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初三】

初中作文网免费发布初三读后感:《梦的解析》3000字,更多初三读后感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需要一个自杀者来展示一下绝望的分量了。”

  1、结局

  对于茨威格,我想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因为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茨威格的那个《人类群星闪耀时》。如果我没记错,课本选录的是《夺取南极的斗争》那一篇,讲的好像是探险家斯科特的故事。

  当时就觉得那个叫斯科特的家伙好可怜,不仅没成功,到头来还冻死在那里了——凛冽的寒风,一望无际的病原,吃的油都被冻住,写遗书的力气也消散在无尽的冰屑中。现在想想,那才真是叫做“厚重的绝望感”。

  可怜归可怜,但是当时的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专门介绍一个失败者呢?

  后来,直到系统地看了看茨威格的小说,才明白为什么茨威格要这么写。茨威格,怎么说呢,用游戏界常用的话,可以算得上是一个BE(Bad End 坏结局)热爱者了。纵观茨威格的小说,无论是早年《同情的罪》(讲的是一个傲娇女倒贴的故事),《家庭教师》(一个伤心的故事)还是《蛊》(好像又译作《热带癫狂病患者》),亦或是大家都熟悉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像一开始就说,我们的孩子死了……),等等,似乎很少有让大家都高兴的HE(Happy End好结局)。相反的,他给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些惨败的,悲剧性的,最后甚至是有点疯狂的(“大家一起去死吧”一类难听的话,等等)结局。

  当然了,如果只用好和坏来界定,似乎又有点太肤浅了。其实,除了好结局和坏结局以外,还有另一种所谓的TE(True End真结局),即,将剧情中的一些隐藏内容揭露出来的情节。

  在真结局里,作者通过某种手段:要么是追加一些新内容,要么是在之前一些小细节上牵强附会,等等。将好人变成了坏人,坏人变成了好人,美好成为了骗局,而悲惨和黑暗才是永恒的真实,一类的东西。似乎为了刻意彻底颠倒我们之前的认知,而追求某种让人大跌眼镜的效果。

  另外,似乎正面变成负面,总是要比负面变为正面更有冲击力。

  因此,人们总是开玩笑说,坏结局再坏上一百倍,就是所谓的真结局了。真结局总是给我们揭露出什么东西,但是,揭露出来的秘密,并不会让我们恍然大悟。因为这个揭露的过程本身,并不像侦探小说那样,有某种严密的逻辑过程,追求某种信服感;这种揭秘追求的其实是某种颠覆性,解构性,破坏性。

  综上,使得这些真结局,更多的是让我们感觉到心痛,不安,甚至是绝望。

  那么从严格上来讲,茨威格小说,更有某种“真结局”的倾向——干说无用,下面就以《一个女人的二十四小时》为例,用游戏里的手法,来详细解释一下几个结局的区别:

  如果整个故事,在女主角送走男青年之后就结束的话,那么,整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怀着一颗母亲般的同情心肠,用自己无私的爱使一位浪子回头的故事。很显然,这是一个好结局,而这个故事,也是个有教育意义的好故事。

  而如果女主角选择跟男青年私奔(茨威格并没有这么写,我们只是设想一下),那么这个故事就变成了,一个中年妇女在挽救以为浪荡子的过程中,重新点燃了自己早已熄灭的爱情之火,梅开二度。虽然二者的年龄和身份差距,总有点不伦之恋的味道,但是,只要爱情的愿望得以达成,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然后,茨威格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个真结局:女主角发现,自己其实被那个男青年欺骗了,男青年到头来还是拿着钱去烂赌,而女主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于是,所有的一切无非都是泡沫幻影——无论是女主苦口婆心的劝导,还是男青年在教堂里虔诚的起誓(这里插一句:越是长大,就越是发现,类似于“我以后一定会……”一类的话,78。99%都是骗人的),所有的一切,都化作虚无,唯有赌博的热情永垂不朽。

  于是,小说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小说,也不再是情节烂俗,略带俄狄浦斯情节的爱情小说。对美好表象的揭露,深层精神的揭露,这就是最典型的茨威格风格。

  当然了,茨威格毕竟是大师,设立真结局的目的,并不一单单是为了“震你一下”。情节的合理性,深层的意蕴,也是需要考虑在内的。小说中很明显地说明了,女主角,一个丧偶的中年女性,对那位嗜赌如命的男青年抱有明显的爱意,而且还发生了关系。我们不禁会想,既然男青年的种种行为,不过是满足自己赌博热情的掩饰,那女主角的行为又算什么呢?

  在结尾,亲切的茨威格也许是怕我们想的太少,明确地表明,既然男青年用虚伪的骗局隐瞒了自己的赌博欲望,那么女主角也同样的,在同情和关切的接口下,隐藏的是自己无尽的情欲。也许这么说有点过分了,相比女主角的动机一定是好的吧?但是,其行为掺杂了情欲动机这个事实,是绝对无法回避的。

  所以,茨威格让女主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无尽的痛苦和自责。在她伤心欲绝回到家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ongxiaoxue/2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