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小升初】

给老师的建议篇(1):给老师的建议作文

【篇一:给老师的建议】
敬爱的老师:
您好!我即将小学毕业,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小升初了。在毕业之前,我想给自己呆过五年的班级和辛勤教育了我们两年的老师提一个小小的建议。
我希望我们班里能增加一些植物。这是因为有了植物,从里面外面看都是一片片的绿色,可以使教室看起来更加美观。而且,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让同学们能提提神。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原来是让带过植物的,可不知道为什么,植物又从班里消失不见了。我建议,重新让同学们带植物。接下来,是我的一些管理办法。
1、让班里的每位同学都带一棵植物,并且要在花瓶或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用来分辨。
2、同学们自己负责管养自己的植物,定期浇水。当然,也可以把自己的植物当桃花心木来养,枯了我也不心疼。
3、如果谁的花养枯了,要把枯的带回去,再带一株新的植物来。
4、再安排几名同学成立保护管理小组,以免植物被破坏。
上面是我的建议,希望老师能采纳。
【篇二:给老师的建议】
敬爱的老师:
您好!感谢您几年来对我们的照顾和教育,让我们茁壮成长。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即将离开母校前,我为了以后的弟弟妹妹学得更好,在这里我向您提几点建议。
为了满足学生们对书的渴望,您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个“读书交流会”。每星期让一些读到好书的同学上讲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同学们有机会也找来读。还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一本书带回学校,找一个同学交换书带回家看,看完了再交换回来,再进行下一次交换。这不是可更广泛看书了吗?
还有我建议老师您不要在班上公布同学们的成绩。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成绩好的同学会过度骄傲,还会伤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自尊心。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你可以下课去找他谈谈,帮他找出原因。或者在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他感觉到您对他的信任,自然就会努力学习,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建议,但还是希望您考虑一下,我希望您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弟弟妹妹健康成长!
此致
敬礼!
【篇三:给老师的建议作文】
尊敬的老师:
您好,作为学校的新生,在一个星期与老师的相处内,却要对你提出建议,实在有些冒犯,但我却不得不先您提议,因为我们还要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和生活1年左右。
老师,当我考上真理中学的时候,我就经常进入对新学校,新老师、同学的憧憬中。我也很高兴真理中学老师教学的严格和负责,我也对新的科目产生广泛的兴趣,并计划如何认真学好这些科目。但当我真正成为中学生的时候,唯有您的教学的不严领我失望,每当上你的科,我都有些厌烦,也不只我一个对你不满,许多爱学的同学也对你有些失望。
每当上课时,下面却是一片嘈杂,而您却不把此看在眼里,继续您的讲课,更觉得让人可恶的是,当有学生与你作无聊的顶嘴时,您却花点时间与他纠纷,您何不直接将其批评呢,你也许觉得这样做会伤了他的自尊,那你有没有想他对你的不尊重呢?更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好像只在教前面的学生,而后面的学生却乱成一团,都自做自的事,却不把你放在眼里的行为,你却继续放任。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您虽然如实的把书中的知识教给我们,但可惜,许多同学却不知道你到底教了些什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认真听讲,却在制造噪音,而会出现这种现象却老师的教导不严,以至于让许多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
其实,也不单纯只有你的教导不严,我的小学6年级班主任曾经也是这样,在刚开学时,我的老师也是这样一再放纵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行为,甚至那些爱捣乱的学生更加的放肆,在课堂上大笑,还以老师教的知识加以嘲讽,老师在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学生,一气之下,把书狠狠的摔在讲台上,气愤冲冲的急步走到那些捣乱的学生旁边,便厉声对其中一位捣乱的学生说:“你给我到后面站立反省,在捣乱就叫家长。”那个学生只好低头认罚。事后老师好像有些后悔,便与女学生交谈,说自己会不会太过分,而女学生却非常赞许老师这样的做法,还嫌老师对他的惩罚不够。从此以后,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课声和学生们积极回答的声音。老师的这套“杀鸡儆猴”的办法使得同学们对他尊敬有加。
老师,您听完我讲的件事是否能学习小学老师一样的教法,使得我们尊敬您,使得我们爱上生物这门科目呢?请原谅我用这样放肆的字眼对您建议,我很期待在您的课上能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和看到同学们积极学习的面孔,还有老师您那温柔的语调。
老师请别让我浪费这么多的笔墨来为您提议,我代表全班请求您能严格的教导我们!
【篇四:给老师的建议】
敬爱的语文老师:
您好!也许您不认识我吧?也难怪,我上课时举手较少,也没什么特别特出的地方,也就是这次周闯关考得还可以。
打从第一节课开始,您给我的感觉就是,有幽默感,能够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我们学起课文来,有一种感兴趣的感觉。我觉的,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老师,因为一旦老师说话同学们爱听,那样,学起课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另外,您布置的作业量也不大,有了充足的时间给我们预习和及时复习功课,同时,对我们的睡眠也有了很好的保障。上课时,您提出的问题既有简单也有复杂的,这样一来,我们都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问题,在不自不觉中就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好习惯。我想,如果课堂允许我们互相讨论问题,也许效果会更好的。
此外,我觉得,您举办的那个“三分钟演讲”虽然很好,但是一次只能是一个人,很多同学没有机会参加,也许再过一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才会叫到别人,那样很令别人着急。我觉得,老师您应该每节课出一个话题(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建议),让我们每一位同学按座位顺序接火车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人限说一句),那样的话,每次可多6到7个同学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建议,采纳不采纳就看老师您了,不过我希望能得到认可。
老师,我要说的话还有很多,由于时间限制,就先说到这儿吧!
祝您
工作顺利
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晴天小雪
【篇五:给老师的建议】
现在是素质教育,为什么还会有好生和差生之分呢?在班级里,你遇到过被老师化为差生的情况吗,那时你的心里是否是紧张、难过,没有学习的劲头。其实,老师您这样做不是激励了学生,而是给学生以压力,让他的学习越来越差,我真心的希望老师您不要有这种想法。
在班级里,为什么没有学习成绩不好的班干部呢,他的学习不好,不等于她的管理能力就差,让学习不好的孩子当班干部,不仅能让他感到班级的荣誉感,他的学习也有可能会有所提高。
我希望老师能在班级里多让孩子玩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玩,多在班级里搞一些活动,既能让孩子的动手能力更强,也可以放松放松,像一些校园小说里,他们的老师会在班级里让大家自己动手改校服,在操场上赤脚踢足球,因为这些让同学们更喜欢这位老师,学习成绩也提高,老师们,你们为什么就不能这么做呢,我也知道有些老师有苦衷,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不就玩疯了,还怎么学习呀。可是您知道吗,这也有好处的。
有的老师喜欢占课,可是你们知道吗,同学们在学校里学了一天,好不容易能遇上个体育,微机的,难道不能放松放松吗,就像你们上了一天的班,好不容易能有个休息的时候,却不能休息,那是多么难受呀,希望你们能体谅我们。
我写这篇文章不是怪罪老师您,我知道您教导我们也很辛苦,只是希望您能让我们拥有知识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拥有快乐。

给老师的建议篇(2):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篇一: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我校期待已久的区小学校长驻校培训会终于到来了。一周以来,全校师生精神焕发,教学秩序井然有序,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听课、评课、听报告——一切如往常一样在忙碌着充实着,在充实中快乐着。
在培训过程中,有一项读书沙龙活动:向驻校校长及外来参观学习的老师交流汇报《给教师的建议》读后心得体会。这本书学校统一发放学习一年有余,整册书空闲时间已读了一遍有余,为了更好的完成交流任务,课余时间精心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交流会上得到了与会领导和老师们的认可。
心得体会材料整理如下: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对一个教师来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伟大著作中还精辟地揭示出一个读书的真理:学生智力的发展取决于阅读能力。“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给教师的建议》P10)“如果阅读对于学生成为通往知识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没有必要花费许多时间给学生补课了。”(《给教师的建议》P11)他认为,学习发生困难和形成差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正因为“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教科书也读不好”。(《给教师的建议》P149)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要“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给教师的建议》P150)
阅读优秀书籍是最好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提供的又一重要教诲。他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教育。只有那从人类的道德财富中给自己找到榜样的人,只有那希望从这些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的人,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我以为,只有当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在他的一生中留下很深的痕迹的书时,才算达到了教育目的。”(《给教师的建议》P392)“书籍对少年来说,并不是真理的仓库,而是内心体验的源泉。”(《给教师的建议》P359)在他看来,一个人在少年时代和青少年时期读过哪些书,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其中最重要的习惯应该是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的最主要内容。而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读书爱好,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我坚信,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是教师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篇二: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好书。这本书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最好的学习和实践机会,是我们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在反思中学会教育教学、学会成长的好教材。《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用生命的全部心血写就的,书中每谈一个问题,它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是作者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他的提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动具体,很有说服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时代虽然和我们如今的教育时代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所赋予的教育主题是始终不变和永恒的,那就是: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备课,认真上课置终日劳累于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是你最需要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教育工作者必须给他们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有上进心,但是他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拖拉、马虎、敷衍的毛病在不自觉中就会露出头来,这时老师要注意及时发现和纠正,切忌一棍子打死,认为这个学生已不可救药。要有耐心和恒心,要给他们时间,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给他们信心,教给他们方法,让他们重新改正。
部分的后进生由于之前的放任自流已经形成了了习惯,经过一段时间努力之后,他们感到做一名好学生真难,自己不适合当好学生,因此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又回到了以前的状态。“知难而退”是后进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它严重阻碍了后进生转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思想上加以启迪,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则是解决这一心理的妙药。给他们讲述英雄模范人物如何不怕困难、如何在逆境中奋进的事迹启发他们,让他们从这些先进事迹中受到启发、受到感动,从而从这些英雄模范人物身上吸取力量。让他们在榜样的带动下克服困难,不断进步。平时还要多和他们交心,同他们共同探讨人生的理想目标,讨论现在努力学习和将来发展的密切关系,使他们感受到老师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们的进步,老师和一直和他们走在一起。让他们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让我们摒弃对后进生的偏见,多给后进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你的学生热爱你所教的学科吗?”,作为教师都回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让每位学生感觉像追求幸福、每秒的幻想一样畅游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里,更重要的是运用不同得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具有创造力。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议起来。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我知道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够非常清楚的领会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学生就会对教学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他们对周围世界中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而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话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或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这些建议也是我们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进一步实践和思考的。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让自己的思想与灵性飞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质得以有效地提升。从而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篇三:阅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作文】
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现状根本没有得到改变,其根源首先当然要归罪于现行的官僚式教育体制及其制度派生的难以更改的评价体系,但是教师也难逃其咎,一些教师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已经成为了冷血动物,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爱了,他们只知道用挤占时间来控制学生的精力,用题海战术来赢得名次和荣誉,用分数排名来刺激学生的斗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成了不堪学业重荷的一头驴子,成了疯狂接受的一只机器鹦鹉,成了丧失生活情感的一架活动书橱。
解决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的教师首先得从“爱”开始,心中要有爱,但不能是肤浅的爱,要明白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能力和智慧。要把爱融入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中去加以实践。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教学的规律合作,努力将他的学生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简单”;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懂得和学生合作,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幸福的趣味”,让学生在个性化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更加个性化地活动,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再做教师设计的王国里的顺民;如果他的心中真的有爱,就应该把他的学生引向大量的阅读或直接的生活里去,使他们的心智活跃在一个“真实丰富而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再让他们的大脑变成一具堆积抽象概念而易碎的容器。我把以上对充满爱的教育的愿望归结为“简单——有趣——丰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追求这样的课堂教学。下面我再结合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分别加以阐述。
一、追求教学的“简单”。教学显得繁难的根源在于教师没有把握住所教学科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学生拥有让教养、智力发展和信念的血肉能够依附在上面的那个“骨架”,这个骨架就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即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思考,表达出自己关于所见、所做、所想的思想,阅读,书写共五种;他认为缺少这个教养的牢固的“骨架”,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为严重的缺点之一。我认为在这五种技能中,最首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培养这种达到自动化程度的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就是概括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就是从“具体的概括”到“抽象的概括”;有了概括能力以后再培养反咀细节的能力。这个规律可以简单归纳为“具体概括——抽象概括——反咀细节”。教师应该牢记这种规则,通过足够数量的事实材料的演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牢记了这种规则,从而能够自动化地运用这种规则。
关于教会学生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接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二、追求教学的“有趣”。
这里所说的“有趣”,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
努力追求教学的“有趣”,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只要在教学的第一线工作了一些时日的老师都应该知道,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三、追求教学的“丰富”。
追求教学的丰富,就是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之路走向真理,从而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地丰富多彩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的思维”和“鼓励优秀的学生超大纲”的教学理念到了今天依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所谓“两套教学大纲”,就是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的两套材料,第一种就是来自于教材中的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种就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他认为第二种材料就是为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的一个智力背景。所谓“超大纲”,就是让那些天赋高、有才能的学生在他们有能力的那些学科上和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的界限,因为在这种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气氛中,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了解、听到和想到的东西很多,这样就能激发他们去从事深入的研究,而且使他们理解和学会必须识记的材料变得更加的容易。而这些超越大纲的富有创造性的智力生活必然使集体的智力生活变得丰富多样,对学习较差或比较平庸的学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教学理念关键就是要靠把课堂教学与以阅读和小组活动为中心的整套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通过组织并激励学生阅读和组织小组的活动,使他的学生在最喜爱的学科或创造性活动方面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好几倍。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避免学生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个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的人。
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了“简单、有趣、丰富”,那么我们的爱就能真正地得到了体现,这种爱才成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爱。
【篇四: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总是感到知识含量不够,文化底蕴不深。在实践中反思,在领导的教育下,在同事及朋友的影响下,明白读书是丰富,提升自己的唯一出路,但由于平时身体较累,所以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去读书。最近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很有感触。
我们的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孩子却还处在无知的状态中,一切都是一付无所谓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怎样根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根据孩子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社会、家庭、未来的前面呢?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近来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作好老师的信心,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做善于反思总结的教师。
学校领导一直强调:做研究型教师,走反思教学之路。要求教师要学会反思,即强调教师从反思入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我们反思学生的心理需求,反思学生的成长进步,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反思我们的为人处世。作为一名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地学习志愿;须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并身体力行。教师离不开学习,一旦停止了学习,那么工作如同机械的运作,没有活力。教师必须在主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应用理论与实践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应该彻底地深入到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辈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处理日常教学中的普遍情况,还要善于把握对个别事件的处理和时间。一颗慈爱包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位可信赖的,可依靠的亲人。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平时的教育教学外,主要还是照顾后进生的成长,安慰、扶正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幼小的心灵变得枯萎和凋谢。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了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感化他们,突破这一岗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三、做一个真实的人。
记得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次去厕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数学老师,才知道原来老师也是要上厕所的。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一位严厉的教师,学生可能敬畏你,却很难亲近你、爱戴你。我们和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学生对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有自己的缺点、优点,优势、劣势,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我们可能五音不全,我们可能画画的不好,我们可能舞跳的不好,我们可能没有运动天赋……没关系,我们依然秀给孩子们,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不足的你,这样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许多。
四、做有情趣的人。
作为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有切身的体会,面对学生、家长,学校、还有社会的压力,真的很辛苦。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只有自己解放自己,自己找生活的乐趣。教师的生活圈子本身就小,为自己的生命质量考虑,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换一步说,教师如果没有兴趣爱好,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怎么会教育出有情趣、有理想、有活力的学生?一个人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用艺术熏陶自己的思想情操,用运动培养自己的生命活力。“只有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地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是高的,才会得到学生的亲近和喜爱。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放飞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成就着每个孩子的梦想,创新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我今后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生命质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师!
【篇五: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篇六: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的家长和一些老师却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我们先来听听“巴甫里克”的故事吧。在入学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巴甫里克就感到,他和别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师给他做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应当花更的时间来学习。所以在校给他尽量补课,也给巴甫里克的母亲提出同样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参观生物室的时候,巴甫里克面前展现了一个新奇的、从未见过的世界。西红柿的茎不是直长的,洋葱头长得像西瓜那么大,大黄瓜却生长在瓶子里。看到这里,巴甫里克睁大双眼在想:这一切都是怎么搞出来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学校的室外园地里,培育出这样西红柿,该有多好呀!可是他算术不及格能去幻想这些事情吗?就这样,巴甫里克面对教科书十分艰难地渡过了小学阶段的四年时间。在五年级的一段时间里,学习方面与前四年相差无几,为了他的成绩先后有八位老师找过他母亲谈话。说实在,他母亲也已经见怪不怪了。唯有让他感到快乐的是植物课,植物学教师不像其它老师所说的“掌握教材”,而是让学生去自己获取知识。他要每个学生缝一个布袋,做几个纸袋,以便装各种各样的“生物材料”,准备上课使用。这可乐坏了巴甫里克,他的袋里面装着各种枝、叶、根、茎、花和种子。所有这些,都让学生用放大的镜仔细观看,加以比较,并且画下来。直到这时,全体老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后来巴甫里克做了一个培育树苗的试验,居然成功了。从这件事上,开始了甫里克巴的转变。老师们把巴甫里克发展中的这一变化称为“思维的觉醒”。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事实证明,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对一点,其实我也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所教的一些学生,还确实是这样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后马上能流利读下来的同学就是成绩比较好的,而等课文学好后也不能流利读下来的就是学习成绩不行的几位同学,其中几个,我想可能到现在为止,几乎是没有一篇文章能通顺读下来的,不过这些同学一般也不喜欢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对我自己也有启发,我自己同样要加强阅读,否则会越来越落后,记忆力越来越差。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想去这样去尝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试图用阅读来带动他们的学习状态,只不过这种教育行为不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因此,在每个年级段,我们的教师都不得不放弃一些学生,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要为大多数学生负责。今天,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个体,所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课堂面对所有的学生,坚决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服务,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给教师的建议》第二条建议《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分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教育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可看看我们周围:不同类型的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一张试卷,既有几乎满分的优秀学生,又有成绩在个位数的学困生。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教师的时间哪里来?教师和所有人一样,要做家务,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识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学生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篇七: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社会和家长对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孩子成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我们的孩子却还处在无知的状态中,一切都是一付无所谓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怎样根据社会和家长的需求,根据孩子现阶段的身心特点,使我们的教育走在社会、家庭、未来的前面呢?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结合近来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专著《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给了我作好老师的信心,现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第一,我们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这就是说,教师要读书。古人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指书籍。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说:“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这24小时意味着你要上课、备课,你要批改作业,甚至还要处理班级里的事务,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哪里有时间读书呢?我想起了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睡前十分钟或二十分钟并不影响睡眠的效果。该怎样进行呢?把有感触的教育随笔或设计独特的教学案例多看几遍,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摘录下来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这就是读书,每日不间断地读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历史老师那样“用终生的时间备课”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现场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课的老师入了迷,才能给学生的永远是新鲜的营养,这才是读书的关键---读以致用,这样才能做一名专业扎实而又博学的老师。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
第二,做一名宽容的老师。“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其次,是让孩子改正错误。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到的。
第三,要谨记知识的最终目的---运用。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谈到:“知识--这就意味着能够运用。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这里就为知识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的目的就是运用,只有用才能体现学会,只有善用才显灵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该谨记:"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的交流生动中,不断过程活期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与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
第四,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教师应该彻底地深入到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研究中,深刻地把握前辈留下的经验和教训,处理日常教学中的普遍情况,还要善于把握对个别事件的处理和时间。一颗慈爱包容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才会使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位可信赖的,可依靠的亲人。对于学生的教育,除了平时的教育教学外,主要还是照顾后进生的成长,安慰、扶正他们幼小的心灵,不至于幼小的心灵变得枯萎和凋谢。他们常常在心灵的门口设了一个警戒的哨兵,不把自己的真实的内心世界流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用自己的细心、爱心、耐心感化他们,突破这一岗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第五,做一个真实的人。
记得一位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有一次去厕所,遇到了自己敬畏的数学老师,才知道原来老师也是要上厕所的。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一位严厉的教师,学生可能敬畏你,却很难亲近你、爱戴你。我们和几十个学生相比,不知道的地方很多。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假装什么都懂,反而给学生以假的印象,降低学生对你的信任和敬重。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人。我们有自己的缺点、优点,优势、劣势,这是十分正常的,我们没必要遮遮掩掩。我们可能五音不全,我们可能画画的不好,我们可能舞跳的不好,我们可能没有运动天赋……没关系,我们依然秀给孩子们,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有血有肉的你,一个和他们一样在许多方面有着这样或是那样不足的你,这样孩子们和你的心理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许多。
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放飞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成就着每个孩子的梦想,创新着每个孩子的梦想。我今后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主动地探索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失;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生命质量,做一名有情趣、有思想的教师。
【篇八:《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老师的建议篇(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一:《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暑假放假之际,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着的《给教师的建议》。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针对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写成的作品《给教师的建议》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喜爱。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有益于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里的品读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称说:“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样说没有那一位教师是不肯赞同的。”但是,他善于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为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差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费佳是他教过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对学习缺乏兴趣,思维迟钝。在同一班级里,类似于费佳的学生还有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特地为这些学生编了有200道应用题的习题集。其中不少题是从民间搜集的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差生”做这类不需要进行算术运算,只要求他们感兴趣,愿意动脑筋。他们从这本妙趣横生的习题中找到了兴趣和自尊。“费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习题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题,他都感到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苏霍姆林斯基还专门为费佳他们搜集大约100本书和小册子,他说:“有些书和小册子是跟课堂上所教的内容有直接联系的,另一些书并没有直接联系,不过我认为读这些书是一种智力训练。”到了五年级,费佳的学习成绩终于赶上一般学生。在六年级,老师终于发现了费佳的“闪光点”--对物理的极大兴趣。费佳很快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优秀的成员。让差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并找回自尊是差生发现自己“智慧闪光点”的基础,也是教师转变差生的关键。从哲学的角度看,启发“差生”寻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规律。
为什么许多教师终其一生,只是个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而苏霍姆林斯基却能成为着名的教育家?仅从下面几个从该书中列出来的目录来看,就很能给人以启示:教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学生、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简单地重复“教书匠”的工作,而是在创造性地工作,他对工作有满腔的热情,求真务实,有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自觉地将教研科研一体化等等,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由此可见一斑。而我们很多做教师的,往往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教好书,育好人就可以了,至于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门专家的事,与己无关,以至于越干思想越落后,越干越没有工作热情,越干职业倦怠感越强烈……一个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怎么会是一个好教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给教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篇二: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作文】
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
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在现代社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和什么时候学方面,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和责任,教师或外界的过分干预,会使学生的内在的快乐、冲动、情感产生混乱,削弱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由此可见,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
第七十五条建议中《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面对的是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我在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在家是个好孩子。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不要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打叉,请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如果学生做错,我就在题目旁边打上问好,并告诉学生:“你试一试重做一遍,只要下点功夫,你一定能做好。现在还没给你打分,你再努力点,一定得高分。”学生信心百倍,不但自己查出了错误,还想出了正确答案,那种自豪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是啊,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期望被鼓舞,被鼓励的愿望,学生更是如此。不管他们的成绩如何,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我们可以发现,越是成绩差的学生,他们所需要的关心度就更大,这可能会变成他们向前进的动力。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篇四: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一、通过读书感到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读书,我深刻体会到,为人师者,就要处处为人师表,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学生的楷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和带动学生。不经意的一个动作和一句话,可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学会关注每一个活生的心灵,用“真爱”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推掉压在无形生命自卑的巨石,发挥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洒满阳光,特别是残疾孩子。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强调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品德、行为,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如:在卫生大扫除中,为了使每位同学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每天提前早到校,首先拿起扫帚带头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到教室里拿起抹布,擦桌子和学生一块打扫教室的卫生。虽然他们是些智障孩子,看到老师在干,也主动的干起来。我班学生王荣涛是个通校生,有时候来到看到老师在打扫卫生,自己不好意思的说:“老师我来完了,没有打扫卫生,真对不起,明天我一定早来。到了明天,我走到校园的时候,已经看到这个同学在草地上拣树叶了。行动是无声的语言,这样,我不需要过多的鼓动性的语言,就已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他们都自觉地按照老师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并且在质量要求上还与老师比一比,看谁干的又快又好。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时时事事做学生的表率。如: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教师就不能有违法乱纪行为;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教师就必须做到亲自动手,吃苦在前,做好学生的带头人,否则,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而不注意自身修养,也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通过读书让自己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了教师的光辉形象,班主任更是如此,通过学习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有着很深的感触,发觉与这些优秀班主任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了。有时觉得做班主任工作压力很大很累,现在却体会到,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职业是幸福的,班主任必须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去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是我们的责任,教育这些智障孩子是我们的神圣事业。用爱心去感化、去关心、去教育,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里比在家里的还要幸福的多,对我们这些学生既要爱又要严。既要学知识又要学做自食其力的人,全面关心学生的进步,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必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三、通过读书体会到教师必须做到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通过阅读《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学生更需要理解、信任和鼓励。作为班主任,对于这些特殊学生,首先是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多给他们改错的机会,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对每一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对一类学生严格要求,对班二类学生不歧视,不挖苦,耐心教育、耐心指导。
【篇五:《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单单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老师,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及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篇六:《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身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表,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在这个学期里,我在教学之余拜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学术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籍。书中作者以“建议”的新颖形式,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恳切地与读者谈心,使人听来毫无刻板、说教之感。全书皆为经验之谈,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读来令人备感亲切、深受启发。读着此书,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能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水平。世纪老人冰心曾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完这一百条建议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读后让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我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第一、教师要爱自己所选的职业
在选择做老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要先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这样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工作中的一个个难题。
在给《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教师退休前,举办了一次隆重的晚会。这位即将退休的女教师事实上还相当的年轻,她从20岁开始工作,到退休也不过45岁。为什么这么年轻就要退休呢?大家都不理解。奇怪的是,这位女教师连多工作一天都不愿意,恰好当她在学校工作满25年度那天离开工作。她的告别讲话,消除了所有的疑问。她说:“亲爱的朋友们,我离开是因为学校工作不是我喜爱的事业。我在这个工作中得不到满足,它没有给我任何乐趣。这是我的不幸,是我生活的悲剧。每天都盼望着课快些结束,喧哗声快些消失,可以一人独处。你们感到惊讶,一个45岁的妇女就离开了工作,而她的健康还很好。不,我的健康不好,已经受了内伤。受内伤是因为,工作没有给我乐趣。我的心脏病很重。劝告你们,年轻人,自己检验一下,如果工作没有给你们乐趣,那就离开学校,在生活中正确地判断自己,找一个心爱的职业。否则工作会使你们感到痛苦。”
思考一下这个悲伤的故事。健康、情绪、充实的精神生活、创造性劳动的乐趣、从心爱的事业中得到满足,都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工作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并且发现了自己的价值,那么这种人生绝不会像那位女教师一样悲哀。这让我想起了曾经听过的一句歌词: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确定的是爱自己所选的职业,并愿意为它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第二、教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的教育经常处于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因此,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
碰到生气的事或突发的事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们一个消除激动和气愤的方法——幽默。他这样说到:如果你具有幽默感,那么,最紧张的,有时能引起很长时间气愤的局面就可以得到缓和。学生们之所以热爱和尊重快乐、不泄气、不悲观失望的教师,是因为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具有幽默感的人。他们会从每一举动中、每一生活现象中看出很小一点可笑的事。善于无恶意地、怀着好心地嘲笑反面的东西,用笑话支持和鼓励正面的东西,是一个好教师和好的学生集体的重要特征。
事实上,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时,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教师只有在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
第三、培养教师的语言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首先,教师语言的纯洁性。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
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其次,教师语言的准确性。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例如: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很关键。说什么?怎么说?我有这样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在某节课上,有3个学生在底下作小动作。我没有正面批评他们,因为我试过无数次,对这几位学生都没有用。于是,我就让他们主动站起来。顿时教室鸦雀无声,所有学生都以为我要批评他们了。我相信那几位学生也在思考要不要站起来。30秒之后,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我没有批评他,相反,我表扬了他的诚实和勇敢,相信他如果能改掉作小动作的坏习惯的话将来一定能做大事。我的话出乎学生的意料,我注意到没站起来的另两位学生的表情变化,一个脸已红得像红富士,另一个则低下了头。我的效果达到了,就继续上课。之后,这三位学生上课明显比以前认真了。
我想,教师的语言艺术是在每次教学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同样是教育上课开小差的学生,怎么说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什么我那样说没有效果呢?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平时注意思考和积累的。
第四、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这个思想贯穿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他时刻提醒着我让赏识常驻心田。
在平时的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成绩差、纪律差的同学,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作为教师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教师要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学困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还要善于给他们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所以赏识在转化学困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当学生遭到失败时,当学生不敢尝试新事物,缺乏信心时,当学生在做一件似乎不可能做好的事时,教师要给予鼓励。给学生一个微笑,告诉他:“你能做好,老师相信你……”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会感到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而当学生产生什么事都来做的想法时,当学生学会认识第一个汉语拼音“a”时;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劳动时;当学生有一次作业得“优”时,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做老师的不要吝惜表扬,应该由衷地肯定学生的行为。你可以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为你的行为感到骄傲……”
马卡连柯说:“你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比眼前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优点,这样做永远是正确的。”若我们不愿意表扬学生,缺乏欣赏学生的眼光,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会表场,就会使学生变得令我们无法赞美。
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舒畅,回归课堂,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成功,还给学生,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关爱的心桥。
第五、教师要养成写教育日记的习惯
从事教学多半年来,我一直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总结,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建议每一个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写作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科学论文,而且一生都坚持写教育日记。而我每个月完成两篇教育随笔、一个教学案例,有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些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也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记、观察日记和行动研究日记,通过这些日记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
教师们可以考虑写上面提到的三种教育日记或教育随笔。一是读后感;读完一篇文章,一本书后,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甚至可以借题发挥,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观后感;观看或访问一所学校、一节课、一个学生、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记录自己观察或访问的感受。三是做后感;既有学习,又有观察,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所改变,在改变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和改变生活的过程叙述出来,就成为做后感。
第六、教师要学会挤出时间读书
当校长要求我们读好某书并且还要写读后感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抱怨: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到这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为什么有的特级教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
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
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目光穿行于浸透了深邃哲理的字里行间,我仿佛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思想之旅。苏霍姆林斯基的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在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它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让所有教师人手一册。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篇七:《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早就听说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我们教师很有借鉴作用。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下面就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一些肤浅的体会: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条建议“兴趣的秘密何在”是谈兴趣的,关于兴趣,我们当老师的,有太多的话要说,谁都知道,兴趣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而看看我们现在实际的教学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己教课也提不起兴趣。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现实的根本问题。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主要从上课的角度向我们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我们要将课上得有趣,何为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种对课的描述很令人向往,说实话,要想使每一节课上得让学生感兴趣,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样说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在这里还提出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学生没有兴趣,我想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自问一下,你自己对所讲的知识有兴趣吗,你有没有想过办法去创设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引用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里,我想到这一条建议更多地是促使我们思考,教师如何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并且有强烈的责任感,只有我们首先做到了,才会去激发学生的兴趣,才会不去做伤害学生心灵的事,才不会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
第二十二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在教学的过程中,你首先要有这个意识,希望老师们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他还指出,你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有你所教的学生,例如一个班,两个班等,还应该有“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当成自己将来所从事研究的方向,当成一门科学来攻读。对这一类学生,教师要采取要善于动脑筋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来保持他们的兴趣,来促使他们在这门学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样说,我们总会碰到在教学中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经常会听到老教师讲这样的话: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作为教师碰到这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么促使学生变成了这个样子。有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树立一个观念:要使一个人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感和规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1、必须点滴地积累起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养自己有一颗敏感的心灵。3、要积累起一定的习题集。
这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他又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学科的,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处,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以后我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第四十三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这个问题不论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还是其它教师都是应该掌握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们应该像哪些教师学习的问题,对于我们这些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哪些老教师呢?他给了我们一条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你先看看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练习本里的作业都完成的很好,那么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其次,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学习人家的思想。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这一条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关键的,但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向别的优秀教师学习的时候,全盘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顾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结果别人的经验没有学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们要清楚别人取得那样的成绩,取得那样的效果,绝不单单是靠简单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一项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实际上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几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第三点,提高教学技巧,关键的一点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学术水平。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许这对于我们,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条:关于教师日记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写教育日记,因为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别人事例来说明记教育日记的好处,它可以使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全面了解一件事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这是促进自我成长,提高自身素质的十分重要的一种手段。在上次学校要求班主任写德育案例的时候我就觉得无从下笔,当时真后悔在平时没有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把平时发生在班级里或某个学生身上的事情记录下来。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获益匪浅,它教会我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学习,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科……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篇八:《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老师的建议篇(4):我给老师提建议作文

【篇一:我给老师提意见】
陈老师,尽管您没有什么缺点可提,但是我还是有一个意见要提出来,您不能为了我们而过分的劳累,您也要注意身体呀!
从六年级开始,您便是我们的班主任了。您也知道,当我们的班主任也不是很容易,毕竟我们班有49个人,并且非常地调皮,天不怕,地不怕。当然,虽然我们班很调皮但也很聪明,学习好的同学我们班最多,但几个不肯学习又懒的同学别的班加起来还没有我们班多呢!初到班级,您便使用了一种“加分”制的学习方法。凡是背书快,写字好,作业错误率0%,您都替我们加分,这种前所未有的学习方法吸引了我们。从此,班上的成绩上去了不少。
另外,您还专对我们班的作文下了不少工夫。从开学至今,已有8篇文章上报了,这也是我们班前所未有的。您为了让我们开阔视野,大大鼓励我们阅读报纸与中外名著,并且把一些您认为很好的报刊书籍推荐给我们,您一旦发现什么很好的作文便读给我们听,叫我们记下好词好句。您还让我们多写作,经常让我们写一些练笔作文,发现有了什么班级佳作便大力支持他(她)投稿,原来一些老师们公认的“差生”也在您教导下写出了不少佳作。您从不赞成许多教师所言的留的作业多,学习才能好,您只要求我们平时多写作文,作业也布置的不多,我们的成绩照样上升的很快,并不像其他老师所言的“作业多,成绩好”。许多同学由讨厌作文转变成爱上了作文。这里面,付出最多的还是您。
在同学们为自己的成绩上升之大而偷偷乐的时候,您虽然很高兴,但又有哪位同学想到您了呢!您时常为了给我们批改作业,修改作文而忙到深夜,当我们早已进入甜美梦乡时,您却因熬夜而忙到深夜。我们的成绩上升了,您也很高兴,可您的身体却……有时您也会因为我们的顽皮而发火,可挨骂的是我们,难受的是您啊!在这当中,您为我们倾注了多少心血,数也数不清,我们永远也不及您的百分之一,我们就只有您一个老师,一项作业,可您却有49位学生,要批改49份作业!
尽管我们班的成绩很重要,但您也要多保重身体啊!有时忙得连头型也忘了整理整理,同学们笑您的同时,您也开心地在笑。虽然您放心不下我们班,可是您也应该换个方式想想,如果您病了,那我们又怎么办呢?如果您请了病假,那我们的成绩又怎么办呢?我们也要让您少操点心。等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时,都有了一番成就时,但愿您的笑容将是开心的笑,骄傲的笑,欣慰的笑……
【篇二:给老师的建议书】
敬爱的老师:
您好!感谢您几年来对我们的照顾和教育,让我们茁壮成长。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即将离开母校前,我为了以后的弟弟妹妹学得更好,在这里我向您提几点建议。
为了满足学生们对书的渴望,您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个“读书交流会”。每星期让一些读到好书的同学上讲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同学们有机会也找来读。还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一本书带回学校,找一个同学交换书带回家看,看完了再交换回来,再进行下一次交换。这不是可更广泛看书了吗?
还有我建议老师您不要在班上公布同学们的成绩。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成绩好的同学会过度骄傲,还会伤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自尊心。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你可以下课去找他谈谈,帮他找出原因。或者在试卷上写上一些鼓励的话语,他感觉到您对他的信任,自然就会努力学习,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这不是一举两得吗?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建议,但还是希望您考虑一下,我希望您能成为一名好老师,弟弟妹妹健康成长!
此致
敬礼!
嗳的小猪宝贝
2014-4-18
【篇三:给老师的建议书】
亲爱的老师:
你好!
你是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你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你会说英语,会有情感地朗读文章,会唱动听的歌曲,会画画,还会算难度很高的数学题……但你有一样不怎么会,而且是最重要的一点——笑。
你每天板着脸走上讲台,我们早就被你严肃的样子吓住了,时刻担心你搞突然袭击,哪还有心思认真听你讲课呀。这时我多么希望你能笑一笑啊!开始上课了,你一直眉头紧锁,忽然叫起一个正在开小差的同学回答问题,那个同学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答得牛头不对马嘴。你顿时火冒三丈,问他怎么回事。“后面的同学告诉我的”,他解释道,全班哄堂大笑,但你不笑,仍然眉头深锁,用箭一样的目光盯着我们,我们只好马上闭上嘴巴,正襟危坐。这时,我们多么希望老师你也能笑一笑啊!这样,你的不快、同学们的不认真,也许就会在一笑之中飘然而去,我们与你的距离会因这一笑而变得亲近起来。
下课了,有很多同学跑上讲台,想跟你谈谈话,可忙碌的你一句:“什么事?”正欲张嘴的我们反而不好意思开口了。那时,我们多想你笑着与我们放松地聊一聊啊!
因为你不笑,同学们都很怕你,都不敢接近你,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敢跟你讲,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你。我们小心翼翼地上课,生怕惹恼了你。我们整天都提心吊胆的,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老师你更年轻,我特意向提点建议:老师,请你笑一笑!
“笑一笑,十年少,我们学习会更好;笑一笑,真轻松,苦恼、伤心都抛掉。”老师,我们衷心希望你带着甜美的微笑来为我们上课,让我们师生的关系像母亲和孩子那样温馨!我们一定会用好的成绩来报答你的。
祝老师:
笑口常开,天天快乐!
【篇四:我给老师提意见】
尊敬的严老师:
您好!
听说您即将去参加诸暨市的普通话测试,作为您的一棵小桃李,我想给你提出一个小小的意见。每次您上常识课的时候,普通话总是不怎么标准。我衷心希望您再接再厉,在测试中过关。
“俞婷,严老师叫你到她的办公室里去!”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慢吞吞地来到了办公室。我站在严老师面前,像一名即将经受严刑拷问的罪犯,低着头,战战兢兢,一言不发。“怎么了?”严老师亲切地问道。“对不起,严老师,我……我不该……”我不好意思地说。“有什么对不起的,你的行为很正确,我还得谢谢你呀!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良机妙策吗?”严老师打断了我的话,她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笑咪咪的望着我。望着严老师那慈祥的笑容,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似的,那颗此起彼伏的心一下子平静下来了,我鼓足勇气对严老师说:“严老师,您说这样行不行?在上课时,如果您读错了,我就读得特别响亮;课余时,我来当您的小老师,助您一臂之力!”“太好了!一言为定!”严老师坚定而诚恳地说道。我迈着轻松的步子离开了办公室。
就这样,我每天第一个到校,与严老师一起学习普通话;放学后,我总是最后一个回家,天天如此,从不间断。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哪!经过努力,严老师在普通话测试中顺利过关了。我们手捧证书,甜甜地笑了。
现在,每当上完常识课,同学们总会忍不住赞叹:“哇噻,严老师的普通话真标准!”有的还会窃窃私语:“严老师普通话讲得这么好,是不是……”
你的学生:俞婷
【篇五:给老师提意见】
今天,我又想起给老师提的那些意见,事情是这样的。
上周六,我们的《课课练》刚发下来,老师说:“我们的《课课练》发下来了,发的迟了,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我们学到哪,就填到哪。”开校一个月了,这个所谓的“素质教材”才发下来,我们的语文都上到第八课,数学都上了五个练习了,加上一幅画、一篇作文、一篇日记、作业这么多能做完。但是我是学生,做作业是我应该做的,也是一个学生必须做的。可作业太多了我还没做完就睡着了。第二天到校后,我问了同学,作业全部做完的都做到了12点多钟,听到这里,我顿时对老师有了许多意见。
老师啊老师,你为什么要布置那么多作业呢?你是不是认为作业多了能多学到一些知识。老师,你这样想就错了,作业多了,同学们就想着快点写完,根本就没有记住一点知识,在加上没有时间休息,睡眠不足,这样会对同学们的健康有一定的伤害。
写到这里,我内心又感到一阵愧疚,老师,对不起,我不应该给你提这么多意见,从提完意见到现在,我才深刻地体会到,你是我们的好老师,也是我们全体同学的榜样。
【篇六:写给老师的建议书_900字】
尊敬的老师:
您好,作为学校的新生,在一个星期与老师的相处内,却要对你提出建议,实在有些冒犯,但我却不得不先您提议,因为我们还要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和生活1年左右。
老师,当我考上真理中学的时候,我就经常进入对新学校,新老师、同学的憧憬中。我也很高兴真理中学老师教学的严格和负责,我也对新的科目产生广泛的兴趣,并计划如何认真学好这些科目。但当我真正成为中学生的时候,唯有您的教学的不严领我失望,每当上你的科,我都有些厌烦,也不只我一个对你不满,许多爱学的同学也对你有些失望。
每当上课时,下面却是一片嘈杂,而您却不把此看在眼里,继续您的讲课,更觉得让人可恶的是,当有学生与你作无聊的顶嘴时,您却花点时间与他纠纷,您何不直接将其批评呢,你也许觉得这样做会伤了他的自尊,那你有没有想他对你的不尊重呢?更是让我感到奇怪的是,您好像只在教前面的学生,而后面的学生却乱成一团,都自做自的事,却不把你放在眼里的行为,你却继续放任。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您虽然如实的把书中的知识教给我们,但可惜,许多同学却不知道你到底教了些什么,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认真听讲,却在制造噪音,而会出现这种现象却老师的教导不严,以至于让许多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
其实,也不单纯只有你的教导不严,我的小学6年级班主任曾经也是这样,在刚开学时,我的老师也是这样一再放纵学生不尊重老师的行为,甚至那些爱捣乱的学生更加的放肆,在课堂上大笑,还以老师教的知识加以嘲讽,老师在也忍受不了这样的学生,一气之下,把书狠狠的摔在讲台上,气愤冲冲的急步走到那些捣乱的学生旁边,便厉声对其中一位捣乱的学生说:“你给我到后面站立反省,在捣乱就叫家长。”那个学生只好低头认罚。事后老师好像有些后悔,便与女学生交谈,说自己会不会太过分,而女学生却非常赞许老师这样的做法,还嫌老师对他的惩罚不够。从此以后,在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课声和学生们积极回答的声音。老师的这套“杀鸡儆猴”的办法使得同学们对他尊敬有加。
老师,您听完我讲的件事是否能学习小学老师一样的教法,使得我们尊敬您,使得我们爱上生物这门科目呢?请原谅我用这样放肆的字眼对您建议,我很期待在您的课上能坐在安静的教室里,和看到同学们积极学习的面孔,还有老师您那温柔的语调。
老师请别让我浪费这么多的笔墨来为您提议,我代表全班请求您能严格的教导我们!

给老师的建议篇(5):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篇一:《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篇二:《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命题,作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是必然要求,做一名学习型的人民教师是其应有之义。暑期再次手捧被教育界奉为经典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在很多方面我深有感触。其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教师要不断的加强学习,不断的获取知识,不断的提高自身。书中主要有三条建议涉及到:第七条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第八条关于获取知识;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这些建议就象一盏盏指路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书到用时方恨少”,想想真有道理。体现在做事上,经常是临时“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有人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源头,读书是活水。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不是为了应付,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结合阅读体会,我认为,新时期教师应树立以下三种学习观:
一是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多忙,无论多累,每天都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这就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是的,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观,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知识社会,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需求,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二是树立实践的学习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俗话也说:实践出真知。在《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要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在我看来,教师要做到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记住知识,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所会的知识来探究新的知识,让学生享受到创造的乐趣,运用知识的乐趣,学生的学习会更好,能力也会大大增强,还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厌学。所以,树立实践的学习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至关重要。
【篇三: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作文】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三点读书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感悟之二:成功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感悟之三:成功教师应善于思考
善于思考才能有创新,读《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大师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郑重地审视着学校教育的每一细节,我觉得善于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处。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五条提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源来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来看,第二套大纲是保证第一套大纲顺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篇四:《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因为人的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得工作,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是当成谋生的手段,就很难享受工作中的快乐。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做到热爱自己的工作,从事业中追求幸福感?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直到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才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第一句话,就从一种别样的角度吸引着我。教师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他们也要享受生活……这样的观点就把教师从“圣人”的位置上拉了下来。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首先学会做一个成功的普通人。
郑杰校长的一百条建议的四个部分正能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一、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教育不是让学生将书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概念简单的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教师应设法让知识本身吸引学生,这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在进行每一节的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做到既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难懂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明白知识的意义、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真正爱上我们所教的学科。
二、作一名理性的教育者
教师要有理性,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待,这是我们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最大的区别。教师要有理性,必须“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提高教学效率,那是在为学生节约生命……教师应该是理性的,理性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他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
三、要继续学习,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的理由很多,教师要继续学习,不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个人素养进一步发展,更是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就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而言,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我认为继续学习可以达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与时俱进;学会新的教育教学手段并应用到教学中去。
只有教师自身教育素养的提升,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的教学才不会照本宣科、索然无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驾驭,才能游刃有余、融会贯通。所有这些皆来源于教师平日里的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闪耀出魅人的光彩来。
四、学会赞扬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有天才的一面。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反之,你只会看到无数的缺点。
优秀学生是相似的,“差生”却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学生,你不必对他们进行严加管教,他们也总是乖乖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当你面对那一个个千差万别、生龙活虎的学困生时,一旦出了点问题,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先对他们进行批评、写检查、罚扫地……然后再对其讲道理,进行所谓的教育指导。其实一味的处罚和说理未必能触及后进生的心灵,反而久而久之,学生已经习惯了类似的说服教育,也就不能起到我们预想的效果了。
作者告诉我们每一位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把那些我们已经用了好多年的训词换成赞美和幽默吧,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多给后进生一点关爱,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爱护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篇五:《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篇六:《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我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的一部分,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条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和《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让我们来想一下,你教的学生有他喜欢做的事吗?你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吗?恐怕答案不会令人满意。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仅成人感到浮躁,这种气氛也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听到老师们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不爱学习,太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来?
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的老师有无责任呢?你的心情平静吗?除了每天面对教科书和那一班学生外,你有什么爱好吗?一个人喜欢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响别人,不违反法律,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作为学生,我们当老师的还是应该给以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给我们提了两点建议:
一是阅读。我们可以看出,在他的这么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说,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他还强调指出,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就出自这一条建议中。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镇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我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小部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著作中蕴涵着很深的教育理论,只有认真去阅读,才能够体会到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会认真的把这本著作读完。
【篇七:《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
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
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篇八:《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每一个学生都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自己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我需要认真思考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时间内,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给老师的建议篇(6):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一:《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在阅读教育类书籍时,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看到文中引用他的经典名句。可从未真正静下心来阅读过他的任何作品。近期刚好遇得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它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
看了《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后,我真的触动很大。我也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啊。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已有点应接不暇,还要忙着生活中琐碎的事情。正当我看不清方向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了我答案——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优秀教师,课堂上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管学生出现什么突发事件,他们都能巧妙引导,让课堂因生成焕发精彩。想想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但课堂上却总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得费力。这才恍然大悟,优秀教师是平时的点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提练,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用一辈子来备课,而我只用课前的几个小时来备课,“书到用时方恨少”,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读书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的爱心和社会的良心。这是做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有人说‘没时间读书’,关键还是他不想读书……”这样的读书箴言,我完全赞成,并深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那就是喜欢读书的精神。”
读书吧,读苏霍姆林斯基,你会感到教育可以一生追求。老师们,你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你不读书,怎能让你的学生与书为友?读书吧!
【篇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后感】
读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我获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起来非常亲切,他的每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和领导都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然而,从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更多流露出的,还是一位年轻有为的校长对管理的理解和对学校发展的思考。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思索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在我的周围,勤于思索的人少得可怜。需要写一些材料的时候,我的同事们(包括我)无不在网上搜索一番,找到合适自己的文章稍作修改就上交了。现在细细想来,确实有许多的无奈和不该。烦琐的工作让老师们觉得疲劳和忙碌,无暇去静下心来好好思索和记录我们的工作,这是无奈;各种各样的材料、论文要上交过于频繁也让教师难以应付,只能如此对待,这也是无奈与不该。时间久了,我们的思考麻木了,我们放弃了精心思索,只是机械性地应付着这一切,郑杰校长认为一个人要写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你得想表达,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心里的话不说出来就难受。其次有话可说,平时注意让自己的脑筋动起来。第三个条件是会写、善写。
读了这条建议,我不由得反思我自己。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平时注重经验和心得的结累,那么我们又何愁写文章时胸无点墨呢?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热爱思索,思想才会有进步,而思索也会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2、教师要有静气。
教师要有静气。就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能像大师那样,但我们确实应该“少些急功近利,少些欺世盗名,少些拔苗助长,少些弄虚作假,”确实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甘于寂寞,勤于学习,敢于探索,不断创新;于平淡平和中寻找自我,肯定自我,在磨砺辛苦中走向解放,快乐就在寂寞之中。
3、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作者认为每堂课教师不仅要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这样的课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具有吸引力。要带怎样的心呢?我理解的“心”是一个教师不仅对自己本学科知识有全面的理解,还要留心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关心学生的现状和需求,再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用心思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了底气,再带上你的热情,你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力量,由不得学生不随你遨游知识的海洋。这时,我想起了苏霍姆斯基的“用一生去备课”,如果你不读书不积累知识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你不在课前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和方法,你能多带些东西进课堂吗?有人说“教师一旦对自己所教学课内容熟练了,就由脑力劳动变成了体力劳动”,只有用一生去备课,教师的劳动将具有创造性而不是机械地重复;只有用一生去备课,你才会有通达的学问,和练达的为人,你才会有魅人的光彩。
4、“把困难当作机会”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反之,不能适应变化,或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校长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它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它充满了精气神,充满了善意,充满了真诚,充满了生命的灵气。它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
【篇三: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作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当我手捧这本专著细细品读之时,就好像苏霍姆林斯基站在我的面前和我轻声交谈;当我放下书细细回味时,就好像看见他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师生中间。听着他柔和的话语,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不禁被他杰出的业绩和高尚的人格所感动,更多的是收获和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一本看时“爱不释手”,看后“百读不厌”的好书。书中用大量的教育实践阐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建议。通读一遍后,最令我震惊和佩服的不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那些有价值的教育原则和方法,而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事业持之以恒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这种“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热情和“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韧品质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宝。所以我认为,要想教育出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自己的素质。教育学生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一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关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在这里谈到了多个方面,其中谈到每一位教师要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要深知所教学科的知识。那么如何获得这些知识?苏氏建议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书中还有另一条建议——《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他说年轻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让书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他们请教。苏氏建议我们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很可能会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们能努力追求,也照样能够成为名师和专家,创造自己的事业。很多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自己成为真正的读书爱好者。
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广泛地阅读,渊博的知识,他说:“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论专著和几百篇论文,才有了“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只要我们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我们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我们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让它像潺潺小溪,充实着我们思想的江河。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就像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欢玩具一样,教师的至爱应该是书籍,但只喜欢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两本书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优秀教师的。我们读书,要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学习他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他们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精神,这些人格力量的学习将会积淀成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危险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缺乏精神财富的储备。”因此,《给》这部书中曾多次写到教师们为了给孩子更多的启迪,自己做的大量繁杂的准备工作。如,为了让孩子加强对词的敏感性,开设“思维课”。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时候,教师先自己多次去观察感受,买相关的书籍研究,努力做到用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细微变化。写口头作文千余篇。再如,为了给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书籍,教师们自己大量阅读、写读书笔记,编排习题集,设置读书角,创办各类“特长小组”。每个教师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些看似简单,说来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实施非常困难,要长期坚持不懈的落实更是难上加难。但是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用自己丰富的精神宝库,伟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优秀的有用的快乐的人!
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对自己说: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现在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安常习故,抱残守缺!我想给他们什么呢?健康快乐,聪明伶俐,宽容豁达,乐观向上。那么,《给》这部书中已经有了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从现在开始去实践吧!让学生读书,我多读!读教育名著,读文艺作品,读唐诗宋词。让学生写作,我多写!写读书心得,写已背诗词和成语。让学生行动,我多行!看中央十台的节目,看新闻报纸。让学生思考,我多思考!让学生表达,我多表达!让学生观察,我多观察!总之,让学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对自己的要求永远高于对学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坚持实施,有了目标就要不懈进取。今天的我将会以更激情飞扬的精神面貌去面对工作和生活,象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这才是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典范,我将以教育家为榜样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今后的工作。将教育家的思想、精神与现行的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
【篇四:《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这几天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一本书,让我对教师这一个职业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有好的知识基础,当然,除了学习方面,我们还要多方面的引导学生,让我认识到做教师在很多的细小方面的关注对学生的成长的重要。
这一本书的作者就是苏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瓦夏西里耶夫卡一个贫民家庭。1933年他参加了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1935年开始当小学教师,踏上了漫长而光荣的教育之路。他曾被委任为帕弗雷什中学的校长。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前瞻性,他最早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根据年轻教师的来信,针对教师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编写的一本“教育问答”,是他30多年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学中的实例。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所教授的班级,在这些班里就有那么两三个小朋友被是所谓的“差生”。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几乎不听。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现在这样呢?是这些学生太笨,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是否优秀。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他们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不过说说容易,做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也会有一定的私心,当然会比较喜欢那些学习认真的学生,但是我想,只要下意识的努力一下,我们还是可以慢慢做好的。
书中提出的“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也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一个人能够非常合理的支配时间,那对他的学习和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把这一项技能教给学生,从小就开始培养,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将受益匪浅。但是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自由,每天都有一大堆作业要做。现在小学里的那些小孩子的书包又大又重,把他们的身子都压弯了。他们几乎没有课间活动,下课了还是在教室里。还有一个小女孩说,还好今天老师没拖课了。那样柔弱的身躯,却要承受着如此大的压力,对一个才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太辛苦了。现在的孩子除了做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很多的培训班。有个学生,他的双休日比我还要忙碌,星期六学校规定补课,星期天上午学钢琴,下午还要去学奥数。也许现在的孩子并不喜欢放假,因为这样他就要去上培训班,比上学还辛苦。我相信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们不能从学习中找到快乐,没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怎么可能用心地学习?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给孩子多一点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老师还应该多多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多多鼓励和表扬学生,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到了教师的素养问题。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有必须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特别的强,常常会问一些比较奇怪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丰富的课余知识,才能帮助学生解开疑惑。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开发青少年一代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作为未来大学本科小学教师,不仅要有着很高的本学科素养,还要触类旁通,对其它学科的内容也要掌握。我们还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无穷的,而且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除了传授知识,还要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学历固然重要,但绝不能仅仅用学历、职称来衡量教师,一个高学历的教师并不一定是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关键还在于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有专业的技能。这是做老师的基本功,我们在大学的四年里,一定要下苦功掌握这些技能,要不断的练习。
那我们如何来提高我们的素养呢?本书的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这些未来的老师指出了一条路,他在书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我非常同意他的说法。对于教师而言,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阅读大量的文学著作,能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从中得到乐趣,开拓他们的眼界。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老师,有责任把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孩子,并且引导他们阅读,这首先需要教师自己阅读大量的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教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如果我们能努力地提高自己,不断地追求,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在读了这本书后,以上这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五:《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做老师难,做好教师难,做让孩子喜欢的教师更难。为了孩子,我力争做学生喜爱的教师,让孩子爱上课,爱我这个班主任。
读师范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每一位走上教育工作的人必看的经典之作。但一直都没看,因此利用这个假期细细的品读了这本书,颇有感触。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一拿到那本书犹如拿着一块金砖。翻开书的第一页,映入眼底是作者的简介“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接着是目录,看着着密密麻麻的目录让我对这个不曾了解的校长多了几份尊敬。看着这本书的代序“大而言之,绝大多数书对读者都是无害的。因为书仅仅是书,如果书对读者有害,扳子是不能打在作者屁股上的……”更让我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完这本书,在读中感悟最深的是第88章里:爱惜自己的每一根羽毛。有一句俗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我不由想到了自己:自己在学生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老师?我们常常忽略在教室的某个角落“某某老师很凶,某某老师经常写错字……”。而要在别人心理树起一道“丰碑”的道理有两条,一是要有丰富的知识,二是要做个受欢迎的人。
我想多博览群书是每个人获取知识的第一道途径,也是很重要的一道。而要做到人人喜欢的人却很难,书中提到一个具备热情、真诚、善良、宽容这四个伙伴的人一定是受欢迎的人,受学生欢迎,受同事欢迎,自然就受领导欢迎。
回想着在教师行列里真正有多少个老师是这样保持热情,对人真诚,心地无暇,学会宽容的呢?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画面:当学生做错事情,我们老师常常是黑着一张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狠批该学生,学生只能低着头都不敢和我们老师解释是事情的缘由,使得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平时温柔,善解人意的我不知去哪了,而给了一个让学生陌生的我。
【篇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受益良多。苏霍姆林斯基经历了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总结形成了丰厚的教育经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明确要把教育作为享受,把奉献作为乐趣,用乐观无私的心态看待我们职业,便会从中发现无尽的快乐,汲取工作的热情,收获成功的喜悦。
我想,作为教师,应拥有无私而高尚的人格。把阳光带给所有学生,因而自己的心中也是阳光,这就是教师平和而真实的快乐。如今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完美灵魂的塑造者,培养有道德、有思想、有才能、有潜力的学生,应该是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只有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素质教育下,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因此,顺应学生的个性,显得十分重要。教育必须要为学生的人生幸福服务。如果成为伟大的人物,却不能为他的人生增添幸福,那么这是对他的不尊重。作为教师,我们理应为学生打造一段幸福的记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是一种精神性的服务。如此看来,师生间早该建立起平等的关系。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他人提供服务,没有一个人有理由利用手中的职权对他人指手画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融洽师生关系,建设和谐的校园,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积极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内容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要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就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积极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所以我们要努力做到让他们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经常体验到努力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成就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他们产生低落情绪,丧失信心。并且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入手,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超过自己的前一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自己学有所获。一旦他们真正从内心产生了学习的渴望,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篇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假期生活中,有幸拜读了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现在正值新课程改革之际,似乎这本书的出书时间并不符现代教育潮流,但它却给我的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如一汩汩清泉、一丝丝雨露滋润着我的心田。
苏霍姆林斯基文中的这段话深深影响着我,他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应当先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老之将至的时候而悔恨呢?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提高自身素质的首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也许有些教师会抱怨“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还要组织参加各种活动,教学工作整天忙得团团转,身体已筋疲力尽,哪有时间腾出来读书?”对此,我也有同感。但我想只要我们自身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制定出合理的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总是能挤出时间来的。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读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古人云“善读之可以医愚”,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读书是很有必要的。读书不光要读所任学科的有关书籍,还要读学科以外的书籍,要做到博览群书,因为现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学科以内的知识,现代课程是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也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有丰富、生动的语言,敏锐的思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熠熠生辉。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于他广泛阅读的缘故吗?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备“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其次,我认为想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虚心向他人学习,也就是苏霍姆林斯在文中所讲的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还教我们怎样学习他人的教育经验,他告诉我们,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他说,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因此,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能完全照别人的办法教,按照别人的办法教,教学效果是远远不如别人的,它需要自己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当然还需要全面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当然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光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还要学习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想想为什么别的班级教师在与不在都一样,一样地秩序井然,而自己的班级就逊色多了,这就需要自己向他人学习,要向许多有教学管理能力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经验,治理之道,然后在自己的班级中进行全面了解,把这些经验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经验在班级中运用,并不断地摸索、研究,最后找到最适合管理自己班级的有效方法。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只有管理好班级,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书中还有许多我们还需要学习的教育思想理论,如“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想克服负担过重现象,就得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要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学科教学中的学生积极活动的内容”、“教给学生观察”、“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教学中的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怎样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教育和自我教育”、“我怎样写教育日记”、“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我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等等类似这样的话题,都是对我们老师的教学很有帮助的。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闪人的教育思想、深邃的教育理论深深影响、启迪着我,让我如获至宝。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
【篇八: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利用假期时间,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不少的教学建议,每一条建议都是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其中有的是用实际事例,有的是一些的理论分析,最多的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亲身遇到的问题和真实教学案例,阅读这本书,对教师教学大有益处,也是我开阔眼界,启发非浅。
本次考试,成绩出来后,有几个孩子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家长们很着急,纷纷询问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其中谈到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假期为孩子补课。这是家长为孩子寻找的解决方案,那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其中主要就是讨论如何看待班上学困生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
一、正确看待儿童成绩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观点,每个孩子的成功都是相对于自己来说的,教师应该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各个方面,知晓学生的各种特点与个性,任何时候不拔高,不低估,这样才能中肯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较好地把握学生的生长发展方向。
二、了解儿童的个性需要
“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无论是对待优等生还是学困生,要帮助他们学习,首先就要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将会遇到何种困难,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1、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
2、明确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3、积极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师充分备课
(一)用一生去备课
书中提及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听课教师询问这位讲课的历史老师可这节课需要多少时间,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这位历史的回答告诉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用一生的努力去掌握,去理解,只有教师拥有丰厚的知识,才能自由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
(二)设计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以一位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为例,建议我们分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类,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给予不同的教学指导。这个方法的前提是必须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
借鉴以上的建议,如何对班上学生进行辅导,有了一点想法。
1、现阶段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设置符合他能力的学习任务;
2、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与家长联系制定家校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家校联合努力纠正不良学习习惯;
3、学习动机不足的学生,通过鼓励机制,引发兴趣;
4、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xuelikaoshi/20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