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结构师】

知识结构篇(1):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战争与和平的读后感
读《战争与和平》很舒服,不仅因为作者语言描写上的顺畅,更在于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了很多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相契合的地方。从我自己看来,作品之所以有价值阅读,可能就在于作品能够给予显示以启示,无论这种启示是正面的借鉴还是反面的提醒。
    皮埃尔和安德烈有过一场争吵,他觉得安德烈只是为自己活着实在难以理解,他在共济会的影响下,认为应该努力求得自身净化,为他人,爱邻人。从这里,隐约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甚至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关于战争的描写,也有很多和中国人体验相符的地方。尼古拉参战受伤之后,想到了家里的好,发出了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的疑问;安德烈也对自己参军作战的目的产生了怀疑:到底为谁作战?这样的一些思考在中国同样有过发展,中国人也有所谓“一将功成万古枯”的叹息,也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反思。甚至于书中多处可见的关于人民战争、游击战争十分纯洁和强烈的民族感情的描述,恍惚让人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生死危机关头所发出的“救亡图存”的最强音。更有甚者,战争几近结束之时,面对军队大量的减员,书中竟然会有“剩下的全是菁华”的感叹,抑或是振奋人心,一扫颓气的激励,这种种不能不让人想到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对于中国红军的种种描述。
    这本书太多的地方能激起人关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联想。50、60年代的翻译文学已经内化在中国现代传统之中,不知道中国的读者们是否从这些翻译的经典中看到了我们久远的传统和不久前这个国家有几许相似的经历;甚至于再往年推,革命战争年代的人们读这本小说是不是从中汲取了很多可供中国革命学习的地方;再往后,80年代的人们热衷于读这些经典,比如说战争与和平,其中是否也唤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回忆,并引发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中国现代传统,也即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在有什么关系?这其中是否还有一些可以作为精神传统滋养下一代?”从第一个问题看似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个问题,然而我不认为这样,甚至于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会影响我们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如果这么推理可能要好很多:影响20世纪中国文化传统的种种因素中,集中到本次讨论的范围也即那些文学经典,是否还有很多值得今天的人借鉴学习的地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要反思为什么包含了很多经典要素的作品在今天不能再引起今天人的广泛兴趣?当然可以我们可以说出很多诸如社会急速发展,诱惑越来越多之类的理由,但是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可能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反思,文化本身可能就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可以从《战争与和平》这些经典之中发现一些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从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能不能从现代的角度对这些经典进行再解读,重新发现或者重新认识一些对于我们有启示的东西。由此联想到近年来颇热的“国学热”,无论这种国学热是炒作出来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热,既然这股热潮能够出现,就说明了社会上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并且希望能从我们的传统中寻求解决之道。当然,有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国学热是在西方知识结构框架中对国学的解读,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谓的国学。我觉得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我们不能摆脱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趋势,我们同样能够重新发现我们自己的传统。推而广之,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些曾经影响过我们或长久或短暂历史的作品,重新解读的意义也在此: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
    再回到作品本身,从书中大段关于舞会的描写,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对于景物场景的描写,很明显的显示出托尔斯泰在这方面写作的得心应手。在读刺猬与狐狸之前,虽然觉得书中大段所谓传教式般的议论很是枯燥难读,但并不觉得这是此书的败笔,甚至觉得是自己素养不够,才导致不能理解提升作品档次的“精华部分”。当时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13日上课的早上还特地将第四册最后关于历史的探讨重新细读了一遍。由于水平的局限,并不能发现其被贬低的原因。单从表面来讲,托尔斯泰舍长就短,显然有他自己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很明显与作者的危机意识紧密相连。这一点可能跟鲁迅等文人颇为相似。张承志在《鲁迅路口》的散文中,认为鲁迅不走“纯粹的文学道路”的愿意在于鲁迅的“良知”。张的观点有偏颇的地方,但是还是很清晰的表达了鲁迅以及鲁迅之后的一大段时期,社会需要思想,中国需要思想。《战争与和平》在中国的流行,其中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因素。毛时代的人人都可能成为哲学家,这时间的人当然需要思想,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从一些80年代的回忆文章特别是对于80年代大学生活的回忆文章里,很容易发现有过一段诗意的时间,结诗社、读尼采等等,对独立思想的追求,于是《战争与和平》流行。90年代之后,人们不再需要诗了,好像独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于是通俗的文学取代了经典,也就是课上所说的,突然发现现在的人不读“《战争与和平》”了。从这个角度来讲,对这类文学作品的重新解读,发现延续的传统,构建新的传统,或许还有对社会重新启蒙的意味。

知识结构篇(2):《从历史看管理》读后感

一说到管理,很容易联想到企业管理。其实,有人类就有由人结成的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家庭、企业、政府都有管理。作为不同的组织,它们的管理自然有自己的特色。但作为管理,不同组织的管理必然有共性。这些共性就是管理中最基本的共同规律。 前不久去世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把管理学定义为一门和医学、工程学一样的实用学科,它的中心不是知识和逻辑推理,而是解决实际问题,判断它的最高权威标准是成果。这说明,学习管理不是去背记那几个并不复杂的条条,而是学会在不同具体条件下的应用。管理学博士如果连自己的家也管理不好,管理学恐怕是白学了。管理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沙盘上打战。
但是,这并不否认学习书本的重要性。人不可能事事亲历亲为,纸上谈谈兵,沙盘上打打战也是必要的。管理是复杂的,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跨学科去学习,去读书。在这各种学科中,历史当然是缺不了的。这正是许倬云先生《从历史看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的意义所在。
许倬云先生是极有成就的历史学家,但他并不拘泥于史学家的考据和介绍,而是从历史中去思考管理和其他问题。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有哪些成功的管理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是一份极为丰富的遗产。可惜到现在为止,从管理的角度来总结这一份遗产的并不多。这正是许先生《从历史看管理》的珍贵之处。
许先生从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演变总结出,任何组织,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是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内包括了不同单位,要使这个系统协调一致并有效率,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战略层次上如何处理各个单位之间,尤其是总部和下属分部之间的关系,这是组织架构问题。二是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上层对下层的控制、执行和监督。三是如何用人,选用什么人去执行各种不同管理职能。
中国历史上的组织架构分多种,各有不同的现在对应模式。其中包括:一是封建制度,它相当于现代麦当劳之类的连锁网络模式,这是一种系统内各单位的松弛型联系。二是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度,相当于今天的树型网络,即总部下面有不独立的分公司。这种架构下分公司有可能独立。
许先生的这本书是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演讲,书中附录有与学生的对话问答,把所涉及的问题拓宽并深化了。不能直接听大师演讲,读这本书也是一种享受。

知识结构篇(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
我叫张宇霏,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我现在即将小学毕业,回顾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
我快乐——老师像母亲一样教我学品德,立志追求做一名对社会有用人材;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报孝祖国;
我收获——老师用辛勤的汗水浇颧着我这个渴求知识的小苗,收获了应有的品德和书本知识,使自己的学习成绩优秀;
我成长——品德和知识使我有了乐观健康的心理,这只是我这棵小苗成长的一部分,母校及老师时刻关怀着我们的身体健康,积极健体。我在品德心理、知识、体魄全面发展中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我快乐、我收获、我成长”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过程。
我小学阶段与老师同学在快乐中度过了6年时间,老师为我们操劳老了6年,我们成长了6年,其中有了许多共同成长的历程。回顾我小学生活作一个自我评价:
一、学习——我的成长基础
作为一名学生,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知道,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经过六年的学习,我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听好老师讲的每一节课内容,认认真真的完成每一项作业。我不仅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听懂了,而且还要预习下一次上课的学习内容。读书是我的最爱,这些年来我读了许多本课外书籍,有文学、历史、科学等等,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随唐英雄传》、《西游记》、《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爱的教育》。其中有些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通过读书,使我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多年来的学习换来了我的优异成绩,我在班里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连续四、五、六年级被评为海淀区三好学生。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课间休息时,我会与同学们交流讨论学习心得,并且会向他们虚心请教我不懂得知识。从中,我得到了乐趣、知识与学习经验。
二、校内工作——我的成长阶段
在班里,从一年级六年级我一直担任班长、中队长职务,这极好地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老师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班主任老师也经常叫我帮助收钱和到财务室交钱,而且每次收交钱都做到准确及时无误,这说明老师对我工作的肯定和对我的信任,自己从小事中得到了锻炼,使我真正成为了老师得力的好帮手。
三、生活——我的成长花环。
我的性格开朗、活泼。在学校我经常帮助同学,和同学们能成为很好的朋友。在家里我会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课余时间,我先后参加过绘画、长笛、游泳等培训内容。还分别在海淀区美术比赛中获三等奖、海淀区书法比赛中获三等奖、海淀区纸结构模型承重比赛中获一等奖、海淀区航空模型比赛中获二等奖,并多次在海淀区建筑模型、假期征文中获一、二、三等奖。这些课程的学习,丰富了我的课外生活,又锻炼了我多方面的能力,让我增长了知识和阅历。
在小学的6年学习与生活中,我收获了知识,还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让我养成踏实、谦虚、勤奋、有礼貌等习惯。虽然在小学6年时间里,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使我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我明白这一切只能代表过去,我懂得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道理。我会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的宝贵光阴,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勇攀高峰。

知识结构篇(4):二十年后的我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我也渐渐地长大,我想着:20年后的我离开了学校,我将来到这个社会,我将会做些什么呢?可我想做的职业太多了:工程师,老师,医生,他们都能为国家、人民作出贡献,我会选择哪一个呢?最终我选择了老师。

我想着想着,进入了头脑的时间隧道,想到了二十年后,那是,我当上了一名老师,来到我的母校授课,当以着老师的身份踏进校园,有一种不同于学生的感受,我感叹道:这就是我曾经读书的学校,当年,我在这里学习,现在,我在这里授课。感到了无比的自豪。我迈着轻松的步伐走进教室,开始上课,同学们对我喊了:“老师好。”上课时,我从词语,文章背景,课文内容、结构一一讲解,并把重点词汇和需要品读的句子挑出详细讲解,并通过题目进行巩固,大家都在认真学习,我也在认真上课,向大家传递知识,师生间好像有一种默契,推进着课堂,内容也能一点一点的递进,当我们沉浸在课堂中时,短短40分钟已经飞快逝去。

在授课之余,我呆在办公室里批作业,因为我明白,不能让孩子有知识上的误区,一个班四十多人,批完一种作业就要好多时间,等到好不容易批完我已经头昏脑涨了,我来到操场上散步,发现校园有了很大的变化,绿化变多了,设备先进了,在我眼前的都已经是全新的面貌了。可没过一会儿,又要上课了,我觉得十分忙绿,但是总归有收获,当自己的一个个好学生获得一个又一个的奖项是,我就会露出满意的微笑,有些时候也不会一番风顺,班上总会有几个调皮的孩子让我很是苦恼,下课了我管也管不住他,说他也不听,没办法,只好找几个班里的小帮手,一块儿管一天一天过去,那几个调皮的孩子被我和小帮手天天管着明白自己的错,也渐渐不打闹了。一天下来,我虽然很累,但看到大家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和睦相处让我很高心。我也在想:把我从一个懵懂的孩子教育成知书达理的成年人经过了多少老师的帮助,我切身体会到了老师的重要性。

我带着感慨从想象回到了现实,想到了我们的老师,我不由地尊敬他,他们言传身教,把知识传个下一代,让我们的知识更加渊博,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所以,我的理想是老师,把我所学到的知识传给下一代。

知识结构篇(5):生活处处皆学问

生活处处皆学问
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发现需要用心灵、智慧去思考,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多探究才会有收获。
有一次,我去公园赏荷叶,只见大大的圆盘上点缀着几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咦?它为什么浮在荷叶上?一般的水不就是渗在里面了吗?我立即来了神,转过身急切地问妈妈,妈妈看着我疑惑的眼神,一下子就看透我的心思,我还未开口,妈妈就说:“这就是大自然的一种奥妙,也就是你以后学习物理时要学习的“张力”。”
我回家后,二话不说就进了我的书房,搬出我的《百科全书》。我看了恍然大悟,原来当水滴落在荷叶上时,荷叶与水珠间形成一个高度的接触角,使之聚集成珠状而不扩散。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个微米极的蜡质乳突的表面又附着许多与其结构相似的纳米颗粒。科学家将其称为荷叶的微米纳米双重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产生了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的现象。
我把这个奥秘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的抚摸着我的头说:“好孩子,善于观察,处处皆学问,妈妈真替你感到高兴。”
我真的也很惊讶,大家经常见的荷花,竟然有这么多的奥秘和知识,都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以后一定要多多观察,勤思考。如果,看到、听到,却不去思考,不去探究,不去总结,是得不到提高和感悟的。走马观花的观察是不会有所发现的,真正有价值的是,往往不会轻而易举的露面,它会隐藏在某一点,某个角落,等你去博览群书的用你的只会去开启它,挖掘它,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不是吗?

知识结构篇(6):读后感400字 读《图说天下——人体之谜》有感


上一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图说天下——人体之谜》的书。先开始,我只是随便翻了翻,看着看着,我慢慢看入了迷。我发现它是一本绝好的了解人体的书。它为我呈现了一幅幅清晰的、精准的人体画卷。那些生涩难懂的人体系统、结构复杂的肌肉骨骼、蕴藏着智慧的大脑、或是维持生命的血液、功能各异的五官、灵活精致的四肢。在言简意骇的语言和清晰美观的图片的演绎下,都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十分有趣。特别是那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图解,使书中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生动,让我一看就懂。

从书中的注解和知识链接中,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看着彩图说明,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对照书中的图解在自己的身上寻找骨骼的位置、血管的分布……啊!这可真有趣。

我最喜欢的是93页的《血型和输血》这一篇。我还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人有五种血型:它们分别是A型、B型、AB型、O型血液,还有一种十分罕见的血型RH阴型。我还了解到不同血液的人不能随便输血给别人。AB型是“万能受血者”,O型是“万能献血者”。……看了这本书,我增长了不少知识,尤其是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了,妈妈还夸我是个“小博士”呢!

现在,我非常爱读这本《图说天下——人体之谜》。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anzhukaoshi/232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