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一年级】

(1) [什么叫读后感]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篇一: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小时候我以为幸福就是父母的宠爱,有糖果、巧克力吃,有漂亮衣服穿,还有几个陪我玩的伙伴。
然而,一篇《幸福是什么》改变了我对幸福的看法:幸福是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有人终日坐在门槛上,无所事事,只盼望着天上掉下个大馅饼,换来的只能是悲怆的叹息和一头白发,可幸福呢,与此类人无缘。还有一些人费尽心机、损人利己,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幸福呢,绝不会与他沾边儿,他所获得的“报酬”,除了在社会上躲躲闪闪,就是锃亮的手铐与人民的愤恨,他们绞尽脑汁,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
记得在电视上曾看到有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紧紧握手时的照片,我从他的眼光中看出,他是幸福的人!我看到过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一位位奥运健儿聆听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两颊滚落着几滴晶莹的泪珠,他们的泪是幸福的眼泪。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要用心去体会,那是一触动心灵的感觉。
当我帮助同学解开了一道难题,看到他紧锁的双眉舒展开时;当我扶起一个跌倒的小女孩,拍干净她身上的灰尘的时候,我仿佛听到有位小天使在我耳边说:“你是幸福的”。
是的,我是幸福的。我想,我应该去创造更多的幸福,去追求更多的幸福!
【篇二: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以为幸福是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以为妈妈把我的衣服、袜子洗好了,爸爸把我的碗洗好了,就是幸福,今天我阅读了《幸福是什么》,对幸福有了不同的看法,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三个小男孩一块儿砌了一口小井,智慧的女儿说:“你们很善良,你们会得到幸福!”可三个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她告诉孩子们十年以后再回到这里,他们就明白了。十年以后,他们都说因为自己帮到别人而幸福。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其实,不仅童话中有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我们社会当中也有,如:最美司机吴斌。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公司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回途中,突然有一块铁板从空中飞落,击碎他的车辆前挡风玻璃,砸中他的手臂等其他部位。在这危急关头,吴斌忍着巨痛,将车缓缓停好,完成一系列安全停车措施,保证了24名乘客的安全,而他自己因抢救无效去世。我也会帮爸爸做一下家务活,比如洗碗,洗衣店等。
幸福就是那么简单,幸福就是给别人多一份温暖,让别人少做一件事情……给别人带去幸福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幸福,这就是幸福。
【篇三:幸福是什么读后感作文】
幸福没有标准,幸福的意义也因人而异,许多人都在追求幸福,对于孩子来说,每天能在爸妈怀中撒娇便是一种幸福,对于离家的人来说,能在电话里听妈妈唠叨是一种幸福,对于有梦的人来说,实现梦想就是幸福,对于漂泊的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就是幸福……幸福的意义是满足,是温暖。以前,不懂事的我以为只要吃着好吃的东西,穿着好看的衣服就是幸福,慢慢长大的我隐隐中觉得幸福并不是我想象的这样简单,当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后,终于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故事主要写的是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挖了一口井,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便代表森林里“居民”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说:“幸福就在你们的身边,要他们自己寻找答案,他们约定10年后再回到小井这里来,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转眼10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来到了小井旁,他们各自谈了自己这10年中的收获,他们一致认为,不管你做任何工作,只要用自己的劳动,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别人的一个淡淡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自己的心中就会感到暖暖的幸福。智慧姑娘听了之后说“:你们终于都明白了:只要靠自己的劳动,用自己的真心,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就是幸福。
智慧姑娘说出了幸福的真谛,使我不仅为幼稚又无知的自己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再也不是我认为幸福的意义的。当今的社会中,很多很多的人虽然已经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他们并没有感觉的幸福的正在含义。山里的人,并没有好吃的,也没有穿好的,日子过的艰苦就不幸福了,相反他们淳朴的,互帮互助的生活更体现出了一种幸福意义。
怎样去看幸福,关键是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守卫边疆的战士们,他们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远离家乡,来到广阔无边的边疆。他们吃不好,睡不好,生活的艰苦让他们更懂得了奋斗就是幸福,他们无私的奉献,换来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千千万万人民的幸福中有他们的努力和他们的付出,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智慧姑娘,谢谢你!是你让我懂得了幸福的真正意义,幸福就像花香,幸福就像和煦的春风,幸福就像温暖的阳光。我也渐渐地明白自己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默契、人与人之间的宽容,人与人之间的……便是一种幸福。
【篇四: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读完后,我感到了帮助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幸福。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孩子在一口老井旁挖了一口小井,一个姑娘来了,说:“你们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你们十年后在这里相见,如果你们还不知道幸福是什么的话,我就告诉你们。”
三个孩子经过了十年的亲身经历,他们都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明白了幸福就是帮助别人!
每当我读到文章的:“你们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时,我看到了三个孩子明白了幸福就是帮助别人,那才是最快乐的事!
读完《幸福是什么》,我不仅想起了那件事:那天下午,倾盆大雨哗哗地下着,正在我准备坐公车回家的时候,我突然看到我们班的刘馨语那乌黑发亮的头发上,有了几分寒意,她的头发淋湿了。显然,她没有带语,我把我的伞借给你,快回家吧!”“那,那你怎么办?”“伞,我决定把我的伞借给她。我对她说:“刘馨我没事,我借同学的,你用吧!”“谢谢你!”看着刘馨语撑着伞悄悄离去,我心里感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我读了这篇文章,回忆了以往的那件事,我懂得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大家快快行动起来,让帮助的爱传万家!
【篇五: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我想世界上的每一人都渴望得到幸福。可是,你认真的想过幸福是什么吗?在我小的时候,自以为幸福就是有父母的宠爱,有糖果、巧克力吃,有漂亮的衣服穿,有许多伙伴可以在一起玩耍。
可是,今日不同往日,因为我今天学习了《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它让我完全改变了旧日的看法。智慧女神告诉三个小伙子:“幸福就是要靠自己的劳动,要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我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的时候,一位位奥运健儿听着庄严的国歌,泪水顿时夺眶而出。他们的泪是幸福的泪……当然,吃喝玩乐是表面的幸福,当我们解开一道难题或是取得优异的成绩时,我们的脸上就会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当辛苦一年的农民手捧硕果时,他们脸上就会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当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时,工人们的脸上就会露出骄傲的笑容……
我想,幸福不是靠嘴说出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这才是真正的幸福。马克思说过:“能是别人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作为新世纪的中国少年,现在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为人民服务,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幸福。
【篇六: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躺在妈妈怀里就是幸福,有母爱的滋润、温暖的怀抱,躺着舒舒服服的睡一觉,要多幸福有多幸福。总之,吃好、喝好、玩好、睡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么理解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依然感到很迷茫。读了《幸福是什么》这个故事后,我找到了答案。
这个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自己的努力,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再在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小牧童果然在井边想见了,他们各自谈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的尽自已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茫,我不禁为过去的幼稚天真而深感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最终他自己都觉得这种幸福难熬,撒手出家了。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的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爱的中国》遗书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了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了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很好的尽一个共产主义者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辛,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生活是艰苦的,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的幸福。革命导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今后一生该怎样度过!我要从小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的一生一定会淋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篇七: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多么熟悉,多么美好的形容词啊!但我却找不到真正的它。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从小到现在我对“幸福”这个词的含义都没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因此,我今天带着浓厚的兴趣,怀着好奇的心情去阅读《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
幸福这个词可以用许多东西来代表,例如:有吃喝玩乐,有钱。这不就是现代人们所拥有的“幸福”吗?这不就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幸福”吗?
这篇文章讲述了:有三个孩子亲自去寻找自己的真正幸福,十年后在约定的地方相见。十年后三个孩字找到的幸福与现代人们所拥有追求的“幸福”完全不同。他们的幸福是:做医生的,帮病人把病治好就是幸福;做工人勤勤恳恳地工作,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就是幸福;做农民,把农作物种植好,养活了人自己劳动没白费,就是幸福……他们三个的幸福是那么真,那么充实。这不就是真正的幸福吗?可现代人们的幸福却是停留在追求物质享受上。两个相比来看对比度是相差多么大呀!
通过这三个孩子寻找自己的真正幸福这一事,让我重新去领会和感受幸福,让我重新去体会幸福的含。其实,幸福是一种能触动人心的感觉,很微妙,不容易被发觉。而每个人,都应该会有这份感觉。当夜深时,被子掉了,会有人来替你重新盖上;当你受伤了,会有人为你着急,心疼;当你失败后,心情沮丧时,会有人来安慰你,鼓励你;当你……我渐渐感受到,幸福就是对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感悟,而更多的是要我们去珍惜它。
幸福,就在身旁,如果你不好好珍惜,它就会消失,就会成为过去,成为遗憾。
【篇八: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今天,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感触挺深的。童话主要讲的是三个孩子亲自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十年后在约定的地点相见,十年后,他们找到的幸福分别是——帮病人把病治好就是幸福;做人勤勤恳恳,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就是幸福;做农民,觉得自己把农作物种植好,养育了人,自己的劳动没有白费,就是幸福。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幸福对于我们学生说,幸福就是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优良的成绩;对于老师来说,幸福就是可以教育、培养好祖国未来的“花朵”们;对于父母来说,幸福就是给予孩子无私的爱,看着我们一天天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动物来说,幸福就是人类不再对它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捕捉和伤害……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许多人找不到幸福。他们以为吃喝玩乐就是幸福,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觉得,幸福是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而达到自己的美好愿望。假如你找不到幸福,可以读读《幸福是什么》这篇文章,它会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也许它就在你的身边,只要你细心去体会,就一定可以找到幸福的真谛。
【篇九: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却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总是简单地认为过年过节就是幸福,多好呀!既能穿上新衣衫,又能拿到压岁钱,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吃好穿好就是我理解的幸福。可真的这样了,自已也觉得太孩子气了,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始终感到迷惘。
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故事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这篇故事中的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挖了一口井,为大家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三个牧童幸福。然而三个牧童却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问智慧姑娘,“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告诉他们,“幸福要自已去体会”。让三个牧童自己去寻找答案,并约定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到时候就告诉他们什么是幸福。十年很快过去了,三个牧童和智慧姑娘都来到了小井旁,他们各自说了自己所知道的幸福。原来这十年里,他们分别做了医生,农民,商人,他们都说:“用自己的劳动,做了许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付出得到了回报,让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他们问智慧姑娘,“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说:“幸福就是你们感受到的,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和辛勤地劳动而所做出的每一件有有益于人的事。
这就是你们要找的答案,也正是我要告诉你们的答案。”原来,他们所说的幸福都是一样的。我一下明白了幸福的真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吗?不是的!《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别说我们不认同,贾宝玉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的难熬。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吗?也不是的!思来想去,我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人们生活的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其实往往过程是最重要的,我努力了吗?我付出了吗?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人的一生应该如何度过才有价值。
有的人衣食不愁,却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有的人努力不息,最终迎来幸福。前者的一生是无价值的,后者才是真正懂得快乐的意义在于助人,幸福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仅仅只是索取。幸福的人,能让我们从他的幸福里感受到幸福。智慧姑娘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谢谢你,我要紧紧地抓住你,快乐着每一刻,幸福着每一天。
【篇十: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过去,我以为过春节才是幸福,既能得到压岁钱,又能穿上新衣服;既能吃上好东西,又能逛五彩缤纷的灯会。总之,仿佛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孩子气了,但对于幸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总感到有些迷惘。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后,我受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智慧姑娘代表森林的花草树木和动物们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什么是幸福?”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十年后再到这里相见。十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相见了,他们各自谈了自己的幸福观。当医生的、干杂活的和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感到幸福。智慧姑娘听了后说:“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雾,不禁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撒手出家了。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得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
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的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在他的《可爱的中国》的遗书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怎样看待幸福,关键是我们做一个怎样的人,一生该怎样度过才有价值。你看,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一辈子只是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人认为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也有另外的一种人,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让我们选择,应选后者。人们幸福,我们从人们的幸福中感到幸福。即使生活艰苦,虽苦犹乐,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睡的战士们,他们远离家乡,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无私奉献,换来的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使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我立志从小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的一生一定会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之中。

(2) [什么叫读后感]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篇一: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科学究竟是什么?在这本书作者做了多角度、全面的论述。首先作者提出人们的普遍认同的观点“科学知识是以观察和实验所确定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知识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接着便提出他对这两种观点的质疑。其中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很容易就引出“眼见为实”,“眼见为实”让人们获得视觉经验,但事实上不同的人观察同一个事物所获得的视觉经验是有所区别的,尽管有相似的地方,而这些区别是由人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期望等所造成的。因此,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不仅是以物理实体为基础的,而且也依赖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以观察所确定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觉经验的制约。另外,影响观察的知识,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也有局限性,当随着技术和知识的发展,事实和知识都是可错的并可以纠正的。
作者强调了用以确定事实的实验需要相当的知识、实践和技术,同时也如同观察一样,实验结果也会受到当时的技术实验水平的限制,即使经过实验证明正确的结论,在经过更高实验水平检验后也会发现缺陷。因此,作者提出了实验是科学适当的基础。
作者除了从观察和实验的角度来探究科学外,还提出了科学知识是通过归纳推理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观点。
接着,作者开始从否证主义来看待科学。作者认为科学是通过试错、猜想和反驳向前发展的。科学是具有可否证性的理论,理论愈精确愈清晰,则它愈可否证。通过不断对已有理论的否证,从而推动科学的向前发展。科学是通过强调把一系列的理论的可否证度加以比较从而不断成长和进化的结果。
但是仅从否证主义来研究科学还是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个可否证的假说应该是尚未被否证的,于是作者从精致否证主义来认识科学。精致否证主义是动态地来研究科学。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理论越来越可否证,为了避免理论受到否证,“特设性修改”这个概念就出现了。但是通过特设性修改而降低假说的可否证度,是被否证主义者拒绝的,而经过不是特设性修改的假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它经受住检验时,理论就在进步。可是这并不表明科学就在发展。只有以对大胆的猜想的确证为标志,或者以对谨慎的猜想的否证为标志,才实现科学的重大发展。
作者比较了归纳主义和否证主义,得出了科学是用来否证理论,并且用更好的、证明具有更大的经受检验的能力的理论取而代之,在这一过程确证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科学是由那些经受住检验的有关事实的断言组成的结论。
科学的进步可以揭示一个稳固建立在观察或实验基础上的主张是错的。科学有时并不是仔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或是理论被否证的结果,而是论述前理论的不完善并给予补充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理论框架,科学的发展可以表现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超越旧的理论框架的过程,具有革命性。
科学可以坚持一种中庸之道,可以根据方法和标准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并且能够建设性地从“否证”中学习。
科学是关于可观察世界以及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世界的描述的学问。
【篇二: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正如书中说“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
在张红霞这本《科学究竟是什么》的书中,我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在科学课堂上,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张红霞老师说,观察是任何科学研究的基础。在一次的培训会上也听到一位老师引用这句话,当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它。读了这一章内容后,我发现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对科学观察做的很肤浅。
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非常习惯的问:“为什么?”明明学生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的,我们还是追问下去,让学生说出最后的答案。学生说不出来,答不上来,不能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解释,有时会让教师没有了耐性,有时干脆就自己说出来了。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
从中我明白了,观察就是为了寻找证据。观察的目的就是要发现蕴涵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学生没有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有效的思考时,是很难进行科学解释的,或者只会进行推想或想象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什么非常重要。这既是让学生学会观察,提高证据意识,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让学生更好的描述世界,解释世界。
在本章中对观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中指出,“讨论是获得正确的观察结果的重要步骤”。同时兰本达也建议,讨论要在充分的观察、实验活动之后。学生在细致的观察之后势必会有许多发现,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取长补短,从同伴中学习自己所未观察到的发现,也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互动起来,质疑问难,达到重复观察的效果。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探究过程中证伪的一种方式。但科学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重复实验或多次观察是很难在课堂中开展的,而在课外进行,又需要教师及学生付出更多的精力、注意力,学生本身的思维可能就根本不能参与。从这里可以看到一种较好的方法,就是讨论。在教学中,我们的讨论有时仅仅只是将观察到的进行汇报,有时仅仅只是个别学生的展示活动,而没有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让其他孩子认真倾听,提出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真实,是否正确,是否和你观察到一样,使学生学会从观察中质疑,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张老师的指导,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科学的进步可以揭示一个稳固建立在观察或实验基础上的主张是错的。科学有时并不是仔细观察和实验的结果,或是理论被否证的结果,而是论述前理论的不完善并给予补充发展的结果。它是一种理论框架,科学的发展可以表现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超越旧的理论框架的过程,具有革命性。
【篇三: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作文】
今年有幸参加了沈校长领导的小学科学优秀教师培育室,我感到非常荣幸。在沈校长的指导下,我把张红霞教授所著《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初读了一遍,但说实在话,对其中许多内容都没能很好地领会,感到非常的惭愧,但读了之后还是有所感想的。
本书共有十一章,每一章都单独讨论了一个问题,讨论得很详细,其中也穿插了一些案例片段,使所介绍的之理论更易被读者所接受。在这十一章里,张老师真知灼见地指出,当时教育界存在的普遍现象中的不足之处,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地片面地搬用某些教育观点。正如《序》中所写的“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是科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其实这正是目前我们科学课教师最想知道、必须掌握的知识。
本书的前十章主要是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深入浅出的专业知识。这本书中的许多教育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诸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探究实践,这无论是对于小学生还是博士生都是如此。因此,刻意设计很多现存的问题,或在活动前‘逼’孩子们提问题,是没有成效的教学设计。”等等一系列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这些观点的阐明指导了我的教学实践,明确了作为科学教学的着重点应是什么?从知识论上看,科学知识比其他学科知识难学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现代科学知识是近代300多年来无数位科学家智慧的结晶。累积不是堆积,而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的必然发展。如果互相之间的联系没有弄清楚,科学是非常难学的。联系的途径有两条,首先是亲自体验,另一个途径是逻辑推理。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碰到的一些问题,书中都做了详细的讲解,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或提出不同的看法。比如像教学研究几种纺织材料的性质,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是由于纺织材料的种类多,变量太多造成的,张红霞老师指出这是不适合小学生的探究内容。她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案例,结合现行教材举的这些常见的问题和困惑,时时引起我深刻的反思,并且从中受到很大的启发。
最后一章是课例总汇,本章中的11个案例深深吸引了我?因为她让我见识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都说西方国家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开放,很能表现自己,师生关系融洽得令人称奇,可百闻不如一见,虽然未经历他们的课堂,可从实录中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良好氛围。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这样呢?我想,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一大因素,而广大教师个人亦有很大的责任。我们在上课方式、教育观念上都与他们相差甚远,他们早已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我们才刚刚将这理念引进,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之上,就算要真正做起来,还任重道远。只有教师本身的科学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带动学生科学素养地提升。而教师科学素养在课堂提问上最能体现出来,为此,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是我的当务之急,我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外、古今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今国内外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看到自身专业知识的浅薄,专业水平的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多学习与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快专业成长,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让科学课散发出真正的“科学味儿”。
【篇四: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2002年的课改,让科学课程进入了老师们的视野。科学课到底要的是什么?一直是我的思考。从科学课程标准上看,新的培养目标——科学素养。那么,科学究竟和其他课有什么区别呢?我寻找到了一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看了这本书的想法。
从全书的章节安排看,既有历史逻辑顺序,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主”到“次”。文中既有基本概念的阐释,又有基本方法的指导。既说明了“为什么”,又告诉我们读者应“怎么样”。
“科学课”是由“自然课”脱胎而来。相比而言,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从课改开始时就有这方面的讨论和争执。可是究竟从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科学之所以成为新事物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呢?在书中,作者在第十章详细地分析了现代国际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过程。既有横向的对比,又有纵向的剖析。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学科为中心”的阶段到60年代至70年代末的反思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多元思潮论争的时期到90年代以来改革的新阶段,科学教学在波折中乘着时代的列车“与时俱进”。
探究首先从问题开始。对于问题,老师熟悉,学生也司空见惯。可是问题和问题还是不同的。有真科学问题和假科学问题之分,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分。而这些在我看到这本书之前是根本没有的概念,我就觉得学生提了问题,能解决的就给解决掉,不能解决的,课后再想办法解决。而实际上课时也遇到了很多让我困惑的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不着边际,有的根本不值一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让我很伤脑筋。现在我知道了,有的问题是需要避免的,有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老师的“编辑”。一堂课往往是由问题开启,也往往是由一个问题结尾。问题对一节课来说真的太重要了。虽然看了书本,可是真的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还是不太自信啊!
有了问题以后,就开始就问题进行研究了。在书的第三章特地提到了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我也觉得假说在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假说就像是一个作家在创作之前打的腹稿,也像一个工程师在设计图纸前的一个粗略规划。假说对后面的实验研究验证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而一个科学素养高的人提出的假说也一定具有更加合理可行的成分。假说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没有根据的推断只能是“胡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曾听到一些课上,有老师觉得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含假说这个环节,于是在他的课上假说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其实这大可不必。假说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特征来确定它的位置。在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假说的必要,因为事实就很明显地摆在眼前,由不得去怀疑,用不着去验证。所以还是“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最常用得一个术语。正如书中说的那样,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借助于仪器得观察”。对它的重要性,没有必要赘述。三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着重训练的就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让我们去课堂上践行它吧!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就是那些精密枯燥的仪器,就是那些散发着异味的化学试剂,就是那些看不明白的公式。其实就我们小学科学教学来说,给科学教学一点人文气息是很需要的。正如书中说的“科学与人文是可以融合的两种文化”。在课改进入到第五个年头的今天,科学教学正在强调与人文的结合。比如,课标提出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不就是很好地体现了人文的精神吗?在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合作”是个曾经热得发烫得字眼。虽然现在逐渐冷却,可是合作的重要性还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排斥竞争,因为竞争能促进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合作,只有合作才能由更大更快的发展。
这本书,我连续读了两遍。读过以后,我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我没有从书里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可是我却有了新的理解:科学就是用真理来熏陶学生,科学教育就是用思想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科学教学就是用我们的每一个40分钟给学生亲近科学、走进科学、体悟科学的空间。

(3) [什么叫读后感]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篇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这个小圈子,身边一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告诉我要怎么过,看完这本书后,算是对自己有了一点思考了。有所选择,有目的性的读,不要盲目跟从,知道自己是要什么事最重要的。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千招会,不如一招熟。书中辨证地看待了专与博的关系,书中列举了许多应聘者对什么都通,但知之甚浅,最重要的是没有一技之长,用人单位无法把他安排到一个适合他的职位最后无奈辞退他的事例,很有说服力。毕竟,许多人是靠着“一招鲜”过日子的,如果连本专业都没有读透,那又怎能称之为“专业”呢?其实我以前也犯过这样的毛病,什么都插一手,像吉他、画画、摄影……虽然也得过一些奖,看似红红火火,冠冕堂皇称之为多才多艺,实则浪费了不少时间,分散了精力。话又说回来,博对专起着补充的作用,有时还有意想不到的用处。作者提出了新颖的观点,仿照卖产品时的买一送一,把自己的其他方面的才能也附带送出去。谁知道擅长打乒乓球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志同道合”的老板呢?谁知道喜欢欧洲古典文学的你是否会遇到一个有着同样爱好的上司呢?
大学究竟读什么。我个人认为,主要读以下三点:
第一:学会思考。想法决定活法,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知识体系构建的黄金期,这个时候的积累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及大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不断去实施。
第二:学会学习。学历不能代表能力,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只有学习力才能代表将来。大学时,我经常告诫学弟学妹一定要学会学习,首先把专业知识学好,日本战略管理之父大前研一在《专业—你唯一的生存之道》中也反复强调了专业的重要性;除了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延边大学得天独厚的韩国语学习氛围,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交流等等资源;还要抱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大学,学习如何和同学、朋友、老师相处……
第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这是我进入公司后最深刻的感悟。大学期间,一些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而缺乏社会实践,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当遇到问题时,不知如何去解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说,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最需要的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问题的能力又源自于思考、学习及实践的综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思考、学习,再加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
【篇二:《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沉入了深思。进入大学也快两年了,可是从未去思考过:进入大学,究竟要做些什么,究竟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做,才能怎样做才能拥有更多的能力来适应以后激烈的工作竞争。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必须慎重思考的一点。只有去静下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以后几年的大学生活中才会一直有着清晰明确的目标。而只有有了明确的生活和追求才不会盲目,才不会变得毫无意义。只有有着明确清晰的目标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付出你才会有可能成功。
大学生一定要有系统分析能力,大学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是作者开篇提出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的观点。我很认同作者的这个观点。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不能成为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非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实践专业方面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大学生的标准。大学生,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对这个人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对主观意识的发展,对生活和人生的认识和把握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这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你的思想深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在书中说到:一直以来,失败的人觉得没资格说,成功的人有不屑于说,或者说没时间说。而我把自己在学习、考研和求职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写出来,让懦弱者勇敢,脆弱者坚强;迷茫者尽快找到出口,徘徊者尽快告别弯路。我很欣赏作者的之一番话,既诉出了真心,又到出了社会现实。我认为,其实,不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有资格和义务把经验和心得说出来。不论成功失败与否,只要你参与了并为之付出了,你就肯定会有所感受,有所收获和教训,你就有说的资格。我们每个学习的人,在学习中不知汲取和享用了多少前人学者留下的宝贵经验财富。既然享受了权利,肯定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我们每个努力付出过,艰辛感受过的人,都有义务来留下自己的可贵经验。肩负责任,造福他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管你享用了那份权利与否,你都应该心中怀揣着那份责任。我希望我们这个集体的成员在以后的六个月小和生活过程中可以毫无保留的与同学(家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收获。
不要去在乎你多么“平凡”,只要你肯去做,你就有可能成功。这似乎是作者在书中一直强调和灌输给读者的一个观点。这世上大多数的奇迹都是平凡人创造的。如书中的阿里巴巴的CEO马云,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世界旅馆皇帝的拥有者希尔顿,乃至,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与我们更加接近的事例。这些人,成功之前,都是平凡得随手一抓就是一大把的普通人。既然平凡人能创造奇迹,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从开始平凡到最后,一直未能成功。那是因为他们不敢去做或去做了却又未能坚持到底。以前的我就是如此,所以到现在还是啥也没学会。想,永远不能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只有大胆勇敢的努力去做,并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最终,我们一定能收获成功。
我很喜欢孟子,我现在头脑中一直浮现着他的一端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篇三:《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作文】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个古老而深刻的问题,作为大一新生,开学已经两个月了,真正融入大学了吗,还是在外徘徊彷徨?我想大多数都是后者吧!至少我是属于后者的。这个问题我也曾多次问过自己:为了什么远隔万里来求学,上大学难道就是为了那一纸的毕业证书吗?通过这次经贸学院学风建设活动,我接触到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这不就是始终萦绕在我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回答的问题的答案吗?
那我就对于其中的一些章节谈一下我的理解。大学,只是读书吗?显然不是,我们要做的应该更多,在当今社会,我们要做的应该更多,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自身素质的提高日益重要。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很多:与人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新事物能力等等。这些素质的提高从书本中不能完全得知,这就学要我们的思考,学会思考,细微知著,着眼于小事,思考身边每天发生的现象,举一个人尽皆知的例子,一个苹果砸在牛顿头上,他却悟出有引力定律,可是人尽皆知的例子中我们学会了多少其中的精髓,又有多少人在细心观察者身边发生的故事。每天都有很多件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看到一则广告,听到一则新闻,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情。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不要苛求于学校的条件,有很多人抱怨学校的住宿条件差,饭堂总不能让人满意,总是羡慕其他大学的硬件设施,当初选大学考虑更多的是学校的教学楼是不是新建的,图书馆是否漂亮。过客,我们只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当我们大学毕业我们能从学校带走什么,当我们被学校“细心”的清除学校时,你是否还要考虑学校的条件呢?我们唯一能从学校带走的就是知识和能力。图书馆那么漂亮,可是大学四年你都不知道各个楼层藏书的种类,岂不是很悲哀?语心湖环境很迷人,可是大学四年你都没有去过早读,岂不是很凄凉?
“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善于学习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们的老师就算能力很差,但毕竟老师比我们多行了很多年的路,经验和阅历比我们丰富的多。况且我没门学校的师资还是比较好的,身边的同学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读大学,还要学会“读同学”。这里说的同学不只是说自己同班的同学,而且还包括别的班级别的院系的同学,包括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同学。这些人用“校友”、“学长”之类的词语来指称或许更贴切吧。
“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对于作者的这一点论述激起我学习的动力,但点不是对于整体而言,而是个别特例,我相信,我就会创造这个特例,天道酬勤,这是我永远信奉的真理,努力多一点,就会别人多学一点,你的竞争力就会增强一点。请同学们努力吧!
【篇四:《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在大二的时候读过这么一本书,我感觉我是不是后悔晚了一年或者更早去读这本书呢,我觉得里面的东西就算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观点和价值观,但也充分的展示了现在的大学和现在的社会,一些人之常情和糜烂的东西。
大学本事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但却很多时候都车水鱼龙,纷杂的东西很多,这就是中国教育和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和其他欧洲一些青少年的思想,我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我只是认为,在中国我们辛辛苦苦读了10几年书,天天在家长和老师的鞭笞下面去学习,很少人是真正的喜欢自己学的东西的。而很多人考上了大学则认为大学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而天天无所事事,不想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来提高自己。在国外则不是这样的,他们的思想是大学是一个接近于社会的地方,是更要去学习的地方,所以他们大部分都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其他的东西。这是我要告诉大家的。
幽静的校园里一对对情侣亲密的牵手走过,喧闹的网吧中一只只网虫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空荡的教室里总会有孤单苦读的身影,寂静的图书馆中总是座无虚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究竟会教会我们什么?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走进大学并不是幸福生活的开始,我们虽然成为了大学生,但还只是复杂多变社会中的一个普通人。如果颓废的度过四年,一样会被社会抛弃,在走出校门后一无所有,草木可以在校园年复一年地生长,而我们却注定要很快被另外一群人替代。只有永不懈怠的学习才会无愧于那些逝去的青春,只有目标坚定的努力才会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我们该如何抉择!该怎样规划日后的学习与生活!大学不是技校,我们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一门专业,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再拘泥书本,而是要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才会不再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而是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才不愧为一名大学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不怕专业冷门,只怕学艺不精。不管你的专业是什么,只要你在这个领域确实学有所成,你就一定能利用你在这个领域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也许我们只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但我们一样可以在学习中了解、喜欢、热爱这个专业,一样可以让它成为你成功的桥梁!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让我知道,在大学里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不要羡慕他人的富贵,那不过是在父母庇护下昙花一现的幸福,不要盲目的追随他人的步伐,也许考研并不是我们的出路,走自己的路,在不懈的努力中,在孤单的拼搏中,我们终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成就!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质,塑造适于自己的性格!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度,打造忠于自己的人气!
读大学,要读出一种气概,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大一的生活也许有些新奇,但我们已懂得四年应如何度过;也许有些忙碌,但我们已懂得在大学应学些什么;也许还不太适应,但我们已懂得应如何对待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的内涵很多!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读大学,要读出其中的真谛!让我们在书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成功人生!
【篇五: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对于每一个刚进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难免会感觉到一些的迷惘。因为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已经被实现了,所以,一时失去航标的我们显得有点手足无措。于是,在我们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助理班主任就向我推荐了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他说,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们的目标会变得明确一些,也可以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在大学干点什么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书买了回来,并且细细地把它品尝了一遍。
书的封面显得比较朴素,而且如果不是我的助理班主任的强力推荐,我想,我看到它的书名就不会去买它,可能因为这样我就会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这本书还有一个小标题叫“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这个标题给了我这样一个感觉:25岁就做了董事长肯定很了不起了,既然他有意出一本书来特地地给大学生忠告,而且还让我们的助理班主任觉得有必要推荐给我们,那么这些忠告应该句句都是金玉良言了。这就是我对着本书的最初感觉,后来也发现,的却如此。
这本书比较简要地概括了在大学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想法,而且作者以一个第三者、过来人的角度比较客观地给了大学生一些忠告,对于其中的一切问题我是有比较深的感触的。综观全书,他让我明白了:在大学要尽早地给自己做好定位和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就业作好铺垫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在读完着本书后几个我比较有感触的问题。
在书的开始,作者开门见山,向读者们概括的说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首先要学会思考。其实又何止在大学里要学会思考,依我看来,一个不会思考或者一个自以为会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获得成功的。我很赞同作者的一句话“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因为前者的人格才是独立的,独立的人格理应比一切都更重要”。我们已经被迫接受了十二年的填鸭式教育,已经不知道被剥夺了多少独立思考的空间,现在我们来到了大学,虽然还不能说我们完全脱离了那种教育模式,但最少在大学里,我们多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样的机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那么我觉得,我们就没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人呢?我觉得第一,我们要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与现实的土壤。按作者的话来说,就是要在“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的同时,还应该与社会现实为友。我们要博览群书,充分利用好大学图书馆这个优良的资源。而且我们看书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与本身自己的专业,要多看一些其它方面的书,尽量地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对于我们将来就业也是有好处的。另外,我们要见微知著。每天都有很多小事从我们的身边悄悄溜走,可是,只要你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小事,你会发现,生活就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人生规划的问题。作者认为,每个人毕业以后大致有这么三条路可走:仕途,商界,学术。作者让我明白了,一个成功的人生应该有及时的定位和深思熟虑的规划。首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长短处。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并且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选择一条合适自己的光明路。最后,我们就应该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能里。想做官的就要培养自己有审时度势的能力,要能察言观色、见微知著,否则在官场恐怕很难做出一些不适当的判断。做学术的就应该有开放的胸怀、容忍的气度、自由探索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秉持理想的坚持不懈。在商场打拼的就应该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和善于抓住机会的能力,而且要有足够的勤奋,努力就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是好结果。
最后,我还想在提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提到的“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在当今社会,特别是我们处身的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人际关系真的可以关系到我们的成败。马克思都说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的,正式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才让人成其为人。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搞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呢?首先,我们当然要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素质低下的人交往。其次,我们要主动跟别人去交往,搞人际关系我们不能长期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是不可能有很好的人际关系的。再次,我们要懂得维护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朋友交上了以后,如果日后缺乏联系是很难维持下去的,一旦失去,也许我们当时只是觉得少了个朋友,但可能到了以后,我们可能会因为这样而少了依次成功的机会。我们在平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到了我们工作上或者我们需要用到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变成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难得的资源——人脉资源。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人脉可能是一条让你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能够在读大学之初就读到这本书我觉得是一种幸运,它可以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一些“有效”的事情。真的,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篇六:《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进入大学,相比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然而看书的时间还相对减少了。即使拿起教科书以外的书来翻阅,也很少看什么有营养的书。对于大学生适合读什么书,自己也感觉很迷茫,最近有人介绍《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虽然书中许多观点与现在人们的思维背道而驰,让许多人难以接受,但我不得不说它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这本书中涉及了很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恋爱,人际交往,兼职等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的事。
“爱情是永恒的”这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而此书也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花开堪折方须折”,“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越是寂寞,越要警惕爱情,花开堪折方须折,莫让鲜花败残枝”这其中一句诗:“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可以说这两者是处于相对位置的。每一次不管是课堂之上,还是课堂之外,往往同学们都对此讨论的很激烈。大学恋爱真的是可以“快餐式”来形容,他们可以认识几天就拍拖,也可以相处几天就结束。我想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互不了解的人怎能相处长久呢。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
其中书上谈到的逃课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什么课都不逃,跟什么课都逃掉没什么两样。读大学,关键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逃课没有错,但是不要逃错课;英语角绝对不是学英语的地方,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舍本逐末了。书中提出了更雷人的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当我看到这个部分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难道我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不逃课、不迟到)都是错误的吗?同时,作者讲到要注意逃课的策略,要逃课,但是不要逃错课。同时,不但要逃课,而且要让老师给高分。很多大学课程唯一的作用就是浪费青春,一定要自主性地学习,不要让老师牵着你的鼻子走。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大学要注重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思维模式,我们经过了十多年的学习,一些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是思维方法,分析能力我们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这就是要求我们要走出一个误区,不要一直追求成绩的高低,读死书即使在每年期末都拿到奖学金,即使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名,以后在用人单位却平凡至极。
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系统分析的能力,当然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应该培养自己观察力,洞察力,社会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已经是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了,我们仅仅学习别人的知识,那样只会永远走在别人的后面,永远没有自己的事业。换句话说,创新很关键,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观察力的基础上的,平时就要多想问题,一些细微的小事里面也许蕴藏着大的道理与智慧,学会见微知著。
大学中的各种证书到社会后也不近有用,过四六级,计算机三级,也许还有许多类似的证书。当然,过四六级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所需,抑或说是必须,但是其他的东西我们能记住多少呢?或许到了社会都会忘记。四六级证书只是一个敲门砖吧,口语应该比书面的东西更重要。计算机,当今社会,应经把它称作是第三只手了把。
大学里面还有个关注的就是做兼职,找一份业余的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不但能锻炼自己,而且可以为家里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读大学,就是在读人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培养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学,更需要丰富思想,将思想根植于现实,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我看了这本书后很是感触,将我这个幻想青年拉回了现实,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停留在那幼稚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受到压力还有责任。来自社会的压力,还有一份家的责任。大学生读什么究竟读什么,除了专业技能,还有各个方面就是让你适应在社会中如何更快的转换角色。
读大学要掌握学习能力,思维的方法,系统的逻辑思维才是真正重要的。至于大学里的爱情,有没有无所谓的,因为我们还年轻,有些事情还不懂怎样理智的去处理,尚且爱情是等待来的,不是计划制造就能成功的。大学,看似美好的时光,其实也就不过如此吧,不过一定比工作以后要好,所以还是要好好珍惜即将逝去的大学生活。
【篇七:《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读罢此书,掩卷而思,依稀听见自己内心涌动的潮水放肆地碰撞记忆之门时所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回音,任一幅幅画面在脑海中荡起层层涟漪……凝神兀立,只觉“相见恨晚”。
首先,这本书让我改变了许多观点。譬如以前,我在上大学之前,心中就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而此时,我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答案。作者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列举了三大理由,寓谐于理,大胆地批判了中国的“填鸭”式教学,并侃称“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切中肯綮地道明大学生是愿意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并指出虽然没有权利选择优秀的老师,但我们有权利拒绝学术投机分子。
还有很多一反传统观念的“谬论”比如:众所周知兼职、勤工俭学往往有利而几乎无弊,在上大学以前,早有李开复写的《怎样在大学里挣回你的学费》等等诸如此类大肆弘扬“兼职无害论”的文章,而进大学不到一周,也有很多位好友约我去做兼职,而且现在我身边的同学确实很多已经“公务缠身”了,统观看来,他们大多是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但值得思考的是,确有覃总指出的“不管蚊子还是苍蝇、逮着就抓”,“不管啥形式,只要是兼职”的观念,浪费一天就是站在烈日之下往行人手里递张传单到底能收获多少?值得亲爱的朋友深深反思啊!
最引起我情感共鸣的当属考研。鲁迅老先生曾打了个比方:某人在路口吐了一口痰,然后找两个人盯着看,过一会儿就会有很多人围着看,再过一会还会有更多的站在外面的削尖脑袋挤进去看。现在,考研热似乎也有这点味道,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然而覃总却将考研比作“痛苦的安乐死”。对此,作者援引了北大论坛里的故事,主人公李均大学毕业后回贵州家乡的县城法院做了书记员,可是为了留京,为了得到女友父母的支持进而和女友在一起,他毅然放弃工作,回到北京专心考北大研究生。然而在连考五年未能考上的残酷现实面前,他由希望到坚持到冰冷粗暴再到为了填补绝望而报复女友的沉沦,如同巨石击入平静的海面一般,给人心灵以久久的撼动。同那些考研专业户类似,考入重点高中以后,我依然沉浸在过去的辉煌里,高一高二几乎在荒废中度过,高三为了弥补而专门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家里忙,我便自己住在那里,由于学习压力大,晚上常熬夜,为了省时间学习,也很少和同学来往,渐渐地,我的性情很暴躁,动不动就发火,家里也很困难,我的心里更是充满了压力,常想:考不上怎么办?一定要考上一类…高考成绩出来后,果真不如人意,差一点就上一类了。想想当时真是自己把自己逼出毛病了,正如书中的考研学生一样,唉,逝者如斯,不复返矣…后来准备复读的,但家里没同意,最终我是抱着一定要考研的信念来上大学的,现在这本书又让我对考研有了重新而深刻的认识:虽说不是所有考研的都是李均,但有时真的不必在一棵树上吊死,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又何苦“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覃总的书生动具体解析了很多问题,我明白了人生规划关于三大方向的选择;我懂得了“天道未必酬勤”,要学适合自己的;我了解了记笔记切不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工整记下,英语和计算机只是工具,不应太过投入;我领悟到了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不是摆阔气的地方,要剔除自己的虚荣心;我深刻体悟到了要想扩展自己的人脉,必须先让自己具有成为别人朋友的资本及怎样去更好的与人相处;我知晓了爱情的不期而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让鲜花败残折”。
第三,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值得学习,首先是作者文笔流畅,妙用比喻,文学性较强。如用“买一送一”的套餐效应来比喻自己除了专长之外不要一无所有,把自己的特长作为非卖品赠送;又如把互联网喻作倚天剑和达摩克利斯之剑,生动解析了网络的利弊;又如用希绪弗斯推巨石这徒劳的苦役比喻了考研专业户的艰辛历程和无赖,说明了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宙斯,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次,作者严密的辩证思维能力。可从“天道酬勤,但天道未必酬一切勤”理解勤奋的内涵;可从“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中明晓专业与特长的关系及怎样增加自己的筹码;可从“互联网有着倚天不出,谁与争锋”的威力,但也有达摩克里斯之剑的可以随时引来杀身之祸的破坏力。洞悉互联网的利弊,把握好尺寸。最后,作者引用大量事例,文学作品,文人名言,诗歌等予以佐证,叙议结合,生动而不乏味,此不赘述。
读智者之言,性品香茗。而此书正是如此,掩卷长思,只觉心中更生一丝澄亮,眼前送过一缕阳光,耳旁飘过声声回响,鼻前顿嗅阵阵芳香……在此,谢谢覃彪喜。
【篇八: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后感】
我们只有一年的时间就要背上旅行包,踏上所谓的社会大学告别我们的学生时代,被现实的社会所冲刷、磨练。那么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究竟在读些什么呢?从开学到今日,我读完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颇有感触。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而且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我们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里,它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
其中有一篇关于我思故我在,大学不是技校说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能够拿起听诊器给病人看病,能够凭借几百万一台的医疗仪器诊断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卫校毕业的中专在积累若干年经验以后,照样可以拿手术刀,古时候的中医甚至能够悬丝把脉,仅凭一根丝线就能为病人开药方并保证药到病除。所以,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是否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学生跟技校也就没有什么两样了,顶多也只算是一所规模更大的技校。而且就专业技能而言,大学生肯定还比不过技校生的。因为技校厨师专业的学生第一节课可能就要学切菜,而假如大学开设了厨师专业,肯定要用两年来研究厨师的社会使命、职业道德、历史演变、阶级属性和学术分类。
这本书也涉及到了感情这方面。“爱情是永恒的”这是永久的话题。我认为大学生是可以恋爱的,但是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我想说的是:恋爱不是寂寞的借口。我们宁愿选择一个正确的,也不要选择一千个错误。错误的恋爱观也许会给你造成不良的后果,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一个恋爱观主人。
对于大学生看这样一本书,是很不错的选择,让我们认清我们在当下究竟是在做些什么,在大学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对于毕业离我们并不遥远,时间飞逝,每天一晃就过去了。大学生活里不愿做些什么,当我们毕业时拿什么来求职。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拿青春来挥霍。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活在世上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些什么事。
有很多学生都不愿毕业,如果你不想毕业就是你失业的开始,那么在大学,我们一定有上进心,或许这样,我们才可以骄傲的说“我是一个大学生”,如果你每天都只是在问你的同桌现在几点了,可以去吃饭了吗?上课下课看电影,玩游戏。你觉得你上了这个大学还有意思吗?不如在家里,更舒服,何必花这么多钱来你这个你所谓的大学呢?
把时间花在感叹失败上,其实是最大的错误,还不如把时间花在思考如何成功,用实践行动来证明一切。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面城墙,推开它就能看见天堂。何必迟迟不愿推开呢?
就我个人认为《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这本书是一本能让你感悟颇深的一本我认为励志的书,认清大学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情,大学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要单单想着把课程学好就行了。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看似不重要却是很重要的问题。花上时间去思考,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吧?

(4) [什么叫读后感]《爱是什么》读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一篇感人的课文——《爱是什么》。
上完了课文,我反反复复地读了《爱是什么》,我不禁想起了爸爸关爱我的事来。
记得我刚上四年级的时候,开学第一周,我感冒了,爸爸带我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要住院治疗。”我听到这个消息就很伤心。我住院了,全家人就更忙了。妈妈忙着上班,妹妹要读书。就只有爸爸一个人照顾我。爸爸陪我住院时问我:“女儿,你想吃什么东西吗?”作文我想:爸爸一个人照顾我。我什么东西都不要。我说:“我什么都不要。”可是,爸爸转身就出了病房走。一会儿,爸爸回来了。爸爸手里提着我喜欢吃的东西——臭豆腐。爸爸高兴地说:“女儿,快吃臭豆腐吧!”我感动得快要流泪了,于是大口大口地吃臭豆腐。
过了几天我的病就好了,真该歇歇爸爸对我的关照。
因此,从这篇课文,我懂得了,爱是一种看不见的东西——爱是亲人对自己的一种关心照顾。

(5) [什么叫读后感]如何写读后感

【篇一:如何写读后感】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内容证明观点。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具体的例子。这就要求在写读后感之前,你就要对内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为你的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篇二:如何写读后感】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篇三:读后感怎么写作文】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篇四:初中生如何写读后感】
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将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写成的文章,叫“读后感”。读后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也是中考常考的一种体裁。
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掌握三个字:读、感、扣。
一、读。要认真地读懂原文,抓住整篇文章的中心和要点。读的是记叙文,就要弄清文章所记的事和所写的人,表现怎样的主题,采用什么表现手法;读的是议论文,就应弄清作者的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什么论证方法。读是写的前提。只有把所读的文章真正理解了,中心抓准了,才会在写的时候不偏题。
例如,写《读< 岳阳楼记>有感》一文,你首先就应读懂原文,把握原文的中心:《岳阳楼记》不重在写景,而在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扣住这个中心来写,文章就不会偏题、跑题。如果你把立足点放在“岳阳楼之大观”或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上,虽然没有离题,但比起围绕中心来写就逊色多了。
二、感。写读后感重点在“感”字上。读文章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去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才会有感受、有启发,才会产生联想。
比如,读了《岳阳楼记》,你就应去思考:范仲淹是什么时代的人?他何以具有“以天下为怀”的“忧乐观”?当今社会是否存在具有这种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我们当代青少年要不要学习这种精神?……思考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感想。而在诸多感想之中,联系实际是至关重要的,写读后感的意义也在于此。
那么,是否要将所有感想都写进去连缀成文呢?当然不能。写“感”,要找准一个“感点”,选准一个角度,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像写一般议论文一样,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淡,贪多求全。
三、扣。初学写读后感的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文章开头扣一下原文,引出本文的观点(感点),然后展开联想,随意发挥,与原文“脱离关系”,毫不相干。这就犯了写读后感的“大忌”。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就是由“读”写“感”,扣牢原文写感想。离开原文,随意发挥,还叫什么“读后感”呢?
“扣”原文的方法是:恰到好处地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语句,有意识地引进原文的一些内容;不仅文章的开头、结尾要“扣”,文章的主体部分更要“扣”。做到时时不忘原文,处处扣牢原文。切忌撇开原文,写一篇与原文毫不相干的文章。
但是“扣”原文不能过多地引用原文或重复原文内容,更不能把读后感写成原文的缩写或内容提要。
值得一提的是,写好读后感还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读后感的结构与议论文基本相同,一般也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分成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感点);正文部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或强调中心,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
总之,读后感要有“读”有“感”,先“读”后“感”;有“感”而发,联系实际;扣牢原文,结构完整。同学们只要认真学习,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写出像样的读后感来。
【篇五:怎样写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
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篇六: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从结构上看,一篇读后感至少要有三个部分的内容组成: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就是概括地谈谈对作品的总体印象;三是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一是说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据评价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发,重点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点是“读”。“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写读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认真思考。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 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所以,写读后感就必须要边读边思考,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自己的实际展开联想,从书中的人和事联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见的人和事,那些与书中相近、相似,那些与书中相反、相对,自己赞成书中的什么,反对些什么,从而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并把它条理化,系统化,理论化。总之,想的深入,才能写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点。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因此,要认真地选择对现实生活有一定意义的、有针对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谈,文章散乱,漫无中心和不与事例挂钩等弊病 。
怎样才能抓住重点呢?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篇七: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6) [什么叫读后感]怎样写读后感

【篇一:怎样写读后感】
第一个:本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读后感里面都要花上一个段落来专门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既然是读后感,就重在一个“感”字,你要把你读书过后的最大的感想写出来。而书的内容也不是完全不提,要很巧妙的将它穿插在你的文章里,这样使得文章不散,不乱。
第二个:主题要鲜明。只有鲜明的主题才能让你的文章更加的吸引人。尤其要注意,写读后感最忌讳的就是把你所有的感想都一股脑的全部塞进你的作文里,这样作文会显得十分零碎,也就是我们说的主题不鲜明。怎样能使主题鲜明,吸引人呢?那就要抓住你读这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悟来写,不要说的,既写写这个感悟,又觉得那个片段你的感悟更加深刻,到最后这也不成,那也不成就遭了。这就触及到一个构思的问题,一开始动笔之前,就要想好自己要写什么,什么样的结构,怎么起头,怎么结尾。
第三个:题目是文章的灵魂。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有好的题目。想要文章高人一等,题目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不要用死板的,大众化的题目,如《读XXX有感》《XXX读后感》《XXX给我们的启示》《XXX让我明白了……》这些题目让你的作文没有特点,枯燥乏味。你可以选用一些符合书本内容的,或你的感悟的题目,最好是有特点、有内涵。给你推荐几个题目吧 三国演义可用《几曾随逝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用《毅力是成功的钥匙》季羡林谈人生《人字该怎么写》和树谈心《一个人,一棵树》……
第四个:好的开头结尾也可以令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此处可以把开头结尾高深化。开头总领全文,结尾感情提升。譬如三国演义就可以在结尾时用上“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诗,这样可以是文章的感情升华,又令人感到意犹未尽,仿佛回到古代一样的奇妙感受。
【篇二:小学生如何写好读后感】
一、仔细阅读原文,认真领会文章精神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对原文都没读懂,那也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
怎么读呢?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联系自己生活的实践,加以对照、比较,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简略的看法等,以便读后好查找重点之处。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叙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不符合要求了。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读后感的写法,种类很多,但写好读后感基本上离不开以上四点,望同学们好好体会、理解、消化。
【篇三:怎样写读后感作文】
写读后感,首先,你必须把你读的一篇文章抓住最让你有感触的地方(不一定是感动)提取出来;再对此进行议论,也就是谈你的看法;再把它引伸出来,举例,议论;最后还要进行归纳。就一般而言,小学生按上面的步骤写下来基本成功了。但必须声明:文无定法,亲泥老师提供的仅是一种常用方法。
今天,将向同学们介绍一篇下水作文《办法不只是有一种》——读《乌鸦喝水》有感。注意:前一句是正标题,后一句是副标题,不能都用读某某有感这样全班一致的标题。
因为要让所有的网友都读过的文章,亲泥老师思前想后选中了这样一篇文章。
(一) 先审题: 1这是一篇大家十分熟知的童话,它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乌鸦很聪明;告诉我们此路不通走彼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动脑筋。等等。 2这么聪明的乌鸦在动物界中没有的,而这种爱动脑筋的人和事,你要在生活中找一找。 3你必须在这童话中提取一个中心思想,再根据它进行议论,发发你的感想。
(二)列出写作题纲。 1简述故事。 2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及想法。 3以此引伸出生活中此类事并谈感想。 4归纳或总结全文。
【篇四:怎样写读后感】
“读后(观后)感”属于议论文体。同学们在读书或看电视剧后,往往有些人物或情节触动自己的心灵,使情感受到引发,若将这种感受付诸笔端,便是我们要说的“读(观)后感”。它在使用的表达方式上,主要采用记叙和议论相合的方法。
“读后感”(以下“读后感”皆包括“观后感”)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着根本不同。记叙文为了实现以情动人,要详细叙述人或事,要不惜笔墨浓抹重彩;“读后感” 的记叙则是为“感”服务的,所以力求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而把主要笔墨用在阐释感受上。“读”只是个引子,是引发感想的前提条件,“感”才是写作的重点。
写“读后感”要注意如下三点:
(一)要对原文原作烂熟于心
感受,产生于“读”之后,因此要有针对性地详细阅读原文原作,要把握原文原作的创作背景、作品的主题,作者的观点等内容,为下文生发感想作准备。概括说就是“吃透”材料,熟知内容。有了“读”的前提,才会有“感”的结果。若读书粗枝大叶,囫囵吞枣,文章的精髓都把握不了,必然对内心情感不会有多大的触动。若硬要写出“感”来,也只能是无病呻吟,结果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二)要精选原文原作最能感动你的“点”
写“读后感”,大都容易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写得肤浅。写作时,要注意侧重其中的一个“点”。一部优秀著作中,总会有使你感动的情节,有给你启迪的思想观点,那你就要精心挑选让你感动,给你印象最深的那一点,然后加以联想,生发,构思你所要写的读后感。能让你感动的“点”,我们称之为“感点”。所谓“感点”,即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的认识与提高。如果你所读的是议论文,就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弄清楚文章用了哪些论据,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只有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才能悟出道理,引出自己的见解。具体到文学作品本身,可把下列内容作为“感点”。从整体上看,有鲜活、充满血肉的人物形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丝丝入扣、缜密自然的结构层次;从细微处看,有精彩、细致的描写。有含意丰赡的语句等等。一篇读后感容量有限,“感点”应该相对集中,那就必须慎重地选择,不能把所有的“感点”都塞进去。
(三)要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社会风气的好坏,周围的人或事往往给你很深的印象。经过认真阅读,已经找到最能触动你情思的“感点”,是这个“感点”引起了你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那么,只要将联系起来的生活内容有选择、有侧重地写出来,就是很好地联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联系,自然亲切,内容丰厚,富有现实教育意义。
“读后感”属于杂感性议论文,因此要在“议”上下功夫。如何“议”实际上就是如何“借题发挥”。这借题发挥的“题”,一定要出自阅读材料,但是同一阅读材料却可以选择不同的感发点即“感点”,以引出不同的主题,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现以《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为例,谈如何选择“读后感”的角度。
寓言中的工之侨精通音律,擅长乐器制作,能制出“金声而玉应”的琴,这样的能工巧匠沦落乡野,而那些只会以外观却否定优劣的人都居于国工乐官的高位。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批判封建社会的人才观,认识当今社会给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样写不失寓言本意,自然得体。
着眼于人,还可以只抓国工乐官不动手弹一弹,仅凭“视之”就作出判断,联系当前有些人不重实践、主观武断的错误做法,提倡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的做法,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分辨是非的能力。
着眼于人,还可以只分析工之侨。肯定他,可赞其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否定他,可分析他弄虚作假的目的及手段,联系市场上出现的伪劣商品,揭露并批判其危害性。
当然也可以着眼于物。琴前后截然不同的遭遇说明当时居高位者没有见识,不重真才实学,只重虚名。即使被赞为“稀世之珍”,乐官也只是注重它的外观,琴仍旧是被埋没。如果献上的不是良琴,而是一个符合当权者审美标准的破玩艺儿,也照样会受到交口称赞。就此可以联系一些人的奇怪“标准”以及重名轻实的做法,教育人们做有真才实学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读后感”要借的“题”,必须是原材料本身具有的,而不能是强加附和上去的。如果原材料中的着眼点很明显,只需引述或转述即可,而有的则需要对原材料加以剖析,引导和帮助读者领会。着眼点本身还不是论点,作者观点的提出还需要下一番因事明理的功夫。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统一,观察点与“读后感”的论点必须一致。
由此看来,同一个阅读材料,由于观察认识的立足点和角度不同,观察者认识问题的态度和深度不同,可以写出许多立意不同的文章来。至于我们写作时该选什么角度。首先要从实际出发。这实际包括材料本身的实质,更重要的则是现实生活的实际。要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其次要勇于出新,避开那些别人很自然想到的或已经议论过的话题,提倡求异思维,谈别人没有谈到的问题,钻别人没有达到的深度。大家都这样去想,这样去做,就能写出五彩纷呈的“读后感”,收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读后感的写法一般可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即引用原文的内容或观点,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然后由此及彼联系实际加以阐述,最后总结全文,提出看法。
【篇五:小学生怎样写读后感】
什么是读后感?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我们内心会有许多体验、感受,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开头第一段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第二段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写写情节内容,写写自己为什么被感动,写写感动到什么程度,如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读,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等等;
可以写一个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品格,所做的让人最感动或最震撼或最愤怒、最难过的的事或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人性的真善美、假恶丑,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可以以对文章的遣词用句细心品味,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悉心揣摩,对文章的中心表达方式认真研究,从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描写中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3) 第三段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说话。
(4)要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篇六:小学三年级读后感怎么写】
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二、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篇七:如何写读后感】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内容证明观点。这一部分要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不能空洞,要有具体的例子。这就要求在写读后感之前,你就要对内容非常地熟悉,知道那些材料能为你的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篇八:如何教学生写读后感】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呢?
一、读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找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
三、读感结合
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ongxiaoxue/178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