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高考】

篇一:[欧美文学小说]2009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之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外国重要作家作品
  1.一大起源(古希腊)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古希腊最著名的两部史诗。
  《伊索寓言》: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
  2.五大支柱(英、法、德、苏俄和美国)
  (1)英国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悲剧有《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合称“四大悲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喜剧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等。马克思称之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拜伦: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讽刺诗体小说《唐·璜》。
  雪莱: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另有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
  狄更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等,被誉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
  (2)法国
  巴尔扎克: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有《人间喜剧》(90多部小说之总称)。
  雨果: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莫泊桑: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羊脂球》、《俊友》等。
  莫里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作品有《伪君子》、《悭吝人》等。
  都德:代表作《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罗曼·罗兰:传记文学《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
  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红与黑》。
  大仲马:长篇小说《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是其子小仲马的作品。
  (3)德国
  歌德: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代表作是《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席勒:与歌德同为近代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剧本《阴谋与爱情》。
  海涅: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4)苏俄(俄国和前苏联)
  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等,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普希金:杰出的俄罗斯民族诗人,19世纪俄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作品被称为“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抒情诗《自由颂》、《致大海》等,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果戈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后半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法捷耶夫:前苏联作家,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
  高尔基:前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奠基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母亲》是其代表作。
  (5)美国
  马克·吐温: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百万英镑》。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惠特曼:19世纪民主主义诗人,《草叶集》是他的代表作。
  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3.九根藤蔓(意大利、西班牙、丹麦、挪威、捷克、爱尔兰、哥伦比亚、印度和日本)
  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伟大先驱,代表作《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人文主义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十日谈》。
  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作品有《皇帝的新衣》、《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易卜生:挪威剧作家,作品有《玩偶之家》等。
  伏契克:捷克作家,著有《绞刑架下的报告》。
  萧伯纳:爱尔兰卓越的喜剧大师,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代表作《牛虻》。
  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代表作《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主要作品《吉檀迦利》,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一千零一夜》: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旧译《天方夜谭》。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代表作《雪国》《古都》。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篇二:[欧美文学小说]书之趣_750字

  
  书,可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感,启迪智慧,还可以教我们怎样做人。小学六年,我读了不少的书,从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
  小时候,我只是读一些杂志、童话,小说也只是读一些幼儿版的,最先读的青少年版的小说是《简q爱》,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回忆以前读的书,竟觉得以前读的都不叫书,这一本《简q爱》算是弥补了我小时候读书的空缺。人物的是是非非,故事的曲曲折折,动人心弦全都在我的面前铺展开来,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
  后来看这类书有两三年,我发现作者所描写的《基度山恩仇记》、《巴黎圣母院》、《茶花女》之类的书,跟我所看到的有些许出入。我能够感受到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什么,可读了好几遍,我始终不知道那到底是什么,除了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我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开始看原着,那时我上四年级。
  我看的第一本原着小说是《巴黎圣母院》。每个字,每句话都得一点一点地读,消化掉了才能往下读,不然就不知所云。一连读了两个月,我把书一关,看不下去了,实在是太吃力了。我找来几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仲夏夜之梦》来看,才使我看到读原着的好处。读原着不仅仅是读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读作者的感受。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我能够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想法。看书成了猜心思,这让我很感兴趣。
  11岁的时候,我撇下了外国小说,看起了中国文学着作。《红楼梦》、《水浒传》、《杨家将》乱看了一气。问我体会到了什么,我就说:“序语里都写着呢!”。该怎么体会就怎么体会,体会到的也就是那么些个东西。
  上了六年级,我喜欢看网络小说,刚开始是看郭敬明写的,后来是那些不知名的网络写手的。那些人的思想太疯狂,我不敢效仿,只是透过工整的书页去观察那些灰色的心灵、黑色的视觉,仅此而已。
  读书就是这样有趣,看着书页上的文字在我眼前跳动,有趣地读书。
 

篇三:[欧美文学小说]阅读伴我成长_750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诗人杜甫说的,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脑子里积累的东西也就多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不但是这样,它还伴随着我成长的一点一滴。
  在幼儿园的时候,我经常看连环画和绘本。一点一点地学,一点一点地念,可以使识字量大大增加,看更多有趣的图片,直至今天,我还记得图画书里的那些活灵活现的卡通人物,有机智勇敢的孙悟空、贪吃的熊宝宝等,有时,我的心情也会被故事情节所带动,主人公着急我也跟着着急;主人公伤心我也跟着伤心;主人公快乐我也跟着快乐……
  上了小学后,我开始看小说、童话等,这些书也使我学会了许多。有一次,我看《小公主》,讲的是主人公萨拉·克鲁不论是在富有时,还是在遭遇一贫如洗是,都没有对生活放弃希望,始终坚持勇敢地面对生活,真诚地对待朋友,无私地帮助别人,最终收获了真挚的友谊和巨额遗产的故事。也许我当时的理解还在懵懂的状态里,但我却在看了故事之后,想像小公主一样,做一个真诚、坚强、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孩子,也从故事里得到了更多的力量,并从中受益,学习。
  现在,我已经看完了四大名著,读了更多的文学作品,而且现在阅读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纸张上,现在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看到免费的电子读物,不但是这样,现在书店都可以对外开放了,只要有时间就可以去书店去看书,不过我认为,最好的阅读方式莫过于图书馆了,那里有良好的图书环境,还有应有尽有的图书,儿童文学、中外名著、欧美文学、名人自传、报纸、杂志等等等等,在那里,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阅读乐趣。
  阅读不但能使你的写作水平提高,还能增长你的见识,懂得更多道理,在阅读中逐渐成长,使你变得完美。所以,同学们,放下手机,离开电脑,将目光转移到书本上,一起来到书中的世界,享受读书的乐趣吧!
 
    六年级:徐巍玮

篇四:[欧美文学小说]《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_500字


  《理智与情感》这本书是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她的处女作。
  《理智与情感》围绕两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经历展开描写,以及她们复杂的婚事风波为主线,突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幽默对比。姐姐埃莉诺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玛丽安的感情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奥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展现了英国乡绅的日常生活和英国乡村的田园风光。品读她的作品,会使人有一种在放松状态下的闲适,恬静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这实在是很难得的。因为种种因素,我很少能够将外国长篇小说一气呵成的读下去,但是这一部作品却办到了,我实在很感谢作者及她的不朽着作,让我受到了熏陶,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欣赏水准——因为对这部小说的特殊感情,我特意查找了它的相关信息。《理智与情感》这部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并且是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英语影片。该片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荣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柏林电影节金熊奖,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
  这部小说不只是我们休闲时消遣的上选,而且能够给予我们在“理智”与“情感”两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找到平衡点的启发。

篇五:[欧美文学小说]2017高考话题作文:经典注定孤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经典,是指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它们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前不久,某大学出版社搞了一个出版物“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红楼梦》高居榜首;榜单前10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着尽数在列;《百年孤独》《瓦尔登湖》等外国名着也赫然其中。而同时,通俗文学作品以及通过网络阅读小说(文学)的方式则大受欢迎。是经典文学的影响力落后于通俗文学了,还是旧的阅读方式过时了?抑或是……?
  对此,引发了社会一片热议。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据此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完成写作任务。
  经典注定孤独
  日前,某大学出版社列出一个“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红楼梦》高居榜首,众多中外名着赫然在目;而通俗文学则大受欢迎。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经典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可能有人会说,经典难道不是传世名作吗吗?怎么会注定孤独呢?诚然,经典理应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然而,经典的深邃性、穿透性与引领性注定曲高和寡。
  从阅读内容上,与通俗文学的茶余饭后作比较,经典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从信息传递上,与通俗文学的哗众取宠作比较,经典不具备吊人胃口的噱头;从心灵洗礼来看,与通俗文学的碎片化填充作比较,深层次上虽然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优势藏于庭院深深,那绝对优势也就成了绝对劣势。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在于它的随波逐流而在于它的超前性;经典的伟大,不仅在于它说出了我们内心深藏的隐秘,还在于说出了我们内心里难以抹去的、无法掩饰的真正恐惧——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灵性寄托的毁灭性打击。而这些,潜藏于庭院深处而不为人知,就好比宝藏深藏于海底而游客只看到平静的水面一般。
  当游客在南昌郊外的青云谱看到朱耷遗留下来的不朽的作品时,有几人能从那枯枝、残叶、怪石、丑鸟等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去领悟那那倔强与顽强的生命?当黛玉之死一步一步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几人能从“黛玉之死”看到曹雪芹设计这一情节“上接屈原、下引王国维,昭示着一个难以穷尽的乱世的开启”?
  而通俗文学则不然,它以时效性博人眼球,以趣味性吸引关注,以庸俗性迎合读者,以碎片化抢占空隙。不是读者不想向上向善,而是读者实在难以沉潜下心来仔细品读。如果经典的深邃与引领性能让读者在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那经典必然会重新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如何让经典的精髓为大众接受,或许,我们能从《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于丹论语心得》等着作中找到答案。当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如潮水般涌向书店购买上列书目时,经典已然走进了读者的心中。
  经典本不过时,但若没有合适的走近读者的方式,死活读不下去的排行榜经典名列前茅的状况恐怕依然会继续。期冀有那么一天,经典不再孤独!

篇六:[欧美文学小说]余华:我这样走上文学道路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地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余华简介:浙江海盐人,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曾当过牙医,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着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其作品已被翻译成日、韩、英、法、意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当作家最初有功利目的
  谈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余华毫不回避当初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毕业以后我干牙医,一干就是5年,一点不夸张地说,这5年我拔了至少有1万颗牙,每天7点就上班,干8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鸟。有时我站在窗户前,发现隔壁文化馆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闲逛,我就问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工作,我当时就想:‘这工作好’。后来我问文化馆里的一个朋友:‘怎么样才能进文化馆工作?’他告诉我写小说吧,我想我认的汉字也有五千多个了,做音乐、画画不行,写小说大概行,于是我就开始写小说了。”
  开始写小说的余华在文学道路上有些幸运,他的一篇短篇小说被《北京文学》相中,请他到北京进行修改,这在余华当时所在的海盐县是件大事,用余华的话说:“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是我们县第一个上北京改稿子的人。回来后县委宣传部的人说我是个人才,不能让我再干牙医了,干什么呢?进文化馆吧,这一下满足了我的愿望。”
  没有冠冕堂皇,却是那么的真实,这就是余华。余华说他到文化馆第一天上班时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结果到单位一看自己竟然还是第一个上班的,于是他心里第一个念头是:这个单位我来对了。此后他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后来成了每个月只有领工资的时候才去单位,最后干脆辞职,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
  大概文人都有自嘲的特点,有时候还愿意拉上一些同行,余华在说完自己从事写作的原因后又补充了一段:“后来我发现我们这批人里面和我一样的有不少,有一次我和莫言、王朔几个人去意大利,主办方让我们写一篇‘我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的文章,我才知道莫言是为挣钱买一双皮鞋,王朔则是为了换个工作,和我一样,谁也不比谁好多少。”
  不过自嘲归自嘲,但和每一个成功的作家一样,余华对自己的文学创作是严肃的,“现在我写作已经完全是因为热爱,没有一点功利性。其实作家在从事写作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有功利的一面在内,但当他真正进入到这个领域之后,功利性就会慢慢消失了。”
  一个好作家首先是一个好读者
  余华虽然因为“文化大革命”没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但广泛的阅读让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他自己称自己的写作最初受川端康成的影响,而后卡夫卡的着作又让他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川端康成让他学会了细节的描写,而福克纳又教会了他如何描写心理。不妨让我们来听听他对几位大师的感受:
  “杰克·伦敦的一句话,让我受益匪浅,那句话就是:宁愿去读拜伦的一句诗,也不要去读一百本文学杂志。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读到的话,当时我明白应该去读经典名着,而不要仅仅去读文学杂志,现在看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开始读外国小说的时候读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川端康成的笔法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记得他有一篇文章,写一位母亲坐在已经死去了的女儿的床前,结尾是这样写的:女儿的脸,生平第一次化妆,真像一位出嫁的新娘。这种比喻对我影响极大,让我知道了以后在写文章时比喻应该向哪个方向走。
  “但凡大师都注重细节,鲁迅就是这方面的大师。在《孔乙己》的开头,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交代清楚了:咸亨酒店的格局,穿长衫的是坐在里面的,穿短衫的是坐在外面的,而孔乙己是惟一一个穿长衫坐在外面的。鲁迅在这篇文章里最棒的一笔是写孔乙己被打断腿后来酒店的场景,当时他摊开手,手里有几文铜钱,这时鲁迅用一句话点明了孔乙己是怎么来的:他满手是泥,原来他就是用这双手走来的。这一细节的描写说明了鲁迅的伟大,可以说这篇文章如果不写孔乙己是怎么来的,鲁迅就不能称之为鲁迅。
  “我一直迷恋川端康成,直到最后有些走投无路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卡夫卡,读到了他那篇《乡村医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章中的那匹马,当时我奇怪,怎么这匹马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后来我认识到,作家应该是自由的,可以说是卡夫卡解放了我写作的能力。
  “教会我如何去写心理描写的是美国的福克纳,这个本领让我可以用一辈子。我读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一个人杀人后的心理。他全部采用了客观的视觉的描写,看完这篇小说,我总结的心理描写是:让心脏停止跳动,让眼睛睁开,去看。真正要写一个人的心理,恐怕一百万字也不够。雨果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确实是这样,内心的宽阔不是可以去描写的。”
  余华自己称他一直坚持在读一些文学名着,在他看来,真正的文学作品,能给人极大的改变,改变你的想法,改变你感受的能力,甚至改变你的思维。他对此的总结是:作为一个作家来说,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就是一个读者。任何一个作家他首先是一个读者,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一个优秀的读者,他能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力量究竟在什么地方。
  我让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
  余华说,很多人看了他的书后问他关于书中的人物描写是否有他的影子,对此,他一再强调人物是人物,而作者是作者。
  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余华给自己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刚开始写作到上世纪90年代写的三部长篇之前,对于这个阶段,余华称自己的写作风格为“霸道”,“这段时间里我创作的时候是抱着人物不说话的态度,我让他说什么就说什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余华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笔下的人物开始突然说话了,“我当时很奇怪,因为这并不是我想说的,但他的确从我的笔下写出来了,当时的感受是我只是在记录着。”虽然还一直克制着,但小说中人物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话语越来越多了,《活着》就越来越多,“到《许三观卖血记》的时候,我就完全放开了,随着人物走,让我笔下的人物自己说话。这种感觉非常地美妙,我当时发现人物是有生命的。”余华把这段时间称之为第二阶段。
  虽然一直咬定作家与笔下的人物是两回事,但余华也承认童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活着》中关于人物的描写,他认为现在20多岁的小说家不会再这样写了。“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作家有着一生的影响,童年对世界的印象就像是一张白纸在复印机里一下复印下来一样,而我后来所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在局部做一些修改。”
  在余华的文章中,干净、简洁是他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特点是怎么来的呢?余华的答案是:音乐。“我以前不愿意写长篇,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书,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我一直认为太复杂。但有一次我听到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我发现如此宏大、如此丰富的一部交响乐,采用的音乐却是如此地简单,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发现单纯是如此地有力量,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我就尝试着用这种风格来写,尽量把语言用得简单一些。”
  对于将来的写作会朝着什么方向走,余华说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写出来了才能知道。

篇七:[欧美文学小说]书山有路勤为径_7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一句从小背到大的诗句,但是对于这句话出自何处却不可得知。只知道这句话的大概说的是学习要勤奋,吃得了苦。对此我深信不疑。
  例如我国近代着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清末举人林纾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林纾小的时候由于家贫,买不起书,往往借书而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苦,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10年经常咳血,但他卧病在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经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经高达一万多卷了。
  他不懂外文,就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法、美、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着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着作的先例,影响很大。康有为将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读书勤劳吃得苦的不仅只有我国可见,在全球范围内比比皆是,例如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
  他在一年之中的每一天里,几乎都做着同一件事:天刚放亮就伏在打字机前开始一天的写作。然而他成功经历却十分坎坷。在他成了世界上着名的恐怖小说大师后,整天稿约不断常常是一部小说还在他的大脑中酝酿时,出版社高额的定金就支付给了他。可他仍然是在勤奋的创造中度过的。斯蒂芬。金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勤奋。一年之中,他只有三天时间是例外的,不写作。这三天是:生日、圣诞节、美国独立日。勤奋给他带来的好处是,永不枯竭的灵感。
  成功的秘诀也许有很多,但我认为“勤”是最为有效的。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应该是这个道理吧!
 
    江西南昌青山湖区南昌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三:闾右人

篇八:[欧美文学小说]一个用心触摸的世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_2000字

  许多网站上调查过,人们心中最期待的美好事情有哪些。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念不同,答案自然也是五花八门,但也总有那么几件事是大家公认的美好,比如长寿,比如富足,再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旅行可以带给人亲近自然的机会,让人有机会用最纯洁的赤子之心重新感受我们壮美的大自然;同时可以放松身心,减缓生活压力,带给人美的精神享受。不过因为种种问题,正常人的每一次旅行大多都要提前进行精细的计划,而也有很多人在这繁琐的计划和顾虑中渐渐放弃了旅行的念头。
  所以,人们都十分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向往一次毫无顾虑的放松,向往一片五彩斑斓的世界。
  很多人也觉得可惜,因为现实生活中毕竟还是有许许多多责任与义务让我们不得不承担,所以这种“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向往罢了,很少有人真正能做到。
  我也觉得可惜,因为现代人往往过于期待远方而忘记环视眼前的东西,殊不知,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的机会。
  没错。那就是读书。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名家面对面的交谈。”一本书一个世界,书寄托着人们思想中真实而深情的地方,寄托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寄托着世界文明繁荣昌盛的辉煌历程。每一本书,都描绘了一个我们视线所无法触碰的世界;但如果我们肯放缓脚步,静静地闭上眼睛,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一定能够触摸到书中的世界——那里有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之中那样干净湛蓝的天空、清澈甘甜的泉水、鲜艳瑰丽的落日、满目璀璨的繁星,所有我们想要旅行去的地方,在书的世界中我们都可以达到。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书中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体会世态炎凉、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去感受历史的厚重,精神的丰富,以及世界的神奇浩瀚,从而洗尽自己的内心,再度怀着感恩迎接现实生活中新的一天。
  现在我们再度看看我一开始说的话,闭上眼睛,仔细回想,是否有这么一本书赋予了你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这个观点是我的母亲从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的——虽然当时的我完全不明白母亲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母亲是一个十分喜欢读书的人。在她出生之际,恰逢十年动乱,无数着名的作家、知识分子遭到迫害,还未来得及写下更多的传世名篇就悄然退出历史,而人们读的书也都带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真正的艺术都被埋没在了阴影中。但直至文革结束,我的母亲也只有十岁,这么长时间虽然没有读过很多经典的名着,却将《毛泽东诗词选》背得滚瓜烂熟,一本《周恩来传》也加深了母亲对于文学的渴望。
  后来升上高中、大学,母亲对于书籍的热爱也愈发浓厚起来,总是闲暇无事就去图书馆借上一两本名着细细品读,成了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母亲当时最喜欢看一些十分清新秀丽的小说,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乡土人情。像《路遥全集》、《废都》、《围城》等等;还有许多书籍缅怀那个波澜壮阔的抗争年代,从抗日战争到渡江战役,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被人们一一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像《第二个太阳》等,我的母亲也十分喜欢;同时,我的母亲也不满足于单单阅读国内的经典,并且对于外国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到现在,家里依旧藏着一本当时我的母亲看的《法国中篇小说选》上、下。
  我的母亲还特别喜欢许多名家的书,比如茅盾、巴金、老舍……正是这些书籍,丰富了母亲的精神世界,带着母亲的思维穿越在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如歌般让人心潮澎湃的世界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旅程,不出家门也能“行万里路”。
  受母亲的影响,我和父亲也是经常会沉迷进书的世界中。因为母亲幼时没有机会读很多的好书,所以对于我童年读书兴趣的培养特别下功夫。从小,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母亲一直不允许我乱买东西,但只要是书,她却一点都不吝啬,总是几袋子几袋子的往家里运。虽然当时的书大部分已经因为时间流逝而不知何时遗漏在了某个角落,但那些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记忆深刻,也确实如她所愿的,我自幼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我就喜欢看许多历史上的名人励志故事、哲理寓言、奇幻童话,还有普及科学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一直是我爱不释手的读物。
  后来,当时买的书大多都已经难寻踪迹,但剩下的书依旧占满了半个书柜,可见当时的我有多痴迷读书!
  渐渐长大一些,我开始喜欢读中国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古国,历史的文化传承也是中国的一大优势。中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本精彩到无法形容的巨作,而当人们用各种各样风格的语言去记录这些历史的时候,读起来也更有趣味。家中还藏有两本《历代皇权交接实录》,是我当时从表哥家里“抢”来的——因为当时实在太过爱不释手,以至于表哥答应借我看我才心满意足的离开表哥家。还有一套十分着名的书《明朝那些事》。这系列书用最贴切生活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明朝几度起伏的历程,情节引人入胜,生动有趣,读着仿佛自己又穿越到了明朝,看着朱元璋白手起家、李时珍尝遍百草、徐霞客浪迹江山;有时也会感慨王守仁传奇的一生,也会叹息魏忠贤的丧心病狂。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巧的是,原来不怎么爱看书的父亲也迷上了历史书籍,有时候我们爷俩经常躺在床上一看就是一整天,任书籍带着自己的思绪飞跃大江南北,纵横驰骋于神奇的世界中。
  这就是我的书香家庭。我们一家人都深刻的体会过被书籍带着自在遨游的感受,也都深深的痴迷于书籍带给我们的无限遐想。确实,书籍就是这样一种让人痴迷的东西。它将美好而神奇的世界隐匿在短短的字里行间,等待着每一个虔诚的、用心理去触摸那个世界的人,然后带着他们的心灵,去完成又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初一:憾地山神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xuelikaoshi/124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