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高三】

  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尤其是在作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合集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1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而我却认为没有距离才真正算得上美。

  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试问,要是人人都对着荷塘眺望那亭亭玉立的莲花,却没有人去靠近它,闻闻它的芳香,抚摩它的花瓣,那么有谁会知道它的花朵是那么光洁秀美,馨香是那么沁人心脾?要是没有人拨开它的花瓣,拔起它的茎根,那么有谁会知道莲子可以入药,莲藕可以充饥?一株莲花,失去了它的真正价值,夏去秋来,只剩“留得残荷听雨声”,岂不凄惨而又悲凉?

  朋友之间的相处也一样。一旦彼此之间产生了距离,产生了隔膜,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一起了。不是有句老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吗?管宁割席,是因为管宁痴迷的是读书做学问,而华歆则热衷于*名利。一对要好的朋友,正是因为缺乏做朋友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有了隔阂,才分道扬镳。我替他们惋惜,如果两人能够彼此沟通,彼此心照不宣,有想法共同探讨、有缺点互相批评,设法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也努力让自己更多更深地读懂朋友的心灵,那么,历史上就多了一对真诚的朋友,少了一份割席绝交的无奈。

  我们常常用“亲密无间”这个词语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可见,真诚是“无间”的,没有距离的:没有地位的高低,没有身份的贵贱,没有年龄的大小,没有生活的贫富。而有时候,甚至敌人也会因为理解、因为拥有一种天地间恒久的人情而变成朋友!

  1945年秋,日军投降后,在撤退回国途中,伤兵石田东四郎掉了队,流落在河南召县讨饭。孙帮俊,一位朴实的中国农民,虽然仇恨日本军国主义但想到眼前的伤兵也是日本侵华的受害者,就毅然决然把他收养在家,精心照料,伤好后,他们一起干活,亲如一家。孙老人去世前再三嘱咐儿子孙宝杰要好好对待异国客人。后来,孙宝杰了解已年老的石田难断思乡之情,在中日政府、友好团体的帮助下,四处替石田奔走打听,终于在1993年让他与亲人团聚。当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在《朝日新闻》上发布后,中国这一礼仪之邦的美名又一次在世界震响。化敌为友,需要有一颗何等高尚美丽的心灵!这种心灵足以照亮每一个阴暗污浊的角落,展现出真善美的伟大力量!

  古今中外有多少莫逆之交、患难之交、忤臼之交、忘年之交、君子之交等成为千古佳话,而正是因为人们的心互相吸引、互相贴近,才使“咫尺天涯”变成“天涯咫尺”。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2

  古往今来,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众人态度各异,心境亦有所不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人生是洒脱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的人生是忧国忧民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人生是豁达的……我们这些后来者,汲取先哲的精华,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一句话:敢于担当。

  敢于担当是高尚人格的体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望着洞庭湖水吟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佳句。从此,这种豁达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就深深地根植于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了,使他们在祖国危难时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使他们在遭受挫折时依然能昂首向前。

  敢于担当是一个民族勇气的体现。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给世界造成了伤痛。然而战后,这个国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勇于担当。满目疮痍的德国大地上,一个民族不顾战后衰退的国力,毅然担当起向受害民族赔偿的责任。半个世纪以来,这个民族无时无刻不承担着这一责任。波兰墓碑前德国总理的一跪,展现了这个民族敢于担当的魄力,也让这个国家在世人心中重新站了起来。

  敢于担当是人生智慧的体现。自古为了名利赴汤蹈火的人不胜枚举,而最终能够担当重任的却屈指可数。那些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智慧者,终将一无所获,也就担当不起家国重任。不禁遥想墨子,那个坚持为民请命的男子,奔波四十余天,面对已在赶制武器的敌国,赤手空拳的他该怎样应对才能担当起国家赋予他的使命?墨子自不是莽撞之人,他用智慧与公输盘设战,九守而无一败,又用智慧与君王谈判,终于打消了敌人攻宋的企图。智慧使墨子成就了一世美名,而墨子也正是用智慧担负起了救国救民的重任。所以,担当决不是在危难之时贸然逞匹夫之勇,而是运用智慧去担当压在自己身上的使命。

  回首20XX年,是子弟兵的勇于担当,抚慰了四川地震灾区人民惶恐不安的心;是*远瞩的领导人勇于担当,圆了中国百年的奥运梦想。因为勇于担当,这个古老的民族再次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谁谓前途苦难多,横刀誓把荆棘斩。

  是他们,在担当中成就了自己!

  是他们,在担当中将生命升华!

  是他们,在担当中挺起一个民族的脊梁!

  朋友,敢于担当,会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助你飞向人生的巅峰。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3

  坚持就像正在冲浪的运动员,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坚持又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只要坚定信念,成功的脚步就在眼前。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更能体现出这句话“成功源于坚持”。

  坚持的背后就是成功,在我们的身边有无数的人和事都把这一点充分的体现了,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记得去年暑假的一天,我刚吃完晚饭便吵着要妈妈陪我去小区广场上玩一会,妈妈收拾好碗筷后和我一起下楼了,我们正往着小区广场方向走着,只听背后就像有股风一样嗖的一下吹到我的面前,原来是隔壁单元的小伙伴在和我打招呼,把我吓了一跳,说完话她又一股风的离开了我的视线,妈妈说:“怎么这么快,跟脚踩风火轮似的”。妈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刚才我好像看见她穿着一双轮滑鞋,难怪会这么快。不一会我们来到广场中央,在不远处我发现了几个小伙伴正穿着轮滑鞋在那玩呢,她们滑的可快了,就像快乐的小鸟在天空中翱翔,她们一会在这儿一会到那儿看的我眼花缭乱,我真是羡慕极了。要是我也能向她们一样该多好啊!

  到了第二天,妈妈回来了真是让我喜出望外,妈妈居然给我买了一双轮滑鞋,她定时昨晚看出了我的心思,我连忙谢谢妈妈,迫不及待的穿上了它,可脚下的轮子好像不受我支配似的,就连站起来都前后乱晃,差一点摔倒了,还是妈妈伸出援助之手把我扶住了,真是吓坏我了,本来我就胆子小,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看伙伴们滑的多轻松啊!这时妈妈对我说“做每件事要想成功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听了妈妈的话我开始练了起来,我先扶着妈妈慢慢挪步,不一会儿脚下开始有了点儿感觉,自己能站起来了,我沾沾自喜好像已经学会了似的,不在让妈妈扶着慢慢的滑了起来,突然脚下一滑摔倒了,疼死我了,我的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妈妈连忙把我扶起我又气又疼,不滑了。

  到了第三天我又想不练习怎么能会呢?我一定要战胜它,便又练了起来,这回我要加小心了,虽然有时还会摔倒但我绝不会认输的,我忍着疼痛咬牙坚持着,就这样一遍又一遍,到了第五天,我的轮滑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妈妈看着我的伤担心的问我疼不疼,我笑着说没事,只要我坚持不解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这点小伤和成功带给我的喜悦相比算不了什么,妈妈听了我的话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夸我长大了。

  功到自然成,成功之前难免有失败,然而只要能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成功就在眼前,我做到了,相信你们也会和我一样。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4

  印度有苦行僧者,他们希望藉受热受苦自己节制,自己磨练,拒绝物质和*的诱惑,以除去欲念,杜绝罪恶。其实就“杜绝罪恶”来说,我们这些平凡人自不必如苦行僧一样自己*。有一种东西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脱离罪恶,节制自己,这就是道德。苦行的成果是个人心里的自己约束,道德作用却是社会公共心理的约束。在社会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并且乐于主动地去遵守它。就这点说来,我们比苦行僧幸福多了。

  道德默默地维系着社会的稳定,这就决定了它对人的束缚,在道德的名义下,人不能为所欲为。道德类似于法律,但它比法律更加广泛而细致,而且不带有强制性。道德使得我们能够从别人那里得到幸福感和安全感,正如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权利一样。因此,在道德天空下,我们就像是被它的线索牵引着的风筝,它约束了我们,又帮助我们飞翔。

  仅有道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美的参与。

  另一个词,美,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美的事物给人以愉悦,赐人以幸福。对于美,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但无论是具体美、朦胧美,柔弱美还是刚强美,总之,人离不开美。

  同为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单纯的把道德与美隔离开来。“美德”一词释义为“美好的品德”,它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道德与美的和谐。

  试想这样一个社会:人人各司其职,各谋其政,却无热心助人、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美行和美德,人人只在其位置上遵循着基本道德办事,这样的社会固然安稳,也必然营养不良,因为它丢弃了人性的美。

  没有美的社会是空虚的社会,道德与美的和谐才是社会的灵魂、生命力之所在。爱,就是道德中最娇嫩的花朵,是道德与美碰撞出的火花。

  当然,仅仅具有美的外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道德给它以合理的内涵。道德是一种在行为中造成正确选择的习惯,并且,这种选择乃是一种合理的*。因此,我们所说人性之美自然不可能通过不合理的*、不道德的行为表现出来,因为它起码不符合社会的价值取向,自然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观了。

  道德与美相互交融,和谐统一于社会的蓝天下,为此,我们提倡“美德”。

  这里所说“美德”,既指美的德行,亦为德行中的美。我们的生活依赖于此,只有按此行事,才能赋予生活以美和尊严。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5

  人活一世总会遇到一些挫折,总会暂时迷失了方向,在这些迷茫面前,有的人沦为了所谓的“下九流”,而有的人却因此而崛起,乘风破浪,意气风发。为何前者的处境与后者相比差距如此之大,犹如云泥。只因为后者未曾放弃。一代大帝汉高祖刘邦跟项羽打了两年零八个月,屡战屡败,从不放弃,终垓下一战,楚霸王自刎乌江。项羽自刎乌江是因为他放弃了,认为天都跟他过不去。“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不曾放弃,也许他就会成功。刘邦明白这个道理,不论多么难,他都未曾放弃,终创立了五百多年的大汉王朝。现代中国的首富李嘉诚,在他年轻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茶馆伙计,然而多年以后却打造出了一个庞大的金融帝国,只因他未曾放弃。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小部分人不论前方之路是顺畅还是崎岖,他们都不曾放弃攀登高峰,所以他们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站在高峰俯视。桑德斯上校在被人拒绝1009次以后卖出了自己的炸鸡肉配方。终他成功了,肯德基遍布了全世界,他的头像也遍布了全世界。他的成功,他的辉煌,只是因为他不曾放弃过,一个退休老人颐享天年,但却不肯放弃,所以他成功了。商界拿破仑———马云,初他在做阿里巴巴时,经济困窘,连运营的钱都不够。同时雅虎,新浪也给他发来了邀请函,是继续守着这个半死不活的公司还是去大公司享受高工资,高待遇?自己的梦想还是现实的生活?马云终没有放弃他的理想。终阿里巴巴从1999年成立至今,全球十几种语言400多家媒体对它的追踪报道从未间断,并连续第5次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佳B2B网站,其排名甚至于全球电子商务巨擘亚马逊!拨开云雾见青天,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因为他不曾放弃。

  不说放弃,很难。因为有时苦苦攀登的山峰即将被自己踩在脚下时,脚一滑就会滚落山谷;有时自己用努力拼搏几十年的目标即将实现时,却因为一点小事就失之交臂。此时,还是要——不说放弃,大不了从头开始,重新走曾经走过的路,相信一定有一次会成功的。

  永远也不要说放弃,这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与追求。在我们的一生中,只有自己心中的信念才会相伴永远。

  永远也不要说放弃,这是一种勇气,但只要你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艰难险阻也不可以阻挡我们前进。

  永远也不要说放弃,这是做人的原则。我们不可能做什么事都成功,但只要你努力去做了,就可以问心无愧。因为我们不曾放弃。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6

  人的一生在接受生活中种种的苦困里走过,承受着忍受着生活中的种种苦困,感受生活给我们的一切,在感知中享受生命的美和痛。

  人类本质的沉重感,主要源自于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接受承受忍受感受享受中最为有力的量度,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生活方式了。我们不可能也决不能无任何负载地来往于这个世界,作为就必须有所接受、有所承受、有所感受更能在感知里享受生命,承受生命需要承受的东西。在理想的天空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程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我们接受了,我们就能承受着,承受着生活的风霜雨雪,也承受着鲜花硕果,在风霜雨雪里感受生活的快乐,在鲜花硕果中享受生命的辉煌。

  承受是一种力度,更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坦然的接纳和始终清醒的生命理念;是一种实现自己最完美的收敛;是为寻求迸发所想所做的自己蓄结;是历炼人生的路。

  对人生的幸福和苦难而言,没有超越自己的气概,内视自守的精神品质,就不会在苦难的胁迫下,保持一个谈笑风生自然自如的我;没有对世的彻悟,洒脱的生命情怀,也不会在幸福的裹挟下,保持一个恬淡平和的秋月心境。一个真正能够接受和承受各种生际遇和挑战的,绝不是量狭小的平庸之辈,他可能会忧郁,但灵魂的天空不会黑云压城;他可能会孤独,但灵魂的清明不会是烦乱潦倒;他也许会兴奋,但泪盈盈中他不会因此而失方向。因为他能接受自己更能承受自己战胜自己,走好认生路。

  一个善于承受、能够承受的人,人生的步履往往显得沉稳和安祥,但人生却因此丰富和深厚。承受了炼狱之痛,就有了获得新生的欢欣和感悟。承受的结果,是一种对灵魂的提升,道德的*,能量的聚集。每一次承受,无不宣泄和张扬着深厚博大的人格魅力。在承受中感受生活,在承受中享受生。

  承受是一种精神,是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承受是心的宽度,是人生历程中阔度的海洋。不论你愿意与否,生活本身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终将是山、是海,是那只踽踽独行、默默跋涉的戈壁骆驼,终将以胸怀以肩膀去承受生活的各种施加,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生之为人,我们需要接受,更需承受,在承受中感恩生活在给予我们的一切。承受是心灵的最阔的宽度。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7

  假如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能够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可是,你找个辅导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如何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苦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淡茫地对你说声“不了解”。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不了解!”“被子如何叠”“不了解!”“为什么啥都不了解?”“也不了解!”

  这便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的教育力度不够。学校的课程包罗万象,能够独缺“常识”。学生们便所以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技知识。“常识那些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常识的引导。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活能够由父母包办,各种各样事宜能够由父母操劳,俨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难道还事事都找个电话问父母?而连自身都照料不太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科学却没有“空中楼阁”,而是广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归纳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但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归纳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8

  高尔基对他的友人说:“劳动是世界上一切快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这与我们先祖的想法不谋而合。劳动是光荣的,它创造了历史辉煌,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每一点,每一处都会显露出劳动的光荣,有时虽是星星点点,却那样照耀人心。

  如我们所知,“劳动”是经久不息的话题。古人为其著书写诗,诗经所述“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介绍牧人的生活,他是怎么样的呢?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干粮袋儿也背着,就是这样一普普通通的人,正勤勤恳恳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生活。

  今人身体力行,“当代愚公”黄大发历时三十年,靠着简陋劳具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妈妈”支月英,自十九岁不顾家人反对来到泥洋小学,成为一名深山教授,36年一直坚守讲台,绚烂了大山里两代人的童年。

  身为一名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劳动应是我们所推崇的美德。然而,我们的校园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他们不理解劳动,忘记了自己先辈们的教诲,误以往仅有学习成绩就可以,对劳动嗤之以鼻。更有甚者,对劳动成果毫不珍惜,肆意践踏。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

  可以明确地说,这是错误的言行。曾几何时,中华民族凭借着劳动这一美德取得非凡的成就。回首以往,若没有科学家们付出日日夜夜的艰辛,5G时代又怎么来临中国?若没有建筑工人们栉风沐雨的辛勤,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怎能奇迹般的伫立在波涛汹涌的海洋上?若没有南仁东与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中国有如何能张开“天眼”,看向宇宙?正是有着这些人的劳动,中国成为新时代的“领跑者”。

  今天我站在这里,不是来喊口号的,劳动不是只喊口号,而是要有实际行动。无需迟疑,现在就行动吧!我们的未来,就需要我们自己牢牢将其把握在手中!或许只需要先在勇气上踏出一小步,我们就在热爱劳动上成功地踏出了一大步!从今天起,不,就是此刻,身为学生的我们定下自己的努力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为祖国奉献的每一步吧!勤奋劳动,我们无所畏惧,向未来的彼岸远征。报效祖国,我们无所保留,向成功的巅峰攀登!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9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们仿佛都在提醒我们一个事实:时间难留。南唐后主李煜便曾怅然写道:“林花谢了又春红,太匆匆。”时间如一个顽皮的孩童,总在不经意间悄然溜走,偏又如风无影,如雁无痕,令人追寻不得。许多人认为,唯有时时追赶,毫不松懈,才能留住时间的脚步。而我却要说,留住时间的最好方法,其实是慢度时间,且歌且行。

  慢度时间,能让我们享受奋斗的美好,人生如一场苦行,若执着于脚下的泥泞万丈,而忽视了身侧的山花烂漫,岂不得不偿失?不如学那“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豪爽意气,迎难而上,浅唱低吟。慢度时间,享受奋斗过程中的一点一滴,或成功,或喜悦,或心酸,或寂寥。只有这样,才能在阅尽千帆后,轻轻地吐出一句:我不悔。

  慢度时间,能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沉静。人一生的变更,莫过于一个“渐”字,从襁褓到垂髫,从垂髫到弱冠,再到耳立、耳顺,直至耄耋,都是在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流转中完成的。和四季更迭、日升日落一样顺应自然规律,不可回溯,也无法提前抵达。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保持我们心灵的净土,让精神之花长盛不衰,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不如慢度时间,慢享生活,于寂静深处,磨练沉静品格。譬如熬药,等待的过程虽然烟熏火燎,收获的药香却是经久不散。君不见,左宗棠“十年磨一剑”,终成一代封疆大吏;李太白仰天大笑,醉卧轻舟,留得“谪仙”美名。他们的成功,离不开时间的积淀,离不开沉静的心性。

  慢度时间,能让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木心先生曾言,每个青年都坚信自己是“英雄的料”“诗人的种”。但世事难料,人世变迁,天真骄傲的青年们渐渐趋于圆滑世故,有谁还记得先前的赤诚热烈?理想破灭后,露出来的,总是一地鸡毛。于是他们不甘,他们怨怼,控诉命运,害怕冒险。为何?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忘记了自己的来路,也找不到自己的归途,得不到幸福的真谛。只因他们之前的光阴都匆匆忙忙,忽视了身边幸福的微光。“我当然不会试图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来。”奥黛丽赫本如是说。那么,不如慢度时间,脚踏实地,珍视幸福。虽做不了那一捧檐上初雪,却也可化为一脉涓涓细流。

  时间,这个饱含韵味的名词,意味着新生,也意味着终结。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过完一生。慢度时间,静享光阴,比起劳劳碌碌而终不知天命的生活,实在是要幸福得多。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10

  “对”与“好”向来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对”与“好”不能两全:只要是对的,往往不好;凡是好的,不一定非常对。但在我看来,“对”与“好”可以共存,但要在“对”的前提下再“好”,人们也要遵循“先对再好”的原则,通过努力发展实现“对”与“好”的融合统一。

  人处社会中,首先要做“对”的事情,正如俗话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今法律对于公民的约束性较强,“对”也就指做事说话遵守法律、规则。大街上有交通法规约束人们的出行,校园中有校规引领学生的各种行为,家庭中有家规教导人们为人处事。现在有些人法律规则意识不足,“长途刷街”事件的发生正说明两名大学生对交通法规的不明确,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潇洒一时,却可能对自己及社会造成危害,那些点赞他们追梦、为他们叫“好”的网友亦是忽视了这一层。如此看来,人们要提升法律法规意识,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才能保障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良好秩序。

  “对”是现实中一个较为基础的原则,“好”则是人们理想中较高层的境界。社会实现“对”之后,便开始追求“好”。对于学生一族,我们想拥有更多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参加课外活动、探索未知世界;对于上班族来说,他们想要居家办公,节省更多时间,减小交通拥堵的烦恼,缓解工作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而对于更多的人,他们想出去看世界,欣赏各国美景,了解异国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所以,“对”与“好”并不矛盾,只是“对”是针对现在的,而“好”是指向未来的,二者不存在于一个时间点中;“对”是曾经的“好”,现在的“对”也会迈向将来的“好”。

  从“对”到“好”,人们可以通过社会的进步来实现。首先,科技的进步必然带来“理想”的实现,过去人们梦想足不出户便能购物,如今“叫外卖”成为家常便饭,“互联网+”也让人们能在淘宝、京东等更快买到心仪的物品。许多制度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臻完善,那些不合理的、超越规则的、好的理想便可以变成对的,比如随着工作制度、作息制度的改变,人们居家办公、大把时间出门看世界的理想便触手可及。人们观念意识也在变化,当我们对学习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以后,就很可能从校园集体集中式的学习,转变为校外的实践学习,从而使学生得以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现在看来的“好”,便会在不久的未来变成“对”。

  “对”与“好”不矛盾,人们要以正确、合法的方式追求理想,社会也会因为“对”与“好”的相互促进,得以更好地发展。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11

  对于寂寞,不同人,总是有不同人的理解。有像梁实秋先生一样,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但凡有片刻寂寞,都要好好享受的。也有人认为寂寞是扰人的,悲凉的,需要找些事情来排解,不然就不舒服的。更有人说,一个人想念另一个人才叫寂寞,只有一个人,只能叫孤独。

  其实,于我来说,寂寞,不过就是一种情绪罢了。我不像任何一个人,把寂寞理解成一个样子,因为我想象不出,寂寞的样子。

  感到寂寞,也是常有的事情,就像我提到了多次寂寞,觉得这个词语都变得陌生了,我就感到了片刻的寂寞。这个时候,我以为,寂寞,是面对一个原本熟悉,却突然陌生的东西。其实,这倒也是真事。一个原本与你相互懂得的人,在多年以后见面,却变成了另一类人,真的会感到寂寞吧。

  寂寞,也许就是一瞬间。就在朋友离开对面的椅子的一瞬间,寂寞扑面而来,而当你拿起咖啡杯,享受在浓郁的咖啡香味的时候,寂寞又随着热气,飘散而去。寂寞,就在一个咖啡杯从桌面上,拿到嘴边的时间,存在了。

  寂寞,也是很很久的东西。当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又或者当你周围的人,一个个远去的时候,寂寞的感觉,就十分长久并且明显了。重要的不仅仅是人走了,而是懂你的人,你熟悉的人,会让你感到快乐的人,伤心的人,都在一个个离开了,在你的生活里,长时间的,不存在了。此时的寂寞,就是一种显然。

  寂寞好多,存在好容易,是要享受,还是要克服,也难以决择。人是喜欢寂寞的,还是讨厌寂寞的,我说不明白。不过,凭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时而享受,时而讨厌,论事,论心情罢了。

  在长久的与人相处,一杯咖啡让我还原到个人的时光,我不必为任何人伤感,快乐,努力,仅仅只为了自己快乐,舒服,尽管,没有人会取悦你,也没有人,会需要你,在意你。但是,依然会觉得很轻松,很快乐。那瞬间的寂寞,就像与世隔绝一样不可思议,又如此的快活。

  而当我沉浸在长久的寂寞当中,寂寞是难以承受的。那样的日子,是难熬的。见不得别人欢声笑语,看不得团结协作。不被人理解,不被人需要,感觉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与其没有人知道并且不快乐的活着,不如痛快一点,让自己奔向永恒的黑暗,这样的想法,同样也会有。寂寞,时而讨厌到让人弃生。

  久了,才发现,最好的状态,不是把寂寞定义成什么样子。而是控制自己在寂寞时候的样子。寂寞了,享受的时候就好好享受,痛苦的时候就尽力排解,不被寂寞所左右,而是将寂寞,变得有趣。

  

高三议论散文1000字篇12

  时间的钟表滴滴答答的走,高速运转的社会往往只留给了你极短暂的积淀时间。你只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陷入沉默冷静思考,你可知往往正是这短暂的沉默决定了你灵魂的深度。

  古人云沉默是金。强调深邃的思想,正是来源于那看似沉默的思考过程。寡言君子梅贻琦就是其中的典型。“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梅贻琦奉行的箴言,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他的一生可谓将这12个字发挥到了实处。身处政局动荡的多事之秋,梅贻琦淡定从容,既不蛮干激进,也不委曲求全,热血与激情沉淀在他的沉默之中,最终换来整个清华的盛况。

  卢沟桥炮响前夕,抗日激情席卷了整个中国,血气方刚的清华学子更是将矛头对准了当地驻扎的军队。对军人入校做出过激之举的这一不理智行为致使驻扎军队于当晚强行进驻清华园。紧急关头,清华校务会议成员齐聚梅贻琦家,商量万全之策。不同于旁人的心急如焚慷慨陈词,梅贻琦向隅静默始终未发一言。正是这两三分钟的沉默,万全之策终于在梅贻琦的脑海中成型,最终保障了清华学子的安全健康,保证了学术的自由独立。

  梅贻琦的沉默使他性格谦虚温和,从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收获了持久的拥戴和尊敬。他温和如水淡定从容的气质铸造了一个时代的斯文,留下了让后人永远怀念和敬仰的大师人格。

  同样,它的沉默使他在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头脑,做出正确近乎完美的决断。挽既倒之狂澜,扶大厦之将倾,勇敢果断地驾驶清华在惊涛骇浪中安然前行。

  周国平散文中深刻剖析了沉默。在他看来,凡有志于探究人生真理的人,首要的功夫便是沉默,在沉默中面对他灵魂中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重大问题。

  三年的沉默带给楚庄王的是韬光养晦宏图伟业。他在沉默中运筹帷幄,在沉默中积蓄力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他最终厚积薄发成就春秋霸业。

  十年的沉默带给曹雪芹的是针砭时弊时代风骨。他在沉默中清醒认知,在沉默中剖析时局,以锋利刚劲的笔触掀翻了笼罩在晚清王朝之上的最后一层虚假外衣。

  鲁迅曾说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是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博学的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他寒窗苦读的默默无闻;往往只赞扬潇洒自如的谈吐,却小瞧了正在沉默中酝酿的思考。

  当生活的巨浪袭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沉默静守才能保持自己的清醒,因此沉默不是退让而是积蓄下一次奋起的力量,寻找时机迎来人生真正的辉煌。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ongxiaoxue/34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