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 制作完善的教案课件是老师成功授课的先决条件,所以每个老师都必须认真谋划教案与课件。通过学生反馈的多样性,老师可以从不同视角回顾课堂效果。现在,栏目小编为您提供关于“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的详尽信息,感谢您抽出时间阅读此篇文章!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必修一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

苏教版 必修一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2.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治疗和基因诊断的概念 难点:基因诊断的原理及基因治疗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初步掌握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以及染色体组的概念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探究

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①什么是癌症?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哪些?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有哪些?

②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 ③什么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请举例说明。

④请结合诱发癌变的因子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数据信息,提出预防癌症的措施。⑤结合个人生活见闻,综述当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师】什么是癌症?近些年来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哪些?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有哪些?

【生】癌症是指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恶性肿瘤,即异常增生的细胞。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有胃癌、肝癌、肺癌和白血病;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为肺癌,其次为肝癌。

【师】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

【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师】什么因素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请举例说明。

【生】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可诱导癌变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引起细胞的恶性增殖,导致癌症。如由乙肝病毒诱发肝癌,辐射引起皮肤癌,煤焦油、尼古丁引发肺癌等。

【师】请结合诱发癌变的因子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数据信息,提出预防癌症的措施。【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预防癌症:

(1)减少烟草消耗:吸烟仍然是重要的致癌因素。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大约1 亿人死于吸烟相关的疾病。

(2)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经常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发生率。

(3)开展肿瘤普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肿瘤,特别是对于宫颈癌和乳腺癌,可以获得预防和治愈的效果。

【师】结合个人生活见闻,综述当前癌症的治疗现状 【生】癌症的治疗现状:

2(1)当癌症被发现但还未扩散时,可采用手术切除,并可能治愈。(2)如果已经扩散,通常采用“放疗”或“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讲解】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②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探究

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4 页,讨论问题: ①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是什么? ②基因诊断技术有什么特点?

③为什么基因诊断技术能灵敏地诊断疾病?(以肝炎病毒检测为例)④什么是基因治疗? 阅读、分析、归纳:

【师】什么是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原理是什么?

【生】基因诊断又叫DNA诊断、分子诊断,是通过从患者体内提取样本用基因检测方法来判断患者是否有基因异常或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新技术。基因诊断的原理是DNA分子杂交原理.针对不同疾病的检测, 有不同的DNA探针, DNA探针分子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若它与标本中的DNA分子发生杂交, 即可特异性地确定标本上的遗传信息。

【师】基因诊断技术有什么特点?

【生】基因诊断具有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 灵敏度高等优点。【师】为什么基因诊断技术能灵敏地诊断疾病?(以肝炎病毒检测为例)【教师总结】

(1)肝炎病毒DNA携带的遗传信息已被破解。

(2)利用和肝炎病毒DNA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DNA分子做探针。

(3)用此探针检测被检样品,如果是肝炎病毒,根据DNA分子杂交原理,可以形成杂合双链区,如果不是肝炎病毒,无法形成双链区或形成极少双链区。

(4)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做标记,即使两种DNA分子之间形成极少的双链区,也能够被检出。

【师】什么是基因治疗?

【生】基因治疗是用正常的基因整合入细胞,以校正和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从广义上来讲,将某种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细胞内,使其体内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方法,也谓之基因治疗。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 和 途径。②目的基因具有 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 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思考回答

①体内途径、体外途径 ②治疗 ③受体

④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七.板书设计

第1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一、人类面对的健康问题: 1.致癌因子 2.癌变机理 3.癌症的预防措施 4.癌症的治疗现状

二、基因诊断: 概念: 原理: 特点:

三、基因治疗 概念: 特点: 应用现状及前景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2

C.轻俏(qiào)蹒跚(pán)遐思(xiá)飞流急湍(chuǎn)

D.耸峙(shì)盎然(ànɡ)婆娑(suō)广阔无垠(yín)

①我不仅爱祖国的山河大地,就是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我也感到亲切,感到值得我________和爱抚。

②盆景把宏伟的山川变为庭院里的小摆设。有人________这些东西,认为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安排山川。但在我看来,这些“理想”多少带有消闲的情趣。

③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________,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相般配。

A.校园池塘边有一片小竹林,欣欣向荣,生机盎然,一旦步入林间小道,就会感到心旷神怡。

B.省委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尤其是他在讲话中所列举的30多个数字,在与会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C.今日的中国市场经济早已不是、前的情况,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在国际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

D.国庆节放了七天假,同学们大部分回家或外出了,全班就剩下309宿舍的三位同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A.生态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减少环境污染,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才能逐渐得到改善。

B.成功者在设定想要达到的每一个目标时,总是要先找出设定这些目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

C.山上的水宝贵,我们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

D.幸福是一个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对生活产生的种.种愉快、欣慰的感受,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评价。

A.马厩(jiù)掳(lǔ)掠庇(bì)护茕茕孑(qióng )立

D.俏(qiào)丽教诲(huì)簌簌(sù)怏怏不乐(yāng)

A.类似的事情不止(不只)一次地发生,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吗?

B.由于精神过分(过度)紧张,他在比赛中失利了,没有能实现拿第一的梦想。

C.班长、团支书一起合计(核计)着春游的事,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

D.这粒扣子在草丛中被偶然(偶尔)发现,为侦破工作提供了线索。

A.作者就是把主人公置身于这样一个雨、夜、光构成的世界之中,从这个人物身边的环境,我们可以感到一种浓浓的抒情气氛扑面而来。

B.火灾、掳夺,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群。

C.车长说:“拉猛了不行啊,要这样——慢慢地拉——一千克——一千克的减”。

D.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玛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3

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它曾经是个相当热闹的处所,斯卡尔贝克家族在这儿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府第。院子里和花园里想必到处是人,热热闹闹,充满生机:有大人,有小孩,有宾客,有主人,有贵族,有下人,还有家庭教师。这个贵族府第同邻近的村庄往来甚密,而且还经营一部分田地,这儿原先也该有牛栏、马厩,有牛,有马,有犁,有耙,有谷仓,还有干草垛。

过去生活的痕迹已荡然无存。19世纪,这儿是个被人遗忘了的角落。它化为了灰烬,或者说,变成了一个坟场。火灾、掳掠,外加经营不当,完全摧毁了宫殿式的豪华府第和数不清的附属建筑。不仅很少有人记得,这儿曾住过一位瘦高个子的法语教师,就连这府第的主人,也被人忘于脑后。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简朴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它正是昔日法语教师和他的妻子,也是这家主人的一个远房亲戚的住房。这幢小屋既然得以幸存,一定是受到了什么光辉的照耀或是某位神明的庇护,才能历经沧桑,而未跟别的楼舍同遭厄运。它也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然而,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享有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它不仅仅成了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大道,茕茕孑立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恰恰是在这贵族府第简陋的侧屋里诞生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肖邦,这个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为欧洲的音乐增辉,而且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置疑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要更好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跟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又会有何共同之处呢?但是,只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就不难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诚然,它没有那种招摇的俏丽。但它蕴藏着许多细微的色调变化,只有久居这一带的人才会跟这里的景致结下不解之缘,才能看到这些形、声和色彩的微妙差别,并且给予应有的评价。

一年四季都得细心观察这些色彩。春天,丁香怒放,像天上飘下一朵朵淡紫色的云霞;夏天,树木欣欣向荣,青翠欲滴;秋天,遍野金黄,雾缭烟绕;冬天,大雪覆盖,粉妆玉琢,清新素雅,在这洁白的背景上,修剪了枝条的柳树像姐妹般排列成行,正待明年春风得意,翩翩起舞。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谁若真想探究肖邦音乐的精神,理解肖邦音乐跟波兰有着何等密切的联系,谁就应悉心体会欧根·德拉克洛瓦所谓的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

肖邦是在这儿出生的。虽然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探望故里。青春年少的肖邦总爱坐在这小河边,坐在小桥旁的这棵大树下。他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当年的柳条亦如今日一样柔媚。甚至在他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在他心目中,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今天,我们目睹此情此景,思想深处也会闪现出整个马佐夫舍地区的风貌,肖邦也目睹过这一切,他热爱这茅舍、小桥、流水。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怀着无限依恋、惜别的心情,告别了这一切,途经巴黎,浪迹天涯。不料这一别竟成永诀,成了为寻找虚幻的金羊毛而一去不返的远征。

1848年,当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因此,可以说,不仅肖邦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而且,耳中又回荡起了多半是在这儿第一次听见过的歌。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养、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对自己使命的不凡见解,使这画面复杂化了,或者说,像一层雾遮蔽了这些画面。绚丽的大都会风光,频繁的旅行,丰富的经历,给他提供了另一种创作灵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遥远、寒冷的爱丁堡又怀念起“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我们就有理由想像,故乡的朦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而今,我们也怀着激动的心情瞻仰这些大树,这些灌木丛和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们听到,或者亲自弹奏伟大作曲家临终前的最后一组马祖卡曲,我们必能从中听到昔日国内歌声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我们在他降生的那间凹形小室里看到一只插满鲜花或绿枝的大花瓶,我们就会想到那不是花瓶,而是一个源泉,它喷射出金光闪闪的清流——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

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清流涌来,为取得一瓢饮,为分享这馨香醉人的玉浆。当人们在秋季或者夏季的周末,来到这小屋的周围,静静地倾听室内的钢琴演奏的时候,再也没有比它更动人的景象了。世界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

那时,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有年轻人,也有老人;有新来的听众,他们是第一次来此领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无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来的老听众,对于他们,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忆:回顾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时光,回顾这伟大的音乐激起的每一次无限深刻的内心感受。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舒曼把它称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不是没有根据的。

德居斯太因侯爵对肖邦说过:“我听着您的音乐,总感到是在同您促膝谈心,甚至,似乎是跟一个比您本人更好的人在一起,至少是,我接触到了您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

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4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原因: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基础。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CoM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外形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所有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用进废退

①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②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①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经常使用抗生素改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逐渐积累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②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经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不一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改变进而引起性状改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如果持续地使用,会逐渐增强,并且发达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经常使用,则会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后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失。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经常使用某种器官或经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发展某器官或丧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改变。实际上,如果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对点演练]

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共研探究]

根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①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②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③原因:过度繁殖、有限的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胜利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足所有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控制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累,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较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本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决定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决定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进化

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自身决定

联系承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单→复杂,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5

《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设计

渭南高级中学

高一生物

许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目前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具体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癌症和传染病的学习,形成问题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1、使学生了解目前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癌症,并探讨癌症发生的病因,发生机理及预防措施。

1.2、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并能主动预防,常识性地掌握发病率高和病死率高的一些传染病。

1.3、使学生了解目前比较热门的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并用具体的病例帮助学生理解。

2、难点:

2.1、举例说出生物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2.2、举例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活动:首先来说说自己身边与生物科学有关的事例,再引导学生说出与自己身边有关的生物科学。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应对,拓展学生对生物的认识,点破生物研究的对象,生物,即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凡是与生命相关的都是我们生物科学研究的范畴。

原子—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教师活动:在生物科学中,哪些是人类目前面临的较为棘手的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教师灵活的将所有的棘手的问题引导到环境与健康问题上,并引导学生能够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人打农药影响人类健康等。

教师活动:人类的活动影响环境,使环境恶化,环境恶化导致疾病的发生,比如:肿瘤、传染病。环境恶化引发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再度抬头:疟疾、登革热、脑膜炎。(全球变暖使病毒活跃,城市开发破坏生态环境环境,使蚊蝇大量滋生,再加上人口流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非典、禽流感、艾滋病、埃博拉病毒等。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活动:教师适时点评。将问题归结到对人类影响较大的两类疾病:癌症和传染病。设计意图:情景创设“由大到小”引出所要研究的主题,即:从生物科学——身边的生物——身边的最为棘手的生物科学——身边的最为棘手的有关健康的生物科学——癌症、传染病、基因诊断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体会生物科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交流合作,继续探究

(一)癌症

教师活动:我们往往谈癌色变,像被下了死亡通知单一样,目前我们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发病率第二,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并且有预测:到2050年,癌症发病率将为例第一。

任务1: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将癌症与肿瘤混为一谈,谁能说说癌症与肿瘤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可配合相关肿瘤视频)

学生活动:癌症是恶性肿瘤,一般将恶性肿瘤命名为癌。与恶性肿瘤相对应的是良性肿瘤:子宫肌瘤。

但并不是叫瘤的都是良性:神经母细胞瘤和骨髓母细胞瘤。而有些肿瘤直接加恶性:恶性畸胎瘤。

任务2:人为什么会得癌症,请同学们对癌症病因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化学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工厂释放的煤烟,烟熏烧烤的食品、霉变食品、亚硝胺(食道癌)、联苯胺(印刷厂与橡胶厂工人膀胱癌)、某些抗肿瘤药(环磷酰胺、氮芥等)可诱发二次肿瘤白血病、苯(油漆),以及某些微量元素、厨房里的油烟(油温控制在小于200度以下)

物理因素:紫外线、Ⅹ射线(周国平女儿),核辐射。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等。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分析积极思维中的为什么有的癌症上升,有的癌症下降的原因? 学生活动:(略)

任务3:癌症很难治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预防为主,及早消除致病因素?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如:禁烟、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良好的心态等。拓展思考:

1、癌症为什么会扩撒?

2、人的那些部位不得癌症?

3、野生动物和家禽得癌症吗?

设计意图:这三个任务的设计,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建立起防癌的生活理念,养成健康生活的行为习惯。

(二)传染病

教师活动:近些年,我们不断地遭受原有的和新发的传染病的困扰,你都知道有哪些传染病?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己见。如: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任务4:从这些传染病中,你们学会了应如何应对传染病?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活动:适时对学生回答点评以及总结:脱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

任务5:从表1-1中选出1-2个你们熟悉的传染病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学生活动: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传染病放在此,只是加深学生体会生物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出发让学生自主的交流。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教师活动:中国古代医生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西医是通过视、触、叩、听以及借助仪器和化验等手段诊断。中西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疾病表现出的外部特征来诊断疾病的,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能够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手段直接检测基因结构及其表达水平是否正常,从而为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

按照这个思路:基因病——基因诊断——基因治疗

可以认为人类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基因病,如:内科病、肿瘤、遗传病等。

任务6:世界上第一例基因诊断是在1978年,对一个孕妇做的产前诊断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目前利用基因诊断可以对一些微生物感染性疾病、遗传病、肿瘤等进行诊断,除此之外,你们都知道还有那些疾病是利用基因诊断的?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亲子鉴定、灾难后的尸体鉴别。教师活动:适时点评。你是否能对基因诊断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有弊有利。(合理就可以)

教师活动:目前疾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对于一些基因异常导致的疾病,没有哪一种方法能像基因治疗一样,深入到基因疾病的发病“根源”上去治疗。但是只有20多种疾病能够应用基因治疗。世界上第一例基因治疗是在1990年,是一个患腺苷酸脱氨酶缺乏症的美国4岁小女孩,疾病可使T淋巴细胞因代谢产物积累而死亡,从而导致联合性免疫缺陷症,免疫低下,极易受感染,不治疗很难活过1岁,常规治疗的思路是:缺腺苷酸脱氨酶,就给补充腺苷酸脱氨酶,但是这样的治疗需要不停的为患者提供腺苷酸脱氨酶,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

学生活动:基因治疗。

教师活动:接受基因治疗最早的是在1990年,一个4岁的美国小女孩,专家组取出她的白细胞,在体外把正常基因引入白细胞后,再重新输回她的血液中,4个月,接受了4个月的治疗,病情改善。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第二段,分析所使用的是基因治疗的那一种方法?若使用另一种方法,你该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体外治疗途径。若使用体内治疗,就直接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地。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没有基因的知识基础,故本设计从感性、宏观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不要让学生有理解起来艰涩之感。

3、巩固练习

本节练习题多为癌症的病因和基因治疗。可加练习题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

几个班的讲法不同,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的感觉较好,最后一节一般不好,老师思维慢了,学生注意力也不集中。感觉课堂上给学生机会发言,学生会给我惊喜。在让学生自己说对生物科学研究对象的认识上,有个同学说研究生物结构,我就着结构说,研究结构的是解剖学,有个一个关于解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启发学生是庖丁解牛,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反应上来。在讲到X射线时,举例周国平女儿,妞妞,没有学生知道一个当代哲学家的名字。在教学中,关于基因治疗灵活处理,从同学熟悉的糖尿病入手,是由于缺乏胰岛素,就给补充能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让学生阅读课本,结合具体实例,回答如何使用基因治疗治疗糖尿病。这样的应用将概念和应用结合起来,便于学生记忆。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6

1.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重新确立阅读乃至生命价值的坐标。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了解获得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作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另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初读思考:“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

明确: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找出对作者的表述持有疑义的语句,或对作者的某些观点质疑。共同探讨学生找到的有疑义的语句或提出的问题。

预设:1.对作者把经典提升的高度质疑。2.对作者否定时髦读物的质疑。3.对作者鄙弃知识态度的质疑。

1.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点评提示:这里的“具体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某种本领或获得某种利益。

如不少同学来到学校读书,为的是提高考试能力,为将来谋得一个好的前程等。而真正的教养则与这些具体的东西无关。如我们来到学校学习,最终是为获得“自我的发现”和“自我的证明”,如直接借用作者的词语,就是实现“自我完善”。它与前面的那些具体目的相比,不带有功利色彩。这种表达特抽象,这种抽象性恰恰是教养的特征。对这种表述,我们可能

以前从未听过,也可能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具体的目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因此会变得毫无教养。教养也常常蕴藏在具体的目的中。只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去自觉体认罢了。今天我们看到这样的表述,也许从此会增加我们对教养的有意识体认。(推荐书目:易中天《人的确证》,课后印发易中天的《罪案之谜-》供学生参读。)

2.真正的教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在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点评提示:“更快、更高、更强”,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座右铭,也许道出了体育的真正内涵。每一次的运动,都是一次完成,都是一次实现,但同时又给人以纯粹的“更快、更高、更强”的激励。说它纯粹是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利益的追求。正如有人问登山运动员:你为什么要登山?运动员答:因为山在那儿。虽然随时、随处都可以停下来,但“更快、更高、更

强”的精神追求,又让他们永不停歇,与“天行健”成为一脉,用中国的文化精义来说就是“天人合一”。如此,人就获得一种永恒。“永远都在半道上”成了一道伟大的哲学命题。

3.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小结: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修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只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和人格作支撑,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软塌塌的,读书同样也是这样。书中的智趣、理趣、情趣,要靠个性和人格来吸纳、融合。

探究二: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经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些体验说明了什么?

小结: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人阅读,融会贯通,

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

探究三:本专题的文章可能会引发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不如无书”……你在校读书9年,有了不少体会和教训,你的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联系你的学习,就这类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个问题中涉及的概念并不相通。“知识”和“智慧”二者虽然密切相关,但又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历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文化”和“教养”也有距离,如同人识字未必一定有礼貌。“开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

(一)事实呈现。

据《扬子晚报》消息,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教师、央视《今日说法》主持人张绍刚在总结艺术考试时表示:“考题考查的不过是高中范围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新闻议论。不要求专业知识,不需要参加过什么培训,只是希望能挑选出会思考、能表达、心理阳光的孩子们。即使如此,还是在日复一日的见面过程中被惊倒。”“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会告诉我他们

读过世界名著,这样的回答是投考官所好,一定是在头脑中已经设定好的。再追问,发现即使看过,也是看的所谓青少年简读本。”张绍刚举例说,一同学言之凿凿地强调自己看过原著,那本书的名字叫《鲁迅漂流记》。有人深情地说他最喜欢的诗句是“面朝大海,温暖花开”,“我如获至宝地希望他多背几句出来,结果他相当沉稳地告诉我:‘我就喜欢这一句,这就够了。”’。考生的回答暴露出功利性的一面。

(二)问题与活动。

1.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对艺考生阅读名著的目的作点评。可以批评,可以规劝,可以勉励。不超过60字。可以用原文,也可以对原文适当改造。

2.请依据《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论述,给艺考生阅读名著提一点建议,让他们知道怎样读名著并理解为什么该如此阅读。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经典礼赞”为题,写一首赞美经典作品的诗。

[获得教养的途径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_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O2==Na2O2(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科学视野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课后小结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b.2Na+O2Na2O2

c.2Na+Cl22NaCl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

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8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的重点是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教师可以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进而突破安培力的力矩与弹簧的扭转力矩平衡这一难点注意分析安培力的力矩与线圈所处位置无关。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满偏电流和满偏电阻的意义.首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1.知道电流表的基本构造.

2.知道电流表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

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电流表的原理,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通过对电流表构造和工作原理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物理仪器的工艺美及工作原理分析推导的逻辑美的审美感受力.

1.教师通过实验展示和挂图直观教学,通过启发、讲解、公式推导进行工作原理的教学.

2.学生认真观看、积极思考,结合学过知识分析推导公式,理解电流表工作原理.

通过定量推导得出电流和指针偏转角度的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教学挂图。

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剖析电流表的内部结构,再启发指导学生利用公式 和力矩平衡推导电流表工作原理。

本节讲述电流表的工作原理,是根据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一个具体应用,重点讲述测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原理,因此教学中应利用教具、挂图让学生清楚电流表的基本结构,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定量地推导出电流和指针偏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并知道前面学过的电流表两个重要参量ig和rg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利用实物,结合挂图讲解电流表各部分的构造,应该特别指出的是:(1)蹄形磁铁和铁芯间的磁场是均匀地幅向分布的. (2)铝框上绕有线圈,铝框的转轴上装有两个螺旋弹簧和一个指针.

设导线所处位置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线框长为l、宽为d、匝数为n,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时,安培力对转轴产生力矩:,其中安培力的大小为:故安培力的力矩大小为:

当线圈发生转动,不论通电线自转到什么位置,它的平面都跟磁感线平行,安培力的力矩不变.当线圈转过角(指针偏角也为)时,两弹簧产生阻碍线圈转动的扭转力矩.

由材料性质知道,扭转力矩,根据力矩平衡得出:

所以通过偏角的值可以反映i值的大小,且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当取最大值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最大,称为满偏电流ig,所以使用电流表时应注意不要超过满偏电流ig。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表的工作原理,希望同学们能理解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原理,在以后使用电流表时注意不超过量程。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endangdaquan/367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