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结构师】

分论点篇1:考场作文结构纠错技巧三

设置主旨句,求结构浑然
文章应设置段首句或分论点。《诗经》结构有一个重要特点为“重章叠句”,即在考场作文文章主体部分的每一段开头都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开头;或用相同的语段开头,或用展示分论点的方法:将文章内容予以清晰、直观、有层次和富有条理地展现出来,使得文章条分缕析。设置主旨句。刘勰《文心雕龙》“总文理,统首尾,定予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行文具篇,起承转合,在行文过程中甚至在偏离题意时,用主旨或关键句在文中多次强调和凸显主旨的方法。即可解除考场上由于高限制条件而产生的紧张感从而导致偏离题意的后顾之忧。主旨或关键句子应放在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三个地方,以形成脉络清晰如骏马游龙之势;三处句子应独行设置,以增加对阅卷教师视觉的冲击力。
题目:动力来自***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运思过程】本题采用半命题作文形式,有利于拓展考生思维,有利于体现考试与评卷的公正性;从命题内容看,考题关注自我生活与个性成长,极具时代感,不管是个人追求还是集体的力量,不管是美好道德还是细腻情感,均可入题。
【思路模型】要扣住“动力”行文。只要是能够触及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能够激发自己进取,促使自己提高的对象,均可成为写作内容。如,亲人、师生、好友,伟人与英雄、诗词与名着,荣誉与挫折等;值得注意的是,填入的这些写作对象并不是我们写作的终极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些写作对象,展示它们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动力。
【考场纠错】文章布局谋篇应将“动力”巧妙体现。因为本题在结构上最容易犯以下错误:一是内容空洞导致结构呆板,单一,没有变化,缺少波澜;二是文章主要段落是对内容的叙述,有场面,没有细节,缺乏画面感。
【变式训练】(2007年高考福建作文试题)?
题目:季节?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季节”题目在2007年高考中略显稚嫩。但它给考生营造了“空白”,提供非常大的具有“私密”性的空间,便于个性化写作。审题时应注意三点:一、题目实虚兼备,应化虚为实,由实体“季节”虚化为抽象“季节”;由“观察”提升至“感悟”;由“感受”提升到“哲理”;二,找寻合适载体,小中见大;三,体验应侧重精细,结构注重画面及细节。

分论点篇2:中学生写好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平时已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练笔文章也写了不少,但到了中考、高考时还是写不出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的议论文来。究其原因,除了文字基本功外,思路不对头是其主要症结所在。本文试图从理清思路方面来探讨加强和改进中学议论文的教学教法。
一、从确定中心论点中理清思路
确定中心论点的思路主要体现在动笔之前的构思和观点的确立。
首先是动笔之前的构思。鲁迅先生写文章,即使是写一篇几百字的短文,也不是马上摊开纸就动笔。他总要先“打腹稿”,这就是构思过程。
动笔写文章之前,怎样进行构思呢?
我们知道,阅读是一个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反过来可以发现,构思的中心环节是提炼文章的主题。而文章的主题不是主观臆想的,外加上去的,是通过把现实生活的材料所蕴涵着的思想意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开掘出来的。如鲁迅的《祝福》,对于祥林嫂性格的广泛的社会性、历史的必然性及其悲剧深刻性的挖掘,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艺术构思的范例。
构思的方法,是一个“消化”材料的过程。文章的构思首先是吃透题材内容,而题材内容又来自于生活素材。因此,构思首先是理解生活,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在文章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分出主次、真伪,进而深化主题。构思好比是设计文章的草图,我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采用编写提纲的方式来对文章进行构思。如命题《为“班门弄斧”叫好》的构思提纲:
①“班门弄斧”通常是贬义的,是“不自量力”的意思,为常人所否定。
②确立观点:敢于在“班门”(权威)弄斧,突破常规思维,不为传统观念束缚,好!
③正面论证:处女作的发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甚至于科学家的新发现,正是敢于在“班门”弄斧而又有所突破的结果。
④反面论证:如果人人都不敢在“班门”弄斧,“班门”永远是至高无上的,“班门”终将消失;正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取消“后浪”,长江就成了一潭死水,最终摆脱不了干涸的命运。人类社会也是一样,没人“班门弄斧”,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⑤总结全文: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敢于向“班门”弄斧应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与日俱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是确立观点。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确立观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基础,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观点的提炼方法。观点的确立除了要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外,还可通过质疑、深思、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来拓宽思路。如对《诚信》这一命题,首先应理解什么是诚信(诚实、信用),接着追问人为什么要有诚信(立身之本),诚信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影响,以及没有诚信对个人、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恶果,最后才是如何落实诚信的问题。而材料作文的一般思路为:引述材料、提炼观点、论证观点(先正面论述,然后再反面论述)、联系现实、解决方案、深化观点。可以先概述提供的材料,然后分析“为什么”,接着就提出观点,再分析论证你的观点(可从正面、反面比较分析),接着联系现实,最后深化观点。
又如引用一则材料:宋代建隆年间,有个管理工程竹木材料的官员,对库存的圆木长短不齐颇为忧虑,就上书宋太祖,请求把长圆木锯短一些,使这些圆木长短划一。宋太祖在他的奏章上批道:“你的手指、脚趾难道就没有长短吗?为什么不把长的指头截去,使它们也长短一律呢?长的就让它依旧长着吧,短的就让它依旧短着吧。”如何从这则材料中引出观点?首先引导学生对材料加以分析认识,把握住材料是确立观点的关键。宋太祖的御批,肯定的是木材长短不一,可以物尽其用。由此可联想到人尽其才,再联想到历史上刘邦善用人才,然后联想到国企改革知人善任,使国企起死回生,联想到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及领导干部的公开聘用等。可见,只要拓宽思路,让思绪插上翅膀,进行联想和想象,即可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二、从文章的整体布局中构建思路
结构布局往往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思路如何,写作议论文应教会学生运用结构模式去强化其写作思路。议论文的总体结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模式有: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综合式等。
层进式(纵式结构),就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以《话说诚信危机》为题让学生作文,先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入题,摆出由于价值观念的改变,不少企业弄虚作假,造成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现象;然后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钱迷心窍)及危害(管理人员素质低下,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安定稳定);再进一步阐述业绩的形成一靠技术,二靠管理,否则必然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的道理;最后再论证创新是企业振兴的灵魂……如此一层一层往深处想,学生的文章就会思路酣畅,一气贯之。掌握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在于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进行分析论证,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论据由表及里,由浅到深,部分之间环环相扣,共同为中心服务。这就好比盖房子,一层比一层高,但每一层都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一步到顶,成为空中楼阁。
并列式和总分式(分说部分),即先提出论点,然后横向思维,并列地从几个方面论证。如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题作文,先引导学生针对“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论调,总提新世纪还应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张。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为什么还应提倡:①一根筷子易断,一把筷子难折,团结就是力量,兼驳个人英雄主义;②1+1结果可能大于2,也可能小于2,团队精神的极端重要性,兼驳极端个人主义(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③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需要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兼驳“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最后总结全文:现在应是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候了。掌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从并列的几个方面多角度地观察、分析、认识事物。可按事物的性质并列,也可按事物的特点并列,也可按“首先”、“其次”、“再次”等排列。
对照式结构(对比式),即先提出观点,然后反向思维,正反对比论证。如论证“不能忽视微小力量”这个论点,可先引导学生从正面举例入手:“滴水可以穿石”,“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一颗螺丝故障,可使飞机爆炸,从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反面论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等。掌握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从对比中阐明主张,让事物在比较鉴别中得到论证。
综合式结构,即综合运用几个结构模式,而不是使各种结构模式截然分开。一般来说,命题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论点、阐明道理、举证例子、正反论证、作者建议、结论归纳。材料作文的写作思路是根据问题提出论点、就事论事初证论点、联想发挥深化论点、驳斥谬论强化论点、辩证分析圆融论点、提出建议落实论点、展望未来美化论点、发出号召升华论点。
法无定法,无论哪种结构模式,都要体现创新,形式要适应议论内容的需要,决不能一味生搬硬套。
三、从段落行文中落实思路
在确定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了全文的结构思路(好比是盖房子设计好了图纸,形成了主体框架结构)之后,下一

分论点篇3:作文开头应形质并重

一个好的作文开头被称作“凤头”,它的语言、技巧应该能够给人鲜明的感受,它的局部应该表明对话题的某种看法,也就是开门见山。事实上,我们对语言技巧的评价常流于形式,却忘记了语言准确才是运用技巧的前提;我们对“开门见山”的认识常为求深入,而忽视了它应该作为下文张本的基本特点;我们对文采的追求多为求得阅读中的愉悦,却忽视了它与全文的和谐。
为了更好的说明并解决以上的问题,仅以“感动”为话题,谈一些看法。
一、运用技巧应保证语言准确
有些文章的开头运用多种修辞,很有文采,使读者初看不禁拍案叫绝,但仔细一想,这些句子竟然全都是病句。请看下面这个文段。
感动是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暗香浮动的红梅,感动是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感动是无边的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感动是滂沱大雨后天边出现的那道七彩的“虹桥”。
这个段落选用了很多优美的意象,可以推测作者的思路应该是这样的:红梅、清泉、月亮、彩虹,能带给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会引发某种“感动”。作者借排比增强语势,借“暗喻”将抽象的话题变作具体的事物,以求生动。可是,从逻辑上说“感动”不可能像其中的任何一种事物。因此,这是个病句。修改如下:
看到白茫茫的雪地里一株傲然挺立、暗香浮动的红梅,我会感动;看到浓密的丛林中汩汩流淌的一泓清泉,我会感动;看到无边的暗夜里那一轮如钩的月亮,我会感动;看到滂沱大雨后天边出现的那道七彩的“虹桥”,我会感动。
修辞应该用得合理,语言准确是运用技巧的前提。学生作文中滥用修辞的情况还是比较多见的;所以,作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语言的规范性。比如运用比喻时,就应该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有时喻体和本体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如果我们将句子进行一定的延展,使内核变充实,那么话题与喻体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明朗起来,如下例:
感动如同一粒小小的细沙,在滑进美丽的蚌壳之后,幻化成了旷世的珍珠;感动是一颗幼小的树苗,在光秃的丘陵艰难地成长,于是变成了鸟儿欢鸣的舞台;感动是一流叮咚的清泉,在寂静的山间蜿蜒的地流淌,带给自然美丽的芬芳。
这个段落将“感动”比作了“细沙”“树苗”“清泉”,粗看时好象和前面的段落犯了同样的错误,实际上,它是有逻辑性的。因为感动可以是一种极为细微的情愫,所以“细微”就成了它和三个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明白了这一点,“感动”和延展而来的比喻的关系也就不那么费解了:细微的感动可以变为美好稳定的情操(幻化成了旷世的珍珠),可以成为精彩激越的心灵世界(变成了鸟儿欢鸣的舞台),可以化作万世流芳的美德(带给自然美丽的芬芳)。
二、“开门见山”应保证有话可说
上面的段落再补入显示观点的话,就可以做到“开门见山”。比如在上面第二个段落后加上这么一句话:学会感动不只在于体会感动,还要奉献感动。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感动,心灵与生命会因此而升华。这个观点已经较为深刻,但是要想再设立分论点就很不容易了,更别说提出一种更有意义的看法了。
很多读者都希望在文章的开头就看到掷地有声的话,却常感觉越往下读越没有吸引力。那是因为文章在重复已有内容甚至观点越说越浅薄。
所以,为了下文有话可说,为了使抒发的情感逐渐强烈起来,为了使表达的观点层层深入,我们不妨让开头变得简单些,只要可以引发下面一个个想法就够了。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只要我们不是心如槁灰,感动便会如约而至。感动,是因为看到了挂在心之天空里的一抹绚丽的彩虹,是因为看到了盛开在心灵阳台上的一束红艳的玫瑰,是因为看到了飞落在心之山崖边的一道磅礴的瀑布。感动是一种美丽的情感体验。
末句只给“感动”下了个宽泛的定义,易于多角度深入阐述,只要安排好紧承的几个观点之间的顺序就可以了。我们可以在上面这个段落后面加上这样的语段:
感动源于对生活的挚爱,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正确领悟,只有那些对真善美有着本能追求而又情感丰富、细腻的心灵,才善于领悟世界的美好,才会时常被感动的潮水濡湿。对于那些心灵来说,感动是无处不在的。
感动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时常体味感动,你的心灵会得到升华。
历史英雄、时代俊杰的事迹激励着,滋润着芸芸众生,使人们纷纷向他们那高尚的灵魂靠近,促进了人格的升华。
在划线句的统帅下,议论条分缕析地展开,对于“感动”的理解逐层深入。
所以做到开门见山固然重要,但也必须谨慎的考虑它与下文的关系,否则只会使自己“下不了台阶”。

分论点篇4:2010江苏高考作文

【篇一:绿色生活】
又到夏季。那片故乡山野中青葱如玉的水稻苗温润蓬勃的碧绿香气便在午夜梦回之际 伴着蛙声蝉鸣如潮水般而至。蓦然惊醒的我,看着窗外大片灰黑色建筑投下的巨大阴影, 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鸟儿啼叫,终究是只能怅然吟道:
“旧时春燕何时归?”
我自小在乡村中长大。那片广阔的绿色原野,让我觉得童年实在是幸会的际遇。春有 连天碧草,夏有秧苗如玉。小小孩童的灵魂,便在这天地间最自然、纯净,最蓬勃、野性 的色泽中抽穗拔节。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绿,是自然与生命本初的颜色,所以只有放养于 天地之间,与万物休戚相关的生活,才是绿色生活,才是古书中“羲皇上”的境界吧?
所以那时,几对燕子是我家的“房客”。每逢春至,它们必然准时到访,在老屋的屋 檐上筑巢。久之,渐渐相熟,它们仿佛是我们的亲人。每日听到屋梁上清脆婉转的啼鸣, 仿佛也带着野生植物般蓬勃湛然的绿意,便教人心情欣悦可喜。有时吃饭,燕子会把粪便 弄在桌上,一家人并不恼怒,反倒哈哈大笑。现在想来,我的童年实在是生活在自然绿意 中的翡翠梦境。
后来我便被父母接入了城市。高高的灰色写字楼,我仰起小脸也数不清楼层数。钢筋 水泥的森林,叫我的心莫名堵塞黯淡。公园里倒也有修剪得精致的大片绿树,可那绿意总 让我觉得虚假,又如何能比得上那故乡契合于自然的“羲皇上”境界的绿意?
今年的春天,我正端坐在书房写作业,加厚的窗玻璃上突然传来沉闷的敲击声。两只 燕子用力把翅膀撞击在窗户上。莫非是当年旧识?我一阵难过。纵然有心,我已无法再让 它们进来筑巢安息。现代人的公寓式建筑,哪有房梁,哪考虑到这些动物也需要一个家?
燕子们努力了半天,仿佛明白了什么,忽地振翼,齐齐朝着家乡的方向飞去。它们要 回到那片绿色中筑巢么?可我在这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绊住了脚。纵然心理上仍是那生活在 绿色中的少年,但我却无法如它们般自由归去。“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样的 绿色生活终究只能化为清寂长夜中的幻梦么?这是我的悲哀,抑或是人类的悲哀?
旧时春燕何时归?
我也只能吟这两句无力的诗了:
“年年驿站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
简评:此文叙事抒情,细腻纯真,忆写翡翠梦境般的童年生活,对比进城后的森林般的钢筋 水泥高楼,感叹天地万物与我“共生”、“为一”之难。一对春燕,勾联起文章的情思,前 后呼应,引发出我何以归、人类何以归的深切呼唤,意旨高远。
【篇二:绿色生活】
在这个时代,我们已少见桃红柳绿的一派生机之景。为何?因为“世界永远不会停住前进的脚步”。
可是,如果以这样一个理由去回答汶川、玉树的灾难,去解释智利、海地的苦难,未免太牵强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世纪,绿色生活的口号被提了出来。然而,对于营造绿色氛围,创造绿色生活,我们该如何行践呢?
绿色生活,就是要我们净一净。新《水浒》或许是很多朋友期待的影视巨作。可就在拍摄新《水浒》的过程中,《水浒》剧组让观众失望了。当拍摄完成,剧组离开现场之后,人们看到的是成堆的一次性餐具,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而且临近的湿地、湖泊也都遭到了破坏。很快,消息上了媒体,人们纷纷指责《水浒》剧组,而剧组也立即公开道歉,植树108棵表示诚意。
是啊,绿色的湿地被垃圾染白了、染黑了。那原本干干静静的场地现在已是垃圾成片。而《水浒》剧组“净一净”的补救做法还是可以获得原谅,或者可以被接受。
绿色生活,就是要我们静一静。当代社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浮躁,人们很少能静下心来享受绿色。范冰冰是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她曾骄傲地在媒体面前炫耀:“我每年的飞机消费要达千万元,很难闲住,不是公司有事,就是朋友聚会,朋友多,消费也多。”新闻传出不久,网上就对此议论纷纷。飞机消费高,而我们的明星竟如此淡然,并引以为豪。
是该静一静了:千万元的燃油要产生多少废气,这是个庞大的数据。另外,污染了环境,只是换得荒芜的繁华,这种非绿色的生活,要不得。
绿色生活,就是要我们敬一敬。敬谁?当然是自然。自然为何可敬?因为我们所用的皆“大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如今,不断有能源危机的“敬告”,是我们置之不理!绿色渐渐少了,因为大片的绿色被锯齿清理得只剩下灰色的锯末。我们的绿色生活是要靠我们自己创造!所以,敬自然吧!我们的生活之绿色永远与大自然不可分离,也永远是直接地相连。
所以,敬一敬吧!我也相信,“敬自然”将会是 21世纪最响的口号!
健康、向上的绿色生活,将会把绿色定为生活的主角。
而绿色生活也永远离不开净、静、敬,我相信, 21世纪“净、静、敬”便是人们在绿色世界中的高境界。
简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如何营造绿色生活切入,颇有见地地提出创造绿色生活要“静一静”“净一净”“敬一敬”三个分论点。这三个分论点看似并列,实则有一种递进关系:先谈环境的净,再说心灵的静,最后上升到理念上--要懂得敬畏自然。文章思路清晰,见解独到,能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是一篇有的放矢、切中肯綮的好文章。
【篇三:绿色生活】
茶。
想起茶,想起绿色的茶叶在玻璃杯中清透的模样,碧绿的芽端,香气写意地飘散。绿色,绽放在生活里。
在茶香中思念苏轼,杯里泡着苏轼最爱的白茶,想起他黑白斗茶的佳话,不由会心一笑,便作天涯想。从窗外看去,钢筋水泥之间偶尔散落着半点绿意,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最后宣言。
走在公园里,这半点绿意也挡不住马路上扬起的尘土,寂寞的杨柳仿佛被遗忘的古琴,弦断有谁听。
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老和尚总喜欢坐在寺里后院的大榕树下喝茶,衣裳破破的。小和尚们倒是新得很,但老和尚不在意,只是说:这件没有灰尘,干净。老和尚常带着小和尚去田野,因为那里有生命,很美。
老和尚是爷爷的老乡,他教会了我父亲喝茶,父亲又教会了我。
绿色=蓝色+黄色。
绿色中和了蓝色的冷静、黄色的热烈,其实绿色是生命。
绿色就像茶一样,带给生活的绝不只是清香。
现在的社会,只半读了“环境生态”。一边用大面积的人工植被堵上大自然的嘴,一边又代表大自然向人类自己宣读大自然的褒奖;一边向大自然发誓要和谐相处,一边又硝烟烽火地争夺石油;一边宜居宜住地为人类修房建屋,另一边又大肆圈地逼得“绿”无立锥。人们啊,须知绿色生活不仅人类需要,自然也需要。
生活既需要蓝色的安定,也需要黄色的热情;需要冷静的承诺,也需要切实的行动!
老和尚最后一次在榕树下喝茶,他给我和我爸换了玻璃杯。他让我们静静地看。后来我问爸是什么意思,爸爸说:起于绿,终于绿。我想,这大约是说绿色生活吧。人诞生在大自然的“绿”中,总得回去,绿色生活才是归宿。
生命起于绿色。大自然起于绿色。唯有心中纤尘不染,那满眼的绿色方能作生命的底色……
想起绿。想起老和尚。想起大榕树。我突然明白,绿色生活是一种文明。可悲的是,人类当下只注重黑白,不分黄蓝。
简评:文章颇有禅意,亦有“意识流”。当头棒喝式的猛省,被融化在淡雅而随性随意的生活感悟之中,便有了着落,有了依凭。在立意上,文章有用心的求索;在写法上,则注重意念之“流”,故而显得灵动、自如,有韵致。这是一种需要素养和才思的“高难度”写作,搞不好,便会变成漫无章法的劣作。
【篇四:绿色生活】
爷爷六十好几了,一个人住在乡下的老屋。
瓦屋,三间,青黛色,这便是爷爷的“不动产”。我总是缠着爷爷,让他把这老屋好好装修一下,至少,得把墙刷成漂亮的白色吧。“不,这样挺好的。”爷爷总是拒绝。我环顾四周,重新“省视”爷爷的瓦屋。瓦屋是由青砖砌成的,没刷过涂料,所以爷爷一直也就弄不明白什么叫甲醛含量超标,什么叫室内空气污染。他总是炫耀他的小屋冬暖夏凉,比呆在空调屋里舒服多了,这样就可以省了买空调的钱了。呵,我的爷爷啊,何止是省了买空调的钱呢,你还在拯救环境呢,氟利昂气体造成臭氧层空洞,威胁着人类安全。
我的爷爷呵,你可能不知道,你现在啊,过的是绿色生活,住得绿色。
爷爷的菜园是爷爷大展身手的舞台。他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宛如一位知名设计师。
他植起木架,在木架上写下豇豆的诗行。他在土里埋下南瓜的秧苗,那南瓜的叶子呀,就随心所欲地在爷爷的菜圃里铺了一地,好似一篇散文,没有拘束,任笔锋游走。爷爷总是很虔诚地抚摸他种下的蔬菜的叶子,像是饱含期盼。要是爷爷的眉头皱了一下,那一定是看到他的宝贝蔬菜被虫子给咬了一口。爷爷从不用杀虫剂,总是要亲手把虫子捉掉。他说,杀虫剂就像毒药,用毒药毒他的蔬菜,他可舍不得。中午,爷爷从地里割了一把韭菜,翠绿翠绿的,炒好了放在盘子里,还是那么“光鲜亮丽”。爷爷“大力推荐”他的手艺:“快吃啊,没打过农药,没污染。 ”
我的爷爷呵,你的生活还真是绿色呢,吃得绿色。
爷爷很少出门,所以没有配备任何“坐骑”。他喜欢走路,将双手背在身后,在田间小路上慢慢地走,或是哼着小曲,或是遇见熟人,手一扬,算是打过招呼了。要是出远门,他就会拎一大布袋,挤公交车。爸爸怕他身体吃不消,要开车送他。“别费这个心思,汽油好贵的。”爷爷又是拒绝。他拎起他的布袋,哼起了小曲,踏上了公交车。有时,我对爷爷说:“爷爷你好时尚啊,都懂得低碳生活了。 ”
爷爷当然不知道“低碳生活”是什么意思,也不懂什么叫“时尚”,但是我的爷爷呵,我要告诉你,你现在的生活呀,就叫绿色生活--出行也是绿色出行呢。
此时,爷爷在他的河里捞鱼,他站在小船上撒网。岸边桑葚树上的桑葚紫得那么诱人。
“爷爷,现在城里人都羡慕你这样的生活呢。”
“这有什么好羡慕的,这儿又没高楼大厦的。”
呵,我的爷爷,虽然不懂什么叫绿色生活,但却在一举一动中诠释着绿色生活。
我向河面望去,黄昏时分,晚霞真美,夕阳一吻,便羞红了这位渔人的脸·
……
……
简评:这是一篇“老老实实”的记叙文。与那些写民族、写历史的宏大题材不同,本文从住、食、行三个方面叙写了爷爷质朴的乡村生活,用爷爷的表情、动作诠释着绿色生活的内涵。
文章的表现手法略显稚嫩,但洋溢着清新纯净的生活气息。写自己,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永远是中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篇五:绿色生活】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题记(辛弃疾《贺新郎》)
不久前,江苏省政协组织编写了一部书,书名就叫《我见青山多妩媚》。那是一本反映绿色生活的诗词选,古色古香。而这个考题,更是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绿色的关系。
好一片妩媚的山啊!春则草长莺飞,夏则草木丰茂,秋则层林尽染,冬则银装素裹。好一湾妩媚的河啊!渔舟唱晚,波光粼粼,沉璧影静,岸芷汀兰。这是一片被范仲淹吟诵过的山,这是一片被欧阳修游历过的河,这是一片被毛泽东注目过的土地。绿色的生活,徜徉在这一抹醉人的绿色中,美不胜收。
与绿色为伴,眼眸永远也不会染上世俗的尘埃,心底也会被涂上暖暖的亮绿色。范成大归乡,见乡人收割稻子的场景,看到那幅绿色生活的画卷,咏出了“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的名句。想想看!想想那种充满绿色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动物与人和谐共处,那样诗意的生活,令人神往。
我看到了妩媚的青山,青山也看到了妩媚的我。热爱自然,赞美绿色,绿色生活其实很简单。张大千笔下的山河,有种摄人的美;毛泽东笔下的山河,有种壮阔的美;而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有种窒息的美。那神的一滴,让青山让自然看到了作为自然长子的人类的妩媚与多情,热爱与赞美。人与自然,自然与人,本身就应和谐共存,本身就应绿色地生活。
既已绿色生活,既已诗意栖居,人类就应停下那只贪得无厌的手。我们再也不忍见哀号的藏羚羊,再也不忍见流血的海豚,再也不忍见悲鸣的华南虎。绿色生活拒绝动物的眼泪,不需要动物的鲜血。
我见青山多妩媚。这一片妩媚,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真心。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一份“如是”,需要每个人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赞美。
情与貌,略相似。人与自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与自然略相似,与绿色生活略相似。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真的达到这一点,即是令人神往的绿色生活。
简评:这是一首诗意的绿色生活的“妩媚”之歌。作者以《我见青山多妩媚》的诗词选为“由头”切入,热情地赞颂这一片“妩媚”的青山。青山“妩媚”在哪里?“妩媚”在绿意盎然,不染世俗尘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然而,文意并不到此为止,作者在“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上再翻新意,殷切期望作为自然长子的人类不负“妩媚”的青山,要以发自内心的努力与真心去热爱自然,赞美自然,顺应自然,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活真正“妩媚”起来。缜密的文思,诗意的笔调,隽永的激情,让人眼前一亮。
【篇六:绿色生活】
寻一方山野,盖一处木屋,自己渔,自己樵,闲时看天边云卷云舒,静时观庭前花开花落--这是我心中的绿色生活,亦是千万人心之所向。然而当我的思绪被隆隆的货车声纷扰,当我的美梦被刺耳的闹铃截破,我才明白,如今再想寻求那样的绿色生活也只不过是一场奢望一场梦。
混凝土的坚硬、钢铁的冰冷隔绝了那“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诗意风景,苏州园林里透过镂花圆窗观鸢飞鱼跃的生活已不再。我幻想着还能在乡村寻到一丝惬意,却无奈钢筋深深地扎入了那片土地,落寞的光景是那里喊不出的痛。
我才了解,惬意的居住地--绿色生活的载体已经渐行渐远。
一夜暴富的神奇、瞬间成名的诱惑,不断地诱使人们成为趋之若鹜中的一只。清人张潮的“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者,因山水想得意诗文”,到如今,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狂轰滥炸下,已然堕落成为“因雪想堵车,因花想成名,因酒想应酬,因山水想旅游开发区批文”。
人们疯狂地追求效率、追求速度,在把绿色残杀后又乐此不疲地再去营造绿色,不过是如堂吉诃德大战风车般虚无,看似轰轰烈烈,其实难掩绿色逝去后的悲哀。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弥补绿色生活逝去后的空洞呢?
《笑林广记》中冥王与鬼的对话或许有所裨益:冥王要将鬼投胎转世到富贵人家,而鬼却连连摇头,只说想要平静的生活,烧清香,吃苦茶,平平淡淡地过完一生即是最好。其实鬼已将人世参透。富贵不过如指尖的薄暖,浮名只若云影的轻凉,即使绚烂,也不过如烟花,转瞬即逝。而只有那些清淡的日子,即使贫困,但似风过疏林、雨打芭蕉,都是自己心头的日子,潜着香,藏着甜。
清醒清醒吧,重整旗鼓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绿色生活。以亲吻的姿态去拥抱大地,在自然母亲的臂弯里诗意地栖居。或许你就能感受得到一只飞鸟的喜悦,触摸得到一只蚂蚁的心跳,体会一棵树的孤独以及每一叶花草的欢笑,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生活。
简评:这是一篇透着作者深刻思考的佳作。文章列举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环境的日益破坏,绿色生活的渐行渐远,呼吁人们拥抱大地,珍爱自然,极富针对性。由清人张潮诗句引申出的民谚、堂吉诃德的比喻、《笑林广记》的故事,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值得借鉴。
【篇七:绿色生活】
足不出户,我已到达巴西。
经过技术的切割,经过资本的流通,经过售货员“选择原木地板,享受绿色生活”的热情推销,来自亚马逊流域的参天大树,混合着奔腾咆哮的激湍飞瀑声,莽莽林海的窃语以及在这片热带雨林中生活了千年、万年的鸟儿的鸣叫声,就这样,静静地躺在我的家中。
滚滚流淌的亚马逊的河水,化为滚滚的利润,带着滋养了它几百万年的绿色,就这样以一种卑谦的姿态,匍匐在我的脚下。
有那么几次,我弯下腰,趴在地板上,细细地、细细地凝望,注视着它。隔着刷了油漆、打了蜡的光亮表层,抚摸着它经历了千年的纹路与年轮。每一圈,都是自然对其三百六十五天的滋养,都凝结了那块生它养它的土地日日夜夜的厮守。而今,它却因为“人类需要绿色生活”这个假惺惺的理由,被迫断开了它的手,离开了它的根,被削成无数片,远渡重洋,来到中国。
我轻轻地抚摸着,在品牌之外,在装饰之外,细细聆听其中花的呢喃、鸟的鸣叫、自然的心语。透过深层,凝望着它曾经生气勃勃的绿色。
匍匐于被匍匐者,是尊敬还是惭愧?
很明显,我羞愧,羞愧得无地自容。
这棵树,它本可以很好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今,它却只能匍匐在我家中,任意地被践踏。
生产刺激消费,消费拉动生产,据说这是消费社会永恒不变的真理。就是因为我的消费,以及其他和我一样购买巴西原生态地板的人的消费,拉动了这项所谓的给人们带来绿色生活的产业的增长。也就是说,我们的“绿色生活”,不仅加快了亚马逊流域电锯的隆隆作响,加快了热带雨林的消失,还加速了全球温室效应,加快了两极冰川的融化,加快了海平面的升高,加快了臭氧层的空洞,加快了地球的毁灭!
如此“绿色”!是的,我们追求绿色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此为理由,任意阻断河流,任意砍伐原木,任意践踏每一份花香与月光!
我们要做的是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用“绿色”这个崭新的概念,诗意地栖居!
简评:这是一篇说“不”的奇文。奇在以具体的感受“切”入所谓的“绿色生活”的悖谬,并以高屋建瓴的态势剖析;奇在行文既激情灌注,又冷静乃至冷酷,审视的目光既指向宏观、他人,更有“审己”的勇气与力度。奇在表达的起手不凡而又新意迭出。末尾略平淡,思想的锋芒若能一贯到底就好了。但愿如此才华、思想、胆识能层楼更上。
【篇八:绿色生活】
仰望天空,忽然感觉到白云有了夏天的痕迹;俯看绿地,忽然感觉到在年华里,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种心情。叹一句,绿色生活,你在哪里?
是谁蹙眉对日,三更听雨后,呼吸着浑浊的空气;是谁梧桐相望,看飞驰的汽车,扬起了黄色的沙粒;是谁倚栏杆处,感叹着城市中再也不会有绿地。原本属于我们的绿色的梦,现如今,究竟被藏在哪里?是否已经醒了,对着钢筋水泥的城市,绝望的低泣?
犹记,那些流连在乡村中的儿时的回忆:绿油油的稻田,湿漉漉的空气,河流安静地淌在河床上,做着甜甜的梦。阳光明媚的有些奢侈的午后,躺在奶奶家门外的场上,听奶奶哼着不知何年何月带着泥土芳香的歌谣,听花开的声音,听叶绿的呢喃,听……于是不知从何开始,淡淡的倦意,不知所起,却一往情深。很久了,久到忘记当初是醒着,还是睡着,是哭了,还是笑了,依然深嵌在回忆深处的绿色却蔓延开来,弥漫到整个生命中,无数条路上。
终究,还是结束了。乡村已在时代的车轮下消失殆尽。自然是我们的邻居,而我们却以邻为壑。
阳光,透过无数烟尘,来到我的身旁,我已感觉不到一丝明媚。此刻,我在城市的边缘,回忆悬浮在远处的烟囱上,污浊不堪,仿佛成了身外之物。这真是家乡吗?树在哪里?草在何方?我儿时的伙伴都已搬到城市的中央,那里有人造的绿地,那里有人造的花园,可那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绿色生活吗?可为什么,我竟再也闻不到只属于泥土的芬芳?
夜空下,城市是安静的,至少相比白天是这样。几点残星,一轮孤月,在灯火通明中,上演着最后的清韵。站在街边的梧桐树下,我贪婪地呼吸着这座城市中仅存的一点绿色。
恍惚间,我仿佛听见鱼儿说:没有谁能看见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污水中;鸟儿说:没有谁能听见我的呜咽,因为我在市声中。突然之间,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在所有的朝花夕拾之前,所有的绿色都融入时间,在城市中再也捞不起一丝纪念。
时光是辗转的希望,罅隙里枯萎的悲伤,都化作绿色的梦,沉沉地睡去,远方,不知何处,那片最嫩的绿叶,在尖叫……
简评:这是一篇思路绵密、语言精致,情感真切的抒情佳作。开篇不俗,仰天俯地,叹问:绿色生活,你在哪里?直击“绿色生活”当下已逝的沉痛现实。作者诉说工业化迅猛袭来的变迁:乡土家园已成回忆,烟尘弥漫中人造绿色是多么可怜,夜空下,“我”只能贪婪呼吸城市中仅存的一点绿色。“绿色”已然是梦,将来梦亦难寻。这种感伤有着悲天悯人的感染力,深合“绿色生活”是后工业化时代人类对自身困境的反思与自赎要旨。令人拍案叫绝的还在结尾:“远方,不知何处,那片最嫩的绿叶,在尖叫……”嫩叶有情,呼唤绿的权利,是警示?是呐喊?是哀鸣?一叶之鸣,发人深省。

分论点篇5:文体构思:明文体,巧立言

意思是说,文章写成之后要审察其体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看所选文体是否确是“因情”而成,二是看所写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文体的要求。这是因为,“文章以体制为先”“文辞以体制为先”“文莫先于辨体”“凡为古文辞者,必先识古人大体,而文辞工拙又其次焉”(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并能通过这样的事情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态度,应该选用记叙类文体;倘若对某个问题有独到的理性认识,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则文体应该为阐述议论类。譬如,同样是写《品味时尚》,有考生选择写记叙文:
小时候,最时尚的发型是平头,那种发型让人看起来精干、聪明……等我上初中时,平头、分头早已被时尚辞退了,取而代之的是“毛毛头”……高三毕业照上我们班男生又全是平头。
以时间为线索,叙写亲身经历之事,表达出对时尚的感悟。
有考生写议论文
我们得了解时尚的本质,从而把握时尚,不被时尚甚至伪时尚牵着鼻子走。(观点)首先,要明确真正的时尚,不是自我标榜,不是奢侈,不是肤浅的张扬,而是一种内涵,一种美的内涵……其次,时尚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对美的理解……
理性的逻辑认知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辨,在说理中驱情成文。因此,着眼于整体的文章修改要以“情”为指向,记叙、议论抑或说明,皆应因之而有所取舍与调整。
不同文体各有其特征,修改时要认真审视。例如:
告别了懵懂无知的我们,似乎习惯了淡淡的悒郁,这缘于那令人窒息的竞争压力,那日渐滋长的距离鸿沟,那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社会……缘于太多太多的不如意、不称心,以至于我们总是感到抑郁,被浓重的黑色调蒙住了寻找阳光的眼睛。
生活需要明亮的色彩,所以我们要拾起被遗忘的亮点。
心中拥有阳光,感恩生活。2006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黄舸,6岁时,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记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亲自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车开始了“感恩之旅”。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父子俩走了80多个城市,行程1。3万多千米,向30多位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黄舸有一颗阳光般的心,如果离开人世,他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黄舸这位“阳光”少年,藏起眼泪,还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
这是作文《拥有阳光》的前四段。后面的几段以“心中拥有阳光,笑对人生”领起,并详细叙写了邰丽华不因身体残疾而自暴自弃笑对生活的故事。这篇作文的最大问题是文体特征不明,开头像散文,但主体部分的“心中拥有阳光,感恩生活”“心中拥有阳光,笑对人生”这两个领起句之后接的是用以印证的事例,这又使文章像议论文。将其修改为议论文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开头要亮出观点,将第二段文字删去,换为承接上文并揭示观点的句子:“生活难道真的如此灰暗吗?生活难道真的缺少阳光吗?不,只要我们心中拥有阳光,在生命的旅途中一定能收获一路风景。”
二是引领句要起到剖析论点的作用,宜改为“拥有阳光,能使生命更加坚强”“拥有阳光,能使生命更加多彩”。
三是事例的叙述要缩减,只需概述不需详叙,并增加提挈分论点的句子,如:“生命的意义不能用长短来衡量。如果黄舸心中没有阳光,怎能藏起眼泪,给人们以光明和希望,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坚强?”后面的段落也应依此修改,这样文体特征就体现出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anzhukaoshi/17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