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期货】

一:[什么忧什么患]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二》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赏析】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来表示他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过了五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任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此诗为第二首,诗主要讲祸福得失的转化。  这首诗包含了矛盾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应该指出的是,矛盾的互相转化是有一定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是不可能发生或实现转化的。诗中所讲的《塞翁失马》的故事就是这样。塞翁的马失而复还,而且还带回一匹好马,这是福;但是后来,其子骑马又摔坏了腿,福于是变成了祸。其中,这个儿子去骑马,或是由于事先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或是由于他的骑术不高明,摔下马来,这就是其福转化为祸的条件。而“马失应无折足忧”的说法,只讲转化,忽略了转化的条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是不足取的。当然,这是诗句,不可能讲得那样细致,后人是不能苛求于古人的。

二:[什么忧什么患]离娄章句下

本篇仍然是短章居多,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教育和个人立身处世等诸多方面。全篇原文共33章,本书选18章。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原文】
子严①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②济人于溱洧③。孟子曰:“惠而 不知为政。岁十一月④,徒杠⑤成;十二月,舆梁(6)③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 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
①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②乘舆:指子 产乘坐的车子。③溱(zhen)洧(wei):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 密县。④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⑤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 溱水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 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 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 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
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三国志》)裴注引 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 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 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 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 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 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 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 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下一篇(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离娄下
君臣之道,恩义为报
【原文】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王曰:“礼,为旧君有服①,何如斯可为服矣?” 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②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
【注释】
①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②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 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
【读解】
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 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 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
下一篇(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离娄下
中养不中,才养不才
【原文】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①,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②。”
【注释】
①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②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的“量”字。
【译文】
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 “好人”又好在哪里呢? 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 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要搞“心连心”、“手拉手”的活动。
下一篇(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离娄下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原文】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读解】
人生苦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 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 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 子夏说:“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 也。”(《论语?子张》)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 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是为了“有为”,只不过是要 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
下一篇(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离娄下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
【原文】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译文】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
【读解】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人的劣根性的确如此。 不过,如果有人专以背后说人家的坏话为乐趣,嗜痂成癣,那 么个个专用名词赏给他(她)了,叫做--长舌妇! 孔子曾经说过:“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我们也曾给这种道听途说者送了一个称号,叫做“小广播”。 与小广播相比,长舌妇如何? 小广播不一定是长舌妇,但长舌妇八九不离十是小广播一个。 小广播免费直销消息,义务广告,以先听为快,以消息灵通 为荣。无聊! 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以窥人隐私为快,以暗箭伤人为乐。 可恶! 小广播愚,长舌妇恶。 如果说,对小广播,我们要告之以“且住,且往!”那么,对 长舌妇,就应该“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了。
下一篇(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离娄下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 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信”的通权达变问 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 申,即,一方面,“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 是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但另一 方面,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 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吗?所以.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 “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 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 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
下一篇(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离娄下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原文】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①之心者也。”
【注释】
①赤子:婴儿。
【译文】
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读解】
老玩童么? 当然不是。 伟大的人胸怀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而童心纯真不伪,本色自然。 宰相肚里之所以能撑船,是因为他不斤斤计较于一得之利,一孔之见,而能够保全自然无伪的本色,永远以一种童心般的新奇 和纯真面对这个世界,生机蓬勃,以至于无的不知,无所不能。 这里面的关键其实就是两点:一是纯真,二是大度。正是在这两点上,我们可以找到真正伟大的人物与童心的相通之处。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章) 又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如婴儿之未孩。”(《老子》)第二章》你看那众人应对攘往,好象赶赴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去登台眺望。只有我淡泊而无动于 衷,就像那不知笑的婴儿一样。 老子的本意是宣扬归朴返真,淡泊宁静。不过,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与孟子这里的思想倒有异曲同工之妙。 归结起来说,真正伟大的人,倒不像我们一般小鸡肚肠的人那样想得复杂,患得患失,所以,反而能够保持一分童心,有时候表现出来,就像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下一篇(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离娄下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原文】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①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②。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注释】
①资:积累。②原:同“源”。
【译文】
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读解】
深造的目在于自得。 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尖皮厚腹中空。”或是“拉大旗作虎皮”,以“名人’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 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恰相反。 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 “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 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
下一篇(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离娄下
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下一篇(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离娄下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原文】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孟子说:“单凭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读解】
关键是“养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作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么“善”。不通过“养人”--培养教育,怎么能够让人们理解而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呢? 就是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吗?
下一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原文】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③,不舍昼夜,盈科④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⑤。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
①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②亟:屡次。③混混: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④科:坎。⑤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取这个罢了。”(6)侩(kuai):四间大沟渠。(7)声闻:名声,名誉。
【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读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 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 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 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观水去呢?
下一篇(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离娄下
人与禽兽的差别有多大
【原文】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①,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
①几希:少,一点点。
【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读解】
人与动物的差别何在? 在今天,这已是一个人类学的命题了。可孟子却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在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 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采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这和我们现在一般的看法是基本吻合的,即,人的动物 本能方面,亦即其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亦即其社会属性是非动物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一方面。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 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是标榜“饱食、暖衣、 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这一点,当然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基本观点的。
下一篇(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离娄下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
【原文】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 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读解】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 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 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就孟子所举的情况来看,“取伤廉”是比较好理解的,可“与伤惠”和“死伤勇”却有些令人费解。揣摩起来,所谓“与伤 惠”大概是说,在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情况下,还是不给与的好。因为,“济人须济急时无”,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 急不继富”(《论语?雍也》)的意思。不然的话,给予了反而有滥施恩惠的嫌疑,反而于真正的恩惠有所损伤。这就是“与伤惠”。至于说“死伤勇”,则是指我们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有 时候活下来比死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战胜困难和耻辱的毅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了死,很可能给人以轻生的感觉, 当然就是于勇气有所损伤的了。这就是“死伤勇”。 有人认为,孟子之所以举出“与伟惠”和“死伤勇”,是因为战国时代豪侠风气盛行,四豪滥施恩惠,荆(轲)聂(政)刺客 轻生,所以孟子针砭时弊,引以为戒。(毛奇龄《圣门释非录》引全履祥语) 如此说来,倒是一个时代性的话题了。那么,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时代意义的是什么呢? 恐怕就是“取伤廉”了吧!
下一篇(逢蒙杀羿,里也有过) 离娄下
逢蒙杀羿,羿也有过
【原文】
逢蒙①学射于羿,尽羿②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异。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 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 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质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庚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 人也,其取友必端矣。’庚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 ‘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 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 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③而后反。”
【注释】
①逢(peng)蒙: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②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③乘矢:四支箭。
【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 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 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 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 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 我的人是谁呀?’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 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 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 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 能够拿引’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 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 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读解】
孟子没有把后面的话说完,那意思却是非常明确的了:子濯 孺子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注匮??娜似氛?保?嘈叛????之他也会像他一样选择和教育学生,所以知道庚公之斯不会杀他。 可羿却不善于选择和教育学生,对于逢蒙的人品失察失教,结果 招致杀身之祸,所以,并对于自己的被害也负有一定责任。 逢蒙艺成害师,历来为人所不齿,这本已是大家的共识,孟 子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共有自取其祸的责任在内。乍 一听来,我们会和他的学生公明仪一样认为没有什么道理,但仔 细想想,也就觉得并非没有道理了。比如说我们今天有些人“引 狼入室”,引小偷进家门,往往是由于房主人自己平时不谨慎,把 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带进屋,使之见财起意,产生歹心,结果发生 失窃甚至谋财害命的惨案。这能说房主人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吗? 这还只包含了交往中要注意识人察人的一方面,没有包含对学生 进行品德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果并不只是教逢蒙箭术,而且也教 他做人的道理,简言之,既传艺,也传德,那也许就不会发生 已遭害的悲剧了吧。 所以,从逢蒙杀并这件事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两个方面的 教训:一方面,不仅选拔干部,交往朋友需要考察、认识人,就 是收学徒,招学生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另一方面,无论是教学 徒,教学生还是培养其他什么人,都一定要从德与才两个方面着 眼进行教育与培养,使之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做 到了这两个方面,才不会酿成祸端,使自己反遭其殃,后悔莫及。 当然,无论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还是从我们的干部制度来 看,都是非常注意这两个方面的。只不过,实际操作中做得如何, 还有待调查研究。那就把孟子这段话,把逢蒙杀并这件事作为提 及我们注意的一份材料,一个经验教训吧。
下一篇(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离娄下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而过
【原文】
孟子曰:“西子①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②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注释】
①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②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译文】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读解】
幸好只是不洁,问题还不很大,如果是麻疯病、“爱得死” (爱滋病)之类的,那可就惨了!岂止是掩鼻而过?多半是谈“西子”而色变了罢。 相反,面貌奇丑如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尚可以在巴黎圣母院做敲钟人。上帝当然会接受他的祭祀,并为他祝福。 所以,有美有善不足恃,贵在保持勿失;有丑有恶不足惧,贵在自新。 这就是美丑善恶相互转化的辩证法。 自我把握尤其重要。
下一篇(爱人者人恒爱之) 离娄下
爱人者人恒爱之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 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 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道 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 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 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 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
①横逆:蛮横无礼。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奚宜:怎么应当。③由:通“犹”。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 “犹”。④择:区别。⑤难:责难。(6)法:楷模。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读解】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这是一段典型的劝人互爱互敬的文字,在论述中又强调了个人修养中的反躬自省。读起来,使人感到与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就像我们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样: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让这世界有真心的爱,让这世界充满情和爱! 道理并不深奥,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关键是要有行动的热情。 如果人人都有这种行动的热情,许多人际之间的矛盾纠葛就会没有了,许多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就会大大提高了。问题是,我们从幼儿园时就接受这种互爱互敬的教育,而实际到底做得怎么样呢? 恐怕也应该接受孟子的建议,来一点反躬自省吧。
下一篇(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离娄下
不孝有五,不顾父母
【原文】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①,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养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②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③,四不孝也;好勇斗很④,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注释】
①四支:即四肢。②从:同“纵”。③戮:羞辱。④很:同 “狠”
【译文】
孟子说:“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读解】
这五种不孝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三种不孝又有所不同,加起来,不就是“不孝有八”了吗?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这五种不孝的情况都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但其中最为典型,最切中时弊的恐怕是第三种了: 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新闻媒介报道也罢,漫画讽刺也罢,街谈巷议也罢,这一类事情的确是见得很多了。 养下不养上。下是“小皇帝”,上是“老长工”。 这些人怎么就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老啊,而“小皇帝”又会有他们自己的“小皇帝”。 自己不就成为“老长工”了吗? 如此恶性循环,岂不悲哉! 可见,提倡孝敬父母,强调赡养父母,人人有责,到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一篇(齐人有一妻一妾) 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妾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 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③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

三:[什么忧什么患]《杞人忧天》后记_1500字

  话说杞人听得朋友一番劝告,终于不再整日对天地忧心忡忡。然不知媒体何以窃得其事,大肆渲染炒作,一时间杞人名气甚高,可谓大红大紫,东西南北评论那是一个铺天盖地——
  “这人是不是有毛病啊?”
  “什么了啦~简直就是缺心眼了啦~”
  “此人乃患神经之官能症也!”……
  于是杞人又开始忧愁起来,这次却是为了名誉——毕竟俺只是一时好奇,想探知天地之玄机嘛!怎地被众人说成如此这般!
  于是乎杞人高举一牌曰“尊重人权”,走进杞国宫殿。一个时辰之后满面春风而归。翌日,只见城墙之上告示曰国人不准再议论此事,违令者后果自负且相当严重!
  杞人本想这样一来事情就办妥了。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哪,谁料郑国的资深学者列御寇闻知此事,执意要将其纳入他的个人专着《列子》中。杞人于是再拜杞公,要求官方出面干预此事,杞公一想列子腕儿这么大,可不能跟大腕儿较劲,为此等小事舍本逐末啊!再者说,学术界随便刮阵舆论风就够受半年的,还是少和这帮穷酸之士接触为妙!于是打发杞人回去。
  杞人闷闷不乐而归,自己曾经幻想过会名垂青史,却不曾料到是此种形式。点儿背不能怨时代啊!
  于是乎杞人忧愁与日俱增,终日茶饭不思。朋友见他这样下去非出乱子,就建议他亲自去请求列子先生高抬贵笔。
  途中,杞人看见一人在杂草丛中御风而行,想必正是那传得神乎其神的列子先生的“御风之术”,今日一见,大开眼界!杞人好不容易追上列御寇,却发现列子原是乘一匹低矮小驹在丛中穿行,不由得大失所望。
  杞人道明来意,见列御寇没有什么表态,便拍马屁道:“其实我此次前来,更是出于对先生的崇拜之情。先生相貌堂堂,玉树临风……”
  列子一听,心想:哟!世人都说我家里穷连锅盖也揭不开,也以为自己像别人说的一样面黄肌瘦,看来是太过自卑也!
  列子暗喜,心胸豁然,于是随便曰了一句:“何以解忧?唯有天崩!”便策马奔去。
  杞人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见列子早已消失在地平线上,只得摇摇头回家去。
  这天,杞人朋友来访,数量比原来少得多,杞人之妻迎客曰:“我家官人抑郁之情日益深重,整日念念叨叨地说什么‘何以解忧唯有天崩’,也不知道那玄乎的列子给我官人施了什么妖术!令我好生悲伤啊!”
  于是朋友纷纷表示同情,也不曾与杞人一叙便离去。“何以解忧,唯有天崩”却作为流行语在全国传开了。
  与此同时,杞人忧天一事仍在全国各地沸沸扬扬地传着,杞人很快成了年度“中原红星”。
  是夜,原本平静的天地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压过来,顿时电闪雷鸣,大地震颤了起来,越来越剧烈,恐怖笼罩了整个杞国。大雨滂沱而下,冰雹砸毁了房子,人们都跑出来,在惊慌中狂奔,想寻得一处避身的所在。突然有人喊了一句:“天崩啦!!”于是尖叫声更加喧嚣,老弱病残都跪倒在地向上苍磕头。
  杞人之妻见此情景想拉杞人逃出去向上苍跪拜,却见杞人早已跳到当街,大声笑道:“何以解忧?唯有天崩!……”杞人是疯了?
  玄得很!就在这能跟雷声一比高低的呐喊声中,冰雹渐渐小了下来,大地停止了颤动,狂风收敛了气息,令人恐怖的铅云也赶着回家去了,一轮圆月高高悬在当空。夜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
  杞人没有疯,只是“在忧愁中爆发”了。
  他呵呵地笑,这下真的不需再“忧”了——没人会嘲笑他“忧天”,现在,人们肯定感激他还来不及!
  杞人望望众人,然而那些眼睛似乎都在燃烧着“揍你一顿”的怒火,它们分明在说:“都是你害的!是你庸人自扰,是你说什么‘何以解忧唯有天崩’,是你触犯了老天爷!”……
  之后,杞人的朋友来访,数量甚少,杞人之妻哭哭啼啼地迎客:“我家官人完全成个呆子了,整天除了吃饭睡觉拉屎就知道说‘何以解忧唯有天崩’,令我好生悲伤啊!……”
  ……
  后记:但愿我能从这篇文章里稍微折射出一点点关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四:[什么忧什么患]淮南子泰族训

泰族训
【原文】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祸除。远之则迩,延之则

五:[什么忧什么患]《水调歌头》鉴赏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

六:[什么忧什么患]清·龙启瑞《病说》阅读答案(附翻译)

病说
清·龙启瑞
客有患郁湮之疾者,龙子过而问焉,见其兀然而坐,偃然而息,日饭三釜,食之尽器。龙子曰:“子病乎?”曰:“病矣。”“然则子何病?”曰:“吾苦腹疾而事圊(如厕)焉,医者治之,三月而不效,吾忧之不知所出,辍吾业以治之,则痰益以剧。”
龙子喟然叹曰:“吁!吾乃今知子诚病也。夫子之所谓腹疾者,是特饮食寒热之为患也。夫万物生于神,养于神,故神聚则强,神王则昌,神衰则病,神散则亡。是以啜糟之夫,卧之颠崖之侧而不堕者,其神全也;

七:[什么忧什么患]生命的意义_3000字

  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则在于积累.不要乞求太多,每天一点点就足够了。所有的失望和不满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贪婪。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们就会拥有整个世界。是啊!什么时候我才能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真谛’多么圣洁的两个字啊!多么深远的词!词义的渊博!岂是我一个学识浅陋的人可以领会?‘感悟生活真谛’需要增添多少次人生的阅历?需要历经多少回生活的磨砺啊?又岂是懵懂的我在一朝一夕间可以悟化?生活的甜美与苦涩,需要我自己去经历!生活的快乐和忧伤,亦需要我自己去体验!生活就是在锤炼我,在锤炼中让我感悟生活的真谛.
  我想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结时放弃一切。睿智者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松开了双手。”
  我们当然得热爱生活,生活充满了奇迹和美丽。我们常只有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含悟到这条真谛。这是我们曾经的所有都已远去,而时光是不能倒流的。
  我们怀念消失的美丽和逝去的爱,但更令人痛苦的是当美丽之花绽开时我们却视而不见;当沐浴着爱的光辉时却未能以爱来回报。
  一次经历使我重新认识了这条道理。由于身体的某些不适,我在医院住了一段,受到精心治疗。说实话,医院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地方。
  一日清晨,我拄着拐杖穿过一片庭院,到对面的大楼里接受身体检查。当时我从病房一出来,惟一的感觉就是阳光直射在我身上。多么美丽的,多么温暖,多么灿烂!
  我四处张望,看其他人是否同我一样陶醉其中。但行人来去匆匆,眼睛中是紧盯着地面。其实我也曾像他们一样,对生活中的阳光漠然无睹,而让一些琐碎甚至卑微的小事占据心头。
  这就是生活对我们的第一个要求:永远不要心忙得忘记生活的奇迹和乐趣。拥抱每一个即将到来的黎明,拥抱每一个小时,抓住金色的每一分钟。
  紧紧把握生活,但不要患得患失。这里它告诉我第二条真谛:正视我们所失去的,该去的就让它失去。不管是对感情,还是对事物!
  不要乞求太多,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就是因为乞求的太多了,我们的人生才不完美,我们才会不幸福,其实,所有的不幸都是来源于我们乞求的太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失望和不满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都有七情和六欲。
  但是,如果我们乞求的太多了,我们就会永远不幸福,当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是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是怨天尤人呢?还是破罐子破摔呢?
  其实如果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是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应该坐下来,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不满、失望。难道我们就不能少一点乞求,多给自己点快乐吗?
  我们要想快快乐乐的活着,就不要祈求的太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上帝就是让我们赤条条的来的,一无所有,以后拥有的一切,都是上苍赋予我们一切,是上苍赐予了我们生命、亲友、思想和财物等等的一切,上苍待我们何厚?我们应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但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就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我们的不满足和不快乐。
  对生活祈求的太多,太多了,生命就会显得过于沉重,试想,过于沉重的生活,我们能感到幸福吗??祈求太多,太多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都成为了累赘了,这样终生不能轻松。试问这样的负担又怎么能让我们幸福呢?
  任何奢望都是不应该有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也不会长钞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愉快祥和的度过每一天,我们就是幸福的。
  不要乞求的太多,每天一点点,日积月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富翁!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荆刺密布的山径,也遇到过波涛汹涌的大浪!一路风程,一路坎坷!不怨天,不恨地!因为那是生活对我的考验!要我坚强,让我勇敢!虽说,历经风雨才见彩虹!虽说,拨开云雾才见青天!但有些事情,是要亲自遇到了才可以领会!有些事情,是要尝试了才知道酸甜!这样,才会让自己真正的领略到什么是人生!现在,一切过去了!也许有一天,我还会遇到。可我不怕!不仅在于:我知道了如何从容的去面对一件事!关键在于:我知道了如何冷静的去处理一件事!曾经,现状给予自己的蛊惑,而今,可以摆脱羁绊,走出废区!擦干眼泪,掸尽身上的尘垢,抬起头,再向前走!生活中,会有山花灿漫的微笑,亦会有柳绿花红的春天!一片的欢歌,一片的美丽!天高和海阔!
  心中独有的清风和明月!去体会生活中的百味!去领悟生活中的真谛!云卷会有云舒,日落会有日出!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虽然,天气每天都会在变幻的!但是,要明白!如果没有千变万化的万物,哪来更新的明天?体验生活中不爱猫扑.爱生活的快乐!即尝试着在苦涩的生活中去找寻快乐!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感悟生活!领悟生活真谛!我还在搜集……搜集不完的真谛!
  从我们呱呱坠地,我们就开始了生活,拉开了人生的围幕,点起了人生的按钮,撑起了人生的航帆。幼时,我们都是童真可爱的,无衣食之忧,无人际交往之烦恼,总可以和小朋友玩乐、嬉戏,那一颗颗干净的心,犹如水晶——透明。那时懵懂的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尽情尽意的玩乐吧!
  慢慢地,我们长大了,虽仍可以依偎在父母的‘襁褓’之中,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总该自己处理,偶尔会来些流言蜚语,让我们头昏脑胀,反我却想说:流言蜚语等于一缸浑水,解释的话等于越搅越浊,静静地等着它,它自会澄清。那刻,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等待,等待新生,训练耐性。
  走出学校这个避风港,我们总得迈入社会,社会是多么现实与残酷。雾里看花,云中望月都是一种朦胧之美,然而,我们就需要一点烟雾去把粗糙的现实软化,使它看来柔和些,多些美感,让我们更能接受生活,适应生活。但说到社会的残酷,是因为我们为了生活,为了生存,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工作,不过我们也应该在繁忙中给自己精神上找一点清凉的机会,静下来看看远山的白云,听听细雨风声,品品清茶咖啡,生活的烦恼就会慢慢消失,精神不是紧张,反是松弛和愉悦了。
  其实生活的真谛就在于调整,在忙中偷闲放松自己,在现实中寻找朦胧开导自己,在谣言中安静训练自己,保持儿时的童真愉悦自己。总之,让自己更适应生活的变异,让自己享受生活的美,用心创造新生活,让生活快乐永驻,幸福、自由!
  悠闲的假日里,这样一个暖暖地午后,我选择窝在家里!聆听音乐;翻阅书籍。房间里,写字台前。一杯刚冲开的菊花茶,腾腾的热气中散发着淡淡的香味,清香怡人!沁人沁脾!手边是一本海迪姐姐的事迹介绍,耳边是一首郑智化的《水手》,如此馨境雅意,感觉轻松自在!很舒服!
  在生活中!我遇到过荆刺密布的山径,也遇到过波涛汹涌的大浪!一路风程,一路坎坷!不怨天,不恨地!因为那是生活对我的考验!要我坚强,让我勇敢!虽说,历经风雨才见彩虹!虽说,拨开云雾才见青天!但有些事情,是要亲自遇到了才可以领会!有些事情,是要尝试了才知道酸甜!这样,才会让自己真正的领略到什么是人生!现在,一切过去了!也许有一天,我还会遇到。可我不怕!不仅在于:我知道了如何从容的去面对一件事!关键在于:我知道了如何冷静的去处理一件事!听一首郑智化的《水手》,你也会想要去做那勇敢的水手!看一篇《可怜天下父母心》,问自己:你可知道父母的两苦用心?曾经,现状给予自己的蛊惑,而今,可以摆脱羁绊,走出废区!擦干眼泪,掸尽身上的尘垢,抬起头,再向前走!生活中,会有山花灿漫的微笑,亦会有柳绿花红的春天!一片的欢歌,一片的美丽!天高和海阔!
  心中独有的清风和明月!去体会生活中的百味!去领悟生活中的真谛!云卷会有云舒,日落会有日出!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虽然,天气每天都会在变幻的!但是,要明白!(励志一生http://www.lz13.cn)如果没有千变万化的万物,哪来更新的明天?体验生活中不圆满的快乐!即尝试着在苦涩的生活中去找寻快乐!这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感悟生活!领悟生活真谛!我还在搜集……搜集不完的真谛!
  生活的艺术之一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因为生活即是矛盾:一方面它鞭策我们不懈追求,另一方面又强迫我们在生命张结时放弃一切。睿智者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他紧握双拳;离去时,却松开了双手。”
  我们当然得热爱生活,生活充满了奇迹和美丽。我们常只有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含悟到这条真谛。这是我们曾经的所有都已远去,而时光是不能倒流的。
  度过艰难的岁月,这一天如期而至,一切新鲜感全消失了。最令人难忘的是追求的过程,原来生命在于其过程。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不要以别人为目标,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存在差异。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只要为生命而奋斗不息的人,都是有价值的人生。不断进取,努力,才可以主宰人生。努力过,拼搏过,拥有过,人生便无悔。
  人的一生里总有一个能读懂彼此的人,她不等你讲话,就能准确的理解你的心思。这种朋友不用太多,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你处在痛苦无奈中的时候,当你不能承受命运给你打击的时候,那个默默无言地守候着你的人,就是你最需要的----知己。哪怕这种感情像夏夜天际划过的流星一样,有着极令人忧伤的短暂,但对于一个人来说,那一瞬间的美丽是可以付出任何代价的。
  爱情很美,人人都渴望得到真爱。但是如何去爱,很多人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言行举止却证明TA还未成熟。爱一个人,就要先从爱自己开始。当然,不是自私的爱。而是关注自己的健康,填充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言行举止,增加自己的实践能力,……一个不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又怎能去爱你,照顾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都丢了,拿什么和你长相思守。爱对方,就要不断扩充自己的学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知识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思维,我们要随时代一同进步和发展。没有知识,就像行尸走肉。没有智慧的爱,是庸俗的。爱,不是那么轻易说出口的话。茫茫人海遇见TA,从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爱,是命运的安排,是缘分。既然爱了,就要有一种责任感,要让对方幸福,就要不断的努力奋斗,为了美好的明天。如果是真爱,相信谁都会为了幸福的明天而努力,只求天长地久,而非短暂的瞬间。学会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从点点滴滴提高自己。爱对方更要懂得先爱自己。
  从不曾奢望得到更多的东西,经历过这许多难忘的岁月,再来回首每段往事,心情是淡然的。只是无法割舍那份相恋的情怀。虽然远在她乡,但是心在咫尺,纵然有一道永远也无法逾越的屏障,千山万水的将我们阻隔,但是,我愿意为了那份简单的真情而守候着!守候在自己安静的心灵世界,为那份澄澈的感情心甘情愿的付出!
  人生好奇妙,一个小小的挫折,可以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乐观的人视它为锻炼自己的机会,于是他竭尽全力去战胜它;悲观的人视它为阻碍自己的险峰,于是他畏缩不前想逃离它。直到有一天,乐观者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致,而悲观者却因冲不开内心的枷锁,最终困死于自己堆砌的黑暗城堡中。人生是短暂的,为何不做快乐的自己,去编织我们的快乐人生,让快乐围绕你我他,让我们的人生不再有遗憾。
  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后,我由衷的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感谢网络给了一个让我认识你的平台,感谢你给了随缘,惜缘的朋友!让人生多了份精彩,美好与欢乐!举起心中的酒杯,为你敬一杯友谊的美酒!让友情永恒!祝福我的朋友,我祝愿你一生!人生由你而精彩!
    高二:15537655275

八:[什么忧什么患]“六一居士自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2分)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①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圭组②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③,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圭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注释]①庄生:即庄子。 ② 轩裳

九:[什么忧什么患]累 (1)_550字

  校园里,活的太累。
  我们这所小学里,也不是不良学院,可是,我亲眼见到,六年级,一个又高又大又胖的同学,把我们班的一个小同学径直拉倒地下,像看着一只死狗那样,用双手掐他的脖子,怒吼着。接着用脚猛踢他的肚子,砰,砰,砰。每一下,都让我觉得可怕,显然,同学们对他敢怒不敢言,怕遭到同样的待遇。可是,居然有的人还脸上带着看热闹的神情,似乎这是好玩的事情一样,是他们正想要的效果。这更令我的心寒冷,春夏之交,为什么我的心会冷得彻骨呢?
  我的神又回到了现场。胖同学用脚踩着他的头,继续喊着:“你到底说没说!”“没有!”每说一次,就把鞋底在他脸上磨,这样几次,胖同学终于感到没趣,留下一口吐沫,转身离去,我们的班长是个女生,可她此时充满了勇气,展开双手,不让他离开,“你打了我们班同学,你凭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胖同学用身高差瞪视着她,而她也不甘示弱。“要不是你是女的,我早打你了!”留下这句话,他扬长而去,留下了愤慨的人们和看热闹的人们。
  这件事往后,我本希望学校做些处罚,可是,什么都没有,连个说明都没有,仿佛这件事从没发生过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便不报希望了。呵呵,连这种事你们都不处理么,你们是酒囊饭袋么?疑问充斥着我的心灵,最后还是一想,罢了罢了,连小同学都不在提起了。让它被心灵的风吹过吧。
  讲过了外忧,下一次必要讲内患了。
 
    五年级:jiateng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kuaijikaoshi/11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