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网页设计】

第一篇变革之心:变革之心读后感

【篇一:变革之心读后感】
最近在臧老师推荐下,一口气读完了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的《变革之心》,受益匪浅,尤其是第一步增强紧迫感,非常有启发,我之前在公司推动的销售变革,看起来缺少这一步,所以合资厂同事不觉得有变革的必要,看到的都是需要额外付出的精力和带来的麻烦,就不足为奇了
科特的书,没有空讲道理和理念,配了不少活生生的管理故事,不过,由于其论道还是比较高深的,所以估计一般读者读来不免晦涩,我尝试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以下简图,相信会对厘清全书大纲和关键点有所帮助
书中提到的核心观念是,变革重在改变人的行为,而不是定战略和远景,也不是改良系统,建立文化,而改变人的行为,科特一针见血地指出,从人右脑的感受出发,效果远远好于通过分析去影响人的思维和判断,让我来举个例子
如果你是由环保系统升任总理,你以改变中国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己任,接下来,你要改变这些官老爷们GDP取向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当然,会配套少许后续的KPI考核的改变),你会怎么做呢?
【篇二:变革之心——读后感】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翰科特的《变革之心》,感觉受益匪浅,其中,变革八步中的第一步:增强紧迫感,可以说是深有体会,任何一个企业在推动变革的时候,可能往往都会忽略这一步。
其实这本书最开始就说明了,为什么这本书要叫《变革之心》这个名字。作者认为:在进行大规模的变革的时候,企业所面临的最核心的问题绝对不是战略,结构,文化或是系统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如何改变组织中人的行为。那些成功的组织中,改变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改变他们的感受,所以必须要通过“心”去领导一场变革。在成功的组织变革中,人们总是能设法帮助其他人以一种能够影响他们的感受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改变思维的方式),来观察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因此,作者主张用目睹—感受—变革的方式去领导变革,他认为这要比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有效得多。有些组织进行变革的途径,基本都是:分析-思考-变革的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只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以数据向大家展示变革的必要性,大家就能够接受变革,推动变革按部就班的实行下去,最终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本书教给我们的确是:光用“脑”分析是不够的,对于那些冰冷的,没有感情的数据,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环境不同,从中得到的信息不同,所以大家的感觉也是各部相同的,所以大家才会对变革抱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变革的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也就是说,通过“心”去变革比通过“脑”去变革要更有效得多。希望组织通过“目睹”和“感受”,激发出这样一种情绪:消除抵制变革,自满,恐惧等情绪,营造积极而又紧迫感的变革的情绪,建立有利于变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
在《变革之心》一书中也举了许多例子,其中一个小例子—客户愤怒的录像带。
一客户抱怨某公司产品,声称向该公司提过多次,无人理会。该公司的负责人对客户解释说,可能是他们的员工不认同他们的抱怨。为此该负责人派了几名员工带着摄像机去拜访这位客户,并录制了一部长约15分钟的录像带。然后回公司后向其他员工播放客户的抱怨,此时,就通过目睹-感受的方式建立了一种紧迫感。大家意识到原来客户的抱怨如此强烈。在观察这盘录象带的过程中,员工会:
1、目睹-得到非常具体的视觉化的信息(而非抽象的数据,比如说“我们的客户中有8%对我们公司的产品不满意”)
2、从客户哪里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并站在客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体会,接受到那些能够影响情感的信息。
通过这种方式使客户的抱怨形象化,在整个组织内进一步放大,从而及时地转化为员工的紧迫感,推动变革的形成。
其实,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人的行为。
变革八步:
第一步:增强紧迫感,最核心问题,并不是抽象的紧迫感,而是如何改变那些没有注意到这个世界正在变化,并因而对自己看到的问题束手无策,或者是并不采取任何行动,而是一味的抱怨的人,如何让人们意思到的确应该改变一下了。
第二步:建立指导团队,核心问题是那些变革领导者们的行为,尤其是如何建立人们对他们的信任和责任感。从而让这个团队来知道整个组织进行变革。
第三步:确立变革愿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从而能够为整个组织的变革确立明确的愿景和战略,对那些只知道如何规划,却不会确立一个能够使组织走向成功的愿景的人来说。行为上的变革是非常剧烈的。指导团队必须为组织变革确立正确的愿景及战略。
第四步:有效沟通愿景,如何使足够的人能够接受上级传达的愿景和战略,并付诸到他们的工作行动中。
第五步:授权行动,重点在于人们如何根据组织愿景来采取行动,因为对于有些员工来说,他们必须要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开展工作。
第六步:创造短期成效,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人们进行变革的信心和士气被不断建立起来,抵制变革的人越来越少。
第七步:不要放松,在取得了一些短期成效之后,必须确立明确的方向和士气,避免自满,骄傲的情绪,保持紧迫感,这样人们会一直不停的将变革的浪潮推向前进,直到实现愿景。
第八步。巩固变革成果,传统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虽然,变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确立了新的规范,传统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仍在,所以必须建立一股新的,支持性的组织文化以确保变革成果能够得到巩固,业务流程能够得到固化,形成新的企业文化。
【篇三:《变革之心》读后感作文】
非常有幸地拿到约翰·P·科特的新著《变革之心》一书,使得我感悟加深,甚至为书中所描述的变革经典小故事所动情。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约翰。P。科特是世界领导与变革权威第一人的地位,其更主要的贡献就在于他说出人人心中都有个口中全无的理念与事实。他精辟、独到地归纳与总结出的领导变革的八个步骤,深入浅出、纲举目张、便于传播,容易理解。为当今各个组织推动内部变革创新的活动,提供了极具实效而又不乏经典的变革指导。
“管理的本质就在于人性与实践性”。其实,变革就是管理价值链的持续创新。是一个组织文化衰落的创新,管理结构老化的创新。尤其是组织内人性的真实需求与实践活动的情感行为模式的创新。当外部环境及组织发生剧变的时候,管理者必须持续地领导一个组织的变革。问题是,我们要领导一个怎样的变革?我们要变革成什么?实施什么步骤来取得变革成果?领导变革的本质是什么?
而《变革之心》告诉了我们,变革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困难的是变革领导者的观念与视角的改变,正如猴子不能总爬在树上,它得跳下地来才会变成人一样,手和脚的功能区别一定要在地上才能完成,这是一个自然规则。管理要按人性的本质,按实践的活动规律进行管理。深入研究人性内心的真实活动需求,并进行相应的管理,而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是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规则相符合。
变革的管理活动,就是要求领导正确的事,员工才会把事做正确。就是要深入去了解那些身处前线拼博的员工们的感受,知道他们想些什么?变革才能有所为。我们每天每事就是工作和生活在目睹—感受—改变之中。我们组织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如果是亲自目睹的,都会产生这种感受并影响自己的内在价值观,都会决定自己对事件的判断与行为。这个逻辑是千万个人都随时会经历的。这与看到的一些管理数据,进行分析思考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工作手套的小故事一样,演讲、文件要求再多也没有解决问题,而一次“手套”展示,悬殊的采购价格,足以令到所有的人目睹而震惊,这种“小展示”带来的“大变革”,更进一步证明了“少就是多”的原则。改变人们的行为要从人们的感受开始,变革就是要改变人们的情感,改变人们的原有习惯和行为,从而改变整个团队。领导变革成功要从简单开始,到简单结束,始终围绕从心开始,变革就能成功。因而,变革要从员工的人性、情感和心理需求去找到答案。
《变革之心》告诉了我,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去激励别人,改变别人,但可以创造一个使别人受到激励的环境与氛围。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自身的造血机能,一个组织也都具有变革的造血机能,但需要变革者创造一个发挥造血机能的造血机制和环境。变革的目的是为了使组织发展,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员工能发自内心地跟随变革团队,愉快地为变革贡献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只有员工把变革当成是一种快乐时,手上的工作才会做得轻松,如把变革当成是一种指示、命令时,手上的工作就会变成一种苦役。那么,有谁会去服苦役呢?因而领导变革不是发布变革公文,不是依靠少数人的权力资本,不是行政命令,而是要创造一个使员工能体验挑战的价值,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常的事的良好环境,只有大多数认同的变革行为,才能形成文化的力量,才能成为新文化新习惯并进而被长久的固定下来。
《变革之心》中的34个真实变革的经典小故事,处处体现出一种境界,面对现实真相是领导变革者的首要责任,无论是从组织发动,创造紧迫感还是确定变革愿景,有效进行深度沟通,充分授权并创造短期鼓舞人心的业绩,一切都是围绕现实的实践而展开的,充分了解员工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了解组织内部各层员工的非权力状况,体会员工对愿景的目标向往,是领导变革者需要关注的。基层员工非权力,改变他们的感受如果是正面的,则他们就成为组织最坚强的盟友。反之则成为组织最强大的对手。组织不能以任何形式要求员工对变革的忠诚,员工也不欠忠诚。员工的忠诚产生于对领导团队行为的认同与信任,产生于领导团队自身的道德、信用与深度沟通三大要素。
因此,《变革之心》告诉了我这一基本规则,要推动组织尤其是组织的大规模变革,应该先清楚地了解组织内员工的内心感受、真实需求,应该以人们实践活动规则为准,而不是单纯的依靠命令、分析数据。

第二篇变革之心: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作文

【篇一:走在最前,落于最后】
有的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最痛苦。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而另一种则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可是,我并不认为走在最后面的人最痛苦。
生活速度的加快逼着我们也不得不加快脚步,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试着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呢?想想有多少的富士康的员工因为压力而选择自杀。何为压力?不过是人与人相比,落后的那个人感受到的痛苦。生活那么美好,仅仅因为走在别人的后面而选择了最愚蠢的方法。我想,如果他们愿意用乐观的心态面对落后,那么将会有多少的家庭可以继续快乐的日子。为什么什么事总要争第一呢?走在最后的人也许到最后也会一鸣惊人的。别为你的落后感到痛苦,落后只是为了让你更好的前进。
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心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难道失败了的人就是最痛苦的人吗?不,不是这样的,看看现在在轨道上行驶的那么飞快的火车。几百年前人们还在马车时代,当时史蒂芬将他第一次发明的火车在轨道上试行,当时一辆马车的速度都超过火车的速度,于是人们各种嘲笑、百般讽刺,认为史蒂芬的火车只是一堆烂铁,可史蒂芬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他并不为失败而感到痛苦。在他的无数次试验下,火车终于问世,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马车早已不见踪影。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史蒂芬为自己的落后感到失望,痛苦,也许也就不会有现如今的成就。
走在最后的人未必是痛苦的,人生总是要面对大大小小的失败,如果只是因为一次失败而痛苦,因为走在最后而痛苦,那么我们的人生岂不少了很多的乐趣,落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前进。
时间会忘记很多人,但是时间不会忘记那些蓄势待发的人。也许,朴树这个名字很多人是最近才听说的,作为一名歌手朴树的歌真的是少之又少,十年前的一张专辑,现如今的一首《平凡的路》,整整相距十年,十年里朴树应当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可他并不为此感到痛苦,而是蓄势待发,等待那个一鸣惊人的机会。落后的人也许是个幸福的人,未必是痛苦的人。走在最后,也许会看到不同于最前面的人的风景。
现在我们是祖国呵护的小树,未来我们将是祖国富强的栋梁。落后是常有的,有时候走在最后面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你现在正走在最后,请不要痛苦,作一个乐观的人,蓄势待发,等待着一鸣惊人。
【篇二:走在最前,落于最后】
不要总羡慕那些站立云端之上的人,其实站得太高更容易跌落,他们害怕跌落,不要总轻视最底层的人,他们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所以说,世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端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的人。
一条犹如长龙的队伍,第一个人很快地就买到了物品,而最后一个在焦急不安中等待着。第一个之所以能是第一,说明他必须比其他人来得更加早,他在害怕,担心:“我还会不会是第一个。不是怎么办?”最后一个人痛苦地等待,他在恐慌,害怕,等轮到他了是否还会有,轮到他了是不是变凉了变烂了变质了。
中国经济日益迅速发展,超越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美国一直在干预中国,总是企图破坏中国。这是为何,为何美国会如此,甚至还发出了“中国威胁论”。美国世界最强国,站立云端,位居世界第一的宝座。但美国是处在痛苦中的,他在害怕,害怕自己不再位居第一,总是警惕着防止着他人。而非洲一些国家早已落后世界队伍,落后于最后。他们更是处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忍受着饥饿、寒冷、疾病等一系列常人无法熟知的痛苦。身处云端,走在最前,便就幸福,便没有痛苦吗?不,他们最为痛苦,害怕跌落,时刻防范着保证着脚下的位置。落于最后的人就无忧虑吗?不,他们最为痛苦,忍受着种种苦难,轻视,承受着最为巨大的压力。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莫过于此:身处云端、害怕跌落;落于最后,压力巨大。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啊,相煎何太急!曹丕、曹植都是曹操的儿子。曹操死后,曹丕继承父业,建立魏。正所谓“最前面的人”。曹丕却处在痛苦中,害怕兄弟夺权,便命曹植作七步诗,若作不出来,便要杀他。至亲兄弟却如此,不就是因为曹丕身处云端,害怕跌落。身处云端并不幸福,却最为痛苦。害怕跌落,因为不知道下面是不是无底深渊呢!
好比学生,第一名的人总是害怕被超越,虽然第一总会喜悦,但也最为痛苦。最后一名的人得面对家长、老师,在巨大的压力中痛苦徘徊。世界上最为痛苦的两种人:第一名、最后一名。
大雁南飞,带头的大雁会时刻担心后面的一群大雁是否都有跟上,最后一只会害怕跟不上,丢了路,回不了家。群雁南飞,二雁最苦,第一与最后。
世界上最痛苦的两种人便是身处云端的人,他们害怕跌落;落于最后面的人,他们承受巨大压力。正所谓“最穷人”与“最富人”。“最穷人”每天都在忧虑生活问题,“下一顿呢?下一顿怎么办?”最富人每天都在担心,“钱藏哪儿,被偷了怎么办?”
不要落于最后,勇往直前;不要担心跌落,并不是云端之上风景最好,你便不会痛苦。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两种人:走在最前;落于最后。走在最前的人跌落也没关系,沿途风光无限。
【篇三:痛苦的价值作文】
如果说走在最后的人痛苦是因为自甘堕落而遭人嫌弃的话,那么走在前面的人痛苦则是因为思想超前而影单影只。前者不值得同情,后者却令人敬仰。如果人生注定服一场西西弗斯式的苦役,那我将毅然选择走在众人之前,孤掌难鸣,却又始终孤芳自赏。
一如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这个把哲学称之为“爱智慧”的老人,在端起毒酒的那一刻,仍担心他逃亡之后不能指导青年,于是,在雅典民主苏醒的前夜,他慷慨地将毒酒一饮而尽。
他是痛苦的,他甘愿成为别人知识的助产婆,产妇却临阵脱逃;他乐意为时代奔走效劳,从街市到角斗场,从庙宇到爱琴海,可时代却要了他的命。但无疑,他又是幸福的,一个清醒的先驱者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被误解有何妨?历史的车辙自会留下清晰的谁是谁非;被赐死有何妨?时间的潮汐自会将智慧的贝壳冲到人们脚下。“希腊三贤”烁古耀今,他,他的学生柏拉图,他的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哪一个没有痛苦地咀嚼过独行的凄凉,哪一个没有重新迈下坚定的步伐呢?
我想到了同时代的孔子,历史总有那么多巧合,以至于让人觉得是个玩笑,我常想,如果两位大师隔空相遇,他们会有着怎样的时空对话呢?他们会说到哪些话题呢?至少,他们会说到痛苦,比他们的时代还早出生了几百年的痛苦,但最多,只会一笔带过,他们不会诅咒痛苦,反而会欣然于这痛苦的价值,一种超越了生命长短、个人前途、他人评价的价值——他们改写了历史,或者,创造了历史。
处在一个蒙昧昏聩的时代,是一种痛苦,但保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不做无知无觉的蝼蚁,就有价值;置身于一群迷乱狂狷庸人中,是一种痛苦,但存有一份济世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使命,就有价值。说到底,痛苦莫过于肉体上的摧残刺激肾上腺的连锁反应,与独领风骚而兼济天下的精神愉悦相比,不值一提。
带着真理与价值一路领跑,总让人心醉神迷。所以,亚历山大才会慕名去拜访那个自囚于大瓮的第欧根尼,后者轻蔑的回答他“别挡住我的阳光”,但这位大帝国的君主仍然说:“我如果不是亚历山大,那我就愿成为第欧根尼。”
那么我们呢?今生,我们是不能做破翁里的第欧根尼了,但我们却可以执着地寻找人生的“阳光”;我们是做不成列侬和小野洋子了,我们不能承受舆论对裸替反战的一切争议,但我们却可以内化其精神,用其他形式为和平出谋划策;我们也做不成时代先驱孙中山了,但我们却可以敢为天下先,做深入一线的新闻记者,做冲锋在前的打假斗士,做不跟风、不害人的老实买卖,做不陈腐、不懒惰、不沉默、不苟且的中国人。
如此,痛苦,还有价值,还有快乐。
【篇四:最痛苦的人】
有人说,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对此,我同意。
换种说法,最痛苦的两种人无疑是成功者和失败者,若说失败者痛苦,许多人会相信,但说成功者痛苦,大多数人是不信的,那么我说几个人:凡高、爱迪生。凡高无疑在艺术界是出了名的,可是他生前画作无人问津,死后才渐渐有名,他不痛苦么?不,他痛苦,饥寒交迫的生活以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荣誉,他无疑是痛苦的人。而爱迪生,纵然他生前享受到了名与利,但因幼时研究而聋了的一只耳朵,哪一次,不是他心中隐隐的痛呢?
古往今来,外来新奇的东西首先引起的不是惊叹而是排斥。在秦国走在时代的最前面的人,无疑是商鞅了,他主张变法,这一来,引起了贵族的极大不满,他承受着非议以及巨大的痛苦,最后被车裂而死,这和欧洲主张“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和“地球是圆的”的人,是一样的,他们走在了时代的最前面,用一种哀戚的眼神远眺未来以及可悲的过程,他们或天资卓越,或不满现状,或壮志难酬,或苦苦挣扎,都化为了历史的一声叹息,他们无法得知自己对后世的影响,只能看见自己形单影只地站在世上,承受着莫大的痛苦。
都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一类人,他们亦是与行走在最前面的人有着相同痛苦的人——走在最后面的人。
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全球漫延。中国的闭关锁国无疑让他成为了走在最后面的人,紧接着,列强用先进的科技打开了这扇大门,落后的国人,遭受着怎样的屈辱,怎样的痛苦?
世上最痛苦的人莫过于两类,走在顶端的人与走在底层的人。
走在顶端的人,位居高位,有“高处不胜寒”的寂寞;走在底层的人,身处沼泽,有如蝼蚁般卑微。
世上最痛苦的人,莫过于两类,在山巅的人和在山脚的人。
古时,帝王位居高位,却要时刻担忧权政变动,百姓身处下位,也要担忧赋税与战争。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是有丰功伟绩的圣人,是饥寒交迫的乞丐,是年逾百岁的老者,是先天夭折的婴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是卑微不堪的奴隶,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亦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篇五:领先与落后】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也许会有人觉得走在最前面的人哪里会最痛苦?不都是让人敬仰的对象吗?但我觉得走在最前面的人往往也是最痛苦的。
正如一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猎人们往往把枪的准心对准鸟群中的出头鸟,因为出头鸟附近不会似鸟群中那样繁杂而不易瞄准。一般在鸟群中,出头鸟和落单的鸟所承受天敌危害的风险远高于在鸟群中,而这些也恰恰是它们最为痛苦的地方。
在国际马拉松,环法自行车赛中,冠军永远不是领队的人,恰恰是在中游一个也许是个默默无名的选手,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都不会当“出头鸟”,甚至最后时刻才绽放光彩,夺得头筹。每当我们跑步时,当“出头鸟”所受阻力很大,多花力气才能前进,紧随其后的人往往不会遭受很大的阻力,尤其在大风中最为明显。比赛中,紧随领队的选手不会落下队伍,有着前面的目标才会快速前进,而最后一位选手往往因与第一相距太远而心灰意冷,丧失斗志,又背负倒数第一的痛苦,就再也追不上大队伍。从这里看出,走在第一位与走在最后的往往是最痛苦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见证了各个王朝的盛衰,各个王朝都是开国皇帝尽心尽力,算尽心机开辟出来的,身上经历痛苦绝对多,而末世皇帝往往就会因亡国而悲伤,被世人所不齿。就如蜀国开国皇帝刘备,厮杀一生。在三国初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三番五次险些丧命,之后又痛失结拜兄弟,为其报仇,却又在白帝城托孤。这戎马一生的“领头人物”无疑是最痛苦的人。蜀国的末代皇帝刘禅,就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刘备费心费力开辟的大好江山被他享乐,不顾朝政所断送。给后人留下“扶不起的阿斗”的笑话,为后人所耻笑。
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说“笨鸟先飞”。笨鸟虽然最痛苦,但当出头鸟,拼尽全力飞翔,也有可能成为别人的盘中餐。
也许有人会想当领头羊,但往往换来的却是最痛苦的感受,有的人会不思上进,却换来他人的嘲笑,被社会所抛弃。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要走的平凡之路,虽然痛苦但也要逆流而上。
【篇六:茫茫人生路】
面对人生这条路,有的人有感而发。认为:“走在最前面的人和走在最后面的人最痛苦。”这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两种人。
鲁迅先生曾说过,路是人用脚踩出来的,世上本没有路的存在,只因有开创者的贡献,才会有后来的幸福生活。
贝多芬著名的德国音乐家。他耳聋没有听觉,却沉迷于音乐,执著追求。可知,听不到声音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幸的事情。面对不幸贝多芬对自己说:“无论怎么样,我都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就是在贝多芬这么执着的坚持下,贝多芬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交响乐。最为出名的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如果没有贝多芬对自己迷茫人生的坚持乐观,就不可能有这样种新的音乐形式产生。假如,贝多芬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那么还有可能产生交响曲吗?没有贝多芬的抛弃自己的痛苦,哪有后来的成就。正是因为抛弃自己的痛苦,才有交响曲的产生。一种交响曲,贝多芬不知尝试了几千几万遍。几千几万遍的痛苦,贝多芬忍过去。没有忍受痛苦,怎么能走上最前路呢?
一谈到千手观音,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吧!千手观音的表演者都是聋哑艺术团的演员。可她们是怎么创造出令世人坚起大拇指称赞的艺术呢?原因就只有一个,因为她们不怕吃苦,不怕累,忍受超过常人要训练的次数。虽然训练十分痛苦,但是没有经历痛苦怎能创造出世上独一无二,独具特色的舞蹈表演呢?要不是聋哑人的坚持不懈忍受痛苦,怎会创造出这种首创的舞蹈表演呢?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曾讽刺过自己是最愚笨的蜗牛,他考过三次高考却始终没有说过放弃。别人都考上大学了,他却没有放弃。他也有梦,有志气。我们也可以称他为走在最后面的人,俞敏洪相对于已考上大学的同学来说算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为了实现理想,俞敏洪努力拼搏,艰苦奋斗。这只蜗牛虽然走很慢,但是它有理想,它有抱负。有朝一日超过伙伴。假如没有俞敏洪的努力奋斗付出比别人更多努力的痛苦,就不会有现在的俞敏洪。
是啊,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若想取得一番成就,必须经得起痛苦的考验和磨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篇七:这两种人其实不痛苦】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走在前面的时候,当然也有走在最后面的时候,可那时候我们真的是痛苦的吗?也许有人说,哥白尼坚持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这是为科学前进付出沉痛的代价;也许又有人会拿出“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古训来证明,但仔细一想,走在最前面或最后面的人,其实并不痛苦。
走在最前面是一种荣誉,是对自己努力的一种肯定。每一届奥运会入场式,最吸引人的都是各个代表团的旗手了。每个国家和地区对旗手的选择十分慎重和严格,它不仅是对该运动员成绩的肯定,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优势运动项目。能成为走在最前面的人可谓是一种荣耀。当他们高举着本国国旗时那自信、自豪,满带幸福的笑容告诉了我们:他们并不痛苦。相反的,他们挥挥手,在前面收获了快乐。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美国内战爆发的第二年,中尉阿瑟所在的团奉命向一座陡峭的高地发起冲锋,因受到猛烈的火力压制而节节败退,然而阿瑟却带领了一名旗兵出现在山坡上,一步一步向前进,士兵接连倒下,而阿瑟却拿起士兵手中的军旗,毫不畏惧地继续前进,冲到队伍最前方并高声呐喊:“冲啊!”部队如大梦初醒的雄狮冲上去夺得了高地,阿瑟却精疲力尽地倒下了,成了团里的英雄,成为北军中最年轻的团长和上校。他这种不管前方有多险阻还勇敢前行的行为令人赞扬,阿瑟走在最前面,可他并不痛苦,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走在最后面的,他们的精神值得后人敬仰。他们并不代表落后,我们需要走在最前面的人,同样也需要走在最后面的人。缺乏走最后的人,我们的社会将变得不完整,很多事情无法顺利进行。在古代的中国军队作战时常有出现一种现象:在部队撤退中时一部分士兵在后面阻挡敌人,让大部队撤离,这一部分士兵便是走在最后面的人。然而,他们不为他们处于最后而感到痛苦。他们认为将军让他们在后面阻挡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当他们牺牲了自己而让大部队顺利撤退时,这种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会一直被人们记住,谁说他们是痛苦的呢?
我想,走在最前面的无疑受瞩目,但走在最后面的同样可以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篇八:进退两难】
人生百味,苦便是一味,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进退两难,或冒失急进,或优柔寡断,就会产生痛苦。
飞行,人们从有思想开始便一直梦想的事。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为这个梦而丧生,纵观飞机的发展史,那些走在最前面的人,或坠落而死,或爆炸而亡,直至莱特兄弟的出现,人们终于登上了天空,世人只知莱特兄弟,却不知那个从山崖上一冲而下,滑行了几分钟的“鸟人”,鲜血在破旧的街道上流淌,一将功成万骨枯,走在最前面的人最痛苦!
中国,屹立在东方的一条巨龙!夜郎自大的清政府,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世界的中心,便以西方科学技术为“巫术”,闭关锁国,被世界远远甩在身后,直至鸦片战争爆发,烟花四散,英国的坚船利炮也在进攻,走在世界之后的中国已无力反抗,签下了不平等条约,落在最后,就会挨打,国耻并没有就此结束,紧接着的甲午中日海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更是撕烂了清政府纸老虎的面具。只有不停地前进,才能不痛苦,为人也是,每天无所事事,没有目标,成绩便也会一落千丈。
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等一位位科学先驱,他们创下了很多伟大的贡献!在先辈们的一次次失败中,他们总结出规律,得出自己的结论,经过失败和实验,检验出一条条直理,正是他们的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牛顿曾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呀!如果没有伽利略等物理学家的勇于探索,牛顿不一定会发现经典力学定律,正是那些走在最前面的人,给了我们启迪,因为有他们的经验,我们才少走弯路,走在最前面,至少他们曾做过第一人,虽败犹荣。
我认为走在最后面的人最痛苦!
“当你认为你最有智慧,其实你还很愚昧!”走在最后面的人,不知前面有大佬,只会人云亦云,不懂得创新,甚至认为自己是在最前面的,因为眼界的局限性,而造成智慧的局限性,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看不清,又怎能不痛苦呢?
做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吧!如果碌碌无为,不如努力一下,去做走在最前面的人,尽管会有痛苦,只要坚持,相信可以成功!
【篇九:走在最前,迎接希望】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的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走在最前面的人最痛苦,因为他的眼前已经没有人,没有超越的目标,失去了再向前的勇气……这种人更痛苦!
我看未必,既是这样,为什么那些落后的人拼命想超前,就是因为这些人不甘落后,他们想企及最前面的人,却达不到……这种人才更痛苦。
巴基斯坦穆斯林区的一个小女孩马拉拉。在她11岁时,塔利班入侵,他们不允许女性接受教育,甚至要求学校校长关闭学校(即马拉拉的父亲)。但马拉拉不畏强权,誓死要保卫女性的受教育权,用日记型评论向BBC控诉。不料被塔利班人知道,马拉拉开始长达四年躲避塔利班人追杀的生活,有一次,塔利班人射中马拉拉四枪。她的生命危在旦夕。此时引起英国政府的关注和国民的反抗,马拉拉终于做到了,即使她留下严重残疾。
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是马拉拉为了保卫巴基斯坦女性受教育权,走在了所有人最前面,才为后面的所有女性同胞创造福祉。即使她为此受伤,但她仍是幸福的,骄傲的,因为她在最前面,为后面的人播洒教育的光芒。
试想,如果不是马拉拉敢于走在最前面,那所有女性只能生活在最后面的黑暗,她们看不到前路的光芒,不能接受教育而充满痛苦……
亚洲首富马云,是个司空惯见的名号,为什么他今日取得的成就能被亿万中国人仰慕?
因为他走在了最前面。马云曾说,自己不是天才,头脑也不比很多人聪明。但他敢于尝试,洞察商机。马云首先在互联网上开创天地,他的起点先于所有人,虽然一开始的创业遭到很多挫折。但他仍然不退后,一步步往前,直到现在遥遥领先。
现在有很多人在互联网寻求商业机会,但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强大,他们只能走在最后面不断发掘,愈挫愈勇。可能他们在后面走的很辛苦,也无法再取得不多成就,他们的心充满痛苦而压抑。
我们要走在最前面,太阳也在前方,前方如同太阳,充满光芒与希望。
【篇十:放好心的位置】
痛苦与幸福是对立的,但他们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能放好自己的心的位置。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们不懂得如何放好自己心的位置,以致于产生这种片面见解。放好心的位置,你会发现最前与最后都是很美的,很幸福的。
爱迪生——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发明上千种东西,他可谓是在这些领域走在最前的人。但是他却不感到痛苦,在他千百次失败后,他依然面带笑容地去全身心地研究。当他看到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亮起来的时候,他忘记了自己的失败的痛苦,脸上洋溢的是成功后幸福的微笑。这就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不以自己走在最前面而痛苦,相反他们感到的却是欣慰幸福的微笑。他们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他们以自己是最勇敢的先锋而感到骄傲而体会到幸福。他们放对了自己的心的位置。
在中国古代作战中时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他们撤退时有一部分人在后面阻挡敌人,让大部队撤退。这一部分军人便是走在最后面的人。然而,他们不为他们是最后的队伍而感到痛苦。他们认为将军让他们在后面阻挡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曾经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的确他们感到很幸福,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完成任务——保护大部队安全撤离。他们以自己胜利完成任务而感到幸福。因为他们也学会了如何放置自己的心,如何让心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人走在最前面,也必然会有人走在最后面。我们不应该因为位置的好坏而去衡量自己的利害得失。我们应该为我们能够处在这两个特殊的位置而感到欣慰,而不是所谓的痛苦。我们不能纯粹地用眼去衡量这个世界,而应该学会用心去衡量它。
领头雁为自己是队伍的领军者而幸福;雄鹰为自己是垫后者而欣慰。我们人类同样要学会去正确看待它。我们要放好自己心的位置,洗去那痛苦的愁容,焕发出幸福的微笑。
【篇十一:先驱之乐远胜于苦】
人常说,天塌下来最先砸到个最高的,而灾祸突袭的是走在最前的,走在最前最痛苦,我对此并不苟同。古往今来,先驱明知先行苦却毅然前往,也许在他们心中,披荆斩棘为人引路的精神之乐远大于肉体之苦。
贝多芬说:“创造就需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先驱不以遭受磨难为苦,正因为他们把苦难当成前进的跳板、当成鞭策其不断前行的动力。变法先驱商鞅,假若当初以颠沛流离为苦、以舌战群儒来坚定秦王变革之心为苦、以不断遭受骂名为苦而放弃变法,何以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最彻底的改革家,最终使秦国脱胎换骨、称雄天下?电学先驱爱迪生,假若当初以通宵达旦工作为苦、以上千次的实验失败为苦而沮丧放弃,又如何能历时10年发明电灯,使人类永远告别黑暗?又如何能毕生发明专利超过2000项,使人类得以享受电报、电话带来的便利和留声机、电影带来的快乐?先驱不以身心磨难为苦,而以此换来事业的成功为乐,我等何言先驱最苦?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卓越者一大优点是在艰难的困境中百折不挠。”的确,先驱既然能劈波斩浪、只身前行,就必有其过人的心智、能力和魄力。开创了我国网络新时代的马云,作为中国网购行业的先驱,敏锐的洞察力和面对危机丝毫不乱的承受力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专家评论说:“马云对很多年轻人、创业者的意义,并非只是天马行空的商业创想力,也不仅是驾驭一支老团队一直往前冲的领导力,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影响力。”马云自己也说:“我从来没想过我比别人幸运,我也许比他们更能坚持。”正是非凡的创想力、领导力、影响力和意志力,让马云能从容应对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群殴”,让阿里巴巴走出网络泡沫的严冬。
先驱不苦,因为有实力做后盾;先驱不苦,因为有足够的自信视一切困苦为等闲!在挑战中收获百折不饶,在挑战中收获丰富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乐事?
巴金曾说:“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先驱能以苦为乐,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信仰。信仰能化为利剑,让先驱毫无畏惧、勇往直前。因为有著史立说之信仰,史学先驱司马迁才能忍受宫刑之辱,在屈辱中完成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因为有为苍生谋幸福之信仰,“华夏第一人杰”谭嗣同才能视死如归,行刑前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先驱意志坚定、信仰高尚,所以一切苦难都已化作胸中豪迈、幸福与自豪!
谁言先驱苦?先驱在痛苦中磨砺自我,在痛苦中丰富自我,在痛苦中实现自我价值,先驱之乐远胜于苦!

第三篇变革之心:秉持信念济沧海

中山先生一段话语虽朴实无华,却含义丰富意蕴深长,字字句句都敲击着我的心门,令我深思——在中国变革发展的潮流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惟有顺应时代需要,不畏险阻,始终秉持信念的勇士方能脱颖而出。
一斑窥豹,一叶知秋,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那些推动中国发展的文人巨擘,譬如散发出“自我作古空群雄”气概的吴昌硕。“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在那个的文人画被标榜高雅的年代,文艺大师吴昌硕衰年变法,不满陈腐的传统画风,更忧虑中国画界日渐颓靡的趋势,用西洋红画花卉,虽遭世俗鄙夷和嘲讽,但毫不畏缩,执著于自己毕生的理想,倾注心血于推动中国画发展复兴的追求,秉持胜利之信念,变水墨为近彩,浓墨为重彩,极为老到地在“雅俗”之间把握分寸,终于渐渐取得世人的认可与尊崇,更助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向前迈出一大步。
周国平曾说:“每个人都是一位朝圣者,每个人坚定匍匐的朝圣之路便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时代变革固然是一条漫漫长征路,但古往今来,总有那么多仁人志士坚定地走在这条朝圣路上,勇往直前,始终怀有炽热的信念,他们也因而彪炳史册。
“情贵淡,气贵和,惟淡惟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一代思想家梁漱溟坚定立场,不畏强权,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大转型。“人一定要有一颗饱受苦难却高贵的心”,摩西毅然放弃王子的尊贵身份,带领子民走出黑暗腐朽的时代,推翻旧王朝的暴虐昏庸,在世界文明变革史及人类精神文化上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龙应台娓娓道出“人就像散落一地的沙子,惟有共同发展的信念,顺应时代的思想才能将他们串联起来。”我想,秉持信念,顺应潮流,拥有气逾霄汉的勇气的人方能引领社会变革。
观望当下,现实令人无比惊喜,越来越多的人秉持自己的信念,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正如钱钟书先生从不接受任何记者采访,在自己庄重宁静的世界里用笔杆直指中国文化的弊端,丝毫不畏惧权威,敲击着读者的灵魂。北岛辗转世界,抒写心灵,虽屡遭打击,仍不忘对祖国的拳拳之心,殷殷之盼。
正如《活着》中所说:“怀着不移的信念,执著追求,指引时代之方向,方能体现出眼泪的宽度和丰富。”现实不就是这句话的映射吗?只有坚定立场和信念,凭着兼人之勇,方能成就个人乃至国家变革发展之伟业。

第四篇变革之心:辛亥革命观后感500

【篇一:观《辛亥革命》有感】
这是一次伟大的革命,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我看到了!看到了中华儿女们的自强不息,看到了英勇奋战的精神!辛亥革命牵动着多少中华人民的心呀!我激动地说了一句:“我是中国人!”
电影一开始是一位妇女,她戴着枷锁一步一步顺着围观观众开辟的道路走着,她步伐刚劲有力,她说:“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球瑾始。纵使世人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蕃赴死,正因为回答革命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创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我此蕃赴死,是为革命。死并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我不由得感动,她是多么的伟大呀!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这看似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它有那么不平凡。就在这一天,武昌城城头一声枪响,它预示着革命第一次的成功,也宣告清王朝的灭亡!武昌首义前后,无数革命烈士洒下了热血,舍生忘死的精神令我敬佩!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当年的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先生说: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变命运,为天下人谋取幸福,是许多年轻人用生命的代价换取让他活着的人更好的活着!”
“革命”是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强大的目标,这目标,将会是你人生的“革命”!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作文500字】
《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是由电视剧转过来的。我看这一部电影也是有原因的,老师让我们在国庆假期看一部爱国电影并写观后感,爸爸妈妈也让我了解一点中国历史,所以我看了这部片。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新世纪电影城观看了辛亥革命这一部爱国电影。刚刚进了新世纪电影城的六号放映厅,电影就已经开始放映了。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晚清末年,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良派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决心以革命推翻清政府、结束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更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
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我深深的感觉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更上一层楼,将来为祖国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篇三: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作文】
2011年12月13日晚上,我和同寝室的同学一起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我们第一次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地看了这部历史性的电影,身为90后的我们,其实并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但是能和室友一起看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从而也从电影中了解了中国过去100年的历史和曾经那些伟人所做的一切。100前的中国还很落后,在广州起义后,大批革命骨干壮烈牺牲,其中电影片段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喻培伦身装炸弹,牺牲自己的生命与清朝士兵同归于尽,来建立新中国,还有林觉民在被俘虏后,他虽然脚被锁链铐着,但他依然表明自己改革的观点,而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骨干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革命。
1911年10月10日-2011年10月10日,整整一百年的时间,毫无疑问,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莫过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只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真正了解其意义的又有多少?我们的纪念不是为了忘却……现在崭新的社会是用无数淋漓的鲜血和别无选择的伤痛换来的。而我们现在做的只能是纪念那些伟人,向他们的行为致敬。也许现在我们还是会问革命所为何事?电影中的各位伟人给了我们答案:
在绍兴被杀害的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为了给天下的孩子造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黄花岗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革命是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孙中山认为革命是让社会进步的理念更深入人心;革命是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不再做任何人的奴隶;革命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候,在任何一个心里,永远——都不再惧怕列强,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东方,这就是革命的意义。
而生在当代的我们所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眼前美好的生活。记住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在这旅途上有你,也有我。
【篇四:辛亥革命观后感】
你联想过生命的价值吗?你知道现在美好的生命是用什么换来的吗?我想谁也忘不了,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妇女孩子们;谁也永远无法抹去,记忆中那些抗日战士们的热血牺牲。这些事虽然早已过去,但却是一件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感到愤怒的事。不仅仅是抗日,还有清朝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悲惨现象。
清朝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一些国家联合起来,趁虚而入。整个皇宫,甚至整个中国一片大乱。慈禧太后带着小皇帝和一群大臣,一边灰溜溜的逃到西安,一边还派人把土地割让给外国洋人,说到这里,我想你肯定也会愤怒万分。愤怒外国人的可恶;还有当时清政府的腐败程度。没错,我当时也是握紧了拳头,为那些死去的烈士,和过着像地狱一样穷苦艰难生活的老百姓愤愤不平。
在一声声战斗的号角声中,第一次起义打响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起义者们的失败,鲜血染红了整块地方,大海变成了血海,到处都是尸体,惨不忍睹……
经过一次深刻的教训,起义者们再一次保卫自己的家园,使得天下平安,一次大乱化险为夷,但失去的,却是多少同胞……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珍惜,为将来保卫祖国,做一个良好的前程……
【篇五: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500字】
最近学生党支部组织观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电影真实再现了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由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无数仁人志士是怎样在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以及追求民主共和的迫切愿望的驱动下矢志不渝的进行革命的。该影片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作,虽然辛亥革命在当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但我们都知道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封建帝制的推翻,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民主与共和。
印象最深的是林觉民等一批热血青年为大家舍小家的气概。正如影片中所介绍的,他们中的一些,只要他们自己愿意,是完全大可不必卷入到这场革命中,而过衣食无忧的日子的。但是他们没有,为了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同胞,为了民主与共和的理想。想想自己,在累得时候,不免会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什么总给自己设定那么多目标,自己难为自己呢?看了这部影片后,发现自己更深刻地理解了一个道理:一张纸很容易被风吹走,但一个生命却不会,因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顺从。人们所追求的应该是真善美,而不是安逸。人类应该不懈奋斗于与腐朽落后不公的抗争中,也应当有意识地去扩大自己生命的格局。
中华民族的复兴任重道远,我们要继续继承和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祖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六:《辛亥革命》观后感】
电影《辛亥革命》讲述的是我们国家由封建国家进入现代国家的那一段历史:
当神州大地处于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末期,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青年,为了中华名族的自由与民主,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他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它的领导人就是受人敬仰孙中山。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斗士们众志成城,经过鏖战,武昌起义以胜利告终,随之产生连锁反应:湖南、江西、山西、云南、陕西五省宣布独立。不久,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孙中山先生的智慧、大度和谦逊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推崇,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宣布就职,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是一场人民的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为重振中华铺平了一条崭新的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看着电影,我的耳边又响起那轰轰烈烈的枪炮声、呐喊声,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一副副英雄的面孔……如果没有他们为真理、民主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妻别子、心怀大爱、舍身赴死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以屹立世界。”辛亥革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
【篇七: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片场的灯已重新开启,电影《辛亥革命》已经播映结束了,但那滚滚的硝烟,那慷慨激昂的话语,却仍萦绕在我的心头。
难忘剧中孙中山先生说的那一句“前线赴死易,唤醒生者难”,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怎样的无奈啊!流血牺牲又有何妨,又有何惧,但怕只怕这些也只是徒劳无功而已。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可牺牲却总要有价值,要达到一定的目的。但那时的中国早已腐败不堪,清廷因循守旧,粉饰虚张;人民愚昧盲从,苟且偷生。这样的国家,是一定要有人来改造了!
战场上,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无数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无怨,亦无悔,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清醒,换来国家的富强! 就像宋庆龄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可它已经沉睡太久了,现在是该醒过来了,是该重头收拾旧山河了!那种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任人宰割的时代终于要结束了!于是,辛亥革命便拉开了序幕。
战争的硝烟已然四处蔓延开来,无数的人倒在血泊中,他们倒下了,但在他们身后,又站起来了无数人,又有无数人前仆后继。他们有的家境殷实,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即为人父,但面对肩上的责任,他们毅然抛家弃子,勇于挑起!
但让他们如此舍小家,顾大家,除了责任,还有信仰!
信仰让他们舍生忘死,信仰让他们不顾一切,信仰让他们无所畏惧,信仰让他们勇往直前!
这,便是信仰!
国内,革命党人冒死进军,而在国外的华侨也并未停止斗争,他们也同样爱着自己的国家,也都有着一颗爱国之心,因此他们也在进行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孙中山先生也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海外华侨的无限感激之情:华侨是革命之母。
海内海外的中国人都联合在了一起,辛亥革命又岂会有不成功之理?正如何香凝所认为的“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它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广大人民中传播了民主共和国思想的种子,促进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新发展”那样。但辛亥革命成功了,同时也失败了,无数革命烈士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统领袁世凯窃取了。就连孙中山在遗嘱内也嘱咐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于是,新一轮的斗争又开始了……
但无论过去有多么辉煌, 亦或是多么不堪,历史终归是过去了,新的21世纪,看我们这一代人如何绝地反攻,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之前列!
【篇八: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看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第五篇变革之心: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字

【篇一: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矗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zhèngxié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埃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台湾那边,落寞的是蒋介石那悲情的身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篇二: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重新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一样,以一个大国的身份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中国成立60周年的前一天,和同学一起收看了电影《建国大业》,使我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建国大业》讲述了新中国建立的艰苦过程,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先烈呕心沥血,与国民党反动派不懈斗争,赢得最终胜利的过程。
影片以抗战胜利至建国前夕为背景,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校场口事件、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影片中依次展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纷纷登场,仿佛把我们带到那个艰难而又催人振奋的岁月中,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先辈。
电影以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的飞机上拉开序幕。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中国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展开了白色恐怖下的血腥屠杀,一大批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杀害。此举遭到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的强烈反对。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一幕戏中,冯将军大白天手持白灯笼闯入蒋介石的府第,要求见蒋介石,被拒绝后。冯将军义愤填膺的说:“这个世道太黑了,我怕看不见。”足以看出当时的时局是多么的恐怖,而冯将军也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李公朴、闻一多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为了zhèngxié会议的召开,奉献了一切,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用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最让人难忘的镜头是,影片中淮海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革命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的消息,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于是,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观众的眼睛似乎也在这一刻湿润了,多么艰难的历程啊。
解放上海,解放军战士打仗累了,没有占民宅,集体整齐的睡在马路上。宋庆龄看到了,看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会胜利。这就是我们最亲爱的人——中国人民解放军。
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翻身做主人,一个崭新的国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电影《建国大业》在毛主席的庄严宣告中结束了,那一幕幕令人振奋的场景,在脑海里久久回荡,挥之不去。
毛主席的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们的党始终站在人民和国家立场上,才能如此海纳百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成其大,成其雄,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看完了《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觉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的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作为90年代后出生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却应更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
建国大业已经结束,建国大业正在进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六十周年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回忆那段历史,追忆那段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由衷地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们幸福安康。
祖国,您如一叶希望之帆,从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中驶来;从神州7号飞船遨游太空的喜讯中驶来;从城市改革振兴的蓝图和乡村富裕文明畅想曲中驶来。于是,我看到春风吹进亿万扇幸福的门窗,听到了“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辽阔的海疆飞驶英雄的战艇,西部边陲又腾起冲天的火箭。漫漫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有过辉煌,有过挫折。勤劳勇
敢的中国人在三代领导人和党中央领导下,众志成城,排除万难,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振兴
中华,壮我国威”的经济建设。
同学们,迎着太阳,秋风送爽,让我们站在古老的长城上以一种深情,以一种豪迈,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端起金杯,痛饮欢庆的美酒,轻轻柔扶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共同祝福我们亲爱的祖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
【篇三: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明星阵容确实强悍,不过说真的,要不是在伟大祖国60华诞之际,这片子不能算个好片子。各大牌的出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的票房不低,事实证明了这点。但又因为如此强悍的明星阵容,使得一般人很容易去数明星,而不是细细欣赏电影以及思考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切,所以个人觉得很多明星的出场没有必要,但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报酬地拍个片子,各大牌的精神还是可嘉的。
如果不考虑政治,我们这些小青年还是可以啃着零食,细数明星脸,看到电影滑稽之处后放声大笑。因为这电影可圈可点处还是蛮多的,比如一开场的李连杰的一句话”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陈坤演的小蒋很酷很有味,为国为父的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国mǔ宋庆龄也很有韵味,展现了国mǔ该有的大方,得体。平常和蔼可亲的周总理居然破天荒地骂手下猪脑子等等都很有看头。
至于电影本身,看来看去就像在看幻灯片,好多细节还没搞明白,当然,貌似这可以原谅,两个多小时把几十年的历史展现好像也没什么更好的方法了。《建国大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标题,当初一看这题就很疑惑,事实又验证了我的疑惑。
建国大业给我们的许多启示倒是值得一究。
影片体现了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政权,但没有强调共产党如何赢得天下。可能今天不好说。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后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很明显,这股精神之焰暗淡了。
建国大业的基础就是讲真话。共产党人曾经为讲真话,为真理而战斗,而献身,她因此而赢得了人心!问题是等共产党掌了权,就只能自己讲真话,不许别人讲真话。这种自我否定动摇了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基础不是物质的,不是权力的,不是暴力的,而一定是精神、道德、信仰的。特别是一个现代国家,其基础一定是建立在自由和自愿的基础之上。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民主自由流下的鲜血可以汇成一股不息的长流,很明显的是,我们的党并没有完成好历史赋予的重任,所以,60年后的今天,贪污腐败、专权滥权,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依然严重,人民不能说真话,民告官依然是以卵击石等等等等不民主不自由的现象依然处处可见,我们的党应该反思。我们的人民也应该反思。
其二,我们的祖国如此伟大,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此璀璨,为什么大牌明星都喜欢改国籍?为什么诺贝尔奖不能出在拥有世界5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而作出成绩的华裔又不少?国民党虽然被赶到了一个小岛,却也能创立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繁荣的奇迹,为什么大陆却始终还在步履蹒跚地迈向发达国家?。
我们伟大的前辈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打开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门,可是为什么共产主义还是那么的遥遥无期,我们对得起我们的先辈吗?
最后,我想提一个感动大场景: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这是四个男人的胜利,是无数革命烈士的胜利,是全中国的胜利。这将造福整个人类,这是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一个平淡的奇迹,四个坚强的男子汉也终于流下了热泪,的确,这眼泪,该流,
但是,但是,我想说的是但是,先烈们的目标和理想——共产主义还远远没有实现。留给我们后辈要做的依然还有许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丰盛晚宴等我们享受,而是黎明时分未完成的早餐。众所周知的是:现在这个社会,腐败比清廉正常,好人比坏蛋难当。我们还在等什么呢?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革命,也许自己理解得并不是很正确。我们作为80后和90后的分界一代,应该更多地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虽然我们没有与建国的历史同行,但我们会随祖国的未来共飞。
有为青年们,就让我们紧密的团结在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建立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国家而奋斗!
【篇四: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样一个令全国人民激动和自豪的特别日子里,怀着对老一辈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之情,我重温了中国那一段艰苦的奋斗史,就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
《建国大业》作为庆建国60周年最重要的献礼作品之一,通过严谨的剧情结构,个性化、生活化的人物塑,向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悲壮但又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的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中共毛泽东主席排除重重困难,搁置疑虑,代表共产党毅然地飞往重庆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毛主席在重庆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密切协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谈判进程,使国共双方终于签订以避免内战,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的《双十协定》。中共怀着一颗坦诚的心意来到陪都,用实际行动履行条约内容,甚至主动放弃部分解放区,以此为代价促进zhèngxié会议的成功召开。然而国民党却一方面发动对共产党的内战并对民主党派大肆迫害镇压,另方面炮制召开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其实蒋介石的意图是司马昭之心,他始终不肯放弃国民党yīdǎngzhuānzhèng的独裁梦。
当时的国民党实行的是独裁统治,党内各派之间勾心斗角,贪污腐败,骄奢淫逸。而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校场口事件就可以反映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人民甚至没有言论自由。zhèngxié会议闭幕消息传出后,各方人士高兴地奔走相告,以为从此天下太平,重庆各界人士、广大市民在校场口集会庆祝。大会刚宣布开始时,一群特务将主席台围住,预先埋伏下的特务一起动手飞砖掷瓦,推桌倒椅。郭茉若、章乃器,李公朴、施复亮等被打成重伤。尤其是当看到一位无辜的女学生头部被打得鲜血淋漓,躺在地上动弹不得的时候,更是让人们对反动派憎恨到了极点。
勾心斗角可谓是国民党的“优良传统”了。相信我们不会忘记冯玉祥白天提灯笼的那一幕。冯玉祥在正晌午,提着灯笼漫步重庆街头,边走边嚷“太黑暗啊!太黑暗啊!”走到嘉陵江边,不觉情动于衷,老泪纵横,乃喟然长叹曰:
法西德日意,从根被摧毁。
再去仿效他,实在自找罪。
东西法西犯,无处可逃避。
快醒,快醒,做人最可贵。
随着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正式爆发。虽然国人不忍看到以饱经战火的中华大地重燃硝烟,但是人们更不愿看到中国在国民党的手里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为了人民,为了中国的未来,正义的爱国的中华儿女就应该站起来与反动派斗争到底,与反动派谈判就等于与虎谋皮。正如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所说的“旧的历史,带着它的诗、画,与君子小人,就必须死!新的历史必须有血泊里产生出来”。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针锋相对,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方针,开始坚决的反击。众多民主党派领导人纷纷采取了与中共站在一起的立场,坚决反对和抵制蒋介石独裁行径,以实际行动与国民党决裂。这充分说明了只有时刻为人民利益着想,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才是人民的真正想要的领导者,才会受到人民的拥戴。
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斗争的同时,身处延安西柏坡战争前线的毛泽东与身在蒋统区和香港等地的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著名民主党派领袖虽分隔远方,但心气相通,肝胆相照,他们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而共同欢欣彭舞的同时,也开始为如何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而未雨绸缪思考谋划。经过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的共同努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此后九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这是一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伟大的中华儿女不畏艰辛创造了人类伟大的事业!正如李大钊所说的“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惜今朝,奋发图强
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60岁生日!60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自强不息的壮丽凯歌。中国在国际形象也从东亚病夫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我们的使命,为祖国的崛起而奋发图强!梁启超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身处逆境的老一辈尚且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试问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新一代青少年怎能忘记自己的使命?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日子,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实现自身的价值。
【篇五: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今天,我在湖南大剧院观看了国庆60周年庆典影片《建国大业》,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概括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员在抗战胜利后,领导全国人民,与各民主党派一起,与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革命的胜利,顺利召开了国家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及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全景描写共和国领袖和众多政坛名人的群像。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
看完电影,我对整部电影有三方面的感受。一是故事情节的主线非常突出。整部电影以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主线,剧本结构集中在毛泽东与宋庆龄、李济深、张澜这三位后来当选为国家副主席的非中共人士的关系上,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民主党派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结下的深厚情谊。可以说在同一历史事件的影片中,《建国大业》的描写角度和题材上更加推陈出新,与观众更易产生共鸣。二是大量目前中国演艺界当红明星出演剧中人物,深厚的演出功底使剧中人物形象生动活泼,非常具有穿透力,三是在历史事件的描述上更加客观与生动且具有概括性。如解放军战略撤离延安时,毛主席的那句:“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高度概括了解放军运动战的正确指导思想,减少了人员的伤亡,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又如毛主席得知淮海战役胜利后对周总理说:“从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了”,高度概括了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与毛主席心中对战争的看法,打战的目的是为了不打战。国民党反动派轰炸延安,毛主席被警卫员李银桥等人抬出了房间,抬出时风趣的说:“飞机来了算什么,zhàdàn不是还没有扔下来吗?”充分表现了毛主席临危不乱,胆识过人的一代大革命家风采。厨师李本财热爱毛主席,为了给毛主席去拿早饭,壮烈牺牲了,毛主席亲自去祭奠,对毛主席身边人物的描写,更加烘托出毛主席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对人民的深深的关心与爱护……片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的事件,都是对领袖的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
《建国大业》所描述的60年前的历史故事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崛起与兴旺,除了领袖人物的丰功伟绩外,还需要各方面各阶层民族精英的共同努力;正是昨天许许多多的革命前辈流血流汗,才有了今天我们幸福安宁的生活。由此生出的民族自豪感与对祖国由衷的热爱之情,让我一度泪流满面,心中呼之而出一句话:我爱你,中国!
【篇六: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电影《建国大业》再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民主党派在反对蒋介石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和衷共济、团结奋斗,为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所经历的曲折艰辛直至取得最后胜利的光辉历程。看完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正在进步,中国正在前进!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两位角色的两次落泪。第一个落泪镜头出现在开国大典的阅兵式上,刘烨饰演的塔山英雄团的老兵在部队准备接受检阅的时候,突然冲到了主席面前,啪地一个军礼,激动地吼着:“我代表活着的和死去的战友向毛委员敬礼。”由于激动而有些变调的声音,黝黑的脸庞上迸出的泪水,让我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是啊,从红船到井冈山,从延安到北京城,这条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我们的新中国走得异常艰辛。这个过程中,有那么一群人,永远地留在了路上。他们,也曾是那么青春光彩的脸庞,也曾有幸福
美满的家庭,也曾有彩旗招展的理想……但是,他们留在了路上,而没有机会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人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洪亮声音,无法看到金水桥畔挥舞的红旗。然而也正是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后来人踏得更稳,走得更远。老兵的泪,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鲜血与生命的先驱,提醒我们面对注视我们的先烈,继续为我们毕生追求的事业而努力,写出应该属于我们的辉煌青春。
第二个落泪镜头出现在蒋家王朝覆灭的前夕,陈坤饰演的蒋经国怀着一腔热情到上海清除腐败,整顿金融秩序,最终被迫屈服。他悲愤地对着蒋介石喊出:“父亲,党、国都已经在危难的边缘了!”两行泪水滑下脸庞。这喊声象警钟在猛敲击。国民党成立之初,民族、民权、民生的理念引领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但来自政党内部的腐败、争斗、涣散最终把自己蛀空,并最终失败而蜗居海岛一隅。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八年、执政六十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年,这其中,虽然也曾迷茫、彷徨,也曾犯过错误,走过歪路,但却总能很快地清醒起来,并作出正确的决定:从井冈山时期明确的“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到党的七大第一次阐明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再到前不久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们的党在与自身和外界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我们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昂扬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带领着11亿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走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明天。
两个角色的落泪,两次同样撞击心扉的呐喊。前一个背景是艳阳高照的绚丽朝霞,象旗帜,鼓舞我们年轻后辈在前人的感召下大步前行;后一个背景是山雨欲来的沉沉阴霾,似警钟,一遍遍地在我们耳边敲响,警示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我们的事业,是光荣而神圣的事业。让旗帜与警钟昭示着我们永远前行。
【篇七: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建国大业》作为为祖国六十年献礼的影片还是相当不错的。我不是说明星的多少的问题,而是它的故事的整体布局,它节奏的整体把握和它整体气氛的烘托都是相当不错的。
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庆会谈到最后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中间四年多时间中的共-产-党,国民党和各个民-主党派之间的种种变化,纠葛都一一的展现。有人在看完后说,电影显得有些仓促,各个时期过的有些太快了,我只能说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面展现出全景的建国过程,不管对谁来说都是相当困难的,韩三平的这种表现方式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我是接受了。
再说说具体的表演,张国立的蒋委员长无疑是“惊艳”的,在形体有差距的情况下能够用神情,用内心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值得加分。宋庆龄,宋美龄两位宋氏姐妹演的都相当不错。国mǔ淡定自若,荣辱不惊的形象深入我心,宋美龄为党国四处奔波,可谓呕心沥血。王学圻事业的大爆发真是谁都挡不住呀!另外各位大腕的客串都没有给自己丢脸。
再说唐国强自从开发出来演毛主席之后,我觉得就基本是那个样子了,《长征》首次见他确实感到惊叹,但是后来的所有影视剧包括《建国大业》,我感觉没有什么进步了,也许这就是极致了?也许毛主席真的就是这个样子了?也许是审美疲劳了?咱也不知道了。刘劲等特性演员的表演在剧本的要求下倒是小有上进。民-主党派领导人的扮演者给人新奇,赞叹的印象,民盟,民革这些主要领导人个人性格魅力的展示无疑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甄子丹,赵薇,冯巩,章子怡,苗圃,郭德纲等人的客串都起到了自己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的角色,不用大腕也可以演,大腕的加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
最后,我觉得《建国大业》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进影院的原因吧,对这部影片感觉挺好。呵呵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标志着中国将逐步走入富强。
昨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许多爱国人士的风采,其中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因为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有主要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希望
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反动派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毛主席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在平时因为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不取得成功还有谁会成功呢?毛主席也时时刻刻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革命的目标,心中始终是在为人民着想。正是由于毛主席这种为民的精神以及尤为强烈的名族责任感,才训练出来不贪民众一分利的红军,才会打败独裁的蒋介石,建立起新的中国。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因为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非常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责任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的伟人!
此外,影片中还为我们塑造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如壮志难酬的蒋经国,心系人民的张澜,甚至是阴险狡诈的李宗仁,都为我们留下了鲜明的印象。
当然,值得我们尊敬和铭记的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大到中央的领导人,小到最基层的群众,战士,只要是在解放中国的战争中为民族独立流过血和汗的,都应成为我们尊敬与铭记的对象,他们的名字应该被世代传唱!
如今,中国已经变得富强了。不过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
【篇八:建国大业观后感2000】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明星阵容确实强悍,不过说真的,要不是在伟大祖国60华诞之际,这片子不能算个好片子。各大牌的出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的票房不低,事实证明了这点。但又因为如此强悍的明星阵容,使得一般人很容易去数明星,而不是细细欣赏电影以及思考电影带给我们的一切,所以个人觉得很多明星的出场没有必要,但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无报酬地拍个片子,各大牌的精神还是可嘉的。
如果不考虑政治,我们这些小青年还是可以啃着零食,细数明星脸,看到电影滑稽之处后放声大笑。因为这电影可圈可点处还是蛮多的,比如一开场的李连杰的一句话”中国人打中国人,这种事,我不干。”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陈坤演的小蒋很酷很有味,为国为父的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国mǔ宋庆龄也很有韵味,展现了国mǔ该有的大方,得体。平常和蔼可亲的周总理居然破天荒地骂手下猪脑子等等都很有看头。
至于电影本身,看来看去就像在看幻灯片,好多细节还没搞明白,当然,貌似这可以原谅,两个多小时把几十年的历史展现好像也没什么更好的方法了。《建国大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标题,当初一看这题就很疑惑,事实又验证了我的疑惑。
建国大业给我们的许多启示倒是值得一究。
影片体现了国民党为什么失去了政权,但没有强调共产党如何赢得天下。可能今天不好说。共产党赢得天下是因为反对一党专制,反对党天下,家天下,反对独裁,积极主张民主、自由,反对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为民生而战,分田地,重民生,重民权。一句话,共产党带表广大人民利益,用生命和鲜血推翻最腐朽、反动的政权。那是一种了不起的英雄主义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后来,也就是我们这一代,很明显,这股精神之焰暗淡了。
建国大业的基础就是讲真话。共产党人曾经
为讲真话,为真理而战斗,而献身,她因此而赢得了人心!问题是等共产党掌了权,就只能自己讲真话,不许别人讲真话。这种自我否定动摇了国家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基础不是物质的,不是权力的,不是暴力的,而一定是精神、道德、信仰的。特别是一个现代国家,其基础一定是建立在自由和自愿的基础之上。我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为了我们的民主自由流下的鲜血可以汇成一股不息的长流,很明显的是,我们的党并没有完成好历史赋予的重任,所以,60年后的今天,贪污腐败、专权滥权,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依然严重,人民不能说真话,民告官依然是以卵击石等等等等不民主不自由的现象依然处处可见,我们的党应该反思。我们的人民也应该反思。
其二,我们的祖国如此伟大,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如此璀璨,为什么大牌明星都喜欢改国籍?为什么诺贝尔奖不能出在拥有世界5分之一人口的中国,而作出成绩的华裔又不少?国民党虽然被赶到了一个小岛,却也能创立建立一个自由民主繁荣的奇迹,为什么大陆却始终还在步履蹒跚地迈向发达国家?……
我们伟大的前辈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为我们打开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门,可是为什么共产主义还是那么的遥遥无期,我们对得起我们的先辈吗?
最后,我想提一个感动大场景:淮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我们敬爱的元首,听到战役结束我军大获全胜,那一刻,四个改变了中国历史的男人,四个改变了中国命运的男人,一起喝酒,喝醉了一起唱歌的那一番情景,让人十分的感动。那一刻,毛主席说,长江以北,再无大战。那一刻,他们几十年经历的苦难,一幕幕的回想,把心中的感情迸发。五次围剿,突破封锁线,茫茫大雪山,漫漫草地。无数人的生命,换来了这革命转折的这一刻。让他们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唱起来,喝起来,哭起来,笑起来,跳起来。这是四个男人的胜利,是无数革命烈士的胜利,是全中国的胜利。这将造福整个人类,这是历史的转折点,这是一个平淡的奇迹,四个坚强的男子汉也终于流下了热泪,的确,这眼泪,该流,
但是,但是,我想说的是但是,先烈们的目标和理想——共产主义还远远没有实现。留给我们后辈要做的依然还有许多。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丰盛晚宴等我们享受,而是黎明时分未完成的早餐。众所周知的是:现在这个社会,腐败比清廉正常,好人比坏蛋难当。我们还在等什么呢?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革命,也许自己理解得并不是很正确。我们作为80后和90后的分界一代,应该更多地了解自己祖国的历史。虽然我们没有与建国的历史同行,但我们会随祖国的未来共飞。
有为青年们,就让我们紧密的团结在以胡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建立一个现代自由、民主国家而奋斗!

第六篇变革之心:心归何处

我身边曾有同学拿人生同数学题作比,借以尽述为人之困苦,我对此报以苦笑,且不论解题的变数远不及世务,也不讲题目的答案不及人生变幻,只说人生若走过岁月阅尽沧桑而只为最后诸如数学答案的结果,实在滑天下之大稽。
这恐怕也是库克等人所心系的问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若说一个人受功利思潮之影响而物化得不能自已,连价值观与同情心等心灵的归属都无处可寻,那是否还有活着的意义呢?显然没有。
而事实上,探求个人之归属于当代中国尤为突显。
中国走过五千余年的历史,在血汗中,华夏子民把自己安放在森严的等级中,从小国寡民阡陌不闻到神州一统;从列阵猃狁北铸长城到天朝上国万邦恭敬,中国人的生产力在发展,皇权在加强,而思想则逐渐从百家争鸣渐至儒表法里。完了吗?没有。近代中国的屈辱每个人都历历在目,而在变革中,中国人脱嵌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归宿,结束了自:“我”左为兵戈右作禾穗的时光。
可随后呢?救亡的号角在让中国全盘接受了西方科技之同时,也让中国传统的“忠义”转变为了“适者生存”,这也是中国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之开端。在共和国时代初期尚有集体主义略作个人归属的代替,可时至今日,当共和国已然走过了一甲子有余,集体主义浪潮退散,对利益物质的追求却有潜隐而将迸发之势,当我们回过神来想再找寻一番寄托心灵之所,却发现当年被奉作“正统”的儒家思想早已不复,身化孤魂野鬼。
我们中国人正逐渐变得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当我们在探讨碎片化阅读时会将时刻划动手机屏幕与古人在沐浴焚采买香之后拜读圣贤诗书来相提并论;当我们在时会把视线首先投向网络而当年结伴出行与店铺伙计谈天说地的时光遥不可及;当我们更善于用朋友圈或“摇一摇”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忘却了交友应察言观色的经验,我便能看到我们中国人归属的缺失,以上行径与其讲是我们越发懒惰,不如说是我们已然太过重视了效率,而把我们本应秉持的人情与恭敬抛诸脑后。
有人也许会说:当下诸多文人墨客借文曲之便已然对功利之心发起了冲击,缘何心忧?我认为是时确有大把舞文弄墨者将其矛头直指物化,可是他们中又有几个能为人供以归属之前路呢?于我眼中,他们的作品大都抨击着周遭之不堪而有忘乎所以渐成“愤青”之势,也许其中的一些更只为跟风造势、博人眼球而作,即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把作者心中所悟表达出来,有对人性、情感的发掘,在追名逐利滚滚洪流之前也不过螳臂当车,只能予人一时之感慨,竟无予人归属的能力。
若问心归何处,我到有着佳酿愈久愈醇的想法,便时常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之思想文化,考虑到共和国承平日久,当有欣欣向荣之势,道家之无为自不可取,法家的“势”“术”又与时不谋,于是我们便不必如陶潜一般“归去来兮”,也不必向荀子那样坚信“人性本恶”,我们所应做的许是铭一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之道是古代中国为人行事的最高标准,可在儒家渐有复苏势头之际,《中庸》却很少有人提及,“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传统中国有那么些许“人生来有命,在家国天下中找到自处的位置便好”的意思,而放在今天的中国,皇权已失,门阀式微至极,这句话也许便是确定个人归属的司南。
世界与时代的大背景是愈发发展的,只有发掘了自我所长便有可能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在天地之中秉持人性,不为时势所侵染,不为外物所役使,方有可能使自身人价值得以体现而不断滋长,这便是我眼中“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于当代中国之解释。
这自然不是我一人之观点,西欧社会的宗教改革即是破除迷惘,把实现个人价值作为新教教义,在古代中国也有阳明心学与经世致用等思想来借以佐证,事实上,当今中国人之“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亦是万变不离其宗,大有赋予个人全心归属的考量,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工匠精神”并驾齐驱也阐明了上位者对效率与心性的并重,如若“核心价值观”为人躬身践行而非只是嘴边叨扰,亦是可使华夏大地之精神为之振奋的。不久前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因围棋的人机对决而重燃众兴,我在想担心人将为人工智能所代替的忧虑大可不必,其实人们打造出人工智能在大体不过是为了提高行事效率而已,不论如何精益求精,即是为它们挨个儿装上了人脸也不过是一介工具,而有此担忧者显然以将人性于人本身之重要地位弃之而不顾了,这恐怕也是物化的另一种体现吧。
心归何处,心归何处,或许唯有持心方可过问心安与否,对归属的找寻永远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自知本文将泯灭与历史,却仍想借以大声疾呼。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jisuanjikaoshi/203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