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系统分析】

囫囵的意思篇1:囫囵吞枣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hú lún tūn zǎo
【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近义词】:不求甚解、走马观花、生吞活剥、
【反义词】:穷原竟委、融会贯通、寻根究底、细嚼慢咽、含英咀华
【成语接龙】:囫囵吞枣——枣祸梨灾——灾难深重——重男轻女——女娲补天——天下第一——一花独放——放歌纵酒——酒足饭饱——饱经风霜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出处】:宋代的朱熹《答许顺之书》:“今动不动便先说个本末精初无二致,正是鹘仑(囫囵)吞枣。”
【成语典故】: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书,懂得许多道理。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用吞的,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便拿起枣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
【造句】:
1、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2、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3、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4、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5、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
6、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7、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8、我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不能万事都囫囵吞枣。
9、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另一些供囫囵吞枣,尚有数需要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10、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1、我们读书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认认真真。
12、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13、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4、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15、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16、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7、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18、“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19、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0、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21、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2、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23、他是那种吃饭囫囵吞枣的主,在你刚刚吃了一半的时候,人家已离座看电视去了。
24、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
25、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26、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27、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28、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29、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30、“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31、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32、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小说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33、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34、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35、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36、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37、小明看书囫囵吞枣。从不细嚼慢咽。
38、我们必须好好地讨论,而不是囫囵吞枣;我们会觉得把整个国家这样卖掉很好吗?
39、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40、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1、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42、我看书,也就是囫囵吞枣的看,并没你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去看。
43、我看书总是囫囵吞枣的,当伯父问我时,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44、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45、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46、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47、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48、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49、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50、有些学生一接触信息就囫囵吞枣地马上吸收。
51、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52、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53、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4、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另一些儿可以囫囵吞枣,而值得细细咀嚼慢慢消化的却是少之又少。
55、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56、在计划印度之旅的时候,有一点必须要明白:只要不冀望在仅仅几个星期内将整个印度囫囵吞枣地游历完毕,那么你的悠闲惬意与午后时光就能得以延续。
57、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58、想囫囵吞枣消化吸收新信息是困难的。
59、饿了三天三夜的小明,一看到面包就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
60、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61、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性爱: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62、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63、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64、同时他们也会囫囵吞枣似地看完一些给予大学生活建议的文章、及视频。
65、在学习上决不能囫囝吞枣,一定要弄懂弄清。
66、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67、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6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69、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70、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71、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72、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73、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74、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75、史密斯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76、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77、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78、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79、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80、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81、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82、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饥肠辘辘地爬到餐桌前,望着一大桌美味,我迫不及待的囫囵吞枣起来。
83、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84、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85、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86、笔试方面我认为首先要弄清楚基本概念,切勿囫囵吞枣。
88、时代与潮流有它精华的一面,但也有其糟粕的一面,我们不能对其一概囫囵吞枣。
89、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90、从小型但仔细塑造出来的样本入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能囫囵吞枣一味求大。
91、以下就是这一张图画:书是这样写著:大蟒蛇将捕获的猎物囫囵吞枣般

囫囵的意思篇2:囫囵吞枣的反义词

【反义词】:穷原竟委、融会贯通、寻根究底、细嚼慢咽、含英咀华、
1、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2、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3、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4、我们研究问题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做到寻根问底。
5、我们在学习新的课文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而不能囫囵吞枣。
6、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7、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8、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第一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9、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10、小明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11、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2、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
13、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14、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15、读书要思考,不能囫囵吞枣。
16、我们不能囫囵吞枣的去学习,应该要有条理。
17、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18、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9、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饥肠辘辘地爬到餐桌前,望着一大桌美味,我迫不及待的囫囵吞枣起来。
20、我们读书时不可囫囵吞枣,才能了解书中大意。
21、一想到读书我就如饥似渴,但当我拿起课本了我就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
22、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胜过囫囵吞枣地看十本书。
23、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24、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25、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26、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27、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8、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29、我其实也是囫囵吞枣地看过那书,大有不求甚解,这时父亲问起,便张冠李戴地胡说一气,引来了父亲的哈哈大笑,我还真是窘迫至极。
30、同桌看一篇小说,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31、忽视了语法的作用,片面强调机械模仿和记忆,结果造成囫囵吞枣,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2、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33、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34、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35、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36、一些书要浅尝,一些要囫囵吞枣,另外一些要咀嚼消化。
37、饿了三天三夜的小明,一看到面包就囫囵吞枣地吃了起来。
38、爷爷坐在我面前,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囫囵吞枣乱干一通。”。
39、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40、我们做事情要认认真真,不能万事都囫囵吞枣。
41、我们读书一定要读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42、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3、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44、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45、许多基本概念的学习是不能囫囵吞枣的。
46、他看书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书虽看了很多,但收获很小。
47、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48、他读书囫囵吞枣,书的内容的大概意思他一点儿也没搞清楚。
49、他的话突然停止了囫囵吞枣喘息的空气。
50、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51、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
52、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53、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54、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55、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56、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57、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58、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59、学习上我们决不能囫囵吞枣。
60、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61、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62、一饭一粟,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63、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64、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65、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66、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67、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68、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69、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70、我们看书切勿囫囵吞枣。
71、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72、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73、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74、我今天在招牌下囫囵吞枣的吃东西。
75、他就囫囵吞枣般把这件事情敷衍过去了。
76、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77、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78、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79、有些老师不重讲解,只让学生囫囵吞枣地一直读。
80、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做,否则欲速则不达。
81、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82、和好朋友依依不舍地惜别后,小明和小刚两兄弟迫不及待地拆开了食物的包装袋,不同于小明的囫囵吞枣,小刚小心翼翼地吃着东西,害怕食物的碎屑弄脏了毛毯。
83、我看书从来不马马虎虎,囫囵吞枣。
84、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85、如果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让学生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即使在学生的头脑里填塞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他们的思考力。
86、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87、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88、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89、交卷时间已经临近,他只好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题目,微微思考后就运笔如飞,游走于试卷之间。
90、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91、学习切忌囫囵吞枣,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下坚实的基础。
92、我们青少年学习知识,如果想掌握的牢固,就必须深入钻研,精益求精,彻底弄清;绝不能囫囵吞枣,只随便了解一点表面的东西就自满。

囫囵的意思篇3:囫囵吞枣读后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可以收获知识。可是同学们可曾讲究读书的方法呢?
今天,我读到一篇文章,受益匪浅。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讲有一个自以为是很聪明的人,他与朋友们聊天,有一个人说:“梨对牙齿有好处,却损害脾胀;枣对脾胀有好处,却损害牙齿。”他听了后便说:“我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咽不嚼。”大家哈哈大笑说:“吃梨只嚼不咽,可以做到。但吃枣只咽不嚼,做不到吧。”
囫囵吞枣的比喻意思就是读书不求甚解,不假思考的笼统接受。那我们应该怎么读书呢?说到这儿,我想到了一句名言:“读书要三到:心到、口到、眼到”就是告诉我们,读书时我们要用心去读,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我原来读书都是走马观花,觉得这样很快,促使我读课外书时都一目十行,遇到“拦路虎”时,也不战胜它。这样,长年累月地下来,到了期末考试,看到那些课外阅读题,我怔住了,以前看的课外知识全忘了,大脑一片空白。只能靠蒙去做题。
经过那次的教训,从此以后,我每次看课外书都学会理解,不懂的请教同学。果然,效果截然不同,做题目时很轻松,得心应手。
读书时,我们不能囫囵吞枣,不然吃亏的是你自己。我们应该细嚼慢咽,仔细斟酌,就可以收获更多地知识!

囫囵的意思篇4:囫囵吞枣怎么造句

1、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2、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另一些供囫囵吞枣,尚有数需要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3、史密斯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4、读叔本华的书,我们不能囫囵吞枣,要含英咀华。
5、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6、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7、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8、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9、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0、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1、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12、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3、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14、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15、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6、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7、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18、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9、以下就是这一张图画:书是这样写著:大蟒蛇将捕获的猎物囫囵吞枣般

囫囵的意思篇5: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2、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3、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4、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扩展阅读:造句指导】
一、要把文章写好,让语句通顺流利,首先要造好句,因为造句能力既是遣词用字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所以造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能忽视。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则是由句子组成的。造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而要想造好句,就需要对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理解。
二、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而造句的方法除了老师所教授的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推敲揣摩。
三、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四、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说笑嬉闹,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五、【仿照法】先找出造句的词语在文中什么地方,这个词又造成了什么句子。即把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它的意思,再进行仿照。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要求用“激烈”一词造句,可先找到含有“激烈”的句子:“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根据这个句子,可仿造许多句子。
六、【引述法】这种造句方法,就是顺着别人引述的意思接着往下说。例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一文要求用“如果……就……”造句,老师作了许多方面的引述,让同学们顺着意思说下去,如“如果我是图书管理员……”“如果鱼儿离开了

囫囵的意思篇6:张冠李戴的意思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近义词】:破绽百出、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接龙】:张冠李戴——戴日戴斗——斗方名士——士农工商——商彝周鼎——鼎足而立——立谈之间——间不容息——息息相关——关山阻隔——隔皮断货——货赂公行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造句】:
1、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3、更何况有些事是罗贯中张冠李戴的,颠倒是非的,无中生有的,甚至是凭空臆造的。
4、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5、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6、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7、我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了。
8、可是近些日子,刘颖竟然有那么好几次转分机电话,都出了岔子,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颠三倒四。
9、背古诗时,他经常张冠李戴,搞错作者。
10、一直以来,欧洲政治领导层的做法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目前的情况仍然如此。
11、那是他的错,你不要张冠李戴。
12、因为我没有背下课文,所以张冠李戴乱背。
13、没事诗词胡乱诌,张冠李戴是寻常。
14、老师提问时,小华便张冠李戴地胡说一气,引来了同学们的哈哈大笑。
15、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16、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17、王刚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人物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18、明明是小勇做的好事,老师却表扬了小平,真是张冠李戴。
19、他做事总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闹了不少笑话。
20、将狄更斯的引言张冠李戴了。
21、我经常把我们班的张冠同学叫成李戴同学,真是张冠李戴
22、你非要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3、叙述事物要切合实际,切忌张冠李戴。
24、老师要我们用张冠李戴这个词造句。
25、你记性太差了,明明是杜甫的诗句,你怎么张冠李戴,说是李白的呢?
26、铁路杀手篇之张冠李戴遭陷害。
27、几个不怎么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28、我们做事不能张冠李戴,要仔仔细细。
29、文学可以虚构,可以幻想,可以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30、她们两个双胞胎长的真像,我常常把她们的名字叫反,真是张冠李戴!
31、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
32、我们出门前一定要认真检查一下所要携带的东西以免张冠李戴误了大事。
33、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34、本人在各地纪念馆见到的假,新藏品不在少数,张冠李戴,拉郎配亦是见怪不怪。
35、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36、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37、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38、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39、他老是喜欢张冠李戴,把小王喊成小张。
40、他常常张冠李戴,把家庭作业本当课堂作业本用!
41、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42、如果忽视对位,轻者会使观众发笑或莫名其妙,重者则会张冠李戴是非颠倒。
43、小明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44、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认识他们的人总是张冠李戴,把他们搞错。
45、每当语文老师检查课文背诵时,小李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顺序。
46、迄今为止我最大的问题就是尽量记住每个人的名字以免因为张冠李戴使自己我难堪。
47、爷爷年纪大了,记性也变差了,常常张冠李戴地将门口老王认成老张,闹出了很多笑话。
48、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49、没想到母老虎居然会玩这种张冠李戴的游戏。
50、别人问我问题,我总是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
51、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
52、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53、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54、他说:我到芝加哥参加业务会议时,打开我的建议书才发现Ryan张冠李戴放错了建议书。
55、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水浒传》人物吧!
56、正史与方志记载历历在目,岂可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呢!正是由于历史知识贫乏,造成了当今五省七家争抢二乔故里的闹剧发生。
57、小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很不端正,总是张冠李戴,直到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他才醒悟。
58、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59、小明背诵知识点总是张冠李戴。
60、做选择题的时候,我经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61、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
62、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63、你记性太差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杜甫的诗句,你怎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suanjikaoshi/152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