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跟单员】

(1)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话人间_1200字

  人间词话,话尽人间。初读这本书,我时时刻刻会想起林徽因的那一本《人间四月天》,无从理解为什么我把这两本书联系到了一起,后来发现,是因为“人间”这两个字,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与对美的欣赏,在人间,可望见四月天,亦可话词。
  不同于民国胡适,鲁迅等人,为中华革命维新书白话之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语言是传统的,是一个晚清大学士所热忱的古文。而他对诗词的赏鉴与评判,却大异于以往的作家,欣赏家,批评家。他是晚清学者,那样一个动荡而充满变数的年代,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与哲学的观点,杂糅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幽美清丽。从此理想与现实,虚无与富有,荒芜与壮美,在他笔下迤逦游走,栩栩如生。
  翻开此书,被开头三句论断震慑了:“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从迷惘,到不悔,至回首,那是最美好的场景,灯火阑珊之下,他的境界从不止于秦淮河上灯影桨声,风花雪月。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上:“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于是骈文股诗皆不入其眼,以其所见真,探所知者深。他在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下评“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壮语。”无不表现出理性思考与对诗词感悟上深刻而完美的结合。
  王国维重“境界”,重“真”,重“自然”:“借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如晏殊之词,独上高楼尽,唯天涯茫茫,长路漫漫,秋风潇潇,天气之凉怎能比上相思之苦,预言还罢,更无人听,一切在无可奈何中变得更加无可奈何。
  王国维亦在书中说到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也是一种对物对世界的观念与态度,“何者为我,何者不为我,何者皆为我。”有歌待和,谁能和便和,无人和奈何,是他的赤子之心,也是他的无拘无束,更是他陶醉于哲学世界之时独特的精神气质,鲜明的中国哲人情怀——深思熟虑之后的海纳百川。
  《人间词话》中,傲身独立着一位“冯延巳”,他于政治上平庸荒唐,为人奸佞险诈,若说言过其实,实则确也如此,而王国维却独爱他一手美词:“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评之“冯延巳之词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如果可以这样说,这便是大儒的“无拘”,无畏他是怎样的奸诈荒唐,然其“独造清语”,别洞房洒

(2)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卷下 未刊手稿 词家时代之说

卷下 未刊手稿 词家时代之说【原文】词家时代之说,盛于国初。竹坨①谓:词至北宋而大,至南宋而深。②后此词人,群奉其说。然其中亦非无具眼者。周保绪曰:“南宋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又曰:“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③潘四农④曰:“词滥觞于唐,畅于五代,而意格之闳深曲挚,则莫盛于北宋。词之有北宋,犹诗之有盛唐。至南宋则稍衰矣。”⑤刘融斋曰:“北宋词用密亦疏,用隐亦亮,用沈亦快,用细亦阔,用精亦浑。南宋只是掉转过来。”⑥可知此事自有公论。虽止庵词颇浅薄,潘、刘尤甚。然其推尊北宋,则与明季云间诸公⑦,同一卓识,不可废也。【注释】①竹坨:即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文学家,与汪森合编《词综》。著有词集《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等。②“词至”二句:意出清代词学家朱彝尊《词综·发凡》:“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南宋始极其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③“南宋”数句:出自清代词学家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④潘四农:即潘德舆,字彦辅,一字四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诗人,著有《养一斋集》。⑤“词滥觞”数句:出自清代文学家潘德舆《养一斋集》卷二二《与叶生名澧书》。⑥“北宋词”数句:出自清代词学家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曲概》。⑦云间诸公:即明末词人陈子龙、宋徵舆、李雯,三人均为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松江旧称“云间”,故称他们为“云间三子”。【译文】词家对时代的说法,在(清代建国之初)开始盛行。朱彝尊说词到了北宋开始壮大,到了南宋开始精深。他以后的词人,都奉行他的观点,但其中也不是没有具有眼光的人。周济说:“南宋下不犯北宋粗劣率意的毛病,高达不到北宋浑和蕴藉的境界。”又说:“北宋词多对景抒情,所以写得珠圆玉润,四面玲珑。到了辛弃疾、姜夔,改变成为因事叙景,使得深的反而变浅,曲的反而变直。”潘德舆说:“词发源于唐,流畅于五代,而意象气格的闳大深远、曲折沉挚,则在北宋为最盛。词有北宋,就如同诗有盛唐。到了南宋就稍微衰落了。”刘熙载说:“北宋的词,用密集的时候也疏朗,用隐晦的时候也透亮,用沉着的时候也痛快,用细微的时候也广阔,用精纯的时候也浑和。南宋只是反过来。”可以知道词的事自有公论。虽然周济的词较浅薄,潘德舆、刘熙载的词更差;但是他们推尊北宋,和明末云间各词人具有同样卓越的见识。【评析】此则引述数家词论,不仅表明其崇尚北宋词的基本立场,也示其词学渊源所在。作为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的词学思想曾广泛影响到清初词坛,他与汪森合编的《词综》更是成为当时词人竞相师法的范本。浙西词派的理论以南宋词为极致,所以其导引的词风也就成了“家白石而户玉田”的局面。王国维在前面两则极力贬低张炎词,也是为这一则的正面立说提供依据。周济、潘德舆、刘熙载三家之论词虽然都偏尚北宋,但周济是在北宋与南宋的直接比较中显现出北宋词珠圆玉润的“浑涵”之境;潘德舆则立足词史发展过程,而将北宋词比喻为盛唐诗;刘熙载则是从北宋词的艺术手法和审美感受上,彰显了北宋词的独特魅力。三家角度略异,但殊途同归。都将北宋作为词体发展的巅峰时期,并以北宋词为词体典范。王国维认为此三家言论实渊源于明末云间词派的理论,因为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就是高举五代北宋的旗帜的。王国维应该是完全认同周济、潘德舆、刘熙载三家词论的,但对这三家的填词水平却评价甚低,以此来说明理论眼光与创作水平,不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3)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卷下 未刊手稿 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

卷下 未刊手稿 言气质、神韵不如言境界【原文】言气质①,言格律,言神韵②,不如言境界。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注释】①气质:原指人的心理和生理等素质,这里指诗词作品的风格、风骨。②神韵:精神韵致,多用于评论诗文书画。【译文】说气质,说格律,说神韵,不如说境界。境界是本,气质、格律、神韵是末。有了境界,三者都跟着有了。【评析】此则虽然是强调境界说的本体地位,但同时也是说明境界说的中国古典诗学渊源。气质侧重说诗人本身,格律乃是文体形式,神韵指向文本之外。此三者虽然都与文本有关,但确实多属文学外部之关系,境界说则立足文本内部之情景关系。王国维说境界为“本”,气质、格律、神韵为“末”,从文本角度来省察,是颇具学理的。气质主要属于诗人先天的禀赋。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以气为主”,又说“气之清浊有体”。由于文章之“气”来源于作者之“气”,所以古代文人都特别重视养气。刘勰《文心雕龙》专列《养气》一篇,论述养气、固气的方式。气质醇厚、气势充沛,才能写出上佳之作。格律属于平仄四声以及韵系方面的形式要求,主要是从增强作品的节奏、声韵之美的角度来考虑的。神韵是源自作品内部但意义指向在作品之外的一种审美感受。此三者虽然都与文本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或者属于前提性的条件如气质,或者属于形式化的要求如格律,或者属于延伸性的审美如神韵。其与境界之间的本末关系,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立。王国维并非认为气质、格律、神韵不重要,而是认为要将这三者统辖在“境界”之下而已。因为有气质、格律、神韵,不一定就能形成作品的境界,但有境界的作品却必然是不能离开这三者的。

(4)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卷下 未刊手稿 北宋词不妨疏远

卷下 未刊手稿 北宋词不妨疏远【原文】宋《李希声①诗话》曰:“唐人作诗正以风调高古为主。虽意远语疏,皆为佳作。后人有切近的当、气格凡下者,终使人可憎。”②余谓北宋词亦不妨疏远。若梅溪以降,正所谓切近的当、气格凡下者也。【注释】①李希声:即李饽,字希声,北宋诗人。②“唐人”数句:出自宋代李

(5)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卷上 手定稿 取其词中语评吴文英、张炎词

卷上 手定稿 取其词中语评吴文英、张炎词【原文】梦窗之词,吾得取其词中一语以评之曰:“映梦窗,凌乱碧。”①玉田之词,余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曰:“玉老田荒。”②【注释】①“映梦窗”二句:出自南宋词人吴文英《秋思·荷塘为括苍名姝求赋其听雨小阁》:“堆枕香鬟侧。骤夜声,偏称画屏秋色。风碎串珠,润侵歌板,愁压眉窄。动罗莛清商,寸心低诉叙怨抑。映梦窗,零乱碧。待涨绿春深,落花香泛,料有断红流处,暗题相忆。欢酌。檐花细滴。送故人,粉黛重饰。漏侵琼瑟,丁东敲断,弄晴月白。怕一曲《霓裳》未终,催去骖凤翼。欢谢客犹未识。漫瘦却东阳,镫前无梦到得。路隔重云雁北。”王国维将“零乱”误作“凌乱”。②“玉老田荒”:出自南宋词人张炎《祝英台近·与周草窗话旧》:“水痕深,花信足。寂寞汉南树。转首青阴,芳事顿如许。不知多少消魂,夜来风雨。犹梦到、断红流处。最无据。长年息影空山,愁入庾郎句。玉老田荒,心事已迟暮。几回听得啼鹃,不如归去。终不似、旧时鹦鹉。”【译文】吴文英的词,我得以取他词中的一句话来评定,是“映梦窗,零乱碧”;张炎的词,我也得以取他词中的一句话来评定,是“玉老田荒”。【评析】吴文英是常州词派中后期的宠儿,特别是晚清民国之时,吴文英的词风席卷南北,一时称盛。张炎是浙西词派举以为典范的词人,所谓“家白石而户玉田”,可见张炎词在清代前期的流行程度。王国维将吴文英与张炎并加贬斥,一方面,可见其不立宗派的学术立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吴文英与张炎都属于被王国维基本否定的南宋词人,而吴文英与张炎又都堪称是南宋词风的代表,故王国维拈以重点批评,矛头则是针对步趋南宋词人的近代词坛。“映梦窗”二句,原是吴文英为名姝赋听雨小阁中的句子,乃写春季梦中凌乱的绿色景象,适以形容其茫然纷乱之心绪。以景写情,本是与主题结合甚紧的好句,而王国维拈以回评吴文英词,乃是用了断章取义的方法,借以形容吴文英词的意象密集而凌乱,思维跳跃而模糊,语言美赡而堆砌。尤其是句中“梦窗”二字又恰好是吴文英的号。这既可看出王国维的慧心所在,又可见出其对吴文英贬抑过甚的心态。“玉老田荒”是张炎与周密话旧的《祝英台近》一词中的句子。其《踏莎行》中另有“田荒玉碎”之句。张炎因此而自号“玉田”,可见他的自赏之意。“玉老田荒”的意思,张炎在接下的“心事已迟暮”一句已经大致说出其意思了。大意是形容自己如田园荒芜、如玉石老碎,诸事无成而已。此在张炎表述其心境而言,也是自然贴切的。王国维将此四字断章以评张炎词,则改变了其内涵,主要形容张炎词的意思枯竭而已。王国维当然不是不明白“映梦窗”二句和“玉老田荒”的本意,只是故意借其成句而讽刺二人罢了。将吴文英与张炎之词如此恶评,其实是将近人师法吴文英和张炎二人的学理釜底抽薪了。

(6) [人间词话读后感]才女小传_1000字

  迎面走来的,粉色的眼镜架在鼻梁上,平了了许多书香气息;她柔和地朝我微微笑着,红润的嘴唇稍稍扬起,如春日里翩翩起舞的蝴蝶,温和而暖熙;只见她手上拿着一本书,另一只手轻轻抚摸着薄薄的书皮,那粗糙的表面在她一次又一次地触摸下显得光滑而平整。
  这便是我的好朋友小段,她永远离不开她最好的知己——古诗。下课了,不管周围有多么喧闹,古诗总能让她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人文情怀;自由活动课,大家都在开心地交谈,唯有她,一本《唐诗三百首》就能让她看上一整天;就连午餐时间,她也能先吃一口饭,看一会儿书,可往往还没等她把这一则典故看完,又想着看第二个,第三个,终于等她看完时,饭菜早已凉了。
  她总是这么爱诗却糊涂。她在我面前口若悬河地夸耀着她的学识,十分钟过去了,我突然发现我的文学知识增添了不少。
  终于,她展现自己的机会到来了,老师《人间词话》的作业一发出,她就开始马不停蹄地做起来。
  有一次,到了相互交流的时间,我拿起我的那本《人间词话》,准备炫耀起来,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让我十分自豪。这时,我看到了她,小段那瘦弱的身影呈现在我面前,只见她拿起笔,不停地勾勾画画着。我十分疑惑,难道她的作业没做?
  我轻轻来到她的身边,而她却丝毫不知道我的存在,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写着,我仔细地看着她,精神的马尾高高竖起,粉色的眼镜轻巧地架在鼻梁上,一滴滴的汗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流,脸上的表情略带思考,但她的嘴唇仍微微上扬,丝毫看不出一点儿仓促。
  “你没写完吗?”我终于忍不住问道。她突然一惊,才发现我早已来到她的身旁。“没有。”她的脸上忽然平添了许多自豪和骄傲。只见她将包着精美书皮的《人间词话》缓缓放到我的手心,“看看吧,让你学习学习。”她骄傲地说道。“好吧。”我不服气地说,“我的《人间词话》做得一定比你好!”
  我急忙翻看第一页,顿时,我惊呆了,没有找到一处空隙!天啊!……字写的整整齐齐,丝毫不杂乱!一页,两页!还是做得这么好!……可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真不愧是我们班的才女!
  我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真不错。”她抚了抚书,开心地朝我笑起来,拍了拍我的肩,不一会儿,她又开始低着头,沉浸在她的诗海里,无边无际地遨游着。
  我亲爱的朋友,你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坚持不懈的人。我相信,只有你才能称得上我们班小才女的称号,你让我看到了:“我爱憧憬未来,因为未来的篇章等待自己去谱写!我才不惊人,但我希望成为一名名垂青史的文学家!一个人的目标越高,她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就会逐步走向成功!我也坚信这一真理!”
    六年级:何小铮

(7) [人间词话读后感]荷影幢幢_500字

  《人间词话》作为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篇,是鉴赏诗词极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参考书典,它的深刻和高度,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看着一幅幅妙喻,恍若夏天的荷塘,荷影幢幢,清韵淡雅也油然而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这是人间词话中著名的一段,用了三句著名的词来比喻人生活动的境界,也刚好用了这三句,分别概括了三位词人的人生概况,一语双关。第一境是追求目标,第二境是历尽艰辛,第三境是水到渠成。巧妙而又精炼的比喻广为人流传并且恰到好处。而第一境刚好与晏殊的莫名惆怅相符,第二境与柳永的怀才不遇相称,而第三境又与辛弃疾的豪放名世相照,刚好又是一场笔生花。
  对于诗词的解释和运用,本书又将释词的《人间词话》解释得更加易懂,使得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又深了一层,就像荷叶,将荷花衬托的更美了。
 

(8) [人间词话读后感]读书的三种境界_700字

  面对读书,不仅是满篇的文字,更如面对滚滚长江,气魄雄伟的大厦和浩瀚无边的大海,然而读书的境界却有三种,中国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读书的三种境界,今天通过学习感触很深。
  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第三境也。读书读到忘我的境界是一件平常事,可这三种境界读起来,可谓是真正领会到了书中的乐趣、书中的知识,使人超凡脱俗,使人境界得到升华。读书就好像和世界最有智慧的长者交流,他可以将你领进另外一个世界,你可以和这位长者倾谈自己的心事,和自己的心灵,也可以将自己的烦心琐事分享给他,让他帮你一起解决这心灵的困扰,一起谈学习。
  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如果你想要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在书中寻找明确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是经过了自己的努力和勤奋,在最后才达到了成功,就算是自己变的很累,很削弱了也认为很值得!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你努力去反复追寻、研究,到最后用汗水和辛劳化成了你最终梦想的胜利。
  这次学习让我感触很深,只有知道自己正确的目标,在经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勤奋努力之后,才能够获的真正的成功。这就是读书的目标,这就是读书的三境界,而现在,我们首先要找的读书的正确精神才可以获得人生目标。
    六年级:恩恩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8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