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留学生】

林逋隐居一:历史故事:梅妻鹤子_50字

  宋代诗人林逋隐居杭州孤山时,植梅养鹤,清高自适。
  后作为成语和典故,比喻隐逸生活和恬然自适的清高情态。

林逋隐居二:读姜夔《鬲溪梅令》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姜夔青年时代曾北游淮楚,南历潇湘,后客居合肥,湖州和杭州。姜夔是耿介清高的雅士,浪迹江湖、寄食诸侯,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虽终生布衣,名声却震耀一世。
  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鬲溪梅令”就是作者的自度曲,可能暗寓“好花”被溪水阻隔、望而不见的意思。双调四十八字,全宋词中此调没有第二首。这首词前面有一小序“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丙辰即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词人这一年同时作《江梅引》,也有一段小序:“丙辰之冬,予留梁溪(无锡),将诣淮南(指合肥),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二词皆以梅名调,都是怀念合肥情侣之作。词作是这样的:
  好花不与

林逋隐居三:人间词话卷上 手定稿 咏春草绝调

卷上 手定稿 咏春草绝调【原文】人知和靖①《点绛唇》②、舜俞《苏幕遮》③、永叔《少年游》④三阕为咏春草绝调。不知先有正中“细雨湿流光”⑤五字,皆能摄春草之魂者也。【注释】①和靖:即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北宋诗人。终身未婚娶入仕,隐居于西湖之孤山,赏梅养鹤,故人称“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有《林和靖诗集》。《全宋词》存其词三首。②《点绛唇》:“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愁,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③《苏幕遮》:此指梅尧臣之词:“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庚郎年最少。萃地春袍,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④《少年游》:此指欧阳修之词:“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⑤“细雨湿流光”:出自南唐词人冯延巳《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译文】人们知道林逋《点绛唇》、梅尧臣《苏幕遮》、欧阳修《少年游》三首词是咏春草词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不知道先有冯延巳的“细雨湿流光”五字,都是能够摄取春草魂魄的佳作。【评析】上一则说及梅尧臣的《苏幕遮》,这一则其实仍是由这一话题引发。梅尧臣此词写春草,但牵连到一个互相竞胜的故事。据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记载:梅尧臣与欧阳修同座,有人提及林逋这首《点绛唇》,特别对“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两句称赏不已。梅尧臣遂作《苏幕遮》,也写春草,赢得了欧阳修的赞赏。欧阳修并自作《少年游》,或有与林逋、梅尧臣彼此较胜之意。吴曾认为欧阳修词后出转精,是林逋和梅尧臣所难以企及的。如果简单比较一下林逋、梅尧臣和欧阳修的三首词,可以发现,林逋和梅尧臣的风格比较相似,都写了春草的具体形态,传神细致,同时也寓思归之意。欧阳修的思归之意虽然与林、梅二人相同,但并没有描摹春草的形态,只是在隐约之间写出春草的意境。所以吴曾将欧阳修之作置于林、梅二人之上,我认为是合理的。但王国维并无意于比较林、梅、欧三人之短长,而是将冯延巳的“细雨湿流光”五字拈出,认为是摄尽春草之“魂”,也就是将春草的精神意态写出来了。显然,在王国维看来,林、梅、欧三人之词虽有佳处,但都无法与冯延巳媲美。王国维用了一个“皆”字,意在说明这五个字均非虚设,各有意思又彼此衬合,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神韵。春雨蒙蒙,自是“细”雨,有雨自是“湿”;雨冲洗过的草,自有一种光泽,而草的细狭,自然也难以留住雨水,所以只能是“流”。如此将春草笼罩在烟雨蒙蒙之中,写出视觉的光亮感、湿润感、细微感和流动感,确实堪称能摄春草之魂者。冯延巳的词被王国维誉为“深美闳约”的典范,此则从写景角度再次将冯延巳的地位彰显出来。有意味的是:在引述王国维此则时,不少学者将王国维所说的“人知”林、梅、欧三词为“咏春草绝调”,误解为是王国维本人的认知。其实王国维此则恰恰是部分否定了“人知”的意思。

林逋隐居四:周敦颐简介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北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着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一、人物简介
  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鼻祖。
  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学者黄宗羲在他的《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课题。
  周敦颐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着名理学家。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张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aopinkaoshi/10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