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三年级】

成人达己一: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记得小时候,爸爸通常会对我说:“你要成己为人,成人达己。”可我却满脸疑惑地看着爸爸,爸爸摸着我的额头是,说:“你现在还小,长大就明白了。”……我渐渐长大,在我升入三年级开始,也渐渐明白了“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道理。
还记得那一次,我和爸爸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到了商场,我看见商场旁边有家公司的一位门卫。我指着他,问:“爸爸,他是干嘛的?”“他是要……”就在爸爸说话时,有一个人背着一个背包想窜出公司的门口,门卫马上拦住了他。那陌生人不死心,拿着刀刺向那门卫,门卫一挡“啊”的一声,手上裂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直流出来。我想那门卫会马上去包扎伤口,但我想错了,门卫奋起反击,转身一扣一押,就逮住了那个小偷。公司的保安闻声而来,几个人牢牢擒住小偷。受伤的门卫这时才去医务室包扎伤口。这时,我清楚地看见,公司门口的地上血迹模糊。离开商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不断想着刚才的画面。我想:公司的门卫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而受伤,他应该是开心的,因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嘛!”想着想着,眼前又出现一个画面:几个清洁工在打扫着公路,我又指着那几个人问:“爸爸,他们在干嘛?”爸爸说:“在打扫公路呀!”
“可他们为什么要打扫公路呢?”“因为他们要美化这里的环境呀!”可他们为什么不打扫自己的家呢?”因为如果美化了环境,就是美化了自己的家呀!”我点了点头,似懂非懂地看着他们不断往下滴的汗水,心里又明白了许多。
时至今天,我清楚地懂得“成己为人,成人达己”的道理。我将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嘛!

成人达己二: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作文

【篇一: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仰望蓝天,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朵引起了我的深思。人,与周围之一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更好地完善自我才能帮助他人。“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这其中精髓便是做人之真理。
彻悟其中奥秘后,我开始深思自己的言行。目睹远方蜜蜂辛勤劳作,它用自身本领竭力使花儿愈发动人,让万物生机勃勃。它的身影犹如一颗石子,泛起了我心中层层彩色的涟漪。我的思绪随着它在夕阳下的渺小身影,不禁逐渐飘远……。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流金铄石的夏天。那年暑假,我时常察觉母亲坐立在电脑前,双手在键盘上龙飞凤舞地跳跃舞动着。酸涩的双眼布满红丝,不再神采奕奕。疲惫的身躯弓着,如此劳累。望着她在灯光下若隐若现的身影,我暗自想道:我要学会打字,为母亲分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另一台电脑,一个个字母映入眼帘,一目了然。我犀利的双眸如机关枪般扫过每一个字母,熟悉着每个字母的位置,大脑不停地运转着,将每个字母铭记于心,烙印心间。我在电脑上匆匆练习了十多分钟,就终止了学习。
以后,我每天都抽出时间练习打字,坚持不懈。我的拼音不怎么好,总是前后鼻音不分,为此,我十分苦恼。因此,我也在这方面下了苦功。每当看到一个文字,我都会在心里默默地读出它的拼音。每当读对时,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自豪。渐渐地,我的速度愈发快速,我也开始分担妈妈的一些简单的打字任务。看着妈妈满足表情,我的心仿佛荡漾在春水之上。晚霞烧得正烈,映衬着母亲笑靥如花的脸庞。我感到周围的一切是如此美好。我想起夕阳下那渺小身影,“成己为人,成人达己”在我身上实现,我眺望远方,仿佛陷入了这忘我的境界……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这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我也坚信,在这漫漫人生之路上,我会与其并肩同行。
【篇二: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在生活中,拥有“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这个理念的人越来越多,也对服务大众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而我在生活中也做到了“成己达人,成人达己”!
好比如,有一段时间我向学校的冯老师学习写毛笔字时,深深爱上了练毛笔字!便每次出行都携带这心仪的毛笔装备,以便练习写毛笔字!于是,就在回婆婆家时,妈妈便把这个消息诏告全天下!而心中也酷爱毛笔字这门艺术的表妹听到后也急速闻风而来,摆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娇滴滴地对我说:“表姐,教教我吧!”只引我爽朗答应了,而心中只响应一个声音:一定要把表妹教好!
趁表妹第二天来之前,我马上摆起我的宝贝毛笔和水写纸,做好十足的准备!我打开百度一搜资料,脑子里不断细致回忆冯老师说的注意问题,一番巩固后,开始练习!我端起毛笔,看一下手势的要点,笔一定要垂直而下,要如一位笔直的战士一样才能达标!紧接着,我又开始对网上的练法对比研究后,用毛笔轻轻沾水,再抚平笔尖,开始练习我的垂露竖!我先逆锋向左起笔,再将笔微向右折锋,再右下缓缓顿笔再向左下提笔转锋……帅气地一回锋收笔,大功告成!我又继续往下练。
第二天,我利用昨天的知识细微观察表妹的字之间的峰转与回笔时的细节,一旦发现有错,便马上为她纠正!使她对毛笔又多一层认识见解!
是啊!做人一定要“成己达人,成人达己”,去巩固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实力,完善发展自己去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尽一份力!
【篇三: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作文】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怎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呢?没错,只有更好地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能力,才能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理想。
让自己变得有能力,不断地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理想,让世界更多人受到帮助,这便是“成己达人,成人达己"的意义。
在这一方面,我也做得比较不错,我是个游泳爱好者,也是一个游泳高手。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像一条小鱼。可是我内表弟却连怎么挥动双手来游泳都不知道。有一次,因为太炎热了,我们满头大汗。我建议去游泳池解一解暑,顺道还对我那不熟水性的表弟进行一下“魔鬼训练"。一眨眼,就来到了我那熟悉的泳池。我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啊!真凉快。我正享受着水中的舒适感。表弟也正慢慢地下了水。我连忙游过去。在表弟面前做示范,表弟认真地看着我的动作,一丝不苟。不一会儿,他也张开双手,手有节奏地挥动着,脚拍打着水面,已经基本游得可以了,从这次游泳中,我游得更好了,正因为我勤劳地练习游泳,才可以教表弟。所以做好事,要从小事做起,再做大事,如果你连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大事?可如果自己没能力,硬要帮助别人,这样做不但无用,还给别人添麻烦。
帮助别人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会让你的心态变得更好,那样还会让自己领悟更多的知识,让自己的智慧添加一些色彩,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妙,让我们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吧!这样不但对别人有好处,还会让自己受益匪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成人为己,成己达人。”我们一定要乐于助人,在这个充满爱的世界中成长,同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可以在社会中为人服务的一个人。
【篇四: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帮忙别人,帮助别人,同时也是帮助自己。而我,也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春天……
三月初春,一切都生机勃勃。花朵摇曳,清风中带着我教导吴启华的轻语。吴启华是我的同桌,成绩嘛,那红得刺眼的七十分就别提了。当我看到他的试卷时,就下定决心要帮助他,和他组成了“一帮一”小组:
情景一:听写大战
听写一直是吴启华的“软肋“。这下,我就在给他听写呢!“清澈。”“等一等,别读这么快。”我低头一看,只见他手忙脚乱地写着,哎,写错了。他把笔袋找了个底朝天,也不见橡皮。一急,拿起透明胶,“刺啦”一声。天哪,我都不敢看他那可怜的本子了。看着吴启华,我又好气又好笑,只好把本子往后翻了一页,找出调皮的橡皮小家伙,用圆珠笔一笔一画地写了一个大大的“澈”字,柔声说:“字是这样写,以后得好好写字了,懂了吗?”吴启华不好意思地搔了搔后脑,吐了吐舌头,埋下头开始奋笔疾书。一场听写大战过后,我们都“两败俱伤”:吴启华手都写酸了才写出正确的词语,我的嗓子都喊哑了。不过看到他听写本上的红勾勾,我觉得两个字:值了。
情景二:背书乐章
背书是他的“致命弱点”,自然也成了我的“心头大患”。早读时,我就叫他背书。吴启华慢腾腾地拿出语文书,无精打采地读了起来。我拍了拍他的背,严肃地命令:“直起腰,打起精神来,好好背书!”说完,我大声读起书来,给他做好榜样。吴启华看我这么认真,也叽里呱啦地读了起来。我很是满意,特别是听到他流利的背书声时,眉毛皱起的“蝴蝶结”也变成了弯弯的“月亮”。我们的背书声像一个个黑色音符,组成了一章优美的乐章,在教室里回荡……
经过一个月的“魔鬼训练”,吴启华的成绩有所提高,跃进了八十分的行列。我也通过辅导吴启华的过程,巩固了学过的知识,从九字头“华丽转身”为“大饼油条”,实现了“双赢”!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帮助了吴启华提高成绩,我的成绩也更进一步。这件事使我懂得了:真诚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取得成功,这,才是真正的“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篇五: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烈日退去,秋风婉转,落叶迎来了一个新的季节。娇艳的花朵已所剩不多,但残红依旧留有风韵。即使不是欣欣向荣的季节,也是落英缤纷,果实累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已经升上六年级,回想起分班以前的件件往事,就像数不清的星辰,让我流连忘返,记忆犹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在四年级时帮教差生。
“易伟明,今天晚上我给你布置的作业是:抄写字词,还有背……”一天的课程结束了,我又要为我的“徒弟”布置晚上的“特别任务”。在每个班里,都会有几个成绩比较差的同学需要我们去帮助、辅导,而我就被老师分派到易伟明同学。虽然他的成绩不好,但是态度诚恳认真,不会发脾气,让我更加有动力去辅导他,做好一个“小老师”,“好师父”的职责。我每天下课都要去辅导他,哪些作业做得不好要教他更正,晚上要为他布置背书练字的任务,这样不仅能使他的成绩提高,我自己也在进步!
不知不觉,一个学期过去了,又到了紧张的期末考试,经过了一场“浴血奋战”,我的心情是又紧张又期待,在公布成绩的那天,心里好像有一个沉重的包袱,使我整天坐卧不安。紧张的并不是我的成绩,我对自己有信心,而是我那不让人省心的“徒弟”,要知道,他的试卷常常都是“满江红”,一针见血,成绩也可想而知。期待的便是他的期末成绩,在考试前,我每天下课都抓紧“修炼”,晚上更是严加复习,背书练字一样不能少。期末考试便是老师对各位“师父们”验收成果,看看你把“独门真传”传授给徒弟多少。终于,成绩出来了,我简直出乎意料,他竟然考得86。5分,这个成绩更是让老师和同学们都难以置信,但也相当的满意,在班里重重地表扬了一番,我的心头大石也放下了!
这便是成人达己。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成人之美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和与人为善的心态!
【篇六: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激励、共同进步,对此我也有深深的体会。
“温明宏,今天晚上我给你布置的作业是:抄写字词,背书……”一天的课程结束了,我又要为我的“徒弟”布置作业。在老师建立的“一对一”活动中,小宏是我的辅导对象。为了做一个“好师父”,我每节下课都要辅导他,晚上要为他布置特别的任务。他一开始对我并不理睬,作业一样不交,成绩一直下降,但他自己倒也不在意。为了改变他,我准备用成绩树立起榜样,在第二次语文测试时,我勇夺了全班第二名的好成绩,让小宏对我多了一分敬畏。
刚开始,我用强硬的方法逼他更正,但都不收效,他还埋怨我过于严格。我只好用三十六计之“诱惑计”,我先是跟他说:“你要是更正好错题,就给你奖励。”然后用手摆弄着一本《世界名人传》,他顿时两眼发光,拼命地更正,第二天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那一刻,小宏受到了鼓舞,接着一周下来,小宏都完成得很出色。慢慢地,小宏不需要奖励,而是自觉地更正、做作业了。
他的成绩渐渐提了上来,我们展开PK,你追我赶。课堂上,我们一起竞答问题;课间,我们一起讨论难题。看着他一天天进步,我也暗暗加把劲,不甘落后,成绩也不断提高。在期末考试时,小宏语文考得了90。5分,跻身尖子生行列,成为一位自信心满满的尖子生了。我第一次觉得,成人达己,是一件如此幸福的事,不论是小宏获得了表扬,还是我的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我都从心底里感到欣慰。
成人达己,造福别人,同时也造福自己。我们应该多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自己取得了成绩,也不忘对别人付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篇七:成己为人成人达己】
“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是一脉相乘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民族历代以来传承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至今萦绕我们的心间。
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学校中也有一个为我们付出很多的人,那就是老师。老师在我们学习有困难的时候,给我们帮助;老师在我们成绩不好的时候,给我们鼓励……老师每天晚上还孜孜不倦地为我们批改作业,为我们备课……老师真的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作为一位优秀的班干部,我要帮助老师管理班的工作,不让老师再这样劳累。
正如“成己为人”,指的是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所以,我想要管理好班的工作,首先当然要把自己身上的缺点改成优点,这样才能为同学做榜样,为班集体服务。于是,我变得更刻苦学习了。我每天都争分夺秒,早早地到学校带同学们读书;在课堂上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听讲;在下课我也没有一刻能停歇,我在书的王国里遨游,那里遍步我的脚步。这比在外面追追跑跑的乐趣大的多。我放学后也会早早地回家,依时完成作业,复习功课,书写自己的辉煌……我和时间赛跑,珍惜拥有的分分秒秒,时间老人终于放慢他匆匆的脚步,给我带来智慧、力量与喜悦。我的成绩直线上升,许多同学都以我为榜样,变得努力学习了。因此,也为班集体争得了不少荣誉。
现在,我已经做到成己为人了,我已经能通过自己优秀的成绩帮助他人了。于是,在每天的课间,我都会与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背诵课文、听写词语。与他们共同进步!
现在,我已经能做到“成己为人,成人达己”了!因为,我已经通过不断完善自己去帮助他人,更好地创作自己的价值,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帮助老师,为班集体出一份力!

成人达己三:道德经读后感1500字

【篇一:《道德经》读后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释、道文化更是传承千年,堪称中华民族思想之结晶,而《道德经》一书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总结。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关时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话语早已广为人知。
在此,我想强调一点: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与驾御知识的能力相匹配。说实话,我真的不敢对《道德经》妄加评论,只是喜欢读、喜欢抄、喜欢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望与君共勉!
“道可道,非常道”。相信大家都听过这句话,这是《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说了,因为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语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时候总显得捉襟见肘,而老子开篇就告诉我们: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语言。正如佛语所言:教外别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几次提到了“婴儿”,比如:“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婴儿,而好多人却不愿意向比自己资历低的人学习,其实这是对资源的一大浪费。婴儿不会有任何的定势,所以什么东西都学得最快。学外语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婴儿恰恰就是这样做的;我们平时总是说“空杯心态”,而这恰恰又被婴儿做到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好多的时候,我感觉老子的智慧与常人的思维是相悖逆的,但细细品味,却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我们常说:做人要能屈能伸,韩信做到了。只有每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够学到东西。这就如佛语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担。好多的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因为可以选择的太多,就像电视的频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个节目。选择太多往往会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无成。太多的时候后,我们需要有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人生就如白驹过隙,少一些选择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德经》中几次说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乃生命之源,造福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滴石穿”的智慧让我们明白何为“柔弱胜刚强”。水本无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所以水的无形是至形,李小龙截拳道中的“以无法胜有法,以无限胜有限”正好与此殊途同归。所以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胜者强”蕴含了无尽的深意。《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贵有自知之明,而事实却是:太多的人螳臂当车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恰恰就是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所以每天都要不断的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的强者是战胜自己的人。
读书之中充满了乐趣,而读《道德经》这本充满哲理的书更是乐趣无穷。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等身之书,可抵百万雄师”,而我觉得,读书要有选择性,同时要能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知识的主体是人,因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一种交流,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篇二: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篇三: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篇四:道德经读后感】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篇五:道德经读后感】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篇六: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

成人达己四:发现母亲读后感

【篇一:《发现母亲》读后感】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一直努力想做个好的母亲,阅读过后并仔细揣摩,我懂得了: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使命。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足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教育不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的。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向优秀老师看齐!”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篇二:《发现母亲》读后感】
一本由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发现母亲》深深地打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沉思。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读罢这本书,这两句话久久在我心中回响,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母亲对自己人格发展的重大影响。母亲虽然学历不高,却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日常学习,她都能身体力行,用行动教育我们凡事都要认真做,来不得半点马虎。现在回头再想,她虽然不会讲太多的大道理,却用勤恳工作换来的赞誉和无数奖状影响着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可以说是我们心目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从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得到了这样的启发:身教重于言教,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们还要重视“习育”——行为上的培育和“化育”——精神上的培育,从最微乎其微、最司空见惯的事情入手,培养孩子最根深蒂固的习性,用爱心与耐心去感化孩子的灵魂,使孩子能茁壮成长。
“我要做一个向伟大迈进的母亲!我要做一个向优秀看齐的教师!”这是我读完《发现母亲》后心底发出的最强音。
【篇三:《发现母亲》读后感作文】
最早接触王东华的《发现母亲》是看到《中国教育报》上的推介,一下子就被书中的观点强烈的吸引住了,于是就把这本书的名字记录在我的本子上。后来听刘莹老师说他手中有这本书,就在春节前借来拜读,读后只能用震撼来形容我的对教育的无知。
这本书用发现二字表达了他对教育的问题思考,后来我也发现很多教育专家用词频率最高的就是“发现”,周六我去47中参加新课改讲座,台上作报告的是潍坊广文中学的校长赵桂霞,上午三个小时的报告最少使用“发现”20次,其中有很多的题目是:发现课程;一张照片的发现;桌子被砸发现离校课程等。发现是对每一个教育行为的反思,发现是教育智慧的闪现、发现是对教育深层次的理解。书中这样说:在现代社会,什么都强调学习和考核,没有人敢不经过充分的练习就走上舞台去演奏钢琴,没有谁敢不经过考核就把汽车发动后开到市区,但是人类何曾出现过为了哺育孩子而去精心设置的育儿学校呢?我们社会对那些从事儿童工作的各种人员,如教师、医生、幼儿园的营养师等都要进行专心而严格的训练,可是对在孩子生活及成长中担负重要培养任务的人——母亲,却视而不见的没有给予任何专门的训练乃至最低程度上的提醒。而我们的老师们呢,很多干了一辈子的老教师,荣获过无数的荣誉和证书,但是从来没有这种发现,准确的说他是个教知识的优秀老师,而非真正的优秀教书,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简单的说是学习不足,如果说我们老师们经过专心而严格的训练的话,那也是在上大学时期,而工作之后所从事的都是教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而非真正的教育研究。这让我想起了书中导论中美国著名母亲斯特娜夫人的一段话: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尽管如此,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过去,中国人认为妇女不应受教育,因此,中国大多数妇女是文盲,也不进行家庭教育。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更何况我们老师呢。
原来我一直认为,女人刚生完孩子后是由于缺少一种元素而出现不同层次的抑郁,这种抑郁期到三岁基本消失,抑郁期的时候常常与丈夫、婆婆发生一辈子激烈的碰撞,这也是中国婆媳关系不和协的根源,看完这本书才让我知道这不是主要的原因。书中说:“由于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因此人出生后的这三年极为重要。尽管人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亲,但是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那样”。连体婴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都是孩子,孩子都不懂事,不高兴就哭、发脾气,一会儿就会呵呵地笑。这样的结果给丈夫一种感觉不像原来的爱人了,给婆子的感觉是这个媳妇这么不通情达理,可是对于孩子来说有这么懂他、爱他、理解他的伙伴,真是棒级。这个时候的孩子与母亲是一种感通状态,他们彼此心心相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很多孩子为什么总是听妈妈的话而不听其他任何的话,而上学以后,很孩子把老师当成了他的妈妈。这个我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老师要想教育好孩子,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走进孩子的世界,跟他建立感通关系,孩子自然就会进入“亲其师,信其道”的轨道上。
【篇四:《发现母亲》读后感】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但号令人们关怀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进摇篮之人。在这本书中,我深入认识到了作为母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当然,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比如知识与智力的关系:智力同知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智力是获得知识的能力。比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在老师讲解水的知识时,孩子们接受到的程度各不相同,有的认识快,理解快,记得牢,有的接受慢,理解浅,记得少,明显地表现出智力的差异。即使记住了,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不一样,文彦博运用它去树洞取球,司马光运用它去砸缸救人,曹冲运用它去称象的重量。对水的认识属于知识,而控制和运用这种知识的能力才是智力。
知识和智力虽是不同的范围,但相互间有着不可分割的接洽:
控制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增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控制。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思考习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成果,但绝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聚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控制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重视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那等于储存了垃圾,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聚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为此,我在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当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聚的古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这样,就会使积聚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程度。
当然,明了了这个道理,在语文教学中,都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学习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接洽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只要心中有“高度”,学生也就必定能达到这个“高度”!
【篇五:《发现母亲》读后感】
王华东的《发现母亲》一书,我自一年前购来,至今已经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受到震撼。发现母亲这一口号是如此振聋发聩,又是如此动人心弦。
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起过世的母亲。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给我的教育却超过了所有的老师。她一生贫苦,一生节俭,饭无求饱,衣无求暖。而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她却又那么慷慨。自己家再穷,她也从不让路过的乞丐空过手。一勺饭,一把米,或者一个窝头,她的眼里充满怜悯。有时她还留那些孤老乞者住宿,在严冬里燃起一盆火,温暖老人单薄的身子。母亲教给我同情和怜悯,所以我至今一直保持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我已经连续六年参加无偿献血,希望在救助病痛者的同时,也能安慰地下长眠的母亲。
母亲一生勤劳,即使在中风偏瘫过后,也没有停止她的劳作。小时侯,一从学校回来,总能吃上热腾腾的饭。我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者,一年到头只做两次饭,除夕晚饭和大年初一早饭。其余的日子,全由母亲操劳。五十五岁那年,母亲终于病了。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回来时只有右半边肢体活动自如,左臂抬不起来,左腿挪动不灵,而她自小就是个左撇子,可以想出生活该有多难!可母亲硬是学会了右手拿筷子,右手拿一切器具,学会了自理!稍微好一些的时候,她就开始劳动了。左手扶着盆和面,做出可口的面食;一只手从沟底提水浇菜;一只手摘棉花……母亲是多么坚强!她永远不愿意麻烦别人,哪怕是她的儿女。每当我有些懈怠时,我的耳旁就会响起母亲的话:“不要爱惜力气,用了还会长起来的。”
如今我有了孩子,我能做些什么呢?广义地说,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孩子。做得像我母亲一样好,的确不容易,只希望自己不要耽误了孩子的教育,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遗憾。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比较复杂,有的时候真是让人为难。照顾少了吧,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照顾多了吧,又怕她养成依赖习惯。好在有高人指点,我总算是个读书人,《发现母亲》就是一本好书,我会继续读下去,学下去。
【篇六:《发现母亲》读后感】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篇七:《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一本值得中国每个家庭必备之书。书中多处呼吁,教育是整个家庭的事业,更是母亲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王东华将母亲比做雌蕊和土地,具有内因的作用,而父亲只是在此基础上再同母亲及其他因素一起构成后天,属于外因!他进一步阐明,只要母亲稍有闪失,对孩子的损害都将是毁灭性的!人们常说: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高级学校,同样,一个好母亲就是一座明亮的殿堂。成年人发现母亲,给父母一个安详的晚年;儿童发现母亲,就是为自己未来铺设绿色通道。
有人把四十岁的人比喻为:遭遇酷夏。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两代人中间,只有挥汗如雨奔波生活。其实,乐观的看,四十岁的中年人,是一个家庭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向上,孝敬父母,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言下,儿女优秀,老人无忧,可逸享天年。天伦之乐融融暖情,这样的生活态度和家庭蓝图,既是四十岁人对家庭的奉献,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润滑剂和调色板。
人类几千来,母亲的伟大和宽广包容了一切。用心发现母亲的职责和作用者屈指可数,今天,王东华作为《发现母亲》的领军者,他振臂高呼,我们当紧随其后。作为母亲,对教育子女要善于用知己的新理念影响他,用知比的新方法引导他。现在的孩子都个性极强,惟我独尊的霸气十足,尽管如此,各有特点,母亲应该针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外部事物的能力,选择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和帮助孩子的方法,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专家对现代父母的总结是:“爱心有余、耐心不足”。当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果现代做父母的仍然停留在给孩子吃饱穿暖的教养模式上,那不仅将被社会淘汰,也必将遭到孩子的鄙视。因此,作为母亲加强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修养刻不容缓,就算以前不懂不会,那么从现在学起亡羊补牢为时不完。
现代独生子女大多缺乏情感交流,我国的早期教育专著《学记》中曰:“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教育要重视情感沟通。沟通需要良好的环境,环境之功在于发掘,教育之妙存于一心。做为家长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挖掘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沐浴在赞许的阳光下,给孩子创造平等的家庭氛围,使孩子没有交流拘束和思想压力,从而开阔其思维,愉悦其心境,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合格的母亲就应当具备塑造健康身心孩子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另外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有时从孩子的举止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祟尚的生活理念。有一次吃饭时,其中一人带了两个七八岁大的男孩,饭菜刚一上桌,其中一个孩子就拿起筷子把爱吃的东西夹到自己碗里,并对另一个孩子说,快吃,不吃白不吃。这样的孩子生长于什么样的家庭从此可见一斑。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只有价值观,人生追求相同的人才能同处一个屋檐下。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立家之本,也是家庭成员最看重的家格。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做为孩子的父母有责任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合孩子身体和心灵都健康发展的家庭氛围。作者在书中提出,在面对孩子时我们要重新做人。还写道“母亲面对孩子不是面对一个可以随便行动的泥俑,而是面对一个神灵。”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在人生之初给孩子的是能什么样的教育至关重要,绝不是教孩子机械的背几首诗,认几个字那么简单。
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位教育者曾说,如果你的孩子上高中时和别人有差别,那是因为在小时候这个差别就已经存在了。所以不要浪费掉孩子的宝贵时光,认真对待孩子的童年,母亲要给予孩子最完善的教育,这关系到孩子的一生。
再次由衷的感谢王东华赠送给天下父母的精神美食《发现母亲》,他让我们懂得父母的智慧会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滋生出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很多东西懂得了叫知识,而真正做到了才叫智慧。让我们在育人育己的平台上,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与孩子共同努力,将做一个合格父母起码的优良品德传承给孩子的未来吧!
【篇八:《发现母亲》读后感】
首先,衷心感谢学校领导能给我们教师一本价值不菲的《发现母亲》这本书!《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读它,让人荡气肠;读后,使人感慨万千。
《发现母亲》这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的原创著作之一!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王东华把一个中国教育上的重大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如果说人类史上确曾有过改变其进程的著作,那么,这本书极可能是人类及中国未来世纪妇女儿童发展的一本好策划书!《发现母亲》如果仅仅在中国轰动,那就意味着失败;《发现母亲》也许会成为中国每个家庭的必备之书。
现代社会,有太多的年轻人一生下孩子就把他们抱给婆婆或自己的妈妈,从此轻松自在的做起母亲,这种摒弃母职的做法是很危险的。有哪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既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苏霍姆林斯基在《家长教育学》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对我们很有启发:“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病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是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各自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
书中的案例浩如烟海,俯拾皆是;书中的观点新颖、独到、实际、震撼人心。为了加深大家对这本天书的印象,我特意从自序《愿天下人共读之》中挑出一段,读来给你们听:
“遗憾的是,我们过去的教育学,都是‘教’的教育学而不是做的教育学,殊不知‘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父母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正确的‘教子’更为重要!而正确的‘做人’决不是结婚生子之后的事情,同样是他们从小就要学习的事,这是改‘天下父母’为‘天下人’的第三层意思,也就是说‘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校对再完善与再提高。因此绝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才开始修正自己,更不应该在做了父母之后还依然故我不做努力,而应该在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样父母的‘教子’同自己的‘做人’便联系在一起了。”
需要提一点的是,我们很多人,看了“做父母之前就已成为‘最好的我了’”这话后或许会感到遗憾,因为自己已经是父母了,因为在做父母之前没有接受到一个全面的“做人”的教育,因为自己还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自己不完全。那并不要紧,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是来得及的。只要有一颗真爱孩子的心,只要你努力去做,仍然会成为最好、最尽责的父母亲,仍然会教育出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来。
愿天下的母亲都能记住这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愿天下的孩子都能记住这句话“世界上所有的母亲都比教皇更伟大,比圣徒更无私”!在教育好自己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孝敬自己的父母。
【篇九:《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教育女性如何成为优秀母亲的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揭开了一个秘密:教育的成败不在学校和社会,而是家庭。家庭教育尤以母亲的教育素养论成败。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江山是银,母亲是金。”母亲不光是生育孩子的生身之源,更是人格和品质塑造的第一老师。作者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他号召人们不仅要关心母亲,更要给为人之母营造做母亲的环境,让每一个母亲都成为孩子成材的推动摇篮之人。读罢这本书,作为教师同时又作为一个母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可是这个未来跟我们的母亲是分不开的,这个花朵的开放离不开母亲的浇灌,早晨的太阳仍然需要母亲来托起!教育的艺术便是风筝线的艺术,即使远在天边,那风筝线还紧紧地握在母亲和教师的手里。只要稍微注意我们所熟悉的伟人和名人的成长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有些父母以为孩子上了学所有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和老师。当孩子在学校发生问题时,家长们理直气壮的指责学校老师的种种不尽职、不尽心。是的,学校老师难脱其责,可是家长难道就没有责任吗?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状况就是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不可能只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的。孩子进入学校并不是父母责任的结束,相反还要更加关注孩子的行为,家庭教育依然不可以放松。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善结合才能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作者在书中还特别强调了一点:身教胜于言教,比身教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的家风。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家庭中走出来,无不带着各自家庭的印记。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个民族有传承的文化,一个家庭也有家庭所祟尚的价值观,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便打上了一个家庭的印记。我们经常与一些孩子的家长交流,交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家长的行为带给孩子的影响是最明显的,有的家长表现的没有教养,他的孩子必然也是那种顽劣且不容易教化的孩子,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遗传,而是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耳濡目染。相反,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即使孩子身处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也能以一个家长的责任化解不利因素,使孩子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的确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孩子的阅读,提倡孩子进行早期阅读。为了这个目标每个老师都想尽了办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推荐读物,讲故事比赛,悬疑激趣……各种阅读方法可谓琳琅满目。但是实际上总有一部分孩子很难爱上读书。仔细观察那些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大都生活在一个喜爱读书的家庭氛围中。在书香浸润的家庭中,孩子怎么会不喜欢读书呢?如果父母本身爱读书并且从小就注意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那么孩子喜爱读书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何须老师们这么苦口婆心?当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而叹息抱怨的时候,请检查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做了些什么。你可能给孩子买过漂亮的衣服,高级的玩具,带孩子吃过大餐,可是你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有益的教育?你可曾在孩子小时候为他声情并茂的读过《大灰狼》或《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你可曾在孩子问你“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天上有星星?”的时候给过孩子鼓励和慎重的回答,或者为此引导孩子查阅书籍?你可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爱读书,诚实,负责……?许多家长都没能做到这些。他们有太多的事:做家务,看电视,上网,等等,总之很忙,忙到没有时间陪孩子。孩子开始都很聪明,都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但许多父母都没有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过孩子,也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有个孩子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我妈妈的爱好是睡觉和打麻将……”试想这样的父母又怎么会教育出爱学习的孩子呢?
当然,我也从这本书中学到了教育方面的一些理论: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等必要条件,而智力的发展又能促进一个人对知识的掌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智力则是质的问题,知识是量的问题。学生的智力教育不在于获取知识的多少,而在于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尽管获取知识也是一种结果,但绝非是目的。
如果把知识和智力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学中,那就不只关注知识的积累多少,更要关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是否发展了智力。举例来说,我在引导学生背诵精彩句段和古诗词时,往往我注重的是学生记住了多少古诗词。今天看来,如果记住了古诗词,不会运用,还不行,因此,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积累和运用,这才是教育目的。为此,我再引导学生记忆和背诵古诗词时,应该创设多种情景,让学生表达已积累的古诗词,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已经背诵的古诗词来自己创作诗词。这样,就会使积累和创作相结合,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建立一种发展学生智力的理念。学习生字,教学目的不光是记住生字词,更重要的是学会自己认字、解字、记字;理解课文内容,不光是要会读,还要在读的过程中去思考,联系生活实际,读出问题,读出自己。
在家中,我们是一个孩子的母亲;在学校,我们是多个孩子的“母亲”。我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力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
【篇十:《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者经过认真考查发现在唐宋时期女性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甚至高于现代。比如唐宋八大家中,几手每个人都有一位识书达礼的母亲,他们的成名与母亲从小的教育不无关系,欧阳修之母更被称为千古名母,欧母画获的故事流传至今。
在唐代上至妃嫔下至百姓之女多能读书识字,能诗善文,就连当时的名妓也都是以才情出众而不是以色情。作者认为那时的国富民强与重视女性教育有直接关系,因为母亲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对孩子的教养。
但中国毕竟是个男尊女卑极其严重的国家,唐宋之后女性教育与日俱下,女性所受到的教育多是为了男性的利益,之后女子无才便是得大行其道,禁固女性智识发展,用束胸束腰缠足束傅女性身体的发展,女性不能受到良好教育整体素质不断下降,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衰退,其实“东亚病夫”的历史就是“东亚病母”的历史,没有聪慧健康的母亲就没有智识超群身体强壮的孩子,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是暗淡的。
作为新中国的女性应该是极其幸运的,现在的女性普遍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的程度却并不是普遍的。许多女性在社会所承担的诸多角色中恰恰忽视了母亲的角色,接受过教育的母亲只是为了自身能在社会上和男性一拚高低,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
在《发现母亲》中,作者提出:“女性的特点适合人口再生产,男性的特点适合物质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质再生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作用要在90%以上。”“女人的名子叫母亲,母亲能顶半边天。”母亲最重要的责任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教育家教育好孩子,如果每一位母亲都能做到不但把孩子养大,而且还能教育成材,那将是对社会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母亲送给社会的是一个不合格的人那就会成为社会的负担。面对这样的结果做为母亲就不仅仅是对不起孩子了。
教育孩子如此重要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作为社会中的男性应该尊重女性创造条件让女性的功能回归,让女性都成为出色的母亲,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日本是一个极其重视母教的国家,许多女性专职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日本战后的迅速掘起和全国上下重视教育是分不开的。而在我国女性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平等竞争,让女性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耽误了孩子的教育。
这是严重的错位,女性可以工作但绝不可以忘记自己是母亲。母亲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成功女性以孩子的不成才为代价而倍受人尊敬,其实这正是一个女人最大的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那位女性能比她的工作更忙,以至于不能照顾孩子。如果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对于母亲工作孩子应该兼顾,如果不行,应该毫不犹豫的选择孩子。即然生下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也是为国家负责,把一个合格的人送进社会是比自己工作更重要的事。
做一个好母亲并不只是生下孩子给孩子喂饱这么简单,母亲不能只是用手把孩子捧起,更要用心把孩子捧起来。母亲喂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奶水更应该用自己的精神素养喂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因此母亲要有足够的自我认识,知道自己肩负的是怎样重要的便命。
小树苗只有扎根土地才能长大,树苗是孩子,土地是母亲,小树苗能长多大多高取决于土地是否有是够的营养,沙漠里长不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个缺乏智慧心灵贫乏的母亲是不能教育出一个聪明而具丰富精神素养的孩子的。今天的母亲在现在这样好的条件下如果还不能为孩子的成长负起责任那就是不能原谅的错误。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也是必不可少的,父亲是房子,父亲是大树,为母亲和孩子撑起一片天,给母亲和孩子一个温馨可靠的家,让教育得以在家庭中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都是由寡母一手教育长大,但没有父爱毕竟是人生的遗憾,如果有父亲的扶持他们也许会有更出色的成就。父爱母爱是不相同的,父亲的教育和母亲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父亲是孩子走向外面世界的桥梁和依靠,他的教育让孩子认识社会溶入社会,父亲以他的人生经历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走进陌生的社会。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到,当傅聪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之后,遇到的许多人生问题都得到了父亲很好的帮助,傅聪的成功与父亲有直接关系。父亲和母亲的良好合作能让孩子得到更完善的教育。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没有不是的孩子—母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岗位,她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端。”
【篇十一:《发现母亲》读后感】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为人子为人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人父为人母。如今我已是一位母亲了,读了《母亲的发现》这本书后,深感“天下父母”的责任重大。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同志指出:“母亲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全国政协委员韦穗同志呼吁“把母亲教育列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可见母亲教育的重要性。因为“一个国家母亲教育的成败,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会产生重要影响。母亲教育是民族素质教育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原始性、长久性基础。”更因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读书后才知道“做”比“教”还要根本。因此,我们这些母亲们不仅要懂得如何“教人”,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自己正确的“做人”比“教子”更重要,而正确的做人是从小就要学习的事,做父母同自己的做人是紧密相连的,做父母不过是面对孩子这面镜子对自己做人的一次再检验再完善再提高。
《发现母亲》这本书对天下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孩子来说,社会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对他们的课堂,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行为,任何一部影视,任何一种图书都是对他们的示范、教化、启发……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全社会的这种育儿意识、父母意识、教育意识,也就是说全社会都在对孩子产生影响,好的影响或者坏的影响,所以,社会上的每一个母亲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责任。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同儿时养成的不良行为做抗争。富兰克林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为了让孩子免遭不幸,我们做父母的就必须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自己行为端正,孩子的源头才得以清洁,我们的孩子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论道:“我们做教师的、做父母的现在清楚了:母亲所说的那种像是没有进行教育的情况,实际上,这正是真正的教育。”这是因为对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做人的教育,母亲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她的教育资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长就越顺利越健康。对孩子的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母亲是对孩子进行做人教育的老师。谁如果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那就是说她自己没有时间做人,因为自己的做人正是教育孩子的教科书,正是教育孩子的课堂。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我们母亲们不仅要重新做人,而且要做一个教育家。只有这样,我们母亲们才拥有了人类最宝贵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母亲们才能无愧地面对这样一个伟大的题材——创造和完善生命。
《发现母亲》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母亲,《发现母亲》也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及母亲对我的教育,《发现母亲》还给了我很多感悟。读了不仅自己受益、孩子受益、国家也受益。从现在起让我们携手通过培育子女完成对人类的贡献,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吧!
【篇十二:《发现母亲》读后感】
做了十几年教师,已是九岁孩子的妈妈,一直觉得自己懂教育,可拜读了王华东的《发现母亲》后,我如坐针毡,因为我又发现了自己的浅薄。一般会被认为,《发现母亲》是一本讲早期教育的书,倒不如说它是讲全面教育的书,更确切点说是讲根本教育的书。作者以理想主义的热情,发现了母亲的伟大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或者说:“左右国民命运的是母亲的教育”,“母亲,只有母亲,才是创造历史的正直动力”。他用诗一般的语言概括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学校教育,对儿子的学前教育自我感觉非常不好。可《发现母亲》不仅让我看到了自己荒废了许多对儿子早期教育的大好时光,而且也让我找到了那些学校教育顽疾难以治愈的症结——家庭教育的薄弱。《发现母亲》让我对家庭教育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不能忘却的悲剧令人心酸的往事。王华东出生于1963年,出生后不到半年,便因母亲的长病被送到了外祖父家,一住就是十年。等他再次返回父母身边时,迎接他的家庭气氛比当时全国的气氛还要沉闷。父亲是被打倒的走资派,父母微薄的工资要养活包括他在内的三个男孩子,本来就很低的生活水平,又增加了一个“费衣费鞋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饭桶。更糟糕的是由于外公外婆多年的溺爱,使他更难“入家随俗”了,他搅乱了原有的家庭秩序。从被父亲“打服”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心灵深处对抗着这个家,对抗着父母。“家是令我恐惧的地狱!家的外面永远是美丽的,离家越远,这种美丽越动人!”“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敌对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考大学的最强烈动因,就是要远远的离开这个家”。
为了减轻心中的压抑,我不想继续整理那些悲剧。其实,天底下的许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特别是由教育不当产生的悲剧。提高教育水平是提升人类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正在进行这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国上下从教材到教育理念,从教育方法到教育设备等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的确在改变,而且已初见成效。但是,受王华东老师的启发,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改革,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家庭教育。我们不妨做个试验,把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学习生涯中的老师换一换(可以换换班级),也就是换成同时代的其他教师,我想结局一般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同样环境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都是统一的,老师的素质虽有高低之分,但是相差不会很大,每位老师最低标准也要拥有教师资格证。而如果把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送到一个不同环境的家庭里去养育,孩子将来的结局肯定会与亲生姐弟大相径庭。我们都能看到,从一个家庭里走出来的几个孩子都有惊人的相似,除了遗传素质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后天接受了相同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各级的政治机构、专业机构在引领,有众多的家长和监督部门在监督,这些都促进了学校教育的质量。可家庭教育呢,有哪个专业机构和部门在监督评价检查每个家庭的教育情况呢?父母教育水平提升只是一种自发行为,有多少不具备做父母资格的人正在为人父母呢?其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相差悬殊。所以,我国的家庭教育的水平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人的素质的提升。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下,人才才能大批地涌现,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否则,再好的学校教育也像一个跷脚走路的残疾人,它永远难以发挥出速度和水平!
《发现母亲》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用他自序中的话:“愿天下人共读之,不仅仅是读这本书,甚至就不是读这本书——而是读父亲、母亲这样的大书,而是读做人、做高尚的人这样的大书。因此,不仅愿天下人共读之,更愿天下人共勉之、共行之。”
最后,我用此书后记最后一句作结:“每一个母亲都有一个好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母亲”!

成人达己五:成熟为话题的作文

【篇一: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成熟的标志是身体上的成熟,这当然不可否认。但是从更深一层意义上来理解,成熟的标志是遇事有主见,是懂得关心、理解别人,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遇事有主见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美国有一个伐木工人叫罗伯格,有一次他独自在树林中工作时,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一棵大树轧到了他的左褪上,他的腿顿时就血流如注。在砍断巨树和通知救援人员无望的情况下,他毅然用锯锯断了他的左腿,并忍着剧痛爬到了最近的电话亭拨打了救援电话。事后,医生说如果不是他果断的作出决定,他就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这就是成熟,如果他不能在疼痛和生命之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决定,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是他的有主见挽救了他的生命,所以,遇事有主见是成熟的标志。
懂得关心、理解别人也是一个成熟的标志。当一个九岁的小姑娘面对无情的白血病时,虽然即将面对的是死亡,却依然抹不掉她脸上无忧无虑的笑脸。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却落泪了。原来她表面的坚强是为了安慰她悲伤的父母。这也是成熟,当一个人可以这样一来地关心理解别人时,当他可以关心理解别人到这样深的地步时,他就成熟了,即使那个人只有9岁。不难体会到,懂得关心理解别人也是成熟的标志。
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还是成熟的标志。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发现国人的麻木不仁是民族没落的根本原因时,认识到自己必须用文章来唤醒中国人的良知而不是用医术来医治肉体上的创伤,毅然弃医从文。这还是成熟的标志。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目标都不能认清,那么又怎么能成熟呢?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及时改过自己以前的过失,正如陶渊明所说:“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才是成熟的标志。
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成熟,因此我们要有主见,要懂得关心别人,也要善于认清自我、否定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更加成熟。
【篇二:成熟新境界】
人之成熟乃三大境界也:剑在手中,剑在心中,心中无剑。
“剑在手中,披荆斩棘,刺兵杀敌,宝剑一出,血溅十排”。此乃成熟之第一境界也。“遥想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公瑾达到了此境界。想当年他剑光一闪,赤壁之下便兵倒一方。之后方闻“周瑜”二字,河北之地便人心惶惶,鸡鸣狗吠。此算乃至“剑出心寒”之境界。但公瑾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被诸葛亮三气而死。心胸的狭窄,意气用事,不足以说明其成熟。
“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纵眉间便可御敌于千里之外”,此乃成熟之第二境界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孔明达到了这一境界。“不用奸计,计不害民”是他的处世原则。当年面对南夷,面对那些罪不容诛的部落首领,他不虐民,不杀戮,七擒孟获,终使南夷降服。他那“不掠而取天下”的思想深得民心,更是曹操等人闻之胆寒。于是他凭借心中之剑便可于敌于千里之外,诸葛孔明岁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但终困于那“扶不起的阿斗”,死于冥星之下,让世人扼腕,“只因先帝叮咛在,星落秋风五丈原……”何也?其所为犹瑜之微瑕也,未至成熟之完美境界也。
“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就是大风,就是不杀”。此乃成熟至第三境界也。直达到此境界的就是苏轼。从对丰功伟业的追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乌台诗案被便黄州后借景抒情的自慰“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且遇之而成色……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再到归隐后对文学及人生的干无“旧书不厌百会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升华,一次飞跃。东坡精心处世,平心待人,追求恬淡的生活态度,的确表明它已达到人生之最高境界。此乃真成熟也。
“剑在手中”是青年时的热情张扬,风流倜傥;“剑在心中”是中年时的沉稳大方,处世不惊;“新中午剑”是那年老后的自我认识,恬静安详。从青年到年老,从并未成熟到成熟的最高境界,人生之路就是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步入成熟新境界!
【篇三:话说成熟作文】
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不仅同学们争论不休,连历代的风流人物也各有主张。
孔明说:“成熟的标志是沉着冷静,运筹帷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于是他随机应变,舌战群儒;于是他巧借天气,烧起赤壁火;于是他镇定从容,稳施空城计。倘是平平庸庸的人,纵有诸葛卧龙盖世的军事才能,恐怕也难及卧龙的非凡成就。究其本源,当是不及他成熟。诸葛亮行事之前缜密思量,遇事时不慌不乱,处事时不惧困难,这即是他成熟的标志。
曹孟德说:“成熟的标志是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即使是被世人的谩骂声包围,他依然本着自己的处事原则。难道真的是曹操奸诈狡猾吗?非也。朝廷腐败,幼主不能经事,宦官受宠专权,此时他若不站出来,又有谁能成大事?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曹操自有计谋——虽然有悖于所谓“君子”之为。曹操的成熟即放宽心胸,一笑了之。
李鸿章说:“成熟的标志是圆滑的政治手腕,朝野内外,我如鱼得水。”确实,他既是清朝的重臣,又是殖民者的精明“代理人”。他甚至左右了清末的历史,李鸿章虽然卖国求荣,然而他成熟的办事方法着实值得人们借鉴。
邓小平说:“成熟的标志是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霸权主义下,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代伟人的他,经历了一次次的政治斗争,几度沉浮,曾经黯然失色过,然而他始终稳稳地站着,不曾跌倒,不曾向困难俯首屈服。他让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中华大地,这便是他成熟的标志。
成熟的涵义深刻而宽泛,成熟的标志不是能用年龄来衡量的。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若把成熟的标志看成衣着“华丽”,言辞龌龊,那么他实际上是与成熟背道而驰;雨季中的少年若过早窥得伊甸园的风景,那么他离成熟依旧遥不可及;然而,他若遇事有主见,善于认清自我,用理性的眼光剖析周遭的一切,用感性的触角关心身边的人事,那么他已达到了成熟的标准。
纵观历代的英才,我想,成熟的标志应该就是遇强则强,百折不挠,相信自己还应善于为人处事,风雨面前,依然能撑帆掌舵。话说成熟,其实如此。
【篇四:我看成熟】
对于成熟,老人认为是明白事理,不会义气用事;孩子认为是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作家认为成熟是生命的一种境界;而智者认为是该懂的都懂了,关健是有时懂也要装糊涂。而我说:成熟是一种人内在的高贵品质。
成熟是一种敢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高贵品质。种子敢于挣脱坚硬外壳的束缚,为争取阳光这一理想而奋斗,在破土萌发的那一刻,它成熟了;梅花敢于在寒冬中绽放,为散发馥郁这一理想而拼搏,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要“香如故”。
其实,人也同种子,梅花一样,当我们为理想而拼搏,奋斗时,才会将成熟完美展现。人们说大将军霍去病年轻却成熟,那是因为他为了报效祖国这一远大理想而奋斗,他那英勇无畏,为国而亡的大将风范造就了他的成熟;人们说鲁迅先生成熟,那是因为他怀着一颗光明华夏的火热之心奋斗在革命道路上,即使受到千夫所指也横眉冷对,毫不畏缩,他那对理想的不懈坚持与奋斗造就了他成熟;人们说雅典奥运圣火燃烧之际,奥运健儿们变得成熟,那是因为他们在为国争光这一心灯的指引下,不懈地奋斗在体坛这一“战场”上,即使遇到挫折,痛苦也不放弃,美丽的成熟之花在他们身上绽放光彩!这种成熟,只有在敢于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的身上才能完美体现;这种成熟,是那些人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用血,用泪,用汗水铸就的;这种成熟只有怀着一颗矢志不渝的心在为理想拼搏中才能具有。
成熟是一个人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的自然结合,是任何人造作不出来的。君不见有些翩翩少年,学着成年人的模样,吞云吐雾猜拳行令,带着事故和圆滑,整天作深思状,这种人仅算不上成熟,反而失去了青少年特有的纯真和浪漫。也有人偶尔遇到一两次挫折,就大彻大悟,看透了一切,仿佛一夜之间就成熟起来,他们总以凝重的过来人的口吻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诉说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哀叹人生艰难,道路坎呵。在真正成熟者的眼里,这只不过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罢了。这种“成熟”的外表下面掩盖的是幼稚,是空虚!
成熟不是老于世故和故作沉思,真正的成熟是对个人的清醒认识,是经历人生挫折后的坚强,是遇到困难时的沉着冷静,是思想的深化,灵魂的升华,是生命的飘然,人格的飘逸,是对知识掌握与理解后个人魅力的完美体现。
成熟是每个中学生都希望拥有的,但他不像果子到了秋天就会自然熟透,人的成熟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个人努力,更需要不断的追求、探索。也许,找寻成熟需要穿越尘埃、荆棘;需要穿过泥泞、沼泽。但是,当你拥有那种高贵的品质时,你定会笑谈:“不枉此行!”
【篇五:成人≠成熟】
有人认为,成熟是遇事不惊,有主见。
有人认为,成熟是能关心、理解别人。
也有人认为,成熟时能认识自我,否定自我……
我认为,成熟不是简单的年龄堆积,而是心灵的一次飞跃。
幼鹰是需要喂食的,当他翅膀变得强有力后,变会离开父母,独自翱翔,然而最先被猎死的往往是他们,因为他们不知剑的利害,只有当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时,他们才能了解,才能更自在的飞翔,阅历稀少使得幼鹰面临生命危险,然而惊险的体验却使他们更加成熟。
人亦如此。阅历浅薄,涉世不深使得人们不能够尽早成熟,如果不是因为那一首“三民主义”,也许张惠妹还不能看清世事,变得成熟。因为那首歌的缘故,她遭受了央视两年的封杀以及大陆民众的无尽谴责。在这两年中,她明白了,也懂得了作为一个公众艺人所代表的形象的影响。于是,复出后的她带给了我们一个真实、成熟的阿妹。试想,如果张惠妹没有这样的心灵飞跃,没有受过如此的挫折,那么我们的记忆仅会停留在那一首《姐妹》上,同样的,如果不是因为过早的丧父,范思哲年近18岁的大女儿也不会在花季里便继承了父业,告别了玩弄芭比娃娃的时代,转而设计真人服装。她的设计不仅没有幼稚的影子,反而在她父亲原本灵动、多变的风格中更添一份成熟。正是丧父这样心灵的创伤,使她更早的成熟,更早得去创造范思哲品牌的又一个神话。
叼跟香烟,满口脏话,那并不等于成熟,而是拙劣的模仿。
浓妆艳抹,“香”飘十里,那并非成熟,而是散失纯真。
卿卿我我,你浓我浓,那并非成熟,而是感情的浪费。
真正的成熟是在经历了心灵的飞跃后,能够言必行,行必果;能够孝父母,尊师长,恤他人;能够顶天立地,铁骨铮铮!
【篇六:为成熟做个注脚】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自然界的成熟是累累的硕果。这样的成熟是显而易见的,而人的成熟呢?答案,要复杂得多。
成熟不是未开花就结成的果。把头发和皮肤弄得怪异的少年,嘴里叼根烟,努力想扮作成熟,却成了三月的麦子,过早地出穗孕粒,结得只是蝇子头大小的实。
成熟不是内部空空却响声很大的马车。有的人,不懂装懂,热衷在人前高谈阔论,自以为学富五车,成熟得够格,却不知“内不足者必外张”,比如纸上谈兵的赵括。
成熟亦不仅仅是额上的皱纹,两鬓的班驳——年龄不是衡量成熟与否的唯一标准,生理上的成熟不能等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李登辉的台独是一种极端的幼稚,孔融的让梨是难得的成熟。
成熟不是偶然得来的,它是一个人经历了迷惘,求索,顿悟后,如同果熟离枝一般的自然收获——它需要时间的孕育,它需要岁月的打磨。
晏子的成熟是不卑不亢,维护国格人格;邹忌的成熟是委婉而讽,进谏除弊;曹冲的成熟是独辟蹊径,攻克难关;曹植的成熟是从容不迫,七步成诗……以上种种成熟的背后,是他们曾经的青涩。从“出必赢,战必胜”的韩信,到供给粮草,保证后需的萧何,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子房,他们的成熟,付出了血汗和拼搏。
成熟,它的注脚可以很多,却并非高不可测。它是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旷达,它是郭路生“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的乐观,它是奥运健儿“胜不骄,败不馁”的执着,它是中国女排在重压之下的坚定,沉着……
朋友,走好自己的路,坚定地,去寻找属于你的那份成熟吧!你也会是金秋里最饱满的那颗果实!
【篇七:成熟=理解+坚持+责任】
成熟是枝头挂满果实的那一刻,是涓涓细流涌入大海的那一刻,是沉睡的火山爆发出所有能量的那一刻。这是大自然的成熟,那我们的成熟又是什么呢?
当你望着因工作劳累而病倒的父亲,看着他日渐增多的白发,摸着那饱经沧桑的手掌而潸然泪下的那一刻,你忽然懂得了一切,懂得了平日里父亲的良苦用心,懂得了那无言却又深沉的爱。你开始悔恨,恨自己的无知,恨自己的不孝。不过,你别太伤心,至少,你已经长大了,能够理解父母的心意。
哦,原来成熟就是理解。
当深夜12点你强迫自己坐在书桌前,被长的饶舌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背到脑袋如小鸡啄米一般的时候,你动了丁点想要放弃的念头,这时那根弦来了个震耳欲聋,高三了,怎么还这么颓废!你立刻精神抖擞,紧接着心脏狂跳不止,强打精神继续坚持奋斗。
哦,原来成熟就是坚持。
当你面对草地上肆意横行的人们,怒发冲冠的你勇敢的镶嵌制止,并告诉他们小草也有生命的时候,你突然明白——成熟就是责任。
成熟并不空洞,他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十八之点燃的蜡烛,代表的只是你已经成人,但并不意味着你心灵的成熟;一长闪闪发光的身份证也证明不了你的成熟,只有当你理解了身边的人,明白了他们对自己的关怀和期望,你会慢慢的醒悟,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并立即改正过失,学会一一颗真诚的心关心别人,理解别人。这时,你正在向成熟转变。
成熟不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更不是遇到挫折就要放弃,他是你坚持到底,永不言败的坚强意志,是你不畏困难,在挫折面前披荆斩棘的英勇无畏,是你决定孤舟遨游的雄心壮志,有了这些,你离成熟不再遥远。
成熟不是胆小怕事,冷漠的对待社会,而是时时以主人翁的态度回报社会,事事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原则服务社会,面对世人的损人利己,你能勇敢的站出来,那么,成熟正在向你招手。
成熟不是随手可摘的,它需要你付出真诚,勇于坚持,承担责任。
记住:成熟是理解,是坚持,是责任!
【篇八:话说成熟】
有人说成熟就是稳重大方,有人说成熟就是遇事有主见,有人说成熟就是会办事,有人说成熟就是善于认识自我,否定自我……而我却认为:成熟的标志是懂得真正的人生。
人生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作为一个真正成熟的人,它会坦然面对一切,踌躇满志的走向未来。
勇于面对挫折,迎难而上,才是成熟。人生路途中充满刊刻与荆棘,一个成熟的人会像高尔基的《海燕》中的海燕那样乘风破浪,向乌云密布的天空发生不屈的叫声。海伦·凯勒从小就看不见,但她却不因此而消极沉沦,而是克服种种困难,不但学会了许多门语言,而且还出版了许多书籍,让世人赞叹。前不久,《实话实说》节目组邀请了一个家庭做客。这个家庭中的女孩是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学生,而且她成功地战胜了癌症。她在回忆中说道,当时她听到这个噩耗的确使天昏地暗,甚至想自杀,但她经过短时间的消极后,突然感到绝不能这样逃避,应该与病魔斗一斗,哪怕希望很渺茫。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她战胜了病魔,也战胜了自己。我认为这两个人的表现都是成熟,因为只有成熟才有那种“傲霜独立”的香气,才有那种“披荆斩棘”的气魄,才有那种“勇者无恨”的精神。
面对掌声与鲜花,不骄不躁,才是成熟。人生纵然是千变万化,当你面对许多成绩和表扬时,你是像孩子那样跳起来,还是面带微笑的去面对呢?《伤仲永》中的仲永七岁便可指物为诗,可谓是奇才。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受到别人过多的表扬与赞赏,以致于不思进取,最终“泯然众矣。”这是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仲永能把他人的赞扬化为动力,那么结果自然不同了。庄子曾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我们虽然达不到那种“无我”境界,但我为一个成熟的人会不在乎别人的目光,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自己的成绩。
充满信心,敢于迎接挑战,才是成熟。李白曾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悲岂是蓬蒿人。”古人云:“成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警句都是在按时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但面对困难,而且时刻充满信心,敢于迎接挑战。
成熟不是一句话,一件事,一个动作,而是敢于面对挫折,要面对掌声与鲜花不骄不躁,要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篇九:成熟的标志】
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也踏入了18岁。18岁是成年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成熟的的标志是稳重大方,有人说是遇事有主见,有人说是会办事,更有甚者认为是吸烟喝酒交友,我认为成熟的标志是负起责任。
负起责任是对人的能力的考验。它同时对人的身心做了要求。一个人足够成熟,身心发展对一定程度才能满足要求,也才能负起责任,所以说负起责任是成熟的标志。前日从语文报上读的一篇文章《为成熟埋单》,男主人公极力要把自己由“幼稚”的男孩塑造成成熟的男人,为此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吸烟喝酒、也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他很得意于这种成熟。但成绩却刺了他一刀,他由此惊醒、悬崖勒马,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细想一下,他变成熟了吗?没有,首先他想用这种方式来体现成熟本身就是错误而幼稚的想法。学生以学习为己任,他这么做完全对不起自己和他人,这又谈何成熟?倘若他专心学习这才能负起责任,走向成熟。
麦克尔。乔丹,篮球史上最伟大的球星,在加入NBA得很短时间内,他就成长起来,成为队伍的领袖,并且带领队员建立了公牛王朝。乔丹是最成熟的队员,这既在于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更在于他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担负起摧城拔寨,一击致命的责任。由于这种成熟,乔丹留给我们无数个精彩的瞬间,使得球迷无限崇拜,校园里、路上、公交车内……对乔丹的赞叹深入每个角落。乔丹负起了一个球星该负的责任,他是一个成熟、伟大的球星。所以说成熟的标志是负起责任。
成熟本身就意味着负责。你是个成熟的学生因为你对学业负责,你是个成熟的球员因为你对球迷负责,你是个成熟的父亲因为你对家人负责,你是个成熟的人因为你对所遇的事负责。社会需要成熟有经验的人,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负起责任,从稚嫩走向成熟,由成熟迈向成功。
【篇十:把握成熟,成就理想】
春风中,我伫在巷尾寻找成熟,以为成熟就是多愁善感;秋雨中,我拾起梧桐落叶寻找成熟,以为成熟就是感时伤怀;冬雪中,我漫步街头寻找成熟,以为成熟就是稳重大方。四季轮回,江河行地,我依然没有找到它。直到现在我才恍悟,成熟不仅仅是多愁善感,不仅仅是感时伤怀,更不仅仅是稳重大方。成熟是更可贵的东西。
成熟是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它需要的是气势,成熟是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它需要的是气魄;成熟是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需要的是“看亭前花开花落,望碧空云卷云疏”的坦然;成熟是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它需要的是能承担愁苦,直面人生的勇气。
人生的帆驶过多少浪头,你是否坚定不移朝着远方前行?人生的松矗立了多少严冬,你是否不畏寒冷,勇敢的坚持?人生的梦跌过多少跟头,你是否顽强的站起来,朝着梦的方向奔跑?成熟是一个过程,它需要坚持,需要顽强,需要跌倒了再爬起来,它要求我们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拿出我们最优秀的品质去完成它,无论过程是何等的艰难,何等的困苦。把握了成熟,就把握了理智,即把握了理想。
非常喜欢凤凰卫视的记者闾丘露薇,因为外表看似幼稚活泼的她,其做事是相当周密相当有条理的。在去阿富汗的采访中,她从多个方面设计,向我们报道了一个因战争而几近成为废墟的国家,向我们报道了阿富汗人民生活的艰苦。她细致生动不畏艰难地记录了十几天的阿富汗生活,回国后凭此一举成名。在那个战火激烈、硝烟弥漫的世界,这朵战地玫瑰却开得异常热情异常奔放。我们不敢说成熟的人一定会成功,但成熟的人知道怎样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并且他们有持久的耐力与信心,他们不怕跌倒,不怕失败,他们有再来一次的勇气。
稚嫩是欢快流畅的小溪,成熟是受阻后变得异常坚强而欢快奔流的江河。成熟不是年龄,不是外表,它是你做事的态度,它是成就你理想的基石。

成人达己六:规矩和爱的读后感

【篇一:《规矩和爱》读后感】
本人有幸拜读了江渐名人王涛写的《规矩和爱》,感悟颇深。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教育孩子方面,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孩子在研学方面也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传说。有头悬粱、槌刺股、匡衡凿壁借光等。而这些传说构成了中国人教育孩子方法的一部分。我儿时,听得最多的也就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骂成人;下等人打骂不成人。从中可以看出来,望子成龙的中国人,教育孩子,打骂不失为一种手段。西方国家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学习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文化,包括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国人很少有人潜心将西方国家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告诉国人。江渐名人王涛做到了。下面说说我的读后感,请斧正。
1、细心观察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交朋友,不断听取孩子的想法。要让孩子体察出家长的亲和力。给孩子定规矩,并因孩子的成长而调整规矩。
2、相信孩子,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独立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事后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增强历练,提高孩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孩子好学上进的习惯,行成良好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注意孩子坐势、走路姿势、睡觉姿势、吃饭、睡觉时间。教育孩子加强团队意识,尊师爱幼、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体现出平和的学习、工作心态。
4、人生的历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坎坷的。我们要与孩子一起树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让孩子感悟到,他是家庭中关键的一分子,他也有责任心,也需要他的努力。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人生理念。教育孩子懂得任何事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会成功的,会苦尽甘来的。同时,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不断的回报社会。
5、谦虚谨慎,虑心学习,知错就改,做人做事,要低调。
【篇二:《规矩和爱》读后感】
我认为《规矩和爱》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即有理论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细细品读之后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以后会成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我很认同书中所讲的“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的理论,因为孩子是各种各样的,家庭父母亦然。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所经受的磨难挫折并不多,甚至一个孩子受几代人的宠爱。受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静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谓“奢华容易,教养太难”。
我的体会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孩子一定讲究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书中所说的:“溺爱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争取做到“规矩和爱”的和谐统一。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心里接受规矩,给孩子立了规矩要严格执行,实施时要言简意赅,发挥出其权威性,该表扬进表扬,该批评时批评,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书,一定多读,多领悟借鉴并从中受益。在严父慈母的配合下,对孩子赞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时并施以规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记“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贵不要贵子女”的准则。在《规矩和爱》的指导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篇三:《规矩和爱》读后感作文】
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人因爱而生,也为爱而活。感谢钟老师的推荐,让我有机会拜读王博士对于中国父母的教育,并让我静下来思考和揣摩规矩和爱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现整理以下几点体会:
1、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父母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学习做合格的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很多的。家长掌握孩子的命运,任何想要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换言之就是“身教”,无声的教育,教育的真谛无他,榜样而已。
2、爱与规矩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矩联系着爱,而爱是如何做好规矩的纽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至理名言,溺爱、忽略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伤害,家长是孩子的朋友、是老师、是孩子的引路人,提高爱的质量、充满理性的爱方能和规矩理性的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
3、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通过长辈的教育案例反思现在的我改如何去做?让不适合的教育方法改变,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此为基础思考如何做规矩,不能让同样的错误一再发生。用严格教育替代严厉的教育。
4、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做规矩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首先要营造父母的权威,其次在是做规矩。并不是严厉的父母才可以做好规矩,有理性的慈父同样可以让孩子敬畏规矩。书中提到的周公的感人故事,“成王有过,则挞伯禽”,周公既做到了君臣之礼,又让当时的成王学会了敬畏,后成为一代明君。有奖就有罚,奖罚有度,及时的奖励和必要的惩罚是必须相结合的。用杖替代手来打孩子,要带着爱打,而不是一味着发泄愤怒。文中又提及一父亲用杖来打自己,孩子做错事有责任,父亲也有教育的失职。使得孩子幡然悔悟,这是一位有着大爱的父亲,这也是我们需要效仿的典范,认清现状,并非所有的错都是孩子的错。
5、情商教育大于智商的教育,情商80%,智商20%,培养孩子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能力,让孩子学会谦卑,帮组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的交往合作的能力,相互信任是成功规矩的前提,这需要爱心,也需要耐心。自我反省,我虽有爱心,却缺乏耐心。这也将是我日后改善的重点。孩子的成长也是等待的过程,只有聆听孩子,进入孩子的世界,我们的爱心才能产生足够的耐心。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体谅孩子所能够承受的范围,循序渐进地让他们接受规矩。我们可以等待,却不能放弃。
本书对孩子建立规矩的最终目是能让孩子自律走向成熟,感受颇深,我希望能通过此书,改变教育的误区,与孩子共同成长。
【篇四:读《规矩和爱》有感】
《规矩与爱》这本书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这句老古话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针对如此的教育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爱》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爱的规矩。
在全书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规矩要求。这里的规矩是为孩子设置的规矩;这里的规矩是真正带着爱的温情;这里的规矩是目标明确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规矩是时刻培养孩子茁壮成长的衡量准则。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爱》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篇五:读《规矩和爱》有感】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职,是本能,可是,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爱呢?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一书,给了我们深深的启迪,我们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有规矩的爱,而不是溺爱,不是宠爱。
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一出生,我们仿佛就成了奴隶,为了孩子,考虑很多,甚至从胎教开始就做了很多努力,目的是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而实际上我们最终变成了孩子的奴隶。读了《规矩和爱》有这样几句话我被深深触动。
“先做父母,再教育孩子”,读了这句话,我心里一颤。原来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怎么怎么样,不听话,不爱学习等等,其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学会怎么样做父母,却去抱怨孩子的行为不能让大人满意。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点都没错。在家里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里首先要干净卫生,其次要讲文明懂礼貌,再次要有浓厚的学习氛围。俗话说言传身教,一定不假,我们做父母的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不能奢望你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你坐在那里玩着手机,孩子能够不受影响的进行学习;不能奢望每天在外面应酬喝得醉醺醺,摇摇晃晃回到家,还能看到孩子自己坐在书桌旁在独立写作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话我们也都懂得,但往往我们忽视了自己应该做到的说到的,应该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生活环境,却陷入了要求孩子去听话去学习,而自己的行为不妥的境地,我们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却成为了他坏习惯的诱导者。
原来,教育孩子也是门学问,想教育好他们,我们先要学习如何做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父母。
下面几段话,也是读了《规矩和爱》后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为人父母教育也是艺术,它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乐,也可以让你收获人生至痛。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
1、别以为生孩子就是父母;
2、为人父母要谦卑;
3、为人父母需要专业培训;
4、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
二、为人父母基本原则之一
1、不占有原则
2、规矩和爱统一原则,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做人,再做学问。
4、和孩子共同成长原则。
三、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
“父亲往往失之过严,母亲往往失之过宠”方法过严,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
这段话也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确遇到这样的问题。对孩子过于严厉,甚至有时动了棍棒,打手打屁股,而为什么没什么效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依然吃饭时不安心,手里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学习时思想开小差,写了几分钟就想着要休息。到底为什么?我反思,主要是方法不对,对孩子的行为规范没有约束,原则过宽,过宽最终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了敬意。而一旦大人发现孩子学习效率底下着急时又发脾气甚而动了棍棒,打了孩子一顿,又犯了方法过严的错误,最后在心平气和孩子沟通时,孩子说爸爸妈妈对他不好,谁谁从来他(她)爸爸妈妈都没有打过他,等等。如何给孩子一个有益的疏导,给孩子树立一个可行有益的行为规范,真的需要认真思考。严与宽的尺度如何掌握,真的需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揣摩。
父母爱孩子,父母要教育孩子。教育孩子要先学习做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严和宽的尺度,要给孩子有规矩的爱。
做规矩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敬畏感。这句话是《规矩和爱》书上说的,说的太棒了。书上教导我们给孩子树立规矩应该注意的几点,我感觉很有启发。
1、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君子之心,常有敬畏。
2、做规矩需要树立权威
3、做规矩不能随便。
《规矩和爱》真是一本好书,做父母的必读的一本书,它让我们懂得了如何从做好父母开始,去给孩子建立规矩;它告诉我们规矩建立时应注意的问题,给规矩以权威,让孩子对规矩产生敬畏感;它告诉我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是严宽有度、是有规矩的爱,而不应该是无原则的溺爱或宠爱。
教育孩子是门学问,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那我们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摸索教育的方法,与我们的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篇六:《规矩和爱》读后感】
身为人父,我读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其中有些是教导教育方法的,有些是介绍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赵校长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坚定给孩子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起来,并时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1、规矩的根源是爱,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上来。因此规矩的建立要本着遵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大原则。具体规则则依据孩子年龄,让孩子做自己能负责的事(比如5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收拾碗筷,整理玩具和书籍,按时吃饭不磨蹭等等)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宽容。
2、在立规矩和培养孩子规矩意识时(也就是管教时),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绪,而是出于规则本身。即违反规则时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发泄情绪时管教。这点很重要,情绪管理是很多大人都未完成的任务。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则背后的爱,而不是感到规则是冷冰冰的,是跟自己作对的,是让自己受苦的。这也是懒妈友童跟我们分享过的:管教是温柔的坚持,即持一种负责任的、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坚定的态度进行。管教时父母要有内心的力量,要树立权威感,让孩子意识到,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比你更知道什么对你好,你在界限里是安全的。
3、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先改变自己。因此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同时,大人也要遵守规则,给孩子做好榜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王涛博士所说的早教原则之一——共同成长原则。
4、关于打孩子。王涛博士的观点我很认同。可以打,但不能发怒时打,要带着爱打,打前要沟通,打时要用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进行(比如一根杖)。另外,在孩子青春期时不要打孩子,那时候孩子很叛逆,用这种方式教育效果不好,更多的用谈心的方式。(其实我感觉小时候给予充足的爱和规矩,青春期应该过渡得顺利一些)。
5、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作者举了郎朗的例子,也提到了虎妈逼迫孩子、“股神”巴菲特不逼迫孩子,他们的孩子最终都得到了成功,这些也是规矩和爱的结合,也许在尺度的把握上,虎妈更注重规矩,而巴菲特则更偏重于爱的感染,但是任缺其一而目的达不到。
6、情商和幸福。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却在实际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了孩子的学业技能等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养,从侧面来说也反映了父母的低情商,要想培养好孩子,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个人能否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高情商的父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也知道如此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自信成功乐观的高情商的人。
7、规矩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走向成熟。
总之,规矩和爱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爱为规矩之根源,规矩为爱之保障。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为爱而定规矩,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才能给孩子一个幸福圆满的未来!
【篇七:《规矩和爱》读后感】
“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是现在普遍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都说现在的孩子家长不只是有两个。应该是六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的家长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孙子和外孙更是心尖上的宝贝疙瘩,所以说这本书更是现在家长的一本指导书,学校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一直很排斥,以为又是枯燥的理论学说,当这本书到我手上的时候,翻看看确是再也丢不下了。
整本书,将规矩和爱交给了我们,规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ongxiaoxue/176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