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房产估价】

篇一:[游酢]成语典故:程门立雪

  成语典故: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篇二:[游酢]我心目中的老师_2000字


  当我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写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已是许多年后的今天,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来都喜欢那些比较优雅一点的题目,说实话“我心中的老师”这个题目的确太过于平凡,我实在看不出,这个题目有哪一点值得我欣喜。
  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我写过不少的文章,也看到过很多别出心裁的题目,但童年时我经常会遇到这样平凡的题目,伴随着时光的流转,渐渐长大后,却很难再遇到那样的题目,一座城市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轨迹,而生活中很多微末的细节其实故事却可以成为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
  我的童年充满了声色犬马的色彩,而我成长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少的老师,一路陪伴着我,那些老师每一个人都有着她们独特的风格,而我们却继承了她们智慧的基因。
  当我再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有些兴奋又有些熟悉,从前我一直想等到我的文笔再成熟一些,才会写到这个题目,但我没想到那没快我变再次遇到了这个题目。
  今天当我再次拿起手中的笔,在纸上挥动的时候,我就知道在我停下手中的笔之前,我要用一段完美的故事来为这个题目,沟壑出一段完美的结局。
  老师一直都是我们心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在无数的岁月中她们都陪伴在我们身边,老师一直以来都在指导着我们的人生的道路。
  老师是什么呢,我不知道该怎么说,并不是我会说,而是我怕我的言语也仅能叙说出老师的百分之一二,自始至终老师都扮演着一个非同凡响的角色,我想我们一天的时间里,也许半分之七十都是跟老师在一起的。
  在我们的人生中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老师,但也许就是因为这些老师,才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别具一格,老师的经验总比我们多所以我们要听她的,这是曾经一位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至今我仍能清晰的记得。
  从古至今很多很多人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古时便有程门立雪的故事,说的是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着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多年之后的今天老师仍倍受很多人的尊重,每一个人走到最都会遇到一个真心对他的老师,而这个老师也会此次改变他的一生,从那些在小学教学生写字的老师到那些着名大学的某些教授,他们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而他们的思想却被以千百倍的速度传承了下去。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优点和不同的缺点,但也正是这些才让他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到老师走上讲台的时候,他便不再是一个男生或是女生,也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更不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从今后起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注定都会被台下的学生传承下去。无论从前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但从今天起,他肩上背负的便是责任两个字,因为他要为他所教授的学生负责,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个老师,他更是学生们另一个父母,一个曾经陪伴学生们一起走过一段时光的父母。你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老师吗,如果有人这么问你,我想那多数人都会回答的那样简单而又平凡,因为他们从未当过老师,也从未细心注意过老师的存在,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当老师存在过。有些没有事情没有经历过,便不知道其中的艰难,而有着曲折难走的道路没有走过便不会知道其中的责任,一直一直我都觉得老师其实比任何人都辛苦,比任何人都走的要艰难,我的人生中遇到过很多许许多多的老师,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优点或是缺点之间总会透着一层东西,我想那就是责任。好的东西总会流传千古,而好的智慧也会被一直传承下去,我们的智慧其实都是被无数个老师取其精华后,传承给我们的。在那无数个日夜和那无数个时光里,老师都将他们最引以为傲的智慧教给了我们,而老师所期待的只是一个奇迹,一个我们成长后的奇迹,因为这便是老师心中唯一的希望,因为他们希望我们所传承的智慧会传承给更多的人,也会有更多人知道这些智慧精华。在我的生命中也有很多我喜欢的老师,他们吸引我,他们的智慧和才华都是令我沉迷的原因,我追求的是我所喜爱的一种智慧,而那些老师的某些智慧基因在默默间,其实都已被我们继承了下来。到底什么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呢,这个问题曾经我思考过很多遍,也得出了很多的论点,一个真正的老师无非是负责认真等等,这些话我们一定听了很多遍,如果有人问你,你心目中的老师是怎么样的,你一定都会这么回答。但我一定不会这么回答,因为他们如果那样回答,根本无法透露出老师的不凡,也无法相容老师对于我们我们的作用,倘若这么回答的话,只会让听着疏忽掉老师的存在。倘若你真的了解老师,了解他们的伟大、了解他们的不凡,了解他们曾经对我们的引导,我想你就不可能仅仅只用这短短的几个字就可以概括完老师的一切,如果是我,我想我不会仅仅只用这些微末的几个文字,就概括出老师的一切。在我的心目中老师一直扮演者一个给同凡响的角色,而在我的心中老师一直占据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引导着我的人生,但也是我另一个父母,对于老师我对他们从来都是敬仰的。穿越时光你会发现,在一座城市中,无数个角落里都残留着很多老师的身影,老师也许就像传说中的没有脚的布谷鸟,在它无尽的生命中,它必须就这样一直在空中飞翔,直至生命走尽的时候,对于老师来说,如果能够再次躺在草地上仰望着天空,也许只能成为一种奢望,因为他们很忙很忙,忙的连他们都不知道下一步他们该做些什么。师长其实一直都站在人生的路口,指导着我们下一步该走的路,但他们呢却因此牺牲了他们的青春作为代价,我很心酸,因为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首看到曾经的那些老师后,却发现他们早已不复当初,他们老了,老的是那么的快,一层一层的皱纹镶嵌在面目上,也许这便是他们为了我们所付出的青春。看到这里我很心痛,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对我们这样付出呢,我想还是那两个字责任,有多少老师因为这两个字,不图回报的指引着我们,撩开记忆的大门,无数次他们都一直陪伴着我们身边,因为他们是老师,同时也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另一个父母。
 
    高一高三:贾志明

篇三:[游酢]《程门立雪》读后感_600字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家喻户晓。故事讲的是宋代着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瑞雪纷飞。来到老师家时,老师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不敢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非常感动,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读了《程门立雪》之后,我为杨时尊师重教,立志求学的精神而感动,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学者。全国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试想:杨时经过苦心等待,程颐教给他的知识他会不认真记在心里吗?假如杨时看见老师没有时间,扭头就走,那也就关闭了一扇成功的大门。
  可是,再看看我们的课堂,老师在讲课,有的学生在下面说话,做游戏,有的甚至偷吃东西,真不知老师讲的知识能不能装进脑子里去。老师在班里批评不听话的孩子,可是不一会儿,这个孩子就又开始讲话了,这样的学习态度,又怎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呢?
  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的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事实证明,对老师有一分恭敬,便有一分成就。今天,我们应该像毛泽东、杨时那样,尊敬师长,亲近师长,让尊师重教成为一种风气,这样智慧才能得到传承。
 
    六年级:无名氏

篇四:[游酢]孝亲敬老,尊师重学_1200字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不计其数的家传美谈: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程门立雪……这一个个故事都是要教给我们孝亲敬老,尊师重学。
  无论你身在天涯还是海角,有一些人,他们总是占据你内心的黄金位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九九重阳菊花为他们而盛开,他们就是你的父母和亲人。孩提时代,总是在母亲的故事声中酣然入睡,总是在父亲坚实的臂弯下蹒跚学步,总是在老双亲的呵护中茁壮成长。你可曾想过生病时,父母为你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你可曾想他们鬓角的青丝为谁而生。但是,或许你还不知道他们的年龄和生日。蓦然回首,从前的我们知道些什么?只有调皮和叛逆。
  面对亲人的爱,能够当之无愧说我已经回报过亲人的人简直是子虚乌有。其实回报父母之恩,用不着为家做出多大的贡献,而是以一颗孝心和平常小事去回报。像黄香为父亲温被子一样,一件小事,足以让他们的心中暖融融的。当父母年老时,牵着他们的手去赏夕阳美景;在他们生病时,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虽然报恩简单,却要我们用一生一世去持续。
  我们的生命中,有一些人是掌握命运的天使,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未来蓝图的画家,他们就是老师。
  “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深夜里,总有一些人还在奋笔疾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学生,甘当无名英雄,默默为人类付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桃李满天下,弟子胜三千”这是他们最大的欣慰。老师,您用心血浇灌我们求知的渴望。没有您,我们难以爬上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您,世界才文明。荀子曾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您就是为我们开“求知号”小船的船长。
  但是,面对老师的奉献,我们总是昧着良心去回避。蓦然回首,你可否发现自己不尊师的行为?上课睡觉,作业不写,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高等动物的“尊重”。蓦地,在质问自己时,想起了宋朝的一件事。
  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放弃高官厚禄,到河南拜程颢为师,后来程颢死,而杨时也有四十多岁了,但仍旧刻苦学习,于是便于友游酢一起去程颢的弟弟程颐那里登门求拜,但去时,程先生正在闭目养神,他们便在门外等候,天公不作美,忽然大雪纷飞,但他们仍旧毕恭毕敬地站着,大半天,程颐才醒来,但发现两人已成雪人,而且毫不倦怠。
  比比我们,与老师斗嘴是特长,随便进办公室是专利,岂是尊师?
  尊师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因为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和传递者,我们岂能让它们为我们操心?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改掉以往的错误,让尊孝伴随我们成长!我相信,这些优良品性是我们成长中的一剂良药!
 
    燕郊中学初一:梁国杰

篇五:[游酢]“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稿_800字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从各位同学那里得到这么多关于文明礼仪的小故事,接下来我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文明礼仪小故事,让大家再次感受文明的芬芳。
  人们常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在我看来,要想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光有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人为我们掌舵,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把老师比作灵魂的工程师,比作辛勤的园丁。书山有路,老师就是我们的引路人,他们甘愿奉献,他们默默付出,他们对我们是如此的无私,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不妨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杨时,是宋代的大学者,拜程颢为师,为了向老师学习,连做官都放弃了。程颢去世后,杨时又师从程颢的弟弟程颐,故事就发生在他初次登门拜见程颐的那一天。
  那天,杨时与游酢一起来到嵩阳学院拜见程颐,正巧碰上老先生在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打扰,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候。可是,却突然下起雪来,两人却依然站在雪中,既不肯离去,也不忍吵醒老先生。后来,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了,几次想去叫醒老先生,但都被杨时拦住了,就这样,两人在雪中站了许久。等到老先生醒来,将两人迎进屋时,门外的雪已有一尺多厚了。这就是流传千古的程门立雪。
  在我看来,杨时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不仅是勤奋刻苦,他尊师重教的态度才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吕氏春秋》里说:“疾学在于尊师”。意思就是说:想要很快地学到知识,最重要的就是尊敬师长了。
  或许现在的我们不需要靠站在雪中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但日常生活中的一句您好,一句再见,节日时的一句祝福,都是我们对老师表达敬意的方法。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尊敬师长,不仅是我们对学习的态度,更是我们成长中的必修课。
  借这个机会,再次向老师们表达衷心的感谢,谢谢您们。
  谢谢大家!
   
    六年级:洛奕

篇六:[游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_1000字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高三:沈海蓉

篇七:[游酢]讲文明,习礼仪 ,建和谐校园_1200字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从一个人的礼貌,就可以看到你的样子。
  到底什么是礼仪呢?就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表现,也是城市的文明脸面,国家的脸面。
  讲文明,习礼仪已经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礼节,然而在学校可不太好,“铃。。。。。。。”上课铃声响了,可教室里还是七嘴八舌的吵个不停,根本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大约3分钟后,等着老师进到教室里才好了一些,上课没多久,有些同学就坐不住了,就开始传纸条,没有纸时,就用纸巾代替,放纸飞机,讲小话,可是那么多人讲就不叫小话了,乱七八糟,这些都是不尊重老师的行为,不仅自己没学到知识,也会影响到别的同学,直到下课铃响了,才停了一下,像兔子一样跑出课室。
  下课后,我在课室休息却偶然看到了一件因为一件小事引发的打架,事情是这样的,我的座位在中间,看到小涛在后面玩跑了过来,而前面小华低头走来,他脸黑的像木炭,小涛跑
  来时因为贪玩,没看到小华,撞到小华后还自高自大的说:“你没长眼睛呀!”小华当时心情很不好,上节刚被老师批评,接着又被小涛这么一刺激,张口大骂,什么粗话俗语脱口而出,小涛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也对骂,接着小涛一脚踢到小华肚子上,小华很不服气,就你一拳我一脚,打了2分多钟,两败俱伤,还被老师当场批评写检讨,其实大家都是同学,要学会包容,互相说句对不起不久解决了吗?
  在学校,在班级里,我们都要学会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如何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呢?第一要为自己建立自信,主动帮助别人;第二要主动表现自己,必要时可以写自我介绍;第三无论和任何一个人打交道,都要诚心以礼相对;第四只要有人帮助了你,不管你认不认识都要感谢他;第五要学会宽容帮助了别人不求回报,做好以上五点就基本建立好了人际关系,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尊重师长”,校园是提供给我们的良好学习环境,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把他们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的教给我们,我们是知识的接受者,应该向老师虚心学习,可是不但不尊重老师上课,扰乱课堂纪律,还要让老师停下来整顿纪律,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所谓“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我们要好好学习,待将来报答祖国!古时候,“程门立雪”的故事也让我们学的了不少知识,相传,宋代学者杨时已四十多岁,且考上进士,,已四十多岁了,一天与同学游酢去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求学,来到嵩阳书院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已经下起大雪,可是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地等着程老先生醒来,不说话也不动,大半天后,程老先生慢慢地睁开双眼,吃了一惊,说:“你们怎么还没走?”此时此刻,外面的雪已经有一尺半厚了,但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他们尊重师长,热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建设和谐校园”韶关市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也要响应,建设和谐校园,还是为了改正不良习惯,最重要还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在学校里,以礼貌对人,互相谦让,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后不打架,文明用语,所以,我提出以下倡议:
  1、尊重师长
  2、不随地乱扔垃圾
  3、不骂人
  4、不打架
  5、文明用语,和谐共处
  韶关市8中初一:黄沛鑫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anzhukaoshi/13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