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网权威发布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更多爱国教育家张伯苓的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儿童故事网。

立志教育救国
  张伯苓生于1876年4月5日。那时中华民族处于日益寇深祸亟的灾难之中,自鸦片战争以来,屡战屡败,赔银割地,丧权辱国。1889年,13岁的张伯苓报考北洋水师学堂,希图强国。在水师学堂,张伯苓不仅学到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受到了近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严复的思想影响。可是,当张伯苓即将毕业要上舰实习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后来他到残存的通济轮上实习,亲睹了“国帜三易”——即1898年日本将威海卫交还中国,降日旗升龙旗,然而转天清廷又转交英国,再降龙旗升英旗,致使张伯苓“悲愤填胸,深受刺戟!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及苓将终身从事教育之救国志愿,即肇始于此时”。(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
  自那时起,张伯苓历经劫难、矢志不渝地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南开教育,义无反顾地践行教育救国之宏志。从1904年开始,经过30多年的努力,构建起一个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完整的南开系列学校教育体系:1904年创办私立中学堂(1912年始称南开学校),1919年开办南开大学,1922年成立南开女中,1928年成立南开小学,1931年建立经济研究所,1932年建立应用化学研究所,1936年成立南渝中学,1937年接办蜀光中学。张伯苓以南开系列学校为依托,开创并践行公能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周恩来等一大批民族英彦辈出南开,书就了爱国育才的光辉篇章。
  爱国,是张伯苓为人与办学最为鲜明且一以贯之的特点。他说,“南开学校系因国难而产生,故其办学目的旨在痛矫时弊,育才救国。”(同上)张伯苓认为,“教育目的,不能仅在个人。当日多在造成个人为圣为贤,而今教育之最要目的,在谋全社会的进步”。(张伯苓《以社会之进步为教育之目的》1919年2月12日)
  爱国为公,自强为能
  爱国,就要立为公之志向。张伯苓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为公之道德和为公之诚信。他说,“公德心之大者为爱国家,为爱世界”。(张伯苓《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1916年1月19日)他问学生及其家长,“将来是为国?抑为私?来宾中或有诸生之家长,必以为供给子弟十数年之费用,今日毕业后,宜略为家庭打算。但试问若无国,何能有家?”“诸生功课已毕业,此后应思如何为国为公,方不愧为南开学生”。(张伯苓《为国为公,傻做实做》1935年6月23日)他又说,“诚之一字,为一切道德事业之本源,吾人前途进取应一以是为标准”,“望诸君明徵学理,细味不诚无物之言”,“既深知之,即力行之”。(张伯苓《作事应以“诚”字为标准》1916年6月28日)张伯苓要培养的是“真诚、无私的领导者,使他们能够解决中国乃至世界所面临的巨大的问题”。(张伯苓《为了中国的民主而奋斗》1918年1月14日)张伯苓坚信,“如果公,如果诚,事就能成功”。(张伯苓《南开的目的与南开的精神》1934年9月17日)
  爱国,就要有“能力”。张伯苓说,“有爱国之心,兼有救国之力,然后始可实现救国之宏愿”。(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张伯苓讲的能力,包括学习的能力、研究的能力、团结合作与组织能力、写作说话能力、实干做事能力等等,统括为“为公服务之能力”(同上)。张伯苓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之自动力”,(张伯苓《南开学校的教育宗旨和方法》1916年1月19日)他说,“余尝为汝等计划,约有二法:一为先生之辅助;二为诸生之自治。夫然后先生之力渐减,学生之力日增,庶几人人皆有自治之精神而有作事之能力也”。(张伯苓《欲强中国,端赖新少年》1916年8月30日)曾任南开学校大学部主任的黄钰生先生指出,“在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中,自动、自觉、自治、自主、自创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这‘五自’的每一个‘自’,都是一种能力”。(黄钰生《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序》1984年)
  爱国,就要强健体魄。重视体育是张伯苓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特点。他说,“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南开学校自成立以来,即以重视体育,为国人倡,以期个个学生有坚强之体魄,及健全之精神……但苓提倡运动目的,不仅在学校而在社会,不仅在少数选手,而在全体学生。学生在校,固应有良好运动习惯;学生出校,应能促进社会运动风气。少数学生之运动技术,固应提高;全体学生之身体锻炼,尤应注意。最要者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1944年10月17日)张伯苓早在1907年就提出“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张伯苓《雅典的奥运会》1907年10月)从而成为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之第一人。
  爱国,知国,救国
  爱国,就要“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在1927年就指出,“以往之大学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shaoerjiaoyu/23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