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诗词鉴赏】

诗词,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感与奇特想象。它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宋诗词鉴赏精选四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宋诗词鉴赏篇1

唐宋诗词鉴赏、练习

第一课:山水胜色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白话译文】

山色昏暗听到猿声使人生愁,桐江苍茫夜以继日向东奔流。

两岸风吹树动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映照江畔一叶孤舟。

建德风光虽好却非我的故土,我仍然怀念扬州的故交老友。

相忆相思我抑不住涕泪两行,遥望海西头把愁思寄去扬州。

【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离开长安东游时,途中寄给旧友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月夜行舟图:猿声在夜中传来,江流滔滔不断,树叶萧萧而下,极写景色的寥落凄寂,同作者凄凄惶惶的心情互为衬映。后四句借景生情,怀念友人,情景融合得很自然。月夜宿孤舟,心中愁闷,自然而生怀友之情,因而热泪横流。全诗情景交融,更加突出作者对旧友的思念和失意后的愤激孤苦。

【鉴赏训练】

1、前两联作者是如何通过渲染清寥的环境来表现孤寂之情的。(4分)

答:

2、后两联侧重写“寄广陵旧游”,请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二)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白话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作品鉴赏】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诗歌抓住了江南水乡的特点,首两句先写襄阳的地理位置,接着四句描绘水都风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其中“流”“有无中”“浮”“动”又把这山水写活了,似有醉翁观景的妙处。真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手笔。末两句写出观景人的心境和对襄阳美景的赞叹。朗读这首诗,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鉴赏训练】

1、中间四句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4分)

答: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三)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

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白话译文】

我本是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声唱着凤歌去嘲笑孔丘。

手里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秀美的庐山挺拔在南斗旁,

九叠云屏像锦绣云霞铺张,湖光山影相互映照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矗立入云端,三叠泉如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云红霞与朝阳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悠悠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被青苔掩藏。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尘世情,修炼三丹和积学道已初成。

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邀游太清。[

【作品鉴赏】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诗人面对着秀出南斗傍的庐山,借对庐山风景的描绘,向曾与自已同游过庐山的卢虚舟,倾吐自己居名山、做隐士的愿望。诗人浓墨重彩地描写庐山雄伟美丽的景色,希望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

(四)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话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不知不觉就到了渝州,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作品鉴赏】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鉴赏训练】

请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表现的画面。(4分)

答:

(五)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白话译文】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取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作品鉴赏】

作本诗时作者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本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名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人称道。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鉴赏训练】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父”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都是写渔夫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

(六)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白话译文】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作品鉴赏】

这首五律是贾岛的名篇。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好友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主要在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首联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幽居的周围环境,突出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颔联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尾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鉴赏训练】

“僧敲月下门”一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析之。(3分)

答:

鉴赏训练参考答案

(一)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1、通过日暮、山深、猿啼、沧江夜流、风吹木叶和月照孤舟等景象,渲染出清峭孤寂的环境,抒写暗淡悲凉的情绪,突出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孤独情感。

2、后两联是作者向朋友倾诉客居异乡的惆怅和孤独之感,抒写了作者思念故土和怀念友人的真挚感情。

(二)汉江临眺

1、前两句描绘出了水天一色、广阔渺远的山水远景,后两句描绘出了水势浩大、波澜起伏的眼前景象。

2、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峨眉山月歌

1、示例:秋夜的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随波荡漾。

(五)渔翁

1、“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两诗中的渔翁都过着远离世俗红尘的隐逸生活,都体现了他们清远的心境、高洁的志趣。

2、陆词该句是通过细节正面描写(或动作描写/细描/直接描写/实写)渔夫打鱼的日常生活,柳诗该句则未见渔夫,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或景物描写/间接描写/虚写)渔夫怡然快意的生活。

(六)题李凝幽居

“僧敲”句,用了反衬手法。此联写在皎活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毕毕剥剥的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

第二课:边塞军旅

(一)塞上听吹笛

高適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白话译文】

寒霜落尽,胡天明澈,牧马已还,在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

请问那梅花究竟在何处落下,没想到在春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便布满了关隘山川。

【作品鉴赏】

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其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来的。同时,它还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其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不但是为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关乎盛唐气象。

【鉴赏训练】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结合诗句,请简要叙述。(3分)

答:

2、诗歌最后两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白话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作品鉴赏】

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鉴赏训练】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4分)

答:

2、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3、高適的《塞上听吹笛》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诗都写月夜闻笛,感情基调有何异同?(3分)

答:

4、两首诗的结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白话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的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作品鉴赏】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诗中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从而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四)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白话译文】

白天登山观察报警的烽火台,黄昏时牵马饮水靠近交河边。

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旷野云雾茫茫万里不见城郭,雨雪纷纷笼罩着无边的沙漠。

哀鸣的胡雁夜夜从空中飞过,胡人士兵个个眼泪双双滴落。

听说玉门关已被挡住了归路,战士只有追随将军拼命奔波。

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作品鉴赏】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此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它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接着,诗人又着意渲染边陲的环境。面对这样恶劣的环境,没有人不想班师复员,可是办不到。“闻道玉门犹被遮”一句,笔一折,似当头一棒,打断了“行人”思归之念。这里暗刺当朝皇帝一意孤行,穷兵黩武。随后,诗人又压一句,罢兵不能,“应将性命逐轻车”,只有跟着本部的将领“轻车将军”去与敌军拼命,这一句其份量压倒了上面八句。下面一句,再接再厉,拼命死战的结果无外乎“战骨埋荒外”。诗人用“年年”两字,指出了这种情况的经常性。全诗一步紧一步,由军中平时生活,到战时紧急情况,最后说到死,为的是什么?这十一句的压力,逼出了最后一句的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

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着落主题,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

【鉴赏训练】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四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答:                                                                                                                                                                                                                                                                                                                                                                                         2、“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分)

答: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作品鉴赏】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这首诗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鉴赏训练】

1、请将一、二句设想成次第展开的广阔画面。(3分)

答:

2、试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4分)

答:

【参考答案】

(一)塞上听吹笛

1、描写了一幅苍茫而又清澄的画面。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趁着月色,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明月朗照,洒下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

2、运用了联想(想象、虚写)的表现手法。三四句虚写景,由将士所听之曲《梅花落》想到故乡盛开的梅花,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

1、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2分) ①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②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③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2分,答对其中任意一点即可给分)

   2、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2分,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3、(1)两首诗都表达了征人思乡的感情。(1分)高诗写冰雪消融,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意境澄澈壮阔,感情哀而不伤(乐观开朗);(1分)李诗写月如秋霜,充满寒意,夜风送来呜咽的芦笛声,意境寒冷凄清(愁惨),感情悲凉哀怨。(1分)

4、高诗寓情于景(1分),由听到的《梅花落》的乐曲想象故乡的梅花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的情景,从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寄寓的思乡的感情;(1分)李诗直接抒情(1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望乡”直接点明思乡之情。(1分)[或:李诗叙事抒情(1分),通过叙写征人望乡,表现思乡之情。(1分)]

(四)古从军行

1、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

2、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每点1分)

   答案示例二: 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每点1分)

(五)从军行七首(其四)

1、青海湖上空,浓云弥漫,绵延千里的雪花显得苍茫暗淡。(1分)越过雪山,是荒漠中的一座孤城。(1分)再往西走,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1分)

2、前两句情景交融,后两句直抒胸臆。(1分)前两句描写云海弥漫,使绵延千里的雪山也昏暗了,边关孤城矗立,荒凉孤寂的景象,(1分)表现了戍边将士艰苦的生活环境。(1分)后两句塑造了身经百战的边关将士形象,抒发了将士誓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1分)

第三课:咏史怀古

(一)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作品鉴赏】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二)金桐仙人辞汉歌

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白话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作品鉴赏】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白话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作品鉴赏】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说明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鉴赏训练】

1、结合具体诗句谈谈王昭君“怨恨”的具体内容。(3分)

答:

2、杜甫咏怀古迹,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本诗借咏王昭君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怀抱?(4分)

答:

(四)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

【白话译文】

玉树后庭花的旋律不再,天子之气也消失了。敌人攻入都城,围兵景阳楼,戍楼空无一人。六代以来达官贵人的坟墓旁远远近近长满了树木,六代的宫殿也长满了荒草。只有石燕不管刮风下雨,仍在云端飞翔,江豚不管白天黑夜仍在风浪中出没。六代的杰出人物都离去了,只有这金陵的景物多么与洛阳相似啊。

【作品鉴赏】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鉴赏训练】

1、本诗描绘了哪些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2、这首诗歌“浑写大意”“涵盖一切”,试从总体上作具体分析。(4分)

答:

(五)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白话译文】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作品鉴赏】

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身亡。读到这里时,读者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

(六)乌  江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白话译文】

活着就应该作人中豪杰,死了也应作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过江东。

【作品鉴赏】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鉴赏训练】

乌江  (李清照)                       咏  史  (朱淑贞)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

1、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3分)

答: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

(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1、(1)“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被远嫁匈奴,在北方沙漠之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死后还留在这远离故土故乡的异域土地上。

(2)“画图省识春风面”,虽然美貌宫中第一,但却不为君王所知,未能得到君王的宠幸,在匈奴单于来向大汉求婚的时候,被君王选中外嫁异域,自此便远离故国故土,远离故乡的亲人,生活在与汉族截然不同的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之下。

(3)“环佩空归月下魂”,昭君至死都未能回归故里,死后又被葬在塞外,因此,诗人只能想象昭君的魂魄乘着月色从千万里之外归来,她要看看自己的出生地,看看自己几十年未见的亲人。但一个“空”字,又让诗人不得不戳破这美好的幻像,越发感慨于昭君的悲剧人生。

2、本诗借咏王昭君来抒写诗人自己的怀抱。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性和杜甫的何其相似。杜甫尽管有抱负也有实现抱负的才干,尽管二十年如一日地践行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始终不被重用,没有一展抱负的平台与机遇。杜甫一生四处漂泊,完全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走向,无法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哪怕只是安定的日子也不可多得。杜甫晚年更是颠沛无告,漂泊无依,思乡而不得归,思亲却不得见。因此,“昭君怨”又是“杜甫怨”,琵琶曲诉说的何止是昭君一人的怨与恨!

(四)金陵怀古

1、选用松楸荒冢、禾黍残官、石燕拂云、江豚吹浪等画面,抒发了对风云变幻、王朝兴替的感慨。

2、首联追述隋兵灭陈的史实,并抓住了金陵由胜转衰的关键;颔联从大处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尾联照应开头,抒发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

(六)乌江

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1分)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2分)

2、(1)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咏怀)项羽,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4分,“赞扬”1分,“嘲讽”1分,“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2分)

(2)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4分,辩证分析,每答出一点给2分)

唐宋诗词鉴赏篇2

《唐宋诗词鉴赏》作业

一、选做题:

1、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几组叠词的作用

答: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2、你是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入词”的?

答:苏轼的以诗入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艺术层面,他善于把诗歌语言、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借鉴到词中;二是思想层面,他开创式地将只能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政治抱负儒家思想等情怀运用到词中。也即是说,所谓以诗入词就是将诗的本领作用于词中。诗词融汇,这样一来,宋词不仅可以抒情写景,又可以记事议论,打破了五代到柳永那种专写儿女情长,离情别意的藩篱。前面说到苏轼的以诗入词的一个表现层面是艺术层面,《定风波》可算是一典型代表。首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对仗工整,如诗句一般,具有律美。其次,表现手法不再局限于宋前期词人婉转式的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在此词中苏轼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单纯明朗地将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旷达之情喷发出来,所谓“竹杖望鞋轻胜马,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最后苏轼还将诗的艺术风格融入词中,他穿着芒鞋淡然吟唱“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宠辱不惊,临危若素的大彻大悟的人生态度,显然与柳永那种“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婉约凄清风格迥然不同。

唐宋诗词鉴赏篇3

冯延巳的创作着力描写一种感情的意境,试以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为例分析这一特色:冯延巳的词寄托在若有若无之中,与屈赋的某些特点相似。这首《鹊踏枝》便是冯词风格的典型体现。词写一种难以挣脱的闲情,而笔法灵动。起句以“闲情”为核心,而极盘旋郁结之妙,由“抛掷”而至“抛掷久”,最后又折回“谁道”两字,把这种闲情对人的纠缠以及人为摆脱而作的种种努力,描写得生动而凝重。可见出冯延巳的词言情的力度。此正是王国维评冯延巳的词所谓“堂庑特大”之处。通阙写情曲折深微,而作者之执着无悔之精神也情见乎辞,但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作者却一直缪悠其辞,虽时或透漏端倪,终究隐约难明,这就是所谓感情的意境。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如何体现其“狂”的豪放风格的:上阙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起三句写自己,“狂”字是核心,“左牵黄,右擎苍”两短句极富意兴,盖“狂”虽是聊发,却未尝不名实相符。三四两句写随从装束及行阵之壮观。歇拍三句又折回自身。上阙渲染出猎的景象,从行猎者到观猎者,无不以一“狂”字统摄意趣。下阙从猎后饮酒高歌写起,抒发了由出猎之豪情转化为为国效力的爱国热忱。其意兴仍是承“狂”字而来,且因为酒酣,胸胆便特别开张,以至于把鬓发微霜的现实置之脑后了。只希望自己能像当年固守云中的魏尚一样,在受到打击后能重新受到重用,报国之志尤为恳挚热切。煞拍三句揭示全词主题,表示自己会像挽拉雕弓如满月的壮士一样,将西北边陲的江和西夏等侵略者赶出国境。所以这首诗不是一般的少年狂气的发泄,而是内心深处借狂放之气流露出的至性至情。其“狂”字下面显露的民族赤诚是令人肃然起敬的。作为苏轼早期的一首豪放词,除了作者所描写的壮阔场景和飞扬意趣,让读者在传统婉约词风中耳目一新之外,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形象地展现了从出猎到酒酣抒怀的过程,为全词豪放开阔的情感基调增添了色彩。柳永《雨霖铃》铺叙的特点:上阙写别时情境,序事闲暇,有首有尾。先写离别前的环境气氛,寒蝉哀唱,长亭日暮,骤雨初歇。次写践行地点,再写离别的具体过程:留恋、催发、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到念、千里烟波,逐层描写,视点由近到远,而离别之情则日显其身。笔法绵密自然。歇拍两句由眼前实景宕开,虚写别后景况,词境因此而豁然开阔。柳永不吝笔墨,大凡离别的时间、地点、氛围,离别的表情、动作和心理,都备足无遗。慢词与小令在作法艺术上的不同,仅此半阙即可略窥一斑。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异”:上阕勾勒边塞风光,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起句一笔带过时、地,以一“异”字领起全阙,既突出了边塞风景与内地的不同,又展现了边塞秋景区别于其他季节之处。“衡阳雁去无留意”是最大的“异”处所在,雁无留意可以一飞衡阳,人无留意却仍只能固守边境。怀归而无奈之情,由此委婉传出,也遥遥领起下阕的“归无计”三字。“四面边声”三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各种风吹树鸣的自然之声和驻守军营的号角之声,形成了此起彼伏的塞下秋声;而边城的晚色,在长烟落日的映衬下,万峰屏立,孤城紧闭,也是一片凄清孤寂。听觉与视觉动静相衬,使起句“异”字得到了真切鲜明的体现。边境将士所处环境之荒漠如现眼前,客观上加剧了将士的思乡情绪。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如何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悟:这首《浣溪沙》流露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起句写持酒著新词,本是极为雅致的行为,但思绪忽然想及去年此时的天气和今日面对之旧亭台。人生便在这种反反复复的相同生活中一日日消逝,惶惑之情不觉滋生。这是晏殊式的人生反省,不需要强烈的生活激变,也不需要强烈的心灵撞击,只在不经意间淡淡泛出,让你感受到灵魂的颤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永恒的关系。接下以今日夕阳西下永无再回之时,更反衬出人生有限与岁月无情的尖锐矛盾。这个矛盾是谁都要面对的,也是谁都无法解决的。晏殊冷静面对,有一丝无可奈何的感觉掠过心际,但诗情而不失冷峻,感受而不耽溺。结句“小园香径独徘徊”,则又从无常与有常的纠葛中跳出。他以一种含蓄、内敛的举动表现出思考的状态,而且把这种思考安排在小园香径之中,颇见其优雅幽静之思。从持酒著词到香径徘徊,晏殊始终把这一份思索和伤感编织在美丽的氛围中,在美丽中进行思索,在美丽中品味伤感。只提供一种优雅的状态,其他都听任读者去“触著”。这大约正是晏殊继承南唐词关注人生的主题而又加以改造之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如何表现豪放风格及其人生主题:词的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已经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随是以纵观古今的气度领悟到人类的悲哀,但悲哀之中蕴含着超脱。接下两句切人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乱石”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展现的是极富有动荡之势的开阔之景。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而”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拍写到人。但这里的多少豪杰只是泛写,苏轼真正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作者写周瑜不写其大智大勇,只侧写其儒将风流的姿态和镇定自如的风度,识力自是超人一等。”故国“两句由周郎拍到自己。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和政治落空的悲哀,故有”多情应笑“之句,语似清淡,意却沉郁。既然人间世事放佛一梦,何妨将尊中之酒撒落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造就无限,创造人与自然气化谐和的艺术之境。李清照《醉花阴》如何通过时间转换表现愁情:上片主要写秋日无聊之情形,并以此衬写出词人情绪的烦闷和心境的孤寂。作者极力铺写环境的冷清和压抑,以便为续写自己的心情作好铺垫。接下三句转写乐景,但又以哀情收束。所以这一句语似平淡,实际上暗含怨意。因为丈夫游宦在外,所以词人便也失却了一份佳节的喜庆心情。总有玉枕纱橱良好的生活条件,也在秋夜感受到一种透骨的凉意。上片极写丈夫未归,佳节无佳趣的幽怨心理。上片择取“永昼”与“半夜”两端,通过不同的景致委婉写出相似的心态。下片又将“永昼”和“半夜”之间的“黄昏”特为拈出,更为集中地描写她把酒独酌的无限凄苦。正是这一份执着,才使她无法消解因相思而带来的重重愁情。煞拍三句笔法一转,将愁情转写入景中。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何借景抒情言志:此词上片写景,皆切合赏心亭的地理特征。上片主要写景,从写水到写山,从写无情之景到写有请之景,层次十分清晰。上片主要是就景抒情,词笔在抑郁中蕴藉缭绕的话,下片的言志则要直接得多,词人把无人领会的登临之意具体说出。前六句化用了两个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既不愿像张翰一样弃官归隐,也不愿像许氾那样只知添置个人家业,将国家大事置于脑后。接下又借用桓温北征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生命尽耗、功业无成的痛苦无奈情怀。煞拍又将悲苦递进一层,铁骨柔肠,让人倍感苦痛。

唐宋诗词鉴赏篇4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曲鉴赏(2010-04-14 09:12:22)转载标签:

【双调】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①,三更归梦三更后②。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③。

枕上十年事④, 江南二老忧⑤,都到心头。

【注释】

①“一声梧叶一声秋”二句:梧桐叶的落下,预示了秋天的到来,雨打在芭蕉上的声音更使人增添了一份愁闷。一点芭蕉:是指雨点打在芭蕉叶上。

  ②三更归梦三更后:夜半三更梦见回到了故乡,醒来时三更已过。归梦:梦归故乡。

  ③叹新丰孤馆人留:用唐代马周故事。

  ④枕上十年事:借唐人李泌所作传奇《枕中记》故事,抒发自己的辛酸遭遇。

  ⑤二老:父母。

【赏析】

开头三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写诗人在雨夜借宿他乡,半夜三更听到外边风吹梧桐叶,雨打芭蕉声,不禁愁肠百结,夜不能寐。古人云,一叶而知秋。更何况梧桐在古典诗词中又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再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写梧桐叶落,细雨黄昏,满目凄凉,更添愁思。所以这里雨滴梧桐的,渲染了因绵绵的乡思、悠悠的乡情所带给作者的无穷的愁苦和悲哀。

  第四句“落灯花棋未收”,写归梦忽醒,回到了独宿客舍的现实情景。梦醒后,首先看到一盏残灯,由灯光看到凌乱的棋局,由棋局而想到自己的处境。化用宋代赵师秀的名句“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残棋未收,灯花已落,从侧面刻画思乡者梦前以棋解闷,梦后独对孤灯百无聊赖的神态。第五句“叹新丰孤馆人留”,联想到唐初大臣马周的遭遇。马周年轻时,生活潦倒,外出时曾宿新丰旅舍,店主人见他贫穷,供应其他客商饭食,独不招待他,马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这里暗示了诗人百无聊赖、备受冷落的情怀,抒发了对穷愁潦倒生活的不满。

  最后三句“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写雨夜梦醒,勾起作者无限的愁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回想平生成败的经历,他仿佛看到和妻子在枕上喁喁细语的景象,看到双亲在家里为他担惊受怕的面容。作者心潮澎湃,再也不能入睡。这里诗人用了传统诗词中从对面落笔的手法(虚写),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双亲,而写二老为游子担心,于是使文意更加婉曲,读来令人回肠荡气,“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含无限愤慨,令人回味无穷

  游子思乡之主题,在传统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而此曲把游子思绪刻画得细致入微,颇具典型意义。特别是开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这三句,耐人寻味:连用几个相同的数词和量词,音调错落和谐,正好表现忐忑难安的心情;说一声桐叶,一点芭蕉,即意味着一声秋意,一点愁思,而桐叶声声,蕉雨滴淅,则秋意无边,愁思无限的意蕴可以想见。曲中以最少的数词却能包涵着最大的容量,细腻真切地道出了作者因思乡而断肠的情怀。

  全曲语言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而感情真挚动人。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uowendaquan/326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