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外销员】

(1) [细雨骑驴入剑门]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出自宋代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赏析】 本文写自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成都的途中。 这是一首广泛传颂的名作,诗情画意,十分动人。然而,也不是人人都懂其深意,特别是第四句写得太美,容易使读者“释句忘篇”。如果不联系作者平生思想、当时境遇,不通观全诗并结合作者其他作品来看,便易误解。作者先写“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陆游晚年说过:“三十年间行万里,不论南北怯登楼”(《秋晚思梁益旧游》)。梁即南郑,益即成都。实际上以前的奔走,也在“万里”“远游”之内。这样长期奔走,自然衣上沾满尘土;而“国仇未报”,壮志难酬,“兴来买尽市桥酒……如钜野受黄河顿”(《长歌行》),故“衣上征尘”之外,又杂有“酒痕”。“征尘杂酒痕”是壮志未酬,处处伤心(“无处不消魂”)的结果,也是“志士凄凉闲处老”(《病起》)的写照。 “远游无处不消魂”的“无处”(“无一处”即“处处”),既包括过去所历各地,也包括写这首诗时所过的剑门,甚至更侧重于剑门。这就是说:他“远游”而“过剑门”时,“衣上征尘杂酒痕”,心中又一次黯然“消魂”。 引起“消魂”的,还是由于秋冬之际,“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而是骑驴回蜀。就“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来说,他不能不感到伤心。当然,李白、杜甫、贾岛、郑

(2) [细雨骑驴入剑门]千古忠魂_1000字

  在世人眼里,你的一生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许在春波碧水,惊鸿照影的伤心桥下,人们会想到你那催人泪下的铁血柔情,也许从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里,人们会感受到你那小楼深巷,春雨杏花的浓郁生活气息。然而,只有刀光剑影的战场才是你魂牵梦萦的地方,只有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才是你一生中永不褪色的旗帜。
  出身官僚家庭的你,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二十岁时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雄心壮志。二十九岁时,你赴临安应试,名列第一,但因秦烩忌恨,竟在复试中被除名,直到秦烩死后才得以入仕。你中年入蜀担任军中职务,晚年黜官闲居家乡,前后做官三十余年,始终坚持抗金,矢志于恢复中原。然而,你却一生备受排斥,壮志难酬。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陂泽号饥鸿,岁月欺贫儒。叹息镜中面,安得长肤腴?你挑灯夜读兵书,不禁浮想联翩,大丈夫生当报国,血洒疆场,怎可只顾厮守妻孥?可惜时光荏苒,壮志难伸,只有对着镜子空叹。看豪气干宵化作了一脸无奈,济世经纶变成了一纸空文,你的苦闷,又有几人体会的来?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你正准备上阵杀敌,却被迫从前线调离,此刻,你那幽默机趣的文字背后蕴藏的是一颗抑郁愤懑的心,那剑门道上的微微细雨,也应变的如寒霜般冰凉。
  胡为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你在镜中衰鬓已先斑的年纪,还是满怀一腔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还是满怀着感人肺腑,至死不渝的家国之念,然而岁月不容情,你已不再风华正茂,也再难有羽箭雕弓,截虎平川,醉骑长鲸的气力。
  你在僵卧孤村的时候,遥想当年瓜洲渡的楼船夜雪,大散关的铁马秋风,心中仍能高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还梦想着能跨上战马,举起战刀,冲向敌阵,寻求那不信由天的功名。但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雄心,已是关河断梦,尘暗貂裘。
  你有生花的妙笔,你有塞上长城的韬略,你有忧国忧民的情愫,你有经略中原,恢复故土的大志,然而,你是那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梅花,你孤傲坚贞的性格与风骨注定你孤掌难鸣,注定你壮志难伸。你在临死前仍念念不忘恢复故土,在九泉之下仍关注着朝廷的举动,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北定中原。可是那个朝廷辜负了你,那个时代辜负了你,它们甚至没给你丁点儿的安慰。你在地下也许不会瞑目,可历史不会辜负你,你那一片丹心会随着你的诗文传递给每一个人,你会被后人景仰,你会被后人歌颂。如此,在九泉之下,你也该安歇了。
 

(3) [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着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着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一、人物生平
  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
  陆游
  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
  朱宣咸中国画《陆游诗意图》
  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名号由来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佑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佑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小秦观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

(4) [细雨骑驴入剑门][8月征文]最难忘的是那江南一瞥_1200字


  最难忘的是那江南一瞥。
  多少次,我读着江南的诗,嗅着迷人的杏花;多少次,我望着不尽的梅雨,触摸古老的青石;多少次,我品着难眠的闺怨,梦想着穿梭在江南的大地上。
  江南,江南,这是我梦中的神往,这是我心中的传奇,这是我眸中的仙境。终于在这个十八岁的暑期,依旧是蝉歌不止,花开不败的盛夏,我终于启程,朝梦境出发。这是我人生岁月的转折点,即将步入高三炼狱。而这也一样是我梦境的大门,仿佛开启这一神秘的大门,水面清圆,十里湖光,一一风荷举的夏季锦绣图就在我的眼前。而我就可轻辑小舟,梦入芙蓉浦。
  风尘仆仆的巴士满载同样疲惫不堪的旅人行入这水乡小镇。在朦胧的暮霭中一切不真切的恰到好处。幽幽的倒更像是梦境了,一座座临水而筑的低矮小木屋,只在屋顶铺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这就是魂牵梦萦的江南了么?入了夜,倒真有几分我自梦中来的体悟。远处有红灯,映亮了低矮的屋檐,犬吠依旧,遥远的仿佛来自梦境深处。
  次日,恰逢小雨,鸟鸣交响,想起诗人梦中的呓语,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方块字是最最最深情的喃呢。雨雾缠绵,石板路曲折,就在这如梦似幻的梦雨中,畅畅快快的游览了个遍。茅檐低小,溪上青草。阴霾天气,泥泞道路上依旧是满目行人。夏雨在这江南水乡也分外温柔,放轻了脚步。初时雨雾迷茫,既而淅淅沥沥,雨声如歌,流入游人的耳,流淌在心田,诉说着对江南水乡的流连。终究是入了夏了,水清幽,桥弯绕的春意绵绵是相去甚远了,扑面而来的是大雨酣畅。多少人在恼这迷离的视野,唯有我爱着雨中最朴实最寻常的江南。那种剑门细雨渭轻尘的传说又有什么可羡慕,要就要这淋漓淅沥的夏雨,没有一点点防备,尽情展现这水上村最自然的灵韵。
  光阴从指间流转,穿梭于大街小巷,体会风土人情,遍尝各色小吃已经算不得什么新鲜事了。天色渐晚,白天的一场雨褪去了酷暑的暑气炎炎。从远处望去,河水深深,临河的屋子里亮起了白色的灯,照亮塑料纸掩着的窗口,船只依旧往来,街头繁华与复古并存。在这样的深夜,漫步小巷,轻抚吴地的肌肤,抬眼是屋檐夹着一方狭长的天空。格子窗下木门虚掩,门上斑驳似朱唇轻启,倾诉绵绵往事,遐想老僧禅定。这里不乏林立高楼,灯火通明,书写新时代的篇章。而水乡终是水乡,无论怎么变,也总有水一样的性子,入夜空气里便浮起阵阵湿气,水乡恬然入眠。
  而旅途仍要继续,明日又是怎样的惊鸿一瞥。而无论所遇所见如何,江南中是我梦中的江南,总是这司空见惯的琉璃瓦也因生在江南多了几分灵性。。
  江南小村显示出绝世的清丽,绝世的灵性,令飞鸟为之徘徊,令池鱼为之沉匿,而之于我,也只能说一句,最难忘的是那江南一瞥,翩若惊鸿,舞出绝世的美。
    高二:滕宇璐

  点评:江南,但是这两个字就能让人无限陶醉。
  作者以亲身经历,真实的再现了梦里江南。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话,可以在全文中注意加入自己的思考。
  同时,本文的语言也有少量细节并不恰当,比如“门上斑驳似朱唇轻启”就很难自圆其说,当然瑕不掩瑜,本文对江南的意境营造颇具匠心。
    点评老师:马娟娟

(5) [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天下雄_1000字

  剑门关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它以“剑门天下雄”而名扬四海,更因为它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关口,也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它有着举世闻名的剑门豆腐、剑门手杖、剑门火腿,更有多种国家保护动物。
  它就坐落在我的故乡DD剑阁的西北部。乘着车在崎岖的山路中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见到了昔日诸葛亮伐魏时的重要关口。远眺四周,到处是青山绿水,仔细听,还能听到流水叮咚的声音呢!七十二峰连绵不断,像七十二位仙女在缥缈的云雾中翩翩起舞。看着近处的“姜维神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是天然形成的巨大石像,在险峻的山上,突兀的“鼻子”、“嘴巴”、凹陷的“眼睛”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我不由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到可惊、可叹、可畏、可敬。
  乘坐缆车,向下俯视,一片茫然。到了关口对面的石笋峰,我才感觉到它还集结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九寨之幽。抬头放眼望去,一座孤峰矗立在崇山峻林之中,犹如一把直插云霄的利剑,更似一个初春的竹笋,在几日的细雨中尽情地吮吸着春的甜美。我踏着脚下不过十厘米宽的小路,攀附着左边的铁链,小心翼翼却又胆战心惊地向上攀爬。突然一块巨石“从天而降”,嵌在了石笋峰与梁山之间,这两座山紧密地贴在一起,不由让人心生寒意,这就是剑门关独特的“一线天”。
  过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曲折小路,望着一边的悬崖峭壁与下面的荆棘,我似乎梦游般。不知是如何过了如此之险的小路、悬崖。这样的险也不亚于华山啊!离开这里,终于望见了不远处有一座凉亭。然而这里早已坐满了来至全国各地的游客乃至是外国的游人。这里四处是柏树,四处是悬崖,可以想见当年魏将张颌与蜀将魏延、关兴在此大战时的情景。带着疑问与慨叹,我又继续上路了,不知过了多久,见到了一位背着豆腐干卖的剑门村民。他告诉我当年蜀兵缺粮,诸葛孔明无意中发明了豆腐,士兵吃后不禁士气大增,而且兵强马壮,更兼剑门天险,于是所向无敌。而过了这座山就可以见到所谓的“小穿洞”了。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我又带着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句继续前行了。不知越过多少小溪,翻过多少山丘。我终于见到了“小穿洞”DD一个小得连小孩都得半蹲着进去的山洞。而过了它就可以见到一番奇特的剑门关景象。四周黑洞洞的,伸手不见五指……
  好不容易,出了山洞,迎面吹来了习习的凉风。而我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四周一派生机勃勃,放眼望去,四处都是葱茏的绿色。鸟鸣阵阵,花香迷人,好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脚下是万丈深渊,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怪不得上天将如此天险赐予孔明。
 

(6) [细雨骑驴入剑门]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一、生平经历
  年少优游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在青年时代曾数次漫游。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他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杜甫遂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四载秋,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友谊。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科举之路既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6]。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门即闻哭泣,原来稚子饿死。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着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时,杜甫已将家搬到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8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