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会计审计论文】

关于雨的古诗篇一:古诗词合集(四篇)


吟秋

一枝红蕊浸香冷

风追枯残碎短亭

雨问年少何破落

夜夜憔悴似断魂

诉别离

烟雨江南情凋零,真心不移爱离弃!

相思千里去恨谁,红尘唯有我独孤!

篱落

篱落深处房草摧,

庭前踌躇今昨非。

待到来日柳飘絮,

试问胡燕归不归?

念师恩

一淋春雨润无音,

万野萌芽拔地亲。

欲报启恩雨却去,

齐抬芽头北望倾。

关于雨的古诗篇二:春天总是美

  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爱春天,赞美春天,是因为春天景色宜人,处处皆可入诗。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慢慢品读,不知不觉已陶醉其中。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乳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二句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景色,二月里,春光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好像被美好的春色陶醉了。三、四句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给读者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这是宋代诗人晁冲之的《春日》。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颜色真是五彩缤纷,太阳是红灿灿的,天空是湛蓝的,树梢是嫩绿的,迎春花是娇黄的……难怪诗人爱吟咏春天,画家爱描绘春天,因为春天是世界一切美的融合,一切色彩的总会。我很奇怪,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春天来到大地?  
  春天的雨是连绵的、柔和的,它滋润着大地,抚摸着大地,小声地呼唤着大地,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时候,他们竟悄悄地汇成了小河,积成了深潭。啊,原来是春雨给潭水带来绿色的生命。  
  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的。早春的,带点儿寒气的风,吹醒了万物,树梢绿了,大地绿了,连高耸的楼房的平台也绿了。宋朝的王安石有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多么好啊!但又何止是“绿”?  
  在风的吹拂下,满山满坡的野花睁开了眼,一朵、两朵,一丛、两丛……连成片,汇成海。人们面对这蓝的、红的、黄的……气势磅礴的色彩的海洋,烦恼没有了,萎靡没有了。感谢春天的色彩给我们带来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再看看春天的天空吧。怎么天空也是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啊,那是孩子们放的风筝。在蓝天白云映照下,千姿百态的风筝潇洒自如地飘舞着,飞升着,多么使人心旷神怡的景象啊!春天属于孩子们,天空属于孩子们,然而他们不是同时也在努力地打扮着春天,增添着春天的色彩吗?  
  在这一个温暖的季节里,在树林里,许多的树木都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大家都不肯相让,红的、黄的、白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真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坛。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地飞来采蜜,在半空中飞来飞去。  
  在树林里,许多的小鸟在自由自在欢乐地飞翔着,高兴起来,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和煦的春光吹拂着小河,河水忽然被一阵悦耳、动听的笛声所牵动,放眼望去,一群顽皮的小孩子正用垂柳的茎做柳笛呢!他们吹出了心里的幸福和快乐。           
  但是,如果你俯下身子去仔细审视,你会发现在悦目的色彩中,还有零星的枯黄,那是残冬留下的痕迹。你也许会叹息:“真是美中不足啊!”是的,望着那几茎折肢断臂、垂头丧气的小草,谁还会有好心境?可是,你不妨削去枯黄的冬衣,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嘿!里面却是绿的!原来外表枯黄的小草也在孕育着,孕育着更美的春天。  
  我终于明白了春天的色彩为什么这样丰富:是春姑娘手中的彩笔勤奋地挥动着;是稚气的孩子们天真地打扮着;是被人们忽视的小草默默地孕育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色彩的怡悦的人们啊,你为春天的色彩贡献了什么?

关于雨的古诗篇三:诗两则


雨,你是那样的柔和,

 

连那有美丽身姿的桃花也羞红了脸。

 

雨,你是那样的暴躁,

 

连那摩天大厦也挡不住你的咆哮。

 

雨呀雨,请你告诉我,

 

你为什么有时柔和,有时暴躁?

 

风的颜色

 

风的颜色一会儿变绿;

 

一会儿变红;

 

一会儿变黄;

 

一会儿变蓝。

 

不信你瞧……

 

风吹到了草地上,风变成绿色的了;

 

风吹到了桃花上,风变成红色的了;

 

风吹到了迎春花上,风变成黄色的了;

 

风吹到了瀑布上,风变成蓝色的了;

 

风啊风,请你告诉我你为什么老是变颜色?

关于雨的古诗篇四:生活自有诗意在

生活自有诗意在
  有人认为看“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是诗意;有人认为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是诗意;还有人认为体味“千里共婵娟”的情怀是诗意。其实,只要细细品味,生活处处充满诗意。 ——题记
  江南之韵
  留恋着马致远的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让人联想到小家碧玉的江南。
  小雨淅淅沥沥的洒落着。雨点像串串的珠帘,又像幕布,把时光依稀涂抹在天上,把记忆唤回到飘雨的季节里。青石板路上溅起一朵朵冷艳的花。听着窗外的霏霏淫雨,再也忍不住了,撑起那把油纸伞,踏过青苔石板,享受着绵绵细雨的沐浴,听着那已远去的木屐声,让雨为我洗去一身的风尘。
  雨丝细细密密,如丝如织,宛如绣娘手中的针线,又似琴女纤指下轻盈柔和的筝弦。远处的农民穿着斗篷辛勤的耕作,娃娃们更是闲不住,赤着脚在水塘里跳着叫着,打破了宁静,笑声回荡着,一切都氤氲开去……
  金秋之魂
  徜徉在山间,感受着秋天的气息,我理想中的秋是那一道道的山岭,一座座的山峰,铺满落叶的山径,曲曲弯弯,向枫林深处无尽地伸延。满山遍野的枫叶,铺展成红色的海洋。那一抹抹、一簇簇的红,叫人心襟飘荡。层层叠叠枫叶伸展着的随风飘摇,那红色是不变的情愫,是生命的激情。正可谓“霜叶红于二月花”。
  枫叶的美,美在傲然临风,美在从容飘逸。它不比春花的妩媚,不比夏花的妖娆,不比冬梅的傲骨,却在秋色中独放艳丽。又到满山枫叶红,那条被秋枫染醉的溪谷,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因为那满山的霜叶是秋之魂。
  当枫叶再度霜红,我依然会徜徉在深秋的枫林,漫步在飘满红叶的小径上,把枫叶夹进喜爱的书中,把秋天收藏在记忆里,用一生的岁月记下那如诗的意境。
  婵娟之情
  月亮总是用来抒发思念之情,所以中秋节的月亮被这情充斥的亮又圆。
  晚霞消退,太阳渐渐褪去了明亮的光辉,留给大地的是暗红中的忧伤,忽然一种莫名的银白洒在了大地上,月光撒进清冷的庭院内,按抚着那群聒噪的鸟儿。在那颗桂树旁,今夜,有多少人醉倒在那圆圆的酒杯里,有多少人在梦里踏上回家的归途。天上,那圆润的明月里,吴刚有没有砍完桂花树了呢?玉兔是否还在捣药?只有那嫦娥知道,只有那悄悄飘过的云彩知道。梦醒了,无奈趋使他写下了那首:“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韵,那魂,那情,交织在一起便有了诗意,只求你细细去品味,其实生活自有诗意在。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lunwen/22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