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网络规划】

篇一:[宁波科学探索中心]宁波科学探索中心游玩记_1200字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了,家家户户都在热热闹闹地规划着这个新年怎样过才更有意义。我们也不例外,最后我们终于选中了一个地点: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一大堆的各类模型摆在那里,不准碰不准摸,就这样傻傻地站着边听别人讲解边观看,这和上课有什么区别!但是我们还是带着满怀激动的心情千里迢迢地去了宁波。一来到大门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造型各异的现代化建筑,它们在毛毛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晶莹透亮。一排排翠绿的小树整齐得竖立在两旁,一阵刺骨的寒风吹来,树叶不觉得唱起歌来,为我们的到来感到无比的欢迎,也为这文化广场添上了点睛的一笔。我顺着树叶的指引来到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科学探索中心。
  一进馆内,我发现我错了。原来科学真的可以那么好玩,我兴奋得合不拢嘴,似乎正深陷在这梦幻的科学童话王国中,那里真的好美好美!
  那里共有6个常设展厅,以娱乐的形式推广了科普知识,每一个展厅都十分震撼人心。知识的海洋就在身边,再不学就晚了,想到这里我顿时玩性大发,也感到自己似乎学到了很多。我们在每个展厅中,都发挥自如,玩着游戏,烦恼都抛在了脑后,没有一个人不笑口常开的,我们玩得很开心,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
  一个上午过去了,我们都玩得汗流浃背了,我们决定去四楼看我最喜欢的也是我这次游玩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看电影。说到电影,大家应该认为这没有什么新奇的,但是如果说是像球幕电影这种无需佩戴3D眼睛即可享受超乎3D效果视觉盛宴的电影,会有多大的震撼啊!360度球幕影院,为圆顶式结构,银幕呈半球形,观众被包围其中,高清晰画面自观众面前延至身后360度,且伴有立体声环音,使观众如置身其间,享受千变万化!简单来说,你可以躺着看。
  在观看过程中,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坐在船中,默默地飘在海上观看着美景,我不禁为大海的波澜不惊而感到赞叹。有时会坐上飞机在太空中遨游,在星球中探索未知的奥秘,为人们发现意想不到的奇迹,我看着每一个星球,真心地为这浩瀚的宇宙而感到骄傲自豪……
  虽然这影片只有短短的二十五分钟,但是我感到真的很爽很自在,好想再有一次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这就是球幕影片的魅力所在,如果有机会我还要再会这梦想世界,让自己的环球之梦继续在这里绽放,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看完电影。吃完午饭。我们在这里又去探索了更多的奥秘,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我相信科学的大门永远为人类的探索精神而敞开新的天地,为美好的未来射出更美丽的阳光……
 
    浙江宁波象山县东南小学五年级:黄妤雯

篇二:[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义卖_550字

  今天,风和日丽,妈妈带我去参加了宁波科学探索中心主办的“小小达·芬奇”为宁波“星宝家庭”现场绘画并义卖的公益活动。
  麦子老师先带我们参观了“达·芬奇的科学密码”展厅,在展厅里有很多达·芬奇的发明。如:机器人、飞机、坦克……当然还有许多他画的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参观完展览后,我们开始临摹《蒙娜丽莎》,我仔细地观察,认真地临摹,终于我们画完了。接着,麦子老师帮我们裱上画框,我们就拿到大厅里去义卖。
  在大厅里,我们五个人一组,3个人各拿一幅画,另一个人拿两幅画,我则拿着一个义卖箱。开始找人卖画,我们找了好几个人,他们都不买,我们有点灰心。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有一幅画卖掉了,我们一下子又有了信心。于是,又开始卖了起来,第二幅画被工作人员买走了。突然,我们发现有一个外国人,我们去向外国叔叔推销。谁知他说:“我不能买,我不能买,不过我可以捐点钱。”说完,他往义卖箱里放了5元。后来,妈妈告诉我:“外国人买了画都会好好收藏,如不能好好收藏,他就不会买。”听了妈妈的话,我恍然大悟。接着,我的画被一个胖胖的阿姨买走了。由于阿姨身上只剩15元了,她一直对我们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刚好没钱了,真不好意思。”我说:“没关系,爱心不分大小。”紧接着,我们组的最后一幅画也卖给了一位游人。
  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这次活动真有意义,让我们收获多多。以后我要多参加。
    三年级:宜君家8866

篇三:[宁波科学探索中心]《趣味物理学》读后感——学习亦有趣_800字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浙江宁波奉化市西坞中心小学五年级:蒋承斌

篇四:[宁波科学探索中心]身边的科学——读《探索的足迹》有感_550字


  科学,是一个既新奇又深奥的的知识;科学是一个可以创造辉煌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书中的科学知识非常吸引我的眼球,还有一些科学小制作更是让人惊叹不已,最让我值得称赞的是他们发现探索科学的精神。他们每个人对事物都能进行仔细地观察,从而发现科学的奥秘。
  科学在身边无处不在。三年级语文课文《果园机器人》一文,讲述了果园机器人的特色。例如:它肚里的电池非常特殊,只要吃下水果,就能不停的工作,大大减少了农夫为果园机器人充电的力气,从而达到高效率工作。
  一天,我在家门口看见一团黑黑的东西和一个绿绿的、长长的东西,我手忙脚乱地跑回家里拿放大镜,我一看,傻了眼,原来,一只毛毛虫在向一群蚂蚁打架呢!我想:蚂蚁这么小,能斗赢它吗?过了一会儿,几只硕大的蚂蚁爬到了它的身上,一口咬住了它,它尽管奋力挣扎,但还是被蚂蚁咬死了。因为蚂蚁齐心协力,所以最终取得了胜利。蚂蚁怎么召唤同伴?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仔细观察蚂蚁的全身。发现它头上有一对小黑点,我想:这个是什么?我经过上网查看,才知道这对小黑点是蚂蚁的触角,它可以用来传递信息,蚂蚁就是这样传递信息的。
  科学给予了我不少乐趣,从今以后,我要认真学习,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积累自己的科学知识,创造自己的科学制作。
 
    三年级:刘承志

篇五:[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科学探究,永无止境_600字


  你知道吗?2007年在太空中,55岁的摩根给孩子们上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课”,其他航天员成了她的“助教”,18名4至8年级学生在地面听讲。而这个世界仅有一次的太空授课,在今天又开展了!时隔六年,技术更加先进了啊!倒计时,十点零五分,激动人心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在完成质量测量、单摆运动和陀螺运动之后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制作水膜、水球。只见王老师先将针管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水,然后往一个金属圈注入水,形成了一个水膜。因为这在陆地上,是不可能实现的,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所以王老师便问大家:“这个水膜结实吗?”大家一阵摇头后,老师轻晃金属圈,水膜竟然没有像在地球上一样洒在桌子上,而是甩出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小水珠。而这时,王老师又往水膜的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旧完好无损。更神奇的时刻到了,我们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球,在第二个水膜上,通过饮水袋不断的向水膜里注入水,水膜竟然变成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而这个大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王老师又用针管取出,水球依然没有任何破损。最后,王老师注入了红色的液体,水球内红色慢慢扩散,最后变成了一枚动人的“红水晶”。
  老师的讲课十分生动有趣,并不像上科学课一样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实验告诉我们在失重的状态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也让我们彻底领悟了物理的奇妙之处。太空授课完美谢幕了,而我们的心却停止不下那对科学的求知欲,我想,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为祖国的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泰安肥城市龙山小学六年级:张择裕

篇六:[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科学探索读后感_400字


  今年的暑假我很开心,因为老师送给我一本书,它的名字叫[[科学探索世界百科全书]]这是一本知识丰富和充满无限趣味的书;这是一本奇妙和充满幻想的书;这是一本让人深受启迪和受益终身的书。它可真让我爱不释手啊!里面每一个精彩的故事都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完完美的造物结构——足球烯。它让我明白了石墨里面石墨晶体:晶体中每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单键,并排列成六角平面的网状结构。金钢石里面的金钢石分子结构:金刚石不仅硬度大,熔点高并且不导电。
  可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能量超强的碳元素,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虽然不足1%,但有它的化合物却以其他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的总量还多,碳元素依靠这种特性构成了很长的分子链,甚至生物的有机体也是从这种碳化合物为主体。
  我没读这本书前我对这些知识一无所知,但是我读了以后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别人说书是海洋了,我说的这些只是这本书中的万分之一哦,暑假在家休息的你不防也买一本回家看看,我相信一定会让你受益非浅的。
 
    江苏苏州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四年级:沈丁怡

篇七:[宁波科学探索中心]追梦的女孩_1500字


  返回
  11岁的李文萱,是鄞州区东南小学502班的班长,她品学兼优,热爱集体。小小的她,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成为同学眼中的小明星,校园里的风景线。她梦想着,梦想着成为多才多艺的央视少儿电视主持人,为小朋友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节目。为此,她努力着……
  一、勤学苦练,孜孜不倦的“小博士”
  在学习上,她勤奋好学,不耻下问,尤其喜欢深入探索问题并努力实践。她喜欢阅读,从童话故事到历史读本,从自然科学到天文知识,她都读得津津有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开阔了她的眼界,促进了她写作水平的提高,她的作文多次在报刊上发表,其中《虎跃龙腾闹元宵》在第十三届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中喜获银奖。
  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小明星”
  从红领巾广播站播音员到学校各种活动的主持人,从国旗下讲话到各级演讲比赛的获奖者,从悦耳动听的歌声到婀娜多姿的舞姿,她成了同学们最佩服、最感动的榜样,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同学们昭示,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她喜欢画画,在鄞州区迎国庆60周年网上刮画比赛中,她的作品《妈妈的卷发》获三等奖。课余时间,她勤练书法,在全镇中小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中获一等奖。
  她还喜欢声乐和舞蹈,是2010酷儿杯快乐阳光超级童声卡拉OK宁波赛区银奖获得者,在第五届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宁波赛区又喜获一等奖。她还参加了全国少儿服饰节暨宁波市第八届少儿服饰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篇八:[宁波科学探索中心]2016中考作文素材: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屠呦呦简介
  屠呦呦,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协作组,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由用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比乙醇低的乙醚提取,1971年10月4日成功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7年,她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1980年屠呦呦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素材一:创新
  首创性、关键作用,这就是屠呦呦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1967年,越南战争陷入拉锯。当时,一种可怕的瘟疫席卷战区,杀伤力之大远胜于子弹炸药,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是战斗性减员的4—5倍。这种古老的瘟疫正是疟疾。越南方面向中国求助。1967年5月23日,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科研集体,悄悄开始了一项特殊的使命,代号“523”,研究的指向明确——找到防治疟疾新药。两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也参与进来。
  那一年,屠呦呦39岁。因为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一个小组的成员开始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埋头于那些变黄、发脆的故纸堆中,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研究组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最终入选的胡椒“虽对疟原虫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抑杀作用并不理想”。青蒿是当时的191号样本,虽然曾经有过68%的抑菌率,复筛结果却一直不好。
  问题出在哪里呢?
  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了。这就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这抓住了“牛鼻子”——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参与“523”项目的单位遍布北京、上海、云南、山东等全国各地,人员也数以百计,这是一个具有浓重时代特色的大规模政府主导的合作项目。而屠呦呦,这个仅仅是助理研究员的女性,在此时成为了发挥历史性作用的那个人。
  素材二:痴心不改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
  屠呦呦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父亲的诊所曾接诊过一位重症病人,病人已经去过不少地方医治,都不见好转。父亲很认真地察看了病人的情况,又问了家属一连串的问题,都没能找出病因所在。那天晚上,父亲茶饭不思,早早地躲进了小阁楼里,翻阅那些厚厚的医书。第二天,病人又一次出现在诊所里。这一次,父亲不再像昨天那样眉头紧锁,而是胸有成竹地给病人诊治,很快确定了他的病因,并开出了药方。没过几天,那位病人又来到诊所,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而是给父亲送来一面大红锦旗。
  “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后来,屠呦呦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这样的情怀,始终支撑着她在制取青蒿素的路途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当时,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某些指标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甚至导致她肝中毒。
  这两天,面对来采访的记者,她把两本书摆在沙发上,推荐给他们,说:“你们想知道我的生平,这里面讲得很详细了。”
  两本书里,一本是化学工业出版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另一本是《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前者她学术研究常用,厚厚的卷册已被翻得起了毛边;后者则刚刚从柜子中取出,藏青色的皮质封面还蒙着薄薄的尘土。
  “她真的爱它,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一名记者感叹道。
  关键点三:孜孜求真
  2000多个方药,190多次失败,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
  王满元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导师屠呦呦,是通过一本笔记本。这本32开深绿色的笔记本,记载着她年轻时对中药中各大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些信息。2002年,王满元刚刚入学时,屠呦呦将这本笔记交给他,让他对植物化学有所了解,在当时的王满元看来,这本写满了中药药材化学属性的笔记“依旧不过时”。
  透过泛黄的扉页,王满元仿佛看到了一位严谨笃行的学术前辈每日伏案的瞬间。这本扉页上写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笔记,成稿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当时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用了3个月时间,她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
  从2000到1,她与同事开始了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结果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药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都不如传统的氯喹效果好。“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就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尽头,真的无路可走?”屠呦呦不死心,她又回到原点,从典籍出发,在东晋葛洪所着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钥匙。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关键点四:融会贯通
  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
  屠呦呦所获得的这个诺贝尔奖,究竟是授予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一时间,国内舆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屠呦呦的获奖代表了中医的胜利,甚至有舆论将青蒿素冠以“中国神药”之名。
  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发言人汉斯·弗斯伯格表示:“我们不是把本届诺奖颁给了传统医学,我们是把奖项颁给被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可以说,这是受到了传统医学的‘启发’,但这个奖项并不是给传统医学的”。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suanjikaoshi/12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