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普通话】
教学要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上述任务,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必须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关系,传授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范文汇总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普通话语音教学的探讨,结合语音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普通话 语音 教学
在高职院校毕业生招聘会上,良好的表达能力、标准的普通话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重视。运用普通活进行交际可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这已成为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共识。
一、语音教学涉及内容及其存在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语音教学中,涉及到韵母教学、声母教学、声调教学、音节教学、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和语句韵律教学六大方面,在这六方面教学中不乏有规律性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性问题更好地研究语音教学技巧,从而达到更有效的语音教学效果。
其中,韵母教学中涉及到:(1)单韵母o和e(唇形的圆展问题);(2)单韵母i和ü(唇形的圆展问题);(3)单韵母u和ü(舌位的前后问题);(4)单韵母-i(zi、ci、si)和-i(zhi、chi、shi、ri)(与z、c、s和zh、ch、sh、r一起学习)。
声母教学中包括:(1)塞音b、p、d、t、g、h(送气问题);(2)塞檫音z、c、zh、ch、j、q(送气问题);(3)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4)舌面音j、q、x;(5)鼻音m、n;(6)擦音f、h;(7)擦音r和边音l;(7)鼻音和边音;(8)z、zh和r、j和i(清浊问题)。
声调教学包括:(1)单字调(四声);(2)上声和阳平;(3)阴平和去声,二字连调(20个模式);(3)二字连调,包含上声的连调组;(3)三字连调;(4)四字连调。
音节教学包括:(1)r声母与开口呼韵母相拼;(2)-i(zi、ci、si)-i(zhi、chi、shi、ri)与i(尖团问题);(3)ri声母和yi;(4)儿化;(5)鼻音结尾音节与后接零声母音节(音节界限问题);(6)“啊”的音变;(7)“一”、“不”的变调;(8)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教学包括:拼音认读;juquxu(有关ü的拼写规则);-iu、ui、-un(有关iou、uei、uen的拼写规则);字母i的读法;字母e的读法。
语句韵律的教学包括:停顿的位置;不能停顿的位置;节奏的制约;三字格;四字格;常规重音:句末重音;常规重音:偏正结构;语气重音:副词;语气重音:代词;对比重音;轻读成分:虚词;轻读成分:趋向补语;轻读成分:语气副词;轻读成分:代词;其他轻读成分;语调和语气:陈述;语调和语气:疑问;语调和语气:祈使;语调和语气:感叹;语调和口气:反问;语调和口气:严肃、诚恳;语调和口气:悲伤;语调和口气:兴奋;语调和口气:激动;语调和口气:讥讽;语调和口气:挑逗;语调和口气:厌烦;语调和口气:急切;语调和口气:辩解;语调和口气:安抚;语调和口气:不满;语调和口气:不信任;语调和口气:责备;语调和口气:命令;语调和口气:逼迫、威胁;语调和口气:恳求;语调和口气:惊奇;语调和口气:害怕、恐惧;语调和口气:无奈、无助;语调和口气:怜悯;语调和口气:劝慰。
二、语音教学的技巧
针对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利用各种教学技巧进行教学,这其中主要是从教音方法、练音方法和纠音方法三方面入手,训练方式主要包括:(1)教音方法中的循环和反复、示范和模仿、图表演示、音形结合;(2)练音方法中的合唱和独唱、以好带差、说读结合、声韵调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3)纠音方法中的示范和模仿、演示法、夸张法、对比法、提示法、手势体态法。
具体来讲就是:首先是在教音过程中的技巧。
1、韵母的教学。韵母的教学比较容易,其难点主要在e、ü和鼻韵母的发音上。个别学生发e时,存在的问题是唇形的圆展问题,学习者的口型开口度很小,这是因为受到了他们语言类似发音的影响。教师做示范时要双唇拢圆,用o带e的`方法,拖长o的发音,嘴角向两边慢慢地咧开,让学生看到区别,并进行模仿。另外,ü对于学生有一点儿难,我们可以用i带ü的方法进行教学,发i时拖长i的音长,在这个过程中口唇逐渐收拢变圆,ü也就自然地被带出了。我们可以让学生借用镜子做对照练习,看自己的口型是否和老师一样。鼻韵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捏住自己的鼻子,感觉一下带鼻音韵母的发音特点。
2、声母的教学。较韵母的教学有难度,其中包括:(1)送气问题(p、t、h),我们可以利用薄纸片置于嘴前的方法,发p、t、h的时候吹动纸片,让学生分清它们与b、d、g的区别。(2)公认的教学难点就是舌尖前音zcs和舌尖后音zhchshr,特别是r的发音。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手势法,p即用手势模拟舌位,手指弯曲代表卷舌音,手指伸直代表平舌音。同时,也可配合咬指法教卷舌音。个别学生常把r发成l,我们可以用带音法进行教学,发sh的时候拖长其音程,直到发出r为止。
3、声调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普通话声调具有抑扬顿挫感,说来好听。北方方言较重、发音狠、抑调较多,如普通话读55调值,海城话读51调值,由5度降到1度,听起来狠且重。这样对比分析能使学生有一种尽快掌握普通话声调的紧迫惑、自觉感。第二要让学生了解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调类方面是大体相同的,只是调值不同,先解除学生的思想顾虑,不要以为掌握普通话声调高不可攀,轻装上阵。第三要激发兴趣,将枯燥的“阴阳上去”置于绕口令中,由易到难,由慢到快。仅仅凭课堂上的练读,远远不够,必须教会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第四,要教学生练习声调的方法即按同调相连顺序读音节。练习声调也要一类一类地读音节,先读阴平的音节,把阴平的音节读准,反复体会高平的调值,依次练习。第五,仅仅知道普通话的四声怎样去读还远远不够。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体会到,要真正掌握普通话,语音听力训练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老师先将音节读得慢一些,让学生体会,开始读双音节词语,容易分辨再读四音节词语,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课下同桌两同学按照课本上的声韵调轮流发音、辨音,准确率应在90%以上。第六,学生通过以上方法对普通话的调位有所认识并能较好地读准普通话调值以后,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普通话常用汉字约有三千,尽管能够读准普通话声调,但到底哪些读阴平,哪些读阳平、上声、去声呢?虽然功夫下了一大半,落脚点还在于能够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用以下方法可能会行之有效:
(1)日常多留心电视、广播的普通话读音,用心去记,积少成多。
(2)熟记一二级常用字词,反复记背。这虽然是一种笨办法,但能在头脑中加深普通话印象,循环往复,提高了普通话的准确率。(3)寻找普通话与北方方言在调类上的对应规律。这是掌握普通话声调的唯一捷径。第七,练音过程中的技巧。
(1)齐读和单读(合唱和单唱)。可用于模仿声母、韵母、音节、变调、重音、停顿、句调以至对话等语音练习的项目。
(2)声韵母单项练习和语流练习。就是把容易认错或读错的声母、韵母、声调或由它们拼成的双音节词排列在一起,进行辨别认读。比如:声母——bízi-pízi;韵母——shàng-shān;声调——bā-bá。
(3)听辩练习。即由教师发音,学生指出老师发的音。比如:老师念“pa”学生辨认“p、b”。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听写、读写、选择练等形式的练习。在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总结出了一些易理解、收效快、操作简便的语音教学法,另外,调节学生的最难情绪、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重视拼音方案实际应用等是行之有效的语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赵久英普通话语音教学中的声调教学初探.平项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九卷第4期(总第19期)。
[2]梁敏普通话语音教学方法研究。
[3]吴弘毅《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44。
[4]吴为章《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0:211。
第二篇: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
摘要:“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改革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学生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探究,努力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普通话口语与训练;教学改革
一、“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简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为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限定性选修课程)。课程共32学时,2学分。该课程的专业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及针对性训练,使学生能够较熟练、规范地运用普通话,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具备较强的阅读、写作、即兴口语表达等专业核心能力和基本技能。该课程为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普通话等级证书做铺垫,为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小学教师打下坚实基础。(二)课程设计。“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在课程设计上,课程内容分为“普通话语音”和“口语表达”两个模块。普通话语音训练分为声母训练、韵母训练、声调训练、语流音变训练,通过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四字词、绕口令练习,帮助学生纠正普通话语音问题。口语表达训练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用游戏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给定5个词组,让学生串编成一个2分钟的故事;给定一组词组,两人搭档完成“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训练学生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三)教学效果反馈。该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学生们了解自己的语音问题,找到科学的方法来纠正。课堂上,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许多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自2018年至今,一直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每一次教学改革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2019年以来,趁着“课程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的东风,开启了第三次教学改革探索。
二、“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9年9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所颁布的纲要、意见来看,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改革,结合原有的课程内容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三、“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施过程
“课程思政”指的是高校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将原本的“普通话语音”“口语表达训练”与“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课程设计主要以主题演讲(口语表达训练)为主,在口语表达训练过程中纠正语音问题,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口语表达训练之中。主题演讲(口语表达训练)主要分为七大专题进行,以项目制为依托,课前给学生们下达任务书,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适合自己的专题,然后撰写演讲稿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每一个专题都融入了课程思政元素。在学生演讲过程中,从普通话语音与发声、语言表达、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学,内容设计实施如下。(一)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所创造并传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教育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纪念馆等为学生们提供了红色文化现场教育,让学生们了解了历史,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挖掘红色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高校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不断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广泛持续开展主题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演讲选拔赛。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爱好、生活习惯,要在课程中融入政治认同思政元素,助推大家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共筑中国梦。(三)奉献爱心,感动他人。以小见大,讲述身边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医务工作者、防控物资相关生产企业工人、人民子弟兵、科研人员、快递员、外卖小哥等各行各业的人们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社会各方纷纷捐款捐物……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讲述他们奉献爱心的感人事迹,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四)讲述功勋人物故事,激发爱国热情。民族英雄是国家的脊梁。我们国家有一批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他们是令人崇敬的英雄,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人民,为的就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的就是让祖国更加强大。讲述功勋人物的故事,在课程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介绍他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加学生们的自豪感,激励学生为国家的振兴努力学习。(五)回忆青春,分享家乡美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家乡有所眷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少同学是从偏远的山村考入大学的,有些山村在近几年的国家政策扶持帮助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们回忆一下童年,看看今天家乡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再分享家乡的美景、美食等,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不一样的地区。(六)常怀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亲情是一种没有条件、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的爱,却总被我们忽视。我们需要感恩我们的父母、家人,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唠叨,会觉得是一种约束,甚至会产生厌倦感,但是亲人为我们付出了太多,我们要懂得常怀感恩之心,要懂得常怀感激之情。在课程教学中融入道德修养的思政元素,让同学们讲述自己与家人之间的点滴小事,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馈父母和家人。(七)明确职业规划,努力拼搏奋斗。职业规划如同一个目标,有了目标便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不会迷茫,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四年大学时光。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专题训练里,可以让学生规划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按照自己规划的目标去实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八)构建多元考核,培养综合能力结课总成绩由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平时作业40分(两次作业,每次20分)。期末考试视频评分采取“专业教师(45%)+媒体评审(45%)+大众评审(10%)”的三方评价机制进行打分。
四、“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为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学校带领教师进行网络学习、交流研讨,组织教师参加了由北京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联合人民网公开课、文化在线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共同推出的“优学院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公益直播项目(第二期)”暨“探索课程思政深化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学习后不断思索改革,将其精髓吸收融化,取其精华融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二)推进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融合。“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被列为许昌学院第二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后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探索,结合培养方案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重新编写了教案,制作了课件,挖掘典型案例,寻找与其匹配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展示、生生互评、教师点评,课后由媒体评审、大众评审等多方面评价机制完成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改革。(三)创新了课程育人的方式方法。在课程实施前,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们感兴趣的专题进行调查了解,最终确定排名比较靠前的七大主题。本人作为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将“红色小广播”党建品牌活动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将学生们录制好的音频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推送宣传,不仅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相融合,同时创新了党支部的活动。通过编辑稿件、录制音频、制作音频、推广宣传,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有了参与感,激发了学生们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政治素养。教师依托课程思政将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五、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普通话口语与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转变课程定位,以“专业+思政”为引领,要求专业课程教学要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总目标,激发学生们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完成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10-12.
第三篇: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尽快走出语音教学误区、提高语音教学质量是当今汉语教师们的迫切任务,文章主要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里面存在的几个误区作出一些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汉语语音误区对策
在外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否能把语音问题弄清楚,对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而如果在初始阶段学生没有在语音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引,那么这些语音的错误将会继续延续到词汇和文法的学习阶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们对语音方面的教学有着不同的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不仅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也给汉语学习者留下了难以纠正的语音“化石”。为了提高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减少学生的语音偏误,我们应该尽量走出这些误区,使语音教学得到更大收获。本文主要对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教学里面存在的几个误区作出一些探讨与分析。
一、汉语语音教学误区浅析及应对策略
1.误区一:过分在学习者的母语中找感觉,而不对其母语和汉语间的语音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一般来说,两种语音体系中的近似音,或汉语有而母语没有的音都是难点。但相比起来,近似音更难于学习和掌握。越是相似的音,越不容易察觉,在语音教学中越是应当特别注意。试举母语为英语的汉语学习者为例,学习负迁移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语音上面。英语元音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发双元音时,主要以强元音为主,向弱元音方向滑动。如发[ai]时,由强元音[a]向弱元音[i]滑动,嘴型最后停留在[i]的位置上。但是,汉语中的复韵母[ai]则滑动较快,而且并没有达到弱元音的位置,念起来两音浑然一体;英语的双元音滑动较明显,两者相对独立,而发音嘴型也大于发汉语复韵母。在新旧知识交接之时,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指点,而盲目照母语模仿,便会闹笑话。例如把汉语的“我爱你”说成“woaini”,“棉袄”说成“mianau”。另外,单元音韵母方面,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习惯于用英语dog中的o[?]来替代汉语[o]的发音;其实汉语的[o]比英语的[?]开口度小一些,舌位略前。汉英两种语言的音位系统不同,音位的分布互不对应,因此发音的部位和口形上都存在差异,发汉语复韵母的口形要稍小于发英语双元音。在汉语语音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提高教学速度,让学生直接将英语相似的音代替汉语发音,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错误。
2.误区二:将汉语语音与汉字完全分开教学。在目前国内的汉语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完成前期阶段的语音教学后,学习重心就马上转到了汉字,词汇或文法的教学。而汉语语音的教学就逐渐被淡忘了,这样一来,学生的语音学习就无法加以巩固。
针对这个现象,吕必松提出组合汉语教学路子的观点,基本内容包括:用汉字教学发音和说话;用汉字教学带动书面汉语教学以及用书面汉语教学带动口头汉语教学。汉字与言语音节既有对应关系,又有包容关系,基于这点,他主张使用“直音法”教学,即直接用汉字教学发音和说话的方法。汉字具有便于理解和记忆的优势,用直音法教学发音和说话,就是借助于汉字把音节作为整体来教,学生头脑中没有汉语拼音,只觉得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有利于把“字”的形音义统一起来加快理解和记忆。中国人学习汉语时,语音和汉字都是必修项目,但是目前在对美国人的汉语教学中,只教音不教文的现象却很普遍。我们知道,记忆可以通过几个渠道进行:音的联想,如猫的读音使我们想到猫的叫声;图像的联想,如“森”字是由三个木字拼在一起。不学字就失去了图像联想这一记忆工具。学生在学习复杂笔画的汉字时,能培养出过硬的图形分析和记忆本领,如果能加强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就能让他们逐步了解和掌握音与形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学生由音知形,由形知音,音形转换自如,使学习者辨认不熟悉的生词以提高生词识别的速度和自觉性。但是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更喜欢学习并容易记住与自己熟悉的西方字母近似的汉语拼音,而往往排斥学习汉字,为解决这个问题,有学者指出,初级汉字教材应注意在“识字”阶段把汉语拼音作为“工具”,促进学生更快、更多、更好地识字。在这个阶段过后,留学生会对汉字产生一定的感知程度,这时便可以丢掉拼音这根“拐杖”,继而采用“直音法”在巩固语音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生字。语音练习以“读”为主,学生面前不出现文字符号是说,学生面前出现文字符号是读,学生既要会说也要会认读;读的时候要把音和形结合起来作为经验成分储存在大脑中,以便需要的时候提取和使用。
3.误区三:过度强调单音练习且脱离语境教语音。汉语的词大部分是双音节词,掌握了双音节词的声调,就等于掌握了大部分汉语词的声调。因此,在声母和韵母方面已有充分练习的基础上,做一些词汇声调对比练习。这样的练习即便是对汉语初学者而言也并没有增加难度,反而会让他们对汉语有更深刻的感知。在语音教学的深度中,基本上所有的教材都忽略了汉语音节内组合和音节间组合的难点。在音节间的联音变化和如何区分音节界限都会影响说话的自然程度,如果这方面没有被重视,就会出现不是句中音节间隔相差太大,听上去断断续续,就是在句子各音节发音相互不关联,听上去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音节往外奔,要不就是把“西安”念成“先”,或是“棉袄”念成“棉脑”。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汉语语音内与音节间的语音规则也作为教学的内容之一。因此,在语音学习阶段,也可以适当安排词汇音节,音变的难点训练。
语音是人们为了表达一定的意思,以语言的词汇作材料、以语法作组合规则组成话语进行交际时通过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若不进入语境,用于交际,发出话语,何来语音?语音的任何一个成分,只有进入语境用于交际时才能表达一个意思。例如:“huashengshule”中的“sheng”,既可以被理解成是“花生”的“生”,也可以被理解成“生熟”的“生”,但在这个例子里“sheng”只表示“花生”的“生”,如果脱离了这个语境,我们不会理解它的意思,甚至会误解成其它的意思,因此应当把语音训练和语境合理地结合起来,而语境往往是通过句子来体现的。人们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不是音节,而是句子。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是为了句子训练打基础,因而在语音教学中做到声韵调训练和语流训练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在教授汉语语音时,为了使教学更生动有趣,可以选择一些简单会话作为语言材料。这些会话都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语境感觉,教师应精心选择合适的会话题材,一方面符合日常的交际,另一方面尽量遵循语音系统的规律。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有意识地对比母语和汉语之间结构特点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语言系统知识的理解;也能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即便是在会话中练习语音,也应当注意,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语音正确比说话流畅更重要,因此尽量不要对学生的会话技巧有所苛求。
二、结语
有缺陷的发音可能暂时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但从长远来看,语音的缺陷会成为日后的隐患,而且一旦缺陷成为习惯,就很难纠正了。因此,基础汉语语音知识是初级阶段教学的重点,但是语音学习的过程相对比较枯燥和容易引起学生畏惧,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初期阶段不应过分强调语音语调的正确性。把纠正语音语调尽量放在教生字的时候进行,那时可以反复教,反复练。尽量让学生经过自己思考,知道哪儿错了,为什么错,怎么说才对。对初学者,不要过多重复学生的错音错调,这样会让学生以误为正,造成混乱,同样这种课堂上反复纠正的紧张气氛不仅不能使学生放松,而且还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削弱他们的自信心。总之,汉语教学要使语音学习贯穿整个语言教学,而尽量避免走入误区,巧用教师的声音技巧,教师多示范,学生多模仿,并进行多次循环复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红.浅谈海外中文教学的几个误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
[2]邱建华.论整体语言教学和字母拼音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
第四篇: 课程思政融入普通话语音教学内容探讨
【摘要】在提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作为有着重要教学角色地位的专业课教师,应该与思政课教师发挥联动作用,形成合力,促进专业课教学多元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
对于高校课程建设,“立德树人”已经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而是各个学科应该把握的教育原理。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的有效融合,以“课程思政”为契合点增强教学的育人功效,与此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角色转变,发挥与思政课教师联动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融入育人方案之中,。
一、专业课构建“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寻找思政政治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融合的契合点,进一步完善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对完善专业课架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立德树人不仅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而“课程思政”明确提出在知识传授中注重素质培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发挥高校立德树人主阵地
实施“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高校,面对当前教学过程中的“两张皮”现象,高校应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构建,既能促进高校全面育人工作,同时也能优化专业课建设,促进教学、课程、学科之间的相互协调。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
专业课教师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力军,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所授课程也是学生认同度最高的学科,专业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育人优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专业教师参与构建“课程思政”能够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丰富课堂内容、发掘思想资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课程思政”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它推动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转变。
第一,专业课构建中,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有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既要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学习,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主体性发展;又要不断增强专业课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第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充分实现育人功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来指导教学,将其融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而更为有效实现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第三,思想政治理论的融入,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的全面构建,同时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也大有助益。
三、实现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根本点是要求高校课程要突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功能。从这一点出发,要求专业课具有多向维度的育人功能。作为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授专业技能的任务,从传统讲授、单一讲授的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教育渠道,实现育人的全面性。在专业知识传播的同时,让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头脑中,“入脑入心”。因此,专业课教师就需要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平时准备的教学工具、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能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体现丰富的德育内涵,凸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所有教师履行职责、承担使命的重要表现,当前高校中,如何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发力、助力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于高校而言,应采取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措施,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于一炉,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共同发力,实现两者互补有无。“课程思政”意味着所有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教师所扮演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政课的内容要义。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的育人职责,增强学生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应坚持以育人为依托,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教学的育人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师资方面,发挥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促进双方教学能力的增长,有效完善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全面架构,也为高校多元化育人功能提供助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各学科是大势所趋,也是学生培养计划中十分必要的部分,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其中的有效融合方式,对于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思.探討高校思政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纳税,2017(12).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高德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