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教育学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劳动教育论文2023年论文五篇,欢迎品鉴!

第一篇: 劳动教育论文2023年论文

  摘要:在一次大扫除中,有学生逃跑了。我没有严厉处罚他,而是让他去看劳动,体验同学劳动的辛苦,从而为自己逃避劳动的行为感到内疚,学会感激他人的劳动。通过做一天父母的活动,亲历父母每天的辛勤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从而感激父母,学会感恩。有了劳动体验的肥沃土壤,才能长出“知恩”的好苗,结出“报恩”的甜美果实啊!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易位体验,巧妙进行感恩教育,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关键词:劳动;体验;感恩;尝试;反思

  起因:大扫除有人逃跑了

  那天是星期一,按学校惯例下午要进行大扫除。我交待学生要认真打扫后就回办公室备课了,准备结束前再回来检查。我带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训练有素,做值日井井有条。值日安排表上一目了然:谁哪天值日?谁扫地?谁摆桌椅?谁拖地?谁擦黑板?哪个角落谁负责?安排得清清楚楚,每个人都有任务,每项工作都有人负责,可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我还每天安排一个班干部做“检查长”,负责检查把关。放手让学生去做管理,老师负责最后验收。

  大扫除还没进行到一半,“检查长”楊华燕就气急败坏地跑进办公室:“老师,王浩逃跑了,第二组没人扫地!”哦,竟然有人逃避劳动?“你说怎么办呢?”我问杨华燕。“要狠狠地惩罚他!这个学期他已经逃跑两次了!”杨华燕气愤地说。处罚就有用吗?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学生,他也不爱劳动,每次值日都找借口溜掉。我罚他打扫一个星期,为防再次逃跑还每天亲自监督他劳动,没想到过了几天他又故伎重演了,真是又累又没效果。后来我干脆打电话给他爸爸,让他把孩子押送到学校打扫。后来他再也没有偷懒,但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二天他身上的累累伤痕和受伤的眼神。

  经过:奖你“看”劳动

  不搞清楚为什么要劳动,光惩罚是没用的。第二天,我找王浩来问话:“为什么不做值日就走了?”“我和一班的李杰约好打乒乓球,去迟了就没有位置了。”王浩低声地说,“老师你今天罚我吧!”看他一副赴汤蹈火的样子,我忍不住笑了。突然灵机一动:“我不罚你,就奖励你‘看’一天劳动吧,把你看到的和感受到了的东西,详细写在日记里。”

  第二天,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王浩的日记。他这样写道:“星期一我没有值日,因为李杰说要打乒乓球,叫我早点去霸位置。而且大扫除有28个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没想到还是被逮到了,都怪杨华燕多事!老师没有罚我,我觉得很意外。劳动有什么好看的呢?真奇怪!我到了教室,看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打扫。谢婉君在擦桌子,很仔细地把桌面的污迹擦干净,56张桌子她擦了好久;李婉婷在扫地,把抽屉里的纸屑、地上的垃圾都清理干净;刘北诚在擦窗户玻璃,他先用湿抹布,再用干报纸擦,他差点从凳子上掉下来,我冲过去帮忙,一起擦。有了我的加入,窗子很快就擦干净了,刘北诚说合作愉快,我听了很高兴。林涛在拖地板,看到地上有一块白色的东西,就蹲在地上用手抠。看到这儿,我的脸红了,那是我上课时掉的涂改贴,本来我想捡起来的,可它贴在地上紧紧的,我就懒得管了。我突然觉得很不好意思,我每天享受着的窗明几净、干净整洁,都是同学用劳动换来的,而我自己却没有付出。林涛告诉我,那天他和杨华燕帮我做值日,一直弄到五点多,回家晚了还被妈妈骂了。听到这儿,我内疚极了,心里十分感激他们。以后自己的劳动自己做,我决心再也不逃避值日了!”  

  高潮:再烧一把火!

  看到王浩的日记,我心里十分欣慰。惩罚固然能起到威吓作用,但通过劳动去体验他人的辛苦,感激他人的付出,从而明白为什么要劳动,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润物细无声”。我突然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感恩教育资源啊!“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点拨。抓住一闪即逝的契机育人,正是教育机智的最佳体现。我何不乘着东风,再烧一把火呢?

  在当天的班会课上,我放弃了原先预定的主题,而把主题定为“我劳动,我感恩!”首先我们讨论“为什么要做值日?”有的学生说:“不做值日,我们教室就会很脏,谁也不想在垃圾堆里上课。”有的学生说:“我们从小要学会劳动。”有的学生说:“要想教室干净,每个人都要付出劳动。”接着我请同学们畅谈“劳动的感受”。杨华燕说:“我要做完自己的值日任务,还要检查同学们的劳动,总是最晚才回家的,我觉得很累。但每次看到我班卫生获得表扬,我就觉得很高兴,为了班级的荣誉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子阳说:“我负责的是扫地,每次听到同学们表扬我扫得最干净,我就很开心,我觉得自己的劳动很有价值!”建波说:“上周我偷懒没扫干净第二组,结果检查时我们班被扣分了,我觉得很内疚!”然后我抛出第三个问题——“劳动是谁的责任?”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就热烈讨论起来。有人说“打扫教室是每个同学的义务”,有人说“自己的任务自己干”,婉均说得最好:“你们还记得课文《高尔基在给他儿子的信》吗?高尔基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就是说付出比索取更愉快。值日劳动就是为班级为同学付出,我们不能只是享受别人打扫的成果,自己也应该付出劳动!”听到这儿,王浩红着脸站了起来,对大家说:“我上次大扫除逃跑了,对不起大家!”我趁机拿出了王浩的日记,通过实物投影让大家阅读,当大家读到“听到这儿,我内疚极了,心里十分感激他们。以后自己的劳动自己做,我决心再也不逃避值日了!”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趁热打铁:“王浩同学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从内心感激他人的劳动,这就是感恩。”最后活动进入高潮——“从感激他人的劳动做起,学会感恩”。我先发言:“每天来教室上课,看到干净的黑板和一尘不染的讲台,我都很高兴,感谢擦黑板讲台的同学,是你们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接着孩子们踊跃发言:“感谢谢婉君,她把我们的桌子擦得那么干净!”“我们第一组的桌椅很整齐,经常受到表扬,这要感谢‘卫生小天使’刘彦兰每节课后摆桌椅!”“我们组的地板最干净,这是组长的功劳,他每次拖地都用很大的力气,把地板拖得光可鉴人!”……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擦柳柳成荫”,没想到一次大扫除竟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感恩教育契机。

  收获:一点启发,一次尝试

  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学生体验他人劳动的辛苦,从而学会承担责任,学会感恩,这是本次“大扫除逃跑事件”给我的启示。这次活动的成功,让我展开了大胆的设想——何不让孩子通过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从而感恩父母呢?

  说干就干!我顺势策划了“周末做一天妈妈(爸爸)”的活动,跟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全力配合,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孩子们在这一天内承担爸爸妈妈要做的事情,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家务劳动,要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来,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

  周一到了,在班会课上我直奔主题:“同学们,周末你做了一天爸爸,或做了一天妈妈,能说说你的经历吗?”学生经历了特殊的一天,心里憋了一肚子的话,早就想和大家交流了。听老师一问,话匣子马上就打开了。我随即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要求把一天中最难忘、最深刻的细节说出来。以下是学生代表的发言:

  王媛媛:我当了一天妈妈,家务活很累就不说了,最让我难忘的是辅导弟弟写作业。弟弟很懒,总是把作业拖到最后才做。星期六一大早,我就把弟弟从被窝里拉了出来,逼着他写作业。可是弟弟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我一转身他就拿起玩具来玩,真是气死我了!我忍不住打了弟弟,他才一边哭一边写作业,可是书写很潦草,还错了几道题,最后他还在爸爸妈妈面前骂我是“巫婆”呢。想到妈妈每天不仅要对付古灵精怪的弟弟,还要辅导懒惰的我写作业,真不容易啊!

  婉婷:我妈妈是在华丽市场买菜的,我帮妈妈干了一天的活。半夜就要起来到批发市场拿菜,回来还要择菜,去掉老叶,给青菜泡水清洗。当我拿着一把收拾好的菜心浸入清水的时候,冷得手都在发抖,感觉那种冷是刺骨的。中午饭也是在市场吃的,爸爸送饭的时候叫我累的话就算了,但我想坚持就没答应。一直站到晚上七八点才卖完了所有的菜,回到家我连澡都没洗,就倒在床上睡着了。原来妈妈买菜挣钱是那么辛苦啊!

  荟浩:我做了一天爸爸。我爸爸在妇幼保健院旁边开了一家水果店,生意很好。我一大早就跟爸爸到上冲水果批发市场去批发水果,拉了满满一车回来。打开箱子清理,发现不少水果压烂了,只能丢掉,真可惜!除去这些烂果,我们必须每斤卖高点的价钱才能有钱赚。而且水果在新鲜的时候才能卖好价钱,不新鲜的话就要贬值了。我很怕没人来买,怕水果烂掉。每当生意红火的时候我就很开心,没人时就很烦恼。生意真难做啊!我以前以为做生意很简单的,就是用低的价钱拿货,再以高一点的价钱卖出去就行了。现在我才知道爸爸每天都很辛苦,为了我们的生活,他吃了很多苦。

  交流还在继续,同学们说着、感动着。有了做一天爸爸或妈妈的经历,孩子们对父母更了解了,同时也感受到了父母生活的艰辛,进而体谅父母关心父母。

  通过劳动,我们体验了父母的艰辛,知道了父母为我们的付出,我们心中盈满了对父母的感激,那么如何表达这种感激之情?如何回报父母呢?于是,新的一轮活动“用劳动报答父母恩情”又开始了!

  活动反思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恩、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这样说。感恩教育的题材很多,可以听孝敬父母的故事,可以读《弟子规》《三字经》等民族文化经典,可以唱感恩的歌曲。心理学告诉我们,促进事物发生改变的有内因和外因,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听别人的感恩故事只是影响学生的外因,而自身的体验才是决定学生能否感恩的内因。而参与劳动是体验他人和父母艰辛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标准》提出:“体验”是现代学生学习的突出特征。“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的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走进新课程》第133页)

  教育的契机瞬息即逝,作为教育者要懂得及時把握。通过参与班级值日劳动,体验同学打扫的辛苦,知道卫生来源于同学们的劳动付出,从而学会感激他人,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做一天父母的活动,亲历父母每天的辛勤劳动,体验父母的艰辛,才会体谅父母,从内心感激父母为自己为家庭做的一切。有了劳动体验的肥沃土壤,才能长出“知恩”的好苗,结出“报恩”的甜美果实啊!

  以劳动为切入口,让学生进行易位体验,在劳动中学会感恩。这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p357。

  [2]《突发事件与感恩教育》,邹冬梅,《香洲教研》2009德育增刊。

  [3]《走进新课程》,朱慕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二篇: 劳动教育论文2023年论文

  摘;要:探究实践,有效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劳技活动,基于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学情,以《绣球花卷》校本课程为例,教师利用微课作为课堂主导,辅助学生主体现场实践,探讨教学过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感悟

  一、教学设计理念与学习任务分析

  《绣球花卷》是学校为特殊教育中较高年级学生开设的面点制作校本课程。本课内容来源于生活,内容兼顾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以技能学习为主,坚持知识讲解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虽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面点制作基础,但对于实际操作并不熟练,也没有做复杂造型面点的经历。基于特殊学情,将学生分为中度组和重度组。绣球花卷的制作在学生现有的面点制作基础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劳动中,促进学生手眼协调,优化手、脑技能,体现自我价值。基于以上思考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中度:认识绣球花卷,掌握绣球花卷的制作步骤和方法。(2)重度:初步认识绣球花卷,在老师辅助下掌握绣球花卷的步骤和方法。

  [技能目标](1)中度:通过观看微视频和老师的讲解,能独立揉面,均分剂子,通过搓一搓、摆一摆、压一压、整一整等系列动作掌握绣球花卷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互帮互助,提高观察力和自主探究意识,体验动手制作的创意与乐趣。(2)重度:在老师、同伴或助教家长的辅助下完成绣球花卷的制作,提高手部灵活性和动手能力。

  [康复目标]通过学生观察作品并亲手制作绣球花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面点的兴趣,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康心态,获得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揉面后均分剂子并搓成粗度长度相同的长面条。[难点]制作绣球花卷的造型。

  二、教学实录与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民以食为天,山东面食文化博大精深,同学们已经制作过很多面食了,请同学们给老师制作的这个花卷(演示提前制作好的绣球花卷)起名字。[这一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山东的面食文化,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出本课学习的内容。课件出示学生做的元宝卷、扇贝卷,灯笼卷,调动学习制作的兴趣和信心。接着教师出示自己做的花卷,让学生通过观察形状联系生活已有的经验,给要学习的新的花卷取名字,引起学生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讲授新课

  [板书]绣球花卷。

  [讲授]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和面、揉面、发面,提醒学生洗手,将提前发好的面团分发给学生,介绍不同颜色的果蔬粉。[这一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做花卷前和面、揉面、发面的过程,为后面的制作做铺垫,同时加强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投影]播放微视频《绣球花卷的制作》。

  [讲授]教师提问绣球花卷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师生总结后现场制作演示。

  [板书]揉、分、搓、摆、压、整。[这一环节,借助微课视频,从视觉上直观学习绣球花卷的制作,初步掌握制作步骤和方法,观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说一说绣球花卷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再记忆,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教师示范制作绣球花卷,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绣球花卷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投影]循环播放微视频。

  [指导实践]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绣球花卷,对于中度组学生,教师以口头指导为主,基本保证学生独立完成,鼓励使用不同颜色果蔬粉。对于重度组学生,教师加以辅助,帮助完成较难的步骤,如第四、五、六步。[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及时反馈学生的制作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鼓励中度组学生自主创新,帮助重度组学生完成基础绣球花卷的制作。]

  [投影]实物投影学生作品。

  [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做出合理的评价,鼓励学生欣赏、评议,说出自己喜欢的作品和理由。[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抒发感受,保护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喜爱和追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劳动体验,培养学生对手工制作面点的兴趣,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康心态,获得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审美能力。]

  [投影]劳动果实手心捧,劳动快乐说不尽!

  [讲授]教师总结:鼓励大家回家之后再次制作绣球花卷送给家人品尝,让大家感受劳动带给自己和身边人的快乐。带领学生一起喊出本节课的标题:劳动果实手心捧,劳动快乐说不尽![这一环节为课后延伸,学生不但体验劳动的快乐,而且能将学校所学的知识最终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为学生毕业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3.课堂总结

  本课教授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微视频教学和教师现场演示教学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地帮助学生掌握绣球花卷的制作。

  三、教学感悟

  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坚持知识讲解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课程倡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面食文化,复习已经学过的面食知识,温故而知新。讲授新课时,在充分考虑特殊教育学生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结合讲授法和多媒体演示法使学生获得生动、连续且真实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学习热情。同时要特别提到微课演示教学法,微课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现代化信息沟通能力。

  通过微课的使用,教师可以很好地提升自身讲解与总结知识的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微課教学能够提供给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除此以外,微课还可以作为很好的复习材料,学生可以将微课视频拷贝回家,在家制作绣球花卷时有任何遗忘或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随时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这样就提供给了学生变通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能够真正地拓展延伸到生活当中。在培育实践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培育实践热情。在本课的最后倡导同学们一起欣赏劳动作品,喊出劳动口号,这是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劳动热情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篇: 劳动教育论文2023年论文

  【摘要】

  人类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正是我们对人权的不断追求,所以才让人类从野蛮的时代走向了文明时代,从专权到民主,从人治人的社会走向了现在的法治社会。现今,各个国家都把保障人权作为法律的基础来保护,这些也是我们现今社会的共同目标。那么,以下要对劳动者在劳动各方面人权的保障来讲解分析以下。

  【关键词】

  劳动法;劳动人权;劳动保障

  人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了让人们实现自己尊严和价值,去发挥和享受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让人类从野蛮低级转化到文明的高级,从以前的人治人的社会发展到法治社会。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中,人权制度也在随着不断完善,现今尊重人权和保护自己合法的人权权益已经成为社会的根本目的。故此,劳动人民的权益保障是要经过劳动法律法规来实现实施的。我国第一部的劳动法是在1994年7越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它的出台积极体现出了保障劳动人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我国人权的保障来说,也起到了很大的进展。

  一、劳动法为劳动者提供了法律保障的基础

  从广泛的程度来看,人权与人权保障牵连到诸多方面,比如,法律、道德等,那么我们从这里来谈一下人权与人权保障从法律的角度上相互的关系谈以下此问题。

  (一)人权就是我们人类本性的要求

  我们大家人人都会要求自主、自由,还会要求丰富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舒畅,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些都是认得本性所来决定的。因为不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复杂的社会关系,这样人与人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妨碍了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时就要用法律规定权利和义务去加以改变,在人类社会一定的历史阶段,人权的保障、实现与发展,只有在法律的改变下,使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不断的超理性与和谐。

  (二)人权的本质就是人们本该享有的利益

  只有靠法律来保障与维护我们大家追求的利益都和他们的利益又很的关系的(马克思)。由此可见,人们所说的人权就是要受道德支持的,在现今的生活中,人权的利益必须只有通过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所规范的法规才可以得到保障。什么样的群体一个人,会享受到什么样的人权,那么怎样去确定与保护人权呢?那就有法律、法规做出明确的规定的并且我们还要借助于国家的意志去实现。

  (三)法律是保障人权的工具

  通过以上的简单分析,法律通过权利与义务的法律法规的方式去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实现对利益的向往与追求得到认可。因此说,我们所追求的人权就是法定的群里和义务。人权是通过法律来保障的,就如马克思说过的,“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这就是同一个道理。法律本着人类权利的需求而产生的,主要为人权的实现为使命。人权的保障是我们国家法律的重要事情。在现今的生活社会当中,我们的国家早就以核心宪法保障人权的体系为纲要。也可以这样认为,人权保障体系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是与法律人权离不开的,因为它是人民人权的保障书。故此,我们大家可以这样认为劳动法主要是以保障我们劳动人民人权的保障体系的子系统。

  二、劳动法对实现人权保障的条件和过程

  (一)劳动人民在劳动领域里的人权关系的实现过程

  一般的来说,理想的人权与法定人权的实现是处在一个动荡的过程中,那么就会受到社会法律、经济等限制的。人权分为:应然权利、法定权利与实然权利三种,这三种的人权的本身也是在相互不断地变化过程中。

  (二)劳动人民人权要靠法律执行的过程实现

  劳动人民权利的实现需要具备四个方面才可以的。

  (1)商品市场经济的情况发展,也就是发展生产力。

  (2)文化经济的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物质发展得越快就越丰富,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就会越高,同时劳动人民想要实现人权的性能就会越大。

  (3)社会法制等规章制度要点的重要性。法律是人权的主宰者,所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法律,让其保障人权的法律实施。

  (4)劳动人民人权意识的水平与发展。这也是对劳动人民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如果劳动人民不会使用自己的权利或是从不主动主张自己的权利,这种表现就是对权力的放弃,所以劳动人民要做到主动去争权利,并且提高对法律、对权力的认识,去实行民主,拿起合法的权利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权利而努力。

  三、结语

  总之,劳动法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能保障满足人们的实现,那么就标志着劳动法成功的实现了人权的保障,实现与人权的保障是互利的,两者的彻底实现是不现实的,虽然制定了法律去保护保障人权,但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要先实现人权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与阻止,例如,公共利益上的等。但是从总的来说劳动法的实施对劳动人民的权利起到了很大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飞速的发展,我们的劳动法也在随之不断地改善着,也在不断地适应到新的人权当中,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相信,法律的人权保障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好,劳动法也会对劳动人民的权利保障越来越完美。

第四篇: 劳动教育论文2023年论文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工作者们有必要对孩子们灌输正确的核心价值理念。立德树人的前提则是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这样的影响中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小学生的心智较为单纯,很容易被人左右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在课上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告知班级成员不可不劳而获。中国的传统美德需要新一代的青年人继承和弘扬,因此在新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孩子们劳动的价值以及其存在的意义,从而在实践中有所感悟和收获。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正心立德

  国家曾明确规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以此为前提的授课中劳动教育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学校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完成德育教育布置的重要内容。因此课上应该引进新的授课方式来改变现阶段课堂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小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教师应该对这部分内容加以重视,从而落实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并不仅仅体现在动手的过程中,它还包括了脑力的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更多的重视人们精神层面的内涵,由于课上缺少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至于很多学生出现了不劳而获的心理,他们企图在网络上通过求神拜佛,转发一些虚假内容来安慰自己的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这样的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为了遏制这样的想法,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劳动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要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通过思考和行动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贯彻我们国家的奋斗精神,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教育部对思政课进行了简单的调整,希望可以在实践中能够帮助同学们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真正落实正心立德的教学目标[1]。

  二、如何在课上进行劳动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小朋友们的心思较为单纯,在课上结合理论多加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思想。首先要告诉他们劳动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由于这一年龄层次接受的知识有限,可以从最简单的古诗介绍这一思想观念。在古诗悯农中曾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诗充分的描绘出了农民辛勤耕种的状态,我国作为粮食大国,种地所产生的粮食自然是为了满足国人的需要,只有付出了辛苦才能够有所收获。很多学生会认为农民这一职业身份社会地位较低,教师要对他们的想法进行纠正,职业并没有高低之分,农民靠自己的双手拼出一番事业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所尊敬的,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需要手工来完成耕地這些事情,同学们应该思考在未来能够依托自己的知识为农民们做些什么,通过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在这样的引导中能够让孩子们意识到任何回报都是需要付出的,只有自己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了行动,最后的收获才是最快乐的。将这些思想在课上渗透给班级成员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将自己的思想及时的端正,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督促自己,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真实效果[2]。

  (二)深刻理解内涵

  在观念的引导中,同学们可以深入的体会这一内涵,所谓“新劳动教育”首先还是体现在“新”当中,现在大多数学生的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不可能让孩子们直接到乡下去干农活,但是可以在不同的方式中体会这样的教学。因为环境的不同,孩子们与大自然接触较少,很难真正地认识到劳动的内涵是什么,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操场上,选择一片有泥土的空地,让孩子们将自己准备的种子播撒在泥土里,观察它的生长状况。之后结合一些理论教学和多媒体补充的视频资源,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同时结合现代的生活,思考体力劳动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创造怎样的价值,以此体会这一内涵。

  (三)实践中具体体会

  在理论的辅助过程中,还需要实践进行相应的补充。在如今的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的岗位可以供学生学习。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同学可以从事更多的脑力活动,例如为社区提供一些合乎情理的建议。年龄稍低一些的同学可以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例如组织献爱心的活动,或者闲置物品交易市场,在实际的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可以带上自己的父母共同完成这些活动,一方面增进亲人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能够感受到自己付出的辛苦有所回报的快乐,从而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所收获的知识。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能够切身体会到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值得尊敬的,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指引着他们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3]。

  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端正班级成员的思想,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并深刻体会这一内涵,同时在实际生活中领悟劳动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同时引导孩子们尊重不同岗位的劳动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中华,隋桂凤.培养行动力:走向“新劳动教育”的“立新”实践[J].中小学管理,2019,05:17-20.

  [2]赖慧玲.新时代的小学劳动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9,13:11-13.

  [3]张军瑾.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09:6-11.

第五篇: 劳动教育论文2023年论文

  摘要:文章以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为切入点,指出了现有教学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了创建新型教学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并就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体育;教学评价

  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坚持在全国中小学深入推进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一起制定了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必修课,是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年轻一代的重要途径。随着全国教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的关注,在体育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大量研究实践。在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实践活动中,体育教学的体系框架正逐渐成熟,而教学评价,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创新变革,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及内涵

  传统的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以增进儿童健康为主要目的,体育教学强调对儿童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而新体育课程标准中,从体育课程对增进儿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增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帮助儿童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等四个方面对体育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释,提出了更广泛意义的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小学体育新课标中提出了培养运动兴趣,形成合作精神,提高个人健康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多维度的课程目标,在传统体育课采用运动项目提高儿童体能的基本课程要求基础上,更强调培养儿童社会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蒙儿童的社会协同意识,帮助儿童养成伴随终身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自觉。从新课程目标的解读不难看出,传统的单一强调体育锻炼目的的体育教学体系,从教学的内容、形式到学生评价体系,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体育教学创新和适应新要求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小学校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担负的重要工作责任。

  二、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育以身体运动为主线,在课标改革后,新的教学领域逐渐增强,评价体系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新课标教学目标认识的局限导致教学评价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现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设计依然以传统的运动技能传授为主,较少考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为目标的教学设计,课程设计的目标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也多以体育项目的测评成绩作为学生评价主要参考。从新课程目标进行解读,现行教学评价仅仅强调了增进学生体能,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儿童心理健康、运动精神、健康意识的培养和评价。

  (二)强调教学计划的完成性评价,忽略教学效果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少学校,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内容逐渐丰富,教学中增加了体育欣赏、协作项目教学、儿童心理教育等教学内容。但由于大多数中小学校依然把学生体育项目成绩作为学生的终极考评,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参考也是学生体育项目成绩合格率分布,适应新教学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滞后,因此,尽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融入社会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涌现,但创新形式的体育教学课程缺乏效果评价,拓展形式的教学仅限于按要求完成教学计划,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教学活动成果也无法反映在学生评价中。

  (三)评价方法单一,以运动项目考核成绩替代全面客观的学生评价

  现行体育课程评价仍然采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技能考试成绩的单一形式。规定一些传统项目,如跑步、立定跳远、掷实心球、跳绳等,让学生参与考试,记录时间、距离、个数等参量,按等级计分,以此作为学生体育评价的最终成绩。这样的传统评价方法形式上过于单一,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停留在运动能力,无法反映学生的心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健康意识以及不同个体的差异化成长与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依然以教师为主体,难以贯彻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全新教学理念。

  三、构建义务教育阶段新型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框架的思考

  (一)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领域及水平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五个方面的教学领域目标,明确了各教学领域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应达到的水平,其中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儿童,应达到相应领域一级水平的目标要求,小学中段三、四年级的儿童,应达到相应领域二级水平要求,小学高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应达到相应领域三级水平要求。五个教学领域及其不同等级水平目标如表1所述。

  (二)基于领域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建设的思考

  教学评价用于评定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实现需要教学评价系统来保驾护航。新课标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从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健康意识等方面拓展了体育教育的范围。基于此,建立覆盖课程的理念、目标和价值取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在运动项目成绩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学习态度、协作精神、个体成长、体育知识和鉴赏等领域的水平评价框架模型。基于领域目标的教学评价体系框架模型主要包括体能评价、技能评价、健康评价、心理评价、社会适应评价五个方面,各评价领域覆盖教学目标与评价方法思考如表2所示。

  四、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创新教学评价体系,是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课题,教学改革的推进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体系框架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践设计等教学活动过程,以下就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给出几点建议。

  (一)实事求是,依据学校教学实际构建覆盖教学目标的评价体系

  由于地区经济文化环境不同,不同学校体育教学设施和教学师资力量等基础保障条件存在一定差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应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渐进式推进。对于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深入覆盖学科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形成包含体能、技能、心理、健康、社会性等全方位的学生评价体系,保障体育学科教学的顺利开展和不断革新。而对一些基础条件差的学校,则需依据学校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渐进式建设措施,从基础评价开始,逐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二)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体育技能考试走向开放、多元,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体育课程评价要摒弃传统的体育项目技能成绩考试形式。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评价更应以质性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个性化表现。评价不应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课程推进过程,重视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态度、情绪等综合表现以及不同个体为达成活动目标付出努力的程度。教师应观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克服困难、克服自我表现意识、主动与同伴协同以取得团队的胜利等。即使活动没有达到最佳预期,也应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体验,结果反而不是活动的终极目的。教学评价应克服单纯的技能得分,转向多元评价模式,不用单一的成绩去衡量所有学生,注重个体的差异性,关注学生自身的水平发展和进步。比起单纯量化考核,多元化的评价更能获得对学生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学生个性化考评档案的建立将对后续的教学活动十分有益,教师能针对不同个体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因材施教的教学和评价模式也能帮助学生积累良好的运动和成功体验,健康地成长。

  (三)强调评价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为所有学生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的基本职能,体育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为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社会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打下基础。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在学生评价体系建设中,教师作为观察者,让学生自主感知运动中个人行为和同伴行为,并对各自的行为表现进行互评和自评,作为教学活动的亲历者,学生更能体验自己和同伴的行为表现和思想情绪变化,能对自己和同伴的行为社会效应和心理状态给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五、结语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应始终把培养体格强健、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具有群体意识的学生作为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重视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倾向和综合素质培养。多角度创新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新型评价体系的探索和研究对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迅.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发挥小学体育教学的价值[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3.

  [2]方欣.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路径[J].新智慧,2020(17):72.

  [3]李清林.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方法[J].考试周刊,2020(18):123–124.

  [4]盛长军.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加强小学体育教学改革[J].家长,2020(3):11–12.

  [5]申风娟.试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少年,2019(2):286.

  [6]汪瑞卿.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7(20):95–96.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lunwen/39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