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财务管理论文】

第一篇精神是物质的:水知道答案观后感800字 水知道答案观后感


《水明白答案》又一次揭示了精神与物质之间具有联系,这种联系不一样于唯物论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也不一样于唯心论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我们看到,精神与物质之间的联系是一性的。作者的波动论是他用自我的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他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精神是具有波动性的。既然精神具有波动性,说明精神是有物质载体存在的,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其实,早已有科学家发现了人在思维的时候能够发出象大脑一样的物质,一般人发出的这种大脑形态的物质时间不长就散掉了。不管时间长也好、短也好,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是真实的事实存在,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

这个世界多姿多彩,具有无穷的魅力,这是世界对于我们物质一面的展现,它对于我们精神一面的展现又在哪里呢?我们都明白了,精神与物质是一性的,世界对于我们物质一面的展现,其实就是对我们展现了精神的一面。我们好象并没有接收到世界对于我们精神一面的展现啊,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我们自我!让我们想一想,人——看看自我吧,老是在想、嘴也在讲:多挣点钱,生活得更好;孩子要好好念书,长大了要有粗细;某某对我不好,这口气我咽不下;自我搞点什么名堂,出出名……很多人把追求到达什么目的作为自我生活的目标和乐趣,没有追求就没有乐趣,甚至还把“执着”当作人的优秀品质,这样的人,确实很难接收到世界对他精神一面的展现,这是因为他自我追求的想法所构成的物质早已经把他自我包围住了,想法越不好,这个物质的范围越大越厚,那么这个人就走向毁灭!

有这样的生活态度:一切随遇而安、随其自然;是我的,我就拿着,不是我的,我也不稀罕,也不追求;在个人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还能一笑了之。一般都会说这样精神境界已经很高了。那么按照“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道理来衡量,他在物质上会真的有损失吗?在我个人体验来看,没有真正的损失,反而一切都和和美美!

这不是阿Q精神,而是真正贴合自然规律的做人态度,明明白白的做人,这样的态度不是我看这本书学来的,我在那里不是在宣扬这本书有多么多么好,我是说这本书的资料反映了“精神和物质是一性的”道理。

古人或老人有句话“积德”、“损德”,这背后的内涵恐怕很少有人去琢磨了,也很难相信了。

第二篇精神是物质的:高中优秀议论文900字 心富者富,心穷者穷


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中,80后的作家陆琪认为人越有钱,心就越穷。在他的眼中,钱与心,或者说物质与精神是此消彼长的,呈明显的反比趋向。但是,我则认为精神富裕与物质富有之间本质关联。

一个人如果按照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分的话,就可以分成富有者与贫穷者。但是无论一个人是否贫穷或富裕,他们都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而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会快乐,也会悲伤。我们不能按一个人的物质财富的多少来判别一个人的精神富有程度,因为我们不能简单说富人就一定痛苦,而穷人就一定快乐。

所以说,富人可以快乐,穷人亦可以快乐,而快不快乐,主要由一个人的精神财富所决定。比尔·盖茨,曾多次位居世界首富之位,但是他却在每次登报的照片上笑得那么灿烂。这种发自内心的笑并不是一个整天郁郁寡欢的人所能发出的,这种快乐并不因为他的财富的多少而减小,而是因为他在物质富有的同时精神富有。而相比之下,果戈理笔下《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却一心计较自己的财富与地位,整日愁眉苦脸,结果是搞得郁郁而亡,不得善终。终日为钱所累的结果只会为钱所害,就算得到了一时的快乐,但这也不是真正的快乐。钱多不多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精神,老话说“人贵有精神”,钱只是一时的,但精神却是一世的啊!

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看到这一点,在追逐金钱财富与精神的时候,他们本末倒置,错将金钱风味第一原则,万事为钱,眼中无情无爱,只有钱在其心中盘旋,接着就挖空心思,昧着良心地拼了命去赚,有的甚至是不顾手段,将道义什么都置于脑后。我想,陆琪想批判的就是这种人吧!他们虽然财产多了,但都还称不上是富人。

在我的眼中,人的贫富应该是由其精神的富裕程度所决定的,而不是单纯的由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所决定的了。虽然我们还是可以分为富者与穷者,但不同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富人与穷人是不会因为出生如何如何,财产如何如何,它只按人内心的美好程度所确定,而精神美好的人必然是快乐的人。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富人,精神上的富人。

可喜的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积累精神财富的重要性。每年必去福州路几次,而我看到的是人数一年比一年增加,人们都孜孜不倦地从书中获取那一份精神力量,以扩充自己的精神金库。大家也没有像陆琪口中所言的那样,却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增长,在保障了物质基础的同时也完善了精神,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在拥有精神的同时,拥不拥有财富也变得无关紧要了,同时增长自然最好,但是物质贫穷却精神富裕也不会被金钱所累,相比那些空有金钱的人来说,这才是最富裕的人了吧!

第三篇精神是物质的:关于精神的作文800字 追寻精神的天空


我们都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接受大地的馈赠。阳光温和,我们感受自然的温暖;天降甘霖,我们享受水的滋润。人类社会纵使再繁华,其中一点一滴也都源于自然。

其实不止是物质,就连人类的精神,也都源于自然。自然大地本身不是坚实如恒,我们怎会有探求真理的决心?如果自然不是欣欣向荣、万象纷生,我们怎会对真、善、美有任何的理解?“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在江上的清风明月间,体悟到“短暂与永恒”的意义。

自然就是这般无私,如母亲一般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她的孩子以支持和慰藉。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我们,却常常无法理解这种“关爱”。

人们掌握了先进的科技,便向往舒适的生活,城市因此诞生。水泥森林拔地而起,四通八达的道路遍布全球。人类在大自然中盖起自己的“小花园”,在里面自得其所。

可是,舒适的生活非但没有使人生活得更幸福,反而失去了灵魂。在纷乱繁杂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谨慎地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于是人人都变得小心警惕,变成了钱理群先生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抱着计算器衡量着一切的价值,所谓信仰、理想、道德都可以当成交易的筹码,慈善多作秀,名声不得实,学历常造假,论文多抄袭……社会的各种问题开始凸显,人们匆忙地向前赶路,却将灵魂甩在了身后。

王尔德说:“我们生活在阴沟里,可依然有人仰望星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满社会的现状,于是向自然寻找答案。罗曼·罗兰为构思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形象焦躁不安了半年,一日他日出登山,看见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便高呼:“噢,我亲爱的克里斯朵夫先生!”一个经典文学形象由此而生。刘高程在菜籽沟成立文学艺术奖,他在低矮的池塘边,在厚重的黑土上,写《一个人的村庄》,最重点亮了一座村庄的文化之灯。

他们在人群之外利益之上,在天边的自然中探索精神的天空,与永恒对话,与天地对话,然后将宝贵的精神产物带给人群,促使人类思想的进步。

不妨从城市的水泥“牢笼”中逃出,去听听自然的声音吧。康德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终生仰望,一是心中崇高的法律,二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自然给予我们如此之多,为何要将生命浪费在阴暗的角落,数着几张钞票碌碌无为呢?

追求精神的天空,让生命更有意义!

第四篇精神是物质的:知足是一笔财富

知足是一笔财富
    “知足者常乐”,这是一句老话。既然是老话,就有承传延绵的道理。它像是一笔财富,让世人在奔波劳碌之中不致茫然。
    “知足”会淡化物质享受,更注重精神追求。人一旦超越了物质享受的束缚,心灵就自由丰富起来,心之所至,无所不至,足不出户亦可神游太空。一成不变的平淡生活也开始有滋有味,每天都会有新的了悟和喜悦。
    追求精神自由的“知足者”会无形中拉长了比别人更多的空余时间,忙碌中不忘看看流水、观观春燕、闻闻花香、品品清茶,带着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闲适,于闹市之中仿若翩然远离,如衣袂常拭,不教徒惹尘埃。
    “知足者”抽离了俗世的嚣扰,人也会变得恭厚谦和宽容起来。不锱铢必较,不唇齿相争,对名利者不屑辩,对无知者不需辩,对于一些不快之事往往一笑了之,就让它如云烟般消散,不留一丝轻痕。
    “知足”无关学识的高低,无关钱财的多寡,它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拥有“知足”心态的人,像藏着一座秘密的宝藏,脸上常洋溢着慈善的微笑,如煦日般温暖着自己和他人的心田。
    “知足”也许天生不带来,但后天可求到。拥有“向善”之心,就会时常有所得;时常有所得,就会时常知足;时常知足,就会时常快乐。
    所以啊,“知足”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掌握着心的方向,让阳光永久地陪在身边,常喜常乐!

第五篇精神是物质的:泼墨山水情


漆黑的墨汁淋在大片的玉版宣上,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缩影——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物质消费时代,人们追求的是越来越高档的物质享受和越来越精致的物质生活。殊不知,泼墨山水画的影子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灵魂上。

随着《小时代》电影的高调公映,里面出现的各种奢侈品吊足了许多年轻人的胃口,他们开始愈发地向往那种挥金如土的生活。

托尔斯泰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其实,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无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欲望,期望在不断积累的物质财富中获得幸福。但倘若仅局限于物质的追求,那他可谓是“精神上的穷光蛋”。仿佛浓重的深黑不断在宣纸上铺陈,愈发厚实的色调只会带来审美上的疲劳。

在美国喜剧《人人都爱雷蒙德》中,有一集雷蒙德为了让他父亲听到更高质量的音乐,特意买了一个立体声音响,结果他的父亲大发雷霆,坚决不要音质清晰、播放流畅的新音响。当老唱片“嘶啦嘶啦”响起时,父亲才心满意足地说:“这才是真正的音乐!”原来父亲年幼时参加家庭聚会听到的都是那种老唱片式音乐,那种亲切的味道是他心头一直挥之不去的。

这看似有些固执与可笑的举动,实则反映了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有些人反而欲求不满的心理。这是人类心灵里暗含的寂寞,灵魂中隐喻的残缺。当我们终于意识到过于浓黑的墨汁只会使我们更加疲乏时,我们会试着追求自身的生活。与其说这是外界环境使然,不如说是人的心境决定了这种追求——追求精神的富足。

像刚逝世的杜道生老先生就是这样箪食瓢饮的“汉字守护者”。他是一位古文字学家,熟读经典,热爱汉字,并以研究、传播汉字学为乐。他在文章《汉字——人类心灵的几何学》中明确指出:“我们国家民族因汉字而有统一之标志,我们历史文化也因汉字而得以万世之流传。”他对汉字的推崇可见一斑。虽然他德高望重,但他的生活条件却极为简朴——老人家中没有冰箱也没有电视,一张木板床他睡了六十多年。他研究汉字,不仅仅是将其当成一门学问,更是当成一种信仰,带着由衷的敬意,追求儒家学派的美好品德。

杜老先生的作风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尽管他物质匮乏,但他却做到了“精神领域的百万富翁”,这一点正是当今许多人所稀缺的。

还记得在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长篇小说《回归》中,女主人公索妮娅经历艰难的抉择后,放弃了原本优渥的生活,毅然选择了自己钟爱的费拉门戈舞。原来英国上流社会养尊处优的生活给她带来更多的是心理压力,而飞扬活力的弗拉门戈舞却带着吉普赛人特有的热情点亮了她的世界。在每一个激情迸发的舞步里,她都能看见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那是美好的人心最温暖的回归,她在对艺术的追求中,发掘了本真的自我,其中闪烁着的精神光辉,着实令人动容。

因此,一幅优秀的水墨画作品不仅需要浓墨涂抹的深黑,更需要平实的清水滴染和大片的留白。正如我们的社会,除了需要高速发展的经济作为底色外,更需要的应该是足以容纳丰厚的精神追求的“留白”空间。

泼墨见山水,梵花开隽美。撷泼墨之精髓,绘浮世之山水。这是我们的梦想,更是我们的追求。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lunwen/230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