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执业药师】

中国第一作文网篇(1):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天的夜晚,伴随着《开学第一课》的片头,我将感受到不一样的汉字,不一样的中国!
每年开学第一课,都有一个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就是中华骄傲。主持人小撒把一个甲骨文字的卡片展示出来,那是一个倒写的“山”,下面还有三条竖线。有同学说,这是流水的流,但主持人却说,不对。如果把这个倒山想象成天,就对了,所以这个字是雨水的雨。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道:“中国汉字,真是变化莫测,博大精深!”
主持人将第一位嘉宾请了上来,她就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王教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直二字的演变过程。因义而构型,是造字的宗旨。正直,意思就是目不斜视,奔向目标!看到这里,我再次心情澎湃:“目不斜视,奔向目标,真是对正直二字最完美也是最贴切的解释!中国人,中国话,中国字,我真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美丽的中国字,也有着最美丽的含义!”
正当我感慨之际,一位长着白胡子的外国叔叔走上台来。中国服装,中国布鞋,一幅圆框眼镜,俨然是一位踏踏实实的读书人。再一看,高耸的鼻梁,碧色的眼珠,却是一个纯正外国人。他就是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理查德·西尔作文斯。他清了清嗓,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
汉字叔叔小的时候惊讶发现,全世界讲英文的人有大概百分之七,讲中文的却有整整百分之二十。那时,汉字叔叔就对中国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以后,汉字叔叔拼命工作,来到中国台湾,买下了一到六年级小学中文课本,又自己动手制作了15000多张中文卡片。我不由得心生疑惑:“一个外国人,真的会如此热爱中国吗?”但汉字叔叔后面的话打消了疑虑。“充分了解了中国汉字后,我就想要做一个网站,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汉字叔叔动情着讲着,“但是在44岁时,我有了很严重的心脏病,我想,时间不多了,我要赶紧做网站,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听了汉字叔叔的话,我非常感动。一个外国人能被我们中华文化所深深吸引,我真为我们的大中国骄傲!正如《开学第一课》所说:汉字是中国悠久文化的源头活水。一笔一划,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横平竖直,承载着中华文明侯总的底蕴和价值。对,说的很对,学好汉字,才能更好地领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都比不上我们最美的中国!

中国第一作文网篇(2):小学作文第一次上网

【篇一:我第一次上网】
我第一次上网是在不久前的一天,离现在差不多三天吧。
爸爸从南昌买了一台二手电脑回来。接上现成的网线。打开网站,里面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我一下子就迷上了。
今天爸爸要我在网上写一篇作文。我不知道如何操作,爸爸就一步一步地告诉我。终于我申请了一个注册号,一登录,成了。我真是十分地高兴。爸爸就告诉我在上面写一篇文章投上去。我心里真是紧张极了。我写了一篇十分简单的作文,也不讲究什么质量。只要能在上面看到我的作文就行。
好了,写完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呢。
【篇二:第一次上网】
现代社会是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时代。不会用电脑,不会用网络的人终究会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所淘汰。四年级的我就是这样的,虽然已上四年级,却很少接触过电脑,至于网络么,我是从来没有上过的。老妈见此情况后,为了让我学会使用网络,便拉我去网吧教我学电脑。
虽然以前在电脑课上学过一些关于电脑的基础知识,对于电脑也有一丁点了解,不过我也只会打字之类的知识。网络知识我是一窍不通,没办法,学吧。
我打开了网吧中的一台电脑,并根据妈妈的命令打开了Interne窗口。
打开后,妈妈问我想干什么。我心想:“我平时不是喜欢看《环保剑》么,说不定这台电脑可以播放呢?”于是我便向妈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妈妈答应了。于是妈妈在一个长方形方框内的入了《环保剑》三个字,可是输入这三个字后该怎么办呢?正当我为此事而发愁时,却只见妈妈点了百度一下,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有关《环保剑》的视频。“太神奇了。”见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欢呼起来。
学会搜索资料、电视剧后,我变得异常兴奋。不断的搜索,不断地百度。可我还听别人说网络还可以视频通话,这该怎么做呢?我问了妈妈,妈妈笑了。她打开了QQ,又帮我注册为QQ会员,并把我舅舅加为了好友,妈妈还让我戴上耳机,然后让我点击视频聊天,不一会儿窗口上便出现了舅舅的身影。我高兴极了,和舅舅聊了起来。
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学会了上网。后来我家买了一台电脑,又联了网,我便经常练习。现在我上网技术大有长进,甚至超过了妈妈。此时激动的心情自然溢于言表。
【篇三:第一次上网作文】
有一次,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写歇后语。做着做着,我就碰到了难题。
前句是“船上跑马”,下句难倒了我,可是家里没有人,眼前一亮。我看到了书桌上的电脑,想到我可用电脑查,于是我就打开电脑开始查了。
我先进百度,用拼音打字,虽然我懂一点指法,但还是用了很长的时间放规范我的手。那么大的键盘上排列着不规则的26个字母,我根本看不清我要找的字母藏在哪里,对于拼音还不是很熟悉的我来说是困难重重。
就这样,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船上跑马”着四个字给打好了。很快,“船上跑马——走投无路”就显示在屏幕上了。不过这样一个一个查有点慢,于是,我进入了“歇后语大全”查找。不一会,都给我拿下了。
我一边关电脑,我一边在想:网络可真是神奇呀!
【篇四:第一次上网聊天】
一天晚上,妈妈晚上加夜班,先走了,爸爸因为要去给别人修理电脑,也出去了,爸爸刚刚用手一甩,把门关上了,我就飞快地爬上窗台,看着爸爸越来越小,渐渐远去的身影,我松了一口气,心想: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爸爸终于走了,我可以狂玩儿电脑喽!太棒了!
说干就干,我马上朝电脑跑去。刚来到电脑旁边,我就吓了一跳,啊?原来电脑是开着的!耶!计划大获成功!
突然,我看到右上角有个蓝框框,我的好奇心终于出来了,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带着一亿个问号,我把它打开了,只见上面写着四个响亮的大字:腾讯QQ。这是什么东西?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看见有许多漂亮的头像,就随便点了一个,突然,出现了一个对话框,旁边写着:您正在和好友风轻云淡进行聊天。咦?风轻云淡?这不是叔叔的网名吗?哦,我知道了,是我在网上和叔叔聊天啊!那么,我要和在新疆的叔叔说些什么呢?问问他最近工作忙不忙?好的,我打完字,点击了一下发送,这是,我心里有点担心,想:新疆离咱们油田那么远,会不会发送不出去啊!
过了一会儿,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既然受到了叔叔的回信!他还夸我说我学会了关心别人了呢!
通过这次聊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人的能力是多么的强大,感受到了通讯方法有很多很多!
【篇五:第一次上网】
我记得2年级时的暑期长假是我第一次上网。那次,妈妈带我到街上的网吧去玩。(这也是外婆家没东西玩,妈妈才同意的,也是我第一次去网吧。)网吧里的人真多啊!有的在看电影,有的在听音乐,有的在玩游戏……然而,这些东西里面我对游戏最感兴趣。
妈妈说,只要我好好学习,好好地温习功课,等一会就能和哥哥姐姐去玩电脑。听了这句话,我高兴极了,一想到妈妈同意我玩游戏,我开心极了,但得要好好地学习,从此我不再觉得学习是让人难受的事了。
一下午,就在读读写写里时间过得飞快,终于天黑了,灯也亮了,我到我的哥哥姐姐家去吃了晚饭,在去网吧的路上,我在想有没有空的电脑啊,我最担心没有空电脑了。当到了网吧,上网的人大多也回去吃晚饭了吧!我的心也放下了。
妈妈没有失言,果然让我玩了游戏。这次我从游戏中就学会许多东西。比如:要会打字,会打开自己想要进去的网站……原来玩游戏要学会这么多的东西啊!
我觉得要想学会电脑,还得学好学校里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应用到电脑上,才能更好地学会电脑,同时也学会游戏。
【篇六:我第一次上网】
以前,常听别人说因特网是如何的神奇,只要你想得到的,就都能在网上找到。我心里就痒痒了,可是家里的电脑又偏偏没有上网。
最近一段时间,我家终于连上了网。那时我就想在网上搜索一番,冲一次浪。有一次我为了查找一篇课文的资料,在妈妈的指导下,我拨号上网,当听到“猫儿”(调制解调器)里发出“嘟嘟”的叫声时,我心里一阵欢喜。心想:那神奇的世界就要出现在我的面前了耶!哇噻!才几秒钟,屏幕上出现了“微软中国”的主页,我的心嘭嘭直跳,那惊喜恐怕只有上过网的同学才能体会得到。我点动“鼠儿”(鼠标的爱称),飞快地一次次键入网址,很快就在“新浪网”上找到了我要找的资料,并存了盘。然后,又去了“中华网”、“搜狐网”、“雅虎中国”、“常春藤”等着名网站,又轻点“鼠儿”轻松的去了外国、逛了网上迪斯尼乐园。
妈妈告诉我,网上不仅有好看好玩的网站,还能发E-mail,就是电子邮件,一封给远方朋友的信只用几秒钟就可发到对方那里;有神奇的LCQ,就是网上BP机,能在上网时与别人交谈。
在我上网的几个月里。我发现网上的英文网站很多,也发觉我的英语不够用,所以,以后我要加倍努力学习,将来能在网上自由地遨游。我还想自己做个Tommy’shomepage(个人主页),希望我能够梦想成真!
【篇七:第一次上网】
最近在校园里总会有人长篇大论谈上网,甲说网上看到某歌星的最新动态,乙说在网上交上几个“网友”等等,总之是说得天花乱坠,让我心里也痒痒的。
于是一个假期,我不由自主地走近一家网吧。一间不太宽的屋子放着几台电脑,还有一些人坐在电脑前忙个不停——这就是我一次看到的网吧中的情景。我又看了一下,大部分人在聊天:有聊网络知识,聊生活的,聊学习的……虽然这一切也许都是虚假的,但的确也囊让人过把瘾。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也坐在一台电脑前,学着别人,第一次试着上网,先是进入聊天室,由于我打字太慢,聊友们总是要等上好一会儿,才看到我的一句话。好在这里大家用的都是假名,所以没知道我是谁。这时一位名叫“紫色风铃”的女孩吸引了我,我便与她闲聊起来,原来她也是刚接触网络不久,她还告诉我,虽然这是个虚拟世界,但真的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
后来,我又查看了网络新闻,这里面的内容更多,在主页上有体育、休闲、音乐、影视、还有交通……我点击了一下“交通”,里面有飞机、轮船、火车的时间表、车次,还可以在网上订票,不用出门也可买到票。在网上听音乐、看电影、看球赛了解世界……那网里真是应有尽有,让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第一次上网可真让我大开了眼界,长了不少见识,领略了信息时代的风采,更促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倍努力。
【篇八:第一次上网经历】
我一直都很盼望上网,终于,在上二年级时的一天,我们家连接了宽带。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爸爸一吃完午饭就神秘地钻进书房,我很好奇,偷偷跟在爸爸后面,看见他打开电脑。突然爸爸看到了我,就说:“你来干什么?快出去。我疑惑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过了一会,爸爸突然大叫了一声:“可以上网了!”我赶紧忙奔过去,看见爸爸在新闻网中散步呢。爸爸见我来了,对我说:想不想上网?我两眼直冒金光连声说:“想、想。”爸爸耐心地教我说:“你看,双击桌面上这个e形图标,就上因特网了,然后在百度搜索中打出你想搜索的东西就行了,记住打字和汉语拼音一样,”爸爸手把手地教我。“爸爸那我搜索什么?我问道,可以搜索电影、学习、游戏、新闻、小说,还可以网上购物呢!爸爸回答,你先自己练吧。”爸爸走了,
我坐在电脑前,手放在键盘上,心想,能不能搜索到我一直想看的动画片《虎兄弟》,我一边念拼音一边打字,打完三个字,轻轻一点搜索,很快就出现了很多关于《虎兄弟》的连接网站,我又点击其中一个,就出现了视频,我大喊到,“能看动画片了”!
网络伴我走过了四年,我不仅娱乐、交朋友,还学到了很多知识,网络真是太神奇了。

中国第一作文网篇(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篇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一部牵动人味觉的纪录片,在第一集中,展示大自然给与人们馈赠的同时,人们也懂得用环保来留住这些资源,回报大自然赐予人们厚爱。
我们家饭桌上常有一道菜,叫做荷塘小炒,翠绿的荷兰豆,黑褐色的秋木耳,橙红色的胡萝卜,再就是雪白粉嫩嚼起来又脆又清香的莲藕,放在餐桌上既养眼,吃起来又营养丰富,这里面用到了莲藕。
这回终于知道莲藕是在布满淤泥的荷塘里掏出来的,以前我一直认为就是湖中的荷花开花后长出的莲蓬掰开了就是我们吃的莲子,而它们的根呢,就是莲藕,挖起来也没那么复杂嘛。看完片子才知挖藕时是有技巧的,在满眼泥泞,半人多高的荷塘里,挖的时候却要格外的小心翼翼,要挖出整段,一般是好几节连在一起,不能将其挖断污染了莲藕内部。同时这还是个辛苦的体力活。
纵横南北,贯穿东西,从西藏姑娘全家倾巢出动,寻找珍贵的松茸,到山林里雨后的新鲜竹笋,至结满厚厚冰层的查干湖上,捕鱼者用智慧和汗水丰收的全鱼宴,所有所有的一切,对于取得珍馐美味的人们,也懂得科学的采集方法,做到猎杀不绝,采菌埋好浮土,挖笋保留根须。
在片中,那个有名的诺邓火腿,制作中居然有长毛发霉的过程,被吓了一大跳,以前还真不了解这些,难怪火腿做不好就有股怪怪的味道呢,就像坏掉了似的。
【篇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里面讲的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人们通过努力获得大自然的馈赠。
里面讲了寻找松茸。挖取春笋(冬笋)。挖藕。腌制诺邓火腿(诺邓食盐)等下面我给大家细细的讲一件美食。
在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里少不了矿盐。在那里,矿盐成就出的美味可不少,比如诺邓血肠,这些诺邓血肠腌制一个星期后即可享用。在一个村里,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再造一个土灶。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在冬天熬盐用的。说到诺邓食盐,就不得不说另外一样美味——诺邓火腿。经验让老黄很快就认出了一条成熟的诺邓火腿,这是一条吊了三年的诺邓火腿,火腿三年前上好了盐,已彻底风干。这时,火腿的脂肪成了一道独特的美味。火腿用刀砍开。在那里的肉有着不同的吃法。制作火腿要在温润的地方,最好在冬至到大寒,天气必须晴天但有些冷的地方进行。要把精挑细选的猪腿撒满诺盐,然后揉,最后吊起来晾干。
在这里一定会有辛勤的时候,也会有丰收的时候。你只要有了付出就会有回报。
【篇三: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作文】
今天中午,花了50分钟,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这集给我的感受就是:
我们的食物,都来自于大自然,越是那些品味独特的食物,越是数量稀少,或者来自不易。不要说我从没有吃过的松茸。就算是常吃的冬笋、春笋、藕,没想到都是那么来自不易,特别是藕,全靠人力挖掘,那些人,在一片臭臭的河塘淤泥里,一干就是七个月,能够想象出他们的艰辛与劳累。
而大自然,虽然馈赠给我们这些食物,但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过渡的采取,必会导致食物资源的枯竭。
节目我们也看到,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或者挖冬笋的老包、亦或湖上捕鱼的渔,他们都严格遵循祖上的规定,采摘不挖根,捕鱼不捕小,接受大自的馈赠的同时,又注意保护大自然,这样,才能得到大自然的继续的馈赠。
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此节目云:谁知盘中食,顿顿皆辛苦。
【篇四:《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话说这部美食纪录片从前两个月就风靡全国,导演“胡乱”拍摄的作品居然受到了这么大的关注和喜爱,《舌尖上的中国》带动了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的销量增加,甚至拉动了淘宝网的食品订单。全国各地的美食流动从此增加不少。
放假回来的第一天我就迫不急待得看了一集。今天先说说第一集的感受。
总体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有矮子里面充高个的特征,怎么这样说呢,我认为自此以前,中国大陆的美食摄影的制作手法都很差劲,相比港澳台的美食节目来说,完全没法比。其特点就是没有足够的华丽色彩和诱人镜头特写。并不是拉的近,并不是摆盘好就是好看。想想以前的美食节目,虽然也是讲中国各地的美食,但也不外乎就是一个主持人坐那里让你看他吃。
所以《舌尖上的中国》可以算是目前最耳目一新的美食片,但是,确实和国外的某些美食片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个具体在我今后的任职期里会逐步带给大家闻所未闻的各种新鲜东西!
【篇五:《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今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小心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必须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现在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特别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心情。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面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六:《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舌2》上映,依然是一部优秀的美食纪录片,更是一部优秀的人文纪录片,看美食,看故事。看第一季的时候我就在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一部纪录片,不仅让人看见那锅里的,碗里的美食,也能让人看见烹饪的人,看看他们的故事。这部纪录片里,人间百态,欢笑泪水,民俗文化,竟全在一锅汤,一缕面条,一片肉里藏着。
《舌尖2》的第一集叫《脚步》。
从片名就不难看出这个主题是源于这个行色匆匆高速发展的社会了的社会了。片中总有那么一些片段,瞬间打动我。
藏族哥哥白马占堆为了凑弟弟的大学学费抓紧时间找寻灵芝,然后把这些宝贝坐在院子里麻利的用针线穿起,一抬头与坐在门口玩手机上语音软件(好像是Talking·Tom?)的弟弟相视傻傻一乐,藏家的孩子大都沉默寡言的,那一刻,白马看上去活脱脱一个通过双手劳动养家的原始藏民,而他的弟弟看上去确是那么现代,兄弟俩的反差不正是现在原始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吗?那个从院子到门口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远。白马爬上二十层楼的高度只为弟弟摘取香甜的礼物时,虽然远不及尼泊尔的采蜜人挂在悬崖上采蜜的难度,但当我看到这个小伙子勒紧藤条,青涩朴实的脸上带着一丝被极力掩饰的紧张和庄重,脚下缓缓移动不太娴熟的步伐,不禁在心里对树下抬头仰望的弟弟十分羡慕,他有一个那么好的哥哥。
那对四川的养蜂人夫妇,为赶花期带着自己的家当四处奔波,老谭求婚的时候,说要带妻子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妻子说“我跟老谭订婚的的时候,他跟我说这个养蜂,出去旅游了,又好耍又浪漫,结果我跟他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的很。”镜头转向淅淅沥沥的阴雨,他们小而整洁的家,夫妻俩安静的坐着,整装待发。路上,一锅汤水清亮的豆花在妻子手里,配上薄荷、蒜蓉、碎油炸花生、香菜、辣子、泡椒凤爪,仿佛不是只是为了充饥的路菜,而是绝对的家乡美食。老谭做豆花时在一边插不上手,只能一个劲儿的唠唠叨叨夸妻子时,妻子同样饱经风霜脸上,竟还有小姑娘一般的害羞表情。哈哈,老谭这个耙耳朵,这个离了老婆自己弄不来饭的男人,在镜头前的温柔淋漓尽致。老谭妻子说他们自由,不受人约束。自由的奔波为了幸福的安逸生活,他们真像他们用的那个打火灶的牌子,“君爱妻”。
相比养蜂人一路的花香,他们的生活颜色则十分单调。当陕北麦浪翻滚,山脚下镰刀起起落落,他们弯着腰,低着和黄土地一样的干黄的脸色带几条深深的沟壑,这是群麦客啊,我马上想到的是《白鹿原》里双手灵活有力的那群离乡的男人。看片中麦客马万全一行的午饭,大麦的清香融在主人家那个在这片老婆婆一碗水嫩嫩的蓝裤带面里,配上臊子和油泼辣子以调味,就像《白鹿原》里田小娥给黑娃他们做的一样,然后坐在埋头哧溜哧溜的吃面的麦客身边,心满意足的看着。麦客与主人互相尊重,是世辈流传的麦客精神。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为这群靠手吃饭的男人补充体力,饭后又是辛苦的劳作吧。都是庄稼人,都是出门人。马万全说“挣上两个钱,回去给孩子买个啥,回去还还账,挣下些钱,回去吃一吃喝一喝花一花,咱们就开心了!”陕北口音,背景音乐是嘶哑高亢的秦腔,很难与前面他所说的美好温柔的幻想相结合。主人家嫌你开价高不给你那么多,麦客们尴尬的听着,苦笑,苦笑完干活。就算在农村,挣下不到一千块又能干什么呢,本来这个职业就要被机器收割机取缔了。这就是庄稼人的命,或者说,这是麦客的命。
南方水乡,浙江渔民杨世橹,一听这个名字,颇有几分家中祖辈都是捕鱼人的感觉。节目中他出现了两个部分。一次休渔期后,杨氏夫妇坐着“夫妻船”外出,祈求大海的慷慨馈赠。相对于杨世橹,我更对他在片中没说几句话的妻子有几分好奇,唔,一个很普通的女人嘛,身子病怏怏,还晕船。傍晚的海风把她吹的蓬头垢面,闭眼趴在丈夫后背如婴孩。不及四川女人的利索能干,烧火做饭也都交给丈夫。一顿白蟹挂面,看上去做法简单,但汤汁浓厚,又是海货,想必滋味十分浓郁,这个女人看着丈夫的面条笑了。那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二十个小时的等待,收网时,这个女人瞬间一改羸弱之态,带上手套奋力同丈夫拉网,镜头中穿蓝色工装的背影有些粗笨和吃力,帽子歪了,猫着腰使着蛮劲儿,我突然觉得这就是女性的坚韧与伟大吧。鱼虽然没有捞到,但大海给了他们其他丰盛的海货,而网里的货,决定着他们一家人的生活。还有一次,是他们和女儿莉莉,杨世橹为女儿的胃口不仅学踏着涨潮的节奏抓望潮,还苦练五年钓跳跳鱼。他面对女儿的夸奖,自豪的说“当爸爸得很能干的!”果真,有一些话不只是出现在电影里才感人。女儿说他们一家子一起做饭很幸福,靠水吃水,源于水的美味,给了这一家子快乐。
大山也同样有大山的慷慨,只是需要更耐心的等待,老汉饶长清为了山里的一种生长在枯树上的小香菇,等待了八个月,才进山采集。在这个人工培育技术已达到让人们在四季都能吃到不同季节的视频的时候,老汉依然坚持自己心里对顶级美味的标准,那就是真正在巨大昼夜温差下自然缓慢生长出来的小香菇,小心翼翼的把这些看似貌不惊人的小香菇采摘回家后,再日夜守护等待它们干燥。我尊重这些坚持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还能尝到自然的味道,而不是这个与时间赛跑的效率时代快速能端上餐桌的化肥和激素的催生品。在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先生的《驯鹿之国》里,芭拉杰依给小女孩阿雅用狍子的胃袋,内加狍子的肉块香菇野葱等,灌上泉水,拢起火,竟烧出一锅鲜美的肉汤来,这是我最为惊讶的片段。现在想想,那种森林的味道必是一顿都市里天价也换不来的美味了。而可笑的是,这些菇竟然因为卖相不及栽培菇在城市餐桌上卖不出好价钱。老汉只好把它们留给了自己的家人。呵呵。
不过不管食物材料运输的脚步再怎么繁忙,还是有一些家乡味,专属于自己的家乡,只做给自己的家人。比如苗族留守儿童和父母一起制作的一坛雷山鱼酱,明知道自己无法留住父母的脚步,却依然给父母送了一坛家乡的味道。比如闯荡大半生最后还是回到家乡的华侨,魂牵梦萦的,不正是家乡无可替代的“味道”吗。我是个海外留学生,看到有山东沂蒙山的那一家子做的煎饼卷大葱就很想念,听到熟悉的家乡话,更是一种温暖。我妈喜欢吃煎饼,以前我们家可以屯半个冰箱的煎饼,看电视无聊的时候,可以取些来卷着沾了酱的葱一起吃,现在想起,依然颊齿生香。
在多伦多的唐人街,聚集着来自中国东西南北各地的厨子,味道也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不相同,食客有慕名而来的外国人,有的老外甚至筷子都使的很溜了,但更多的还在这里品尝家乡滋味的中国人,异乡异客,好在还能在这里能吃到心里挥之不去的家乡味道。
或愁或喜或怒,对于感情的认知人类与生俱来。去年元旦将至,我走进唐人街上的一家“华北美食”,点了碗山东打卤面,同是山东人的老板娘上菜时笑着说“吃吧,吃饱了就不想家了。”我连声道谢,一碗家乡味的面条,吃出了几分愉悦,也吃出了几分乡愁。
或咸或甜或辣,对于滋味的感觉人类也与生俱来,即便旅居他乡也抹不去心底的那一份滋味。没准那一天,你走进一个异地好友的家里,尝尝他给你做的美食,“哎呦这就是你们当地的味道啊!”“是啊,这就是我出门在外日思夜想的味道啊!”
我们可能不知道下一次脚步会走到哪里,我们也不知道下一站食物的脚步会走到哪里,美食离我们的距离是走远了,还是走近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专属家的味道永远都是一种羁绊,一种力量,这便是舌尖上的中国啊。
【篇七: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一片腊肉远看似水墨中国为海报的宣传片彻底红了,成为近日来的“刷频利器”。其实这并不稀奇,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这样的道理,以前人们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您吃了吗”为开场语,吃对中国人还说不仅仅是填饱肚子这么简单的事儿,它更像是一种仪式:味蕾、嗅觉、观赏感都要达到应有的境界,甚至于下肚之后还要有一种摸着肚皮觉得意犹未尽全身舒坦的感觉,这样才算是吃好了,吃到位了。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因为它的视角和以往的美食篇完全不同。以往我们见到的美食片往往是向观众传达食物的精湛与繁琐,解说词往往是夸张到不行,硬生生的把美食灌输给观众。而舌尖则是以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市井味和人文味的和谐“混搭”,挨着“地气儿”,与老百姓密切相关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儿一样的理念在众多的美食片中脱颖而出,从而达到成功。
真实性,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所在。舌尖在介绍每一个美食的同时都重点介绍了一个人,真实性就更能体现出来了。寻找松茸的卓玛母女,老包的笋林,制作诺顿火腿的黄树江父子……有了真实的人物、地点、事件,这个纪录片就有一定的可信度了。
同期声,这种由纪录片里的真实人物说出来的话语更能表达记录者想表达出的真实情感。“如果不早出来的话,别人在我前面,我就什么都找不到”“妈妈就是不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关顾着找松茸,我就是担心她头晕倒在山上,毕竟她岁数大了”卓玛朴实而略带焦虑的声音配合着妈妈在找松茸的画面,就轻松的表达出了食物来源的可贵。
镜头的运用。这部央视第一次用高清机器拍摄的纪录片总是以特写来表达食物的诱人。在酥油炸松茸这道美食中,整个做法一直是用特写来拍摄做的过程,例如松茸从最原始的状态到用刀切片再到和酥油融为一体的酥脆感,都是由特写这个以突出为主的镜头来完成,更能表达食物的美感。同样的拍摄手法还有黄豆酸笋小黄鱼、火腿炒饭、鱼头泡饼等等。同时,在开始解说一种美食之前,它总是用一个大远景拍出当地的的景色,就像是香格里拉的迪庆村和湖北的嘉鱼县等。然后用跟拍的镜头来展现如何获取食材的辛苦,表达食物的可贵性,抖动的镜头更能凸显纪录片的真实感。在每一个食材被获取的时候,都是用跟拍的手法带领着观众见识它被获取的全过程。镜头跟着纪录片中的人物,让观众和他一起去采摘,去腌制,让观众身临其境。
解说词,这个观众让观众理解画面内涵的纪录片重点在舌尖上尤为简练,更多的是让观众自己思考。在跟随者去冰湖捕鱼的场景中,漆黑的画面只有马灯有一丝光亮。“要知道现在脚下已经不是陆地,而是冰面,赶车的冰面有裂缝,人和马一旦踏上,落水甚至丢掉性命也是有可能的”。这段短小精悍的解说词充分的表现了前往捕鱼路上的危险性,寥寥数语就凸显了捕鱼的艰辛和危险性,让观众都替他们捏了一把冷汗。
第一集的测重点大多是在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卓玛把松茸挖出土后又用松针把菌坑掩盖好,这样来年松茸来能继续生长;老包就地用土把竹笋掩盖上就能保证竹笋两个礼拜的新鲜;冬捕的渔网的网眼只能网到五年以上的大鱼,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猎杀不绝”这个道理,很好的诠释了“和谐”这个词的精华所在。“当我们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付出辛苦与努力的人们,而大自然则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为对人类的回报和奖赏。”大自然赐予了人们丰富的食材,很多人靠着它们讨生活。捕鱼前的祭祀,不是一种迷信的观念,而是对大自然的信仰和感恩,感谢赐予人们的美味,让我们的生活因为吃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自然的馈赠”这一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的就是茂荣和圣武俩兄弟挖藕的这段画面,这也是这集第一个戳中人泪点的地方。白白净净可爱的藕就是从淤泥中挖出来的,相信有很多五谷不分的孩子们都还不知道呢吧。“搞这个东西是要靠体力的,没有体力是搞不得的,我们就盼着身体好点”“我盖房子娶媳妇供小孩读书的钱都是靠我挖藕赚的”。环境越是恶劣,回报越是丰厚。一张张特写的挖藕人朴实的脸在镜头面前呈现,谁能不爱他们,不珍惜他们手中刚刚从淤泥中出来即将要到餐桌上洁白如玉的藕呢。他们爱天冷的天气,这不是因为那时藕好挖,而是那个时节藕的价格高,吃藕的人多。“我们在市场上看到藕,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说不定这个藕是我挖出来的呢!”这种骄傲的语气,连在电视机前的我们都忍不住为他们感到自豪,没有你们,咱们也都吃不上藕这个好东西呢!
舌尖唤醒了很多人的回忆。谁小时候没有被妈妈唤回家吃饭的经历,饭桌上热腾腾的饭菜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最深刻的表达。远方的游子最想念的往往不是当地的美食,而是父母亲手做出来的佳肴。家中的食物永远是记忆里最好吃,最能长久吃的食物。与好吃的食物相关联的便是家,是家人们准备食物时的温言软语,是家人们做食物时的欢声笑语,是和家人们一起享用食物时的温暖的记忆。在这部纪录片中,吃这个词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含义了,它代表了全家人的团聚,从味蕾上的感觉到触碰了心灵上最柔软的一面从而勾起了记忆力最深处同而也是最美妙的回忆,这也是舌尖的高妙之处了。相信有很多人看舌尖也是为了看看有没有自己家乡的美食吧,家乡的美食被搬上了银屏,是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儿啊!
每部片子都有它的不足之处,舌尖也不例外。它最大的硬伤就是冰下捕鱼的那组画面并非本片原创,而是直接剪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属一鱼多吃型。但是瑕不掩瑜,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舌尖介绍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当地的风俗人情、一个个普通而又温馨的故事,从美食升华到“爱”上,这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成功和精妙所在,深度从而也就浮现出来了。
【篇八: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中国第一作文网篇(4):舌尖上的中国1观后感

【篇一: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观后感】
今天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里面讲的是中国的传统美食。人们通过努力获得大自然的馈赠。
里面讲了寻找松茸。挖取春笋(冬笋)。挖藕。腌制诺邓火腿(诺邓食盐)等下面我给大家细细的讲一件美食。
在云南大理北部的诺邓山区里少不了矿盐。在那里,矿盐成就出的美味可不少,比如诺邓血肠,这些诺邓血肠腌制一个星期后即可享用。在一个村里,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再造一个土灶。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是在冬天熬盐用的。说到诺邓食盐,就不得不说另外一样美味——诺邓火腿。经验让老黄很快就认出了一条成熟的诺邓火腿,这是一条吊了三年的诺邓火腿,火腿三年前上好了盐,已彻底风干。这时,火腿的脂肪成了一道独特的美味。火腿用刀砍开。在那里的肉有着不同的吃法。制作火腿要在温润的地方,最好在冬至到大寒,天气必须晴天但有些冷的地方进行。要把精挑细选的猪腿撒满诺盐,然后揉,最后吊起来晾干。
在这里一定会有辛勤的时候,也会有丰收的时候。你只要有了付出就会有回报。
【篇二:《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篇三:《舌尖上的中国1》观后感作文】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篇四:《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开篇大气又不失细腻的镜头,恰到好处的配乐,徐徐悠长的男声旁白,瞬间就让人惊艳了。不得不说,《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实为一部高质量的用心之作,虽然片中有明显的模仿痕迹(诸如BBC纪录片之类),但瑕不掩瑜,每集50分钟的片子,叫人看得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第一集讲述的是“自然的馈赠”。从云南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遂昌县的冬笋,广西柳州的大头甜笋,到云南的诺邓井盐和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的捕鱼祭祀,海南远航的渔船……从获取食材的角度切入,展现了人与自然最本真的关系,以及食材背后流淌出的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印象比较深的是湖北莲藕那一段,一叶扁舟穿行在淡紫色的晨雾中,船工执桨划开水面,那画面像极了一幅中国山水画。采藕工们就在淡紫色的清晨中开始了艰辛劳动的一天。我从来不知道原来采集莲藕是这样的不易,要挖开层层的淤泥,小心翼翼避免伤及莲藕,好一阵忙活才得到了一截完整的莲藕,还是黑的!和我们在餐桌上看到的洁白如玉的莲藕差太多了。吃着香煎藕合,莲藕炖排骨的我们,怎知这莲藕背后的故事?那句人人都会背的小学古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今读来怕是会有更多感触了。
查干湖那段儿也拍的很有意思。身着鲜艳服饰的祭祀人群和巨大白色的结冰湖面形成强烈的视角反差,年过七十的鱼把头带上毛毡帽子,往寒风里一站,好一个东北汉子!人们在收获自然馈赠的同时却也谨记着千百年来口口相传的自然法则,用稀疏的鱼网过滤掉小鱼,并往湖里撒下来年的鱼苗。这是人类与自然的默契约定。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人民,恪守自己的本分,取之有道,对大自然常怀一颗感恩敬畏之心。
第二集很多人反映说没有第一集精彩,毕竟讲述的是“主食的故事”,很多食物大家的餐桌上都已是司空见惯,不像第一集里包罗了那么多山珍海味。但我却觉得正因为讲的是与我们最密切相关的主食,看来颇觉得亲切温馨。作为一个江浙人,尤其是看到做年糕,做粽子,做青团的画面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外婆和外公会摘下屋外桂花树上的桂花,用糖腌在玻璃罐子里,做桂花糕的时候放一些,满屋子的桂花香~外婆做的粽子和青团至今还是我记忆中无上的美味。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舌尖上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无数人的故乡的味道就汇集成了中国的味道,这也是片名的意义吧,借美食带出国人的乡愁,以及中国食文化里所包含的东方智慧和普世价值。
片子也着意刻画了食物是由双手创造出来的这一概念,这在现今什么都是流水线机器操作的时代让人不由的心头一暖,我想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陕西绥德县做黄馍馍的老伯。他和老伴不辞辛苦的辛勤劳作三天,用最原始自然的方法制作出外表毫不起眼的黄馍馍,这样的馍馍,不知道吃起来会不会特别香甜可口?老伯和他的老伴,年复一年的不辞劳苦的制作黄馍馍,赚钱当然是首要目的,但我相信,他们在揉面团,做馍馍的时候,心底一定是踏实而快乐的,他们作为中国8亿农民中的一份子,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割舍不断的感情。
卸下美食节目的身段和姿态,放平视角,展现最寻常百姓家的人间美味,探寻五湖四海的各类食材,捕捉人与自然之间的细微情感。见微知著,温暖人心。感谢主创团队一年来的辛苦拍摄和后期制作,为我们奉上了这样一盘味蕾与心灵双重享受的“饕餮大宴”。
【篇五:《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寒假,我在网上看了一遍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看到“舌尖”,想必必定是展示各地美食,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吧。想来所料不差,便尝试着欣赏了这个饶有趣味的节目。
本片介绍了华夏各地“南米北面”的饮食差异以及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

中国第一作文网篇(5):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
过年是每一个小孩子最盼望的,因为可以一家人团圆,可以放鞭炮,还有压岁钱:多么开心啊!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过年的来历吗?
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它很凶,常常来吃东西,只要是牛、羊、猪被它见到都要遭殃,“年”兽会把它们都吃了。
人们为了不让“年”兽破坏这些,于是外出的人都要回来保护家园。就有过年一家团圆的习俗。还有贴对联、贴福字、放鞭炮,都会吓走年兽。于是过年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我喜欢过年,喜欢这种传统文化。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传统文化,其中我最喜欢围棋。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所了解的围棋。
围棋是中国传统“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中的一种,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距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五帝之一的尧有一个儿子叫“丹朱”。小时候是一个非常淘气、顽皮的孩子。尧为了使儿子能够静下来,便想出了一种石子游戏,来教他的儿子,儿子一下子着了迷。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和小伙伴们疯打胡闹了,仿佛一夜之间变了个人,变得安静。这种游戏,就是现在围棋的雏形。
围棋的棋盘是方形的,由纵横各19条线形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就下在这些点上,在边、角、中腹任何一点都可以下。棋子分黑白两色,黑子181枚,白子180枚,黑白两子加起来,恰好和棋盘的点数相同。
围棋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活动,它是一种思维体操,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提高分析和记忆能力,而且趣味性很浓,因此从古代一直流传到今天。要是你能走进这个博大精深,奥秘无穷的黑白世界,一定会感到无穷的欢乐。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
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夏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彩旗飘飘。商场是人山人海,购买年货,可热闹了。奶奶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外面有许多“砰、砰、砰”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下楼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表演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过年该多好啊!我还喜欢过“重阳节”,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重阳节,又有“老人节”,重阳这一天,人们赏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愉。这一天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一份礼物去看望爷爷奶奶,我心中非常开心,因为我明白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元宵节”也让我难忘。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这一天我们也放了许多烟花,还吃了元宵,猜了灯谜,还到公园里观了灯。
一家团团圆圆,那时的我心中充满无比的幸福和欢乐。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端午节、清明、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作为我们新一代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这些传统文化。
【篇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犹如一个巨大的篮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比如:对联,中国结,古钱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泥人面塑——淮阳泥泥狗。
我的泥泥狗是我叔叔送我的。它是用黑色打底;两只耳朵中间是大红色,用白色细条围着;头的正上方还有一个类似角的形状;眼睛大大的,上面有一道绿色的弯线,下面也有一条黄色的弯线;鼻子像个猪鼻子;身上是用白色的细长条装饰。看上去很丑,但是丑的可爱。
说起泥泥狗,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传说伏羲和女娲造人时,用剩下的泥土捏成了小鸡小狗向人间泼洒。而泥泥狗是伏羲、女娲看守陵园的“神狗”。关于泥泥狗是神狗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一年淮阳大旱,人们愁眉苦脸。忽然有一天夜里,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一眨眼的时间便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们都被雷声惊醒了,从门缝和窗户向外看,只见地里黑乎乎的一片,全是“泥泥狗子”,只见它们在地里走来走去,仔细一瞧,全明白了,原来都在犁地。第二天,人们跑到地里一看,地全被犁过了。人们欢呼雀跃,纷纷到太昊陵敬香,从此泥泥狗就受人尊敬和爱戴。
淮阳“泥泥狗”艺术的存在,实质是一种原始艺术的延续和拓展。淮阳“泥泥狗”被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
【篇五:传统文化赛龙舟】
赛龙舟是我们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每年的端午节都要举行一次赛龙舟。
我端午节有一次去民族文化村看到了赛龙舟。
每条龙舟上都有许多名选手,也有许多龙舟。龙舟停在起跑线上,选手们正坐在龙舟上休息。
过了不久,只看见一个人一吹口哨,所有的龙舟快速向前面行驶,每条龙舟上面都有一个选手在前面敲鼓,为后边的选手加油鼓劲,别的选手们在后面举起桨拼命地向前划着龙舟。
我看见每条龙舟颜色都各有区别,龙舟的相同之处是都像一条龙一样,有龙头,有龙尾,真是漂亮极了!有一条龙舟是深红色的,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一条龙舟是天蓝色的,上面也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一只只美丽的白天鹅雕刻在龙舟上,闪闪发光。有一条龙舟是棕色的,这条龙舟真是与众不同,别的龙舟都有一条条花纹来装扮自己,而这条龙舟一点花纹都没有,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龙舟。这条龙舟用木头做成。还有一条龙舟是橙黄色的,这条龙舟是用一个个小小的点做成的花纹,这小点很精致,也非常美丽!
一开始,那条深红色的龙舟遥遥领先。排在第二的是那条橙黄色的龙舟。但是后来那条棕色的龙舟,不知怎么了,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带着棕色龙舟,棕色龙舟上的选手们奋力地划着龙舟,划到了第一名,不过虽然他们的龙舟已经到了第一名,但他们依然不骄傲,快速地划着龙舟。别的龙舟怎么样也追不上棕色龙舟。
最后,棕色的龙舟冲到了终点。第二个冲到终点的是那条天蓝色的龙舟,第三是深红色龙舟,第四是橙黄色龙舟。
这就是精彩的赛龙舟!我非常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赛龙舟!
【篇六: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篇七:春节】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年三十的清晨,我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街上买东西准备做年夜饭。街道上处处张灯结彩,十分热闹,家家户户贴着“倒福”、挂着灯笼。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纷纷面带微笑地走向大小商场,有的购物,有的游玩。这样热烈祥和、繁华喜庆的节日气氛,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啊!
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大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吃年糕和汤团,即希望“年年高、团团圆”的意思;大年初二开始,亲朋好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拜年时,首先要到最亲的长辈家里拜年,然后是平辈间互相拜年。长辈们都给我们小孩子发红包,我们可高兴啦!哦!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房子里都要放两三根甘蔗,因为甘蔗代表“节节高”;年夜饭中也总有一道菜是鱼,因为“鱼”和“余”是谐音,表示“年年有余”的意思。当然,在春节里,千万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会被长辈埋怨,说你不懂规矩的。
过春节让我了解了春节时各种各样的习俗,体会到了人世间的亲情,也体会到了朋友们之间那种纯洁无瑕的友情。虽然我的口袋里装满了的红包,有一副“财大气粗”的模样,但我早已作好了今后的打算,你们想知道吗?
古人曾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节日过后,在2008年的开始,向着新的目标前进,开创我的美好未来!
【篇八:中国传统文化】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进去。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又加了点水之后,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总是加的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面总算弄好了。
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真等的我不耐烦了。面好了我等不及的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的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揉了好长时间终于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
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擀皮是最难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饺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皮没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杖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
该包饺子了,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妈妈的旁边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不是那么困难。终于包好了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过的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煮熟了!嘴里吃着饺子心里说不出的开心。霎时,我觉得我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yiyaokaoshi/51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