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企业培训师】

容斋随笔篇(1):容斋随笔 卷十一

容斋随笔_容斋随笔 卷十一

容斋随笔 卷十一将帅贪功【原文】以功名为心,贪①军旅之寄,此自将帅习气,虽古来贤卿大夫,未有能知止自敛者也。廉颇既老,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②,以示可用,致困郭开之口,终不得召。汉武帝大击匈奴,李广数自请行③,上以为老,不许。良久乃许之,卒有东道失军之罪。宣帝是,先零羌反,赵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④,使丙吉问谁可将,曰:“亡逾于老臣者矣⑤。”即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虽全师制胜,而祸及其子印。光武时,五溪蛮夷畔,马援请行,帝愍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盼⑦,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用为将,果有壶头之厄。李靖为相,以足疾就第,会吐谷浑寇边⑧,即往见房乔曰:“吾虽老,尚堪一行。”既平其国,而高甑生诬罔⑨之事,几于不免⑩。太宗将伐辽,召入谓曰:“高丽未服,公亦有意乎?”对曰:“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帝悯其老,不许。郭子仪年八十余,犹为关内副元帅、朔方河中节度,不求退身,竟为德宗册罢。此诸公皆人杰也,犹不免此,况其下者乎!【注释】①贪:喜好,热心。②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每顿饭吃一斗米、十斤肉,披上铠甲翻身上马。③数自请行:许多次自动请求出征。④上老之:圣上认为他年老。⑤亡逾于老臣者矣:没有能够胜过老臣我的了。亡,通“无”。逾,超过,胜过。⑥愍:通“悯”,怜悯,体恤。⑦据鞍顾盼:坐在马鞍上左右顾盼。⑧会吐谷浑寇边:正好碰见吐谷浑进犯边疆。⑨诬罔:诬蔑欺瞒。⑩几于不免:差点不能幸免。瘳:病愈,康复。册罢:下令罢免。其下者:比他们(文中所言廉颇等人)才能低下的人。【译文】把功名放在心上,热心于寄身军队之中,这自然是将帅的习气,即使是古代以来贤明的卿大夫,也没有能够知道退止和自我收敛的。廉颇老了以后,还每顿吃一斗米、十斤肉,披铠甲上战马来表示还可以被任用,致使郭开无法说他老了,最终却仍不能被召用。汉武帝大举进击匈奴,李广屡次请求参战,皇上认为他老了,不同意,李广请求了很久才同意,最后却有迷失方向贻误军机的罪过。汉宣帝时,先零羌反叛,赵充国70多岁了,皇上认为他太老了,让丙吉问他谁可以当将领,赵充国说:“没有谁能胜过我了。”于是奔驰到金城,划出北方的疆界,虽然保全了军队取得了胜利,但却使他的儿子赵印遭到灾祸。汉光武帝时,五溪的少数民族反叛,马援请求出征,光武帝悯恤他年老,没有同意。马援请求说:“我还能够披甲跨马。”光武帝让他试一试,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来表示可被任用。光武帝笑道:“这个老者真是勇健啊!”于是用他为将,果然在壶头山遭到厄运。李靖当过宰相,因为脚有毛病辞职,遇上吐谷浑进犯边疆,就去见房乔说:“我虽然老了,但还能出征一次。”平定了吐谷浑国,却有遭到高甑生诬陷欺骗的事,几乎不能幸免。唐太宗打算攻打辽东,召他进来对他说:“高丽还不臣服,您也有出征的意思吗?”他回答说:“现在我有病虽然衰弱,但陛下真的不嫌弃我的话,我的病就快好了。”皇帝怜悯他年龄老了,没有同意。郭子仪80多岁,还当着关内副元帅和朔方、河中节度使,没想到辞职退居,最后被唐德宗下令罢免。这些人都是人中英杰,还不能免于贪功求名,何况比他们低下的人呢?汉二帝治盗【原文】汉武帝末年,盗贼滋①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②,持节虎符③,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④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⑤,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⑥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⑦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郡盗自相纠

容斋随笔篇(2):容斋随笔 卷十五

容斋随笔_容斋随笔 卷十五

容斋随笔 卷十五杜延年杜钦【原文】《前汉书》①称:杜延年本大将军霍光吏,光持刑罚严,延年辅之以宽,论议持平,合和朝廷;杜钦在王凤幕府,救解冯野王、王尊之罪过,当世善政,多出于钦。予谓光以侯史吴之事,一朝杀九卿三人,延年不能谏。王章言王凤之过,圣上感悟,欲退凤,钦令凤上疏谢罪。上不忍废凤,凤欲遂退,钦说之而止。章死,众庶冤之,钦复说凤,以为:“天下不知章实有罪,而以为坐言事,宜因章事直言极谏,使天下咸知主上圣明,不以言罪下。若此,则流言消释矣。”凤白行其策。夫新莽盗国,权舆与凤,凤且退而复止,皆钦之谋。若钦者,盖汉之贼也,而谓当世善政出其手,岂不缪哉?【注释】①《前汉书》:即《汉书》。【译文】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杜延年本是大将军霍光的属吏,霍光主持刑罚很严厉,杜延年用宽仁态度来辅助他,定罪量刑务求公平,使整个朝廷和睦团结;杜钦是大将军王凤的幕僚,曾经拯救过冯野王、王尊的罪过,而当时一些好的施政措施,也大多出自杜钦之手。我认为霍光根据侯史吴藏匿桑迁之事,仅仅一个早上就杀掉了位居九卿之列的大臣三人,可是杜延年没能谏止。王章曾上书揭露王凤的罪过,圣上受到感动有所醒悟,想罢免王凤,杜钦叫王凤马上上疏谢罪。后来皇上又不忍心罢免他,可王凤却仍想着借机引退,杜钦劝说他打消了这个想法。王章死后,人们都以为他是冤屈的。杜钦又劝说王凤,说:“天下之人不了解王章真有罪过,都认为他是由于上言国事的缘故而死的,应该借着王章这件事提拔直言敢谏之人,使天下人都知道君主至明,不会因为陈述意见而治臣下的罪。如果这样做了,那么流言自然而然就会消释了。”于是王凤把这些话告诉了皇上,按照他的计策行事。新朝的王莽窃取政权,是由王凤开始的,王凤将要引退却又中止了,都是杜钦在出谋划策的缘故。像杜钦这种人,可以说是汉朝的国贼,《汉书》却说当时天下善政是出自他的手,这难道不荒谬吗?苏子由诗【原文】苏子由《南窗》诗云:“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①。”此其少年时所作也。东坡好书之,以为人间当有数百本,盖闲淡简远得味外之味云。【注释】①斟:喝酒、品酒。【译文】苏辙在《南窗》诗中写道:“京城三日雪,雪尽泥方深。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西斋书帙乱,南窗朝日升。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故人远方来,疑我何苦心。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这是他少年时代的作品。苏东坡很喜欢这首诗,认为在人世间应当有几百本流传,因为它风格闲淡简远,有种超越语言文字的情味包含其中。孔氏野史【原文】世传孔毅甫《野史》一卷,凡四十事,予得其书于清江刘靖之所,载赵清献为青城宰,挈散乐妓以归,为邑尉追还,大恸且怒。又因与妻忿争,由此惑志。文潞公守太原,辟司马温公为通判,夫人生日,温公献小词,为都漕唐子方峻责。欧阳永叔、谢希深、田元均、尹师鲁在河南①,携官妓游龙门,半月不返,留守钱思公作简招之,亦不答。范文正与京东人石曼卿、刘潜之类相结以取名,服中上万言书,甚非言不文之义。苏子瞻被命作《储祥宫记》,大貂陈衍干当宫事,得旨置酒与苏高会,苏阴使人发,御史董敦逸即有章疏,遂坠计中。又云子瞻四六表章不成文字。其他如潞公、范忠宣、吕汲公、吴冲卿、傅献简诸公,皆不免讥议。予谓决非毅甫所作,盖魏泰《碧云暇》之流耳。温公自用庞颍公辟,不与潞公、子方同时,其谬妄不待攻也。靖之乃原甫曾孙,佳士也,而跋是书云:“孔氏兄弟曾大父行也,思其人欲闻其言久矣,故录而藏之。”汪圣锡亦书其后,但记上官彦衡一事,岂弗深考云。【注释】①河南:指黄河以南的地方。【译文】社会上流传孔毅甫《野史》一卷,共记录了四十件事,我从清江县的刘靖之那儿得到了这部书。其中记载赵清献任青城县令的时候,曾带一名民间的乐伎回家,被县尉追上,夺还给人家,因而大哭大闹,又因迁怒和妻子闹矛盾,由此失掉了自己志向抱负。文潞公做太原太守时,曾任用司马温公为通判,文彦博的夫人生日时,温公曾进献小词祝寿,受到都漕唐子方的严厉斥责。欧阳永叔、谢希深、田元均、尹师鲁这些人在河南府治所洛阳时,曾经携同官妓游览龙门,半个月还不回来,河南留守官员钱思公写信请他们回来,也毫不加理睬。范仲淹和京东人石曼卿、刘潜之流互相结交以博取浮名。服丧期间上万言书,与服丧期间上书出言不要文采的规矩极为不符。苏轼受命创作《储祥宫记》,大太监陈衍管理宫廷事务,得到皇上的旨意设酒席同苏子瞻畅饮,苏暗地叫人告发此事,认为不符合礼制,于是御史董敦逸就上了弹劾的奏章,刚好落入陈衍设计好的圈套。还说苏辙用四六文写的表章不成体统。别的如潞公、范忠宣、吕汲公、吴冲卿、傅献简等诸人,也都不免受其连累。我认为这绝非孔毅甫所写的,大抵属于魏泰的《碧云暇》之类的东西。温公自己因为庞颍的举荐而被征辟入朝,跟文潞公、唐子方并不是同时的,其荒谬就不言自明了。刘靖之作为刘原甫的曾孙,是品学兼优的读书人,可是为这部书所写的跋语却说:“孔氏兄弟和我的曾祖父同辈,怀念他们的为人就想听到言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所以把它抄录下来加以保存。”汪圣锡也在书的后面写了跋语,只是记录了上官彦衡的一件事,难道他们没有仔细看过这本书的内容吗?张子韶祭文【原文】先公自岭外徙宜春,没于保昌,道出南安,时犹未闻桧相之死。张子韶先生来致祭,其文但云:“维某年月日具官某,谨以清酌之奠昭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①!”其情旨哀怆乃过于词,前人未有此格也。【注释】①伏惟尚飨:悼词常用语。【译文】先父在从岭南调动到宜春去的时候,逝世于保昌,家人扶枢途经南安,当时还没听说奸相秦桧已死的消息。张子韶先生来吊祭,他的祭文只是说:“某年某月某日具位之官某某,恭谨地在此地以清酒作为祭奠,告慰某官在天之灵,呜呼哀哉,伏惟尚飨!”他的情意极为哀痛,以至超过了文词的表达。从前的祭文还没有见到过这种格式。云中守魏尚【原文】《史记》、《汉书》所记冯唐救魏尚事,其始云:“魏尚为云中守,与匈奴战,上功幕府,一言不相应,文吏以法绳①之,其赏不行。臣以为陛下赏太轻、罚太重。”而又申言之云:“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削其爵,罚作之。”重言云中守及姓名,而文势益道健有力,今人无此笔也。【注释】①绳:逮捕。【译文】《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冯唐救魏尚的事,冯唐在开始说:“魏尚做云中郡郡守,和匈奴打仗,向幕府报告战功,有一句话说错了,执政官吏便根据法律条文处分他,对他的奖赏也未得以施行。臣认为陛下奖赏太轻、处罚太重。”并且又重新申述这件事,说:“云中郡守魏尚,犯了呈报战功时斩首俘虏的人数中差六个人的首级的罪过,陛下就把他交由法吏审理,取消了他的官爵,罚他去做苦工。”这里有两次说到云中郡守及其姓名,文章气势便显得更加遒劲有力,现代的人是没有这样的笔力的。

容斋随笔篇(3):卷一·黄鲁直诗

容斋随笔_卷一·黄鲁直诗


【原文】

徐陵《鸳鸯赋》云:“山鸡映水那相得,弧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题画睡鸭》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用徐语点化之,末句尤精工。又有《黔南十绝》,尽取白乐天语,其七篇全用之,其三篇颇有改易处。乐天《寄行简》诗,凡八韵,后四韵云:“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鲁直翦为两首,其一云:“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其二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乐天《岁晚》诗七韵,首句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鲁直改后两句七字,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译文】

徐陵的《鸳鸯赋》写到:“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黄鲁直的《题画睡鸭》写到:“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全都是从徐陵的诗中加以变化提炼的,尤其是最后一句特别精妙传神刻画得特别好。又有《黔南十绝》,全都是取自白居易的话,一共一篇全都用了,其中三篇有点儿改动变化。白居易的《寄行简》一共八韵,后面四韵说的是:“相去六千里,地绝天邈然。十书九不达,何以开忧颜!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鲁直把它分成两首,一首写的是:“相望六千里,天地隔江山。十书九不到,何用一开颜?”另一首写的是:“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在乡社!”白居易的诗《岁晚》一共七韵,第一句写的是:“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晏,物皆复本源。”黄鲁直只是改了最后两句一共七个字变作:“冉冉岁华晚,昆虫皆闭关。”

容斋随笔篇(4):卷一·白公咏史

容斋随笔_卷一·白公咏史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译文】

苏东坡《志林》说:“白乐天曾被王涯谗毁,贬到江州(今江西九州市)作司马。甘露之变,白乐天有诗说:‘正当你们老年被杀匆日子,却是我自在游山的时候,’不了解的,以为白乐天快意他们的死。白乐夭岂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乐天集,有《咏史》一篇,自注说:大和九年十一月作,那词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意感就是十分清楚了。

容斋随笔篇(5):卷十一·唐诗戏语

容斋随笔_卷十一·唐诗戏语


洪迈

【原文】

士人于棋酒间,好称引戏语,以助谭笑,大抵皆唐人诗,后生多不知所从出,漫识所记忆者于此。“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杜牧《送隐者》诗也。“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李涉诗也。“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杜荀鹤诗也。“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诗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罗隐诗也。高骈在西川,筑城御蛮,朝廷疑之,徒镇荆南,作《风筝》诗以见意曰:“昨夜筝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今人亦好引此句也。

【译文】

士人们在下棋饮酒的时候,喜欢引用一些戏谑的话语,来帮助谈笑,所引的大多都是唐代人的诗句,年轻人多不知道这些诗句是从哪儿来的,我在这里随使记下我所记得的。“公道世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这是杜牧《
送隐者》 诗中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这是李涉的诗句。“只恐为僧僧不了、为僧得了尽输僧”,
“啼得血流无歇处,不如缄口过残春”,这是杜苟鹤的诗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这是郑谷的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明年更有新条在,挠乱春风卒未休”,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这些是罗隐的诗。高骈在西川时,筑城墙抵御蛮族,朝廷怀疑他,调他去镇守荆南,他作了《 风筝》
诗来表露自已的心思,诗歌写道:“昨夜笋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吹将别调中。”现在人们喜欢引用这首诗。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容斋随笔篇(6):卷十一·汉唐封禅

容斋随笔_卷十一·汉唐封禅


洪迈

【原文】

汉光武建武三十年,车驾东巡,群臣上言,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诏曰:“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若郡县远遣吏上寿,盛称虚美,必髡令屯田。”从此群臣不敢复言。后二年,上斋,夜读《河图会昌符》,曰“赤刘之九,会命岱宗。”感此文,乃诏梁松等按索《河》、《洛》谶文言九世封禅事者,遂奏三十六事。于是求武帝元封故事,以三月行封禅礼。

唐太宗贞观五年,群臣以四夷咸服,表请封禅,诏不许。六年,复请,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

容斋随笔篇(7):卷四·谤书

容斋随笔_卷四·谤书


【原文】

司马迁作《史记》,于《封禅书》中述武帝神仙、鬼灶、方士之事甚备,故王允谓之谤书。国朝景德、祥符间,治安之极,王文穆、陈文忠、陈文僖、丁晋公诸人造作天书符瑞,以为固宠容悦之计。及真宗上仙,王沂公惧贻后世讥议,故请藏天书于梓宫以灭迹,而实录之成,乃文穆监修,其载崇奉宫庙,祥云芝鹤,唯恐不详,遂为信史之累,盖与太史公谤书意异而实同也。

【译文】

司马迁作《 史记》 ,在《 卦禅书》
里叙述汉武帝敬奉神仙、鬼灶、方土的事情很详细,所以王允叫它谤书.本朝真宗景德、祥符年间,王文穆公(钦若)、陈文忠公(尧史)、陈文僖公(鼓年)、丁晋公(谓)诸人,假造天书符瑞,以为讨取皇帝欢喜、巩固地位的手段。等到真宗逝世,王沂公(曾)怕遭到后代批评讽刺,所以他要求把天书藏在真宗棺内,以消灭痕迹,而真宗实录的写作,是王文穆监修的,其中记载尊奉宫店及祥云芝鹤之类,只怕不够详细,遂成为信史的污点,这真是和太史云的谤书用意不同而实际相同啊!

容斋随笔篇(8):卷十·战国自取亡

容斋随笔_卷十·战国自取亡


洪迈

【原文】

秦以关中之地,日夜东猎六国,百有余年,悉禽灭之。虽云得地利,善为兵,故百战百胜,以予考之,实六国自有以致之也。韩、燕弱小,置不足论。彼四国者,魏以惠王而衰,齐以闵王而衰,楚以怀王而衰,赵以孝成王而衰,皆本于好兵贪地之故。魏承文侯、武侯之后,表里山河,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而惠王数伐韩、赵,志吞邯郸,挫败于齐,军覆子死,卒之为秦所困,国日以蹙,失河西七百里,去安邑而都大梁,数世不振,讫于殄国。闵王承威、宣之后,山东之建国莫强焉。而狃于伐宋之利,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遂为燕所屠。虽赖田单之力,得复亡城,子孙沮气,孑孑自保,终堕秦计,束手为虏。怀王贪商於六百里,受诈张仪,失其名都,丧其甲士,不能取偿,身遭囚辱以死。赵以上党之地,代韩受兵,利令智昏,轻用民死,同日坑于长平者过四十万,几于社稷为墟,幸不即亡,终以不免。此四国之君,苟为保境睦邻,畏天自守,秦虽强大,岂能加我哉!

【译文】

秦国凭着关中的地理优势,不断地向东攻袭六国,经过一百多年,把六个国家全部消灭了。虽然说有地势上的优势,并且善于用兵,因此百战百胜。但根据我的考察,实际上六国也有导致灭亡的内部原因。韩国、燕国弱小,暂且放在一边,不作讨论。其他四个国家,魏国在魏惠王时衰亡,齐国在齐闵王时衰亡,楚国在楚怀王时衰亡,赵国在赵孝成王时衰亡,根本原因都是好用战争侵占土地的缘故。魏国承继魏文侯、魏武侯之后,以大山黄河作为屏障,在三晋中最为强大,各诸侯没有能跟它相争的。而魏惠王多次攻伐韩国、赵国,想要吞并邯郸,结果被齐国挫败,军队覆没,太子身亡,最后被秦国所困扰,国势日益紧迫不安,失去了黄河以西七百里的土地,离开安邑而在大梁建都,几代不能振兴,终于国家灭亡了。齐闵王承接齐威王、齐宣王之后,崤山以东的诸侯国没有比它强大的。可是齐闵王贪图攻伐宋国的利益,向南侵犯楚国,向西进攻韩、魏、赵,想吞并东周、西周的土地成为天子,结果遭到燕国的屠戮。虽然依仗田单的力量,能够收复失去的城池,但齐的子孙沮丧不振,孤零零只求自保,最终中了秦国的计谋,束手就擒。楚怀王贪图商於的六百里土地,遭到张仪的欺诈,失去了著名的都城,散失了军队士卒,却不能取得这些土地,自己遭到囚禁侮辱而死。赵国因为想得到韩国的上党之地,替韩国接受了战争,利益使理智混乱,轻率地使人民死于战场,结果一日间在长平被秦军坑杀的人超过了四十万,国家几乎成了废墟,幸而没有马上灭亡,最终还是不能幸免。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如果能够保护疆域,和邻国友好往来,敬畏天命,自守家园,那么秦国虽然强大,又能对他们怎么样呢!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容斋随笔篇(9):卷七·虞世南

容斋随笔_卷七·虞世南


洪迈

【原文】

虞世南卒后,太宗夜梦见之,有若平生。翌日,下制曰:“世南奄随物化,倏移岁序。昨因夜梦,忽睹其人,追怀遗美,良增悲叹!宜资冥助,申朕思旧之情,可于其家为设五百僧斋,并为造天尊像一躯。”夫太宗之梦世南,盖君臣相与之诚所致,宜恤基子孙,厚其恩典可也。斋僧、造像、岂所应作?形之制书,著在国史,惜哉,太宗而有此也!

【译文】

虞世南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又是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夜里梦见他,如同平常活着一样。第二天,唐太宗下诏书说:“世南随着万物变化而去,很快已经有不少年头了。昨天因为夜里做梦,忽然见到他这个人,回想起他遗留下的美德,实在是增加了悲伤叹息。应该对他在地下加以帮助,以表示我思念旧臣的心情。可以在他家里设置五百位僧人的斋饭,并且为他制作天尊像一躯。”唐太宗梦见虞世南,是由于他生前与唐太宗君臣关系相处融洽的缘故,按照常理,只要注意抚恤,妥善安置他的子孙后代就可以了,怎么能动用斋僧,并为他造像呢?然而,唐太宗竟然特意颁布诏书宣喻天下,并且载入国史。实在令人遗憾!

【作者简介】

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副丞相、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9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