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土地估价】

篇一:[大隐隐于朝]丽江印象_800字

  当脚趾的第一根神经接触到丽江土地时,MP3里还播放着林俊杰缠绵悱恻的《江南》我注意过,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文章大抵都逃不出江南的影子。从落难君王到风流才子,甚至包括秦淮妓女。曾有评论说中国文人厚重的文化根基便在江南的屋蓬、廊坊、流水、雾雨中,可见江南在中国文人思想中的高度。于是乎,近几年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江南,江南烟雨文章也如雨后春笋。可是我们的丽江,一座2000多年的老城,被联合国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的老成,被徐霞客冠以“宫室之丽,丽于皇城”的老城,却静静地坐镇西南边陲,不胜不响地蓄养年轮,如一位慧眼微闭的老者。我从未游过江南,但我游过丽江。我知道丽江的色彩艳而不妖,丽江的文化鲜而不淫,她厚重而艳冶,老道而鲜活,从某种程度上讲,她并不压于江南。也许是应了“小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她隐于江南。她大隐。
  丽江的文化有很浓的少数民族风情。说穿了,丽江本身就是纳西族的天下。纳西文化很有特色,有些竟与汉文化背道而驰,这也许是也是早期不受汉人关注的原因。比如这里的女人以胖、黑为美,农田里的重活全靠家里的女人,而男人的任务却是享福。如果一个纳西男人不会吃喝赌,就相当于中国古代女子不会刺绣缝。我猜想,这大概是因这里多少还有点母系氏族的味道:女人当家。古城中有一对石狮子。导游让我们辨别雌雄。我根据男左女右的原则,蒙了一次,未想却对了。但真正原因却大相径庭:右边的狮子张开大嘴,说明是女的,因为只有女的才有发言权;而左边的那个闭着嘴,很明显没有发言权,只有男的了。听完导游的解释,许多游客都抿嘴而笑,这恐怕是最早的“野蛮女友”版本吧。
  纳西文化有自己的文字,但多半为象形文字,那刻在古城墙上的文字正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讲诉这座古城的历史,同时也耐心地等待有缘人去破解。我一直以为这座城是一本厚厚的书。它的页码随时间日日增加,我不可能读破。我只能于混沌中微微感触到那脉鲜活的血液,于朦胧中秘密窥见那既代表狂野又代表生命的火苗,与微醉中隐隐听到那嘹亮却不解其意的歌声,于自然中溶解在这陌生的民族风情里,一丝一丝地品位它的灵气。然后化作朗朗坤气,略带傲气地微笑地眺望江南。
 

篇二:[大隐隐于朝]从心底里嗅山水_500字

  仁者乐于山,智者乐于水,花开了又谢,花谢了又开,水流过会断,断了会流,反反复复,春去冬又来,仁者归,智者又往,形成了一种山和一种水。
  然仁者不知水之乐,智者又不知山之乐。山水之乐皆有所悟者——东晋五柳先生陶渊明是也。人活于俗世却不为五斗米折腰,古代文人墨士中属他最懂山水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仍是一种山水情节,那桃花繁盛之处,溪水长流之地又何偿不是一种山水?至今仍能闻到您身上带着的山里的泥土的芬芳,朴实无华的您便涌现在我的面前。至今我还能闻到桃花的香气,春天的气息,皆在东南山下,桃源旁。那溪水那么清凉,到处是飘浮的桃花,好一种山水情节。世人说此乃隐士情结,您与山水相伴,与鸟鱼度日又何为隐士呢?至少有山水、鸟鱼能认得您。古人云: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若为隐士,也是小隐罢了。
  山有菊有鸟有竹,水有莲有鱼有虾,皆是自然界的纯自然生命,是神秘的大自然的产物。游客眼中山是山,水亦是水,而在文人眼中山是水,水亦山,此种便是融入了山水的境界,在水中看山,于山里望水,另有所感于心。迁客骚人,文人墨士,侠客义士皆有不同的山水感,正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篇三:[大隐隐于朝]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

篇四:[大隐隐于朝]蒲公英女孩_3000字


  山上的那个女孩使马克想起了埃德娜。文森特。米莱。
  或许是因为她站在午后的阳光下,而她那蒲公英般色泽的头发则在风中起舞;又或许是因为她那老式的白色连衣裙缠绕着其修长而苗条的双腿。无论如何,马克都有个强烈的感觉便是那位女孩来自过去,然而事实证明这个感觉是错误的,女孩并非来自过去,而是未来。
  马克在女孩身后的不远处停住了,他的呼吸由于登山的缘故显得有些急促。女孩还没有发现他,而他也正在考虑如何使女孩知晓他的存在,而又不至于受到惊吓。当他下定决心之后,他便取出烟斗,填满烟叶,点着它,并用手护住烟斗,猛吹几口直到烟叶完全被点燃。当马克再望向女孩时,女孩已经转过头来,正好奇地打量着他。马克慢慢地走向女孩,享受微风轻轻拂过脸颊的快感,明显地感觉到天空变得更近了。他暗暗告诉自己,以后要经常进行徒步旅行。
  在到达这座小山之前,他曾不时地穿过一片树林,而此时那边树林早已远远地落在他身后,一片淡黄,似乎在这浅浅的秋意中慢慢燃烧着。在树林的那一边有一个小湖,湖边的小屋和钓鱼的桥墩与小湖似乎融为了一体。在妻子被意外地召去履行陪审义务之后,马克只能独自一人打发从暑假中挤出的两周时间,白天钓鱼,夜晚则在客厅的大壁炉前看书。在过了两天这样有规律的生活之后,马克出发进入了那片树林,漫无目的和方向地走着,直到他到达了这座山,看到了那个女孩。女孩的眼睛像天空一般蔚蓝,而天空也似乎也成了她那苗条轮廓的外框。她那鹅蛋般的脸庞柔软而又甜美。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得马克非常地痛苦,因为他必须强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想要伸手摸一摸她那被风轻吻的精致脸颊的冲动。尽管自己的手并未离开身旁,但马克却似乎感觉到指尖隐隐作痛。怎么会这样?我已经44岁了,而她顶多刚过20岁,是什么抓住了我的心?马克心里波浪起伏。
  “嗨,你喜欢这里的风景吗?”他大声问道。
  “哦,是的”,女孩边说边转过身去并将手环绕在身前。“这里简直太迷人了。”
  马克随着女孩的眼光望去,嘴里不禁念道:“是啊,确实如此”。
  在他们脚下,那片树林,以一种暖秋的色调再次向前方的低地铺展出去,在环绕过几里外的一个小村落后,最终在远处边境的一个村落前从容褪开。在远处,薄雾使小湾城那锯齿状的轮廓变得柔和起来,并赋予了它中世纪城堡的外貌,使它看来更象是在梦里而非现实中。
  “你也是来自于那座城市吗?”马克问道。
  “在某种程度上是的。”女孩微笑地望着她,“我来自于240年后的小湾城。”
  这个笑容让马克意识到女孩并非真的认为马克会相信她,但是如果马克假装相信的话却也不错。因此,马克也笑了:“那一定是公元2201年,是吧?我想到那时小湾城会变得很大?”
  “哦,是的”,女孩指着他们脚下的树林边缘,说道:“那时这里将是人口稠密带,第2040号大街正好穿过那片糖枫林。你看到那群蝗虫所在的地方了吗?”
  “是的”,马克说,“我看到了。”
  “那是一个新购物中心的所在地。它的超级市场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你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才能穿过它。在那里,你可以购买到从阿斯匹林到陆空两用运输器等等在内的几乎所有你想要的东西。在超级市场旁边,也就是那片山毛榉树林所在的位置,有一间大型女装商场,里面专门销售顶级女装设计师的最新设计。我穿的这件连衣裙就是今天早上在那里买的,很漂亮吧?”
  “哦,是的。”不过,我可不相信这裙子是240年后的产物。马克心里虽然这么想,表面上却很有礼貌地观察着那件连衣裙。裙子是用一种未曾见过的材料剪裁而成的,这种材料似乎是由棉花糖、海水泡沫以及雪花混合而成的。这大概是女孩自己做的衣服吧,马克边想边说道:“我猜你是乘坐时间机器来的吧?”
  “是的,我父亲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
  马克端详着女孩,他从未见过如此坦诚的一张脸,“那你经常来这里吗?”
  “哦,是的。这里是我最喜欢的‘时光坐标’,我有时在这里站上好几个小时,不停地看这看那。前天我看见了一只兔子,昨天是一头鹿,而今天则是你。”
  “可怎么会有昨天呢”,马克问道:“如果你总是按时回到同一个地点的话?”
  “哦,我明白你的意思”,女孩说:“那是因为那个时间机器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受时间影响的,因此如果你想要保持相同的‘时光坐标’的话,你必须每隔24个小时就将它的钟表指针往回拨,而我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我更喜欢每次回来时都是不同的一天。”
  “那你父亲有跟你回来过吗?”
  女孩并没有马上回答马克,她抬起头来,一群“V”字型的天鹅正懒洋洋地从他们头顶飞过,女孩出神地看了好一会,才说道:“我的父亲现在病了,他一定非常想来,如果他身体允许的话,不过没关系,我把我所看到的全部都告诉他了。”
  女孩又急忙补充道:“那就好像他亲自来到这里一样,你说是吧?”
  马克看着女孩那期待的眼神,心里一阵感动:“是的,肯定是那样的”,接着他又说道:“有一台时间机器一定很棒吧!”
  女孩严肃地点点头:“这对于喜欢草地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恩惠,在23世纪,已经几乎没有多少草地了。”
  马克笑了,说道:“是啊,即使是二十世纪的今天,也已经没有多少草地了,我猜你肯定会说这片草地是属于某个收藏家的吧,看来我以后得经常来这里,呵呵。”
  “你住在这附近吗?”女孩问。
  “我住在后面三里远的一个小屋里,原本是来度假的,可现在却不是这么一回事了,我的妻子由于要履行陪审义务,因此不能和我一道来这里度假,而我又不能推迟这个假期,因为我已经累得像个梭罗了。我叫马克。伦道夫。”
  “我叫朱莉”,女孩说,“朱莉。丹弗斯。”
  这名字就像这条白色连衣裙一样很适合她,还有这蓝色的天空、小山以及这九月的微风都很适合她。或许她就住在这树林里的某个小村落……但是这并没有关系,如果她想假装来自未来,那就让她继续装下去好了。马克真正在意的是他第一眼看到女孩时,那种心动的感觉,以及端详女孩那温柔的脸蛋时所产生的嫩滑感。
  “你从事什么工作呢,朱莉?”马克问道,“或者你还是个学生吗?”
  “我还在读书,正努力成为一名秘书。”朱莉回答道,她向前走了半步,做了一个漂亮的旋转,将手环绕在自己胸前。
  “我真的非常想成为一名秘书”,朱莉接着说道:“你想,在一个很重要的大办公室里,将那些重要人物的谈话记录下来,这是多么非凡的一项工作啊!想让我成为你的秘书吗,伦道夫先生?”
  “我非常愿意”,马克说,“我的妻子就曾经是我的秘书。哦,那是战前的事了,那也是我们俩相识的原因。”哦,我怎么会说起这个,马克自己都有点惊讶。
  “她是个好秘书吗?”朱莉问。
  “她是最好的,我很遗憾后来她不再是我的秘书了,不过她却成为了我的妻子,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失之于朝,得之于野’吧。”
  “呵呵,是的,确实如此。哦,伦道夫先生,我得回去了,我父亲正在家里急着听我今日的见闻呢,而且我也得回去给他准备晚饭了。”
  “明天你还会来这里吗?”
  “应该会吧,我最近每天都有来这,再见了,伦道夫先生”
  “再见,朱莉。”
  马克看着女孩轻巧地跑下山,消失在那片糖枫林中——也就是240年后,第2040号大街的所在地。马克笑了,心想:多么可爱的女孩啊。一种难以抑制的好奇心就如同对生命的热情一样令马克全身颤抖起来。正因为曾经否认过这两种价值,因此此刻,马克更能体会它们的重要性。
  20岁时,他是个严肃的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法学院;24岁时,他就拥有了自己的事业,虽然那时事业还小,可却占据了他的全部——哦,好吧,并非全部,当他与安妮结婚时,曾经有一段短暂的时期——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它的紧迫感。接着,随着战争的来临,又有一段时期——这次要长的多——工作不仅变得遥远,甚至在某些时候还有些卑鄙。然而,在他回归平民生活之后,工作的紧迫感又回来了而且似乎报复般的更加紧迫,因为此时,他不仅要抚养妻子,还有儿子杰夫。于是从那个时候到现在,马克便被自己的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全部,除了每年四个礼拜的假期——而这也是他最近几年才允许自己享有的。前两个礼拜,他会和安妮、杰夫一起去后者所挑选的某个旅游胜地;后两个礼拜,也就是在杰夫回学校以后,他会和安妮两人独自呆在他们湖边的小屋里。然而,今年他也许只能独自一人度过那两个礼拜了。唔,或许并非是单独一人。马克的烟斗不知何时已经熄灭了。他再次将它点燃,深吸一口,慢慢地走下山,动身返回那片树林,朝着小屋的方向走去。
  秋风已至,白天的长度逐渐变短,而夜晚的潮湿也已开始侵袭这雾色朦胧的天空。马克走得很慢,当他回到湖边时太阳已经落山了。这是一个小湖,但却很深,树木沿着湖畔延展开来。小屋就在距离湖边不远处的一排松树下,一条曲折的小路将它和钓鱼的桥墩连接在一起。小屋后面有一条泥路与高速公路相通,而马克的旅行车就停在后门边上,随时准备将其载回文明社会。马克在厨房随便地吃了点东西,吃完后,他便回到起居室看书。屋外小棚里的发电机不时地传来一阵嗡嗡声,但这早已被现代人的耳朵所习惯的吵杂声并未打破夜的寂静。马克从壁炉旁那精心准备的书架上挑出一本美国诗集,坐了下来,翻到《小山上的午后》这一页,他将这首宝贵的诗来回读了三遍,每读一遍他便仿佛看到那女孩站在午后的阳光下,她的长发在风中起舞,她的连衣裙则像柔和的雪花般缠绕在她那修长而又可爱的双腿上……忽然有一种块状物涌上了马克的喉咙,使他难以下咽。马克将书放回了书架,走出小屋,站在门廊上,他再一次点燃了手中的烟斗。马克开始强迫自己想安妮,不多时,安妮的脸便呈现在他眼前:坚实而又温和的下巴,温柔而又富有同情心的双眼,尽管里面总有一丝马克至今无法了解的恐惧,还有那依旧柔软的脸颊以及那优雅的微笑。这些所有的优点都在她那波动的浅棕色长发以及那高挑身材、优美身姿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引人注目。每当马克想起自己的妻子,他总会惊叹于她那似乎永远不老的脸庞,惊叹于他如何能在这么多年后依旧像多年以前的那个早上——马克第一眼见到她时那样可爱。因此,很难想象仅仅过了20年之后,自己竟会那么期待与一个按年龄几乎可以做自己女儿的接近于虚构的一个女孩约会。哦,不是这样的——但似乎也不是完全无法想象,马克立刻摇摆起来。有一阵子,马克甚至感觉自己的身体似乎离开了自己,完全无法掌握。所幸,过了不久,双腿又重新回到了他的控制之下,而这个世界似乎也回复到其原本健康有序的轨道上。马克熄灭了烟斗,重新回到了屋里。在卧室里,他脱了衣服,钻进被窝并关上了灯。梦乡本应很容易地到来,但却没有,等到它最终来临时,却是一些穿插着许多急促的梦的碎片。
  “前天我看见了一只兔子”,女孩说,“昨天看见了一头鹿,而今天则遇见了你。”
  第二天下午,女孩穿着一件蓝色的连衣裙,用一条蓝色的丝带绑住她那蒲公英般色泽的长发。马克在到达山下后,站了一会,一动也不动,直到他那绷紧的喉咙放松下来,他才走上山去,站在女孩的身旁。但女孩那具有柔和曲线的脖子和下颚却令他的喉咙再度绷紧起来。因此当女孩转过身来向他说:
  “嗨,我还以为你不会来了。”
  马克停了好长一会才回答道:“但我还是来了,你也是。”
  “是的。”女孩说,“我很高兴你能来。”
  他们俩在附近一些露出地面的花岗岩上坐了下来,俯望着山下的风景。马克点燃了烟斗开始抽烟,并朝风中吐出烟圈。
  “我父亲也吸烟斗,”女孩说,“当他点烟叶时,也像你那样,用手护住烟斗,即使一点风也没有。你和我的父亲在好多地方都很相像。”
  “给我讲讲你父亲吧,”马克说,“也讲讲你自己。”
  于是,女孩便开始讲起她和她的父亲。她说她今年21岁,她父亲是一名已退休的政府的物理学家,他们住在第2040号大街的一套小公寓里,自从她母亲四年前去世后,便由她一个人来照顾父亲。
  接着马克也给她讲起了他自己以及安妮和杰夫——包括他准备在将来使杰夫成为自己的合伙人;以及安妮对照相机的恐惧症,例如在他们结婚的那天,安妮便拒绝照相并且自那以后,一直也不肯照相;还有他们三个去年夏天野营旅途中的快乐时光。
  当马克讲完后,女孩不禁赞叹道:“多么令人愉快的家庭生活啊。生活在1961年定是非常美妙。”
  “有了时间机器,你随时都可以搬来这里住啊。”
  “并非那么简单,除了要照顾我父亲外——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抛弃他的,还有时空警察必须加以考虑。你要知道,时空旅行实际上是仅限于政府发起的历史探险队成员的,它并不向一般公众开放。”
  “但你似乎来去自如啊。”
  “那是因为我父亲他自己发明了一台时间机器,而时空警察并不知道。”
  “但你还是违反了法律呀。”
  女孩点点头:“是的,但这仅仅是在他们眼里违法,仅仅是依据他们的时空观念,我父亲他有自己的看法。”
  聆听女孩说话是如此的愉快,以至于并不用考虑她讲的是什么内容,马克非常希望女孩继续讲下去,不管她讲的话题在他听来是多么的牵强。
  “给我讲讲你父亲的看法吧。”马克赶紧说道。
  “首先我要告诉你官方意见。那些认可它的人们认为,未来的人不应实际参与到过去所发生的事情里,因为他们的出现很可能造成某种矛盾,而未来的事件则有可能因为这些矛盾而需发生改变。因此,时空旅行部门规定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有权利使用他们的时间机器,并且组织了专门的警察部门来抓捕那些试图跨越年代的人,如那些向往更简单生活的人,还有那些将自己伪装作历史学家以便永久地回到另一个时代的人。”
  “但在我父亲看来,时间这本书早已写成。我父亲说,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即将发生的每件事情其实已经发生了。因此,如果未来世界的某个人参与了过去的某个事件,那他也就成为了这个事件的一部分——这是因为他原本就是该事件的一部分——因此矛盾也就不可能产生。”
  马克深吸了一口烟,郑重地说道:“你父亲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
  “哦,是的。”兴奋使女孩的脸颊显得愈发绯红,她那蓝色的双眸更亮了。
  “你肯定不会相信他读过那么多的书,伦道夫先生。啊,我们住的公寓都被他的书给挤满了!黑格尔的,康德的,休姆的,爱因斯坦的,牛顿的,等等等等。我也——我自己也读过其中的一些。”
  “我收集的同样多,事实上,我也读过其中一些。”
  女孩全神贯注地看着马克的脸。“太棒了,伦道夫先生,”她高兴地说,“我敢打赌我们俩拥有许多相同的爱好。”
  两人后面的谈话最终证明了他们俩确实有许多相同的爱好——尽管先验主义、贝克莱主义以及相对论并非适合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孩在九月的小山顶上谈论的话题,尤其是这个男人已经四十四岁了,这个女孩才二十一岁,而马克直到刚才才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幸运的是补偿还在后面——两人关于先验主义的愉快讨论不仅引出了“较早”和“较晚”的结论,也引出了女孩眼中那微妙的火花;两人对贝克莱主义的批判不仅强调了这位虔诚的主教的理论中所固有的内在缺陷,也使得女孩的脸更红了;而两人对相对论的回顾则不仅证明了能量确实总是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而且还证明了知识非但不是一种障碍,它还是吸引女性的财富。那天下午的感觉令马克久久难以忘怀,直到他上床后仍是念念不忘。这一次他不再试图想起安妮,而是躺在黑暗中,任由各种想法不断地向自己涌来——而这些想法都是有关于一个有着蒲公英般色泽长发的女孩。
  前天我看见了一只兔子,昨天看见了一头鹿,今天则遇见了你。
  第三天早上马克开车前往附近的那个村落,去邮局查看是否有他的信件,结果一封也没有,这并不出乎他的意料。杰夫跟他一样都不爱写信,而安妮此时此刻则很可能是被禁止写信的。至于律师事务所方面,他已要求秘书不得打扰他,除非是极其重要的事情。马克犹豫着是否要向枯瘦的邮局女局长打听这里是否住着姓丹弗斯的人家,最终他还是放弃了,因为这样做便会破坏朱莉所精心虚构的故事,虽然他并不相信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但他却不想将这美妙的故事破坏掉。
  那天下午,女孩穿着一条黄色的连衣裙并系着一条同头发颜色相同的发带。当马克看到女孩时,他的喉咙又一次紧绷起来,连话都说不出来。但这种感觉很快便消失了,两人的思想如同两条兴奋的小溪一样汇流在一起,欢快地流过下午那段短暂的时光。当他们分手时,女孩问道:“明天你还会来吗?”
  这还是女孩第一次这么问——或许这仅仅是女孩从马克的嘴边偷出的问题而已。但这句话却在马克的耳边不断萦绕,一直伴着他走回小屋,直至其恬然入睡。
  第四天下午,当马克爬上山顶时,女孩并不在。失望之情淹没了马克,但只一会他便想到,女孩可能是迟到了,或许她立马就要来了。于是马克便坐在那些花岗岩上等待女孩。但女孩并没有来,几分钟过去了——几个小时过去了,女孩还是没有来。阴影从树林中蔓延出来爬上了半山腰,太阳就快下山了,而天气也变得更冷了,马克最终还是放弃了等待,悲伤地走回小屋。第五天下午,女孩还是没有出现。第六天也是。马克吃不下也睡不着,对钓鱼也失去了兴趣,书更是读不进去。自始至终,他都在恨自己——恨自己就像个害相思病的小男生,恨自己就像其他40岁的傻瓜一样对一张漂亮的脸蛋和一对修长的大腿起了那么大的反应。就在不久前,除了安妮外,他还从未如此关注过另外一个女人,然而现在就在这里,在短短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里,他不仅关注甚至还爱上了那个女人。
  第七天下午,在马克爬上山顶前,他已经不抱希望了……但突然这希望之火又重新点燃了,因为女孩就站在阳光下的山顶上,这次她穿着一条黑色的连衣裙。马克本应在猜测为何她这几天没来,然而他并没有——直到他走近女孩,他才发现女孩流着泪,嘴唇不断地颤抖。
  “发生什么事了,朱莉!?”
  女孩一把抱住了马克,她的肩膀不断颤抖,她将脸紧紧地贴在马克的外套上。
  “我父亲死了,”她痛苦地说。
  不知为何,马克知道这是女孩第一次流泪。在葬礼和守丧的整个过程,女孩一滴眼泪也没流过,直到现在崩溃为止。
  马克轻轻地抱住女孩。在这之前他从未吻过她,现在他也没有,但或许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他的嘴唇掠过了女孩的前额,轻轻地吻了她的长发——仅此而已。
  “我很遗憾,朱莉,”马克说,“我知道你父亲对你意味着什么。”
  “他早就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从他在实验室里做锶90的实验时起他肯定便知道了。但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甚至没有告诉我……我也不想活了。没有了他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马克紧紧地抱住女孩:“不,朱莉,还有一些东西值得你活着,或许是某个人。你还年轻,你还不过是个孩子。”
  女孩的脸猛地往后一仰,她的双眼突然之间眼泪全无,并紧紧地盯着马克的眼睛:“我不是个孩子,你竟敢称我为孩子!”
  一惊之下,马克放开了女孩,往后退了几步。他还从未见过女孩生气的样子,“我不是这个意思……”
  女孩的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我知道你不是有意要伤我的心,伦道夫先生,但我不是个孩子,真的不是,请答应我,以后别再叫我孩子了,好吗?”
  “好的,”马克忙说,“我答应你。”
  “现在我得走了,”女孩说,“还有一大堆的事等着我去做呢。”
  “明天…明天你还会来吗?”
  女孩久久地注视着马克。一阵薄雾——那是夏季雨后的产物,令她那蓝色的双眸更加闪亮。
  “时间机器出了些问题,”她说,“有些零件需要更换……但我不知道要如何更换。它可能只能再做一次旅行了,我并不能确定。”
  “但你还是会设法来的,对吧?”
  女孩点点头:“是的,我会。还有……先生……”
  “怎么了,朱莉?”
  “万一我没法来的话……请记住——我爱你。”
  女孩走了,她轻巧地跑下山,不一会儿便消失在那片糖枫林里。马克想点烟斗,但他的手却不断颤抖,划开的火柴烧着了他的手。马克已经完全不记得他是如何回到小屋,如何做的晚饭,如何上的床,但他确实做了这些,因为当他醒来时,他就躺在卧室里,而当他走进厨房时,那些用过的餐具则躺在洗碗池里。马克将碗洗好并煮了咖啡。一个早上他都在桥墩上钓鱼,以保持脑子里面一片空白。他想过会儿再面对现实,他的脑子里都是有关于女孩向他表白的事。再过几个小时就能见面了——当然即使那“时间机器”出了问题也完全能将女孩从“未来”带到山上的。
  马克提早到了山上,他坐在那些花岗岩上等待女孩。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正在“砰砰砰”地乱跳,而他的手则在不断颤抖。
  前天我看见了一只兔子,昨天看见了一头鹿,今天则遇见了你。
  马克等啊等,等啊等,可女孩没有来。隔天她还是没有来。当影子变得更长而天气更冷时,马克爬下山,走进了那片糖枫林。不久,他便找着一条小路,沿着那条小路,马克穿过树林到达了那个小村落,他在邮局前停了下来,查看是否有自己的信件。那位枯瘦的女局长告诉他没有寄给他的信,马克在那里踌躇了一会后,突然问道:“是否有户姓丹弗斯的人家住在这附近呢?”
  女局长摇了摇头:“从没听说过啊。”
  “那么最近这镇里举行过葬礼吗?”
  “那至少是一年前的事了。”
  至那以后,尽管每天下午马克都去那座小山,但直到假期结束,女孩都未再出现过,马克心里知道女孩再也不会回来了,她已经不再属于他,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就像她从未属于过他一样。夜晚,马克常游荡于那个小村落,他近乎绝望地认为或许是那个女局长搞错了啊,但他并未找到朱莉存在的任何迹象,而他向过往的人描述女孩的形象得到的却仅仅是否定的回答。十月初,马克回到城里,他在安妮面前尽力表现以表明他们俩之间一切如初,但安妮却似乎在看到他的第一眼时便察觉到了某种不同。尽管她什么也没有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却变得越来越沉默,而她眼中那曾经使马克疑惑不已的恐惧感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了。每个礼拜天的下午马克便会开车前往那座小山,那片树林现在已变得金黄,而天空则变得比一个月前还要蓝。马克在那块花岗岩上一坐便是几个小时,凝视着女孩消失的那个地方。
  前天我看见了一只兔子,昨天看见了一头鹿,今天则遇见了你。
  在十一月中旬的一个下雨的夜晚,马克发现了一个手提箱。这是安妮的手提箱,马克也是很偶然才发现的。安妮去城里打牌,而他则一个人呆在家里,在花了两个小时观看无聊的电视后,马克突然想起去年冬天自己收藏的一些拼图游戏。为了寻找一些东西——任何东西——以使自己忘记朱莉,马克爬上了阁楼,去寻找那些拼图游戏。当他翻箱倒柜地寻找时,那个手提箱从一个架子上掉了下来,撞在地板上,自己打开了——可能是触动了弹簧。马克弯腰捡起了它,这是他们俩结婚后租在一个小公寓时,安妮所携带的那个手提箱。马克还记得安妮总是锁着它,并笑着对他说这里面放着一些秘密,这些秘密即使是对老公也要保密。箱子的锁经过这么多年早已生锈,而刚才的那下撞击则使它彻底坏掉。马克准备把箱子合上,忽然他看到了一条白色连衣裙的摺边,他停住了。那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料子,他曾经在不久之前见过类似的料子——那种由棉花糖、海水泡沫以及雪花混合而成的料子。马克抬起箱盖,用他那颤抖的手指拾起那条连衣裙。他的手抓住连衣裙的两肩,让它自个展开,裙子悬在半空就像轻轻下落的雪花。马克盯着裙子一动也不动,他的喉咙绷紧了。过了好久之后,马克轻轻地将裙子叠好,将它放回箱里,并把箱子合上。他将箱子放回了原处。
  连衣裙上附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前天我看见了一只兔子,昨天看见了一头鹿,今天则遇见了你。
  雨点敲打着房顶,马克的喉咙愈发绷紧了,以至于有段时间马克都想喊出声来了。过了一会儿,马克慢慢地从阁楼上走了下来,他沿着盘旋的楼梯走进了起居室,壁炉上的时钟显示现在已经是22点14分了,再过几分钟,公车便会载着安妮在街角停下,安妮下车后将沿着人行道走到前门。安妮?朱莉?朱莉安妮?那是她的全名吗?或许是的,人们在使用别名时总会保留自己原名的一部分。在完全更改了自己的姓氏后,她或许认为保留自己的名字是安全的,除了改姓氏外,她必定还做过其他的一些事以躲避那些时空警察。而她不愿意照相的事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现在想来,当时羞涩地走入自己的办公室谋求一份工作的她,该是多么诚惶诚恐啊。孤身一人在一个陌生的年代,既不确定父亲关于时空的观点是否正确,也不确定那个会在40岁时爱上她的男人在20岁时是否对她也有同样的感觉。但她还是来了,就像她说的那样。
  二十年了,她一直都知道有一天我将会爬上一座小山并看见年轻而又可爱的她站在阳光下,知道我会再一次地爱上她。她一定知道这些,因为这些作为我未来人生的一部分也正是她过去的一部分。但是她为何不提前告诉我呢?为什么她到现在也还不告诉我呢?
  马克不断地思考着。忽然,他明白了。马克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他跑进门厅,穿上雨衣,出了门,快步朝雨中走去,他沿着人行道走着,雨点打在他的脸上,并沿着他的脸颊滑落下来,其中有一些是雨水,而还有一些则是泪水。
  一个人若拥有像安妮或者说朱莉那样的不老容颜,该多么惧怕变老啊。可是她难道不知道在我眼里,其实她一点也没变老?对于我而言,从在办公室里见到她并爱上她的那时起,她就一天也未老过。难道她不明白这就是为什么山上的那个女孩对我而言,就如同一个陌生人一样的原因?
  马克朝着街角的方向走去,当他快到时,公车也开到了。穿着白色防水大衣的安妮从车上走下。马克的喉咙绷得使他无法呼吸。那蒲公英色泽的长发现在颜色更深了,而那种少女所特有的魅力已经不再,但那温柔的可爱却仍驻留在她那文雅的脸上,那修长而又苗条的双腿在十一月的街灯下显得如此地优美、匀称,就如同在九月阳光照耀下的那双长腿一般。
  安妮朝马克走来,她的眼中有着马克所熟悉的那种恐惧——而此时,那种恐惧更甚以往——马克知道那是为何。马克的视线模糊了,他盲目地朝着安妮走去,当他走近时,他的眼睛亮了起来,他的手穿越过岁月,触摸在安妮那被雨打湿的脸颊上,安妮很快便明白了一切,她眼中的恐惧永远地消失了。
  他们俩手牵手一起朝家里走去……
 
    初一:冬的温度

篇五:[大隐隐于朝]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出自两汉的《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篇六:[大隐隐于朝]名家名篇:欧阳修

  人物评传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幼时而孤,有贤母荻杆画地育教。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范仲淹因事遭贬,他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县令,转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降知滁州,又知扬州、颍州、开封府,后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拜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归,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令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苏洵《上欧阳内翰书》评其文为“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其诗主要有《食糟民》、《南獠》、《生杳子·无夕》、《画眉鸟》、《戏答元珍》等,意境别颖,清丽秀美,耐人寻味。叶梦得《石林诗话》有评:“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言多平易疏畅。”其词多写男女感情,如《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临江仙》(柳外轻雷)等,情思深远,婉转清丽,与晏殊词风相近。部分词作表现了个人志趣抱负,如《采桑子》、《朝中措》(平山栏槛)等。而其《六一诗话》则开历代诗话之先河,影响深远。
  本文选其《朋党论》、《五代史令官传序》、《醉翁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六篇;选其词《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诉衷情(清晨帘幕卷秋霜)》、《踏莎行(候馆残梅)、《生杳子(去年元月时)》、《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蝶恋花(家庭院深深几许)》六首;先其诗《戏答元珍》和《画眉鸟》二首。
  传世名篇
  朋党论
  【题解】
  见《欧阳文忠公文集》。此乃奏章,作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时夏竦、吕夷简因欧阳修等弹劾而先后罢相,范仲淹、韩琦、富弼执政,史称“庆历新政”。夏竦等攻击范仲淹等为“朋党”,亦牵涉作者。作者时在谏院,因上此章。
  【原文】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

篇七:[大隐隐于朝]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一、人物生平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存诗1900首。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和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作是《四时田园杂兴》,共记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四季分别有12首。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二、个人履历
  范成大父早亡,母:78岁身亡,父:46岁因病身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近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与尤袤、杨万里、陆游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
  三、历史年表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出生。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擢进士第。授户曹,监和剂局。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迁正字。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范成大为处州创义役。其法规定:民以都保为单位,据役户多少和职役情况,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称义田,以所收田谷助当役者,民户按次序轮流亢役。义役既行,公私皆称便。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金大定十年闰五月,孝宗遣范成大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并请更定受书之仪。成大以所奉国书仅语及陵寝事,请并载受书一事,孝宗不许。左相陈俊卿因力主暂缓遣使而去位。吏部侍郎陈良佑因论不应遣使而罢官责居筠州(今江西高安)。李焘惧而不敢行。范成大慨然而行,至金则密草奏书,具官更定受书仪式事。入见之日,成大既进国书,复出奏书,金廷上下为之纷然。既而成大归馆所,世宗遣伴使宣旨取其奏。九月,成大返宋。金世宗复书拒宋所请,只许孝宗奉迁陵寝,同意归还钦宗梓宫。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范成大任建康(今南京)知府,至淳熙十年(1183)离任。在建康任上,"秦淮调拨军储米20万石赈济饥民","将富余的财政收入为下户代缴秋苗和丁税",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逝世。
  四、相关荣誉
  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使金途中所写的七十二首绝句,如《青远店》、《州桥》、《双庙》等,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的民族感情。爱国情感激昂悲壮。其《催租行》、《后催租行》、《缫丝行》、《劳畲耕》等揭露封建剥削的残酷,表现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了农村景物、风俗人情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优美流畅,富有韵味,有民歌之特色,是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这类诗在南宋末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文赋在当时也享有盛名。词作情长意深,前期作品与秦观相近,后期作品则近于苏轼。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剑南”指陆游《剑南诗稿》)的说法。如其中《夏日》一首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写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情景,亲切、淳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也写了一些应酬唱和、山川行旅、叹老嗟悲以至讲论佛典禅里之作。杨万里《石湖居士诗集序》说:“(范成大诗)大篇决流,短章敛芒;缛而不酿,缩而不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anzhukaoshi/11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