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教案模板范文汇总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跂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2
《静女》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静女》,下面我将从以下这八个环节来进行汇报两课时的教学实施。
1、 教材分析
《静女》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职业学校新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漫步古诗苑是整套教材的第一个古典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所以以《诗经》中《静女》为单元的首篇课文,既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形式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又为后面学习各朝诗歌奠定了学习基础。《静女》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生动的刻画了男女主人公美好的艺术形象,歌颂了他们淳朴真挚的爱情,是一首民间情歌,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充满愉悦的生活情趣
2、 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12级(11)班,职高一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但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不少学生对学习欣赏古诗词有很多的胆怯之处。但是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强,动手能力强,喜欢讲故事、搞活动、搞表演。先做好设计来激发学生表现欲,再利用学生优势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能充分参与学习,点燃他们学习语文的激情,变劣势为强势。
3、 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 。
情感目标: 1、体会、感受男女主人公纯真的初恋。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教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这样两点: 1、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行再创作的能力 。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难点确立为:引导学生发挥联想与想象编、演鉴赏诗歌,初步领会《诗经》的艺术特点。
5、教学构思
我将以活动单导学的模式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发活动单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明确任务,完成任务。第二课时,课前让学生进入我的博客,浏览情景剧的有关知识以及表演视频。通过对学生所创作的情景剧进行模拟表演的方式来进行。
设计意图:两节课都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每一项活动归纳一个主题, 借用
信息化教学来展示学生对这种新颖的形式非常的感兴趣,在课前就对课堂充满期待。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在鉴赏中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改编情景剧创作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想象补白,丰富诗歌意蕴,完成难点教学。争取以生为本,文道并重。
6、教法、学法
考虑到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情境设置法、活动探究法等教法。同时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勾画圈点法,情景练习法等学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手段图片、视频、音乐等。
7、教学过程
首先,我先说一下我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以下这五个步骤来进行的
(1)情景导入,温故知新
首先进行第一个活动,活动主题为“《诗经》源头探爱情”。
活动任务:让同学们回顾初中时所学过的或知道的《诗经》中优美的诗句,
进入情景导入。
然后进行第二个活动,活动主题为“众说纷坛知《诗经》”
活动任务1、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诗经》是什么?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2、按表现内容诗经可分为哪几部分?
3、《诗经》有哪些表现手法?
4、这些诗歌开创了我国诗歌的什么主义传统?
意图通过以上四个任务让学生对初中时所学的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能进一步的巩固,温故知新。
(2)诵读感知,领会诗意
接着进行第三个活动,活动主题为“形式多样读《静女》”
活动任务:
(一)、检查预习,朗读正音。
(二)、学生诵读。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古诗词的学习读是关键,所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环节,指导学生掌握四言诗节奏,读准字音,读出通假字,读出语调,读出节奏韵律,读出感情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朗读,再跟读,练习读等环节,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也能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尽量让基础差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
(3)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进行以下这四个内容:
1、学生质疑教师或学生 解疑课件展示疑难生字词
2、根据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并请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 要求:读出重音,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4、教师总结诗文内容。展示诗文内容。
然后进行第四个活动,活动主题为“满怀深情赏《静女》”
1、根据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静女进行分镜头描写。
2、怎样看待“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句话?
3、诗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4、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
5、为什么青年最喜欢变通的荑草?
以上五个活动任务从难度设置上做到了层层深入,这样能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教学重点难点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和突破。
(4)表达交流,总结延伸
进行第五个活动,活动主题为“简简单单悟爱情”
通过下面两个活动任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1、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2、多媒体展示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
(5)、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小组为单位请根据《诗经》中的“爱而不现”及睹目思情的典型情节进行大胆想象,改写成情景剧, 注意抓住特定的情景进行合理想象。每小组推选一篇佳作,课外排练,下节课进行创作表演。
语文课的学习具有广阔的现实意义,一节课的结束往往又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这第二道题的布置是为下节课做准备的。意图通过学生想象创作,模拟表演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锻炼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在今后职业生涯当中的团队合作精神。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我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按以下这四个步骤来进行的
首先是课前准备明确任务,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克服学生模拟表演的盲目性的随意性,所以我认为在课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主要是从这样几方面来入手:
向学生明确本课情剧情表演的任务 ,让学生的在我博客里浏览什么是情景剧表演及视频然后确定分组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每组推选两位选手,一位扮演男青年,一位扮演静女。由主持人导入,评委组进行加分制。
设计意图:《诗经》中的诗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上好课的关键。所以我设计改编诗歌这一环节,既轻松地巩固了“读、译、析、赏”的所有教学任务,又训练了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进行再创作的能力,同时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第六个活动,活动主题为“穿越时空演静女”
(2)、模拟练习,互动提高
首先由主持人引入,宣布活动开始。主诗人请第一组表演青年与静女的同学上台进行表演。参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为本小组在台上同学随时提供帮助 。评委组和其他组成员要认真倾听,准备及时点评。
评出优胜小组之后请学生观看这组的表演视频并进行点评。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朦胧的情感体验,也乐于展现自我。但主动学习能力差,通过此环节激发保护学习兴趣,深化对诗歌的理解,培养了表达创作的能力。整个过程,我将始终以“我参与,我精彩”的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评比加分制,评选课堂之星和优胜小组,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3)、实施总结,点评促成
这一个阶段,我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思,在这个过程结束之后,首先请同学谈一下参加活动的体会。也可以就某位同学的表现谈自己的看法,及一些感性的建议。二是评1、从表演的层面来谈学生表现的得失。2、从表演与诗歌结合的层面,来谈学生的理解,以及情景对话的优劣。3、就学生点评的层面,教师再进行点评 。三是奖,在教师点评的同时,评委组回收评分表,按照评委组的分占百分之四十,小组打分占百分之六十的比例来计分数,算出成绩。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获奖情况。
(4)、布置作业
1、用你最精彩的语言改编诗歌,形成文字材料,写作文本上。
2、查找资料,制作一张《诗经》资料卡,并给大家推荐一首你最喜欢的作品
8、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兴趣。
培养了学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 信息等多方面能力。
以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课前就对课堂充满期待
忽略了对具体字眼揣摩与探究
调动学生积极性稍有欠缺
示范与练习的结合不够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3
一、说教材
《静女》是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古诗文诵读”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了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辉煌成就;在了解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有的要达到背诵程度;掌握一些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说学生
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常识,对古诗词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但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掌握上就显得薄弱的多,在这方面就需要多下功夫。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了解此诗表现的情节。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理解赏析,掌握古诗诵读要读准字音的要求,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养成诵读古诗文的习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掌握朗诵古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1、感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六、说教法与学法
诵读、讨论。
《诗经》中的诗篇,原本就是歌曲的歌词,重视节奏和韵律,需要多诵读,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和节奏。《静女》中热烈而纯朴的恋情,通过讨论,学生们能够有深切的感悟。
依据: "三分诗七分读"。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初读全词—听读全词—导读全词,最后分组诵读。
七、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古典女子图片,播放古典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和图片中引入课题。
依据: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二) 自主学习,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勾画出诗歌中的通假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与邻桌相互提问。
2、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俟见蜘蹰娈 贻
彤管 炜怿 归荑 洵
3、学生齐读,读准停顿。
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依据:反复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把握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三) 学生讨论问题,分组展示:
1、第一节写了什么?这对恋人的性格有何特点,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相会时,静女给男子送了什么?男子为什么对这些礼物大加赞赏?
3、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4、试着翻译全诗,要求忠于原文,尽量押韵。
依据: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跳起来就能摘到果子",更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四) 分组诵读,体会并探究艺术特色
提问:反复诵读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你有什么发现?诗歌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唱?
提问:还有哪些诗歌中用到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提问:有哪些流行歌曲使用了“重章叠句”手法?谈谈它的作用。
依据:学习品鉴诗歌的艺术特色,使学生容易理解,而流行歌曲的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依据:回忆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强化记忆,加深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查找资料,看看《诗经》中还有哪些诗歌大家比较熟悉,把其中的经典诗句摘抄下来,并把它介绍给自己的同学。
(七)板书设计
相俟(约于城隅不见人)
相见(贻我彤管思情人)
相悦(爱屋及乌重归荑)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4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文单元的第1节课,《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也集中体现了外交辞令在战争中的作用,学习这一课要好好体会劝说的艺术。
二、学生第一课时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及课本中的注释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节课在检查自学效果后重点强调文言实词和虚词后,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劝说的艺术,难度应该不会很大。
三、教学目标:
1、掌握实词:若、鄙、说、辞、知等。虚词:之、以、于等。
2、能口头翻译课文内容。
3、能理清层次结构,把握人物形象。
4.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五、教学过程
1.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自学成果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提出翻译要求:一一对应,尽量直译;直译不能的意译。
2.理清故事情节。
板书以下问题,要求学生用原文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在句子中标出应该掌握的文言词语。
(1)晋侯、秦伯围郑的理由是什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晋、秦军驻扎地的什么特点?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谁推荐的烛之武?如何推荐的?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4)烛之武如何推辞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郑伯如何道歉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6)烛之武的劝说分哪几个层次?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7)烛之武的劝说取得了怎样的效果?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以上各句中划线词为必须掌握的文言词语)
3.品味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学生讨论: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四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形成板书。
一、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二、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三、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
5.课堂小结:《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附: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的形象:
志士、勇士、辩士
高中语文教案模板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
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文言基础知识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四、内容主旨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
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部分(3、4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
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
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
第三部分(5、6、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团结了。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五、写作特点
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话来描写人物。
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