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执业药师】

篇一:[茶道步骤]我喜欢的茶文化_300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一种充饥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食茶也成了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食茶文化。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性被人们发现,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人们在把茶做为药用的过程中,发现茶的药性很弱,因此花开始转化为饮料。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各阶层。
  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期,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蒙芽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在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古文化知识。
 
    三年级:高铭

篇二:[茶道步骤]我的国粹情_1200字

  中国文化,延续了五千年的传奇。从三皇五帝到大秦崛起,从文景之治到贞观之治,中国文化领先于世界而在这其中,中国文化最久远的味觉记忆,始于神农氏的惊人发现,深于陆羽的惊世之作,最终流传海外,世界闻名。茶,那股清新的味道正从古老的文化中飘逸而出,历久弥新。
  中国文化与茶的第一次邂逅是在上古传说之中。相传,神农氏在尝遍百草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能解毒的树叶,茶便由此而得名。而我与茶也有两次浪漫的邂逅。
  我与茶的第一次邂逅是在一位亲戚的家中。一群人在茶座边一边欣赏着精美的茶具一边小口的抿着茶杯中的茶,谈笑风生。而我则坐在一旁,兴趣盎然的看着他们一次次地冲泡着玻璃杯中的茶,茶叶在杯中直立起来,上下翻飞,如同正在飞舞的凤凰一般。正在喝茶的大人们发现了我,也颇有逗我玩的意味的给我泡上了一杯茶,我学着他们的样子轻轻的抿了一口杯中黄绿色的茶汤,顿时一股苦涩的味道闯入了我的口中,我急忙将它吞了出来,一旁的大人们看着我吐茶的动作,哈哈大笑……
  后来,我逐渐懂得了茶,茶的味苦,但它的回味却是十分甘甜。这不正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苦中回甘吗?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苦难的民族,但我们从不会因为苦难而去埋怨上天的不公,而是相信在黑暗中后迎来的是光明,在苦难之后迎来的是甘甜……
  我与茶的第二次邂逅,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茶艺课上。当我知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茶艺课时,一股激动与迫不及待之感便涌进了我的内心。我们走进了茶艺课的课堂,静静地走进这古老而清新的茶香。在一片海潮般的沸水声中,我们模仿着老师沏茶时的动作:取一小匙的茶叶放在盖碗中,再提起水壶倾入些许滚水,,然后静候着。教室中,一股茶香弥漫开来,沏茶的同学向茶杯中倒入茶汤,用手向着茶碗的方向示意我喝茶,而我也用两指在桌面上叩击表示对他的感谢。另一个小组请来了老师,先双手为老师奉上一杯茶……
  茶礼,便是我这一节课最大的收获。茶礼并不仅仅是在喝茶时才得以体现,而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种具体化的表现,尊敬长辈与老师,对他人的行为要感谢,这都可以在茶礼之中找到具体的体现。对于茶礼,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茶道也是如出一辙,他们都代表了各自对于茶文化的继承。但与中国茶文化所不同的是,日本茶道崇尚平等。日本的茶室的尺寸十分狭小,所以任何人在进入茶室时都得屈膝弓身而进,即使是地位极高的武士,也要解下随身的佩剑,在得到许可后才能入内。但不论如何,茶礼都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文化的基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基础,茶文化才得以在时间中生生不息。
  可惜的是,中国人将茶文化远播海外,最终却慢慢的丢失了茶文化的精髓。茶,是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态度,可现今中国的一切都太快了,快得让人感觉到窒息,但也应该为茶文化,为慢生活留下一席之地,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国家的发展也正是如此,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精神与文化也齐头并进,这样的发展才有动力。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将这些中华文化中的精髓——中国的国粹发展与传承下去,这不仅仅指茶文化,而是指所有中国文化中的经典。
  一片小小的树叶从嫩绿的小树上被采摘下来,经历了万般的变化,变成了一副干瘪瘪的模样被送到了人们的手中,捏起一撮放进玻璃杯中,再倒入滚烫的开水。在热水的浸泡下,杯中的树叶在瞬间活了过来,从干瘪瘪的样子回归最初翠绿的模样,在玻璃杯中跳着玄妙的舞蹈……这,便是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篇三:[茶道步骤]我最喜欢的茶文化_400字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冰糖葫芦,有古老的中国书法,有精美的剪纸,还有热闹的舞龙狮……我最喜欢的是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你知道茶的历史吗?茶最早是被人们当作食物应用的,尤其是在物资匮乏的原始社会,茶更是一种充饥之物。后来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食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甚至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食茶文化。茶叶被食用之后,其药用功效逐渐被人们发现和认识,茶叶随之转化为养生、治病的良方。人们在食茶和把茶作为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很弱,但是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因此茶开始转化为饮料。直到汉代,饮茶才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晋代南北朝是茶文化的萌芽时期,唐代是茶文化的繁盛时期,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期,辽金元时期是茶文化的返璞期,明清是茶文化的普及期,现代是茶文化的发展期。
  中国茶有红、绿、青、黄、黑、白六大类两千个花色品种。不同的茶有不同的来历,也有不同的文化,只要你细细体会,多多查阅就能得到更多的中国古老茶文化的知识。
 
    三年级:高铭

篇四:[茶道步骤]第二次接受技能培训_450字


  2012年11月初,我们去训练基地接受实践技能培训。这次我报的项目和往常不一样。上次报的是科技,而这次报的是茶艺和陶艺。
  “这不都是女生报的项目吗?”有些同学不惑地问。因为自己平时的性格比较急躁,想通过茶艺和陶艺等技能培训磨练磨练自己急躁的性格。
  第一天上茶艺课。老师讲课特别仔细,同学们听得也特别认真,还认识了许多茶具。如:茶船、茶仓、茶壶、茶海、茶道、茶荷等等。诸如此类的茶具,以前同学们闻所未闻,真是大开眼界。
  开始实际操作了。听老师讲沏茶的过程非常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那么容易。沏茶前,先去开水炉提一壶开水做好准备。用茶道里的茶则从茶罐里舀出两则乌龙茶,倒入茶壶里,再慢慢地用细流将开水倒入茶壶中。然后将壶盖盖好,大约焖沏三五分钟,最后将茶香四溢的茶水倒入品茗杯里,就可以饮用了。
  类似沏茶泡茶这样的活,在家里长辈们是从来也不会让我们干的,原因是既怕打坏了杯子又怕烫伤了皮肤。可在训练基地,我们终于有了一片属于自己天地,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沏出了香喷喷的茶水。
  我们已经长大了,让我们在生活的蓝天里自由地翱翔吧!
  辽宁抚顺将军二校  李昊洋
    五年级:李昊洋

篇五:[茶道步骤]高一作文:功夫茶•情_600字

  高一作文:功夫茶?情
  高一(6)班李翼韵
  指导老师:马迎悦
  “一壶好茶一壶月,只愿月圆勿再缺……”
  记得小时候,每每吃完饭,我都会静坐在电视机前听着这首歌曲。看着画面上人们喜庆的样子,及那一杯杯传递着人们感情的功夫茶,这也许是出生于海岛的我与茶的不解之缘吧。
  从小就是在茶香中长大的我,开始是不喜欢茶的。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懂得的事理增多,我渐渐明白:其实,喝茶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情,那份蕴藏于茶之中的深情厚意啊。
  而我也开始学习喝茶,体会品茶的乐趣。功夫茶,夹带着淡淡的苦、淡淡的涩,在茶香漫室时,你也感到了那别样的甘甜。
  ·广东省南澳县南澳中学作品专辑·
  “功夫”是讲究烹茶品茶的意思,故有“一泡、二急、三泡、四泡”。同时,也讲究:第一回“关公巡城”,意为对着茶的四周用开水冲一个圈;第二回“韩信点兵”则有行有序,意为对着几个杯冲水;第三回是“八宝追夫”便可几个杯子交插来回倾倒开水;那第四回嘛当然就是喝茶了……整个过程是很有趣的,而这就是本地的茶道,而其中当然还有更深入的内涵!你喝着涩中有甜的功夫茶,温暖慰于心中,清香萦绕于齿唇之间,让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我爱茶,爱家乡的功夫茶,不仅仅因为它的独特方式,也因其内在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美,精,洁,思;更是因为它所蕴涵着的潮汕人无限的乡情乡音啊。
  请来一杯潮汕功夫茶吧!

篇六:[茶道步骤][超新星初中组]你是我生命旅途中一盏不灭的灯_1000字

  喜欢在一个人静静时泡一杯茶,享受茶所带来的氤瘟。虽然对茶道不是很懂.很透彻,但只是喜欢泡茶的这个过程。朋友就如这么一杯茶,让人舒适、安心。——题记
  喜欢在一个人静静时泡一杯茶,享受茶所带来的氤瘟。虽然对茶道不是很懂.很透彻,但只是喜欢泡茶的这个过程。朋友就如这么一杯茶,让人舒适、安心。
  三毛曾说过:人生如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但我觉得,朋友如茶,在历经时光的磨练后,依然经久弥香。
  我和你的友谊宛如蜂蜜,舔到掉牙。但有时却很不乐观,可最后还是会如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手牵着手一起上学,一起去吃饭,一起“发疯”,一起做作业……总之,你和我一定不会分离。
  那年春天,我和你在你家后山上种了两棵茶树,代表着我们俩的友谊。“茶树不死,我俩不散”这是我们的誓言。但彼此心里都担心这两棵茶树会很早死掉,不过即使这俩棵茶树死了,我想我们俩也不会分散的吧。种茶树的过程对于我和你两名女子来说应该是相对较困难的,期间你因路滑而摔倒腿划了一道口,但你很坚强没有落泪。之后下山时我过于兴奋而一脚踩空险些摔倒,你为了拉住我,不让我滑下山坡和我一起滚了好几圈。为了这俩棵茶树,也为了我们的友谊,你和我都豁了出去。到了平地上时,发现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我们互相看着对方那狼狈的模样相视而笑,因为我们都被对方满脸脏兮兮的样子逗笑了。这就是朋友吧,就是友谊吧。你是我生命旅途中一盏不灭的灯,就如这茶树。
  “半壁山房待明日,一盏清茗酬知音。”朋友如茶,是知己,是福分。
  后来因为我们都要上学,所以就再没经常去“问候”那两棵茶树了。但是每年茶花开了的时候,你我必定抽出时间去看一看,坐在茶树下聊聊天.谈谈心。
  茶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淡淡的.清新的,总之很美好,不知该如何形容它。这种味道就好像我们俩的友谊之味,纯洁.美好.无暇。
  我们俩的友谊之路相对顺利,但也有大风大浪,也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我们都撑了过来,如今我们不是还像往常一样快乐地相处着吗?岁月的流失不会将我们的友谊打破,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珍惜我们的友谊。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因各种的原因分开。
  茶树花又开过一遍了,你有没有看到?陌上花开,君已知。
  红尘路遥遥无期,谁许下一腔痴狂,谁抛下半世琉璃?繁华过后留下的是沉默,还是期许?你和我都心知肚明,我们是永远的朋友。如这杯中浓醇的茶……
    初三:杨雨涵

篇七:[茶道步骤]2008年四川省中考满分作文赏析——仰望蓝天(1)_1200字

  文题呈现:
  以“仰望蓝天”作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仰望蓝天(1)
  仰望蓝天,那宁静致远的绝唱一任白云苍狗,感怀千年。
  深深地,我为它那不为世俗羁绊的淡定、从容,为它那高远境界的率真、天然所折服。
  也许,在普通人眼里,人生就是油盐柴米地活着。而在有些人看来,人生不仅仅就是这样--生命应该更有价值。千万年来,人类从没有满足过现状,而是不断地提高着生命的质量,所以人类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人生也是这样,人不能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应该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浩渺胸襟,有着高天流云般的自然洒脱,追求像蓝天般高远淡泊的人生境界,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生命价值。
  请不要让自己被滚滚红尘蒙蔽双眼,静下心来,学会用发现美的眼光去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艺术。
  茶道也许就是为了专门培养人的淡远心境而生成的艺术。它讲究四规,即和、敬、清、寂,这又何尝不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心境?兴许喝茶只是次要,重要的是在视、闻、抚、玩、烹等品若过程中拥有一种蓝天般的心境。这是一种无声的绝唱,那份淡雅,又何尝不是人生的真味。
  每当静昕《广陵散》,总会想起正始文学的创始人竹林七贤之一的秸康,一个像蓝天一样率真不羁的男子。秸康崇尚老庄哲学,却又刚烈嫉恶,锋芒毕露。他敢于直言,毅然写下《太师箴》,痛斥司马氏统治。他终身不愿为官,却在城中开打铁铺打铁享受生活。历史长河中,能够像稽康那样敢于直言不讳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可真不算多一一他们考虑得太多,就被种种世俗所羁绊,心也就不再淡定,自然也就不能品味到真正的人生。天籁之音《广陵散》,高远得需仰望的蓝天般的《广陵散》啊,是嵇康留给我们的感怀,千年后依然。
  事实上,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这是一个极其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平辛些人总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忘却最初的目标,像失去方向的小船一样被人生的洪流吞没,庸碌一生。所以,在我们敢于追求蓝天般的心境时的同时,也需要坚强无畏的信念。当然,追求洒脱自然并不意味着做事随心所欲,洒脱自然是在你达到蓝天般的心境的自然而然。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
  仰望蓝天,去追寻那蓝天般的心境,用淡远、从容的双眼去发现人生中的精彩瞬间吧仰望蓝天,洒脱人生。
  满分理由:
  考生从蓝天中抽象出蓝天电品质与意境,将蓝天般的高远和淡泊作为人生追求的至高生命起界,视之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需心态。视角较高,文意富余哲理。文章引用茶道和秘康为例,形象雅朵,不失情趣地诠释并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主旨,更增添了内容的文化厚感和禅机意趣以及文笔华彩。论证语言干净而不枯燥,对“自然”“洒脱”的辩证补充说明,更显示了文章的理性。文章启合完整,承转自然,结构脉络清楚,十分难得。

篇八:[茶道步骤]美丽的民俗村寨_3000字


  上次去东部华侨城游玩时,在缆车上无意发现民俗村宁静又神秘的一角。于是对民俗村锦绣中华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决定深入民俗村看个够——题记
  一周的国庆黄金周加班时间终于熬过去了,今天的假日就安排在民俗村过了。民俗村就如树梢上熟透的果实,让我经不住直吞口水,于是一提到中国民俗村,我立即精神百倍。
  上午,凉风习习,太阳半露着脸,如害羞的姑娘。民俗村门口大广场上彩旗飘飘,富有特色的名族乐曲此起彼伏,中间一个LED大屏幕上反复播放着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欢乐画面,路边的大招牌主力宣传民族狂欢节。广场中间花坛上的花牌内,是红色黄色玫瑰花组成的欢度国庆1949-2010就是狂欢节的主题吧,对面的寿星雕塑就如特殊的迎宾小姐,引导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收紧脚步,购票入村。
  远望民俗村,就像山谷里的一个仙女,翩翩起舞,俊俏又美丽。
  沿着一条石雕彩龙分开的石梯小去,一个三角形的广场上假山水池、喷泉、商铺、停车场错落有致,上方张灯结彩,大榕树上灯笼高高挂,假山,水池,喷泉,美丽极了,小火车,电瓶车挂两行红花,别致极了。榕树底下停着一辆新款驴车,所谓的新款也就是多一个喇叭而已,赶车的车夫都是回族牧民装束。一见到游客到了,便吆喝一声唱起了回族民歌,还不时带点别扭的动作,大概是拉客的原因吧。后面的百艺广场上,欢快的名族小调徐徐传来,红白两色为主的临时舞台上,8个身材苗条的瑶族姑娘在尽情跳舞,长长的袖子,长长的绳子,甩出去,收回来,一个圈一条线的,美丽极了。下面的观众更是热情高涨,拍手的,拍照的,瞪大眼睛大叫的,形态各异。整个广场如一锅沸腾的水,就是入口出口处的保安,也似乎忘了站岗。听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狂欢节的主题就是“生态河池,丝路新疆”,白天都是广西河池瑶族、壮族民族表演节目,而晚上则是新疆唯族演出小品,歌舞节目。紧挨着百艺广场的一条路上,一排淡黄色木屋上,招徐徕客的酒旗飘飘,上面写着非常引诱人的名字“丽江小吃、新疆烤肉、山西拌面……”这就是民族特色小吃一条街,看一群红色妆扮的服务员忙进忙出,手脚麻利,一边工作还一边哼着小调,好不快活。
  不知是这些服务员的小调唱的好,还是秋季的阳光太妩媚,太娇柔,逗得小吃一条街后面小山谷里的孔雀,骚动不安,啼鸣声此起彼伏,一阵一阵,一声一声,声声入耳。虽然“嘟嘟啾啾……”声音难听,却也有未见其影,先闻其音之势。想必,那一只只五颜六色的孔雀,是哪一只在低音,又是哪一只在开屏?听到了这支孔雀独奏的曲子,便也让我加快脚步往前去看个究竟。
  若要步入孔雀谷,则要经过右边的艺术品一条街、徽州食府一条街、民族服饰一条街。街上三三两两的游客对这些古典建筑不感兴趣,都是快步经过,往山谷里的民族村寨赶去,生怕错过什么似得。徽州食府牌坊门口的两个皖南小姑娘正津津有味用箫演奏一曲《梁祝》,当年红极一时的千古名曲,今天路人竟然若视无存,当然其手中的箫和桌面上的CD碟自然无人问津。不过她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继续忘情合奏,一踮脚、一弯腰、一转身、侧着头、眯着眼,似乎陶醉于梁祝的爱情故事里,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恁熟优美。莫非,民俗村寨跟爱情和爱情故事有着什么联系?我迷惑不解自问。徽州一条街的人文情怀,商旅情怀都是那么细腻,白墙灰瓦总是那么熟悉。大家慢慢移步换景至服饰街。
  服饰街的尽头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小广场,有曼谷龙塔、有白色大佛像、古铜许愿大

篇九:[茶道步骤]樱花的决绝和脆弱——读《菊花与刀》有感_1200字


  菊花代表皇权、谦和、隐逸,而刀象征着日本的武士刀精神,代表武力、好斗,而这矛盾的二者恰恰代表了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令日本成为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费解的民族。
  曾有一段时间迷醉于日本文化,极为痴迷地赞叹日本茶道中蕴含的深意、淡然的技巧,还有那日本建筑沉寂、古典、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日本文学中隐晦细腻、境界唯美的表达。这一种痴迷正如我之前对埃及的念想,尼罗河上夕阳笼罩的埃及,在太阳神拉的照耀下,时光永恒地停留在金字塔的尖端。那是单纯从灵魂深处传来的,对文化的渴求和震撼。
  对日本有所了解,是通过李兆忠的《暧昧的日本人》和《东瀛过客》,而喜爱日本却因各种精美的文学作品,如川端康成《雪国》、《叶隐闻书》、《阴阳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心中始终存在一个疑问,为何那个固守过去、传承经典的日本可以如此毫无芥蒂地接受现代文明,同时又可固守原有的传统,这令人总是禁不住想要堆出“虽然……但是……”这样的句式,这个答案唯有我在看了历史的那部堪称经典的着作时才得到了解决,它就是由美国着名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着的《菊花与刀》。
  当时作者受到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针对二战后美国到底该如何处置日本,日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民族,做出一份出色的报告,作者果不负重任,虽然她的一生从未到过日本,但却能从各种文献和战俘的口述中还原出日本人性格的本质,甚至连日本人都对这本书对他们的了解程度不住地赞叹,成为了解日本文化的公认最佳读本,至今畅销不衰。
  《菊花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书中介绍了日本人的道德观、情感圈、自我修养、儿童教育等,其行文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性。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他们的性格如同那脆弱又决绝的樱花,花开后又迅速凋零,那决绝的姿态不带一丝眷恋,因而造就了她如梦幻一般的美丽,形成了日本文学特有的“哀物”、“幽玄”之境。
  身为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历来以传授者自居,而始终不肯接纳外来文化,也忽略了每一种文化都其独有的民族性。其实在那遥远的唐朝,与我们一水之隔的日本早已开展起了“脱汉运动”,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近代日本的迅速崛起与他们的文化特点息息相关。从《菊花与刀》中,我更加了解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在以后阅读日本文学时,可以从他们的本性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思想。
    高三:疏狂客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yiyaokaoshi/12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