱这世界里的空气。忘却了答复,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烦恼,沉默的感觉就像是那种熟悉的心息。令人感到万籁无声,只有自己的心绪。使人一下子忘记了是什么让自己在这一刻沉默了。心灵的空间平静了,空荡了,只是装着一些琐碎而无趣的事情,只在沉默时偶尔勾起。
  沉默是有意义的,散布在生活里的一点一滴。
  当一个囚犯沉默时,是他心灵的触动,是他的悔过,也是他的灵魂仅剩的爱的一面在发出光彩。当一对情侣沉默时,是他们的感情正在升华,是他们的心灵正被感动,也是一段爱的过程。当一个孩子沉默时,是在惊愕,是被某些事情骇住了嘴;当一个老人沉默时,是在感叹,是在感叹世事难料,是在感叹世界变迁。
  我喜欢沉默,也许只有沉默才让自己知道自己的对与错,甚至可以了解这世事的黑与白,世界的明与暗吧。
  现在,当你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许我正在默默的低着头,回忆自己的琐事,了解自己的对与错,倾听着自己心灵的钟声在漫漫回荡。
 

第九篇明与暗:作文讲评《第一场雪》(三)


  我们继续讲《第一场雪》,先看原文:
  第一场雪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上一讲,我们讲了关于结构性与生动性的问题。分析本文后,得出的结论是:结构是严谨的——全文有“头身脚、帽衣鞋”,体现出了作文表达的清晰条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看本文的生动性。作文的生动性,主要是从“六根六尘”来看。我们先来看第一对称段: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在本段中有色法、触法、意法。比如:
  雪白白的——色法;
  软软的——触法;
  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意法;
  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意法;
  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意法。
  当我们描写一个东西、一个对象,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味、言之有觉、言之有意的时候,就有了生动。
  再来看第二个对称段: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在这一段中:
  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意法;
  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意法;
  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意法。
  接着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在这一段中:
  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色法与意法通用;
  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意法;
  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声法与意法。
  在这里,特别要表扬小作者的是:他写的雪是有声音的,文字是可以有声音的。言之有物、言之有声,就把物体写活了。大家如果手里有《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的话,可以看第72页,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用“六根六尘”法写雪:
  一、先用声法来写:雪花,一片一片飞落了下来,仿若一首妙曼的乐曲从天上传来。还可以写成:雪花飘过,阵阵沙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抑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境,竟然如此!
  二、再用香法来写: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作一口呼吸,贪婪得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就是天上的气息?
  三、用味法来写: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四、用触法来写: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五、用意法来写: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的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仙神才可能用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能把人世装缀得如此华美。
  通过学习、分析,我们可以说,孩子的这篇作文在结构严谨的基础上,因为运用了“六根六尘”,让雪有了形象、有了声音、有了味道、有了触觉,还有了意法。让大家从一个立体的层面来感受雪、观察雪,这样的雪才是立体的、多味的、复合的。这是作文生动性的源泉。
  下面,我们就来对本文进行提升。我们做提升,不是说小作者写得不好,也不是说提升文就好到哪里去。提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运用一些技法,给大家更好地展现驾驭文字的方法。我们提升的原则,是透过原文的一些亮点,再把亮点扩大化。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技法上,而不是纠缠于文字是不是成年化,是不是很贴切。因为都是现场打字,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先来看第一个对称段的原文: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十一月二十九日,早晨开始下起雪来。雪白白的,软软的,像蒲公英的小绒球飞呀飞,飘呀飘。雪花飘在脸上,滑滑的,凉凉的;雪花落在手上,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雪花落在鼻尖上,有点潮湿,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可以这样调整一下: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在我的久久期盼中,终于来临了。
  雪,是从早上开始下起来的。灰蒙蒙的天,像一个大匣子突然打开了盖子,大把大把地往下倾倒着白花花的雪。落在地上的雪花,立刻融化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小宝石”。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大自然似乎是一个天然的超级大型加湿器,有一股清新的感觉。
  我们来说明几点:第一点,孩子在原文中,运用了对称的技法,从早上、课间、放学和第二天来写了雪。但早上的雪有什么特点,课间的雪有什么特点,放学时的雪有什么特点,似乎表达得还不透。所以,我们在提升文中,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写景而写景,而是抓住人们早上匆忙上班、上学的特点,来反衬说明雪下得有点急促。从客观上来讲,雪下得并不一定急促,但正因为是早上,人们纷纷起来忙碌、工作、上学,主观上给人造成急促的感觉。这是大家要体会到的。我们要让早晨的雪、课间操时的雪、还有放学时看到的雪有特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急急忙忙的特点,所以反过来,我们有了三个对称的句式、三个驴头不对马嘴句,来更深入一步地说明雪下得急促。
  早晨的雪,下得有些急促,它落在人们的脚步声里,落在了汽车的喇叭声里,落在了自行车快速转动的链条上,就连雨伞也似乎挡不住雪花。
  关于驴头不对马嘴句,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大家还是参考《基础篇》中的“作文八法”。我们抓紧时间来看第二个对称段的原文:
  课间操时,雪越下越大。“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天空中飞的小绒球越来越多,放眼望去,天空中白茫茫一片,像一团团棉花,在空中漫天飞舞;雪花落在头发上立刻融化成水,头发一缕一缕的,像刚洗过澡一样。
  我们还是承接前面提升第一个对称段的观点,要让课间操时的雪的特点更加鲜明一些:
  课间操时,雪下得更大、更欢快了。天空中的雪花好像听到铃声一样凝聚在了一起,像一团团棉花,又像蒲公英的绒球。远处看雪像蒸成水雾,近处看雪又像融成水珠。雪花飞呀飞,飘啊飘,转啊转。雪花飘在脸上,落在手上,落在鼻尖上,软软的,滑滑的,凉凉的。
  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校园里处处热气腾腾。
  在本文中,我们除了让雪的特点更加鲜明,除了运用对称句、对称词来增加文中的节奏感之外,还运用了一个“写冷以热”的技法——雪是冷的,那我们就反向思维一下,来写一些热。通过这样的比对,就给人以更强烈的感觉。其实,本段中还用了“回环”的技法——团团雪花在空中飞,开心的小朋友们在雪中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回环”不仅是文字的技法,也是思维的体现。关于“回环”的技法的运用,大家可以参考《提高篇》中的第九章:乾坤颠倒。
  我们下面再来看第三个对称段: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上了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使人陶醉,使人沉醉。
  既然雪可以“写冷以热”,那不妨再来个“写白以黑”。孩子原文中写的是白,我们还可以逆向思维,来写一些黑的。可以这样写:
  中午放学时,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仍然在大片大片地下着。校园里,马路上,屋顶上,都铺着白白的、厚厚的、软软的地毯;杨树、柳树都穿上了洁白的棉袄,松柏显得更加苍翠。放学路上,脚踩在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犹如钢琴弹奏出的动听旋律。大片的白色里,还有树枝画出来的斑驳,还有栅栏勾勒出来的线条,还有高低不平的草丛点染出来的偶尔的黑,让雪景多了几分层次,像黑白相间、浓淡相渗的水墨画一样。
  关于“写黑以白,写冷以热”的技法,大家可以参考如下:
  一是《基础篇》中的《清凉古道》与《冰雪北海》的讲解;二是《提高篇》中第四章“反差对比,红烧肉大白菜”的技法介绍。
  下面我们再来看第四个对称段的原文:
  第二天早晨雪停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像拖拉机走过的痕迹,有趣极了,不但给我走路带来了兴致,而且带来了乐趣。
  同样是坚持上述的原则,要让停后的雪的特点更加突出。我们在这里就假想:这时太阳出来了,是雪过天睛。可以这样来体现:
  第二天雪停了,风驻了,太阳出来了。在上学的路上,我用脚踩着轮胎印走了很长一段路。回头望去,白皑皑的大地上,画下的美丽的弧,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
  我们再来比对一下原文与提升文:
  原文:
  第一场雪山西太原三年级刘

第十篇明与暗:高考小说阅读指导

  难点攻略
  小说是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重要体式,它包含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等。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宽泛的,长篇小说的节选、短篇小说的节选或者整篇小小说都可被选用作阅读材料,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考查重点。具体来说,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分析三把握”:
  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情节
  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在新颖、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小说的构思精巧还表现在含蓄曲折。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此题就考查对小说作品结构的把握,具体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时就要从全文入手,注意小说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正面和侧面、明和暗的关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答案:(1)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2)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3)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断,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4)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5)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是为了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小说是以某一行为或动作作为情节的主体。尽管,人物动作或行动片断也是在一个矛盾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但矛盾的前因后果,由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的过程都可以不作总体性显示。可见,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此题只要注意到小说情节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其连贯性与完整性,注意前后勾连,前有铺垫,后有照应等情节特点,便不难回答。答案:(1)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2)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性格
  高考中涉及的小说或片断不仅人物少,而且在人物的表现上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动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运用特写,显示人物的局部使其充分“曝光”,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于细微处见精神。或只写人物性格的一个小凸面,或只写人物心理上的一道波痕,或只写人物情绪上的一丝变化,或只写人物思想意识上的一点升华,或只写人物命运中的一次小小撞击。
  当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形象上时,环境与情节就成为赏析人物形象的依据。
  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其命运与性格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其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
  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结合作品,请简要分析“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这篇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我们不难得出答案:(1)母亲虽然不能理解父亲,但仍然深爱着父亲。对于父亲的行为,母亲觉得“羞辱”,但她明知道我在偷偷地为父亲提供食物,不仅没有阻止,还“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2)父亲是一个隐忍,并且不善于表现的人。对于父亲的行为,她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力保持着镇静”。
  三、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原因
  在小说作品中,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所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即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场所),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由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状况、风俗礼仪等。它是事件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条件,是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土壤,影响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人物对客观生活的理解、认识,从而使人物对现实生活采取不同的态度。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可以将人的特殊境遇、独特经历细细写来,给读者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使读者关心小说中人物的命运,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喜同悲,陶醉于小说情景中而不自知。当然自然环境的描写还要依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能够真实详尽地、与人物心情相符地逐一展现。如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此题就是考查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又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4题: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此题涉及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答案:(1)要花轿早有打算;(2)改装花轿心灵手巧;(3)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冲刺演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创造病(节选)
  老舍
  杨家夫妇的心中长了个小疙瘩,结婚以后,心中往往长小疙瘩,像水仙包儿似的,非经过相当的时期不会抽叶开花。他们的小家庭里,处处是这样的花儿。桌,椅,小巧的玩艺儿,几乎没有不是先长疙瘩而后开成了花的。
  在长疙瘩的时期,他们的小家庭像晴美人间的唯一的小黑点,只有这里没有阳光。他们的谈话失去了音乐,他们的笑没有热力,他们的拥抱像两件衣服堆在一起。他们几乎想到离婚也不完全是坏事。
  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往往是突然而来,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那是,芽儿既已长出,花是非开不可了。花带来阳光与春风,小家庭又移回到晴美的人间来;那个小疙瘩,凭良心说,并不是个坏包。它使他们的生活不至于太平凡了,使他们自信有创造的力量,使他们忘记了黑暗而喜爱他们自己所开的花。他们还明白了呢:在冲突中,他们会自己和解,会使丑恶的泪变成花瓣上的水珠;他们明白了彼此的力量与度量。况且再一说呢,每一朵花开,总是他们俩的;虽然那个小包是在一个人心中长成的。他们承认了这共有的花,而忘记了那个独有的小疙瘩。他们的花都是并蒂的,他们说。
  前些日子,他们俩一人怀着一个小包。春天结的婚,他的薄大衣在秋天也还合适。可是哪能老是秋天呢?冬已在风儿里拉他的袖口,他轻轻颤了一下,心里结成个小疙瘩。他有件厚大衣;生命是旧衣裳架子么?
  他必须做件新的大衣。他已经计划好,用什么材料,裁什么样式,要什么颜色。另外,他还想到穿上这件大衣时的光荣,俊美,自己在这件大衣之下,像一朵高贵的花。为穿这件新大衣,他想到浑身上下应该加以修饰的地方;要是没有这件新衣,这些修饰是无须乎费心去思索的;新大衣给了他对于全身的美丽的注意与兴趣。冬日生活中的音乐,拿这件大衣作为主音。没有它,生命是一片荒凉;风,寒,与颤抖。
  他知道在定婚与结婚时拉下不少的亏空,不应当把债眼儿弄得更大。可是生命是创造的,人间美的总合是个个人对于美的创造与贡献;他不能不尽自己的责任。他也并非自私,只顾自己的好看;他是想象着穿上新大衣与太太一同在街上走的光景与光荣:他是美男子,她是美女人,在大家的眼中。
  但是他不能自己作主,他必须和太太商议一下。他也准知道太太必定不拦着他,她愿意他打扮得漂亮,把青春挂在外面,如同新汽车的金漆的商标。可是他不能利用这个而马上去做衣裳,他有亏空。要是不欠债的话,他为买大衣而借些钱也没什么。现在,他不应当再给将来预定下困难,所以根本不能和太太商议。可是呢,大衣又非买不可。怎办呢?他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她呢,在结婚后也认识了许多的事,她晓得了爱的完成并不能减少别的困难;钱──先不说别的──并不偏向着爱。可是她反过来一想呢,他们还都年少,不应当把青春随便的抛弃。假若处处俭省,等年老的时候享受,年老了还会享受吗?这样一想,她觉得老年还离他们很远很远,几乎是可以永远走不到的。即使不幸而走到呢,老年再说老年的吧,谁能不开花便为果子思虑呢。她得先买个冬季用的黑皮包。她有个黄色的,春秋用着合适;还有个白的,配着个天蓝的扣子,夏天──配上长白手套──也还体面。冬天,已经快到了,还要有合适的皮包。
  她也不愿意告诉丈夫,而心中结了个小疙瘩。
  他们都偷偷地详细地算过账,看看一月的收入和开支中间有没有个小缝儿,可以不可以从这小缝儿钻出去而不十分地觉得难受。差不多没有缝儿!冬天还没到,他们的秋花都被霜雪给埋住了。他们不晓得能否挨过这个冬天,也许要双双的入墓!
  他们不能屈服,生命的价值是在创造。假如不能十全,那只好有一方面让步,别叫俩人都冻在冰里。这样,他们承认,才能打开僵局。谁应当让步呢?二人都愿自己去牺牲。牺牲是甜美的苦痛。他愿意设法给她买上皮包,自己的大衣在热烈的英雄主义之下可以后缓;她愿意给他置买大衣,皮包只是为牺牲可以不买。他们都很坚决。几乎以为大衣或皮包的购买费已经有了似的。他们热烈地辩驳,拥抱着推让,没有结果。及至看清了买一件东西的钱并还没有着落,他们的勇气与相互的钦佩使他们决定,一不做,二不休,爽性借笔钱把两样都买了吧。
  他穿上了大衣,她提上了皮包,生命在冬天似乎可以不觉到风雪了。他们不再讨论钱的问题,美丽快乐充满了世界。债是要还的,但那是将来的事,他们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况且他们并非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他们做梦都梦不到买些古玩或开个先施公司。他们所必需的没法不买。假如他们来一笔外财,他们就先买个小汽车,这是必需的。
  1.文章题目为“创造病”,从全文看,“创造病”的含义是什么?
  答:
  2.怎样理解“过了几天,小疙瘩发了芽。这个小芽往往是突然而来,使小家庭里雷雨交加”这句话的意思?
  答:
  3.请分析全文的结构思路。
  答:
  4.结合全文,请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anzhukaoshi/12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