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秘书资格】

采莲曲王昌龄篇一: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一、人物简介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着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着。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

采莲曲王昌龄篇二:美丽的荷_600字


  荷虽然没有牡丹花的红艳,没有勺药花的妖娆,没有蔷薇花的芬芳十里。但它依然被人们所赞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荷不仅外表柔美,心灵也同样美丽!
  炎炎夏日,太阳整日高照着,大地就像个大蒸笼。为了乘凉,我提着裙尖、踮着脚,来到山下一户人家的荷塘边。
  首先,扑入我眼帘的,便是那一片犹如翡翠地毯般的荷叶。让我不禁想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采莲曲》中写的一句诗——“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不正是这时的情景吗?看完荷叶,我又仔细搜寻着荷花的足迹。过了一会儿,我不禁眼前一亮。在一大片碧绿的荷叶中,我隐隐约约看见了十几个小圆点。我顺着它们的方向走过去,果然不出所料,那十几个小圆点儿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那红白粉紫的颜色;那含苞欲放的花蕾;那沁人心弦的清香。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当我陶醉在这“人间仙境”的美景中时,一位老奶奶突然走过来,摘下了几片荷叶。我走上前去,问:“老奶奶,您为什么要摘这荷叶呀,它有什么用处呢?”老奶奶答道:“孩子,你可别小看这荷,它可全身是宝呢!”接着,她便向我讲了许多荷的用处。原来呀,荷的用途可广泛了---荷叶用来做粥,清凉解暑;荷花做成香囊,随身携带,清香扑鼻;荷藕用来做食物,香甜可口;荷籽可做药物,消热排毒。这些可都是夏天必不可少的东西呢!
  所闻所见,让我不得不佩服荷。它的外表供人们欣赏。连荷叶、荷花、荷藕、荷籽都要为人们所用。荷,你的外表美丽,心灵更美!
    五年级:梁雨佳

采莲曲王昌龄篇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出自盛唐诗人王昌龄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画面上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借助动词,展现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采莲曲王昌龄篇四:拥抱夏天_700字

  鸟语花香的春天轻轻地离开了,美丽却又炎热的夏天也悄然到来了。我喜欢夏天,却又讨厌夏天
  我喜欢夏天,它很美。清水涟漪的池塘中,那碧绿的叶子衬着那淡粉色的莲花,使我浮想联翩,王昌龄写的《采莲曲》呈现在我的脑海中“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莲出淤泥而不染,

采莲曲王昌龄篇五:夏日遐思_1200字

  从古至今,春和秋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无论春芽、春眠还是春愁就连春风都沾惹着自然的复苏和生命的勃发,秋天虽萧条、寂寥却处处散发着果实的芬芳,可夏天呢?虽不及如画之春,丰硕之秋却无冬之寒冷,她以炙热、奔放独成一景。
  夏日的天空,像孩童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炎炎,转瞬就可能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我喜欢夏雨,不仅仅因其来去迅即,而是它为天空织就了一幅七锦彩缎——风雨过后的彩虹当是异样的美丽!
  徜徉雨后的街头,没有了骄阳和燥热,凉爽袭身而来,流香的空气沁人心脾。放眼而寻,一朵朵或含苞欲放或粲然已开的橘黄色的石榴花缀弯了枝头,纯白的玉兰花正恬静的绽放;或粉或红的刺玫花爬满了墙头,就连海棠花也不甘示弱的竞相开放……茉莉花开了吗?记得母亲生前特别爱养花,每到夏季,我家的阳台俨然成了一个姹紫嫣红的小花园,红艳艳的指甲花、红花黄蕊的芍药花还有紫色的牵牛花……可花开花落花不在,透过朦胧的泪眼我仿佛又看到了母亲夏夜将盛开的茉莉花端至我的案前驱蚊的情景。茉莉花静放我的心头,永不凋零!
  信步而行,我来到了不曾去过的盆景园。穿过曲径通幽的桥廊,我竟意外的发现园内有一处不大的荷塘。树木葱葱,荷叶田田;荷叶如掌,俏浮水面。。有的出水很高,如一把把撑开的绿伞;有的斜垂着身子,在微风的吹拂下,少女曼舞般轻轻拍打着湖面。叶面上滚动着粒粒雨珠,那样的晶莹剔透!白如雪红似霞的荷花,有婀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的,风姿各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吟起王昌龄的《采莲曲》,顿闻江南采莲女子的笑声,那样的超然和无忧。我惊羡一朵蓝莲花,那样的惊世骇俗!它傲存与天地之间,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展示着无与伦比的盈盈风采。心如清莲,难怪朱自清要与乱世之中寻一方《荷塘月色》。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清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尤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道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岁月在一遍遍的淘洗我们的感情,无论擦肩而过还是瞬间回眸,也无论情浅缘深还是情深缘浅,爱就爱了,痛也痛了,所有的爱恋都将随风而逝,尘封于心灵深处。多年后,再读《莲的心事》,竟没有了那时的渴望、激情与矜持。
  走出荷塘,伫立街头。黄色卷发,彩色吊带,紧身的牛仔马裤,露趾的凉拖,绣花的指甲,摇曳的长裙,让人眼花缭乱。凝望都市女人,或青春靓丽,或婉约端庄,或性感妩媚,或另类时尚,如果春如诗歌,秋似散文,冬像小说,那么,夏天就当是一首充满诱惑的艳词吧?
  谁人不喜夏呢?
 

采莲曲王昌龄篇六:夏夜_800字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的时候,当月亮渐渐升起的时候,夏夜便悄悄地来临了。
  夏夜是闷热的。晚饭后,搬来几把小竹椅,坐在院子里乘凉。不时地摇动手中小蒲扇,或者迎向吹来的一丝凉风,这才有几分凉爽。树上的蝉儿“知了,知了”地叫着,好像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狗热得直吐舌头;小孩呢,则是光着腚子,还一个劲儿地喊:“好热呀,好热呀!”
  夏夜是快乐的。小孩们自然是趁着美好的月色玩起心仪的游戏。捉迷藏,躲猫猫,竖蜻蜓,翻跟斗……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每到夏夜来临,孩子们便三五成群地聚在一块玩起来。瞧,这块草地柔软而又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男孩子们放心大胆地在上面翻跟斗、竖蜻蜓、摔跤比赛,玩得不亦乐乎!而在另一块平地上,女孩子们则在跳皮筋,玩编花篮。皎洁的月光静静地照耀着这美轮美奂的夏夜,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不时地在辽阔的上空回荡,回荡……仿佛要把这分孩童的天真与快乐分享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夏夜是热闹的。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跳街舞;身体硬朗的老爷爷在下象棋;叔叔阿姨在谈天说地;哥哥姐姐们在看书、写作业。偶尔飞来几只可恶的蚊子,于是便响起了“啪,啪”拍蚊子的声音,好不热闹!这么多的声音掺和在一起,汇成了一首娓娓动听的夏夜交响曲。
  夏夜又是寂静的。无聊时,到荷花池边走走。刚到荷花池边,微风徐徐吹来,送来缕缕清香。抬头望望夜空,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一片叶子和每一朵花上。荷叶大大小小的,如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一朵朵都是粉红的,犹如害羞的小姑娘。一阵微风拂过,满池的荷花翩翩起舞,尽情展现她们婀娜多姿的倩影。看着此情此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昌龄的《采莲曲》: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热气渐渐消退,四周越来越静,夏夜的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远。渐渐地,我在奶奶的怀中睡着了……
    六年级:刘若茜

采莲曲王昌龄篇七:湄夏_750字

  我是个出生在晚夏的孩子,第一缕迎接我的阳光便是晚夏毒辣的骄阳。很喜欢这样的阳光。透过泡桐叶折下来,好似破碎的丝绸缎带。
  春天的颜色固然是众所周知的多,也许是由于夏排在春的后面,便略显低调,实际上夏的色彩一点也不逊于春,反而更加绚丽。尤为喜爱绿。淡绿、墨绿、黛绿、油绿、清绿、明绿,等等。绿是一种十分有生命的颜色,相对于明艳的红来说显的素雅,显得典贵,显得小家碧玉。
  芙蓉石夏日最常见的花了。很多人把它叫做“荷”,而我却一直称它为“芙蓉”。因为更美一点。王昌龄有一首写莲的名诗,叫《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绝有人来。”正是写出了夏日芙蓉的婉转轻盈。仿佛看见如大珠小珠般的雨露踱着悠闲的步伐彳亍在荷叶上,钻石般闪烁地在睡莲上耀武扬威。嫩黄色的莲蓬小心翼翼地探出小脑袋,那颜色,如奶油芝士般幼滑光亮,透着新生的活力。
  夏天给我的印象永远是单纯的、洁净的、平凡的、淡淡的。没有春天的浓胭淡脂,婀娜华丽。喜欢在盛夏有着毒辣阳光的午后,在轰鸣的空调下仔细品读一本《蔷薇岛屿》,和石砖一样厚的字典一起研究那里面青涩少用的字眼。自己家的房子是新楼,平日里周围总有装修的噪音,晚夏的时候却被轰鸣的蝉声盖过。高楼林立的地方很少见到这样的昆虫了,我努力透过树叶寻找它的身影,谁知,它就停在我家的阳台上。
  自己的房间时朝南的,空气和阳光都很好。上午时分,耀眼的太阳把我的格子床单和散文书架映得暖洋洋的,充斥着阳光的味道。会在房间里背英语单词,谈固溶哦心情好,还会放一曲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很惬意,很享受。
  喜欢在傍晚时分去海边。小雏菊、海岩石、西瓜虫、梧桐树,看余夕一点点成点下去。嘴角不自觉地哼:“看残阳照孤烟,牡丹染铜樽,满城牧笛生。伊人倚门望君踏归程。”
  就是这么清淡的夏日,倍受我的青睐。所以,我也要和梁衡一起,大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黄金的夏季。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8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