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广告师】

篇一:[广告好处英语]谈广告

  谈广告
      “大风车吱溜溜的转……”大风车开始了,我是多么开心呀!妈妈每天只给我三十分钟看电视,我当然要把这三十分钟让给我的大风车。
    可序幕刚开始就看见一个身穿蓝猫系列服装的小男孩,睁着大眼睛看着一瓶旺仔牛奶说道:“你再看我,再看我,我就把你喝掉。”看见这个广告,我气就不打一处来,因为每次这个广告一播就会引出一大串广告。
    下面我就利用广告时间跟大家谈谈广告。我觉得很多广告都是虚假广告,我还有亲身体验呢!一次,我看见电视里播飘柔广告,那位靓女将梳子放在头发上,梳子从头上“刷”
地一下落下,多美呀!她说用飘柔洗七天就可象她的头发一样。我盼望能有象她一样的头发,就吵着让妈妈买了回来,可用了一个月,我的头发还是枯草一样枯黄。你看这不是虚假广告是什么呢?而且每次广告时间太长了,让人看个电视剧看得心痒痒的。
    不过广告也有好处,你看如果你不看广告能品尝到麦当劳那新出的人间美味吗?你看我那米老鼠系列服装,没有广告能知道吗?
    广告有好处也有坏处。要是能有一个台专门播广告让那想看广告的人去看,让那些不想看广告的人看专门播电视剧的频道,那多好呀!
 
    指导教师:英子 观点鲜明!

篇二:[广告好处英语]我最喜欢的一则广告


“关爱老人,从心开始。”听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一则广告。

电视上出现了一个妈妈给孩子洗脚的画面,妈妈一边给儿子洗脚,一边讲故事。妈妈说:“小鸭子游啊,游啊,游上岸.......”妈妈擦擦手,递给儿子一本书,说:“你自己看吧,妈妈待会儿给你讲。”说完转身走了出去。

儿子坐在床上,拿着书正看得津津有味,忽然看见妈妈提着水从门口走过。儿子想:妈妈提水去干什么?他放下书,下了床,好奇地跟了过去。他看见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妈妈低着头,额前的一绺头发垂了下来。奶奶伸出手,帮妈妈把头发撩上去,说:“忙了一天了,很累吧?”妈妈说:“不累。妈,烫烫脚,对身体有好处。”儿子看到了,深受感动,连忙跑开了。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到儿子的房间,没看见儿子,正纳闷,一转身,看见儿子端着一盆水向她走来,水花飞出盆外,溅到儿子脸上。儿子天真地说:“妈妈,洗脚。”妈妈的脸上露出甜蜜的微笑。

妈妈坐在儿子的床上,儿子一边给妈妈洗脚,一边说:“妈妈,我也给你讲小鸭子的故事。”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大字:“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将爱心一代一代传下去。”

看完这则广告,相信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会深受感动。如果每位母亲都像这位母亲一样孝敬老人,如果每个孩子都跟这个孩子一样懂事,那么每个家庭都会变得美满幸福,每个人都会感到温暖快乐。如果人人都把爱心传递下去,世界就会变成和谐美好的人间。

篇三:[广告好处英语]《启蒙运动的生意》读后感

《启蒙运动的生意》——仅看书名就令人感到好奇:启蒙运动向来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等法国哲人的天才思想联系在一起,而与有利可图的生意何干呢?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欧洲文化史教授罗伯特·达恩顿通过追踪被视作启蒙运动象征的《百科全书》的出版、修订及销售过程,从社会史、图书史、商业史等角度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启蒙时代。本书的核心人物并非《百科全书》的著名主编狄德罗,而是十八世纪法国的传媒大王庞库克及其合伙人。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百科全书》才有了更多廉价的版本,并在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大规模传播,从而到达了普通读者的手中。 达恩顿为《百科全书》做传,将其“生平”的方方面面(如造书、传播、盗版)都专立章节一一勾勒,并展示出启蒙时代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构筑了与《百科全书》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人物世界。我们看到:善于钻营的书商与法兰西学院、科学院的院士们打着交道;出版商之间展开贸易战、进行磋商、达成妥协;商人们为纸张供应绞尽脑汁,为瓜分利益陷入分裂。居于这个世界中心的正是庞库克,他的一生就是一则传奇。学徒出身的他,到了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摇身变成了出版业的巨头。在其职业生涯中总共投资过16种报纸,还出版了大量多卷本图书。当时的出版商多趋于保守,总通过出版经典、法律文集和宗教著作获取稳定但有限的收入。庞库克则不同,他敢于向新书和大套的书投资。为了降低这些生意的资金风险,“他建立合伙关系,出售股份,形成复杂的借贷关系”。总之,他为图书贸易注入了企业家的精神。在庞库克及其合伙人的经营下,《百科全书》迎来了澎湃的定购洪流,在出版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这个成功的商业故事背后,令人不解的是,《百科全书》在1751年第一卷问世时就被当局视作危险书籍,“一直遭到旧正统和旧制度辩护者的公开抨击”。二十余年后法国政府何以容许离经叛道的书大兴其道?这首先在于路易十六统治初期要比路易十五末年开明些,而更重要的是庞库克学会了依靠当局运作生意,他结交权贵寻求保护,降低《百科全书》挑战权威的调门,将商业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用作者的话说,他“是在体制的中心做投机生意的”。除了向政府靠拢,出版商们还要向公众推销其产品。十八世纪出版商的营销策略是,要想卖出《百科全书》就不能让它看起来高不可攀。他们认为,“很多人会为了显得像是有知识的时髦人物而购买《百科全书》”,因此在销售宣传中他们在品味、学识上做文章。更妙的是,这部书虽得到了政府的默许甚至支持,但表面上当局没有放弃对它的压制,它不能在法国报刊上登广告。如此一来,出版商得到了双重好处:“在利用未被公开承认的官方的保护的同时,可以利用非法出版物的吸引力牟利”。由此可见,商业利润的驱动、营销策略的成功、读者的求知欲及附庸风雅的追求都促使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那么,《百科全书》的定购者究竟是哪些人?它受到哪个社会阶层的偏爱?达恩顿对这一问题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商业和工业资产阶级对《百科全书》没有什么兴趣,此书对贵族、法官、神职人员等传统精英倒更具吸引力。
本书的英文版诞生于1979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理论方兴未艾,同时印刷文化史也日益受到重视,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之下,达恩顿决心围绕《百科全书》撰写从下往上看的启蒙运动史。这其中涉及到了经济和技术的历史、印刷工人的历史以及图书管理和广告的历史,等等。在达恩顿看来,印刷工并非“只是没有个性的下层工人……就像狄德罗把自己的灵魂贯注进《百科全书》的文字中去一样,他们也把自己的个性印在了百科全书的书页上”。对劳工、印刷技术以及商业运作的关注,都是建立在广博的史料基础之上的。作者仔细考察了印制《百科全书》的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遗留下的全部文献,对这些庞杂无序、晦涩难懂的史料的精心梳理,体现出作者非凡的洞察力。另外,早年担任记者的短暂经历,也使作者对出版史的观察更加敏锐。这些条件促使此书在出版当年就荣获了美国历史学会的LeoGershoy奖,并成为出版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罗伯特·达恩顿著,叶桐、顾杭译,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版)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230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