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合同范文】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一):东京审判读后感

东京审判读后感 共有范文三篇范文一:《东京审判》——国人必看。为什么?冲着它的名字,想着它的内容,就足以让我、让很多国人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愤恨和爱国的冲动。就在前半个小时,我还在电影院里默默的体会着这部电影。现在,在刚回到家的第一时间,我没有做任何事,只是打开电脑,开始记录我的感受和思考。这是值得留下的记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让我比较失望的作品。在看片花的时候,几个主角义愤和激情的演说辞让我对它非常的期盼。然而,在亲身坐在电影院中用心感受的时候,整个过程却只有一种木漂于水的轻浮感。明知道这些历史足以让人的心感到压抑和刺痛,但是这些历史的负重却堵塞在咽喉处,缺少一种毁灭性的打击力量,让这些负重瞬间超重,或者甚至可以慢慢沉淀——然而,没有!!!整个过程中,感受不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主义以及其伴随的杀戮、血腥给人带来的悲痛和憎恨,感受不到各国对历史事件激辩的碰撞和爆破,感受不到罪恶受到惩罚以及和平得以彰显的快感和激动。     总而言之,缺乏——震撼力。     影片是从中国法官梅汝?H的角度作为切入点,将整个庭审过程中的一些节点作为重点,还穿插了中国记者和日本记者之间的恋情,某些日本人的觉悟,某些日本青年对战争的曲解、对中国的仇恨心态以及报复行为,日本老兵在战争后留下的阴影以及悔恨,日本女性在战争中响应国家号召被侮辱后的恐惧等等。     印象比较深的重点情节:一是庭审刚开始时梅汝?H对审判座次的据理力争;一是两醉酒日本人被美国司机开枪打死的情景;一是溥仪的作证;一是美国法官对东条英机的盘问,以及东条英机最后死硬承认如果可能还会将侵略战争继续进行的丑恶嘴脸;一是日本老板娘被子弹打死时的情景;最后是对死刑进行投票的情节。     然而,让我不太满意的恰恰就是这些重点情节。这些情节并没有深化和细腻,无法让人将感情投入,甚至是我这个满怀激愤、时刻准备投入情绪的观众都无法将感情沉淀下去。整个影片中其实时刻都存在爆发点,况且有刘松仁和曾江这两个老牌的实力巨匠的存在,根本不用担心他们无法将这些情绪表达出来。然而,不知是编剧的原因还是导演的原因,这些情绪激动的演员却在阐述一些空洞的说辞,完全没有力度。这就好像朝你打过来一个大拳头,让你颤抖,让你恐惧,但是打到身上却没有想象得那么痛。       不知道是否导演的角度太过客观,却又极力的想用情绪来煽动观众,以至于在影片的拍摄中产生一种情绪上的矛盾。整个影片中贯穿的真实的历史胶片,以及不断出现的字幕,使得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让人有一种被人搔你痒痒但是又无法发笑的难受感觉。似想爆发,却如鲠在喉。上,上不去;下,下不来。     还有一点也存在着失误,那就是整个情绪的导线都是集中在中国法官身上。中国法官力争座次问题,中国法官说服大家赞同死刑,似乎整个的审判都是中国人在主导,都是中国人在利用大多数的权力来对日本进行镇压和报复。这样容易误导观念,误导情绪。     在演员方面:首先,溥仪的出场应该是一个爆发点。在这个情节上,应该是让溥仪用平静而朴实的语气诉说让别人气愤和窝心的事实,但是溥仪的表现更像是在做秀,有很着迹的伪君子的圆滑和无赖;其次,“小偷”和尚的回忆,情绪激愤是对的,但是他回忆的内容还无法让别人感受到切身的疼痛和颤栗,应该换个内容并且继续细腻;再次,美国律师对东条英机的盘问是很不错的一个部分,有情绪也有内容;还有就是那个日本辩护律师,让他的辩护词更为卑鄙和狡猾一点,也许效果会更好……类似的小角色还有很多,但是都有一个总体上的毛病——没有细腻和深化,只是粗线条的描绘和表演者的冲动肯定是无法让人有情感上的共鸣。     不过,这些的表演者实力还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朱孝天在演技上有些欠缺之外,其他人,包括小角色的表现都比较到位。而且,这些演员从外形到气质和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比较符合,在选角上没有太大的参差,可以表扬。     另外,影片的画面与画面之间的衔接有不连贯感,有些地方甚至是有断裂的迹象。比如对东条英机审判的那个场景,镜头对准了东条英机的头顶处,似乎定格了一般,然后下一个画面就直接切到了美国律师的脸上,如果从头顶处往下推进,再缓慢过渡到律师的脸上,效果会很好。不知道导演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疏漏,显然监制和剪切的工作没有做好,或者至少也是做得不够。     总而言之,鄙人认为这部影片原本应该拍得比现在的更精彩,演员的表现总体上还是不错的,音效也还是有分量的,画面还算精致;但是剧本显然没有写到位,该入的不入,该出的倒是出的很开;导演、监制、剪切也有很大的欠缺。整部片子看下来,真的很平静,还会有一种很窝囊的感觉。不过,这部影片的意义以及本意还是好的,我也很希望用电影这样的宣传手段将历史的真相揭露到国际社会面前。不过类似作品的后继者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剧本的深度和力度问题,不要再浪费这些优秀的实力演员。      最后,考虑到配音的不真实性,鄙人觉得还是再重看一遍原声片比较好,也许没有加工过的声音会比配音后的更有震撼力。
东京审判读后感 范文二:
“我不是斗士,我是法官,中国的法官”梅汝傲的名言。
其实那段历史我想只要是中国人,就不会不知道。刚刚从电影院看完《东京审判》,耳边还回响着梅汝傲那些激昂的话。
第一次让我震撼的,是当所有法官,坚持中国法官的座位要排在英国以后,梅汝傲把本子一关,头也不回的离开会议室。从梅汝傲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但是梅汝傲也有过无奈,有过彷徨,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抽着烟,虽然他用“威胁”的方式,来说服大家,必须证明中国的位置,但是命运,不一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最后的胜利,当然是属于梅汝傲的。所有法官去远东军事法庭彩排的时候,梅汝傲走在一群外国法官中间,他很坚定的坐在了应该属于中国人的位置上。
第二次让我震撼的是当对战犯实行不实行死刑的时候,梅汝傲把一杯水砸碎在地上,开始了他的说服工作。当他打开信封里的投票纸,把笔拿起来,在“YES”上重重的勾了一个圈,然后把投票纸放回信封里,叠好信封,最后投入投票箱。这是他作为中国法官,中国人,所做的一切。当最后的票数为5比5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紧张了,其中也包括梅汝傲。当最后从主法官口中念出“YES”的时候,梅汝傲胜利了,他轻轻的闭上眼睛,他如释重负。
“我只能说,我尽力了。”这是本片最后梅汝傲说的一句话。
我觉得这部片子拍的很不错,特别是在军事法庭里的戏,那种刷的声音,很有震撼力。那几个日本演员,真的演的很好,坐在我旁边的几位老人家,都说他们像真人。松哥演当然一个字形容“棒”。几乎全部的英文台词,虽然我听不懂讲什么(当然,下面有中文翻译),但是能听的出,松哥花了很大的时间在这方面。不过唯一的缺憾就是,里面松哥只有的几句中文,是用的配音,配音人的声音,本人不敢恭维。
东京审判个人觉得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如果对那段历史不了解的人,可以去看一下,但是有不足的就是,内容还不够多,可能因为时间关系,很多东西,只能走马观花,不能把东京审判全部呈现在大家面前。《东京审判》无法承受之重:对日本右翼说“不”…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不可忽视的篇章:1946年5月3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开庭审判东条英机等28名战犯,历时近两年零七个月,开庭818次,法庭纪录4.8万余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被判处绞刑,荒木贞夫等16人被判终身监禁,东乡茂德等2人被判有期徒刑(其他其3人或病死或发疯),史称“东京审判”。时隔60年后,青年导演高群书将此事件搬上荧幕,《东京审判》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话题。
从整体来看,《东京审判》是部大历史小架构的影片。影片以二战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位日本战犯艰难的审判过程为大背景,重现各国法官和检察官等国际法律人士经过漫长的努力、权衡后将东条英机等7名日本二战元凶送上绞刑架上的历史,由此构成了影片的主线,贯穿始终。同时,影片隐去了远东大审判时世界波澜壮阔的政治风云际会,缺少时代的宏图壮卷,将故事仅仅设定在法庭、会议室、酒店、芳子家等有限的空间展开,重中之重的法庭对峙与辩论虽然有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震憾效果,但运镜比较单一,反复采用淡出淡入的切换。
在剧情的设计上,影片穿插了《大公报》记者肖南和日本姑娘和田芳子、日本青年北野雄一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构成了影片的辅线,通过各个人物最终的命运,完成对政治战争的诘问与反思。山口正夫的妹妹山口缨子响应政府号召从军服务却成了日本侵华军人泄欲的工具,北野雄一的弟弟本来是一个纯洁的小孩却变成了杀人魔王,山口正夫战后人性复现自杀未遂却死于日本民族激进分子枪下,战争令和田芳子为情所困最终死在喜爱自己的人的枪下,所有这些将战争对平民百姓的戕害和对社会的荼毒表现得极为透彻。
不过,对于《东京审判》这样一部带有强烈民族色彩和浓厚政治话题的影片来说,从人文思想作出分析显然不如挖掘与影片相关的现实和历史更具有价值。
首先,影片辅线中的数个人物具有现实的象征意义。他们看似与常人无异,实则可看作是当今日本国内多种对华势力(团体、派别)的代表。谢君豪饰演的日本愤青北野雄一充满着对中华民族的仇恨,大和民族狭隘的怒火甚至让他丧失了起码的理智与人性,这与当今在日本国内兴风作浪、煽动仇华情绪、散布反华论调的“大日本诚流社”、“大日本同志会”、“日本关东军”、“防共挺身队”、“忧志会”等右翼团体的所作所为血脉相承。曾志伟扮演的山口正夫是一个战后返回日本的参战军人,目睹并亲身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国平民的屠杀,战争消烟渐渐散去后未泯灭的人性让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反思自己的罪行和错误,甚至面对中国人下跪谢罪,此类人因反省战争而对中国人有负罪心态,因而在后来致力于中日友好,成为当今对华友好派别的一部分。酒店中的女店员是世代期求中日友好、排斥和远离政治战争的日本人民的代表,他们同样受着极端右翼分子的误导与威胁。
观影前后,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问题:“远东大审判”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华民族半个世纪抗击日本侵略的总结陈词,对于这么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题材为什么直到今日得以以光影的形式呈现呢?仔细分析,《东京审判》实际上是中日关系发展现状的一种影视化的历史诉求。
回顾逝去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不难发现并没有出现以影视形式再现这一题材的时机与需求。新中国成立之后,与社会主义改造、打破西方敌对势力的封锁、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农村联产承包、国企改革等国内大势对应的是中日民间交流的不断加强、中日正式建交、中日关系良势发展、高层互访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在抗日题材的影视方面基本上延承的是政治意识主导下的样板戏:“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等等。即使是近些年“意识形态之手”放松了对艺术创造的政治管束后,中国电影人关注的依然是诸如《太行山》之类的抗日战争本身的题材,对于“东京审判”这样具有历史定论定性的题材一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小泉内阁的上台,日本保守右翼势力日益猖獗。从日本政府炒作停止向中国经援,挑起与中国东海石油之争,到日本高官散布中国威胁论,呼应美国反对欧盟对华武器解禁;从日本给予李登辉入境签证到日美发表联合声明“协防台湾”;从日本政府接管钓鱼岛灯塔,到政府审定的美化侵略、否认南京大屠杀与慰安妇的存在之教科书出炉;从日本官员散布中日战争是“由于中国挑衅”而爆发的论调,到日本众议院通过执政党提出的“战后60周年决议”,公然将“殖民统治”和“侵略行为”词句删除;这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恶意挑衅,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在中华大地上从民间到官方有了再一次需要让日本人正视那段侵华历史的心理情绪与需求。于是,针对日本官员公然否定国际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之公正性的电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
所以说,《东京审判》无疑是顺应大势和满足民族内心渴望的时代作品。导演为此也将重点放在审判本身,通过对国际检察团与日本战犯及其律师团针锋相对的辩论的影视化还原,以铁一般的证据证明远东大审判结果的合理性和历史真相的不容否认性。不难看出,当代日本右翼势力所持的论据与六十年前日本战犯与律师团的言词大同小异,在影片中驳倒后者也就是在现实中对前者的有力批驳。
《东京审判》以审判战犯为核心和基础,最终将立足点放在了日本政要与“靖国神社”这一现实关系之上。影片最后以字幕的形式交待了“东京审判”之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对于日本战犯的种种“处理结果”,清清楚楚道出了将东条英机等战犯的灵位移到靖国神社的事实。很显然,这是对小泉不顾中国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参拜“靖国神社”的回击: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东条英机等人是发动侵华战争的元凶,是杀害中国平民的罪人,作为政府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自然是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狂妄举动。
不论是导演身负重债拍片的义举,还是影片所承载着的民族意愿,不论影片本身激情四溅的法庭论战,还是影片再现无法忘却历史的艺术价值,《东京审判》都是一部值得让观众送上掌声的电影。但是,对于那段沉痛的历史来说,仅仅靠《东京审判》这样的影片是远远不能承载的,它(们)远远不能真正让大和民族认清历史的真相,远远不能让大和民族反思过往的淘天罪行。
今年5月2日,日本《朝日新闻》公布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日本人不知道东京审判的内容;在20岁至30岁这一年龄层,10人中只有1人知道;有17%受访者根本没听说过东京审判。这是多么令中国百姓惊愕的结果,这又是多么令中国人民沮丧的现实?在我们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痕,却在伤痛制造者的后代们中间是那么的无足轻重?日本人对于侵华历史的冷漠从重可见一斑。对于连“东京审判”都不知道的日本民众,一部名为《东京审判》的电影又怎么会让其正视过往的历史?又怎么能让其相信远东大审判的公正性呢?
再看看当前小泉对华的强硬政策,如果说以前选择8月13号或17号参拜“靖国神社”还算有所顾及的话,那么今年一意孤行地提前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完全是对受害国赤裸裸的蔑视与挑衅。在中日两国关系陷入建交以来的最低谷时,我们怎能企求用一部电影去换回日本人正视历史的态度呢?以何种态度何种理念对待日本这样一个为“耻感文化”所误导的近邻,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看完《东京审判》后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审视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我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大陆学生和数位台湾学生留学日本,在历史课上,日本教员提出了甲午战争的合理性,数位台湾学生沉默不言,大陆学生却与教员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并怒而出走,自此再也不上历史课,谁料学期末考试,数位台湾学生成绩都不合格,大陆学生却顺利通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自卑、变态、欺软怕硬的心理。除此之外,相信大家都还能清楚地记得小泉在2005年5月9日世界各国政要参加的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上紧跟美国总统布什时的奴才嘴脸。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深入分析了日本民族的精致心灵和侵略意识两大特征。事实上,臣服强者欺凌弱者同样是大和民族的本性。大唐盛世时期,日本人谦虚向中国学习,敬大唐如师长;20世纪美国主宰地球成为“世界的警察”,日本人唯美是从,甘作小弟。即便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主战场在中国,战后(乃至今天)相当部分日本人如《东京审判》中醉酒的两个日本军人挑衅梅汝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二):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
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
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
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三):大国崛起读后感四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

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题记

看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真正的了解。这部片子是根据历史事实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在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9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

但不免让我想起了中国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后。从1500年开始,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出场,引领了欧洲作为全球顶尖的新时代。五百年前航海技术的提高人类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世界观。先后出现了殖民大国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国家都有着早期大国的相同的特点,靠掠夺别的国家的资源,充实国力兵力,然而资源是有限的,国家和人民的消费消耗是无限的,没办法发展本国经济的特色,终于在无限的消费中保持不住强国的地位。这让我们明白了靠掠夺只能是暂时的强大,最关键的是要能发展自己国家特色的经济,才能站稳世界强国。

在这本书中,无论是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还是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为海洋霸主,或是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的商业帝国。这些欧洲强国都是通过制度和体制创新、科学和文化的发展、将商业和自由贸易作为大国崛起的基本条件。而面积只有两个北京大的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证券交易所,建立银行信用体系的国家。正是这种经济体制的创新,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经济,也使面积这么小的国家脱颖成为当时世界性强国。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使其成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这无疑告诉了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强占先机,才能立于强国之列。但是,当世界上的国家一个接一个的崛起时,当时的清政府却依旧落后。明朝时期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看了这些,我想我不说同学们也知道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而英国、荷兰等国家是那样的强大。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速度很快,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这本书是品读历史的见证,更唤醒了人们对中国未来的深深思索。它启迪着今天,也影响着未来。

《大国的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前言部分有这样的描述“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在历史兴衰和发展方面具有典型的意义。阐述其发展历史,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这就对本书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大国崛起》一书以“九大国”的兴衰为主线,剖析其兴盛的背景和原因,并通过大国崛起探究其对世界历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全书展示了九国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期内完成的强国历程,既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不可重复的时代特征和民族个性,同时也探讨了某些相通的规律。在中国全力争取和平崛起,大国复兴的战略发展时期,此书具有非凡的感召力和时代性。激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强盛的希望和激情,这也就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主要原因之一。

15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割裂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九大国家应运时代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迅速崛起。通过本书不难发现,本来西方大国的定义并不是以国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他们之间都或多或少的有着一定的共同之处:第一,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历)对外扩张的历史或以进行殖民统治的方式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第二,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第三,就是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或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总之,《大国崛起》一书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更替启迪人们:崛起,以前瞻性的眼光瞄准事物变化趋势,立足创造性地化解难题,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的过程。进入二十世纪后,寻求摆脱危机的良策,保持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则是崛起的必然要求。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大国崛起读后感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读诗,使人明智;读史,使人睿智。当我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时深深地感到,历史的车轮,势不可当,他造就了无数英雄的豪情壮志,使其为后人千古铭记......而我,也通过《大国崛起》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智慧,有了一些收获。

大不列颠帝国的繁荣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开始,但真正让这个国家走向顶峰却是从工业时代开始的。

有人评价说:牛顿发现了进入工业时代的“钥匙”,瓦特拿着“钥匙”开启了工业时代的大门,而亚当斯密却倡导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法则。没错,牛顿发现了“牛顿力学定律”,把人们从迷信神学转变到了崇尚科学,把我们现在认为“很弱智”的问题解决了,让人们了解了世界的运转方式,并悄悄地告诉了当时的人:工业时代将会很快来临。而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向人民宣告了:工业时代已经来临了。亚当斯密发现了自由市场那只“无形的手”,让人民清楚地认识到工业时代的本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英国在18世纪工业时代把英国领上了世界大国的舞台,也让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

《大国崛起》这个节目的确是一个增长知识拓展智慧的的好地方。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岁月悠悠,有些历史已经永远地消逝。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航海探险、荷兰的大型商船队、英国全盛时期的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攻陷巴士底狱、德国第一个火车站、美国黑船逼迫日本开国、彼得大帝兴建圣彼得堡、苏联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五月花号抵达美洲......

这一幕幕历史的缩影,在《大国崛起》中为我们所呈现,这也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大国崛起》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我们当下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我国发展的根本力量。让我们一起聆听历史,一起去寻味这深远的智慧。

大国崛起读后感

现在的世界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的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的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的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早期的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的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洲外的土地的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的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的坚强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荷兰在独立前的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的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的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的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的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的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的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的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的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的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的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的坚定、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从这9个大国的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的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的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的扩张政策的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的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的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的探索未知的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的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的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的前提下的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喜人的成绩。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的。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的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的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的理想去为祖国的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的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的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的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扬,是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四):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 读后感


作文要求:写一篇读后感

读了文章、书籍,把自己的体会、感想写下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读”是基础,要读懂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感”是重点,要着重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宜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资料。读读下面这篇读后感,看看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如今的圆明园已被侵略者掠去了昔日的辉煌,想到这些,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限的惋惜。读了这组课文和搜索到的资料,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让我们就课文或读过的其他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写好后和同学交流看一看,交流一下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看了‘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之后,我感到无比愤慨!一是愤怒可恶的英法联军,二是愤怒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文中描写了圆明园的宫殿金碧辉煌,有气势恢宏的亭台楼阁,有玲珑剔透的雕梁画柱;有巧夺天工的民族建筑,还有各式各样的西洋景观;有按照古代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建造的,也有模仿着全国各地名胜古迹打造的。多么精良的建筑啊!简直无与伦比!然而它被毁灭了!正如雨果所说‘有一座园林,它有着全世界的风采。可惜的是,它被毁灭了!这,就是圆明园!’而且圆明园中还收藏有古老而文明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等价值连城的文物。这是多么宏伟壮观的佳境啊!可是,有两个强盗把它洗劫一空。金碧辉煌的宫殿没有了,亭台楼阁没有了,民族建筑没有了,蓬莱瑶台也没有了……这难道不是中国的耻辱吗!?更可恶的是,腐败的清政府对此却无动于衷!而且引领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竟是着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中国人带着外人来打自己,这难道不是中国的耻辱吗!?

而翻开中国近代史,中国的耻辱还不止这些。1840-1895年间,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不断地被欧洲列强蚕食鲸吞!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场场无情的战争给中华儿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百年来,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公然入侵,有的不宣而战;有的单独入侵,也有合伙掠夺。这真是中国人的耻辱!国不强,被人欺!然而从1919年开始,中华儿女开始了顽强的反抗。一声声呐喊,一股股豪情,一片片赤胆忠心,一幅幅铮铮铁骨,一首首感慨悲歌!中国人民奋起了!东方雄狮亮出了它的利爪,龇出了它的獠牙,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埋葬了外侮的嚣张,迎来了革命的胜利!

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些耻辱,我们新一代青年人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要把祖国打造得更加强大、美好!我们要让外国人仰着头看我们!

愤怒与痛惜_读《圆明园毁灭》有感

读了《圆明园毁灭》这篇文章,我只能用愤怒和痛惜来形容我内心深处的感受。

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这项伟大的工程用了一百多年才完成,是现代人民遥不可及甚至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但是1860年英法联军向圆明园发起洗劫和焚毁。洗劫后毫不留情地把圆明园烧毁。一把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艺术的绝作,轰然倒塌,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一些可怜的断筑。

这些野蛮、可恶的强盗。竟偷我们中国的东西,在我们的领土上撒野。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是我国的文化宝库,就这样被他们一劫而空,我国圆明园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毁于一旦。

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取园内珍物。其余的则藏之于法国博物院。英法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再也抵抗不住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堆满了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东西,这些强盗还理直气壮的分配,这是可耻,这些强盗们的罪行与行为是我们永远不可抹去的。

如今的圆明园已被一洗而空,但我们仍然不能忘记我们中华名族曾今受过的耻辱和欺凌。

同学们: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时刻记住振兴中华、不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我读过不少历史故事,其中《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常常勾起我的深思,催我奋进。至今,我仍带着无比的愤怒与惋惜钻到书中去看圆明园的毁灭,看那些已被齐腰的野草埋没的残垣断壁。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被誉为“万园之园”。它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不仅是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圆明园里有殿堂、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并且,园内汇集了许多名胜古迹,比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等,风格各异的建筑物让人流连忘返。圆明园中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可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中只要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去破坏、毁掉。更让人愤怒的是,他们为了销毁罪证,在10月18日和19日时,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同时,这把火又烧死了300多名太监、宫女。

今天,在这瓦蓝的天空下,在这洒满了热血的黄土地上,那几根残留的石柱仍然挺立着,好像是在时刻提醒着炎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是呀!我们要牢记那些可恶的侵略者是怎样肆无忌惮的毁坏我们的文化瑰宝的!我们要牢记爱过百姓是怎样无辜惨死在侵略者的手中的!我们要牢记这沉痛的历史教训!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endangdaquan/220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