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职称日语】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一:读《伊豆的舞女》有感_450字

  看了不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读了不少婉尔缠绵的言情小说,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篇《伊豆的舞女》,没有山盟海誓,没有蜜语甜言,甚至通篇的对话中都未出现一个“爱”字,但两个少年之间却都有着一份好感,并默默地爱着对方,这就是《伊豆的舞女》带给我们的一切,很简单却又很动人。
  每次看完《伊豆的舞女》,我都会有一份不同的感动,都会被两个少年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眼神,一句对白所感动,“一篇读不厌的文章,一个看不厌的故事。”这是我每次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唯一不变的评价。
  有时,在我读完《伊豆的舞女》之后舞女挥动着白色的东西的画面总会一次次浮现在眼前。而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我总会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个离别的镜头印象最为深刻。那白色的东西是什么?是白色的手绢?或是纱巾?算是定情信物,却有仿佛不是。两个懵懂的少年,一份懵懂的爱情,两个人都明白自己爱慕着对方,却又都不知道对方的心思,于是,为了不让对方尴尬,双方都忍着不说……
  也许,沉默的爱情才是最纯洁,最伟大的爱情罢。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二:伊豆的温热年华_1000字

  以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俳句开始吧——
  五月的滂沱的大雨,覆盖了一切,除了那坐长长的濑田桥。
  我的眼前呈现出这岛国的景。松尾的诗,让我想起了川端笔下二十岁的少年,头戴高等学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长衣和群裤,肩挎一个学生包,走在伊豆的雨里。静静地走着。淌水,过桥,为着一次美好而忧伤的邂逅。
  很早以前就听说伊豆这个地方,是个美丽的地名,文学又浪漫。小说里的少年,逢着十四岁的舞女。舞女白皙的皮肤在秋日中看着感觉清雅,大发髻下小巧的脸庞在少女与少年目光交错时,会变得微红。小碎花步在石桥上缓缓挪动,木屐发出有节奏的响声。舞女是害羞的花朵,躲在草丛里安静绽放。
  那是一个青涩的年龄,川端康成用他独到的文笔将少年的心理活动细腻地表现出来。少年的渴望,舞女的卑微,复杂的情感交织在小说中。或喜或悲。
  故事的情节大多是在旅店和路上发展的。读到最后,我却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少年争取分秒的时间同舞女告别,而薰子只是埋着头,不断地点头。两人都有些失落。直到轮船行驶开来,少年哭了。结尾时,少年说:“我任凭泪泉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地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什么都没有留下。真的什么都没有留下吗?
  为什么我在看林嘉祥的《走看日本物语》是,仍有那么浓烈的怀念:青紫纸伞下的漆黑发髻半隐半现,水蓝的和服裙摆露出两截光洁的白袜,原色的木屐碎步轻敲着反射天光的湿润的青石板小径,声音渐行渐远……
  声音和背影都渐行渐远……
  少年,你离开了这里,多年后,恍然听到“伊豆”这个地名时,你会记起曾经为之流泪的少女吗?
  少女,如果你不再时一名漂泊的舞女,你有了地位后,会去找少年吗?
  或许会,或许都不会。
  但可以肯定的是,伊豆,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忘记的地方。
  小说里的很多爱情是虚假的,但川端笔下的这段爱情是如此真实。无论是欢笑还是泪水,都是那样真切。我们还太年轻,没有完善的爱情观,不懂得真正的爱情。不轻言爱,就像少年遇见少女,都是年轻的孩子,也都是清醒的孩子,因为他们最后都选择了分开。我们就是这样的,需要一些青春的疼痛才能坚韧成长,不要把自己放在不能忘却的记忆里,总有一些是应该遗忘的。正如伊豆的温热气息,随冬日脚步的缓慢来临而逐渐消散。
  少年在船上流泪时,别人问他:“你是不是遭到什么不幸?”
  少年说:“不,我刚同她离别了。”
  经历离别,才懂得珍惜。
  告别伊豆,伊豆的温热年华就同少年的告别一起离开了。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三:我的另一个世界_500字

  时间之河从指间轻轻流过,留下满目疮痍的昨天,留下曾经煊赫的昨天,留下即将成为昨天的今天。
  ——题记
  农人说:“一花一世界。”
  佛家讲:“一叶一菩提。”
  歌德却言:“一书一世界。”
  对爱书者来言,书就是他们的另一个世界。
  小时候我就爱读书。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为了回忆。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可那时的我,既不解《故事新编》与《朝花夕拾》的强烈反差,也疑惑与《野草》的隐晦;《华盖集》的首篇《咬文嚼字》已令我不解,而《三闲集》中长篇大论式批评创造社的文字,却使我从疑惑走向厌烦。
  现在,我却可以在同样的地方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我还可以浏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我更可以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平,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30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
  每次看书,我总会有陶醉之情,沉浸于另一个世界,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深人静……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四:品味_750字

  知识如茶,细细地品,品出清香。
  知识如酒,慢慢地饮,饮出香醇。
  知识如水,静静地啜,啜出酣甜。
  品中国书籍,领略华夏文学的淳正。纵看历史长河,无数文人骚客留下的文学瑰宝。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不韦迁世食《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夫子脚夫《兵法修列》,《诗三百》圣人贤士之佳也。
  中国的文坛瑰宝正是这些有志之士秉着无畏的勇气,站在恶势力面前所造就的。
  品中国书籍,体验出炎黄子孙的勇气。
  伴着木屐,翩翩而至的伊豆舞女,万种风情的蝴蝶夫人。那一乎《沙伊娜拉》附着酒香那从眼前飘过。大和民族的文化正如大和民族的酒。初尝的清甜之后,呛人的浓烈涌而上,它的文化也如酒经过精致的伪装。美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甲级战犯的大批书籍正在他们的国土上互相传闻,否认国际军事法庭判决的评论层出不穷。
  我愤怒了,为大和民族的可耻而愤怒,为亿亿万万在二战中惨死在大和民族铁蹄下的死难者而愤怒。
  那些竭力美化大和民族可耻嘴脸的书籍还在。但我们作为正义的一方决不允许它们永存。
  品日本书籍,体验出大和民族的虚伪。
  欧洲向来是浪漫之都。悬空的高脚杯,盛着红艳的葡萄酒,它也是世界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读欧洲诗文,仿佛看到莱茵河畔的明媚春光;读欧洲评论,将会把你带入各个领域翱翔。欧洲的现代文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华夏文化历来是揭露现实,而欧洲文化则似水的浪漫。闲暇时能让你得到精神享受。
  莱茵河静静地流过。汩汩细流,流出欧洲文化的浪漫。
  品欧洲书籍,体验到想像时的唯美。
  文化素来与茶、酒、水挂钩,体验文中哲理正如品茶、酒、水的特性。鲁迅先生说过:他的小说似茶,揭露现实,正如华夏文学;他的论文似酒,犀利而又隐蔽,正如大和风文化;他的散文似水,灵动唯美,正如欧洲文化。
  读书也需品味,当你深入品味之时,你会体验到知识所带给你的奥妙。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五:余华:我这样走上文学道路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地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简介: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日、韩、英、法、意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当作家最初有功利目的
  谈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余华毫不回避当初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毕业以后我干牙医,一干就是5年,一点不夸张地说,这5年我拔了至少有1万颗牙,每天7点就上班,干8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鸟。有时我站在窗户前,发现隔壁文化馆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闲逛,我就问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工作,我当时就想:‘这工作好’。后来我问文化馆里的一个朋友:‘怎么样才能进文化馆工作?’他告诉我写小说吧,我想我认的汉字也有五千多个了,做音乐、画画不行,写小说大概行,于是我就开始写小说了。”
  开始写小说的余华在文学道路上有些幸运,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相中,请他到北京进行修改,这在余华当时所在的海盐县是件大事,用余华的话说:“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是我们县第一个上北京改稿子的人。回来后县委宣传部的人说我是个人才,不能让我再干牙医了,干什么呢?进文化馆吧,这一下满足了我的愿望。”
  没有冠冕堂皇,却是那么的真实,这就是余华。余华说他到文化馆第一天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到单位一看自己竟然还是第一个上班的,于是他心里第一个念头是:这个单位我来对了。此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后来成了每个月只有领工资的时候才去单位,最后干脆辞职,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大概文人都有自嘲的特点,有时候还愿意拉上一些同行,余华在说完自己从事写作的原因后又补充了一段:“后来我发现我们这批人里面和我一样的有不少,有一次我和莫言、王朔几个人去意大利,主办方让我们写一篇‘我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是为挣钱买一双皮鞋,王朔则是为了换个工作,和我一样,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不过自嘲归自嘲,但和每一个成功的作家一样,余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严肃的,“现在我写作已经完全是因为热爱,没有一点功利性。其实作家在从事写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有功利的一面在内,但当他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功利性就会慢慢消失了。”
  一个好作家首先是一个好读者
  余华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没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广泛的阅读让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他自己称自己的写作最初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而后卡夫卡的着作又让他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川端康成让他学会了细节的描写,而福克纳又教会了他如何描写心理。不妨让我们来听听他对几位大师的感受:
  “杰克·伦敦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句话就是:宁愿去读拜伦的一句诗,也不要去读一百本文学杂志。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读到的话,当时我明白应该去读经典名着,而不要仅仅去读文学杂志,现在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开始读外国小说的时候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笔法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记得他有一篇文章,写一位母亲坐在已经死去了的女儿的床前,结尾是这样写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一位出嫁的新娘。这种比喻对我影响极大,让我知道了以后在写文章时比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但凡大师都注重细节,鲁迅就是这方面的大师。在《孔乙己》的开头,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交代清楚了:咸亨酒店的格局,穿长衫的是坐在里面的,穿短衫的是坐在外面的,而孔乙己是惟一一个穿长衫坐在外面的。鲁迅在这篇文章里最棒的一笔是写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来酒店的场景,当时他摊开手,手里有几文铜钱,这时鲁迅用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是怎么来的:他满手是泥,原来他就是用这双手走来的。这一细节的描写说明了鲁迅的伟大,可以说这篇文章如果不写孔乙己是怎么来的,鲁迅就不能称之为鲁迅。
  “我一直迷恋川端康成,直到最后有些走投无路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卡夫卡,读到了他那篇《乡村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的那匹马,当时我奇怪,怎么这匹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后来我认识到,作家应该是自由的,可以说是卡夫卡解放了我写作的能力。
  “教会我如何去写心理描写的是美国的福克纳,这个本领让我可以用一辈子。我读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人杀人后的心理。他全部采用了客观的视觉的描写,看完这篇小说,我总结的心理描写是: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去看。真正要写一个人的心理,恐怕一百万字也不够。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是这样,内心的宽阔不是可以去描写的。”
  余华自己称他一直坚持在读一些文学名着,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能给人极大的改变,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感受的能力,甚至改变你的思维。他对此的总结是: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一个读者。任何一个作家他首先是一个读者,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能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力量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让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
  余华说,很多人看了他的书后问他关于书中的人物描写是否有他的影子,对此,他一再强调人物是人物,而作者是作者。
  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余华给自己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刚开始写作到上世纪90年代写的三部长篇之前,对于这个阶段,余华称自己的写作风格为“霸道”,“这段时间里我创作的时候是抱着人物不说话的态度,我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余华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笔下的人物开始突然说话了,“我当时很奇怪,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说的,但他的确从我的笔下写出来了,当时的感受是我只是在记录着。”虽然还一直克制着,但小说中人物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话语越来越多了,《活着》就越来越多,“到《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我就完全放开了,随着人物走,让我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这种感觉非常地美妙,我当时发现人物是有生命的。”余华把这段时间称之为第二阶段。
  虽然一直咬定作家与笔下的人物是两回事,但余华也承认童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活着》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他认为现在20多岁的小说家不会再这样写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作家有着一生的影响,童年对世界的印象就像是一张白纸在复印机里一下复印下来一样,而我后来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在局部做一些修改。”
  在余华的文章中,干净、简洁是他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特点是怎么来的呢?余华的答案是:音乐。“我以前不愿意写长篇,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书,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我一直认为太复杂。但有一次我听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我发现如此宏大、如此丰富的一部交响乐,采用的音乐却是如此地简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发现单纯是如此地有力量,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我就尝试着用这种风格来写,尽量把语言用得简单一些。”
  对于将来的写作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余华说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写出来了才能知道。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六:2009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之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苏俄(俄国和前苏联)
  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等,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果戈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捷耶夫: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
  高尔基: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其代表作。
  (5)美国
  马克·吐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百万英镑》。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惠特曼:19世纪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3.九根藤蔓(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捷克、爱尔兰、哥伦比亚、印度和日本)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十日谈》。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皇帝的新衣》、《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作品有《玩偶之家》等。
  伏契克:捷克作家,著有《绞刑架下的报告》。
  萧伯纳:爱尔兰卓越的喜剧大师,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代表作《牛虻》。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代表作《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一千零一夜》: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旧译《天方夜谭》。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代表作《雪国》《古都》。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七: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盘点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1955年2月17日- ),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张艺谋同名电影原著)、《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2011年获中国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盘点历届(1901年——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法国诗人。《孤独与深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德国历史学家。1902年作品《罗马风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法国诗人。1904年作品《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西班牙戏剧家、诗人。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波兰小说家。1905年作品《你去什么地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1906年作品《青春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英国小说家、诗人。1907年作品《老虎!老虎!》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946~1926)德国哲学家。1908年作品《精神生活漫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瑞典作家。1909年作品《骑鹅旅行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德国作家。1910年作品《特雷庇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1911年作品《花的智慧》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德国剧作家、诗人。1912年作品《群鼠》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915年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瑞典诗人、小说家。 1916年作品《朝圣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作家。1917年作品《磨坊血案》获诺贝尔文学奖。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小说家。1917年作品《天国》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8年未颁奖。
  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瑞士诗人、小说家。1919年作品《奥林比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挪威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1920年作品《大地硕果—畜牧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1921年作品《苔依丝》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西班牙作家。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1923年作品《丽达与天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波兰作家。1924年作品《福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戏剧家。共完成51个剧本。主要作品有《圣女贞德》等。1925年作品《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意大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鸽子与老鹰》、《橄榄园的火灾》、《母亲》、《孤独者的秘密》、《飞往埃及》等。1926年作品《邪恶之路》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法国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时间与自由意志》、《创造进化论》、《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等。1927年作品《创造进化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挪威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珍妮》和三部曲《劳伦斯之女克里斯丁》灯。1928 年作品《新娘—主人—十字架》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等。1929年作品《魔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街》、《巴比特》、《阿罗史密斯》等。1930年作品《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荒原与爱情》、《秋天的号角》等。1931年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现代喜剧》三部曲和剧本《银匣》等。1932年作品《有产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俄国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落叶》,短篇小说《安东诺夫的苹果》、《松树》、《新路》,中篇小说《乡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爱》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意大利说家、戏剧家。一生创作了40多部剧本。主要剧作有《诚实的快乐》、《六个寻找剧作者的角色》、《亨利四世》、《寻找自我》等。1934年作品《寻找自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5年未颁奖。
  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美国剧作家。主要剧作有《天边外》、《安娜·克利斯蒂》、《无穷的岁月》和自专性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等。1936年作品《天边外》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蒂伯一家》8卷:《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好的季节》《诊断》《小妹妹》《父亲的死》《1914年夏天》《结尾》等。1937 年作品《蒂伯—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地的房子》三部曲:《大地》《儿子们》《分家》《母亲》《爱国者》《龙种》等。1938年作品《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芬兰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神圣的贫困》、《少女西丽亚》、《夏夜的人们》等。1939年作品《少女西丽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3年未颁奖。
  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丹麦小说家、诗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行》:《冰河》《船》《失去的天国》《诺尼亚·葛斯特》《奇姆利人远征》和《哥伦布》;诗集《世界的光明》、《日德兰之风》等。1944年作品《漫长的旅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智利诗人。主要作品有《死的十四行诗》,诗集《绝望》、《柔情》、《有刺的树》、《葡萄区榨机》等。1945年作品《柔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1946年 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克努尔普》、《德米尔》、《席特哈尔塔》、《荒原狼》等。1946年作品《荒原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7年 德烈·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评论家。主要作品有小说《梵蒂冈的地窖》、《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1947年作品《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8年 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诗人、剧作家、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诗与批评的效用》等。1948年作品《四个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 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等。1949年作品《我弥留之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数学原理》、《哲学问题》、《教育与社会秩序》等。1950年作品《哲学—数学—文学》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天才》;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小说《侏儒》、《大盗巴拉巴》等。1951年作品《大盗巴拉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2年 莫里亚克 F. Mauriac 法国作家。 小说:《黛莱丝·苔斯盖鲁》。戏剧方面,莫里亚克发表有《阿斯摩泰》、《不为人爱的人们》、《地上的火焰》等剧本。还写有回忆录《内心回忆录》、《内心回忆新录》和《政治回忆录》等。1952年凭借《爱的荒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曾任英国首相。主要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 1952年作品《不需要的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尔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冰岛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沙尔卡·瓦尔卡》、《独立的人们》、《世界之光》、长篇历史小说3卷《冰岛钟声》等。1955年作品《渔家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诗韵集》、《悲哀的咏叹调》;散文集《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长诗《空间》等。1956年作品《悲哀的咏叹调》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误会》、《正义》;小说《局外人》、《鼠疫》;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等。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苏联俄罗斯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诗集《在街上》、《生活啊,我的姊姊》、《主题与变奏》;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等。1958年作品《日瓦戈医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瞬息间是夜晚》和《日复一日》等。1959年作品《水与土》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 圣.琼.佩斯 Saint-John Perse 法国作家。1960年凭借《蓝色恋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黑海之滨》和《动乱》;长篇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特拉夫尼克纪事》和《萨拉热窝女人》并称为“波斯尼亚三部曲”等。1961年作品《桥·小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和《烦恼的冬天》等。1962年作品《人鼠之间》
  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腊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转折点》、《神话和历史》、《航海日志》和《“画眉鸟”号》。1963年作品《“画眉鸟”号》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小说《恶心》、《自由之路》三部曲;剧本《苍蝇》和《禁闭》等。1964年作品《苍蝇》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1965年作品《静静的顿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以色列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婚礼的华盖》、《大海深处》、《过夜的客人》、《钉婚记》等。1966年作品《行为之书》获诺贝尔文学奖。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瑞典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逃亡与蜕变》、《无尘世界的旅行、《死亡的依旧庆祝生命》;诗剧《伊莱》等。1966年作品《逃亡》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危地马拉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等。1967年作品《玉米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千只鹤》等。1968年作品《雪国·千只鹤·古都》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法国作家。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苏联作家。1970年作品《癌病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1971年作品《情诗·哀诗·赞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2年 亨利希·伯尔(1917~1985)德国作家。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1973年作品《风暴眼》
  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瑞典作家。1974年作品《乌洛夫的故事》获诺贝尔文学奖。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瑞典诗人。1974年作品《露珠里的世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诗人。1975年作品《生活之恶》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6年 索尔·贝娄(1915~)美国作家。1976年作品《赫索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西班牙诗人。1977年作品《天堂的影子》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
  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1911~)希腊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初生的太阳》、《英雄挽歌》、《理所当然》等。1979年作品《英雄挽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1980年作品《拆散的笔记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英国德语作家。年作品《迷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哥伦比亚记者、作家。1982年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英国作家。1983年作品《蝇王·金字塔》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捷克诗人。1984年作品《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法国小说家。1985年作品《弗兰德公路·农事诗》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1986年作品《雄狮与宝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1987年《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埃及作家。1988年作品《街魂》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西班牙作家。1989年凭借小说《为亡灵弹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墨西哥诗人。1990年作品《太阳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南非作家。1991年作品《七月的人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圣卢西亚诗人。1992年作品《西印度群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美国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宝贝儿》、《爵士乐》等。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小说《奇妙的工作》、《死者的奢华》、《饲育》;长篇小说《个人的体检》、《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等。199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5年 希尼(1939~)爱尔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1923~)波兰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我们为此活着》、《向自己提出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桥上的历史》、《结束与开始》等。199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7年 达里奥·福(1926~)意大利讽刺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作《喜剧的神秘》、《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我们不能也不愿意付钱》、《大胸魔鬼》等。199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1922~)葡萄牙记者、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里斯本围困史》、《失明症漫记》、《修道院纪事》等。199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99年 君特·格拉斯(1927~)德国作家。1999年作品《铁皮鼓哈里》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2000年作品《灵山》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1990年被英国女王授封为骑士。主要作品有小说《神秘的按摩师》、《米格尔大街》、《河弯》、《岛上的旗帜》、《超越信仰》、《神秘的新来者》等。200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非劫数》、《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3年 库切(1940~)南非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钢铁时代》等。 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英国剧作家,被评论界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06年 奥罕·帕慕克(1952~),土耳其作家,获得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主要作品有《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2007年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英国女作家,获得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为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简述下地狱》、《第三、四、五区域间的联姻》、《简·萨默斯日记》等。
  2008年 勒·克莱齐奥,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200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新起点、诗歌冒险和感官迷幻类文学的作家,是在现代文明之外对于人性的探索者”。主要作品有《诉讼笔录》、《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 《战争》(2008年获奖作品) 、《乌拉尼亚》等。
  2009年 赫塔·缪勒,罗马尼亚裔的德国女性小说家、诗人、散文家。200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专注于诗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写了失业人群的生活图景”。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西班牙(双国籍)著名作家。这是自1990年以来首位拉美作家获奖。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对权力结构作了深入的描述,并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进行了犀利的刻画。”
  2011年 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20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他在23岁时便出版处女诗集《诗十七首》,成名后陆续出版了《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观看》、《真理障碍物》等诗集。
  2012年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八:《南京,南京》 观后感_1000字

  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心潮澎湃。
  刺耳的防空警报,铺天盖地的枪声,日军官兵的狞笑声,南京人民的口号声,甚至从废墟中传出的无望的呼声似乎犹在耳边。灰色的空中掠过的飞机,一队队绿衣的日兵,难民身上的血迹,夺目的太阳军旗似乎也历历在目。
  历史的画卷向我铺开,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令中华民族难忘的日子。“万人坑”,“慰安妇”,一个个鲜红的词跳入眼中,这些都是侵华日军一手创造的历史,血腥的历史!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巨着,影片用独特的历史视角及极具张力的黑白叙事影像,讲述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对中国军民展开长达6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本片以此为背景,用真实的记录将那段黑暗的历史重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岁月里,我们中国人是有过不屈不挠的抗争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赎,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
  《南京!南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告诉人们——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不论是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还是舞女小江、拉贝秘书唐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着抵抗,正如70多年前,我们的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座死亡之城浴血奋战着。这,是一部中国人拯救中国人的历史。
  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二战后,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日本甲级战犯,侵华战争的制造者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被判绞刑,有些战犯也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日本法西斯就真正在日本消失了吗?不,它正准备东山再起,酝酿新一轮的战争。你瞧,日本现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去年底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不就是一个预兆吗?近期日本广播协会(NHK)新会长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九:读《水滴石穿》有感——坚持到底_750字


  坚持,是千里大堤一沙一石的凝聚,一点一滴的积累,才有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壮丽;坚持,是春蚕吐丝一缕一缕的环绕,一丝丝的坚持,才会有破茧而出的重见光明的辉煌;坚持是,远航船的帆,有了帆,船才可以驶向彼岸……
  今天,我读了《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受益匪浅。。一滴水的力量是渺小的的,但几百滴,几千滴,几万滴却能组成一个大力量,锲而不舍,日雕月啄,就能把一块石头滴穿。
  爱迪生不怕困难,发明了电灯,取得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齐白石老先生不管年老体弱,勤奋练画,画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李时珍翻山越岭,耗尽心血,写成了药学巨着《本草钢目》;诺贝尔不顾生命安危做实验,让炸药更安全,更实用。
  要想成功就得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今天看了一本小说,明天就要当作家;明天听了一场音乐会,后天又要当音乐家……结果什么都没干成。
  记得有一次,,在我学溜冰时,我一次次的尝试,而又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摔倒。有几次我想过要放弃,但有一种坚强的信念坚持着我,让我不气馁,不放弃,继续练习,继续努力,继续改进。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我体验到了溜冰的快乐。我飞快地滑着,翩翩起舞,犹如一支小燕子轻轻地擦地滑翔;犹如一位舞女,展示自己的婀娜多姿;犹如一匹骏马,在轻快的奔驰。我快乐极了,我尝到了滑翔的幸福,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领悟到了自由的味道……
  成功的道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但只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可以滴穿一块块困难顽石,获得成功。回望过去,那个成功者没经历过风风雨雨?但他们没有倒下,而是用滴水穿石的精神攻破了一个个难关,坚持到底,就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可以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百草园小学六年级:孙燕婷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aiyukaoshi/83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