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外销员】

白昼之月篇(1):历史的色彩_2000字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水,那些是非成败都已褪去原有的色彩,只留下走过昔时的金乌,依旧洒着照透今日的阳光。我始终固执的以为,那些历史并非逝去,只是在千百年的风剥雨蚀中愈渐棱角模糊,藏匿了各自的七彩纷呈。我俯仰于经卷和日月之间,看着这照耀过先人的阳光缥缈地透过阴霾的天空,在如缕如袅的烟云中划出一条光路,又穿过我手中的三棱镜,兀自分散成赤橙黄绿青靛紫,如怨如慕;而那些历史的色彩,在光带上恣意地演绎着当年的传奇,也纷纷呈现出它们的原样。
  赤——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说到红色,怎能不说到荆轲,怎能不忆起那个刀口舔血的剑客,怎能不怀想那个只有倾轧和阴谋的时代唯一造就的英雄。我已经无法分辨,在那个筚路蓝缕的年岁,究竟是赤红选择了荆轲还是荆轲选择了赤红,但我却真实地觉察到,他已经完完全全地和这种赤诚的颜色相互浸润,乃至融合。而且,他的命昭显着的不是罗绮桃花的弱色柔彩,那是一种至悲至壮的血的颜色,堪以映红湛蓝的易水和苍天。其实荆轲并非一生都透着苍凉哀怨的血红,只因他的死,整个人生都被映红,仿佛他的生于乱世,他的武精略晓,全是为了那最后的一瞬间而存在。这就像是篇极好的文章,全妙在最后的卒章显志一样,一鸣惊人,千红同悲。荆轲的前大半辈子都渲染着白色,但当接过樊於期的淌血头颅,收过太子丹的啐毒匕首,别过高渐离的筑音,血红的液体便在血管中急行,暴沸不已;而到图穷而匕首现,欲挟而环柱逐,势孤而败垂成时,荆轲想到了天下苍生,一滴英雄泪坠入心里,热血再已无可抑制,猛然自伤口喷涌而出,洒满了整个秦宫的大殿和横梁。天地间灰暗一片,任由着一点红肆意蔓延,最后亦只剩风萧萧兮易水寒,以及千古后世凭吊的亡音,于浩瀚烟波上翻滚。
  黄——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种历经千年风霜的颜色。自黄帝战蚩尤逐三苗,自黄河两岸绽放出文明的花,自黄种人以华夏儿女自称起,黄就有了特殊的意义。然而,直到鸦片战争的滚滚浓烟笼罩了清廷的宗庙,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华的国门,黄种人也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颜色的高贵。千年屹立的青铜鼎上沾满了绿锈,亘古不改的昆仑山中浮满了彤云,华人急需自省而醒!"黄不容亵渎践踏!"有志之士拍案而起,却发现这根源竟然是国民的奴性。鲁迅,他愤然弃医从文,将手术刀换成更尖利的笔尖,在纸上用自己的才情和觉醒催发的文字凸显着自己的刚强和坚忍,怒向刀丛觅小诗。他的字并非文采斐扬字字珠玑令洛阳纸贵,相反,他用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来专揭华人的癞头疤,终于引来千夫指。而他,横眉,冷对,接而呐喊。森森铁屋中终于有人因此而警醒,也一同要奋力推倒这铁打的墙。而棉队这些同样自省自强的黄种人,他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或许这铁屋让他一世黑暗,但他却分明闪耀着刺眼的黄,不灭的黄。
  青——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诗仙太白,自比青莲,却时时让如水的皓月勾起了乡思,被多情的晚风拂动了愁情,在孤寂的秋夜里偏执而无奈地吟着,对影成三人。当你举杯邀明月,你心中牵挂的断然不是与你情比桃花潭深的汪伦,只因你只有朋友而无知己;当你长安不见使人愁,你脑里惦记的绝对不是让你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瀑,只因你的豪迈只能空对山川而发;当你凤歌笑孔丘,你嘲笑的哪里会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老儿,只因你的抱负和现实相差太远。你哪里是什么谪仙人,你只不过是个愁比三千丈的糟老头儿,执拗地带者血色的潇洒,沉浮天地间。什么一身傲骨什么千古诗才,全不过是看不透你读不懂的鬼话,你有的只是满腔的愁和恨,你只是一株风中瑟缩的青莲,摇曳中飘着淡淡的感伤。
  橙——死重于太山
  太史公兼红之悲壮与黄之坚忍于一身。诚然,在时人眼里,你只是苟且求活忍辱偷安的荧火之光,纵有些许才华却不知兼济天下而一味沉迷于史书穷经皓首,你更被施宫刑,丧失了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至《史记》终成,你拂面而去,逝前言曰"愧对祖宗",实际上,你哪里是辱没了先人你的无韵之骚史家之绝不仅圆几代人的梦,其光华更盖过了你人生中的阴影。你的偷安变成了负重,你的残缺更显你的血气方刚!其实你的光芒更盛于《史记》,你在与任安的信中尽举先贤厄难而达,而你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你一生背负着大使命,你忘不了老父临终时的托付忘不了当时先父拳紧的双手
  和不瞑的双目;你一生胸怀有大悲苦,你丢不下自己绳缚刑腐的耻辱丢不下自己立下的誓言与未完的着作。历史从你接过老父的笔起开始不再只在东流水和野史中徜徉,而你的宿命从你力谏汉武起开始注定要写满苍凉。当你咬牙,悲痛欲绝又再三思量后,你扔掉自刎的长剑,为你的生命划上破折号;当你仰面,喜极而泣再犒慰先灵后,你接好三尺白绫,为你的生命画上句号。你的破折号让你不安和羞愧,你只有一死以谢先人!这样的死近乎献祭,却也重于太山。你的生命始终涂满了橙黄,那是痛苦的颜色,也是收获的颜色。
  绿、靛、紫——秦时明月汉时关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诚然,如苏子之客所言,月明星稀,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当年雄师百万,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而冥冥之中,青山因默默地承载着他们的故事而凝重,成为远望中的深靛淡紫;绿水也因无言地见证着他们的历史而不同,成就深潭的小家碧玉。这就好象三棱镜后光带的绿靛紫,感觉不到热量是因它们内敛,而非能力的大小;又象秦时的明月与汉时的阳关,虽然如白昼之月般不易察觉,却真实地存在,夜深之时也要照过女墙来。
  白——阳光的颜色
  那些赤橙黄绿青靛紫的历史已成渐远的烟云,当它们有机地交错在一起,我感到了历史的色彩的重量,而它们却绕成一首历史的长歌,纠结成阳光的颜色。我终于明白,这如练的白色是留给后人涂鸦的,或褒或贬,但历史本身的色彩,纵使飘逾千年也依然保持着它的原色,亘古不朽。朝着阳光射来的方向,我唱起永久的恋歌,我长歌当哭,走向夸父倒下的桃林。
 

白昼之月篇(2):日与月_900字


  人生在世,必然会拥有许多感情,如喜、怒、哀、乐;也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环境,或成功,或失败,或顺利,或困难。那从表面上来说,人的一生只存在于两种环境中:白昼和黑夜。白昼之所以被称为白昼,是因为有日的存在;而黑夜之所以被称为黑夜,是因为有明月相伴。昼与夜,日与月,交替不断。
  昼是日的天下。日将他那强烈的光芒洒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带给万物以光明。在他的照耀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清晰、明了,没有一丝模糊,使一切事物都无法藏匿,是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使你可以看清楚人间的全部,事与物,善与恶,全部都无所遁形。日给予了万物生机,是一切生命仿佛像他的金色的光芒一样闪耀,是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把他看作是光明的集合体,是生命和希望的所在。
  日永远是圆满的,而月确实有阴晴圆缺的。黑夜是明月的时间,她以她独特的方式,勾勒出了一幅与昼迥然不同的画面。他用日给予他的光,静静地、轻轻地停在一切事物的身上。这时,所有的事物都已经沉睡了。经过了昼的热情与忙碌,都疲倦了。月似乎也怕吵醒他们,便默默地将自己的光洒下,那么轻,那么柔,没有日光的金的华丽,却带有一种独特的美与朴素,如银,如水。她用自己的方式展示着那令人心动的美。正因为她的迷茫,正因为她拥有不定的情感和含义,所以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月吟诗,来寄托自己的各种感情。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家喻户晓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月不像日一样有固定的象征,由单一的情感,而是迷茫的、神秘的、丰富的,如水一般的月光一样,那么变幻不定。月光笼罩下的事物,只被勾勒出大体的轮廓,摒去了不必要的细节,显得那样优雅、动人甚至是神秘。是月,是黑夜中的一轮明月,画出了这一切。
  我始终相信,宇宙万物都有他们存在的道理,但每一种看似拥有相同物质的事物,有时却会表现出不同的景象。日与月,同时日的光芒,却给人世间两种不同的画面。明亮与暗淡,华丽与朴素,清晰与迷茫,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能日与月本身并不知道,但,他们的的确确带给了人世间出光芒之外的东西——给人们以感受。
  马尚二中初三:卢瑶
 

白昼之月篇(3):[中秋征文]中秋之月_700字


  独山背后的天逐渐亮起来,把山脊涂上了淡淡的银边。终于,一轮金黄色的满月出现在山上,几缕羽纱似的薄云缠绕在月亮的腰间,使人依稀感觉到它的移动。月光,无声无息地弥漫过来,起伏的群山全都笼罩在这流动的水银之中,闪烁着皎洁柔和的光芒,那几株冷杉也挺立在月光里了。斑驳的树身上,凝闪着月亮的清辉。远远看去,似乎若隐若现。
 
  渐渐地,月亮褪去那罕见的金色,变得白炽起来。同时,它徐徐地,几乎让你感觉不到的速度上升了。于是,它的明亮又令我深深赞叹了——如同正午的太阳,又像银光乍开的新镜!它款款地洒下水银般的光芒,洒下白玉般的清辉,四周立刻亮得如同白昼了!秋虫、小鸟开始鸣唱,变得热闹起来了。正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突然觉得,我置身其中的这个简陋的小城是多么可爱,这些陪伴了我十二年的清爽的河风、如洗的天空是那么美丽,那么温馨……
 
  月亮越升越高了,慢慢地,钻入了一片淡淡的云彩中,大地上便昏暗起来。不一会儿,月亮又从云彩中间跃了出来,变得更加明亮,更加美丽,流泻出清冽的光晕,慢慢向天心飘去,像是在深蓝色的大海中游动。那光波飘洒在各地,仿佛散发出一股淡淡的香气。它升得很快,一会儿,就只有茶盘那么大了。大地上不再一片漆黑,泛耀着银灰色的寒光。
 
  清冷的夜空里,银盘似的月亮透过层层云雾,乳白的月光如清泉流水,撒遍了人间。
 
  佛晓十分,月亮就要落下去了。她那清澈的光辉,仍把树影投映在地上,给这黎明撒下一张梦幻般的网。我沿着林荫向前跑着,那树影的网络,无声地从我身上扫过去,扫过去……
 
  月儿落了,星儿稀了,天空灰蒙蒙,大地静悄悄。我坐在窗前读书,等待着下一年的中秋之月。
    初一:张洪铭

  点评:中秋之月,通篇文章描写的也只是中秋之月,从月初到月落,作者用极其形象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月色的动态画面。
  远近结合、声色结合的运用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如果作者想要更进一步,可以考虑在描写月色的同时传递更多的内容,比如引起了哪些联想,或者传递了哪些情感,让文章的内涵更丰富。
  点评老师:马娟娟

白昼之月篇(4):高考作文我们欣赏和追求怎样的文采

  文采其意为错杂艳丽的彩色,语出《墨子·辞过》,曰:刻镂文采。文采是跟质素相对的。《礼记·乐记》说: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古人解释说,声无曲折则太质素,故以文采节奏而饰之使美。文采一词用到写文章上就是调动必要的手法使之绚丽多彩。新时期在考试领域明确标示以“文采”作为衡文的标准,是2001年的语文高考。这一年在评价作文时设立了发展等级,其中对“文采”列了三项:1、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2、善于运用修辞手法。3、文句有意蕴。标准没有从文采的内涵去揭示概念的本质,而是从其外延去界定它。
  高考是指挥棒,其评分标准更具有权威的指向功能。于是乎,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文采”趋之若骛,追求文采成为属文的时尚。然而许多人对文采的理解和把握失之偏颇。他们以为文采无非是华词丽句,是旁征博引,是刻意修辞。对这种时髦的游戏,有不少的专家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和感慨。多年担任广东省语文高考阅卷组组长的柯汉琳教授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考生喜欢追求华丽辞藻,比如写上一大段排比句,却内容空洞”这“反映出一种华而不实的文风”。(见2005年6月27日《中国教育报》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基本功训练》一文)浙江省著名语文教师黄惟勇痛切地将2004年四川省和200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风,可以穿越荆棘》《风起风落间》)指斥为“新八股的模式”的典范。并对当前高考作文阅卷者的阅读趣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见《语文学习》2005年第12期《能有什么力量使我们改变》一文)四川西昌一中易华德老师对两篇所谓优作,作了不客气的批评:“片面追求材料的丰富、辞藻的华美,片面讲求文采。”(见《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高中生作文如此,初中生也亦步亦趋。
  这里仅展示一篇2005年福州地区的所谓优卷以见一斑——
  绚丽的开一朵花
  它是一杯醇香的美酒,李白曾醉生梦死在它的怀抱里。
  它是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苏轼曾挥酒自如的一片天地。
  它是一汪碧绿的湖漾,将我轻轻卷入它青翠的涟漪,我的心灵为之净化。
  它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外面多彩的世界。
  它是一把火,点燃了我智慧的火花。
  自从认识了它, 脑海里不再一片空白,我的眼睛里闪射出异样的光彩,我的言语中透着精彩。
  它带领我走进李白的浪漫天地,看到了东坡的豪放气概,感受到杜甫的爱国情怀,领悟到五柳先生闲情悠哉,体会到李清照的缠绵凄婉。无边的寂寞,在这里找到了知音;无眠的夜晚,在这里觅到了朋伴;流浪的心,在这里寻到了归宿。
  它是一首高歌,唱出我心中的无限情怀,默默撷取它的一些精髓,填上曾经的空缺,回味过往的履痕。
  它是大自然的一份美丽,在风里听出白昼之声,感觉天籁的不同凡响;在雨里听出夜幕的私语,仿佛清水里的一声叮咚。
  它是一片草地,我愿做其中的一棵草,虽小,却能增添色彩。
  它是一片花园,我愿做争妍斗艳中的一朵,虽小,却能装饰大地。
  它无言。我却感受到它传授的每一个花粉。芬芳是它的赋予,快乐是它的渲染,自由是它的圣地。
  我是一朵花,一朵正开往它神秘殿堂的花--羞怯怯地,含苞欲放。我坚信,我将开出一朵绚丽多彩的花,带着它的芬芳,它的快乐,它的自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它是谁?它就是我热爱的--语文。
  文章除了一些花哨、混乱的比喻和费力地码上的辞藻外,很难令人把握文中的抒情线索和实在的内容,仅第7自然段可算作作者学习语文的心得,可是李白和苏轼又跟上文重复。这真是个“七宝楼台,拆开全不成片段”。
  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文采,追求文采,我们的先贤和素有定评的名作家早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和作了明确的论述。
  孔夫子是很重视文章的修辞的。他说:“辞达而已矣。”这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 而言的。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 反对开口就是一大篇的夸夸其谈。 就写文章而言,“辞达而已矣”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好文章其实就是“辞达而已矣”。当然他在别的场合也说过似乎是相反的话。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里孔子又十分强调文章的文采化。其实两处的表述并不矛盾,因为后者是有感于一些表达寒碜的情况说的。他讲话总是很有针对性,对于文章的修辞也是如此。
  古人早就看到不能孤立地去讨论文采。刘勰在《文心雕龙·情彩》中将它和“情性”合起来考察,说:“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性情。”他认为花粉黛石虽可美化容貌,可顾盼生情却决定于美好的姿容;辞藻虽可美化语言,而文采照耀还是有赖于性情的真挚。在现当代,文章学美学引进了西方的内容和形式这一范畴,表述更加深刻。胡适身处新旧世纪之交,对旧文学积弊洞若观火,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中大声疾呼:“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须无病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他倡议革旧鼎新,虽多有矫枉过正之处。但倡言内容重于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意旨是很明朗的。以前高中课本多次选了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这篇文章对这一问题有很精彩的论述。说:辞章涉及语言、章法和风格等方面。一个作者力求掌握丰富的词汇和多样的句法和章法,目的是为了运用自如,能够把内容传达得准确而生动。把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对文章形式的基本的要求。用词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费解甚至误解。在准确之外,还要求文章写得生动。在辞章拙劣的文章中间,人们所读到的永远只是干瘪的词汇,刻板的句法、章法,即使这种文章把意思大体表达出来了,也会因为它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而拒人于千里之外,使人不愿意亲近。所以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他还说:“我们提倡写文章注意修辞,当然是从切合内容的需要出发。如果作者本没有什么新颖独创之见,却勉强去雕砌一些警句、格言之类来等着读者喝采,那就是舍本逐末的作法,同形式服从内容的要求相违背,是我们所不取的。”虽然胡适和施东向没有直接点及“文采”,但很明显“文采”是属于辞章的、形式的问题,我们评价文章不能孤立地看文采如何,我们写文章也不可片面地追求文采。
  大凡大作家的名作就是文采和质地,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标本。他们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确定如何驱谴辞章,总是依凭自己的本色去表达思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采飞扬,是因为恰倒好处地运用了通感修辞;而他的《背影》却写得质实朴素,纯出乎白描手法。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调动了对比联想等手段,多角度地描摹了北国独特的秋味,显得异彩纷呈;而老舍的《想北平》只是平铺直叙了一些寻常的山水、草木、街景和院落,却也写得情趣盎然。因而我们可以这样断言,文采斐然和质朴无华,在美学上有同等的价值,无可轩轾。
  话再回到高考作文关于文采的评文标准上来。关于文采,专家们单独地列出一条“文句有意蕴”。这是一个很好的导向。所谓“意蕴”说白了,即要求言之有物,而且此物饱满。 为什么历代都推崇陶诗,本来象那样写“三农”的诗很容易写得淡乎寡味的,而他却能做到诗味醇厚,也就是饱满。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都包孕着隐者浓郁的生活情趣,这就叫意蕴。对于现代作家笔者尤其推崇梁实秋,那《雅舍》写得何等有兴味,本来只是农家的破棚户,夏来蚊聚雷鸣,雨至滴漏不止,而作者不仅没有半声怨言,而且安之若素,甚至还抽绎出诗意来,这也是意蕴。陆机《文赋》说:“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指的就是意蕴。
  如果中学生写得文章有意蕴,即使它在表面上看没什么华丽的辞藻,也依然称得上有文采。请看一篇小小说——
  “过头”的滋味
  福州树德学校  吴秀端
  早晨,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上了公交车,找了一个位置,赶紧坐下来。突然我发现旁边座位的两个人:一个是顶着啤酒肚、头发微白的男人;而隔壁的是一位曼妙的女郎。他们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饮料的名字真怪,叫什么‘过头’,味道甜甜涩涩的,来,你也喝一口看看。”女郎把饮料递到男人的嘴边。
  “嗯,”男人吸了一口说,“确实挺刺激的味道。——先别说这个了,我那口子现在盯我盯得紧,连出门都不让我安心出呀。”
  “哼!”女郎吸了一口“过头”,不屑地说,“就你家那口子,你就不叫她看看自己那德性,还呈什么威风!”
  男人摇了摇头,拉过女郎的手,无奈地说道:“我那口子倒不在话下,就是我的那几个孩子,全都向着他妈,我势单力薄呀。”
  女郎听完这话,可就不高兴了,说:“我不管。你看我一个可以当你女儿的人跟了你,你就这样对我,我不干。”女郎状似撒娇地摇晃着身子,男人笑眯眯的搂过女郎,轻轻地哄道:“乖,你别闹,等我把我家那几个孩儿解决了,我马上给你答复,可好?”
  女郎妩媚地看了男人一眼,再一次吸了一口“过头”:“这‘过头’挺不错的,我们改天再去买,把它放在冰箱里库存。”
  “好,好,都依你,你说买多少,就买多少,让你好好体验一下‘过头’的滋味。”男人宠着说。
  两人停住了说话,闭上眼,女郎依偎在男人怀里,静静地吸着“过头”。
  阳光透过路旁的树隙,点点洒在车厢内,慢慢洗刷沾满灰尘的车窗。
  突然间,前面的女郎叫了起来:“完蛋了,快停车!”女郎连忙拿起座位上的“过头”,拉男人下车。
  男人惊讶地看着她,只听见她嘟哝着:“车坐‘过头’啦!”
  上面的文章,初看起来,没有什么吸引眼球的大红大绿的东西,但深味下去,却语含三关,结撰精巧,借用一个道具,抨击了社会上存在的超过道德底线的丑陋,这就是我们所应该称赏的意蕴,也就是我们所应该称赏的文采。
  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不分青红皂白的反对确实有内容的而又谴词造句华美的文章,我们再次强调我们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谁能说荀子的开骈俪先河的《劝学》、李斯的设彩繁富的《谏逐客书》不是脍炙人口的呢?谁能说陶渊明的清词丽句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哀感顽艳的《兰亭集序》不值得称道呢?又有谁能否定范仲淹的浮光跃金的《岳阳楼记》、苏东坡的空灵蕴藉的《赤壁赋》的美学价值呢?孔夫子在论君子的时候说过一番很深刻的话,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它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饰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质朴比例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见《论语·雍也》)孔老先生虽然在这里谈的是评判君子的标准,但我们何妨把它移以论文呢?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文章永远是充满魅力和磁性的。
  苏轼在给其侄子的信中曾谈到如何写作的问题,他说:“人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老舍也说过类似的话:“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以为必须用上许多形容词、新名词、典故,才能成为好文章。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随便用,甚至于干脆不用形容词和典故的,好象真正美丽的人用不着多施脂粉、乱穿衣服一样。”可见,从绚烂归于平淡是一个写作运动的过程,初弄文墨,敷采亮丽也未可厚非,不过为师者要善于规范和引导罢了。

白昼之月篇(5):写景作文:仲春夜语_3000字

  
    
  写景作文:仲春夜语
  如果白天教人以勤劳,那黑夜便告诉人静思;白天里被那些琐碎、繁冗的俗务搅乱了思想,就象一池混浊的池水,在晚上平静下来慢慢地澄清了。
  人也只有在那一刻澄清时,映出了真正的自己。没有披世故的外衣,没有带虚伪的面具。有人认为白天的自己是做人成功的一面,而晚上的自己却是比较可爱的一面,我不知道你喜欢那一面?而我自己,却是宁取后者,因此,我不否认,做人,我是属于失败者。
  也许,由于我是失败者,也就更偏爱人性那一份真情;我珍视每一刻思想上的澄清时,就如我喜欢每一个静夜的来临。
  现在,又是一个宁静的夜晚,窗外的月色遮盖了室内

白昼之月篇(6):五帝本纪

解惠全 张德萍 译注
【说明】《五帝本纪》是《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之作。所谓纪传体的“纪”就是指本纪。《史纪》共有本纪十二篇,以历史上的帝王为中心,上自黄帝,下至司马迁当时的帝王汉武帝,依次记叙了他们的言行政迹,同时也记载了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说,本纪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编写的帝王简史或系统的编年大事记。本纪排在全书的最前头,历来被视为全书的纲,它保存了许多历代相传的历史资料,对于后人了解历史年代发展顺序有着重要的价值。纵观本纪十二篇,就思想内容来说,处处反映了司马迁的唯物主义史学观和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往往是从客观史实出发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而不以个人好恶评价英雄的成败和朝代的兴衰;就艺术特色来说,最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适当,布局合理,详略有致,抓住重点,渲染抒情,在多数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笔,人物真实,场面生动,感情饱满,或敬慕,或憎恶,或惋惜,或悲壮……《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zhuān xū,专须)、帝喾(kù,酷)、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或信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是从这远古的传说开始的,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合,战争,最后融为一体,在黄河流域定居繁衍,从而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创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灿烂文化。司马迁写作《五帝本纪》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尚书》。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点,如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并非不可以重笔描绘,但都只是平平带过,而把笔力集中到尧、舜二帝身上去。这或许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黄帝开创,由尧、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帝王事业,又使历史事件与全篇的结构极其和谐。在叙写方式上,本篇开头对黄帝、颛顼、帝喾的记述,都是用叙述的口吻,侃侃道来;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则又利用了叙议结合,叙事中穿插对话的方式,既突出了尧、舜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政治家风貌,也烘托出为历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气氛。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的首篇。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在写作上又为以后各篇的铺展设下了伏笔。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扣紧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的有力口号。黄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孙,姓公孙名叫轩辕。他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会说话,幼年时聪明机敏,长大后诚实勤奋,成年以后见闻广博,对事物看得清楚。轩辕时代,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炎帝想进攻欺压诸侯,诸侯都来归从轩辕。于是轩辕修行德业,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空桐,登上了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xūn yù,薰玉)部族,来到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黄帝所封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号称云师。他设置了左右大监,由他们督察各诸侯国。这时,万国安定,因此,自古以来,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数黄帝时最多。黄帝获得上天赐给的宝鼎,于是观测太阳的运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师)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他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论述存与亡的原因,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蚕虫,测定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饱受辛劳,有节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种财物。他做天子有土这种属性的祥瑞征兆,土色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黄帝居住在轩辕山,娶西陵国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都领有天下:一个叫玄嚣,也就是青阳,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个叫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高阳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埋葬在桥山,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即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帝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他沉静稳练而有机谋,通达而知事理。他养殖各种庄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时节令以顺应自然,依顺鬼神以制定礼义,理顺四时五行之气以教化万民,洁净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

白昼之月篇(7):那时,月光笼罩_500字


  那时,月光笼罩
  月光,圣洁,优雅。
  朗夜的月光,轻盈,温柔,宁静,群星闪烁,托出了玉盘,勾起心中的梦幻,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洒下,一缕缕的,轻柔的披在行人的肩上。
  月光虽不如日光一般明亮,却悄悄冷却了白昼的热情。
  停电了,原本彻夜不眠的公路就只剩下寂静,不,还有天籁般儿童的笑声……月亮,几时来的,那么静静的,悄悄的,没有声息。
  翻来覆去,睡,不着。
  索性坐在窗前,趴在窗口,观望屋外世界的天空。
  那月光被树梢绊住了脚,只得挥下一地银光。银光轻巧的越过窗子,轻抚赏月的我,温暖宜人。
  忽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叩响了我的窗檐——一个小女孩,如月光般纯净,明媚,温暖。
  一片云悠悠飘过,月儿羞羞的躲在后头,只漏出一角来观望看了千百年的地球。
  待云飘去,月儿上射影出了父母灿烂的笑容,是海市蜃楼还是——思、念?不知远方的游子是否将思念寄予明月?
  夜深了,行人慢慢散去,只留下漆黑的街,不时的犬吠。月与星愈发亮了,潜在幽蓝的深空,此时的月与星恐怕是这些为眠之人唯一的指向了吧。
  困了,乏了。
  听着似月光般的,温柔的轻音乐,靠在窗边,就这样,奇妙的在月光下梦幻的睡了。
  只剩下月与星的光,洒向大地……
 
    初二:violet

白昼之月篇(8):月光下的遐想_1200字


  皎洁的月光穿破窗户无声息地洒在睡意朦胧的我的脸上,我缓缓的睁开眼,一轮有着蛋清般颜色,又大又圆的明月印入我的眼帘,整个屋子被照得如白昼。伸开手指仿佛就触及月亮,感受它的凹凸不平。冷冷的月光将我的手掌,脸庞也涂得一般的凄凉,惨白。“啊,今天好像是中秋节啊”隐隐地想。可惜,月圆人不圆。正如苏轼的那句真真切切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不过是虚假但却美好的想象罢了。
  月光驱散了我的睡意,依旧睁着眼,静静的感受着窗外的一切。风吹树梢,树叶挂在枝头在月亮的一角摇摇摆摆,偶尔落下一两片来。清风夹杂着一点惆怅拂过我蓬乱的发丝,一种久违的感觉荡上心头……
  别了,纯真的童年,你曾是那样令人沉醉。
  中秋节总是我们一年中难得的快乐时光。中秋节前几天,妈妈早早的准备好月饼,待到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时,在院子里摆一张大桌子,把香喷喷的月饼整齐地摆在盘子里,放在桌子上,这在我们老家叫“敬月亮”,然后又钻到厨房里做饭,而我们姐妹两往往盯着月饼,生怕被月亮“吃”了,等到妈妈做好饭吃饭时,脱下黑乎乎的围裙一声令下,便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爷爷奶奶还有别的长辈们看着我们的吃相,总笑眯了眼。那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喜欢吃月饼,但现在,对那东西实在不感兴趣。
  除了中秋,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都是我要珍藏一辈子的回忆——
  “妈妈,月亮好大呀,那里面有什么?”
  “你说呢?”
  “妹妹真笨,我们老师的故事书上说,里面有嫦娥姐姐,很漂亮的,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还有,还有一个砍树的人,”姐姐在一旁插着嘴。
  我们一会伏在妈妈的膝上,一会争着坐妈妈的腿,那时的我总争不过姐姐,委屈地向妈妈求助。然后妈妈用一双厚实温暖的大手摸着我的头,像摸小狗一样,安慰我,对我说:“你以后要多吃饭,才有力气赢姐姐,知道吗?”我乖乖地点着头。然后,跑到树身下,用小石头在树身上划下自己的身高,赌气地说:“姐,我一定会长得比你高的。”我们坐在门前的大树下,浓密的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树下插着的风筝也快乐地转起来,听妈妈讲着嫦娥后羿的故事,盯着云层后害羞的月亮。等着爸爸干活回家,然而,常常不知不觉在妈妈甜美的小曲子中美美地睡去。睡梦中,满身泥土的爸爸小心翼翼地把我们放到小床上去。
  就这样,时光偷偷留下回忆独自离去,那时的我,总喜欢跑到树下比比身高,在我记忆里,好像自己的头顶始终没高过那条线,殊不知,树的年轮正一圈圈增加啊。
  那些是永不漫灭的回忆呵,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父亲呵,
  我愿意我的心
  想你的佩刀,
  这般的寒生秋水。
  此时,冰心的小诗这时成了我内心深处最真的呼唤。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
 
    四川省三台县龙树初中初三:赵玉玲

白昼之月篇(9):除夕之夜_800字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接连不断;啪啪的焰火声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高楼大厦,把漆黑的夜晚照着得如同白昼,除夕之夜到处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夜幕降临了!等候多时的我和姐姐高兴地拿出了爆竹。准备实施我除夕之夜的第一个计划——放炮。第一炮叫做“一啸冲天”,随着一声巨响,天空顿时燃起巨大火花,很是壮观!紧接着是天女散花,顾名思义,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场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们在天空中把一篮子花毫不怜惜地撒向人间。那些花在空中飘飘悠悠,美丽极了!刹时,空中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和姐姐高兴得手舞足蹈。
  我在除夕之夜第二个计划,毫无疑问当然是看晚会了。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兴致勃勃地等候着它的到来。高兴之余,突然爸爸的脸阴沉下来,容不得我多想,爸爸就拉开了话匣子:“现在的日子真是好啊!”爸爸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我百思不得其解,爸爸此时也看出我的心思,减小了电视机的音量,说:“孩子,你们是不会理解的呀!过去的那些老百姓可真是苦哇!”
  “你们看到今天年夜饭桌子上的菜了嘛,多么丰盛。这要是在过去,想都不敢去想啊!”爸爸点着了一支烟,吸了一口,语重心长地说:“我常听你爷爷说,他那个年代,过年能有肉吃,就满足了,就有许多人羡慕。我记得你爷爷的这么一件事:那年春节前,你爷爷挑了一担旧书到后周去卖。他用卖书的钱买了一刀肉,回来总舍不得吃。想吃肉了,就朝挂着的猪肉看看。几个月过去了,那挂肉仍好好地话着。一天,你爷爷用木梯爬上去一看,只剩下一张皮了——肉全被老鼠吃了!就这样,人舍不得吃,却成了老鼠的美餐,多么的可惜啊!”说着,爸爸站了起来,用手比划着,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小孩现在简直是掉进了蜜罐里,什么没有得吃呀,过年出去拜年,餐桌上是‘三层楼’啊!特别是近几年,改革开放,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生活水平提高了,餐桌上的变化更大。你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啊!”
  今年的除夕之夜,尽管是忙了一点,但称得上是丰富多彩,使我在忙碌之中学会了许多。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听回忆”,爸爸的一席话使我对过去了解了许多……
 
    初一:蒋子辰

白昼之月篇(10):乡的夜景_1000字


  孑然一人,漫步在老家门前的水泥路上。这是条窄小的路,路面坑坑洼哇,被岁月侵蚀得苍老如诗;路身迤逦曲折,在月光的粉饰下像是一缕轻烟,被风送向遥不可及的远方。路的两旁,尽是些未成熟的庄稼。它们相互依偎,繁密秀颀,却依旧掩盖不了脚下蛛丝一般的阡陌,掩盖不住其散发出来的泥土的芳香。
  今夜天空星落云散,唯有月儿皎洁如玉,向大地抛洒辉光。这光并不浓郁似酒,也远远不能将黑夜照的明如白昼,只是清冽,只是祥和。仿佛是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银纱,月光织入了路边的花丛,溅碎在我的衣上。鸟儿,亦是有的。伴随着泉水般的歌喉,扑翅掠过,影廓朦胧,恰似清湖里的一线倒影,令人产生雾里看花的错觉。
  在这样的夜里,一个人悠悠独行,背影渐远的轨迹,怕是会有点艺术气息的。如此深邃美阔的意境,倘若不是胸蕴烟火之人,断然不会理解。稍走出一段距离之后,惬意便混着透澈的月光,流进了心里。那不是彩虹、不是朝霞这类虚无缥缈的东西所能比拟的。那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感受,像是韩蛾在我的心里唇齿轻动的哼出了一首绝世好歌,音符碰撞,玲玲盈耳,仿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辉煌全部倾献给了这一刻。
  在这样的夜里,一个人悠悠独行,心里起伏连绵的思潮,怕是会有点哀愁的。我不知道我的朋友们现在正在做什么,或许他们正在斟一杯清茶,邀李白一同赏月;或许他们正在驾一叶扁舟,航行在湛蓝无边的书海上;或许他们同我一样,一个人走在漫长的小路上,用心里的惬意寂寥,去填补生活带来的空洞茫然……
  在这样的夜里,一个人悠悠独行,看周边物非人亦非怕是会有点联想的。许嵩的歌我听过很多首,可现在却只记得《半城烟沙》这一首了,我突然莫名其妙地猜想着千年前这儿的情景——那可能是一座孤城。“公元某年某月某天,某个国家的某位将军,带领着他手下的某支部队,向这座孤城进军。”我仰起头,眼瞳被月光浇湿,“守城的将军是个无能之辈,丢下自己的百姓,在被攻城的前夜,逃跑了,狼狈的像只被狮子攻击的羚羊。于是这座孤城只剩下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百姓以及散落一地的荒芜。于是城门被轻而易举的攻开,于是马蹄声碎鸳鸯羽,敲响的丧钟一般溅起半城的烟沙。于是百姓们的泪光中定格了敌军的刀光剑影,于是血珠迸飞,包裹住烟沙,化为漫天的雪花——半城烟沙,血泪落下,人影凌乱,雪迹苍拥……”我低下头,月光从我的瞳中煽然落下,宛如破碎的水晶白莲……
  试问,这样的景色与感受,难道你不为之沉沦么?
 
    安徽巢湖居巢区第四中学初三:陈伟栋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88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