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国际注册汉语教师】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1: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400字

【篇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有幸来到大上海影城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现代化的立体环绕声的影院中同样让我们的思想经受了强大的震憾和洗礼。
那位在国际上极具人格魅力和受国人爱戴敬仰的国家领导人,在剧中同样无不让人感受着他的人格魅力和卓越的领导工作能力。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当时大饥荒“吃大食堂”,主任郭凤林在老支书父亲影响下,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他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怀着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的信念,不想让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便弄虚作假、粉饰太平,周总理以其超人的洞察力、敏锐力和体贴入微的思想工作作风感染着当地的群众,正是他的这次深入基层的调研,他的那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使我们国家及时调整农村政策,结束了“公共大食堂”的时代,也使我们国家的广大农村百姓过上了有“奔头”的生活。
影片中,总理和人民的渔水情深时时刻刻打动着人们的心扉,周总理拖着大病初愈的身体夜以继日,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当总理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同样是吃饭,在吃连弟奶的拽面时,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他最了解普通老百性的思想阶级感情,最后嘱咐身边工作人员在他们走后把老人的寿材买回来后送给老人(连弟奶用寿材换白面做的拽面)。周总理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总理对人民的关心,党和人民的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
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当我们在影片中再次感受到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也会深刻体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就象影片所述:周总理,50年,活在我们心中,1XX年,活在我们心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篇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前两天里,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没有说实话,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弄虚作假的行为。但是周总理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了解了实情,并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经过研讨,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公共大食堂。
影片刻画了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当总理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同样是吃饭,在吃连弟奶的拽面时,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周总理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总理对人民的关心。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总理深夜整理材料的情形。总理白天在外奔波一天,本来已经很劳累了,却依然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总理竟在桌子上趴着睡了一夜。总理在给毛主席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快到天亮。周总理的工作精神让我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在影片中还让我感动的是连弟奶。她为了让周总理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棺。可见伯延老区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我们想念你,我们永远怀念你!
【篇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作文】
2014年3月4日,我局全体干部在局长组织下共同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x省x县伯延公社,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走村入户,深入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观看后感受颇深。
首先,《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特点是真实。作为我本人,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主要来自于父母和书本讲述。看完这部影片后,我发现影片中展示的很多情节和父母的讲述一模一样:光秃的的树枝、加了树叶或野菜的稀糊糊、吃了以后解不出大便的杂面窝头、饿得浮肿而穿不进鞋子的村民、站在全村最高处只能看到大队食堂冒出的炊烟……这些影像无疑比口头讲述更能让我感同身受。
第二,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恩来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与群众抢救庄稼,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些镜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第三,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我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当地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那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更是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
第四,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我党的生命力,是我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结合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如何解决“四风”问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篇四: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篇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根据淮安市市委宣传部要求,我处机关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了后,我深有感触。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61年5月,正值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周总理来到河北伯延公社,在短短四个昼夜里,夜以继日,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影片中,周恩来总理为了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掌握群众真实意愿,所体现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让我深受感染。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看电影时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务工作者,更应该将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实质真正落到具体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工作理念,实事求是地做好本职工作,为苏北航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篇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特别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情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面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己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己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看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七: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的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得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作为一名教师应理解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处于联系群众第一线,在传承和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上,必须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总理的无私形象将成为永恒的党员领导干部形象。
【篇八: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同的情景,两种不同的心情。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心情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对比,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起插地瓜秧、与社员一起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己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起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接受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应该竖着插,应该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己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面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直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可以接受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情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心情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一定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后来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2: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群众路线

【篇一: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学习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根据中共中央部署,先后参加学习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讲座,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通过这两个活动的学习,我感触颇深,这对于开展党的实践教育活动具有重大的意义。
如何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保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原则,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顺应群众期盼,加强自身工作作风的改进,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时刻以联系服务群众为宗旨,方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不仅仅对于党的自身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同样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想做”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影片讲述了周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访群众调研,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阐释了党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心中时刻想着群众,深入到群众中去,与之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实事求是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党现今坚持群众路线所需要坚持的。
习总书记说过,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一直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坚持群众路线也是我党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已经明确提出,在新的形势下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路,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抑制“四风”,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切实贯彻坚持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真抓实干,真正为百姓谋福利,这样才能促进我们党更好的建设。
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而言,要以党的思想方针政策来引导我们科学的世界观,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对待实验;进一步加强党的理论的学习,杜绝“四风”滋生,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党的群众路线迈出坚实的一步。
通过这次学习,要坚持于党的群众路线,就要着眼于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树立保持党的良好形象,杜绝不正之风,这样才能深入群众,理解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我们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继续前进,才能让我党长盛不衰,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宏伟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篇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看电影时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群众路线的生动好教材作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走进西柏坡巡演,我在感动和激动中观看了影片。几天来,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陈力导演以女性的细腻视角,捕捉和刻画了周总理亲民的工作截面,展示了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集中诠释了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是当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一部好教材。如何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把群众冷暖挂心上,周恩来总理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群众。与某些领导干部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甚至只坐在办公室看材料写调研报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恩来有弄清真实情况的决心,“只要有一个问题不清楚,我就不会离开。”他走街串巷,深入农户,坐在老奶奶的炕头问寒问暖,拉着第一任老支书的手亲切唤“老哥哥”;他苦口婆心开导干部,和群众交朋友,让“落后分子”坦诚直言。影片通过这样的镜头,告诉我们的党员干部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忧民所忧。“见不得你吃苦容不下你忧愁,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挂心头”,《天下百姓》的歌词写出了共产党的民生情怀。然而,当下个别党员干部当官做老爷的思想严重,崇尚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与之相比,总理的忧民情怀让人难忘。西柏坡时期,他得知一名战士因雨大窑洞坍塌被埋,立即拿起马灯冲进雨幕组织人员抢救。影片中,总理让邓大姐给孕妇送药,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他看着吃了拉不出屎来的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光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一场冲毁白薯秧的暴雨后,周总理坐在房门口,沉思的神态和深邃的目光把他焦虑又愧疚的内心展露得淋漓尽致。影片反复出现深夜总理伏案研究材料、书写报告的静态画面,无声胜有声地凸显出他忧国忧民的责任承担。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尊重民情民意。知民情,解民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最接地气的、最符合时代需求的现实基础。在调研期间,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当时最急迫的问题,总理的一句发自肺腑的话掷地有声:“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在伯延的第四天,周总理与毛主席通话后,向大家宣布:“大食堂还要不要办下去,伯延人民自己说了算!”尔后,各家各户升起了炊烟,解散了食堂,老百姓重新有了吃饭的自主权。这个政策的调整,告诫我们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制定政策必须来自人民、惠及百姓。
密切联系群众,就要清廉自律。“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两个务必”一直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清廉自律的警世钟。影片中,周恩来在伯延和乡亲们一起捧着稀粥吃窝头,一起下地插白薯秧,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了表达对总理的欢迎和爱戴之情,第一天中午村支书郭凤林特意安排了“丰盛”的午饭,当周恩来看到桌子上有红烧肉、炒鸡蛋时,迈进门的一只脚又退了回来,他让把饭菜分给群众,坚持同大家一起吃公共食堂的稀粥。当老奶奶用自己的寿材换白面,为他做了一碗拽面时,周恩来看着冒着热气的面,感动地说:“这碗面必须吃。”他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用他的钱买回寿材,待离开村庄后还给这位老奶奶。这两顿饭,总理的脚一退一进之间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清廉自律的品格。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影片中伯延人民送别周总理的热烈场面令人振奋,一双双手紧紧地握别,一张张脸满含热泪,人民和总理间深厚的情谊深刻地诠释了一句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
【篇四: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29日下午我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带病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四天的时间里,他夜以继日走村入户及到村民们劳动现场,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凡事从人民群众的利用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影片中周恩来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我深受感动,难以忘怀。
周恩来总理的民本思想值得我们学习。他把爱民、为民、富民作为价值取向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他做的事情都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周总理的事迹告诉我们,树立民本思想,服务人民群众,不是靠冠冕堂皇的官话,而是要深入民众中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依靠群众智慧,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这样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周恩来总理扎根于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周恩来作为国家总理日理万机,但他能够以公仆的身份下到最基层,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周总理深入贫困的农户家,召开座谈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遇事与群众商量,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而提高执政能力和本领;他把群众当作自己的老师,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发展思路、改革措施和各项工作部署中;他深入基层困难群众当中去,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真正做到了深入群众,增进党群感情、密切党群关系。他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目的。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切切实实为群众解决困难。充分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周总理的务实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用真心、真情、真诚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务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它需要摆正心态,克服浮躁情绪,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上,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造福百姓、取信于民。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把责任放在心上,担在肩上,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当他知道大食堂给人民群众带来很多不便,是上级决策的失误,当即向群众道歉,并向毛主席汇报,立即纠正偏差。做群众工作,只有放下架子,深入群众,虚心听取意见,不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周总理具体生动的言行,形象地展示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感怀总理精神,践行群众路线】
近日,单位组织集体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小学时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开始,周总理为人民群众所爱戴的形象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这次的影片视角很独特,选择了周总理1961年专程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里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总理和百姓交往的细节刻画,将总理的忘我工作、真诚待人和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影过程中,大家都被这种真情所感动,数次潸然泪下。作为一名年轻人,对照周总理的言行和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深有感触,决心学习周总理的精神,为国为民,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和审计人员。
一、学习周总理公而忘私、扎实工作的敬业精神
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一天睡得比一天晚,晨起和村民一起插秧,夜里和村民一起抗暴雨……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周总理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青年审计干部,我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精神。刘审计长在数次与青年干部座谈时都提到,审计人员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审计工作是很辛苦,要加班,要出差,如果没有这种奉献精神,怎么能够在急难险重的时刻攻坚克难,完成工作任务。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选择了人民的信任和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事业和工作为重的奉献精神,让自己的青春在奉献中成长。
二、学习周总理深入一线、联系群众的工作精神
通过影片展示的周总理在伯延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我们知道了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实、体察民意,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法宝,也是我们开展工作、加快发展的根本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XXX同志近日在湖北调研时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重点在基层和基层党员干部。特派办的审计干部作为审计署的最基层,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坚持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全力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周总理到伯延后,当得知一位贫苦老农不吃大食堂时,亲自赶往其家和他拉家常,得知了真实的情况,产生了很深的触动,正是和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才让周总理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作出了正确的研判。我们在一线,更要学习这种务实求效的工作作风、扎实的调研态度,踏踏实实沉下去,真真正正把工作做实。
三、学习周总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务实精神
影片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遇自然灾害为背景,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的目的就是了解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践。周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影片带着我们回顾了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使得我们更加坚信党的伟大,也更坚信了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当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不走过场不敷衍了事,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剖析深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务求对我们的工作上台阶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四、学习周总理亲民、清廉的公仆心
影片中的各种细节让我们禁不住抹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饮用水来之不易,周总理与伯延的百姓一起插秧,一位妇女端给他一碗水,周总理倒回去一些,只喝了碗里剩下的一点;周恩来准备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村干部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吃连弟奶奶做的拽面、嘱咐秘书把棺材钱给送回去……这些场景不胜枚举,既反映了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也反映了他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XXX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真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更加理性思辨现实真实的深度。对于一名基层审计干部来说,更应该将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实质真正落到具体工作中,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用事实和数据得出最真实的社会,维护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安全、推动落实责任、透明、廉洁、公平和正义等原则和理念,改善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周总理是一面镜子,一展旗帜,我会认真学习周总理的敬业、务实、清廉精神,争取早日成为组织信任、群众欢迎、同事认可的合格的公务员和审计人员。
【篇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8月7日下午4点,我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在影院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真的很感动,心灵再一次被洗礼,观看的整个过程我是含着泪水看完的。在中国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内忧外患的困难年代,总理能够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
很久没有像今天这样特别想静下心来的写一篇文章,的确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受。我,是生在70年代的中国农村,记事时就常常听老人说过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的爷爷当过兵,他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告诫我要爱惜粮食,吃饭要把碗里吃干净,不能剩饭或者留有饭粒,这看似普通的话语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了挥之不去印象。后来我上学了,80年代的中国农村也并不富裕,我深有感触,父亲也和我经常谈起那个连树叶、树皮和草根都没得吃的年代来激励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那时我也是似懂非懂的点头。时隔多年,而我也已工作十年有余,奋斗成长的足迹清晰可见,在这个富裕和平的年代,似乎那段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而今天当我们再次通过这部电影重温国家与人民遭受那段磨难的历史,意义深远!1961年,周恩来总理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老百姓发生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纯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中的周恩来总理在国家最困难时期带着病去革命老区调研考察,深入群众,了解民情,我也似乎被电影带到了那个岁月。总理在和老百姓一起吃着树叶糊糊,在炕上听连弟奶奶的河北落子,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温暖人心。电影中用三次镜头描绘了总理深入调研后不顾白天的劳累工作到深夜的画面让人潸然泪下。这部电影的主体教育我觉得他在告诫我们领导要爱自己的群众,百姓在困难时期要同国家共患难,敢于说真话,勇于担当。同时这部电影也反映革命老区人民的质朴,没有坏人坏思想,只有好与更好之分,那个村主任不是不讲真话,有意隐瞒,我觉得他的初衷是好意的,是要为党分忧,不想给国家添乱,只不过他没有更深的理解是吃大锅饭滋生的党与群众关系的矛盾。不过今天想来在那个年代党员容易误入教条主义错误,忠诚在党员的心中根深蒂固。总理告诫村主任要“谦虚谨慎,实事求实”,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最能感受生活。当然这部电影也刻画了说实话的百姓人物语言和内心世界,也真是这些人让总理真正的了解了民情,真正的了解了百姓真实的思想状态,才有了革命老区率先在全国打破吃大锅饭的正确决策。
当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2个春秋,新中国也很快将要迎来64岁的华诞,在我们今天看到的是科技的发展,工业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国家的富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党走出了一条正确而光辉的道路,即便在这条道路上有“老虎”也有“苍蝇”,即便今天的媒体新闻不断爆料贪污腐败、民生问题,但我们的党敢于正视,自我纠错,不断发展。
在今天,中华大地各民族儿女都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各条战线上努力奋斗,在为强国梦的征途上勤奋工作。对于我们测绘地理信息院也不例外,全体干部职工正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一流团队而披荆斩棘、继往开来。我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多年,常怀感恩之心。今年单位也算是“内忧外患”,内没有家底,经济困难,外别人欠款难以回收!院长朱卫民经常和我们讲这样的两句话“大家有钱,小家不慌,大家无钱,何来小家”、“不能今天吃足明天不吃”,话虽简单但意味深长。我们全院干部职工只要做到吴孔军局长“六要六不要”,上下齐心就没有越不过的河,更没有翻不过的山。新一届党委务实清廉、真抓实干,一定能带领全院干部职工走出一条具有长足发展的新道路。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也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要深入一线,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深刻剖析我们目前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开诚布公的开展自我批评,自我革新,自我完善!通过实践活动让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自我警醒,自觉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在大是大非面前每个人要真诚,正直,要有正义感,不带有个人感情!要敢于给领导献言纳策,让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主人翁思想,都有集体荣誉感,都有大局观念,都能快乐的工作和生活,更能在为单位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篇七:践行群众路线《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单位组织集体观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从小学时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开始,周总理为人民群众所爱戴的形象就一直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这次的影片视角很独特,选择了周总理1961年专程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里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通过总理和百姓交往的细节刻画,将总理的忘我工作、真诚待人和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观影过程中,大家都被这种真情所感动,数次潸然泪下。作为一名年轻人,对照周总理的言行和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深有感触,决心学习周总理的精神,为国为民,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和审计人员。
一、学习周总理公而忘私、扎实工作的敬业精神
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一天睡得比一天晚,晨起和村民一起插秧,夜里和村民一起抗暴雨……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周总理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作为一名青年审计干部,我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这种精神。刘审计长在数次与青年干部座谈时都提到,审计人员是要有奉献精神的。审计工作是很辛苦,要加班,要出差,如果没有这种奉献精神,怎么能够在急难险重的时刻攻坚克难,完成工作任务。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选择了人民的信任和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事业和工作为重的奉献精神,让自己的青春在奉献中成长。
二、学习周总理深入一线、联系群众的工作精神
通过影片展示的周总理在伯延四个昼夜里的一言一行,我们知道了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想真正掌握事实、体察民意,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法宝,也是我们开展工作、加快发展的根本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XXX同志近日在湖北调研时指出,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重点在基层和基层党员干部。特派办的审计干部作为审计署的最基层,更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坚持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全力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周总理到伯延后,当得知一位贫苦老农不吃大食堂时,亲自赶往其家和他拉家常,得知了真实的情况,产生了很深的触动,正是和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才让周总理得到了第一手的资料,作出了正确的研判。我们在一线,更要学习这种务实求效的工作作风、扎实的调研态度,踏踏实实沉下去,真真正正把工作做实。
三、学习周总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务实精神
影片以上世纪中期中国遭遇自然灾害为背景,周总理深入革命老区一线的目的就是了解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实践。周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影片带着我们回顾了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使得我们更加坚信党的伟大,也更坚信了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我们应当以这次活动为契机,不走过场不敷衍了事,认真查找自身工作中的不足,剖析深刻,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务求对我们的工作上台阶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
四、学习周总理亲民、清廉的公仆心
影片中的各种细节让我们禁不住抹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饮用水来之不易,周总理与伯延的百姓一起插秧,一位妇女端给他一碗水,周总理倒回去一些,只喝了碗里剩下的一点;周恩来准备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村干部准备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吃连弟奶奶做的拽面、嘱咐秘书把棺材钱给送回去……这些场景不胜枚举,既反映了总理对人民群众的深情,也反映了他务实清廉的工作作风。XXX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通过影片,我们可以真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更加理性思辨现实真实的深度。对于一名基层审计干部来说,更应该将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实质真正落到具体工作中,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用事实和数据得出最真实的社会,维护民主法治、保障国家安全、推动落实责任、透明、廉洁、公平和正义等原则和理念,改善国家治理,进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周总理是一面镜子,一展旗帜,我会认真学习周总理的敬业、务实、清廉精神,争取早日成为组织信任、群众欢迎、同事认可的合格的公务员和审计人员。
【篇八:群众路线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心得体会】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院党委组织全院党员干部观看了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是一部基于真人真事、略带纪录片色彩的历史题材故事片。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六十一年。当时我国遭遇了较大的自然灾害,加之与前苏联友好关系破裂,苏联连续逼债,国家经济和社会生产陷入了巨大的困难之中。党中央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在毛主席亲自率领下,中央领导奔赴祖国各地,分片包干各自深入到基层,进行社会调查,为调整相关政策做相应的研究准备。周总理在从贵州省回京的路上来到河北邯郸调研。伯延公社是革命老区,百姓与中国共产党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几十年对党忠心耿耿。公社书记郭凤林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怀着为党分忧的信念,不想让总理看到伯延公社社员的困苦实情而堵心,便采取了一系列粉饰太平的行动。总理到伯延后,没有被眼前的赞扬和表面现象所蒙蔽,他甩开干部访贫问苦,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最终,以郭凤林书记为首的干部承认了错误,总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调查获得了公社的真实情况,为在全国解散大食堂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真实的一手资料。
看完这部电影,使我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有了全新的认识。
影片生动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为了发展国民经济,总理一行风尘仆仆由贵州赶到伯延;发现群众没有牲畜只能用人力拉水,马上从军队调配马匹和饲料支援公社;瓢泼大雨威胁到新耕种的农田,总理带领工作人员与群众一道抢救地瓜苗;发现二挺家孩子多生活困难,主动提出帮二挺抚养一个子女……。这一桩桩一件件,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党员干部、甚至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一心为群众的奉献精神。
影片充分展现了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我党的思想路线集中而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特点和实质。“求真务实”是我党的思想路线的固有特征,是每个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影片中,总理通过召集公社干部开会、逐门逐户走访、调查公社夜校、让小孩子自开口说话等做法,一步步揭开伯延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这些镜头真实地再现了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
影片深刻诠释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取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是党执政的最根本基础和最重要的执政资源,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在影片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电影结束后,我深深地陷入到思索之中:在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中,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我们就要像影片周总理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就是要用党的宗旨、纪律严格地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求真务实、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党长盛不衰,巩固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3: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篇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根据淮安市市委宣传部要求,我处机关组织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了后,我深有感触。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61年5月,正值我国遭遇严重困难时期,周总理来到河北伯延公社,在短短四个昼夜里,夜以继日,深入群众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求真务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影片中,周恩来总理为了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掌握群众真实意愿,所体现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作风让我深受感染。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看电影时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后,我认为,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务工作者,更应该将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实质真正落到具体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牢固树立“求真务实”工作理念,实事求是地做好本职工作,为苏北航务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篇二: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9月4日下午,单位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看了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镇,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这部电影宛如一面镜子,又似一泓泉水,让观众照亮自己、净化心灵。它不仅诠释了党的宗旨,更给广大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从周总理忙碌的四昼夜,折射出一颗赤城的公仆心。
首先,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广大党员干部传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从小事做起,真心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让群众生活更加幸福。
其次,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镇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他语重心长地对群众说:“朱老总从河南乡下,刘少奇同志从湖南老家,邓小平同志从顺义县……都分别给在上海调研的毛主席汇报了那里的情况,只有我没有办法汇报啊!”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第三,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是党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过程中,有几点格外让人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习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三: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作文】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与其他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不同的是,该片中的总理面对的是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那场众所周知的灾难把人民大众推向了生存困境。此时此刻,几辆老旧的吉普车,卷起浓浓的灰尘,开进了处于困境中的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周总理四个不眠之夜就此开始。
创作者选择这个题材是需要勇气的。影片中的周总理不再以指挥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总理是去这个农村调查研究的。他心里明白,给人民大众造成这场灾难,党和政府是有责任的。他是带着愧疚心理,带着一定要摸清灾情真相,找出其中症结和解决办法的责任心进村的。创作者让总理以较低的姿态“出场”,以难得的历史现实主义的描写拉近了人民大众与总理的距离。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之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对于普通群众的塑造始终是个难题,该片却把它做成了亮点。创作者没有遮掩历史真实。这个村的群众实际上正在饥饿线上挣扎。然而,他们的眼神中没有绝望,有的是相濡以沫的温暖,有的是对党和政府、对总理的信任、体谅与眷恋。他们的坚韧、淳朴、善良体现了老区人民最为宝贵的性格。笔者认为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郭凤林书记与他父亲郭百岁的形象。郭凤林出场时是令人生厌的,他为了向总理隐瞒饥饿真相,不惜于说谎话,不惜于把包括父亲在内的一些人关起来。编导的功力在于,通过对他心理逻辑的层层揭示,让我们看到并相信这个汉子内心的真诚与憨厚;他那善意的欺骗是错误的,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不给毛主席添堵,不给周总理添堵,“我们的困难,自己能够克服”。而他的父亲郭百岁,则是一位与党与总理心贴心的老人,他相信党,相信总理,相信他们要听真话。他愤怒于儿子的欺骗,痛打责骂儿子,让总理批评他,又怕总理真的撤了儿子的职。影片中的老区群众形象如此鲜活生动,显示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与对人民的理解。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成功与影片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密切相关。编导者从题材出发,选择了纪实风格。在结构上借助于一位不出场的摄影师的旁白,通过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串联情节,强化了现场感与真实感。影片在叙事上沉稳、从容,在处理感情上引而不发,在细节选择上独具匠心。书记的“善意谎言”与总理的一定要“探寻真相”,构成了影片的冲突与悬念,形成了叙事上的内在张力。除了主题的以小见大、深度挖掘,该片在重大革命题材影片如何处理好史实与虚构、写人与写事、历史感与现实感等方面,都给影视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同时,总理的无私形象对目前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则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与鞭挞。
【篇四: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观看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这是小制作、大题材的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这部电影通过高远的立意,细微的着墨,讲述了1961年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病初愈的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
影片生动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毛主席曾讲过,“为群众服务,就是处处要想到群众,为群众打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XXX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这在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大雨之夜,周总理不顾疲惫虚弱的身体,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镜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领袖人物与普通百姓间零距离的接触和坦诚的交流对话,是一种自觉置身于群众之中、“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也是这部影片所诠释的主旨。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影片对周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善意”的隐瞒,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不仅是该片的主基调,而且对今天的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周总理之所以能够真正了解到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一是靠真心。周总理是抱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来到伯延公社的,郭凤林等同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刻意隐瞒真相,并试图催促周总理尽快回去的时候,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他这次来,不了解到真实情况是绝不离开的。二是靠真情。周总理一进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心里始终装着对百姓的真情,观察才会异常敏锐。当他看到村食堂有红烧肉时,这种强烈的对比,已让他察觉到情况的异常。三是靠真诚。当他发现村干部和部分村民隐瞒真相时,并没有高压批评,而是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正是周总理的肺腑之言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生活的事实真相,真正做到了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观看电影时我心中始终涌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影片中的周总理给出了答案: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为了群众,我们依靠群众。群众冷漠,离心离德,党亡政失;群众支持,同心同德,国强民盛。在当今时代,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发扬光大。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一优良作风的重大意义,深受教育,也使我们深受感动。一是态度的诚恳,令人感动。由于中央政策的偏差给群众带来的困难,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听取群众呼声的虚怀若谷,令人感动。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就是村干部,第一反应也是羞愧和反思。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始终处在激动中,细节之处,眼眶发热。一部主旋律影片,有如此强烈的精神感染力量,让人意外,堪称近年来重大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影片以领袖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为精神切入点,紧紧抓住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后决定停办公社大食堂,以解决群众挨饿问题为中心叙事线索,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自然灾害、苏联逼债和中央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导致三年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部出动,分路赴农村调查,在多路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停办公社食堂的决定,全片在确保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围绕着领袖和人民的关系来营造故事,围绕着真话与假话、好与更好之间设置矛盾与悬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被深深吸引感染中已分不清,也不想再去分清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艺术虚构。特别是结尾处随行记者拍摄“定格”手法的使用,更有效地强化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从片中我们还看到,那些“落后分子”急于找总理说出伯延的真实情况,目的也是要和中央一起找出解决难题的办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对党的信任,相信中央一定能改正错误,带领人民走向胜利。影片中连弟奶奶以当年曾给刘伯承、邓小平做过拽面为荣耀,这次宁肯卖了寿材也要让总理吃她做的拽面,这一笔更是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真正的老区精神永远是党领导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在这种老区精神的光照下,影片表现了困苦和灾难却又没有陷入悲观失望,反而贯穿着一股团结起来共同渡过难关的激情。
影片牢牢抓住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这个最本质、最突出的人格特征,《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周恩来形象的塑造出人意料地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震撼。自始至终用平视的角度拍摄人民总理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对周恩来坐在炕头、门槛上与社员谈心的情景的拍摄和氛围的营造,真实地凸显出周恩来不在人民之上、人民之外,就在人民之中,他就是人民利益和愿望的代表,除了人民利益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用真实的艺术细节去表现当时已承受很大精神压力的周恩来,面对群众的困苦首先不是指责,而是检讨自己这个总理没当好,向伯延的百姓真诚道歉,对犯错误的干部有批评更有理解和爱护,那样发自肺腑,那样催人泪下!从平易中写崇高,越显其崇高;以自律来写博大,更显其博大。生动地呈现周恩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活得有尊严而倾其所有、鞠躬尽瘁。用自己身上最后的钱给张二廷的孩子买了一身新衣服,连弟奶奶卖了寿材请总理吃拽面,周恩来出钱把寿材悄悄赎回来,安排人在自己离开伯延后再把寿材送还老人家。如此周到,如此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如此能体悟和尊重每个底层百姓的主体愿望和生命尊严感,这就是周恩来最伟大而又独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鞠躬尽瘁。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通篇体现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省精神,观看后不仅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大意义,也使我们通过回顾党克服各种困难、改正自身失误的过程,更加坚信党的伟大。周恩来总理来到伯延调研的初衷就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本身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实践。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篇六: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同的情景,两种不同的心情。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心情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对比,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起插地瓜秧、与社员一起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己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起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接受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应该竖着插,应该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己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面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直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可以接受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情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心情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一定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后来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篇七: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9月6日,信息中心全体党员集体观看了电影故事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部电影讲述了1961年全国大搞浮夸风、大锅饭,却不幸遭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向苏联还债期间,大病初愈的周总理亲自到革命老区武安县伯延村调研,在将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基层,调研实情,最终发现了大锅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人民公社,为老百姓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入群众,扎实调研、体察民情的优良作风和对百姓和谐可亲,与民一体的亲和风范。
影片充分展现了我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我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在总理调研依始,以村主任郭凤林为首的伯延群众因为怕给中央添“麻烦”,而编制了善意的慌言。总理坚持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不了解真实情况不罢休的工作作风,敏锐洞察,通过树叶掉光了叶子而食堂却有红烧肉,判断出问题很严重。不听村领导班子一面之词,走乡串户,深入田间地头,真诚地与群众交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用自己的真诚打开了伯延百姓心底的闸门,纷纷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影片全面呈现了我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勇于和善于开展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一是周总理真诚道歉,“我是总理,老百姓的生活出了问题,就是我的责任啊!”二是当张二廷等群众说出大食堂的种种弊端,说出村干部作风的各种问题时,总理听得何等严肃认真。三是纠正偏差的果断,令人感动。当总理了解真相和群众呼声后,立即与毛主席通电话,第二天就解散了大食堂。今天,当再次回顾党的这些优良传统时,我们深刻体会到,发扬光大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何等的必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何等的重要!
影片深刻诠释了我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关系是党的生命力之所在。血溶于水的党群关系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是多么的淳朴和真挚。周总理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喝树叶糊糊吃代食窝头,坐在搞“个人主义”老乡的门槛上落着家常,他和老乡一起下地插白薯秧,他让邓大姐给孕妇送开塞露,他让秘书找来马车运水,给带病上夜课的乡村教师拿鞋穿鞋的场景,动情地描绘出周总理把农民的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的爱民之情;连弟奶奶卖了寿棺,只为让总理吃上一口自己亲手做的抻面,伯延村民在总理离开伯延村的清晨,男女老幼围着村口水泄不通,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总理的真情。一个个感人的场景,充分展现了周总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那样一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中央领导挂念着人民群州,群众用自己的方式不给党添“麻烦”………这份党和群众的固有真情是何等珍贵。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让我们深有感悟,总理已离我们而去,那段艰苦的岁月也已逝入历史的长河,但我党的光荣传统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XXX总书记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正是通过发挥艺术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大家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去解决“四风”问题,去更好地实现为民务实清廉。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广大党员干部只有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让我们的党长盛不衰,才能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真正实现!
看过之后,中心党员纷纷表示,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踏实工作,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质检信息化事业作贡献。
【篇八: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中国当下,不能拿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拿前三十年否定后三十年,这话虽然伤及中国左右两派,但却符合一个整体论原则。中国自49年以来的社会,并非是一个前后割裂的政治脉络,而是有着起承转合关系的,这里边,一脉贯之的,还是吃饭的问题。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吃饭,吃不饱,但大伙吃的差不多差;后三十年,用个人主义的方式吃饭,有的吃饱了,而且吃的非常好,有的吃不饱,有的吃饱了但吃不好。这六十年,终究还是吃饭的问题。所以,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与其说是民国史,不如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下史,是国人在吃饭之余,对吃不上饭的一种焦虑。
49年以来的前三十年,用集体主义的方式全民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后三十年,则是用个人主义的方式让一大部分人勒紧裤腰带,完成了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向大托拉斯资本主义的转化,从现在起的三十年,也是哲学上说的,中国正式步入世界化的三十年,则是怎样监控托拉斯主义、完善反垄断社会法则、将托拉斯主义产生的资本以社会福利的方式向曾经勒紧裤腰带已经六十年的底层转移。在这个历史节点上,陈力主导创作的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应运而生。
该部电影,显然在关注前三十年的吃饭问题,并试图通过邯郸伯延这个小地方来管中窥豹。为了更贴近吃饭问题这个主题,影片时间截口直接选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尾巴年一九六二年。饥饿是这部电影以后可能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一笔的最有价值的符号,与之相比,“周恩来”这三个字,只是一个政治化的符号,用这个符号来完成“影视作品立场性正确”的总局需要。
与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相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编剧无法选择底层和高层两个阶层如何面对饥饿这个双线套路推进故事,因为“底层如何面对饥饿”这条线地推进,必定面对“建国后”的“政治不正确”等诸多审核问题。诚如一些野史中所言,一九六二,依旧如一九四二一样,饿殍遍地,流民四野,如果将这些展示出来,一定是我们当下的影视审核制度所不能容忍的——当然,我坚信,这种不能容忍,会在未来的三十年内,有一个巨大的突破。
陈力主导创作的“一九六二饥饿电影”如何展示这种饥饿状态,便成为该部电影是否具有电影史学价值的决定性因素了。在《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影片通过周恩来这个符号化的人物的眼睛,观看到扒光的树皮、树叶,并通过一个童言无忌的小女孩的嘴巴,告诉观众,吃树皮、树叶,确实是那个年代的主要生存方式之一。影片甚至于以最温和的方式向“周恩来”送递糠做的窝窝头,并最善意地希望总理在只喝树叶汤的时候,能减少饥饿。这种以“爱总理”的方式传递“社会价值”与“历史信息”的方式,无疑合理地躲避了总局对影片政治性正确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作为宏大历史事件之下的细节叙事,陈力主导创作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忘直接将镜头对准采摘树叶、水煮树叶和吃树叶的整个过程。这幅全景图的影像学价值颇大。乃至于影片后半部分,用“周恩来”的追问“原先的棉花地为何要种红薯”来引出一个历史性真实——在饥饿的年代,红薯乃至于红薯秧子都可以充饥,而且是做有效的充饥方式之一。
吃糠咽菜,是拉不出屎来的。影片用“邓颖超”给村民们送开塞露这一桥段讲出这一历史真实。长时间食用这些东西,不仅拉屎困难,甚至于会出现活活憋死的状态。历史记载,明朝饥荒时期,很多人食用观音土,最终活活憋死的情状。当然,一九六二,也并不会也不可能会比明朝饥荒幸福。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不愿意或者也没有能力用“绝望的死亡”来实现“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境界。关于这一点,我想,陈力可能太女人了,“建国后”也可能太爷们了。
如果说《一九四二》的价值所在,那便是,对我们这个民族为何救灾不力的一种整体性观察,尤其是对上层建筑的观察。这种观察,涉及到民族性上的劣根性问题。作为建国版《一九四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也必须要对为何出现灾荒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解答。该部电影,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给出了一个显性答案和一个隐性答案。
显性答案,是通过影片人物之口说出的——大伙吃大食堂的时候铺张浪费,有多少家底都会折腾干净的。而作为隐性答案,则是中国的农民太过于淳朴善良了,以至于国家牺牲他们的利益作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将粮食所产生的商品学价值都调配到工业上去了。这个隐性答案,以伯延农民一心一意为党中央着想的方式挑明。
其实,周恩来等人的伯延调研,与其说是深入一线、了解最真实的农村生存状态,不如说是,对“资本原始积累”的一次危机公关。建国后,需要迅速实现工业化,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毛泽东等一批政府决策者,大多农村出身,他们很清楚粮食的亩产量。为何对各个公社放卫星一样的亩产万斤视而不见,甚至默许呢?因为他们需要农民放卫星,这样,才能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实现粮食的大额的上缴,这种上缴,则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是,这种积累,在“三年困难时期”出现了大量死人的事情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只能暂时停一停。这段历史,我们需要几百年后重新认知,才能进行合理的分析,不能简单抨击或者无底线唱赞歌。这段历史,与英国历史时期的“羊吃人”运动一样。任何的资本主义,不经过这个阶段,都很能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看似在歌颂伯延老百姓的质朴、无私,实际上用隐性的方式说出了,中国当年的资本积累方式的群众基础问题。
值得思考的事情,是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用让绝大多数人吃不饱饭的方式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有了后三十年资本市场的快速腾飞。前三十年,甚至于以饿死人的方式,完成了国家基本上全部的工业体系的建设,才有了,后三十年,基本上没饿死人的工业体系带动整个社会基本上吃饱饭的状态出现。《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在重温前三十年的历史,并且将这种思考浓缩到“周恩来在伯延四天四夜”这个具象的符号中来。
后三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主流思潮中,开始出现对前三十年的批判,尤其以人道主义的批判居多。个人认为,这种批判,在这个建国六十年的历史节点上出现,它的价值正在于,催促社会转型,要求在未来的三十年内实现资本市场成绩的全民共享、实现社会福利的合法普及、实现对每个人基本权利的尊重——这些实现,不过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的一种必然。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周恩来的四个昼夜》重新面对与讨论吃饭问题,是有哲学价值的。
从影片的拍摄手法上来讲,该部电影的导演镜头调度不差,故事的起承转合基本上贴合了电影审美的需要,影片置入感很强,建议观看。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500字

【篇一:《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21日,医院组织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内心十分感动,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启发。
影片讲述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时,周恩来总理赴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农民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围绕着周恩来总理深入农村,了解实际困难,掌握客观问题这一主线,层层展开,反映了我们党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表现了我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心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高尚情怀。
看完这部影片带给我很多的感动、震撼和教育,让我对于我党的宗旨,对于人民群众,对于我们的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有了很多切身的感受。
首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要时刻牢记我们是人民的公仆,要时刻不忘党与人民的鱼水深情。影片一开始,老区人民热烈迎接周总理的场面就让人感动颇深;老书记念念不忘当年协助刘邓大军的场景,老大娘用自己的寿材为总理换来一碗拽面,这一幕幕都表达出人民群众对党的爱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总理心系群众,看到人民群众生活艰难,不断的自责,这当中又包含了我们党对于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的确,我们党是从群众中走来的,是与群众融为一体,休戚与共的政党。只有将人民群众时刻装在心里,将人民群众的幸福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才能永久的得到人民的爱戴,也就能从人民群众当中汲取无限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不断前进。
其次,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工作要踏踏实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不摆架子。影片中周总理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周总理在调研过程中,并没有因为开始表面上的平静就放弃深入的调查。他跟群众们围坐在一起,像拉家常一样同群众们谈心;他拉着老书记的手,听取老党员的心声;他走进张二廷的家里,了解群众生活上的困难;当他看到丰盛的午餐,迈进屋里的腿又退了回来;为了跟群众打成一片,他走进农田跟群众一块种红薯。就是凭借这样真诚、朴实、耐心的工作,才能听到群众最真实的呼声。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党的根基扎进人民群众当中,时刻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的听见人民群众的声音,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才能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愿。
最后,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要实事求是,要勇于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周总理在了解到人民群众反映的情况之后,立即向毛主席做了详细的汇报,在深夜中两位国家领导人交谈了很长的时间,立刻纠正了以往的做法,取消了大食堂,并承诺尽快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并没有因为已经确定的政策和方法而拒绝听取人民的意见,而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听取人民的呼声,及时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只要我们不求虚荣,不怕犯错,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到一起,就能排除万难,走向辉煌的明天。
影片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值得每一名医务工作者细细的品味。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当前的环境带给了我们许多新的问题,也对我们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牢记我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和群众保持着鱼水般紧密的联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就能克服一切困难,何愁医患关系搞不好,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
【篇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与其他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不同的是,该片中的总理面对的是新中国一段辛酸、沉重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那场众所周知的灾难把人民大众推向了生存困境。此时此刻,几辆老旧的吉普车,卷起浓浓的灰尘,开进了处于困境中的老区——河北省武安县伯延公社。周总理四个不眠之夜就此开始。
创作者选择这个题材是需要勇气的。影片中的周总理不再以指挥者、领导者的身份出现,总理是去这个农村调查研究的。他心里明白,给人民大众造成这场灾难,党和政府是有责任的。他是带着愧疚心理,带着一定要摸清灾情真相,找出其中症结和解决办法的责任心进村的。创作者让总理以较低的姿态“出场”,以难得的历史现实主义的描写拉近了人民大众与总理的距离。
影片中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一进村,面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同时,他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唱高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生存是第一位的。他最关注的是人民的吃喝拉撒,引导、鼓励大家说真话。他看着野菜团子和被饥饿的村民吃光了树叶的秃秃的树枝,那种沉重而辛酸的样子,让人体会到了他与人民休戚与共的感情。人格的构建总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影片以坚实的细节表现了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的细腻感情。他不忍心吃老奶奶特地为他做的面条,转而一想:我不吃,老奶奶心里永远会有一个疙瘩,遂大口将其吞下。为减轻张二廷的负担,他想收养他的一个孩子,被婉拒后,他设身处地地说:如果换成我,能否承受骨肉分离之痛呢?总理毕竟是总理,他之慧眼最终落在当时危及老百姓生存的公共食堂上,勇敢地向最高领导人毛主席表达了自己的明确态度,促成毛主席下决心撤销了这个大跃进中诞生的大锅饭“怪物”。周总理此行的历史意义即在此。编导者至此成功地在银幕上完成了一个亲民、负责、在大事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建言的大写的总理形象。这一形象闪现的思想与人格光辉,让后人永远高山仰止。
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对于普通群众的塑造始终是个难题,该片却把它做成了亮点。创作者没有遮掩历史真实。这个村的群众实际上正在饥饿线上挣扎。然而,他们的眼神中没有绝望,有的是相濡以沫的温暖,有的是对党和政府、对总理的信任、体谅与眷恋。他们的坚韧、淳朴、善良体现了老区人民最为宝贵的性格。笔者认为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是郭凤林书记与他父亲郭百岁的形象。郭凤林出场时是令人生厌的,他为了向总理隐瞒饥饿真相,不惜于说谎话,不惜于把包括父亲在内的一些人关起来。编导的功力在于,通过对他心理逻辑的层层揭示,让我们看到并相信这个汉子内心的真诚与憨厚;他那善意的欺骗是错误的,但其出发点却是为了不给毛主席添堵,不给周总理添堵,“我们的困难,自己能够克服”。而他的父亲郭百岁,则是一位与党与总理心贴心的老人,他相信党,相信总理,相信他们要听真话。他愤怒于儿子的欺骗,痛打责骂儿子,让总理批评他,又怕总理真的撤了儿子的职。影片中的老区群众形象如此鲜活生动,显示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熟悉与对人民的理解。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成功与影片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密切相关。编导者从题材出发,选择了纪实风格。在结构上借助于一位不出场的摄影师的旁白,通过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串联情节,强化了现场感与真实感。影片在叙事上沉稳、从容,在处理感情上引而不发,在细节选择上独具匠心。书记的“善意谎言”与总理的一定要“探寻真相”,构成了影片的冲突与悬念,形成了叙事上的内在张力。除了主题的以小见大、深度挖掘,该片在重大革命题材影片如何处理好史实与虚构、写人与写事、历史感与现实感等方面,都给影视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同时,总理的无私形象对目前干部队伍中的不正之风则是一种有力的警示与鞭挞。
【篇三: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影观后感作文】
8月21日上午,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全体党员、职工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的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历经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那个时期,我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全国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中共中央领导得知后,都亲自奔赴各个受灾区域,进行考察调研、体察民情。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来到了河北邯郸的革命老区,了解基层百姓的生活状况,探寻解决措施。
看完影片后,电影中的经典镜头和动人情节始终萦绕在我的脑际:影片一开头,伯延公社主任请总理用餐一场戏触动人心,周总理来到大食堂门口,他看见餐桌上摆着红烧肉、鸡蛋,脸色顿时凝重起来。得知群众只能吃树叶、喝菜汤,而自己却有如此奢侈的待遇,说了句“毛主席已有好久没有吃肉了”,一只刚要迈进食堂门槛的脚便收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大家一样吃树叶喝菜汤,体现了周总理的廉洁自律,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就说明想为人民做事,想与人民建立鱼水之情,只有廉洁才能获得大家的真心。
之后周总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农民家庭,亲切的与村民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各项生产生活情况,还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种植庄稼。在插秧时,一个农妇送来一碗清水给周总理喝,又热又渴的总理却把大部分水倒回去,自己只喝了一点点。因为事先他已知道,这水是村民跑了十几里山路自己挑回来的。周总理始终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来处理问题,了解到村民为了给他吃一顿面把自己寿材都卖了的事,便主动掏钱把寿材又买了回来。周总理坚持和村民吃一样的饭菜,把自己最后的一点积蓄都用在村民身上。就这些细小的动作,无一不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民领袖对人民的那种大爱与奉献。
周总理来伯延调查的目的就是想听真话,想知道人民的真正诉求与愿望,所思所虑的是如何纠正错误、改善民生、振奋民气。而公社主任觉得周总理日理万机,能到这个穷地方来看望乡亲们已属莫大的幸福,他不想给总理添乱,便要求村民们也不许说出难处。最终,在总理的自我批评以及不断真诚的引导和鼓励下,大家终于勇敢的说出了真心话。周总理连夜整理这些内容,如实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些情况。周总理这种求真务实、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深打动着我。
电影结束后,我不禁反思,作为共产党员的自己,有没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端正自己的态度,在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有没有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应该将周总理的精神品质作为我们党性修养的镜子,更要学习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境界。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
【篇四: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一部朴实的历史影片,将周总理俯首体察人间疾苦的真心、真情与真诚表现的淋漓尽致,不是因为演员的演艺精湛,也不是因为导演的水平高超,而是因为影片中的细节情景都是对总理身上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真实再现,而这种精神无时无刻不让人民群众为之动容。难忘四昼夜,一颗公仆心。他始终坚持做真学问、搞真调研、当真公仆。在他的身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化作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行动。肉体早已化作黄土随风飘去,精神却光芒万丈永照后人。这就是百姓爱戴、万人敬仰的周恩来总理。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有关“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讨论方兴未艾。值此良机,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历史影片,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而且能够从电影情节中更加深刻地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群众路线,什么才是领导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什么才叫“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仅如此,还能影响、感染广大党员同志在实践中践行这些先进理念和指导思想。该影片的多个情节在反复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笔者选取其中几个感人至深的细节谈谈自己的感受,以期能与大家分享。
红烧肉前门难进,一碗拽面情更深。两个相似的门槛,两种不同的情景,两种不同的心情。总理刚去到伯延时,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他那条已经迈进屋子里的腿又迈了出来。想必此时总理的心情很复杂,看到社员都在弄虚作假,人民群众却在忍饥挨饿,内心反差十分强烈。所以总理的那条腿毫不犹豫地退了回来。同样是吃饭,看到连弟奶奶做的拽面,他毫不犹豫、大跨步地迈了进去,大口大口地吃开了,这次总理吃的很舒心、很踏实。这两个情节的鲜明对比,不费一言一语,却将总理急群众所急、反对官僚作风的群众观点鲜明地展示出来了。
心系百姓动神州,毕生只为济沧海。总理亲自下地与社员一起插地瓜秧、与社员一起冒雨挽救正在被暴雨冲刷的地瓜秧、在地里喝社员盛的水时先倒下去一大半自己只喝了一小口……这些细微之处无不体现着周总理的亲民、爱民、为民的宗旨意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遭遇如此大灾大难,同时又面临着苏联的压榨,总理和群众们肩并肩一起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只为了百姓的生活更幸福、祖国的未来更强盛。
接受批评敢认错,知错能改不为过。在插地瓜秧子时,有个社员大大咧咧地指出总理的错误:不应该竖着插,应该斜着插,插完之后踩得太严实,会因不透气、不透水很快死掉。这时,总理敢于正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在实践中向群众学习,把自己也当成群众中的一员,彻底地融入群众。同时,面对郭凤林粉饰太平的系列错误,却能看到他的初衷是为党分忧、为国担难,看到他过去一直是尽职尽责的好党员这一面,说明总理对郭凤林的错误能够持一种客观、全面的态度。认为他只要不是一错再错,错了之后能够认识到并且愿意改正,便是可以接受的。
为民务实搞调研,不听真话不罢休。总理在写完调查报告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在他还有一个疑问没搞清楚之前是不会离开的。即使是郭凤林组织的欢送会也送不走总理。正如总理说的“不了解你们的真实情况,我们拿什么调整政策啊?”他不会被社员的谎言假话所欺骗,不了解透当地的实际情况决不罢休。他明察秋毫,去伪存真,甩开干部访贫问苦,结交最困苦的朋友,用自己赤诚的一言一行感动干部和群众。在不眠的四个昼夜里,在总理身体力行的感召下,他结交的穷朋友张二廷仗义执言,被关押的“落后分子”群起响应,郭凤林等终于幡然醒悟,承认错误道出实情。这体现的是一种追求真理、为民务实的调研精神。
总理离开民不舍,盼望总理再归来。在总理心中,伯延乡的每位人民都是党和国家的主人;在群众心里,总理就是为他们解救苦难的活菩萨。记得总理初到村里的那一刻,每个人都去看总理的心情都很急迫,有的小孩翻墙越壁去看,被关押的那群大人从门缝里抢着看,都说和画上的一模一样,一眼就认出来了。总理离开伯延乡的那天清晨,村口早已被欢送的村民们围的水泄不通,群众和总理握手道别。总理临别时郑重地承诺“能来我下次一定再来,来不了,我也会每年派人来”,后来总理切实履行了他对乡亲们许下的诺言。每个人都泪流满面,不舍而别。从此周总理的足迹便深深地镌刻在了伯延乡一代代人民的心中。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材。这部影片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周总理执政为民的朴实行动,爱民如子的感人细节,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工作实践中一定要深入群众,坚持实事求是的调研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员工,要踏踏实实地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篇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是一部重大题材、农村题材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背景。1961年,周恩来乘专列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武安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与当地村里农民之间发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电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语言动作,将村民们的真诚、质朴,对国家和党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前两天里,公社主任郭凤林本着为党分忧的思想没有说实话,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弄虚作假的行为。但是周总理明察秋毫,甩开干部访贫问苦,了解了实情,并向毛主席汇报了情况,经过研讨,决定调整农村政策,取消公共大食堂。
影片刻画了总理对人民的似水柔情。当总理看到社员为他准备的红烧肉时,已经迈进屋子里的一条腿又迈了出来。同样是吃饭,在吃连弟奶的拽面时,脚却毫不犹豫的踏进屋内。周总理关心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他得知张二廷独自抚养四个孩子时,便和邓大姐商量帮忙抚养一个孩子。点点滴滴,都彰显着总理对人民的关心。
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总理深夜整理材料的情形。总理白天在外奔波一天,本来已经很劳累了,却依然工作到深夜。一天晚上,总理竟在桌子上趴着睡了一夜。总理在给毛主席汇报情况时,打电话一直快到天亮。周总理的工作精神让我为之动容,潸然泪下。
在影片中还让我感动的是连弟奶。她为了让周总理吃上自己亲手做的拽面,不惜卖掉自己的寿棺。可见伯延老区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我们想念你,我们永远怀念你!
【篇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影片围绕着说真话着了很多笔墨,感人之余,不禁让人深思:以仁义礼智信传天下的泱泱华夏,以勤劳朴实着称的中国农民,为什么竟然一而再的说起了谎言?说实话者被关起来,能接触领导的又都不说实话,这不是仅仅用不让伟大领袖操心这个简单的理由所能承担的,说谎话,能让上级领导一时心安,但是能解决问题吗?事实上还是说实话让情况得到改善。上级领导千方百计不就是想听到实话,得到实情吗?以信誉着称的中华文化,难道这么不堪一击?轻易就给冲动的情感所打败?说到底,是文化的断层造成的,当时的人们,读书的水平仅止于小学初中,好多还是文盲。愚昧和落后是不会照顾你有多悠久多良好的传统的,只要你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它们就会侵蚀你,消融你。光靠英明的领导,反复地做工作,夜以继日的劳累,那是会累死人的。所以,要想社会进步,人人都必须多学习,多思考,有了知识,才能明理,才会有决断,才会有勇气,才会有信心,才会坚持,才会永久的走在进步的道路上。领导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解决暂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启民智,做好真理的宣传和知识的教育。
让我们投入知识的海洋,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成为真正的有识之士。
影片中的总理让人感动,但我希望更多的人不是围着他转,而是成为他那样的有识之士,那样,智者再也不会孤单,国家再也不会落后。
【篇七:《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讲述了新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总理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用四天四夜时间走村入户,深入进行调研的感人故事。刻画了周总理深刻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辉形象,同时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感人的政治课,观看后笔者思潮起伏,触动颇多。
一、形式主义害死人
伯延公社是革命老区,周总理在该公社调查目的是要解决社员是否要保留“公共食堂”的问题。如果调查不到真实状况,党中央就不会有正确的决策。村主任郭凤林为了隐瞒真相,搞了一系列形式主义:把平时爱说怪话的“落后分子”关在邮电局后屋;威胁该村干部不能说真话;甚至妄称自己生性耿直的父亲死亡等一些虚假信息来欺骗领导……总理到伯延后,看到的是歌舞升平,听到的是一片颂歌,吃到的是鸡鸭鱼肉。但他老人家明察秋毫,一步步揭开了村干部“善意”的谎言,最终了解到当地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郭凤林这个原来受群众爱戴的“郭傻子”也幡然猛醒,终于承认了错误并道出了实情。
“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部分村干部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使政策变了味、工作走了样,致使实事泡汤、好事办砸,进而演变为官僚主义。当然真的为百姓考虑,想听到真话也不难,总理他老人家不是听到了么?关键看你是不是真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影片中,通过总理向毛主席如实汇报真实情况,第二天就在全国率先解散了第一家公共食堂,这些都是我们多么需要学习的和借鉴的,只有如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二、扑下身段搞调研
周总理之所以能够了解到伯延公社的真实情况,靠的是真心、真情、真诚。靠的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他一进乡村看到树上的叶子都光光的,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总理心里始终怀着对百姓无限的关爱,观察才会异常敏锐。他善于从细节着手,搞调研时对欢送的干部群众说:“只要有一个问题没搞清楚,我就不会离开!”,从他给带病教课的小王老师穿鞋,到去“难缠户”二挺家串门,一步步剥开伯延公社的“庐山真面目”,这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心灵振憾!
总理在处理伯延村干部犯错误时也没有随意惩罚,而是用了另外一种非常高明的方式,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枫林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到占了公家便宜的人痛心疾首,主动交代自己的问题,从而很快解决了该村干部多吃多占的问题。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捕捉细节、去伪存真的敏锐洞察力,对今天的我们搞调查研究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从本影片中可以看出要真心为百姓办实事,只听汇报永远是有水分的,只有真正扑下身段搞调研,多听听基层员工呼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调研的真正目的。
三、群众利益无小事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总理把招待自己的红烧肉分给大伙吃,自己和百姓一起喝菜汤,吃窝头。他即将返京时,连弟奶奶用自己的棺材换来一碗拽面。这碗面表达了老百姓对总理的最高崇敬!周总理在他的四个昼夜里,走街串巷,深入群众的田间地头、屋里屋外、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他是伟人,也是普通人,不是百事通。影片中刻画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总理帮村民栽红薯秧时,他不懂得红薯秧要斜着放进土坑里,也不懂得土埋好后是不能用脚踩的……当他被当地村民纠正后,脸上也难免露出一丝尴尬。但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俯下身子虚心向农民兄弟学习,甘做农民的学生,更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一贯宗旨,党与群众是舟水、鱼水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坚持“四风”教育,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反观我们农信社的当前工作,就要坚持服务三农、坚持“三大工程”建设,切实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真正把农信社办成三农发展的“钱袋子”、农民致富的“贴心人”、中小企业发展的“驱动器”、金融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当前任务要完成县级行社达标升级、大力推动农商行组建。工作多而繁重,只有真抓实干,认真剖析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才能把本职做好。总理用行动再次告诫我们做工作要始终持“谦虚谨慎,实事求是”作风。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真正做到知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帮民富,老百姓就会拥护你,因为群众眼睛是雪亮的,你心中若有群众,群众自然就拥护你,群众心中始终有杆秤!
【篇八:《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昨天,单位组织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于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实在不抱多大期望。偌大的电影院里只稀稀拉拉的坐了四分之一。一看是陈力导演的作品,心里还是喜悦了一下。
电影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好几次,都忍不住擦眼泪。谁说主旋律就不好看了,关键得看谁拍,怎么拍。电影讲的是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周恩来到革命老区伯延考察调研,在四个白天黑夜里和当地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一边是鞠躬尽瘁的好总理,一边是朴实心诚的好村民。我想,这个电影主要还是给领导,给党员干部们看的,看看当年总理是怎么下基层调研的,不作秀不敷衍,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学学总理那个精神,那双慧眼。
不过,我的感动并不是来自于此。歌功颂德的故事看得太多了,搀着老太太,抱着胖小子,吃得少,睡得晚,干得多,这些在新闻联播里天天都能看见,不算新鲜。倒是老百姓们的无私让我感动。重病的汪老师脚肿的穿不上鞋,坚持给孩子们补课。八旬老太太宁愿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也得让总理吃上碗自己扯的面。养了四个孩子的单亲父亲宁愿再苦再累,也不愿总理带走最小的孩子。还有那些肚子饿的咕咕叫,却千方百计告诉总理千万别为这点事费心的老百姓们。他们的身体趴在泥里,如黄土一样的卑微,心里却有坚定屹立不倒的信念。肚子咕咕叫,心里却满满的。
联系当时的年代,这些老百姓们不是装的,不是演的,他们的相信是刻在骨子里的。坚定的信仰让人敬佩,生活的卑微又让人心酸。
老外们如果看这个电影,会怎么想呢?在民主土壤长大的他们能理解中国人那根深蒂固的卑微吗?他们能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值得吗?他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都要啃树皮撸树叶了,为什么不怪社会不怪政府呢?”“为什么病了残了死了都没棺材板了,还打肿脸充胖子满脸堆笑,‘总理啊,千万别为我们操心,我们好着呢?’”在国外,政府下基层,百姓们也会这样吗?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老百姓们的卑微是刻入骨髓的。即使到了现在,虽然生活环境变了,虽然不愁吃穿了,这种卑微仍然存在,生活里处处可见。比如我老爹,给他买点衣服,他就嘟囔,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不用穿的这么好。还有我老妈,给她钱换假牙,她非得回老家换。就因为那里比北京便宜一大半。我说,那样多不方便呀。她嘻嘻哈哈,都差不多,咱不是有钱人,得省着点。节约当然好,可我分明听到一个声音,“我们不值得。”这让人多少有些心酸。
这种卑微和不值得一方面来自世代血脉遗传,一方面更源于父母从小给孩子播下了这颗种子。电影里有这么一段,老奶奶让儿子把自己的棺材板卖了,换成一袋白面,给总理做扯面。儿子从外面回来,看到女儿吃了一碗面,他责问女儿,“这面你怎么吃了!”奶奶说,“是我让她吃的。”他气愤的追打女儿,“叫你吃你就吃!怎么不给奶奶留着。”看,这个父亲就这么告诉他两三岁的女儿,你不值得吃面。类似这样的故事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父母为了挣钱把孩子留在老家,他们会说,“好好听话,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孩子恐怕想不了那么长久,他的感觉是,我不值得,不值得你们留下来照顾我。前几天,在公园里听到一个奶奶这么教育孙女:“告诉你别下去,你就不听话。你再不听话,奶奶不喜欢你了。”很耳熟吧,我一点也不怀疑奶奶爱孙女,可她分明在告诉孩子,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不听话的孩子不值得爱。
种下这样的种子,孩子长大了,就会结出卑微的果子。他在意识里可能是我要大胆追求,我要勇敢去爱……可他潜意识底色却是我不值得获得爱,不值得享用这些,我微不足道,说了等于没说。潜意识比意识更能决定人的行为。他会有很多不敢,很多不能,很多不安全,很多不幸福。他以为这就是命,却不知是小时候父母种下的因。
相比电影里那些什么都说好的奶奶大叔们,我更喜欢二廷,他老婆死了,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总理说,“我们替你养最小的孩子吧,他长大了,就给你送回来。你和孩子们可以去看他,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二廷很感动,转过头去擦了眼泪却说,“你不能带走孩子。我答应过他娘,不管怎么样,也得把孩子拉扯大。”他不懂心理学,但他知道孩子不需要总理,需要爹。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5:《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在四个昼夜里,我们可能会做一些很轻松的事情,而且很早睡觉,而当我看到周总理的四个昼夜,我不由觉得鼻一酸,嘴微微一抿,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周总理对工作的负责,生活有多么的简朴!
回忆像一卷录像带,在我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语言。
当总理去老区伯延调查的时候,最醒目的,就是完完全全的树干,叶子早已不见踪影。老区党员谎称是羊啃的,总理差点信以为真,是一个小女孩拎着一筐叶子,说是人吃的,她妈妈怀孕不能吃,这是给她奶奶吃的。小孩子的话总是最天真的,可这个小女孩说的话却差点让我潸然泪下。在想想自己天天吃的大鱼大肉,心里不禁一阵绞痛。
在中午吃饭时,总理看见了老区人民每天的饮食,一个代食窝窝头,一碗糊糊就饱了,一车水要人走几十里路才打回来,没有牲畜拉,全靠人力。可老区的郭主任把总理请进一间屋子,里面却是红烧肉和鸡蛋,总理刚刚迈进门槛的脚,抽了回来。一看到这里,我又在想,如果这些官不贪一点,让这些红烧肉哪怕分一块给老区人民,我估计他们也颜笑眉开了。
红糖水竟连姜都没有,这看似小小的食材在那儿,却有一年半载都没看见过了。为了饮食,大家把棉花地改种成了地瓜。周总理亲自下地帮乡亲们干农活,可却老是做错,“错了错了!是这样”之类的话是经常出现的,而周总理从不反驳,只是应声说:“原来干什么事都要有经验啊!”如果换做是我,我会不会去顶嘴,如果在以前,我也不知道,可自从看完这部影片,我就知道,什么事都要有耐心的去让别人教你。
记作文得在邮局后面有一个小房子,关着十几个人。一次总理去邮局,那儿的人趴门缝在那看,那趴门缝的对他的同伴说了一声,看,这就是毛主席画像左边的那个!他激动不已地说着,比一个游子见到老母了还要激动。周总理真受爱戴啊,谁要周总理对人都平等呢!
镜头切换到农民学校,只听见小孩子的读书声,周总理在门前等了等,进去后,一位名叫汪老师的教师,眼泪瞬间落下,眼中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是谁啊?这是任何高尚品质都能在他身上体现的周总理啊!看见打着赤脚迎接他的汪老师,我能感觉到总理的心被深深的刺痛了,总理弯下腰来,给汪老师穿鞋,可他怎知道汪老师的脚早已肿大啊?周总理又对孩子们讲解房檐上“菁菁者莪”几个硕大的字的由来。周总理是把身份、地位看得很淡的,因为他不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有贵贱之分。
周总理生前爱别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勋章,在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大步走着,真真正正的做到了毛主席说的:“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影片快要结束了,周总理当着老区所有党员说到:“以后如果我不能来,每年也会派人来看望你们的。”这时,旁白说了一句“后来果然是这样。”
这句话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周总理那种讲诚信的优秀品质,还让我了解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的帮助与关怀。
咔嚓!影片结束了,我早已不知道泪水流过多少回了,周总理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让我记忆深刻。这次观影,不止使我看到了周总理四天生活的缩影,还让我能够学习到周总理那种高尚品质!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篇6:周恩来传读后感

【篇一:周恩来传读后感】
刚读完《周恩来传》,一位美国学者撰写的,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周恩来。并不像政治宣传的那样,是个从小就志向远大,意志坚定,通晓四国语言的完美圣人。他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也有过年轻气盛,有过彷徨迷茫,年轻时候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员,但是最后却走向政治,突然明白很少有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即使他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有坚持更有妥协,即使也有种种的不满,但更懂得如何隐忍,如何韬光养晦。当现实背离理想的时候,不是一味的抱怨和沮丧,而是尽全力向好的一面努力。
他的成功源于正确的自我定位,不争第一甘愿第二,看看那些急于称王的人们:陈独秀、博古、张国焘、刘少奇、林彪……结果不言而喻,即使毛泽东,历史的评价也只能功过相抵。他并不缺乏机会,但是更愿意留守平淡,或许有人说那是懦弱的表现,其实是巨大的智慧,人生比的不仅仅是爬的多高,更在于站得多久,能够超越权利欲望的,又能有几人?
很多人评论他婚姻的时候,总是说邓颖超高攀了他,因为他年轻的时候,是个那么俊秀的青年,本可以找个更加漂亮的新娘。仅仅以相貌来评判,未免太肤浅了,漂亮的脸蛋随处可得,而且最禁不住岁月的考验,心灵的知己才是难能可贵的。如果他当初选择的是那个富家千金,可以这样与他并肩战斗吗?可以如此理解他的事业而与之不离不弃吗?有多少人羡慕他的婚姻,两个人一起走过困难艰苦,相濡以沫。
他是个自律的清教徒,因而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因为大家无法做到像他一样(或许也不想),所以更加敬佩。自律的近乎苛刻,所以可想而知,他这一生活的多累!战胜自己的贪欲,甚至有点不通人情,不仅对自己对亲人也要求严格,因而我突然发现,要留名青史是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篇二:周恩来传读后感】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
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介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恩来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
据统计,总理的工资是400。80元,邓大姐的工资347。50元。从1958年到1976年,一共是161442。00元。用于补助亲属的36645。51元,补助工作人员和好友的共10218。67元,这两项支出占两人总收入的1/4。其中的主导思想,自己拿工资来补助,就可以减少国家的负担。至于总理的积蓄,总理也曾立了规矩:凡是积蓄够5000元,没什么用,就交党费。就这样,总共交了14000元。总理1976年1月份去世以后,两个人总共才积蓄了5100元。所以说,两位老人非常俭朴。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去世时所留给这个世界的。
想起周恩来说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果然做到了。但是我……虽然我不能像他一样伟大,但起码我要守信用,我要说到做到,给自己定的目标,就要实现。
【篇三:周恩来传读后感作文】
《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诞生于今天的江苏省的淮安,现在到淮安,你将会被引导沿着一条白墙的胡同来到那座老房子,挂着一面新的纪念牌:“周恩来总理故居”。这不是一所宏大的房子,只有一层,但那砖墙是很厚的,支撑屋檐的木柱子雕有花纹,传统的中国灰瓦把目光引向天空。
周恩来的父亲贻能(1877-1942)具有当时典型的漠不关心的情绪,他是一位失意但快活的绅士。当周恩来出生时,取名恩来,意思是“恩惠的到来”;周恩来的母亲叫万冬儿(1877-1907),是出身当地名门的一位有教养的姑娘,精于音乐,绘画、下棋等中国妇女的传统技艺。
周恩来13岁时就是一位爱国者了,1913年15岁时,他从沈阳模范学校毕业,周恩来给朋友写了这样激动的话:“周恩来的童年是不平常动荡的”。
周恩来19岁时去了日本大学,当时日本是在具有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地区中唯一全力进行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在本国受到压制和挫折的中国青年到日本,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温床,在那里可以学到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幸的是周恩来来到日本的时候正赶上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变得傲慢无理,它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把十分不公正的“二十一条”强加给软弱而且四分五裂的中国,随后在中国土地上广泛干涉中国内政。1919年周恩来准备回国,投身于祖国正在开始的国内斗争。周恩来回国的直接原因是在北京爆发了游行示威,以及在东京的学生反对1919年凡尔赛条约谈判时对中国的不公平待遇。这就是著名的“五四运动”。周恩来坚持主张改造社会并传播新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流行的悲观情绪,并领导和组织了示威游行,在1920年秋季“觉悟社的年会上,周恩来建议由李大钊领导一次北京和天津各组织的联合会议。他说:“大家一致认为,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并把五四运动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他同“觉悟社”几个成员乘船去法国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行动。
1922年夏,周回到巴黎参加两次重要会议,代表们在布伦涅森林召开了三天的会议,建立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他代表在德国的学生终于在那里正式加入了共产党。
1924年8月回到了广州,但任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在对敌人的战斗中里显露出才华,是一名风云人物。宋庆玲后来回忆起当时她第一次见周恩来时说:“他象是一个年轻但已饱经风霜和多才多艺的领导人,从事革命意志坚定,态度鲜明。”蒋介石不得不提升他,被委任主管黄埔军校的军事管制办公室并兼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
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红军的战略撤退,这就是全世界闻名的长征。当时周恩来带领着约1万人离开江西,长征路上十分艰苦,周恩来从来不搞特殊,有一次警卫员为周恩来寻找食物,最后发现了一点玉米面和十个鸡蛋。由于家里没有人收钱,警卫员就先把鸡蛋拿走了,等人回来再付钱,当把饭端到周恩来面前时,他问警卫员这些食物是从那里来的,付了多少钱时,他们支支吾吾,他明白了并严厉地说,必须把这些东西送回去。但警卫员恳求周恩来说:“他们写一个条子给这家村民进行解释,并留些钱在鸡蛋篮子里,这样做是否可以呢?”周恩来同意这个意见。还有一次,周恩来坐在一棵梨树下,而拒不吃熟的梨,因为没法向人付钱。长征到云南,他们轻易地俘获了国民党的供应。一次3辆卡车深信不疑地驶向他们红军进行了一次轻易的俘获,其中一辆卡车装满了火腿、药品、茶叶和军用地图,当朱德看到这些物资时,周恩来对他说:“敌人是我们所能想要得到的最好的运输大队,他们送来了我们所需要得到的一切,而他们不要任何代价。”
周恩来说话还非常风趣和幽默。1940年末,他在邀请美国作家白修德到一家餐厅吃饭,餐桌上的一道菜是一只肉色焦黄,皮儿脆嫩的烤乳猪,周恩来请客人第一个品尝乳猪时,白修德不禁踌躇起来,他放下筷子,用流利的汉语解释说,他作为一个犹太人,是不吃猪肉的。他这一说给在场的人为自己的失礼而一震,然而他们也清楚,这时是不可能再订制别样的美味菜肴。周恩来又举起筷子,指着桌上的菜,再次请客人说:修德,这是中国,你再看看,它看起来象是一只猪,但在中国这不是猪,而是一只鸭子。”白修德开怀大笑,在座的每一个人都笑了。这位美国人把筷子插进乳猪,撕下了一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吃了我一生中第一口地地道道的猪肉,从此以后我就吃猪肉了,但愿我的祖先能饶恕我的这一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的作息制度是连续伏案工作,他定下的节奏是无人能与之匹敌的。周恩来还非常清正廉洁,就拿一件小事可以看出,有一次他到一家照相馆去照出国用的照片,他要了两张单独的发票,一张给机关,一张留着给自己,因为有几张照片是自己私用。他周边的人都得适应他拒收礼品的作法。一次他家乡的党组织给他寄去了一些地方土特产食品。他把这些东西重新包好又寄了回去,并附了一张国务院禁止接受礼品规定的复印件。
在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建设中,周恩来伟大功绩是人人皆知的。他于1976年1月8日逝世,终年78岁。他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爱,最有才华、最成功,也最没有过失的政治领袖。他的逝世是中国人民的巨大损失。而且赢得世界人民的敬重。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他的一生为中国人鞠躬尽瘁。留给后人自动赞扬,在当今开展反腐败的形势下,坚决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读这本书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对如何做好一名检察官,发挥检察官的作用起到激励作用。周恩来是中国人民的总理,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是我们永远也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勤学、作风上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篇四:周恩来传读后感】
每当听到“周恩来”这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总是涌起一股说不尽道不清的感觉。周恩来这名字,陪伴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旧有多少人在怀念他,仍旧有多少人为他的精神所找动!人气旺盛的“周恩来青年研习会”网站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虽然是在小学里学习《万里长街送总理》时,周恩来那高大伟岸的形象说已深烙于心,但对他的一生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却是在一口气认真读完《周恩来传》之后。
每一次提起周恩来,我们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而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
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每一次想起周恩来,不知大家想到的是怎样的场景?而我,不知何时起,每当想到他——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首先想到的,不是他那爽朗的笑声,不是他那幽默的话语,也不是他那青松一般驻立的身影和矫健行走的身影。浮现在脑海是的是一幅画。画是,总理独坐在一间黑暗的房中,窗外、室内一片漆黑。黎明前的黑夜,看不到一点光亮,只有总理桌前的台灯,散发淡淡的幽光,映出他俊逸的脸庞。总理刚刚批完最后一份文件,放下了笔,疲惫地抬起头,望向那黑暗笼罩下的窗外。瘦削的脸上满含悲楚,紧皱的眉头好像永远也舒展不开,眼中不知不觉盈满了泪水。
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在多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为挽救党、为党的事业的继续与发展,周总理总是顾全大局,沉着坚定,中流砥柱,起了极为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忍辱负重,极力保护党的忠诚老革命前辈,尽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苦撑危局。
也是在如此复杂的特殊环境,总理不得不说出那些违心的话,写下那些违心的字时,拥有在爱的周总理心里是怎样的心情啊!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且真诚的人也会对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耿耿于怀,总要与人说清楚才可释怀,就像鲁迅先生念念不忘的那一只风筝。更何况是周总理这样一个大智大仁的人!那应该是颗滴血的心吧!他又能找谁释怀?
然而,也是在这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在这如此而已委屈无助的时候,周总理仍旧无一句怨言,仍旧默默努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需求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即使在得知自己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尽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有理由不热爱他吗?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有理由忘却他吗?不,我们毫无理由,我们绝对不能!
记得曾在一本研究周恩来的文集中看到编者的一段放,大意是: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都应该对任何研究对象客观地看待,不应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是一名合格的科学工作者的首要也是必要的条件。但当我们研究周恩来时,却无法坚守这一条。我们无法在研究他时,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所影响。这一点使我们的研究文集带进一许多个人的感情,也许已偏离了客观前提。但也正因为如此,也使我们的目的更明确,更坚定。
这样的话语,比那些直接赞美的话语更有力十倍、百倍。这就是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带给我们的东西——“周恩来精神”!他品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他的品德、人格、风范、情怀旱已成为中华民族一座丰厚的精神宝库。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社会,在这个容易浮躁的年代,年轻的我们有着太多无法解释的困惑和无法摆脱的迷惘。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能够给我们以方向和力量和精神。生活在新世纪的我们,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我们坚信,总理一直以慈父般宽容的心关爱关我们,总理在等待我们年轻一代走出浮躁与迷惘,以一个后辈学人的身份,怀着一颗不染世俗风气的心,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对话。
我们永远需要这种爱,我们的民族永远需要这种精神——周恩来总理,集中华民族广博的智慧于一身,扬炎黄子孙完美的魅力于中外。周恩来如一本厚厚的书,读懂他,将使我们看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卑微,直面复杂的人生;周恩来如一盏高悬的明灯,光芒穿越时空,照耀我们前行!
【篇五:周恩来传读后感】
这几天把《周恩来传》读完了,此后让我感慨万千。从小的时候,我就对周总理的敬爱和仰慕从来没有间断过,以前大多数关于周总理的事迹基本上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的。而现在就不同了,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总理的各种信息,通过书籍了解周总理有关的生平事迹。通过书籍可以让我更加深层地了解总理,懂得总理。
所有人都知道,周恩来是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者。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而这名利并没有让他有一丝丝的放松和骄傲,而是让他用更多时间投身于为祖国的建设发展,为人民服务中来。读了这本书可以使我用这样一句诗来形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永远在他心底。小时候的周总理就懂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是多么远大和崇高。而当今的社会子女们能有几个会有这样的抱负呢?但周总理那种坚定不移的志向和信念,以及日后努力去贯彻和实现的意志,是我们千千万万名学生所应该学习和效仿的,每个人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都应该拿出自己的力量,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人民服务。
从书中我清晰地看到周总理从小时候下定决心起,就一直为中国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奋斗着。无论是新中国的成绩前,还是成立后,他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始终没有忘记奉献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在中国的革命中,以及改革后的人民事业中,他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外来的外观察者来说,周恩来给了他们深刻的两种印象。他是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机智,谈吐都使人在第一印象后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介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对重庆的“周公馆”很是感兴趣。他的观察具有相当的普通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很乐意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他们再相见时,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了。
书中提及了许多周总理的事迹,而合上书本,总理的精神总在我的脑海中回荡。我们是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提高个人素养,培养综合素质,树立为祖国奉献的远大理想,为中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47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