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药学职称】

孔子拜师读后感一:做谦虚好学的人——《孔子拜师》读后感

当你功成名就时,你会拜师求学么?当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艰难险阻时,你会坚持下去么?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不耻下问么?我想大多数人都做不到,但是有一个人做到了,那个人就是大思想家孔子。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主要讲的是孔子三十多岁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要拜老子为师。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老子,跟他勤奋学习。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孔子的品质深深感动了,他是那么的谦虚好学,不像现在的很多人,一旦成名,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贪图安逸的生活。他不但谦虚,还有很强的毅力,在求学途中,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遇到困难迎难而上。孔子是多么好学呀!每天不离老师左右,有不懂的问题不耻下问,他所做的一切不得不让人佩服。
与孔子相比,我简直太没毅力了,以前,我看见别人跳舞,就让妈妈给我报了名,可是练到四级时,有一个动作怎么练都练不好,于是我就让妈妈给我退了,现在见到我朋友们在舞台上跳舞,我是既羡慕又后悔,以前没坚持下去。
从此以后,我要改掉缺乏毅力的毛病,向孔子学习,也做一个有顽强毅力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二:孔子拜师作文

【篇一:孔子拜师】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位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着位风尘扑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篇二:学《孔子拜师》有感】
昨天,我们学了课文——《孔子拜师》。我深深知道了学无止境这个道理,让我以后更热爱学习了。
孔子虽然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不满足自己的知识。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学孔子尊师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子为师以后,还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更能看到他好学不倦的精神。让我知道:读书破万卷,能行万里路。因为,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
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认真学习呢?请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学到老。
【篇三:《孔子拜师》读后感作文】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篇四:读《孔子拜师》有感】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篇五:读《孔子拜师》有感】
今天,我读完《孔子拜师》的故事,对我的启发教育特别深。
这个故事介绍了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拜师学习。他学习与别人不同,别人总是学一两天都坚持不住回家了,而孔子跟老子学时,不懂就问,谦虚好学,一步一个脚印,只有坚持才会胜利,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孔子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他的老师—老子。孔子谦虚好学,就因为它说的一句话: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想想自己,感到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怎么也做不出来,我到了班里赶紧抄学习委员王薇的。结果,我得了个优,这个优上面好像有个小黑点,似乎在说:“你会了吗?”今天读了《孔子拜师》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一个班长,在班里要起好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困难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进步的阶梯,成功的基石,只有勤学,好学,不弄虚作假才能取得成功。我们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光,就更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做出新的贡献。
【篇六:读孔子拜师有感】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孔子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他的知识已经很多了,已经是很有名的老师,还要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来到洛阳,终于拜了老子为师。老子问孔子:“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
在没有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就已经知道无论自己有多深的学问,都不要骄傲这个道理。学习《孔子拜师》一文后,我更感受到了孔子是一个谦虚好学的老师,非常佩服孔子的学问,同时也很敬重他的品行。我和孔子一样有同感,学问就象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没有止境,只要我们虚心向别人学习,相信最终总会有收获的。
今后,我要牢记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怕苦不怕累,虚心好学,长大要和孔子一样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篇七:读孔子拜师有感】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
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
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
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篇八:孔子拜师】
《三字经》里有这么两句:“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说的是孔子拜小孩为师的事。
孔子带着几个弟子周游列国,一天,来到宋国境内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个小孩拦住去路,不让路过。孔子叫子路去问一下是怎么回事。子路上前问小孩:“你咋不让路哇?”小孩说:“我这是座城池,你们哪能过去呀?”子路说:“这平地哪有什么城池?”小孩用手一指说:“看,这不是城池是什么?”子路顺着小孩指的方向一看,原来是土坷垃垒的一个大圆圈。
子路急忙回禀孔子,孔子下车来到小孩面前:“你为什么不让我们过呀?”小孩一本正经地说:“你是个知书达礼的人,不会不讲理吧?请问,你是车让城还是城让车呀?”“当然车让城啦。”小孩指着坷垃城说:“您看,我这是座城池,你怎么能过去?”说的孔子无话可答。孔子心想,这个小孩真顽皮,但是一时又想不出什么话可答。如果绕道要走许多弯路,从旁边过,又要碾坏庄稼。只得好言好语和小孩商量说:“你能不能把‘城’拆了让我们过去呀?”小孩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哪有拆‘城’让车的道理?”这下可把孔子难坏了,急得在那里乱转。
小孩见孔子急得团团转,就说:“我刚才讲了,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们要以理服人,你若叫我老师,我既不拆‘城’又能让车过去。”孔子想了想说:“好,我就叫你老师。”说着,走到小孩面前,躬身施礼叫了一声:“老师!”
小孩笑着说:“这很简单,您在城外叫门,我把城门打开,车不就过去了吗?”孔子一听,恍然大悟,他既惭愧又敬佩,说:“我不如儒子矣!”于是便问小孩姓名,住在哪里,小孩说:“我叫项橐,住在前边村里,听说你们师徒路过这里,奉父命来迎接你们,刚才和您老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请莫见怪,走,回家坐吧!”孔子听了,心中更加敬佩,就到他家,项橐父子设宴招待。孔子与项橐通过谈话,感到这小孩确实才智过人,赞不绝口,称项橐为“神童”。

孔子拜师读后感三:孔融让梨读后感


《读《孔融让梨》有感600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人物或事迹。他熏陶了多少代,多少人的品德修养,它感染了多少位伟人的心灵他点化了多少迷途知返的人。
在这个假期,在老师与家长的配合下,我读了许许多多的民俗精神的传统故事。其中最让我感触颇深的,还是《孔融让梨》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的时候,父亲买来了许多梨,当孔融挑梨时,他却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父亲感到十分惊讶,孔融确认为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弟弟一起吃才对。
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意义深远。给我的感受,却十分深刻。我们也要学习孔融这样的精神,遇到事情要处处想着他人,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为了一点点眼前的利益,与他人发生争执,这样一来,你损失的不仅是表面的物质利益,但是精神品质上的“破产”,而孔融,因为具有这一良好作文的品质,如同挖到了金矿一般,从此便步步高升,得到了皇帝的重视。
再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是否与四岁的孔融一般呢?看,我魏了一本无缺损的书,正在和妹妹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呢!这本完好的书,在我们兄妹俩手中,夺过来,抢过去。突然,我趁妹妹不注意,用力一抽,书便落入我的手中。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妹妹却趁机从我的怀中抢来过去。我生气了,紧紧的抓住书,用力不放。但是,只听见“咔嚓”一声,书被撕成了两半。我和妹妹都呆住了,傻愣愣的看着书的“尸体”,再看看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让梨了,我都这么大了,还为了一本小小的书,与妹妹争夺,实在不应该。
“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希望大家像孔融一样,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到那时,争执便没有了,吵闹也消失了,人生都变得有爱了,世界变得多么和谐!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
小时候,妈妈带我到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在玩耍时总是争抢同一个玩具,争不到还哭呢。这时候,妈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是说很久以前孔融一家人吃梨。盘中的梨有大有小,哥哥让弟弟先拿,弟弟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但仍故意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可是我又比小弟弟大,作为哥哥,我更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呀。”
妈妈告诉我说,故事中的孔融只有4岁呢。可他这么小就知道将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听完故事,我和妹妹再也不争抢,而是互相谦让,有时还一起玩,玩得开心极啦!
【篇二:读《孔融让梨》有感】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 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 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篇四: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今天,我翻开《神童点子故事》,看到了小孔融拿着梨送给爸爸的图片,我迫不及待地读起了《孔融让梨》故事。呵,孔融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孩子!四岁的一天,爸爸从集市上买来了一些金黄的鸭梨,他让孔融先吃一个,可是孔融在篮子里挑了许久,却捡了一个最小的留给自己。原因是自己年纪小,应该吃小的。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年纪小,应该吃小的”,说得太好了。以前,我总觉得,我是小孩子,应该多吃点。每次妈妈让我选吃的,我总会比了又比,选了又选,哪怕只大一点点,也是好的啊!上学期,我被评为“有孝心的好少年”单项奖,我逐步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每一次餐桌上有什么好菜,我就先夹给妈妈,对她说:“妈妈,请吃!”每次中午学校发餐点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递给妈妈,对她说:“妈妈,你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下,我 才放心地离开。每天晚上,我总是把热水袋冲足电,交给妈妈,对妈妈说:“妈妈,请你捂脚。”
在姐姐十岁生日的宴会上,服务员端上了一大盘烤鸭。我拿起一块面,夹了一些鸭肉和葱,蘸了酱,把两头裹起,卷好。 大家都眼巴巴地看着我作文。我想:你们可别以为我是个“馋嘴猫”,我可不是做给自己吃的!我放下筷子,用双手将烤鸭递给妈妈,大声地说:“妈妈,您吃!”在众目睽睽之下,妈妈接过网我递给她的烤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桌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赞不绝口,说:“高梵晟真孝顺啊!”“我也要让我的孩子向高梵晟学习。”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看来,我都成为大家学习的“有孝心的好少年”的榜样了,我一定要做得更好!
现在,我才知道,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而我新年都九岁了,这么做也是完全应该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今后,我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关心、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做一个当代的小孔融。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孔融让梨》时,我的心在震撼。“谦让”,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多么丰富的涵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子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惭形秽。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谦让,而我呢?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谦让过。今天,我终于感悟,谦让是多么的伟大啊!
【篇七:《孔融让梨》读后感】
大家一定听说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自从我听说过这个故事之后,就有点眼馋,我就在家里上翻翻下找找,终于找到了这个故事。于是,我把这故事认认真真的品读了一下。
这个 故事讲了四岁的小孔融在家排名第六,有一次孔融一家在吃梨,他把大梨依次分给了兄长们,而自己则吃最小的梨。我读后十分感动,小小的孔融居然有那么大的孝心,更何况我们比他大很多,当你和你的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想到了孔融吗?自己不觉得惭愧吗?
在现在这个社会里有一对兄弟为了一套房子,打得头破血流,反目成仇。有些人为了一套父母的房子,使用了许多恶毒的招式。
所以,我们现在以孔融为榜样,孝敬父母,尊重兄长,成为新一代的好少年吧!
【篇八:孔融让梨读后感】
美德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枚不胜举。但在《孔融让梨》这篇短小精炼的历史故事中,仅有5岁的小孔融竟知道要尊老爱幼,小小年纪的孔融让梨这件事,让我深有感触。
在古代的一天,孔融的父亲从集市上买回三个梨子,分发给孔融、妹妹还有哥哥。孔融分到了一个最大的梨子,一看就知道味道很甜。但他让给了哥哥,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道:“大的就应该给大的人吃。”第二次,孔融分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梨子,但又让给了妹妹。爸爸又问他了,他回答:“妹妹比我小,应该吃一个大一点的。”最后,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但爸爸夸奖了他。
故事中的孔融尊老爱幼,继承了我们中华民族美德中最重要的一点。但想想我,平日里调皮捣蛋,没少给妈妈添麻烦,害的妈妈不但没有省心,还倒多添了几根白头发。有一次,妈妈做了五个狮子头放在青菜里煮,自己没舍得吃一个,我不但没有谢谢妈妈,还抱怨她没有多做几个。还有那次在小姨家,我和表弟争着玩电脑游戏,我竟生生地把表弟推倒在地板上,害得他哭了好一会儿。想想,平日生活里的我竟然连一个五岁的儿童都不如。孔融让的虽只是一个梨子,但在美德道路上,他却跨越了一大步。所以《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才会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以后,我也要学会谦让,孝敬自己的长辈们,爱护比我小的孩子们。
正如我们学过的一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里面高尔基写给他儿子的信,信中所讲的:“给”,永远比“拿”愉快。我现在终于明白美德的含义了,为社会,为人们,多奉献一点点,自己就会拥有无数的精神财产。这样,一个人终日都会开开心心。


《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篇一:读《孔融让梨》有感】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篇二:《孔子拜师》读后感】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篇四:读《孔融让梨》有感作文】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从三字经里学来的,它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每一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可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品质呢?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深浅,也让我不经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和妹妹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连当弟弟的孔融也不如。每次吃水果,我就第一个冲过去,把最大最甜的水果吃掉,从来没想过父母和妹妹。
每次零食来串门,我总是第一个马不停蹄地跑过去,把零食抢过来,然后藏好,慢慢吃,从来没有想过妹妹。就算是妹妹用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我,我也坚决不会给的!
爸爸妈妈总是教导我要学习孔融精神,可我却总是当耳边风,一句也不听。
现在想起,我后悔莫及,非常的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作文。尊老爱幼是每个人应该有的品质,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将位置让给老爷爷老奶奶啊,将水果给别人吃呀,什么事都可以做的。
让我们发扬孔融精神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吧!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250字】
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孔融让梨》时,我的心在震撼。“谦让”,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多么丰富的涵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子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惭形秽。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谦让,而我呢?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谦让过。今天,我终于感悟,谦让是多么的伟大啊!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
【篇七:读《孔融让梨》有感650字】
中国有许多令人赞叹不已的传统美德,其中最感人的就数孝敬父母了。玉祥卧冰为母求鱼、仲由背米养双亲,谢定住打虎救母……这一篇篇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都十分令人感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孔融让梨》了。
孔融4岁那年,家里吃梨,孔融看着几个哥哥每人都跑过去挑去了鲜嫩澄黄的大梨子,他却一直站在父亲身旁,直到哥哥弟弟们都拿走了梨子后,才走到桌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当父亲问他为什么不挑大梨时,孔融回答:“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那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却巧妙地回答说:“我是哥哥,哥哥应该让弟弟,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这一句句巧妙的回答,令后人惊叹不已。
再想想现在的小孩子哪家不是当掌上明珠宠着,有了好吃的,好穿的,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从来就没有为家长,为别人着想。
几天前,我看了一篇文章,说是有一个小男孩非常爱喝饮料,有一天他让他的爸爸给他买汽水。他爸爸来到商店门口,买了两瓶汽水,因为天气太热了,他给自己也买了一瓶。那男孩子却不解地问他爸爸:“爸,为什么买两瓶?”可见,现在的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时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但4岁的孔融却在一个小小的梨子中体现了他谦让待人,尊敬长辈的美德习惯。
而我们,21世纪的孩子们,是否也该因此深思些什么呢?
记得一年夏天,外婆给我们买甜筒吃,我觉得姐姐的比我大些,我就想跟她换,可姐姐不愿意,就此吵了起来,我觉得那时候的我太不成熟,太不懂事,还太自私。没有为别人多想一点。
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时是一种尊重,有时是一种宽容,而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化解矛盾的良药。所以在争执面前,我们更应该以谦让为主,退一步海阔天空。
良好的道德,可以成就伟人,孔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要向他学习,多一份谦让,多一份宽容。
【篇八:孔融让梨读后感】
一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油然而升,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高尚举动和优秀品德深深教育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的品质,蕴藏着其中的美德。
现实的我与孔融比起来真是有点羞愧,一件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我看看动画片又看看钟表说:“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忘看了,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脸色,跑来给我争吵。吵闹声惊动了妈妈,妈妈了解情况后,就说:麟麟,做哥哥的让着点弟弟,而且弟弟是先看的,你不能换个房间看吗?我说:“就不!”听话妈妈叫!我瞪了妈妈一眼就气冲冲地回了房间。到了晚上妈妈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右摆动,妈妈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妈妈什么也没说出去了。看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令人后悔的事,我恨透了自己真对不起妈妈又没让着弟弟,现在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要先人后己,尊老爱幼。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首先我们做什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谦让别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获才会更多更丰富。谦让,是一种美德,有时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学会谦让,做到谦让,那么,你就会享受到人际关系和谐的快乐。


《孔融让梨故事读后感》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
谦让是我国传统的礼仪。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孔融,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语。孔融4岁时,一日,父亲给他和他的哥哥买了一些香梨,父亲给他了一个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却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亲看了非常惊喜、高兴。
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们乘上了车,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上车了,老奶奶没有位子,只能站着,第3站,一些人下车了,老奶奶刚要坐下,一群年轻人跑过来,把老奶奶推开,自己坐下,老奶奶差点儿摔倒,看到着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轻轻地说道:“姐姐把我们的位子,让给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你看她没有位子坐,多可怜呀!”“妹妹难道你想站着,不想坐着吗?”姐姐疑惑的问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岁能让梨,我现在是10岁,你现在16岁,难道我们这些都不懂吗?我们把座位让给老奶奶!这样也算助人为乐呀!”我认真地说道。“妹妹,妹妹你说的太有理了,让我实在太佩服了,那我们现在就开始让座吧!”“OK。”我回答到,说着我把老奶奶搀扶了过来,又让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眯眯地连声说:“谢谢,谢谢呀!”。“没什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站着,偷偷的看着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岁都会让梨了,作为我们一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学会谦让的小学生!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当然很幸运我的孩子能够拥有赵老师这样负责并且有亲和力的班主任。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有责任陪同和辅导孩子的学习,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儿一起阅读课外书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让我明白了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些更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2012年3月27号我与张鑫悦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写的是古时候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纪的他就明白先礼让别人,这种有礼貌的精神是值得现在的孩子去学习的。我相信这么小的孔融能够明白付出、明白礼让的人长大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成就。俗话说的好,想要得到什么先要去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今天孔融让出的也许是只是一个梨,而他日后得到的也许是属于他的整片天空。
读完这篇文章,悦悦给对我说,我也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让给爸爸妈妈先吃。可能7岁的她还不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是,通过我细细的解说,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让梨的真正含义。
读文章不仅能够让孩子在词汇增加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后我会更积极的辅导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希望她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
一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油然而升,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高尚举动和优秀品德深深教育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的品质,蕴藏着其中的美德。
现实的我与孔融比起来真是有点羞愧,一件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动画片,我看看动画片又看看钟表说:“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忘看了,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脸色,跑来给我争吵。吵闹声惊动了妈妈,妈妈了解情况后,就说:麟麟,做哥哥的让着点弟弟,而且弟弟是先看的,你不能换个房间看吗?我说:“就不!”听话妈妈叫!我瞪了妈妈一眼就气冲冲地回了房间。到了晚上妈妈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右摆动,妈妈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妈妈什么也没说出去了。看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又想起了这件令人后悔的事,我恨透了自己真对不起妈妈又没让着弟弟,现在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要先人后己,尊老爱幼。
读完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首先我们做什么要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谦让别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获才会更多更丰富。谦让,是一种美德,有时尊重,是一种宽容,是一种贡献,是一种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救济药。学会谦让,做到谦让,那么,你就会享受到人际关系和谐的快乐。
【篇四: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作文,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篇五:读《孔融让梨》有感】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不学会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你看礼貌是那么的重要。今天,我就读了一个关于礼仪的小故事,它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孔融小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他总是拿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看见了,就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答道:“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每次都让哥哥哥哥先拿,最后他才拿,而且每次都拿最小的梨,把大的让给哥哥。
我们生活中有好多小孩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家长对他们更是宠爱有加,什么事情都让着。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要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自己,当然不会像孔融一样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就拿吃个苹果来说好了,我们一般都会把最好的留给别人,可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都会第一个去拿,要把最好的苹果给自己,一点也不知道要礼让。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千载,是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像孔融一样,学会礼让。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要把礼让记在心哦!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大家都夸他有礼貌。
我读到这里被孔融的行为感动了,四岁的孔融都知道要做一个懂事又有礼貌的好孩子,可是我以前很自私,吃东西都是我先吃,玩也是先自己玩,从来都没有想别人。我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很羞愧,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懂礼貌又懂事的好孩子,吃东西一定先让长辈们吃,玩玩具也一定要懂得谦让他人,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一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心中永远装有他人的好孩子,不再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孩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你尊重他人,他人也一定会尊重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会这种美德吧!这样你的生活会变得丰富多彩,生命也会更加绚丽多姿。同时让我想起了一首歌《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篇七: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后感200字】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深受启发。
东汉时,有个小孩叫孔融,他四岁那年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筐梨。父亲要孔融先拿个吃,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父亲见后奇怪地问:“你怎么不挑一个大点的哪?”孔融摇摇头说:“爹,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长辈和哥哥们吃。”大人们听到这席话,都感到惊奇,纷纷称赞他,说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做人应该友爱谦让,不能太自私。
【篇八:读《孔融让梨》有感1000字】
中华自古以来都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传统美德,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感受到古代的小孩子都这么懂得礼让,何况我们现代人呢?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了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孔融是最小的一个,在现代社会中,长辈有好的,有大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的给最小的小孩子,无比溺爱他,呵护她。这也成为了现代常见堪称几乎的现象。尤其是独生子,家长团团围着一个小孩,就像一群龙守护一颗明珠一样。“孩子,巧克力吃不吃呀?”“喝水吗,换饮料吧?”“冷了吗?”让人不禁感叹道,这比慈禧还享福啊!这就导致了孩子不懂礼让。
我就是个“嫡系皇子”。因为哥哥住在姑姑家,逢年过节也很难来一趟。家里虽说这有三口人,但那两个大人无非不围这我团团转?我也要学习礼让,可去哪学呢?家里只有我一个“嫡子”啊!谦让是人和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谦让的人能和同伴和睦相处,能深受同伴欢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记得有一次,我才那么小,和邻居家的小孩玩,爷爷端过来两只苹果,说给我们吃,而那两个苹果一大一小,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挑了一个又大又饱满的,而那个小孩更是被宠爱得不得了,就嚷嚷着要拿大的,我们就因为一个苹果闹得不可开交,你争我抢,后来爷爷把那个小苹果换了个大的才平息了这场无理取闹的戏码。长大后回想此事,真是有感而发!唉,现在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蜜罐,每个独生子都在蜜罐里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玩最好的。当我问爷爷为什么不锻炼我礼让的时候,爷爷满不在乎,只是抛了一句“礼让了就是懦弱的人啦,你要去争去抢啊”。可我认为,不学会礼让,而去争抢,就像后宫里的你争我斗一样,这才是懦弱的表现,这才是不懂事不听话。
现在的我们该怎么做呢?在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互相谦让,不要你争我抢,闹得一团糟。人与人之间不要咄咄逼人,要你让我我让你,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尽管自己是个“嫡系皇子”,也要像古人学会怎样礼让。


《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孔融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让,不过最大的缺点也是谦让-太过头了。先是让梨,紧接着让奖状,后来把地球引力的论文也让了,接着让什么Q币呀,越野,宝马车……事事都不得不谦让,自己为了深受人爱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别人去更加爱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欢喜。
其实,孔融不理智,为什么要让呢?留自己用怎么不好呢,为了让梨之誉,也不至于事事都谦让吧!该谦让的就谦让,不能让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得到东西,而想孔融这样付出劳动的人却一无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处处上谦让,那这社会,虽然变和平了,但是人们自己心理上会不愿意的,但为了自己深受爱戴却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付出了劳动的,我觉得我有权利来享受这个成果,如果我谦让给了你,其实就是纵容你,不是爱你,而是害你!这样你会总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
我想对孔融说:不要为了自己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谦让的太过头了!在事事上,处处上谦让你自己觉得好吗?不要再谦让了,你已经谦让过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对孔融谦让过的人说:你们真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学生,有个好工作,买车买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谦让而得到的!
总之孔融让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连连。
【篇四: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500字】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作文。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在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篇七: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当然很幸运我的孩子能够拥有赵老师这样负责并且有亲和力的班主任。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有责任陪同和辅导孩子的学习,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儿一起阅读课外书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让我明白了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些更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2012年3月27号我与张鑫悦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写的是古时候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纪的他就明白先礼让别人,这种有礼貌的精神是值得现在的孩子去学习的。我相信这么小的孔融能够明白付出、明白礼让的人长大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成就。俗话说的好,想要得到什么先要去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今天孔融让出的也许是只是一个梨,而他日后得到的也许是属于他的整片天空。
读完这篇文章,悦悦给对我说,我也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让给爸爸妈妈先吃。可能7岁的她还不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是,通过我细细的解说,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让梨的真正含义。
读文章不仅能够让孩子在词汇增加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后我会更积极的辅导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希望她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篇八: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爱幼。


《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有些感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孔融四岁那年,父亲的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他,并带来了一袋梨头。父亲让孔融去分梨,因为父亲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他是想让孔融先挑大梨吃,小孔融接过梨把最大的梨给了客人,然后挑了两个个大的梨给了父母,再把个稍大一点的一个个给了哥哥和弟弟,最后把最小的梨给了自己。客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孔融说:“您是客人,最大的梨应该给您,我是最小的,最小的梨应该给我。”客人又问他:“弟弟不是比你小吗?你应该给他最小的。”孔融说:“我是哥哥,大的应该让小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向孔融学习。他才四岁就学会了与人分享,与人承让。对照现在的我,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时候还要惹老师和父母生气,我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像孔融一样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学会谦让。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谦让”,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多么丰富的涵义。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孔融让梨》时,我的心在震撼。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子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惭形秽。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谦让,而我呢?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谦让过。今天,我终于感悟,谦让是多么的伟大啊!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孔融让梨》以后,我觉得孔融是一个听话、懂事和好学的孩子。
小小的孔融知道在一筐大梨中选择一个最小的,而把其它的“大个子”全部让给别人,从中使我学到了孔融的优良的品质和心胸,平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有与别人共同分享的意识,与别人共同分享快乐,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任何事都不能只先想到自己,要先想到别人,要主动去理会他人的感受,我会像孔融一样在选择东西的时候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自己选择他人最不愿选择的东西。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貌礼节。我要向孔融学习,从小多背一些诗赋,多看一些书,多学一些知识,多懂一些道理,长大为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我还学到从小就要学会待人礼节,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平时大人或别人在与我说话的时候要虚心倾听,不卑不亢,要懂得尊重别人。家有客人到来时,要主动招呼客人,为客人倒茶、洗水果。在坐公交车时要主动给老人让座。遇到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表示问候……
总而言之,今后我要永远牢记《孔融让梨》的精神,我一定要做一个听话、懂事和好学的好孩子。
【篇四: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300字】
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孔融让梨》时,我的心在震撼。“谦让”,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多么丰富的涵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子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作文。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惭形秽。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谦让,而我呢?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谦让过。今天,我终于感悟,谦让是多么的伟大啊!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小时候,妈妈带我到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在玩耍时总是争抢同一个玩具,争不到还哭呢。这时候,妈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是说很久以前孔融一家人吃梨。盘中的梨有大有小,哥哥让弟弟先拿,弟弟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但仍故意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可是我又比小弟弟大,作为哥哥,我更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呀。”
妈妈告诉我说,故事中的孔融只有4岁呢。可他这么小就知道将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听完故事,我和妹妹再也不争抢,而是互相谦让,有时还一起玩,玩得开心极啦!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4岁的小孩子叫孔融,他聪明伶俐。
有一天,他爸爸端来了一盆梨说:“大家来吃梨吧,年龄最小的先拿。”孔融的弟弟拿了个最大的梨,说:“我要吃最大的。”而孔融却拿了个最小的梨。大家看了看他,爸爸说:“这里有这么多梨,你干嘛拿最小的呀。”孔融说:“我是哥哥嘛。”
读了这个故事,我也要向孔融学习,尊老爱幼。在车上看到老人没有座位坐,我把自己上午座位让给他坐。做一个文明董事得礼仪的人。
【篇七: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在文中: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孔融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孔融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他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孔融:“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读完这个故事,想想平时的自己,感到有一些惭愧,我想我真应该向孔融学习。孔融那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谦让,好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而不应该自己独自占有。虽然,家里只有我一个小孩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而我以前却从来没有考虑到他们,我现在觉得自己和孔融相比,真是不懂事。孔融不仅懂得要和别人分享好东西,还知道要尊敬比自己大的人,我要向孔融学习,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中国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和品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学习的。谦让是美德、是尊重、是宽容、也是贡献,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在家里孝敬父母长辈,在学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只要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未来将会更加美好!
【篇八:孔融让梨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他分梨子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孔融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他四岁时,已经能背很多诗句了,而且懂得礼节。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子给大家。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剩下的按年龄大小的顺序分给兄弟们。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应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高兴,又问:“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回答:“因为比我小,所以我要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我读完这个故事后在想:“我有没有谦让兄弟呢?”希望大家向孔融学习,尊重长辈,谦让兄弟。孔融是我们的榜样,我更加希望我们身边有更多的孔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400字》
【篇一:读《孔融让梨》有感】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
【篇三:读《孔融让梨》有感作文】
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作文。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篇四: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当然很幸运我的孩子能够拥有赵老师这样负责并且有亲和力的班主任。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有责任陪同和辅导孩子的学习,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儿一起阅读课外书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让我明白了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些更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2012年3月27号我与张鑫悦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写的是古时候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纪的他就明白先礼让别人,这种有礼貌的精神是值得现在的孩子去学习的。我相信这么小的孔融能够明白付出、明白礼让的人长大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成就。俗话说的好,想要得到什么先要去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今天孔融让出的也许是只是一个梨,而他日后得到的也许是属于他的整片天空。
读完这篇文章,悦悦给对我说,我也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让给爸爸妈妈先吃。可能7岁的她还不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是,通过我细细的解说,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让梨的真正含义。
读文章不仅能够让孩子在词汇增加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后我会更积极的辅导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希望她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深受启发。
孔融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孔融是这几个兄弟中最聪明的一个。孔融四岁时,母亲买了一些梨,梨有大有小,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开始吃了起来。父亲好奇就问:“孔融,你为什么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因为我的哥哥们比我大,我比他们小,所以我要拿一个最小的梨吃。”孔融回答道。父亲有好奇地问:“你还有一个弟弟,最小的因该是他吃才对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梨?”“因为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所以我拿了一个最小的梨。”“恩”父亲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个故事让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孔融四岁的时候时就学会了让梨,而我们现在还是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吗?四岁的孔融把最大梨给他哥哥们和他的弟弟。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拿来就吃,可是孔融却把梨给了自己的哥哥,说自己小要吃小的。现在时代是变了但是我们却不能忘记我们先祖们的美德,我们要在发展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祖先们传下的东西,美德是藏在心里的我们要发掘它们把它们用到生活中去,那才能让它体现出它那宝贵的价值。
所以我们做人要懂得谦让,不要老是斤斤计较,这样的日子会很无趣。如果你懂得谦让,你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欢乐。我们还要向孔融学习,尊老爱幼,尊长的好习惯。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篇四:《孔融让梨之后》读后感】
孔融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让,不过最大的缺点也是谦让-太过头了。先是让梨,紧接着让奖状,后来把地球引力的论文也让了,接着让什么Q币呀,越野,宝马车……事事都不得不谦让,自己为了深受人爱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别人去更加爱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欢喜。
其实,孔融不理智,为什么要让呢?留自己用怎么不好呢,为了让梨之誉,也不至于事事都谦让吧!该谦让的就谦让,不能让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得到东西,而想孔融这样付出劳动的人却一无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处处上谦让,那这社会,虽然变和平了,但是人们自己心理上会不愿意的,但为了自己深受爱戴却做不得不做的事情作文!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付出了劳动的,我觉得我有权利来享受这个成果,如果我谦让给了你,其实就是纵容你,不是爱你,而是害你!这样你会总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
我想对孔融说:不要为了自己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谦让的太过头了!在事事上,处处上谦让你自己觉得好吗?不要再谦让了,你已经谦让过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对孔融谦让过的人说:你们真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学生,有个好工作,买车买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谦让而得到的!
总之孔融让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连连。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我在很久很久以前听的,可是它却让我难以忘记。尊老爱幼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可是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呢?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在很久以前,有个小孩叫孔融。每个人都夸他很聪明。有一天,孔融的母亲买了几个梨回家,当梨端上桌子时,妈妈把最大的梨给了最小的孔融,可是孔融却不要,将这个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
这个故事使我受益匪浅,也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生活中的种种。孔融他愿意也毫不犹豫地将最大的梨让给了哥哥,而我呢?我不仅没有这样做,还总是与弟弟抢东西。我身为姐姐,却比当弟弟的孔融还要差得多。每次吃水果,我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挑,东挑西挑,必须要把最大,看起来最美味的拿来吃,坚决不留给父母或弟弟。我不禁感到一丝丝的内疚与后悔,而且,不仅如此,吃饭时,总会有一些很美味的东西吃,只要饭菜一端上来,我就会毫不犹豫、急匆匆地去把好吃的东西全部夹在碗里。妈妈每次都教育我要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可是我总将她说的当耳边风。
有时候在坐车时,有些比我小的小朋友和老奶奶站在我旁边,可是我却看了她们一眼,就坐在那里了。有时,这些小朋友会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我,就算我的心再怎么虚,为了我个人的利益,我的心还是控制住了双脚。
现在想起,不禁后悔莫及及自责。我以前太自私了,只为自己着想,从来没想过别人。我连那么小的孔融都不如。尊老爱幼应该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满脑子都是自己的利益。
孔融,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让位置给老少;将好吃的留给别人等等。
让我发扬孔融的精神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吧!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我听了十分感动,孔融这么小都会让利给别人吃,为什么我们还要斤斤计较。我没应该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把祖国建设发展的更加好。
【篇七: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暑假我读了《博学天下三字经》这本书,其中有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同时我又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谦让兄长,孝敬父母。一天邻居送给他家一盘梨,孔融挑了一个小的吃,大的让给哥哥们吃,大人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的年龄小,哥哥他们大应该吃大的。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孔融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谦让兄长,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会礼让,在学校多帮助同学们,在家里也不能什么都自己占有,有好的东西应让给爸爸妈妈共同分享。
【篇八:《孔融让梨》读后感】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爱幼。

孔子拜师读后感四:电影《孔子》观后感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孔子的印象就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直到看了《孔子》这部电影。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人物的传记。传记很容易流于平庸,因为对人物一生的描写如果平铺直叙就无法突出亮点。而这部电影通过几个吸引人的小故事来展开叙述:比如说服别人救下小奴一命。也通过一些炫丽的战争场面特技和一些令人涕泗交流的感人场面来抓住观众的心。这样的安排无疑使电影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力量,使人物的形象饱满丰富。
从电影的内容来看,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他追求仁义,并希望把仁政运用于治国理念中。他传道授业,哪怕颠沛流离,忍饥挨饿。他秉承了自己信念,直到终老。电影里,孔子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与弟子的感情深厚令人动容,与鲁君谈论政治,铿锵有力,与季氏比赛射箭也是旁征博引……而他被人嫉恨,被迫背井离乡,流浪他乡,却为他的英雄形象涂上了悲情主义的色彩。
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人物塑造来看,虽然选用巨星周润发来演孔子,但周高大伟岸的身躯明显显得用力过猛了,一个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孔子在剧中显得文武双全,缺乏失意文人的样子。而演员满口论语与人物性格显得疏离,周迅饰演的卫国夫人南子表现轻佻,与当时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也相去甚远。从史实角度来看,颜回下冰水冒死救书简的行为也有点脱离实际,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更像法家思想的代言人。
总之,不管怎样,孔子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光辉灿烂的,他到老年的时候专心致志在鲁国传道授课,编著了《春秋》等经书。他的思想也为后来统治者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依据。

孔子拜师读后感五: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是说: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正是花好月圆的日子。孔府上上下下张灯结彩,仆人们十分忙碌,为晚上的赏月做准备。正在赏月的时候,仆人端来一个托盘,里面放着几个黄橙橙的大鸭梨让孔融的爸爸吃,爸爸又让孩子先吃,老大又让六弟孔融先吃,孔融立刻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很好奇,就问孔融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我小,胃口自然也小,就应该吃小的。”爸爸又说:“可是七弟最小,你是六弟,七弟应该吃最小的呀!你为什么要吃最小的呢?”“哥哥们都让着我,让我吃大的,我也要让着七弟,让七弟吃大的。”旁边正好孔家的长辈都在,长辈们决定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写进孔家的家传,让后人仿效。
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大家一定想孔融真懂得谦让呀!其实,只要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懂得谦让,那你也一定能做出和孔融一样感人的事情!
同学们,让我们也像孔融一样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先想到别人,最后轮到自已吧!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看到这里,我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一个仅有四岁的小孩竟那么懂事!想到这儿,我的脸上一阵发烧,不禁惭愧不已:我和他竟形成天壤之别!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
我天生喜欢读书,我家也正好在少儿图书馆附近,我便有事没事就到图书馆借书,但我一般喜欢有人和我一起去。去年有一次,我急着要去借书,便缠着爷爷跟我去,但爷爷因为在烧开水,而且弟弟一人在家,需要有人照顾,所以爷爷烧完开水就要去照顾弟弟。但我却不懂事,一个劲地缠着爷爷。爷爷非常生气,批评了我,我还不服气,也小声嘀咕了几句。唉,现在想起来多后悔啊!爷爷是多么疼爱我啊,我却那么不尊重他老人家。再看看人家孔融,人家四岁就懂得尊老爱幼,我十岁了还那么不懂事,惭愧啊惭愧。
尊老爱幼,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它能让每个人都对你刮目相看,快学会这一种美德吧!这样才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让你的生命更加有滋有味。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孔融最大的优点就是谦让,不过最大的缺点也是谦让-太过头了。先是让梨,紧接着让奖状,后来把地球引力的论文也让了,接着让什么Q币呀,越野,宝马车……事事都不得不谦让,自己为了深受人爱戴,做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别人去更加爱戴他,自己也是皆大欢喜。
其实,孔融不理智,为什么要让呢?留自己用怎么不好呢,为了让梨之誉,也不至于事事都谦让吧!该谦让的就谦让,不能让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得到东西,而想孔融这样付出劳动的人却一无所有!
如果大家都在事事、处处上谦让,那这社会,虽然变和平了,但是人们自己心理上会不愿意的,但为了自己深受爱戴却做不得不做的事情!我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这些东西是我付出了劳动的,我觉得我有权利来享受这个成果,如果我谦让给了你,其实就是纵容你,不是爱你,而是害你!这样你会总想着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
我想对孔融说:不要为了自己得到人们的爱戴而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你不要谦让的太过头了!在事事上,处处上谦让你自己觉得好吗?不要再谦让了,你已经谦让过很多很多次了!
我想对孔融谦让过的人说:你们真是一群不劳而获的人,凡事都要靠自己,得三好学生,有个好工作,买车买房都靠自己,而不是靠别人的谦让而得到的!
总之孔融让梨之后,令人哭笑不得的趣事连连。
【篇四: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500字】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骄傲自满的结果,我后悔地流下了眼泪。我深刻地懂得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是不能满足的,是要我们不断汲取的。因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做舟”。
【篇五: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篇六: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二年级的时候,我把《三字经》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了,可我不知道《三字经》的真正含义,这天,我又读了《三字经》,让我最难忘的一句话就是“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有一天,父亲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个兄弟中从最小的弟弟开始挑梨,弟弟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却拿了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好、吃吧。”父亲又问:“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应该给他大的。”这个故事,传遍了世界,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孔融很小就有这种谦让的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已经在世界上流传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其实,在我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去做,比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坐;吃饭时,我们可以让小的或年长的人先吃;在看电视时,我们可以先让小的人看……还有,在我们的汶川大地震中,有很多人受伤、缺水……我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使他们都感到了温暖……
这次,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篇七: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老师,当然很幸运我的孩子能够拥有赵老师这样负责并且有亲和力的班主任。
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有责任陪同和辅导孩子的学习,所以每天晚上陪同女儿一起阅读课外书的工作使我的生活有了新的乐趣,我觉得孩子的成长让我明白了从小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些更离不开老师的谆谆教诲。
2012年3月27号我与张鑫悦共同阅读了《孔融让梨》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写的是古时候一位四岁的小朋友叫孔融,小小年纪的他就明白先礼让别人,这种有礼貌的精神是值得现在的孩子去学习的。我相信这么小的孔融能够明白付出、明白礼让的人长大一定也会有很好的成就。俗话说的好,想要得到什么先要去付出什么。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今天孔融让出的也许是只是一个梨,而他日后得到的也许是属于他的整片天空。
读完这篇文章,悦悦给对我说,我也要像孔融一样,把好的让给爸爸妈妈先吃。可能7岁的她还不了解孔融让梨的真谛,但是,通过我细细的解说,她似乎更能了解孔融让梨的真正含义。
读文章不仅能够让孩子在词汇增加更丰富的知识,还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和做人的一些道理,在以后我会更积极的辅导孩子学习课外知识,希望她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够更上一层楼。
【篇八:孔融让梨读后感500字】
一天,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叫孔融的四岁小孩非常懂事、聪明。一次母亲端上一盘梨子来,叫孔融先拿。而孔融拿了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大的梨应该给他吃。”
读完之后,一种佩服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起,仅有四岁的小孩竟这么懂事,他的一举一动,机灵巧妙的回答深深迷住了我,实在令人印象深刻。简朴的语句中,洋溢着可贵的尊老爱幼品质,蕴藏着那种谦让的美德。孔融与童年的我比起来简直天壤之别,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又在脑海中飘荡着。那事发生在我五岁的时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我看了看钟,糟糕!电视剧大结局呀。我立即拿起遥控器换了台。弟弟一下子变了眼色,跑过来与我争吵。闻声惊动了奶奶,奶奶从一楼上来,了解了情况后,就说:“杰仔,做哥哥的让下弟弟,而且是弟弟先看的,你还可以下一楼看啊,干嘛一定要在这看。”我说:“就不!”“听话!”奶奶说道。我瞪了奶奶一眼,就气冲冲地回房间了。晚上,趁奶奶在看电视,我刻意在电视机前左摆右摆,拳打脚踢,奶奶叫我别挡着,我假装没听见。最后奶奶也没说什么,就出去了。
读了《孔融让梨》这个小故事后,我明白了做人要尊老爱幼。

孔子拜师读后感六: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篇一: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读《史记·孔子世家》是读《论语》的继续。读了《论语译注》和《丧家狗》,对《论语》的文本是比较熟悉了,但是孔子的生平还是比较模糊,所以看《史记·孔子世家》,接下去要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读《史记·孔子世家》,首先感觉最明显的一点是司马迁把《论语》中散乱的对话通过孔子一生事件串连起来了。司马迁其他的资料来源,有《左传》、《孟子》等。
《论语》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也语怪力乱神,至少说到怪,如“季桓子穿井得羊”(挖井挖出了一种叫坟羊的怪物)、“吴伐越得骨节专车”(人骨头一节有一辆车那么长)。可能原意是要体现孔子的博学多闻,但说的事情在现在看来明显是不可能的。另外“有隼集于陈迁而死”一节也有些离奇。
【篇二:《孔子世家》读后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平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国人的方方面面。
【篇三:读《史记·孔子世家》有感作文】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会复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背诵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
孔子学琴,体现了牛人惯有的特质,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极致,即专注。学琴,孔子专注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练习,甚至于师襄子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结果是很戏剧的,也是很合理的,师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后拜服于孔子。对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个环节,达到技艺纯熟,每天理解一点,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整个森林。师襄子认为要快速的练习大量曲目,短时间能弹奏众多曲目,因为时间限制,均只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泛泛而弹,难以突破,其认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终会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篮球教练的理念很能诠释这点:美国教练教学生时,会告诉学生要慢慢的将某个动作正确的练熟,哪怕一个正常只需1秒的动作,现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确,然后大量练习。他们认为,开始慢没关系,动作熟了,自然就快了。
国内教练呢,刚好相反,相同的动作,不要求正确掌握与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练习时一定要半秒做完。
结果很多学员一辈子也没掌握好这个动作,总是失误,更别提快了。前段时间国家篮球队集训,长时间大量练习基本的动作,很能说明问题。
【篇四:读《史记之孔子世家》有感】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平,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盘古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平平?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平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yiyaokaoshi/19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