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内审师】

丁巳篇1:丁巳年往事_2000字

  民国六年6月初:北平东城胡同一家四合院里,这家传说在前清大人物家里当过差的男主人今天起得格外的早——鸡叫头遍他就起来了。刚起来就急急忙忙地让下人们侍候他净口又让丫鬟们打水侍候他沐浴,还要穿那件他日日精心整理的长袍。下人们都奇怪:老爷今儿个是怎么了?这是要闹哪出儿啊?
  刚从浴桶里出来,顾不得吃下人们备下的早点就又急匆匆地支开下人们,一个人钻进那间从来不让人进也只让自己打扫的小屋子。
  天光通过窗户纸透进来一点儿,但不点灯还是不行。他把灯都掌上,屋里豁然亮堂起来。又从一只官皮箱里取出两截白蜡一把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那箱子是黄花梨的。白蜡点上,放在正桌两旁,香也点上,小心翼翼地插在中间的香炉上,后边灵牌赫然写着:李公鸿章之灵位。
  只见他马蹄袖一扫,一抖落袍子,双膝‘扑通’一跪,头重重扣在地上:老奴参见中堂大人,给大人请安!
  他缓了一下才起来,好像是有人叫他:‘平身’
  ‘大人,我是来给您报喜来的!’这次他没缓,好像那人没对他说:说吧。‘您猜猜什么什么事儿?辨帅,是辨帅要带着军队打回来了。接着,又缓了一下,脸上已不乏欣喜之色:您啦,就放心吧,绝对可靠,我是从皇上身边儿的小墩子哪儿得到的消息。辨帅的部队已经开拔了,这两天就到。’他已经快要流出眼泪儿了。‘大人哪,您就放心吧,咱大清就要回来了。袁世凯也死了,这次咱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啊!想到这,老奴这心里啊别提有多得劲儿了。’
  勤王的军队终于到了,北京城的日期是‘宣统九年五月十三’其他地方的日期是‘民国六年七月一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紫禁城养心殿内一穿黄马褂,罩蓝纱袍,留大辫子的中年人等正对一十一二岁的少年行跪拜礼。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江南提督张勋勤王有功,复我大清基业,特晋为忠勇亲王,领直隶总督,议政大臣,北洋大臣衔。钦此!’太监扯着不阴不阳的嗓子大声喊到。‘谢皇上’张总督忙领旨谢恩。
  ‘北京城今天特别热闹,特别是咱城里旧衣服铺子扎堆的地方就更热闹了,街上又有好多有辫子的人,特别是咱大清龙旗插满了北京城。’宣统九年五月十四晚,坐在办公室里的张大帅听了早晨派出去的探子的汇报乐的直拍大腿:我就说嘛,还是不忘旧主的人多。
  就在同一时候,刘德禄正往家走。他一步三摇,显得特别高兴——能不高兴吗?他开的是旧衣服铺子。今儿的生意是往常的十倍不止,卖的最好的要数长袍和官服了。拍拍自己的荷包,叮里啷当的,装满了洋钱。他琢磨着赶明儿个得去找个地方——做龙旗,然后拿出去卖,生意一定倍儿好。然后再找人去乡下收头发——做假发辫儿,也一定畅销。到时发再去买个官儿做,这日子,美!他想着自己的宏伟计划,不禁得意起来,他觉得已经有人一口一个‘大人’地叫他了。走的家门口,看到掏粪的老头儿正从自己门口出来,他掏出一个大洋:来,爷赏你的。
  老头瞅他一眼,捡起现大洋,揣在兜里。慢慢地拉着粪车走开了。心里可琢磨开了:哼,还爷呢?想当年咱满人刚入关的时候那能称的上爷的都是谁?那得是万岁爷,王爷,最次也得是县太爷。就连我,那当初也是王爷。唉,这都是什么世道啊?王爷来掏大粪来了。也是,福晋死了,王府卖了,儿女走了,家产没了,你还算干嘛地啊?唉!这该死的世道,乱臣贼子倒把皇上给弄下来了,大清朝也被革了命了。唉!现在总算好了,这大清又回来了,赶明儿我得去置办身儿体面点儿的行头,再花几块大洋打发那帮不男不女的玩意儿,求他们让我觐见皇上,我得把王府要回来,咱毕竟是王爷,还得去户部领俸禄去。
  五月十五一大早儿,吏部大堂可是闹开了。那个人声鼎沸,俨然一个菜市场。有定武军的官兵来要品衔的,有以前的官员来要求官复原职的,也有已经册封了显官儿小来要大一点儿的官儿的……门口看热闹的老大爷说:嗨,瞧瞧,咱北京城的阿猫阿狗地可都来了。
  宣统九年五月十六,东交民巷日本使馆区内,前‘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听说段祺瑞在天津组织了讨逆军就马上命令自己的私人医生今天不用给他吃安眠药了——自从三天前从总统府跑到这儿来,他就只能靠安眠药来维持睡眠了。但今天,他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下了,他也认为不用再吃安眠药了。
  同样是今天,安武军的机要室里一片忙乱,各地讨伐的文件,段军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通过这儿往大帅办公室递,张大帅的脑袋那个疼啊。他一面组织人马抵抗段祺瑞,一面又去联络荷兰使馆,请求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
  五月十六日拂晓,讨逆军攻入了北京城,张大帅躲进了荷兰使馆。北京城的年号又从宣统九年改到了民国六年。
  ‘皇上,诏书拟好了,请您过目。’上书房内,摄政王载沣对着自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主子溥仪说到。‘不了,阿玛,朕就不看了。天不早了,阿玛就回去吧,朕也回宫了。’‘恭送皇上。’
  一个着黄色袍子的少年,落寞地向寝宫走去,身边跟着一帮子和他朝夕相处的人——一群太监。
    初一:陈远卓

丁巳篇2:第七十一 六元正纪大论

题解 六元:指风、火、湿、热、燥、寒六种气候变化的本元,也就是主岁的六气;正,即政;纪,即记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本篇主要记录了六十年内,六气司天、在泉、五运主岁时的气象、物候、灾异变化规律,所以篇名称“六元正纪大论”。具体内容包括六十年内运气合治及运气胜复正化的具体情况;五运,六气的同化;五运、六气来临的先后次序;六气十二变的有关内容;五气郁发的物象及致病情况。原文 新校正云:详此二篇,亡在王注之前。按《病能论》篇末王冰注云世本既阙第七二篇,谓此二篇也。而今世有《素问亡篇》及《昭明隐旨论》,以谓此三篇,仍托名王冰为注,辞理鄙陋,无足取者。旧本此篇名在《六元正纪篇》后列之,为后人移于此。若以《尚书》亡篇之名皆在前篇之末,则旧本为得。①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②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气地,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帝曰: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曰:辰戌之纪也。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阳太徵太阴戊辰戊戌同正徵。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阳太宫太阴甲辰岁会同天符甲戌岁会同天符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阳太商太阴庚辰庚戌其运凉,。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雕零,其病燥背瞀胸满。太商少羽终少角正太徵少宫太阳太羽太阴丙辰天符丙戌天符。其运寒,其化凝惨冫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黄今,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足,濡泻血溢。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③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帝曰:善。阳明之政奈何?岐伯曰:卯酉之纪也。阳明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同正商。丁卯岁会丁酉其运风清热。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阳明少徵少阴寒雨胜复同,同正商。癸卯同岁会癸酉同岁会其运热寒雨。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阳明少宫少阴风凉胜复同。己卯己酉其运雨风凉。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阳明少商少阴热寒胜复同,同正商。乙卯天符,乙酉岁会,太一天符。其运凉热寒。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阳明少羽少阴雨风胜复同,同少宫。辛卯辛酉其运寒雨风。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一作“逆”),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冫栗癃?,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五之气,春令反行,草民乃荣,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帝曰:善。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曰:寅申之纪也。少阳太角厥阴壬寅同天符壬申同天符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少阳太徵厥阴戊寅天符戊申天符其运暑,其化暄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月付肿痞饮。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少阳太商厥阴庚寅庚申同正商。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雕零,其病肩背胸中。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少阳太羽厥阴丙寅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冫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雕,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④抑其运气,?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故岁宜咸辛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帝曰:善。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曰:丑未之纪也。太阴少角太阳清热胜复同,同正宫。丁丑丁未其运风清热。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太阴少徵太阳寒雨胜复同,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太阴少宫太阳风清胜复同。同正宫。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天符其运雨风清。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太阴少商太阳热寒胜复同。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太阴少羽太阳雨风胜复同,同正宫。辛丑同岁会辛未同岁会其运寒雨风。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⑤⑥原野昏?,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月付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黄今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有不治,杀气乃行。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故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正,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切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月付肿,胸腹满。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月付肿。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月隹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间谷以保其精。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其阳火,令御甚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少阴太角阳明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太角初正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少阴太徵阳明戊子天符戊午太一天符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少阴太宫阳明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少阴太商阳明庚子同天符庚午同天符同正商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瑟,其变肃杀雕零,其病下清。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少阴太羽阳明丙子岁会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冫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少商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丹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月隹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番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无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帝曰:善。厥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巳亥之纪也。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府丁亥天府其运风清热。少角初正太徵少宫太商少羽终厥阴少徵少阳寒雨胜复同。癸巳同岁会癸亥同岁会其运热寒雨。少徵太宫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己巳己亥其运雨风清。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厥阴少商少阳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乙巳乙亥其运凉热寒。少商太羽终太角初少徵太宫厥阴少羽少阳雨风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少羽终少角初太徵少宫太商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月付肿。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风雨乃行。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其运气,无使邪胜。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帝曰:善。夫子之(守)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岐伯曰: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者见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帝曰:胜复之气,其常⑦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岐伯曰:非气化者,是谓灾也。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治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帝曰: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帝曰:愿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癸巳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是者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帝曰:温凉何如?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帝曰:善。其犯者何如?岐伯曰: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故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其复,是谓至治。帝曰: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曰:臣请次之。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乙丑乙未岁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丁卯岁会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庚午同天符庚子岁同天符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辛未同岁会辛丑岁同岁会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壬申同天符壬寅岁同天符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癸酉同岁会癸卯岁同岁会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甲戌岁会同天符甲辰岁岁会同天符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丙子岁会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戊寅戊申岁天符上少阳相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己卯己酉岁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明阳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乙酉太一天符乙卯岁天符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丙戌天符丙辰岁天符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丁亥天符丁巳岁天符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戊子天符戊午岁太一天符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岁太一天符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庚寅庚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癸巳同岁会癸亥同岁会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帝曰: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曰: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曰: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帝曰: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曰: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曰: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白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饮发注下,月付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森莽声凄,怫之兆也。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月隹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火郁之发,太虚肿〔据下文“火发而曛昧”及上文“热曛昏火夏化同”,当作“曛”。《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王注作“昏”〕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月真愤胪胀,疡?呕逆,??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帝曰: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曰: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徵其下气而见可知也。帝曰: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岐伯曰:命其差。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帝曰: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曰: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帝曰: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曰: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帝曰: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曰: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帝曰: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帝曰: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曰: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帝曰:善。黄帝问曰: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曰: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⑧所至为寒?,时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致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厥阴所致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番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厥阴所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化,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忄栗谵妄,太阴所至为禾畜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阴股膝髀?骨行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软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血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为?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月付肿,少阳所至为暴注?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月付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帝曰:愿闻其用也。岐伯曰: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徵之也。帝曰: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曰: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曰: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帝曰: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帝曰: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下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之病生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帝曰: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曰:假者何如?岐伯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室,署曰《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注释①六化六变:六气在一年中的正常变化,称为六化;其异常化,称为六变。②五气:新校正云:“详‘五气’疑作‘天气’,则与下文相协”。③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按新校正云,此九字当在“避虚邪以安其正”句下。④?:同“赞”,辅佐,帮助的意思。⑤朦:朦(méng),天色昏暗。⑥差夏:立秋之后,即夏末秋初。⑦眚:眚(shěng),灾异。⑧璺启:璺(wèn),裂纹。王冰注,“璺,微裂也;启,开坼也”。译文 黄帝问道,有关于六气的生化、变化、淫气致病,治疗原则,以及甘、苦、辛、咸、酸、淡化生的先后等我已经知道了。五运的气化,有时与司天之气相顺,有时与司天之气相逆,有时与司天之气相顺,但与在泉之气相逆,有时与在泉之气相顺,但与司天之气相逆,有时中运与司天之气相生,有时中运与司天之气相制。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想知道司天之气的变化规律,在泉之气的变化道理,调和五运的气化,使上下相互协调,而不要相互损伤,不要破坏了天地升降的正常规律,使五运的运转不要违背了它的职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五味来调其逆顺,该怎样来进行呢?岐伯叩头连续跪拜两次回答说,您问的真清楚啊!这是天地之气变化的纲领,运气变化的本源,假若不是圣帝,谁能穷尽它的至理呢?我虽然不敏感,请让我陈述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不灭绝,长期不变。黄帝问道,希望先生进一步加以推演,使它更加条理化,根据天干、地支的类别和次序,分析六气司天在泉所主的部位,分别出每年中主岁之气与各步之气,明确司天、中运所属的气数,以及其正化等,能否进一步谈一谈呢?岐伯回答说,必须首先确立一年的干支,以明确主岁之气,金木水火土五行运行之数,风火寒热燥湿六气的主从变化,如此自然规律就比较清楚地体现出来了,人们就可以根据这个规律调理气机,如此阴阳的消长,也浅近易知而不迷惑了,气运之数也可以推算了,请让我详尽地说一说吧!黄帝问道,太阳司天的年份运气情况怎么样?岐伯回答说,太阳司天为辰年和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木运,那末便是壬辰、壬戌两年。木运主风,其正常的气化为风鸣紊乱,物体开拆;其异常变化为暴风振撼,拔树折木;其病变为头晕目眩,视物不明,振颤动摇。由于是木运主岁,所以客运和主运相同,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火运,那末便是戊辰年和戊戌年,与正征相同。火运主热,这两年虽然是火运太过,但受司天的寒水制约,所以火热之气并不严重,其正常气化为气候温和或暑热熏蒸,其异常变化为炎暑沸腾,其病变为郁热。由于是太过的火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征,二之运为少宫,三之运为太商,四之运为少羽,终之运为太角;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土运,那末便是甲辰年和甲戌年,这两年既为“岁会”,又是“同天符”。土运主湿,其正常的气化为柔和润泽,其异常变化为风雷震惊,暴雨骤临,其病变为下部湿重。由于是太过的土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宫,二之运为少商,三之运为太羽,四之运为少角,终之运为太征;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金运,那末便是庚辰年和庚戌年,金运清凉,主燥。其正常的气化为雾露布散,秋风萧瑟,其异常变化为金气肃杀,草木凋零,其病变为枯燥,胸背满闷。由于是太过的金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商,二之运为少羽,三之运为太角,四之运为少征,终之运为太宫;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水运,那么便是丙辰年和丙戌年,这两年均为“天符年”。其运寒冷,主水,其正常的气化为寒气凛冽,凄惨凝敛,其异常变化为霜雪冰雹,其病变为严寒滞留于肌肉缝隙。由于是太过的水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羽,二之运为少角,三之运为太征,四之运为少宫,终之运为太商。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凡是太阳寒水司天的辰戌年,其气太过,六气的气化及五运的运行均先于天时而至。天气清肃,地气清静,寒冷之气布满太空,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作用,寒水与湿土和合主事,与天上的辰星、镇星相应,生长的谷物多为黑色或黄色,它的征象严肃,它的作用缓慢,寒冷之气大兴,湖泽中没有阳热的火焰升起,那末火气将等待时期而发。到少阳主令的时候,应时的雨水不下,到达极点时,云雨四散,于是便又回到太阴当令,云向北部移动,土湿之气化布达,雨水润泽万物,寒气布于上,少阴雷火动于下,寒湿之气相持于气交之中。这时人们多患寒湿病,发展为肌肉萎缩,双脚痿弱不能收持,水泻,失血等病证。辰戌纪年,客气的初之气为少阳相火,地气迁移,气候极为温暖,草木提前繁荣。此时人们容易感受疫疬之气,温热病流行,出现身体发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等。二之气为阳明燥金当令,大凉之气来临,人们感觉凄惨,草木受到寒凉气候的侵袭,火热之气被寒凉之气所遏郁,人们易患气郁,腹部胀满等病,寒气开始形成。三之气为司天的太阳寒水当令,寒气流行,雨水下降。人们易患外寒证,体内郁热,出现痈疽,下痢,心中烦热,甚至神识昏闷,抽搐,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四之气为厥阴风木当令,又因太阴湿土在泉,主司下半年,所以风湿交争于气交之中,风湿化而为雨,万物因此而长养、变化、成熟。人们容易患高热,气少,肌肉萎缩,双足痿弱,下痢红白粘液。五之气为少阴君火当令,阳气重新发挥气化作用,少阴君火与在泉的太阴湿土合化,于是草木又开始生长、变化、成熟。人们感觉舒畅无病。终之气为在泉的太阴湿土当令,正当地气发挥作用,湿气流行,阴气凝聚于天空,尘埃昏蒙于郊野,人们感觉凄惨不乐,寒风来临,妇人虽能怀孕,但多致胎损。在治疗时,若想减轻被郁之气,当首先资助生化的本源,抑制其太过的运气,扶助其不胜的脏气。不要让气运太过而产生疾病,并食用与岁气相合的青色、黄色的谷类,从而保全人体真气,避开致病的邪气,安定人体正气,因而本年内多用苦味药以燥湿,用甘温药以温里。要根据气与运所主气的异同、多少,来确立制方原则,假若气与运均为寒湿,用燥热药以化寒湿,若寒湿不同,用燥湿药治疗。气运相同就多用燥热药,气运不同就少用燥湿药。用寒凉药时,当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凉药时,当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温药时,当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热药时,当避开热气主令之时。在饮食方面也当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气候反常就不必拘泥这个原则。但若不遵守这些规则,就会产生疾病,所以必须依照四时之气的具体情况确定治法。黄帝说,很好!阳明司天的年份运气情况怎么样?岐伯回答说,阳明司天为卯年和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木运,那末便是丁卯(岁会)、丁酉两年,这两年相胜的清气与来复的热气相同,上商与正商相同。其运为风,其相胜之气为清气,其复气为热气。由于是不及的木运主岁,所以客运和主运相同,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火运,那末便是癸卯,癸酉两年,这两年相胜的寒气及来复的雨气(土)相同,也与正商同。其运为热气,其相胜之气为寒气,其复气为雨气。由于是不及的火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征,二之运为太宫,三之运为少商,四之运为太羽,终之运为少角。主运的初之运为少商,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太角,终之运为太羽。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土运,那末便是巳卯、巳酉两年,这两年相胜的风气及来复的凉气相同。其运为雨气,其相胜之气为风气,其复气为凉气。由于是不及的土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宫,二之运为太商,三之运为少羽,四之运为太角,终之运为少征。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金运,那末便是乙卯、乙酉两年,乙卯年为天符,乙酉年既是岁会,又是太一天符。这两年相胜的热气及来复的寒气相同,也与正商同。其运为凉气,其相胜之气为热气,其来复之气为寒气。由于是不及的金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少商,二之运为太羽,三之运为少角,四之运为太征,终之运为少宫。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水运,那末便是辛卯、辛酉两年,这两年相胜的雨气(土)及来复风气相同,辛卯年与少宫相同。其运为寒气,其相胜之气为雨气,其来复之气为风气。由于是不及的水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羽,二之运为太角,三之运为少征,四之运为太宫,终之运为少商。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凡是阳明燥金司天的卯酉年,其气不及,六气的气化及五运的运行均晚于天时而至。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阳气独擅其事,炎热酷暑流行,万物干燥坚硬,只有和淳的风到来时,燥热才可能缓和。风燥之气逆行于岁运,流行于气交之中,阳气多,阴气少。云气趋向南极,土湿之气才能化生敷布,干燥达到极点,于是转而为润泽。与其相应的谷类为白色和红色,运不及则谷类感受左右过盛的间气而成熟。白色的甲虫、羽虫受到损伤,金与火协同发挥作用,与天上的太白星和荧或星相应。它的征象急切,它的作用猝暴。蛰藏的虫类出现,流水不能结冰。这时人们多患咳嗽,咽喉阻塞,恶寒发热,发作急暴,振栗,小便不通。上半年司天的阳明燥金主令,清凉之气先来而劲切,毛虫死亡。下半年在泉的君火主令,热而急暴,介虫受到灾殃。胜气、复气发作急暴,正常气候被扰乱,清凉之气与热气相持于气交之中。卯酉纪年,客气的初之气为太阴湿土,地气迁移,阴气开始凝结,天气开始肃杀,水结为冰,寒雨化生,人们多患腹中热,胀满,面目浮肿,喜睡,流鼻血,喷嚏,打呵欠,呕吐,小便黄赤,甚至淋沥疼痛。二之气为少阳相火当令,阳气布达,人们心身感觉舒畅,万物生长繁荣,疫疬流行,人们多突然死亡。三之气为司天的阳明燥金当令,清凉之气运行,燥热二气相交合,燥气到达了极点转而湿气到来而为润泽。人们多患寒热病。四之气为太阳寒水当令,寒雨时降,人们多患突然倒仆,颤抖,胡言乱语,少气,咽喉干燥,渴欲饮水,心痛、痈肿、疮疡,寒疟,骨软弱,便血。五之气为厥阴风木当令,秋季反而出现了春季的气候,草木生长繁荣,人们气机调和。终之气为在泉的少阴君火当令,阳气布达,气候温和,蛰虫不潜藏,流水不能结冰。人们安康泰平,只是易患温病。在这两年里,应当吃白色、红色的谷物来安定人的正气,吃与间气相应的谷物以驱除邪气,在用药物治疗时应当用咸味、苦味、辛味药物,在治法上应当用汗法、清法、散法以安扶运气,不使它受到邪气的侵袭,折损其郁结之气,资助其生化的源气。根据寒热轻重多少,来确定制方原则,若运与气同为热,多用清凉之品治疗,若运与气同为寒凉,多用温热之品治疗。用凉药,当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热药,当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寒药,当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温药,当避开温气主令之时,在饮食方面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如果气候反常,就不必拘泥这个原则。这是自然的规律,违反了这个原则,就会扰乱自然法则,阴阳规律。黄帝说,很好!少阳司天的年份运气情况怎么样?岐伯回答说,少阳司天为寅年和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木运,那末便是壬寅、壬申两年。其运为风气鼓动,其正常的气化为风鸣紊乱,物体开拆;其异常变化为暴风振撼,拔树折木;其病变为振颤动摇,头目眩晕,胁肋支撑,惊恐等。由于是太过的木运主岁,所以客运和主运相同,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火运,那末便是戊寅、戊申两年,这两年均为天符。其运暑热,其正常气化为火盛热郁,其异常变化为炎暑沸腾,其病变为热郁于上,血外溢,血泄,心痛等。由于是太过的火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征,二之运为少宫,三之运为太商,四之运为少羽,终之运为太角。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土运,那末便是甲寅、甲申两年。其运为阴雨,其正常的气化为柔和润泽,其异常变化为风雷震惊,暴雨骤临,其病变为身体沉重,浮肿,痞满,水饮等。由于是太过的土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宫,二之运为少商,三之运为太羽,四之运为少角,终之运为太征。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金运,那末便是庚寅、庚申两年,同正商。其正常气化为雾露布散,秋风萧瑟,其异常变化为金气肃杀,草木凋零,其病变多在肩背和胸中。由于是太过的金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商,二之运为少羽,三之运为太角,四之运为少征,终之运为太宫。主运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水运,那末便是丙寅、丙申两年。其运寒冷,其正常气化为寒气凛冽,凄惨凝敛,其异常变化为霜雪冰雹,其病变为寒证,浮肿。由于是太过的水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羽,二之运为少角,三之运为太征,四之运为少宫,终之运为太商。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凡是少阳相火司天的寅申年,其气太过,六气的气化及五运的运行均先于天时而至。得天地之正,厥阴风木在泉,地气扰动,大风突起,草木倒伏,飞砂走石,火热之气流行,阴气运行,阳气施化,雨应时来临,木火相生,协调发挥作用,与天上的荧惑星、岁星相应。生长的谷物多为红色和青色,它的征象严厉,它的作用扰动,所以风热之气参合布达,云飞雾腾,太阴湿土逆行于气交之中,寒气时常降临,寒凉的雨气随之降落。这时人们多病内寒证,体外多生疮疡,内为泄泻胀满,明达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主动地加以调和而适应它,寒热之气反复发作,人们就会患寒热疟疾,泄泻,耳聋,眼睛看不清东西,呕吐,上部郁滞肿胀,颜色改变等。寅申纪年,客气的初之气为少阴君火,地气迁移,风气胜时草木摇动不宁,寒气消散,气候温暖,草木提前繁荣,既使是有寒潮到来,也很难损伤其姿容。这时温热病产生,人们多患上部气郁,出血,目赤,咳嗽气逆,头痛,血崩,胁肋胀满,肌肤生疮等病。二之气太阴湿土当令,主气的君火被湿土所郁,白色尘埃四起,云气趋向南极,风气不能胜湿土之气,细雨零落而至,人们安康,热气郁结于上。于是出现咳嗽气逆,呕吐,胸中生疮,咽喉不利,头痛,身体发热,或神昏,脓疮。三之气与司天的少阳相火相合,暑热到来,主客之气均为少阳相火主事,雨水不降。人们易患里热证,耳聋、目不明,出血,肌肤生脓疮,咳嗽,呕吐,鼻出血,口渴,喷嚏,打呵欠,喉中痹阻,目赤,容易突然死亡。四之气阳明燥金当令,凉气来临,且时而有暑热之气相间,白露下降。人们平安无事,如若发病,多为腹满身重。五之气为太阳寒水当令,阳气消散,寒气降临,汗孔收闭,高大挺拨的树木凋零。人们避开寒气,富人居于密室之中。终之气为在泉的厥阴风木当令,地气居于正位,风气来临,万物反而发生,雾气流行。人们易患应当关闭而反不能禁止的病证,心痛,阳气不潜藏,咳嗽。治疗时,当抑制其太过的运气,资助其不及之气,折损其郁结之气,先扶助其生化的源气,如此运气太过的情况不会产生,各类疾病就不会形成。本年内适宜于用咸味、辛味、酸味药物治疗,在治疗法则上应当用渗泄、浴渍、发散的方法治疗,根据气的寒温情况,以调治其太过。若中运与岁气风热相同,多用寒凉药,若中运与岁气风热不相同,就少用寒凉药。用热药,就当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温药,就当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寒药,就当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凉药,就当避开凉气主令之时,饮食调养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这样自然规律,如果气候反常,就不必拘泥这个法则,违反这个原则,是疾病形成的基本原因。黄帝说,很好!太阴司天的年份运气情况怎么样?岐伯回答说,太阴司天为丑年和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木运,那末便是丁丑、丁未两年,这两年相胜的清气及来复的热气相同,与正宫也相同。其运为风气,其相胜之气为清气,其复气为热气。由于是不及的木运主岁,所以客运和主运相同,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火运,那末便是癸丑、癸末两年,这两年相胜的寒气及来复的雨气(土)相同。其运为热气,其相胜之气为寒气,其复气为雨气。由于是不及的火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征,二之运为太宫,三之运为少商,四之运为太羽,终之运为少角。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土运,那末便是己丑、己未两年,这两年均为太一天符,相胜的风气及来复的清气相同,也与正宫相同。其运为雨气(土),其相胜的为风气,其来复的气为清气。由于是不及的土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宫,二之运为太商,三之运为少羽,四之运为太角,终之运为少征。主运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金运,那末便是乙丑、乙未两年,这两年相胜的火热之气及来复的寒气相同。其运为凉气,其相胜为火热之气,其复气为寒气。由于是不及的金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商,二之运为太羽,三之运为少角,四之运为太征,终之运为少宫。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若中运为不及的水运,那末便是辛丑、辛未两年,这两年均为同岁会,相胜的雨气(土)及来复的风气相同,也与正宫同。其运为寒气,其相胜的气为雨气,其复气为风气。由于是不及的水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少羽,二之运为太角,三之运为少征,四之运为太宫,终之运为少商。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凡是太阴湿土司天的丑未年,其气不及,六气的气化及五运的运行均晚于天时而至。阴气独擅其事,阳气退避,大风时常兴起,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腾于天,大地昏蒙,白色的尘埃四起,云气奔向南极,寒雨经常降落,万物在立秋之后才能成熟。这时人们易患寒湿,腹部胀满,肢体胀,浮肿,痞寒气逆,寒厥,筋脉拘急等。司天的湿气与在泉的寒气协同,于是黄黑色的尘埃充斥天空,而致天空昏暗,流动于气交之中。与天上的镇星、辰星相应。它的征象严肃,它的作用主寂静。生长的谷物多为黄色和黑色,阴湿之气凝结于上,水寒之气积留于下,寒水之气胜过火,就会出现冰雹,阳气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阴寒肃杀之气流行。所以在运太过的年份,宜在高处种植作物,在运不及的年份,宜在低处种植谷物;在有馀的年份宜晚种,在不及的年份宜早种。因而在种植时不仅要考虑土地的利弊,而且要考虑气候的化育。人们体内的气也是同这一样,间谷是借助间气的太过而成熟的。丑未纪年,客气的初之气为厥阴风木,地气迁移,寒气消散,春气到来,春风和畅,生气四布,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心情舒畅,风与湿相博,雨水不能及时而降,人们多患出血,筋脉拘急强直,关节不利,身体沉重,筋骨痿弱无力。二之气为少阴君火,火得其正化,万物得以化育,人们安和。容易出现温热和疫疠病大流行,各处患者的病状几乎一样。湿热蒸腾相迫,雨才能下降。三之气为司天的太阴湿土,湿气下降,地气上腾,雨水应时而下,寒气也随着来临。由于感受了寒湿之气,所以人们多患身体沉重,浮肿,胸腹胀满。四之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于主气的湿土上,湿热熏蒸,地气上升,地气与天气痞塞阻隔,早晚均有寒风吹动,蒸腾的热气与湿气相迫,烟雾凝聚于草木之上,水湿之气不流动,白露暗暗四布,于是形成了秋季的气候。人们多患体表发热,突然出血,心腹部发热、胀满,甚至浮肿。五之气为阳明燥金,凄惨寒凉之气流行,寒露下降,大霜提前降临,草木枯落凋零,寒气侵袭人体,明达的人居于密室之中。人们易患皮肤肌腠部位疾病。终之气为在泉的太阳寒水,寒气大起,湿气大化,严霜积聚,阴气凝结,水结为坚硬冰块,阳气不能发挥作用。感受了寒气,人们容易患关节强硬,腰椎疼痛等,这些均为寒湿邪气停留于气交之中所形成的疾病。治疗时必须先折损郁积之气,培其不胜之气的生化之源,增益其不足的岁气,不使邪气过胜,食用岁气的谷物以保全真气,食用间气的谷物以保养精气。所以在用药时当用苦味的药物,在治疗方法上,应当用燥法、温法,病情重时可以用发汗法,渗泄法,如果不用发汗、渗等法治疗,湿气便流溢于外,使肌肉溃烂,皮肤折损,以致血水不断外流。这时应当扶助阳气,以抵抗寒气。根据运与气属性异同的多少,来确定制方法则与用药量的轻重,如果运与气同属于寒,就用热药治疗,同属于湿,就用燥药治疗。不同的少用,相同的多用。用凉药时,就当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寒药时,就当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温药时就当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热药时,就当避开热气主令之时。饮食调养也应当遵循这个原则,如果出现一些反常气候,就不必拘泥这个法则了。这是自然规律,违犯了就会发生疾病。黄帝说,很好!少阴司天的年份运气的情况怎么样?岐伯回答说,少阴司天为子年和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木运,那末便是壬子、壬午两年。其运为风气鼓动,其正常的气化为风鸣紊乱,物体开折,其异常变化为暴风振撼,拔树折木,其病变为胸部支撑胀满。由于是太过的木运主岁,所以客运和主运相同,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火运,那末便是戊子、戊午两年,戊子年为天符,戊午年为太一天符。其运为暑热,其正常气化为炎热光亮热郁,其异常变化为炎暑沸腾,其病变为上热,血外溢而致的吐血,衄血等。由于是太过的火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征,二之运为少宫,三之运为太商,四之运为少羽,终之运为太角。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土运,那末便是甲子、甲午两年。其运为阴雨,其正常气化为柔和润泽,其异常变化为风雷震惊,暴雨骤临,其病变为腹中胀满,身体沉重。由于是太过的土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宫,二之运为少商,三之运为太羽,四之运为少角,终之运为太征。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金运,那末便是庚子、庚年两年。这两年均为同天符,也与正商同。其运清凉劲切,其正常气化为为雾露萧瑟,其异常变化为金气肃杀,草木凋零,其病为下部清冷。由于是太过的金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商,二之运为少羽,三之运为太角,四之运为少征,终之运为太宫。主运的初之运为少角,二之运为太征,三之运为少宫,四之运为太商,终之运为少羽。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若中运为太过的水运,那末便是丙子、丙午两年,丙子年为岁会。其运为寒冷,其正常的气化为寒气凛冽,凄惨凝敛,其异常变化为霜雪冰雹,其病变为下部寒证。由于是太过的的水运主岁,所以客运的初之运为太羽,二之运为少角,三之运为太征,四之运为少宫,终之运为太商。主运的初之运为太角,二之运为少征,三之运为太宫,四之运为少商,终之运为太羽。凡是少阴君火司天的子午年,其气太过,六气的气化及五运的运行均先于天时而至。地气清肃,天气明朗,寒暑相交,燥热相加,金气同火气协调为用,与天上的荧惑星,太白星相应。其特征为光亮明曜,其作用急切,生长的谷物多为红色和白色,水火寒热之气相持于气交之中而为病。开始时,热性病发生在上部,寒性病发生在下部,寒热二气相互凌犯而争持于中部。人们多患咳嗽,气喘,吐血,衄血,便血,鼻塞,喷嚏,目赤,眼角生疮,寒气厥逆入胃中,心痛,腰痛,腹部胀大,咽喉干燥,上部肿。子午纪年,客气的初之气为太阳寒水,地气迁移,燥气消散,寒气始生,蛰虫又复潜藏,水结为冰,寒霜又降,风气产生,春阳之气为寒所郁,人们反而居在周密的房中以避春寒。其病多为关节强硬,腰及臀部疼痛,在炎热来临时,里外均产生疮疡。二之气为厥阴风木,阳气开始布达,风气运行,春气得以施化,万物相应繁荣,寒气时常来临,人们安和。若有疾病,多为小便淋沥涩痛,两目红赤,视物不清,气郁结于上而发热。三之气为司天的少阴君火,火热之气流行,万物繁茂艳丽,寒邪有时侵袭。人们易患气逆,心痛,寒热交替发作,咳嗽,喘气,目赤等。四之气为太阴湿土,暑湿来临,经常落大雨,寒热交互产生。人们多患寒热,咽喉干燥,黄疸,鼻衄,饮病等。五之气为少阳相火,少阳相火加临,暑气反而产生,阳气化生,万物复生,生长繁荣。人们安康,若发病,多为温热性疾病。终之气为在泉的阳明燥金,燥气流行,余热格拒于内,于是肿见于上部,咳嗽,气喘,甚至出现吐血,衄血。寒气经常兴起,云雾迷漫昏暗。这时疾病多生于皮肤肌腠,向内停留于胁肋,向下连于少腹部而形成内部寒性疾病。到终之气末,在泉之气就要更换了。治疗时必须抑制太过的运气,资助其岁气所胜之气,折损其郁结之气,先开发其不胜之气的化源。不要使它们突然太过而形成疾病,食用与岁气相应的谷物以保全其真气,食用与间气相应的谷物以驱除邪气。在用药方面,应当用咸味药软坚以调其上,甚至用苦味药以发泄,用酸味药收敛以安其下,甚至还可以用苦味药涌泄。根据运气属性的异同,制定用药的多少。中运与司天之气同为热者,用寒凉药清化;中运与在泉之气同为凉者,用温药以热化。用热药,要避开

丁巳篇3: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

唐纪十二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辛丑、641)
唐纪十二唐太宗贞观十五年(辛丑,公元641年)
[1]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辞曰:“臣国中自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
[1]春季,正月,甲戌(十二日),唐朝廷任命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太宗嘉许禄东赞善于应对,欲将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为妻,禄东赞推辞说:“臣在本国中自有妻子,是父母为我聘娶的,不能够抛弃。而且我们的赞普首领还未曾迎娶公主,陪臣我怎么敢先娶呢?”太宗更加赞赏他,然而想要以厚礼隆恩加以抚慰,他最后还是没有从命。
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而处之,自服纨绮以见公主。其国人皆以赭涂面,公主恶之,赞普下令禁之;亦渐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
丁丑(十五日),太宗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旌节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吐蕃赞普非常高兴,见到李道宗,完全按婿礼行事,羡慕唐朝的服装和仪仗之美,将公主安置在特意营筑的城郭宫室之内,自己穿戴着精美的丝绸服装与公主见面。吐蕃人的脸上都涂着红褐色、公主感到厌恶,赞普便下令禁止涂面;并且逐渐改变其猜忌粗暴的本性,派遣本族子弟到长安国子学,学习《诗经》、《尚书》等典籍。
[2]乙亥,突厥侯利可汗始帅部落济河,建牙于故定襄城,有户三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仍奏言:“臣非分蒙恩,为部落之长,愿子子孙孙为国家一犬,守吠北门。若薛延陀侵逼,请从家属入长城。”诏许之。
[2]乙亥(疑误),突厥俟利可汗开始率部落渡过黄河,在旧定襄城建牙帐,共有三万户,军队四万人,九万匹马,于是上奏言道:“我过分地蒙受恩宠,成为本部落的首领只希望子子孙孙为大唐效犬马之劳,守卫北面的大门。假如薛延陀侵犯逼近,请求允许我方家属进入长城以内。”太宗下诏应允。
[3]上将幸洛阳,命皇太子监国,留右仆射高士廉辅之。辛巳,行及温汤。卫士崔卿、刁文懿惮于行役,冀上惊而止,乃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皆以大逆论。
[3]太宗将要巡幸洛阳,命皇太子留守监国,并留下尚书右仆射高士廉辅佐太子。辛巳(十九日),太宗车辇到了温汤。卫士崔卿、刁文懿二人厌倦于行进之苦,希望太宗能因偶受惊吓而停止巡行,于是在夜里向太宗行宫射箭,有五枝箭射入寝宫庭院;事发后,二人均以十恶中的大逆罪被处死。
三月,戊辰,幸襄城宫,地既烦热,复多毒蛇;庚午,罢襄城宫,分赐百姓,免阎立德官。
三月,戊辰(初七),太宗巡幸襄城宫,当地天气燥热,又多毒蛇出没;庚午(初九),废除襄城宫的行宫地位,将它分赐给当地的百姓,并罢免了营建此宫的阎立德的官职。
[4]夏,四月,辛卯朔,诏以来年二月有事于泰山。
[4]夏季,四月,辛卯朔(初一),太宗下诏宣布下一年二月份在泰山行封禅礼。
[5]上以近世阴阳杂书,讹伪尤多,命太常博士吕才与诸术士刊定可行者,凡四十七卷。己酉,书成,上之;才皆为之叙,质以经史。其叙《宅经》,以为:“近世巫觋妄分五姓,如张、王为商,武、庚为羽,似取谐韵;至于以柳为宫,以赵为角,又复不类。或同出一姓,分属宫商;或复姓数字,莫辨徵羽。此则事不稽古,义理乖僻者也。”叙《禄命》,以为:“禄命之书,多言或中,人乃信之。然长平坑卒,未闻共犯三刑;南阳贵士,何必俱当六合!今亦有同年同禄而贵贱悬殊,共命共胎而寿夭更异。按鲁庄公法应贫贱,又弱短陋,惟得长寿;秦始皇法无官爵,纵得禄,少奴婢,为人无始有终;汉武帝、后魏孝文帝皆法无官爵;宋武帝禄与命并当空亡,唯宜长子,虽有次子,法当早夭;此皆禄命不验之著明者也。”其叙葬,以为:“《孝经》云:‘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盖以窀穸既终,永安体魄,而朝市迁变,泉石交侵,不可前知,故谋之龟筮。近岁或选年月,或相墓田,以为一事失所,祸及死生。按《礼》:天子、诸侯、大夫葬皆有月数,是古人不择年月也。春秋:‘九月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是不择日也。郑葬简公,司墓之室当路,毁之则朝而窆,不毁则日中而窆,子产不毁,是不择时也。古之葬者皆于国都之北,兆域有常处,是不择地也。今葬书以为子孙富贵、贫贱、寿夭,皆因卜葬所致。夫子文为令尹而三已,柳下惠为士师而三黜,计其丘陇,未尝改移。而野俗无识,妖巫妄言,遂于擗捅之际,择葬地以希官爵;荼毒之秋,选葬时以规财利。或云辰日不可哭泣,遂莞尔而对吊客;或云同属忌于临圹,遂吉服不送其亲。伤教败礼,莫斯为甚!”术士皆恶其言,而识者皆以为确论。
[5]太宗认为近代以来的阴阳杂书讹误很多,命太常博士吕才与众多方术之士刊定其中可以通行的内容,共成四十卷。己酉(十九日),书修成,进呈太宗;吕才每本书都写有序,质证于经史书籍。他为《宅经》作序,认为:“近代以来巫觋阴阳之术,妄自划分姓氏以附会音律,譬如张、王姓为商,武、庚姓为羽,似乎是取其谐韵;至于以柳姓为宫,以赵姓为角,又象是不伦不类。或者同出于一姓,却分属宫商二调;或者属于复姓的几个字,却不能分辨徵羽二调。这些都是不符合古代事例,也深乖义理的。”序《禄命》一篇认为:“福禄性命之书,说的多了总能说中,人们便相信它。然而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士兵四十五万人,没有听说他们都犯了三刑;汉光武帝时南阳人士多富贵,又哪里都是遇上六合的吉日。如今也有虽然同年同榜登第,却贵贱相差悬殊,共命运同胞兄弟却寿命长短有异。按命理说鲁庄公本来应该贫贱,又懦弱见识短,惟独得以长寿;秦始皇不应该有官爵,纵使得到食禄,也少有奴婢,为人没有起始而有终极;汉武帝、后魏孝文帝都是本不应有官爵;以宋武帝的禄与命来讲都是截路空亡,只对长子合宜,即使有次子,也应当早早夭折;这些都是福禄性命不征验的明显证明。”吕才为《葬》作序,认为:“《孝经》说:‘卜选阴宅墓地,然后再加以安葬’,这是因为人死后长夜漫漫,体魄永远安息,然而城邑集市不断变化,泉水与石块交互侵蚀,不可以预先知道,所以要谋求于龟筮占卜之类。近几年来丧葬选年月,或相土为墓,认为一件事偶有差失,便会累及死生的大问题。按照《周礼》的说法:天子、诸侯与士大夫的丧葬都有规定的月数,这说明古人不作年月的挑选。《春秋》写道:‘九月丁巳(九日),安葬鲁定公,赶上天下大雨,没有安葬,戊午(十日)太阳西斜,才将定公安葬。’这说明也不选择日期。郑国安葬简公,看墓的房子正好档在安葬的道上,拆毁它则可以早晨落葬,不拆它则要到中午才能落葬,子产决定不拆毁而葬,这是不选择时辰。古人安葬均在京城的北面,墓地有固定的地方,这便是不另外选择墓地。如今丧葬书上说子孙富贵与贫贱、长寿与夭折,都是由于占卜丧葬的缘故。子文三次做令尹而三次被罢免,柳下惠三次做士师也三次被免职。料想他们的丘陇墓地,也没有移动吧。而乡野村俗没有知识,巫术妄说,于是便在捶胸顿足极度悲哀之际,选择葬地希望能得到官爵;痛苦不堪的时节,希望选择安葬时辰来获取财物好处。有人说逢辰日不能哭泣,于是便微笑着面对吊客;有人说家人中有忌去葬地的,于是便身着吉服不去送亲入葬。伤风败俗破坏礼教,没有比这些更为严重的了!”巫术之士都憎恶吕才的这一番言论,有识之士均许为精辟之论。
[6]丁巳,果毅都尉席君买帅精骑百二十袭击吐谷浑丞相宣王,破之,斩其兄弟三人。初,丞相宣王专国政,阴谋袭弘化公主,劫其王诺曷钵奔吐蕃。诺曷钵闻之,轻骑奔鄯善城,其臣威信王以兵迎之,故君买为之讨诛宣王。国人犹惊扰,遣户部尚书唐俭等慰抚之。
[6]丁巳(二十七日),果毅都尉席君买率领精锐骑兵一百二十人袭击吐谷浑丞相宣王,重创敌军,将其兄弟三人斩首。起初,丞相宣王独掌吐谷浑国政,密谋袭击下嫁吐谷浑的弘化公主,劫持吐谷浑国王诺曷钵投奔吐蕃。诺曷钵事先得知消息,率轻骑奔赴鄯善城,他手下的大臣威信王领兵迎接,所以席君买便替诺曷奔讨伐宣王。吐谷浑人大受惊扰,太宗派户部尚书唐俭前往安抚。
[7]五月,壬申,并州父老诣阙请上封泰山毕,还幸晋阳,上许之。
[7]五月,壬申(十二日),并州百姓来到朝中请求太宗在泰山封禅后,回来巡幸晋阳,太宗应允。
[8]丙子,百济来告其王扶馀璋之丧,遣使册命其嗣子义慈。
[8]丙子(十六日),百济派人来为他们的国王扶馀璋报丧,太宗派使节册封他的儿子义慈继任。
[9]己酉,有星孛于太微,太史令薛颐上言,未可东封。辛亥,起居郎褚遂良亦言之;丙辰,诏罢封禅。
[9]己酉(疑误),有异星出现过于太微垣,太史令薛颐上书认为此时不可去泰山封禅;辛亥(二十一日),起居郎褚遂良也言及此事;丙辰(二十六日),太宗下诏停止封禅。
[10]太子詹事于志宁遭母丧,寻起复就职。太子治宫室,妨农功;又好郑、卫之乐;志宁谏,不听。又宠昵宦官,常在左右,志宁上书,以为:“自易牙以来,宦官覆亡国家者非一。今殿下亲宠此属,使陵易衣冠,不可长也。”太子役使司驭等,半岁不许分番,又私引突厥达哥友入宫,志宁上书切谏,太子大怒,遣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杀之。二人入其等,见志宁寝处苫块,竟不忍杀而止。
[10]太子詹事于志宁母丧丁忧离职,不久服丧中重新复职。当时太子修筑宫室,妨碍农事;又喜爱郑、卫等yín靡之音。于志宁反复劝谏,太子不听。又宠幸亲近宦官,常让他们不离身边左右,志宁给太宗上书,认为:“自从易牙以后,宦官导致国家灭亡的事例很多。如今太子殿下亲近此类人物,并让他们敢于与太子换穿衣服,此风不可长。”太子又私自役使皇厩驾驭手,半年不许他们轮流值班,又私下带引突厥人达哥友进入宫中,志宁上书直言切谏,太子勃然大怒,派刺客张思政、纥干承基二人去杀于志宁。二人进入于志宁的宅第,见志宁躺在苫席上,头枕着土地,终于不忍心杀他而罢休。
[11]西突厥沙钵罗叶护可汗数遣使入贡。秋,七月,甲戌,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持节即其所号立为可汗,赐以鼓。上又命使者多赍金帛,历诸国市良马,魏徵谏曰:“可汗位未定而先市马,彼必以为陛下志在市马,以立可汗为名耳。使可汗得立,荷德必浅;若不得立,为怨实深。诸国闻之,亦轻中国,市或不得,得亦非美。苟能使彼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矣。”上欣然止之。
[11]西突厥沙钵罗叶护可汗多次派使节进献贡品。秋季,七月,甲戌(十五日),太宗命令左领军将军张大师持旌节就其已得名位立沙钵罗叶护为可汗,赐给鼓和大旗。太宗又命令使者多带着金银财物,在沿途经过的各国购买好马,魏徵劝谏说:“可汗的位置还未确定却先去买马,他们必然认为陛下的志趣只在买马,立可汗只是虚名。立了可汗,他们感戴的恩德必然浅薄;如果没有立可汗,他们的怨恨必然深。各国听说这件事,也会轻视我大唐。买马也许买不成,即使买成也并非好事。如果能使西突厥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不用买自然会送上门来。”太宗信服魏徵的话,停止了买马的事。
乙毗咄陆可汗与沙钵罗叶护互相攻,乙毗咄陆浸强大,西域诸国多附之。未几,乙毗咄陆使石国吐屯击沙钵罗叶护,擒之以归,杀之。
乙毗咄陆可汗与沙钵罗叶护相互征战,乙毗咄陆日渐强大,西域各国多依附于他。不久,乙毗咄陆让掌握石国大权的突厥吐屯袭击沙钵罗叶护,将其擒获并送到乙毗咄陆那里,将他杀死。
[12]丙子,上指殿屋谓侍臣曰:“治天下如建此屋,营构既成,勿数改移;苟易一榱,正一瓦,践履动摇,必有所损。若慕奇功,变法度,不恒其德,劳扰实多。”
[12]丙子(十七日),太宗指着殿宇对身边大臣说:“治理天下如同建造这些房屋,营造建成之后,不要多次改变移动;假如换一根椽,或一片瓦,上房践踏摇动,必然有所损害。如果贪慕新奇,屡变法度,不恒守固有的道德,劳扰百姓之处实在太多。”
[13]上遣职方郎中陈大德使高丽;八月,己亥,自高丽还。大德初入其境,欲知山川风俗,所至城邑,以绫绮遗其守者,曰:“吾雅好山水,此有胜处,吾欲观之。”守者喜,导之游历,无所不至,往往见中国人,自云:‘家在某郡,隋末从军,没于高丽,高丽妻以游女,与高丽错居,殆将半矣。”因问亲戚存没,大德绐之曰:“皆无恙”。咸涕泣相告。数日后,隋人望之而哭者,遍于郊野。大德言于上曰:“其国闻高昌亡,大惧,馆候之勤,加于常数。”上曰:“高丽本四郡地耳,吾发卒数万攻辽东,彼必倾国救之,别遣舟师出东莱,自海道趋平壤,水陆合势,取之不难。但山东州县瘵未复,吾不欲劳之耳!”
[13]太宗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国,八月,己亥(初十),从高丽返回长安。陈大德起初进入高丽境内时,很想知道当地山川名胜与风俗,经过某一城镇,将绫罗绸缎送给当地官员,说:“我一向喜爱山水,此地如有名胜,我想去看一看。”当地官员十分高兴,引导他去游历,无处不去,处处见到有中原人,自我介绍说:“家住在某郡,隋末充军东征,留在高丽,娶离家远游的女子为妻,与高丽杂错居处,几乎占当地人的一半。”并向陈大德询问他们中原的亲属的生死状况,大德哄骗他们说:“均完好无恙。”他们听后挥泪互相转告。几天后,隋朝留在高丽的中原人来见大德,都眼含泪水,城郊野外聚集着很多人。大德回到朝中对太宗说:“高丽人听说高昌已经灭亡,大为惊恐,频频去馆舍中问候,超过以往。”太宗说:“高丽本来是汉武帝所设四郡,我大唐如果发动数万兵力攻打辽东,高丽必然要倾国相救,如果另外派水师出东莱,从海道直驱平壤,水陆合围,攻取高丽并不难。只是关东一带州县凋疲,尚未复原,朕不想再疲劳百姓。”
[14]乙巳,上谓侍臣曰:“朕有二喜一惧。比年丰稔,长安斗粟直三、四钱,一喜也;北虏久服,边鄙无虞,二喜也。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此一惧也。”
[14]乙巳(十六日),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朕有二件喜事一件忧事。连年丰收,长安城一斗粟仅值三、四钱,这是一喜;北方部族久已服顺,边境没有祸患,这是二喜。政治安定则容易滋生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则立刻遭致危亡,此是一件忧虑的事。”
[15]冬,十月,辛卯,上校猎伊阙;壬辰,幸嵩阳;辛丑,还宫。
[15]冬季,十月,辛卯(初三),太宗到伊阙狩猎;壬辰(初四),巡幸嵩阳县;辛丑(十三日),回到宫中。
[16]并州大都督长史李世在州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怀服。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十一月,庚申,以世为兵部尚书。
[16]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世在并州任职十六年,令行禁止,百姓顺服安定。太宗说:“隋炀帝疲劳百姓,修筑长城以防备突厥的进攻,最后毫无用处。朕只是将李世安置在晋阳,而边境安宁,将他比做长城,岂不是更为壮美吗!”十一月,庚申(初三),任命李世为兵部尚书。
[17]壬申,车驾西归长安。
[17]壬申(十五日),太宗车驾西行回到长安。
[18]薛延陀真珠可汗闻上将东封,谓其下曰:“天子封泰山,士马皆众,边境必虚,我以此时取思摩,如拉朽耳。”乃命其子大度设发同罗、仆骨、回纥、、等兵合二十万,度漠南,屯白道川,据善阳岭以击突厥。俟利可汗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
[18]薛延陀真珠可汗听说太宗想要东去泰山行封禅礼,对他的下属说:“大唐天子去泰山封禅,护卫都跟随前往,边境地区必然空虚,我乘此时机攻取思摩,势如摧枯拉朽。”于是命令他的儿子大度设征发同罗、仆骨、回纥、、等族兵马,总计二十万人,渡过漠南,屯兵在白道川,据守善阳岭,袭击突厥。俟利可汗抵挡不住,率领本部落进入长城,守住朔州,派使者向唐朝告急。
癸酉,上命营州都督张俭帅所部骑兵及奚、、契丹压其东境,以兵部尚书李世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将兵六万,骑千二百,屯羽方;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将兵四万,骑五千,屯灵武;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将兵一万七千,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云中;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出其西。
癸酉(十六日),太宗命令营州都督张俭率领本部骑兵以及奚、、契丹族兵马进通薛延陀东部边境;任命兵部尚书李世为朔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六万,包括一千二百名骑兵,驻扎在羽方城;任命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领兵四万,骑兵五千,驻扎在灵武;任命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领兵一万七千人,为庆州道行军总管,出兵云中;任命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出击薛延陀西部。
诸将辞行,上戒之曰:“薛延陀负其强盛,逾漠而南,行数千里,马已疲瘦。凡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薛延陀不能掩思摩不备,急击之,思摩入长城,又不速退。吾已敕思摩烧剃秋草,彼粮糗日尽,野无所获。顷侦者来,云其马啮林木枝皮略尽。卿等当与思摩共为掎角,不须速战,俟其将退,一时奋击,破之必矣。”
众位将领向太宗辞行,太宗告诫他们说:“薛延陀仗着他们强盛,越过沙漠南下,行程几千里,马已疲乏瘦弱。凡是用兵的道理,须是见有利迅速推进,见着不利局面迅速撤退。薛延陀不能乘思摩不防备,急速进攻,思摩进入长城以内,薛延陀兵又不立即后退;朕已敕令思摩烧掉秋草,对方粮草日益吃尽,野地中毫无所获。刚才探马来报,说他们的马啃吃树皮枝叶已经快光了。你们应当与思摩互成犄角之势,不需要速战,等到敌人将要撤退时,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定会大破敌军。”
[19]十二月,戊子,车驾至京师。
[19]十二月,戊子(初一),太宗车驾回到长安。
[20]己亥,薛延陀遣使入见,请与突厥和亲。甲辰,李世败薛延陀于诺真水。初,薛延陀击西突厥沙钵罗及阿史那社尔,皆以步战取胜;及将入寇,乃大教步战,使五人为伍,一人执马,四人前战,战胜则授以马追奔。于是大度设将三万骑逼长城,欲击突厥,而思摩已走,知不可得,遣人登城骂之。会李世引唐兵至,尘埃涨天,大度设惧,将其众自赤柯泺北走,世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大度设走累日,至诺真水,勒兵还战,陈亘十里。突厥先与之战,不胜,还走,大度设乘胜追之,遇唐兵,薛延陀万矢俱发,唐马多死。世命士卒皆下马,执长,直前冲之。薛延陀众溃,副总管薛万彻以数千骑收其执马者。薛延陀失马,不知所为,唐兵纵击,斩首三千余级,捕虏五万余人。大度设脱身走,万彻追之不及。其众至漠北,值大雪。人畜冻死者什八九。
[20] 己亥(十二日),薛延陀派使节入朝见太宗,请求与突厥和亲。甲辰(十七日),李世在诺真水大败薛延陀。起初,薛延陀袭击西突厥沙钵罗以及阿史那社尔,均以步战取胜;等到将要去进攻思摩时,便教习士兵大练步战,让五个人为一队,一人牵马,四人冲前拼战,战胜后则骑上马追击。当时大度设率三万骑兵进逼长城,想要袭击突厥,而思摩已经先行逃走,望尘莫及,只得派人登上城楼谩骂。适逢李世带领唐朝兵马赶到,尘土飞扬,一眼望不到边,大度设十分害怕,率领大部队从赤柯泺向北逃去,李世挑选麾下及突厥精锐骑兵六千人抄近路拦截,跨越白道川,在青山追上敌军。大度设狂奔数日,到了诺真水,勒住兵马准备战斗,战阵横亘十里地。突厥兵先和他们拼战,不能取胜,退兵,大度设乘胜追击,与唐朝的部队遭遇,薛延陀兵万箭齐发,唐军马匹多被射死。李世命令士兵们都下马,手执长槊,往前直冲。薛延陀兵溃散,副总管薛万彻用数千骑兵收捕薛延陀部队中牵马的士兵。薛延陀兵丢失了马匹,张惶失措,唐兵纵马追击,杀死三千多人,俘虏五万多人。大度设脱身逃走,薛万彻追赶不及。薛延陀兵到了漠北,赶上天降大雪,人和马匹冻死十分之八九。
李世还军定襄,突厥思结部居五台者叛走,州兵追之,会世军还,夹击,悉诛之。
李世回师定襄,突厥思结部居住在五台县的纷纷叛逃,当地州兵追捕他们,正赶上李世的部队路经此地,两军夹击,将他们全部杀掉。
丙子,薛延陀使者辞还,上谓之曰:“吾约汝与突厥以大漠为界,有相侵者,我则讨之。汝自恃其强,逾漠攻突厥。李世所将才数千骑耳,汝已狼狈如此!归语可汗:凡举措利害,可善择其宜。”
丙子(十九日),薛延陀使者向太宗辞行,太宗对他说:“我约定你们与突厥以大沙漠为界,如有侵袭者,我大唐即予以讨伐。你们自恃强大,越过沙漠进入突厥。李世仅仅率领几千骑兵,你们便如此狼狈。你回去告诉你们的可汗:做事须权衡利弊,可要善于选择适宜的事去做。”
[21]上问魏徵:“比来朝臣何殊不论事?”对曰:“陛下虚心采纳,必有言者。凡臣徇国者寡,爱身者多,彼畏罪,故不言耳。”上曰:“然。人臣关说忤旨,动及刑诛,与夫蹈汤火冒白刃者亦何异哉!是以禹拜昌言,良为此也。”
[21]太宗问魏徵:“近来朝廷大臣们为什么不上书议论朝政?”魏徵答道:“陛下虚心纳谏,就一定会有上书言事者。大臣们愿为国徇身者少,爱惜自身的人较多,他们害怕获罪,所以不上书言事。”太宗说:“是这样。大臣们议论国事而忤怒圣意,动辄处以刑罚,这与上刀山下火海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大禹给提意见的人行礼,正是为此。”
房玄龄、高士廉遇少府少监窦德素于路,问:“北门近何营缮?”德素奏之。上怒,让玄龄等拜曰:“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门小营缮,何预君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知陛下何以责玄龄等,而玄龄等亦何所谢!玄龄等为陛下股肱耳目,于中外事岂有不应知者!使所营为是,当助陛下成之;为非,当请陛下罢之。问于有司,理则宜然。不知何罪而责,亦何罪而谢也!”上甚愧之。
房玄龄、高士廉路上遇见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近来在营建什么?”窦德素奏与太宗。太宗大怒,责备房玄龄等人说:“你只管执掌南衙朝中政事,北门小小的营缮事,与你有什么相干?”房玄龄等磕头谢罪。魏徵进谏说:“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责备玄龄等人,玄龄等人又为什么要谢罪?玄龄等人身为陛下的股肱耳目之臣,对宫内宫外事岂有不应知道的道理!如果营造的事是对的,定会帮助陛下促成其事;如果不当营造,就应当请求陛下停止此事。所以他们询问有关部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不知因何罪而责怪他们,又因为什么罪而谢罪呢?”太宗听后十分差愧。
[22]上尝临朝谓侍臣曰:“朕为人主,常兼将相之事。”给事中张行成退而上书,以为:“禹不矜伐而天下莫与之争。陛下拨乱反正,群臣诚不足望清光;然不必临朝言之。以万乘之尊,乃与群臣校功争能,臣窃为陛下不取。”上甚善之。
[22]太宗曾在上朝时对身边大臣说:“朕为万民之主,经常要兼管武将文相的事。”给事中张行成退朝后又上书给太宗,认为:“大禹本人不自大自夸而天下人都不和他争功争能。陛下拨乱反正,众位大臣实在是不足以眺望到圣明风采;然而陛下却不必在上朝时言及此事。以陛下的天子尊体,却与群臣争功比能,我认为深不足取。”太宗非常赞许张行成。
十六年(壬寅、642)
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
[1]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上从之。
[1]春季,正月,乙丑(初九),魏王李泰进呈《括地志》一书。李泰勤勉好学,司马苏勖劝说李泰,古代的贤能王子均招徕学者著书立说,故而李泰奏请修撰《括地志》。于是大开馆舍,广泛延请天下俊彦贤才,人才济济,门庭若市。李泰每月的费用超过了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奏疏言道:“圣人制定礼仪,是为了尊嫡卑庶,供太子用的物品不作计算,与君王待遇相共。对庶出的儿子虽然喜欢,也不得超过嫡生子,这是为了堵塞嫌疑的发生,除去祸乱的根源。如果应当亲近的人反而疏远,应当尊贵的人反而卑贱,则那些奸佞之人,必然会乘此时机得势。从前西汉窦太后宠幸梁孝王,最后忧虑而死;汉宣帝宠幸淮阳宪王,也几乎导致败亡。如今魏王刚刚作藩王,应该向他显示礼仪制度,用谦虚节俭来训导,如此才能使他成为良才,正所谓‘圣人的教导不待严肃而自然有成。’”太宗听从其意见。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魏徵上书,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
太宗又让李泰迁居到武德殿;魏徵上奏疏言道:“陛下喜欢魏王,常常想让他安全,正应当多多抑制他的骄奢习气,不让他处于嫌疑之地。如今移居到武德殿中,位在东宫西面,当年海陵剌王李元吉曾在此居住,时人均认为不可取;虽然时势事情都不同,然而我也担心魏王的心里惊恐不敢安闲。”太宗说:“差一点造成失误。”即刻让李泰回到原宅第。
[2]辛未,徙死罪者实西州,其犯流徒则充戍,各以罪轻重为年限。
[2]辛未(十五日),唐朝将死罪犯人改充西州,流放罪的改为充军,并且各以罪行轻重划定年限。
[3]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限来年末附毕。
[3]敕令全国检括核查无户籍的游民,限定下一年年未附籍完毕。
[4]以兼中书侍郎岑文本为中书侍郎,专知机密。
[4]太宗任命兼中书侍郎的岑文本为中书侍郎,单独执掌朝廷机密事宜。
[5]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5]夏季,四月,壬子(二十七日),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管起居注的事,朕可以看看都记了些什么吗?”答道:“史官记载君主言行,详细记录善恶诸事,这样君主才不敢胡作非为,我未听说君主可以亲自看记录的 。”太宗说:“朕有不妥当的事,你也记下了吗?”答道:“我的职责在于秉笔直书,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说:“假使褚遂良不记载下来,全国也都会记下来。”太宗说:“的确是这样。”
[6]六月,庚寅,诏息隐王可追复皇太子,海陵剌王元吉追封巢王,谥并依旧。
[6]六月,庚寅(初六),太宗诏令息隐王李建成可以追封恢复皇太子称号,海陵剌王李元吉追封为巢王,谥号一并依旧。
[7]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密,宁可胜计!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
[7]甲辰(二十日),太宗诏令从即日起皇太子领出所用库府器物,各有关部门不必加以限制,于是太子挥霍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说:“周武帝平定关东地区,隋文帝统一江南地带,勤俭爱护百姓,均成为一代名主;但他们的儿子不肖,才使社稷灭亡。圣上因与太子殿下乃是父子,行事兼有家、国,所应用器物无所节度限制,圣旨还未过六十天,所用器物已经超过七万,骄奢淫逸之极,没有人能够超过。况且东宫臣属与正直之士,都没有在身旁;各种奇技淫巧,充斥深宫。从外面远看,已经看到了这些失误;内中深宫隐密之事,更是无法计算。良药苦口利于病,苦言辛辣利于行,应当居安思危,一日比一日谨慎行事。”太子讨厌张玄素的上书,让守门的小奴乘张玄素上早朝的机会,暗中用大马棰袭击他,差一点将他打死。
[8]秋,七月,戊午,以长孙无忌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
[8]秋季,七月,戊午(初五),任命长孙无忌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
[9]庚申,制:“自今有自伤残者,据法加罪,仍从赋役。”隋末赋役重数,人往往自折支体,谓之“福手”、“福足”;至是遗风犹存,故禁之。
[9]庚申(初七),太宗下制令:“从即日起有自残身体者,依法加重罪行,并且仍要交赋服役。”隋朝末年赋役繁重,人们往往自残身体,称之为“福手”、“福足”;到此时这种风气仍在存留,所以加以禁止。
[10]特进魏徵有疾,上手诏问之,且言:“不见数日,朕过多矣。今欲自往,恐益为劳。若有闻见,可封状进来。”徵上言:“比者弟子陵师,奴婢忽主,下多轻上,皆有为而然,渐不可长。”又言:“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威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徵宅无堂,上命辍小殿之材以构之,五日而成,仍赐以素屏风、素褥、几、杖等以遂其所尚。徵上表谢,上手诏称:“处卿至此,盖为黎元与国家,岂为一人,何事过谢!”
[10]特进魏徵患病,太宗手书诏令探问病情,且说:“几天不见,朕的过错又多起来。如今想亲去探望,又恐更添烦扰。你如果听到或看到什么,可以封上状子呈进来。”魏徵上书言道:“近来弟子冒犯老师,奴婢忽视主子,下属多轻视上级,都是有原因的,此风不可长。”又说:“陛下临朝听政,常常将公正挂在嘴边,退朝后所做所为,却未免有所偏私。有时害怕别人知道,横施神威圣怒,这样欲盖弥彰,有什么好处呢?”魏徵的宅院没有厅堂,太宗令将停建小殿的材料拿去建造厅堂,五天即完工,还赐给他质地平常色彩单调屏风和褥子,以及几案、手杖等,以顺应他的俭朴习惯。魏徵上表谢恩,太宗手书诏文称:“朕这样对侍你,都是为了黎民百姓与国家,难道是为朕一人?何必过于客气呢。”
[11]八月,丁酉,上曰:“当今国家何事最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上曰:“此言是也。”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九月,丁巳,以魏徵为太子太师。徵疾少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我今赖公,即其义也。知公疾病,可卧护之。”徵乃受诏。
[11]八月,丁酉(十四日),太宗说:“如今朝廷中什么事情最为急迫?”谏议大夫褚遂良说:“如今四方安定,只有确定太子与诸王的名分最为紧要。”太宗说:“这话说得有道理。”当时太子李承乾德行欠缺,魏王李泰得到宠爱,众位大臣愈益产生疑议,太宗听说后十分厌恶,对身边大臣说:“当朝的臣属们,忠直没人能超过魏徵,我让他做太子的老师,以此杜绝天下人的疑心。”九月,丁巳(初四),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魏徵病刚有好转,亲到朝堂上表推辞,太宗手书诏令晓谕他:“周幽王、晋献公,废除嫡子立庶子造成国家危亡。汉高祖差一点儿废掉太子,幸亏商山四位老人才得以保住太子位。朕如今信赖你,就是这个意思。朕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铺佐太子。”魏徵于是接受诏令。
[12]癸亥,薛延陀真珠可汗遣其叔父沙钵罗泥熟俟斤来请婚,献马三千,貂皮三万八千,马脑镜一。
[12]癸亥(初十),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他的叔父沙钵罗泥熟俟斤前来唐朝请求通婚,并献上三千匹马,三万八千张貂皮,一只玛瑙镜子。
[13]癸酉,以凉州都督郭孝恪行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咸得其欢心。
[13]癸酉(二十日),唐朝廷任命凉州都督郭孝恪为安西都护、西州刺史。高昌旧部与镇兵以及迁徙流放的犯人都居住在西州,较为混杂,郭孝恪诚心诚意抚慰治理,非常受当地人的欢迎。
[14]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没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城,追奔至遏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
[14]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杀死沙钵罗叶护以后,吞并其兵众,又袭击吐火罗,将其灭掉。自恃强大,于是十分骄横,拘留了唐朝的使者,侵扰西域地区,并且派兵进犯伊州,郭孝恪率二千轻骑兵从乌骨拦击,将他们打得大败。乙毗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二个部族围困天山,孝格将其击退,乘胜追击,拔下处月首领所居住的小城,一直追到遏索山,收降处密兵众而后凯旋。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岁调千馀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加以道涂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柰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比乎!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存焉。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上弗听。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
起初,平定高昌以后,每年征发一千多名士卒驻守在当地,褚遂良上奏疏言道:“自古圣王治理天下,都是先华夏而后四方边族。陛下派军队功取了高昌,当地数郡一片萧条,多年恢复不了;又每年征调一千多人驻扎戍边,远离乡土,破产以置备行装。而且又将犯人流放到此地,这些人都是些无赖之徒,正好大肆骚扰边境,岂能有益于排兵布阵。这些人又多次逃亡,徒劳追捕。再加上一路上所经过的地区,千里大沙漠,冬季风吹如刀割,夏季风吹如火烧,行人来来往往,遇见这种情况往往难逃一死。假使张掖、酒泉有烽火报警,陛下难道还指望用高昌的一个兵一斗粮吗,最终还是要征发陇右各州兵马粮草再赴前方。然而河西地带,乃是我大唐的心腹;高昌,不过是他人的手足;为什么要荒废根本来占有无用的土地呢?而且陛下打败突厥、吐谷浑后,都没有占有他们土地,而为他们重立君长加以安抚,惟独高昌不能与他们相比吗?叛离者将其抓获,服顺者封他们官职,刑罚没有比此更威严的,恩德没有比这更高厚的。深望陛下另外选择高昌王子中可以立为可汗的,使其为高昌一国之主,子子孙孙,感荷陛下的大恩德,永远作为大唐帝国的屏障,内部安定外围宁静,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太宗不听从其意见。等到西突厥进犯,太宗十分后悔,说道:“魏徵、褚遂良都劝朕再立高昌国王,朕不采纳他们的建议,如今正是咎由自取呀!”
乙毗咄陆西击康居,道过米国,破之。虏获甚多,不分与其下,其将泥熟啜辄夺取之,乙毗咄陆怒,斩泥熟啜以徇,众皆愤怒。泥熟啜部将胡禄屋袭击之,乙毗咄陆众散,走保白水胡城。于是弩失毕诸部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遣使诣阙,请废乙毗咄陆,更立可汗。上遣使赍玺书,立莫贺咄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既立,悉礼遣乙毗咄陆所留唐使者,帅所部击乙毗咄陆于白水胡城。乙毗咄陆出兵击之,乙毗射匮大败。乙毗咄陆遣使招其故部落,故部落皆曰:“使我千人战死,一人独存,亦不汝从!”乙毗咄陆自知不为众所附,乃西奔吐火罗。
乙毗咄陆向西进攻康居国,途经米国,将其吞灭。俘获较多的米国人,却不分给他的下属,其部将泥熟啜擅自抢夺俘虏,乙毗咄陆大怒,将泥熟啜斩首示众,众人均满腹怨恨。泥熟啜部将胡禄屋袭击咄陆,乙毗咄陆的部下纷纷逃散,退守在白水胡城。于是弩失毕各部以及乙毗咄陆部下屋利啜等人派使节到大唐,请求废掉乙毗咄陆,重新立一个可汗。太宗派使节带着玺书,立莫贺咄的儿子,是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即可汗位后,礼待并放回乙毗咄陆所拘留的唐朝使者,并亲率部队进攻乙毗咄陆于白水胡城。乙毗咄陆出兵迎击,将乙毗射匮打得大败。乙毗咄陆派人招募他的旧部落,他的旧部落都说:“即使我们一千人战死,一人生存,也不会跟从你。”乙毗咄陆自知己不为众人钦服,便向西投奔吐火罗。
[15]冬,十月,丙申,殿中监郢纵公宇文士及卒。上尝止树下,爱之,士及从而誉之不已,上正色曰:“魏徵常劝我远佞人,我不知佞人为谁,意疑是汝,今果不谬!”士及叩头谢。
[15]冬季,十月,丙申(十四日),殿中监、郢纵公宇文士及去世。太宗曾经停靠在一棵树下,很喜欢这棵树,宇文士及在身边也称赞不已,太宗正颜厉色道:“魏徵常常劝朕远离谄谀的小人,朕还不知道是指谁,也怀疑是你,今日一见,果然不错。”宇文士及磕头谢罪。
[16]上谓侍臣曰:“薛延陀屈强漠北,今御之止有二策,苟非发兵殄灭之,则与之婚姻以抚之耳,二者何从!”房玄龄对曰:“中国新定,兵凶战危,臣以为和亲便。”上曰:”然。朕为民父母,苟可利之,何爱一女!”
[16]太宗对身边大臣说:“薛延陀在漠北称雄,如今制御它有二个办法,如果不发兵将其消灭,就与他们通婚以安抚他们,这二个办法执行哪个?”房玄龄答道:“中国刚刚安定,出兵征战凶多吉少,我认为和亲为上策。”太宗说:“很对。朕既为天下百姓的父母,如果对百姓有利,何必爱惜一个女儿。”
先是左领军将军契何力母姑臧夫人及弟贺兰州都督沙门皆在凉州,上遣何力归觐,且抚其部落。时薛延陀方强,契部落皆欲归之,何力大惊曰:“主上厚恩如是,柰何遽为叛逆!”其徒曰:“夫人、都督先已诣彼,若之何不住!”何力曰:“沙门孝于亲,我忠于君,必不汝从。”其徒执之诣薛延陀,置真珠牙帐前。何力箕倨,拔佩刀东向大呼曰:“岂有唐烈士而受屈虏庭,天地日月,愿知我心!”因割左耳以誓。真珠欲杀之,其妻谏而止。
先前,左领军将军契何力母亲姑臧夫人及他的弟弟贺兰州都督沙门都居住在凉州,太宗派契何力回去省亲,并且得便安抚契部落。当时薛延陀势力正强大,契部落都想归附薛延陀,何力十分惊奇地说:“大唐天子待我们如此厚恩,为什么还有叛离呢?”契部落的人说:“老夫人及都督此前都已到了薛延陀那里,你何不前往?”何力说:“沙门孝敬老人家,而我要对皇上忠心,坚决不跟你们去。”契人将其捆梆起来送到薛延陀部,扔在真珠可汗牙帐前。何力伸直双腿,拔出佩刀向东面大声喊道:“岂有大唐忠烈之士受你们的污辱,天日昭昭,望你们知道我的真心。”于是将左耳割掉发誓不从。真珠可汗想杀死他,真珠妻子力劝才作罢。
上闻契叛,曰:“必非何力之意。”左右曰:“戎狄气类相亲,何力入薛延陀,如鱼趋水耳。”上曰:“不然。何力心如铁石,必不叛我。”会有使者自薛延陀来,具言其状,上为之下泣,谓左右曰:“何力果如何?”即命兵部侍郎崔敦礼持节谕薛延陀,以新兴公主妻之,以求何力,何力由是得还,拜右骁卫大将军。
太宗听说契何力叛逃,说:“肯定不是何力的本意。”身边的人说:“这些戎狄之族臭味相投,何力加盟薛延陀,如鱼得水。”太宗说:“不对。何力心如铁石般坚定,肯定不会背叛我。”恰巧有使者从薛延陀那里回来,详悉讲述了真情,太宗听完后落下泪来,对身边的人说:“何力究竟怎样了?”当即命令兵部侍郎崔敦礼持旌节晓谕薛延陀,将新兴公主嫁给真珠可汗为妻,以换回契何力,何力因此得以回到朝中,官拜右骁卫大将军。
[17]十一月,丙辰,上校猎于武功。
[17]十一月,丙辰(初四),太宗在武功狩猎。
[18]丁巳,营州都督张俭奏高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弑其王武。盖苏文凶暴多不法,其王及大臣议诛之。盖苏文密知之,悉集部兵若校阅者,并盛陈酒馔于城南,召诸大臣共临视,勒兵尽杀之,死者百余人。因驰入宫,手弑其王,断为数段,弃沟中,立王弟子藏为王;自为莫离支,其官如中国吏部兼兵部尚书也。于是号令远近,专制国事。盖苏文状貌雄伟,意气豪逸,身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每上下马,常令贵人、武将伏地而履之。出行必整队伍,前导者长呼,则人皆奔迸,不避坑谷,路绝行者,国人甚苦之。
[18]丁巳(初五),营州都督张俭上奏称高丽东部大人姓泉名叫盖苏文的杀死高丽王高武。盖苏文凶残暴虐,多不守法度,高丽王和大臣们商议将其处死。盖苏文暗中得知消息,召集全部兵马装做校阅模样,并且在城南大摆酒宴,召集众位大臣亲往观看,勒令手下士兵将他们全部杀掉,共有一百多人。接着冲进王宫,亲手杀死高丽王,腰斩数段,扔在水沟中,立高丽王的侄子高藏为王;自封为莫离支,其官职便如同我大唐的吏部兼兵部尚书。于是远近都听其号令,独掌高丽国政。盖苏文身材魁伟,气概豪爽,身上佩带五把短刀,身边的人都不敢抬头看他。每次上马下马,常让贵族、武将伏在地下由他踩着。出行定要整齐队伍,前导者拉长声呼喊,路人急忙奔逃,也不避积水浅坑,路上绝少有行人,高丽国百姓叫苦连天。
[19]壬戌,上校猎于岐阳,因幸庆善宫,召武功故老宴赐,极欢而罢。庚午,还京师。
[19]壬戌(初十),太宗在岐阳打猎,接着临幸庆善宫,召集武功县故老赐予酒宴,尽兴而罢。庚午(十八日),返回长安。
[20]壬申,上曰:“朕为兆民之主,皆欲使之富贵。若教以礼义,使之少敬长、妇敬夫,则皆贵矣。轻徭薄敛,使之各治生业,则皆富矣。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20]壬申(二十日),太宗说:“朕为万民之主,想让百姓们都富贵。如果教给他们礼义,使他们年少的孝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那就都尊贵了。轻徭薄赋,使他们各治产业,那就都富足了。如果家给人足,朕即使不听音乐,也自然乐在其中了。”
[21]毫州刺史裴行庄奏请伐高丽,上曰:“高丽王武职贡不绝,为贼臣所弑,朕哀之甚深,固不忘也。但因丧乘乱而取之,虽得之不贵。且山东弊,吾未忍言用兵也。”
[21]毫州刺史裴行庄上奏疏请求讨伐高丽,太宗说:“高丽国王高武每年贡赋不断,被贼臣杀死后,朕非常哀痛,一直不能忘怀。但其新丧国王,乘乱而攻取,即使得胜也不足为贵,而且关东地区民生凋敝,朕实在不忍心谈用兵呀。”
[22]高祖之入关也,隋武勇郎将冯党仁弘将兵二千余人归高祖于蒲阪,从平京城,寻除陕州总管,大军东讨,仁弘转饷不绝,历南宁、戎、广州都督。弘有材略,所至著声迹,上甚器之。然性贪,罢广州,为人所讼,赃百余万,罪当死。上谓侍臣曰:“吾昨见大理五奏诛仁弘,哀其白首就戮,方晡食,遂命撤案;然为之求生理,终不可得。今欲曲法就公等乞之。”十二月,壬午朔,上复召五品已上集太极殿前,谓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欲席藁于南郊,日一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房玄龄等皆曰:“生杀之柄,人主所得专也,何至自贬责如此!”上不许,群臣顿首固请于庭,自旦至日昃,上乃降手诏,自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也;善善未赏,恶恶未诛,三也。以公等固谏,且依来请。”于是黜仁弘为庶人,徙钦州。
[22]当年唐高祖李渊进入关东时,隋朝武勇郎将冯人党仁弘率部下二千多人在蒲阪归附高祖皇帝,并且跟随他平定了京城。不久官拜陕州总管,唐朝大军讨王世充时,党仁弘负责转运粮饷,没有断绝,历任南宁州、戎州、广州都督。仁弘有才识韬略,所到之处均留有声誉,太宗十分器重他。然而性情贪婪,被罢免广州都督,被人控告,贪赃一百多万,其罪应当处死刑。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朕昨天看见大理寺五次上奏请求处死仁弘,朕可怜他白发苍苍而被处斩,正吃晚饭,便命令把食案撤掉;然而想为他求条生路,最终也难以找到理由。如今只想变通法令请求你们同意免他一死。”十二月,壬午朔(初一),太宗又召见五品以上官员齐集太极殿前,对他们说:“法令,是君王受命于上天所得,不可因私情而失信。如今朕偏袒党仁弘想要宽赦他,这是淆乱法度,有负于上天。朕想要在南郊坐在席子上,每日只进一次素食,用三天时间向上天谢罪。”房玄龄等人都劝道:“生杀的权柄,都掌握在皇上一人手中,何至于如此自我贬损呢?”太宗不答应,众位大臣一再磕头请求,从早晨直到傍晚,太宗才降下诏书说:“朕有三项罪过:识别人而不能明察,是一罪;因私情淆乱法令,是二罪;亲近善人而未予赏赐,讨厌恶人而未予诛罚,是三罪。因为你们执意苦谏,暂且依说情者。”于是将党仁弘废黜为平民,流放到钦州。
[23]癸卯,上幸骊山温汤;甲辰,猎于骊山。上登山,见围有断处,顾谓左右曰:“吾见其不整而不刑,则堕军法;刑之,则是吾登高临下以求人之过也。”乃托以道险,引辔入谷以避之。乙巳,还宫。
[23]癸卯(二十二日),太宗巡幸骊山温泉;甲辰(二十三日),在骊山打猎。太宗登上骊山,看见围墙有断垣处,回头对身边人说:“我看见没整治的地方不加治理,则是在败坏军纪;如果加以整治呢,又象是我居高临下在寻找别人的过失。”于是推托道路险恶,牵马进入山谷以回避此处。乙巳(二十四日),返回宫中。
[24]刑部以“反逆缘坐律兄弟没官为轻,请改从死。”敕八座议之,议者皆以为“秦、汉、魏、晋之法,反者皆夷三族,今宜如刑部请为是。”给事中崔仁师驳曰:“古者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柰何以亡秦酷法变隆周中典!且诛其父子,足累其心,此而不顾,何爱兄弟!”上从之。
[24]刑部认为:“反叛等大罪依连坐法令,兄弟没官为奴处罚太轻,请求改为一并处死。”太宗敕令尚书省仆射以及六部尚书共同议定,议者都认为:“秦、汉、魏、晋的法律,谋反罪都要夷灭三族,如今应当改用刑部的请求为是。”给事中崔仁师反驳说:“古时候父子兄弟犯罪互不

丁巳篇5:倾雨湿流光_900字

  
  倾雨湿流光
  雨汐
  我的世界就是那么小,小到一场雨就可以温湿我全部的心境。应该算的上的大雨吧,就如同天幕被扯开了一个大口子,从那渺远的天际,来到凡尘。雨温热了眼眶。小小的世界,被小小的雨充盈。不不,是小小的雨珠。但却滂沱。倾盆。如注。
  雨是透明的。它站在上空,以上帝的角度俯视这个世界,万象,都在它的心间变得澄澈透明。呵呵,它云淡风轻的笑了。凡俗不过如此,可为什么红尘之中竟有如此之多的人执迷。世界那么小。小到一颗雨珠就可以看透。
  紫伞
  抬头望天,只是浅浅小小一片紫色。自蓝色之后,我最喜欢的紫色。知道吧,紫色的一片天,就是我所有的世界。我所有的世界,就是这片紫色的天。
  雨未断,依旧绵绵。紫伞,为我挡掉了肆意的雨。我踏着脚下的水洼,飞快的转动着手中的伞。雨水哗哗飞溅,我的世界,
  我的天,在那一刻纷飞旋转,我的心,在那一刻翩跹。
  指尖触上伞柄,略带凉意。雨,也是凉的。我的心却在它们的浸润中变得无比温暖。
  林荫
  撑着紫伞,听着雨声,走在林荫道间。树上米白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散落下,停在伞上,又被雨水冲走。它娇弱幼小的身躯在空中四处飘零,我不禁心生怜意,伸出手稳稳的把它接住。于是,手背上便多了一份暗香,心境,多了一份幽静。
  雨小了,我小心翼翼的放下伞,欢叫着拥抱天空,任凭树上的零星飘落到我的肩上,发梢上。多想拥有那份洁净美好。
  水洼
  水泥地上,有一道道低低洼洼的坑。如今,成了下凡尘的雨仙子们的玩乐之处。越来越多的雨珠儿汇聚在这里,风微起,雨溪正好与我以相反的方向逆流而去。那被风抚弄出的波纹,真美。嘿嘿,真想一脚踩下去,被水花溅一身啊,一定很美好,很疯狂。
  彩虹
  雨终有停的时候。难得的,彩虹现了。在幽蓝的空中,那是一道多么绚丽的风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瞬间照亮了我的心间。我有些讶异地伸出手,想看看彩虹是不是童话般的甜蜜。噢,是真的,多么甜蜜温馨,我想拥有彩虹,拥有那份专属的幸福。但却知道,彩虹它可以带给每个人幸福,并不唯独是我一个。
  有好些失落的独自走了一会,再次仰头寻找时,它却已无声地被遗落在另一个世界,没入蔚蓝的天际……
  尾声
  天晴了,雨停了,彩虹隐了。我的雨梦就此止于流年。这场雨,倾过我的心,温润过我的流年。
  癸巳年丁巳月末
 
    初二:fox晨汐

丁巳篇6: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六卷

梁纪二十二 敬皇帝绍泰元年(乙亥、555)
梁纪二十二 梁敬帝绍泰元年(乙亥,公元555年)
[1]春,正月,壬午朔,邵陵太守刘将兵援江陵,至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之,帅其众还据邵陵。
[1]春季,正月,壬午朔(初一),邵陵太守刘带兵救援江陵,走到三百里滩,部曲宋文彻杀了他,把他的部众带回邵陵据守。
[2]梁王即皇帝位于江陵,改元大定;追尊昭明太子为昭明皇帝,庙号高宗,妃蔡氏为昭德皇后;尊其母龚氏为皇太后,立妻王氏为皇后,子岿为皇太子。赏刑制度并同王者,唯上疏于魏则称臣,奉其正朔。至于官爵其下,亦依梁氏之旧,其勋级则兼用柱国等名。以谘议参军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掌选事;外兵参军太原王操为五兵尚书。大宝严整有智谋,雅达政事,文辞赡速,后梁主推心任之,以为谋主,比之诸葛孔明;操亦亚之。追赠邵陵王纶太宰,谥曰壮武;河东王誉丞相,谥曰武桓。以莫勇为武州刺史,魏永寿为巴州刺史。
[2]梁王萧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大定,追尊昭明太子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为高宗,昭明太子的妃子蔡氏被追尊为昭德皇后,尊母亲龚氏为皇太后,立妻子王氏为皇后,儿子萧岿为皇太子。在赏赐刑罚制度方面,都和称王称帝的体制一样,只有在向西魏上疏的时候自称臣,用西魏的历法。至于官制爵位等的颁发,也还依照梁朝的旧制,而给有功之臣定的功勋等级,则兼用西魏设置的柱国等名目。任命谘议参军蔡大宝为侍中、尚书令,参与掌管选拔官员的事情;任命外兵参军太原人王操为五兵尚书。蔡大宝为人严谨整饬有智谋,一向娴熟精通于政事,作文措辞丰沛敏捷,后梁主萧推心置腹地信任他,以他为出谋划策的主角,把他比为诸葛孔明,王操的地位仅次于他。追赠邵陵王萧纶为太宰,谥号为壮武;河东王萧誉为丞相,谥号为武桓。又任命莫勇为武州刺史,魏永寿为巴州刺史。
[3]湘州刺史王琳将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闻江陵已陷,为世祖发哀,三军缟素;遣别将侯平帅舟师攻后梁。琳屯兵长沙,传檄州郡,为进取之计。长沙王韶及上游诸将皆推琳为盟主。
[3]湖州刺史王琳带兵从小桂北下,抵达蒸城,听到江陵已经陷落的消息,便为梁元帝萧绎发丧,三军都穿白衣丧服,并派别将侯平率领一支水军去攻打后梁。王琳自己屯兵于长沙,向各州郡发布文告,作进取天下的打算。长沙王萧韶和上游诸将都推举王琳为盟主。
[4]齐主使清河王岳将兵攻魏安州,以救江陵。岳至义阳,江陵陷,因进军临江,郢州刺史陆法和及仪同三司宋莅举州降之;长史江夏太守王珉不从,杀之。甲午,齐召岳还,使仪同三司清都慕容俨戍郢州。王僧辩遣江州刺史侯攻郢州,任约、徐世谱、宜丰侯循皆引兵会之。
[4]北齐国主高洋派清河王高岳带兵攻打西魏的安州,以此举救援江陵。高岳进抵义阳,江陵已经陷落,于是挺进到长江边,郢州刺史陆法和与仪同三司宋献出州郡投降,长史江夏太守王珉不顺从,被杀。甲午(十三日),北齐命令高岳回去,派仪同三司清都人慕容俨守卫郢州。王僧辩派江州刺史侯去攻打郢州,任约、徐世谱、宜丰侯萧循等都带兵去会合。
[5]辛丑,齐立贞阳侯渊明为梁主,使其上党王涣将兵送之,徐陵、湛海珍等皆听从渊明归。
[5]辛丑(二十日),北齐立贞阳侯萧渊明为梁朝的新主,并派上党王高涣带兵送他回南方,徐陵、湛海珍等都听从萧渊明一块回去。
[6]二月,癸丑,晋安王至自寻阳,入居朝堂,即梁王位,时年十三。以太尉王僧辩为中书监、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加陈霸先征西大将军,以南豫州刺史侯为江州刺史,湘州刺史萧循为太尉,广州刺史萧勃为司徒,镇东将军张彪为郢州刺史。
[6]二月癸丑(初二),晋安王萧方智从寻阳来到建康,进入朝堂居住,登上梁王的位置,当时年仅十三岁。他任命太尉王僧辩为中书监、录尚书、骠骑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加封陈霸先为征西大将军,任命南豫州刺史侯为江州刺史,湘州刺史萧循为太尉,广州刺史萧勃为司徒,镇东将军张彪为郢州刺史。[7]齐主先使殿中尚书邢子才驰传诣建康,与王僧辩书,以为:“嗣主冲藐,未堪负荷。彼贞阳侯,梁武犹子,长沙之胤,以年以望,堪保金陵,故置为梁主,纳于彼国。卿宜部分舟舰,迎接今主,并心一力,善建良图。”乙卯,贞阳侯渊明亦与僧辩书求迎。僧辩复书曰:“嗣主体自宸极,受于文祖。明公傥能入朝,同奖王室,伊、吕之任,佥曰仰归;意在主盟,不敢闻命。”甲子,齐以陆法和为都督荆·雍等十州诸军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台,又以宋莅为郢州刺史,莅弟为湘州刺史。甲戌,上党王涣克谯郡。己卯,渊明又与僧辩,僧辩不从。
[7]北齐国主高洋在送贞阳侯萧渊明回南方前,先派殿中尚书邢子才飞快地沿驿道去建康,给王僧辩送去一封信。信中认为:“你们立的嗣位的君主年龄幼小,不能承担治国的重任。而那个贞阳侯,是梁武帝的侄子,长沙王萧懿的后代,就他的年龄资望而言,却可以保障金陵不失,所以我把他立为梁朝的主子,送他回南方就国。你应该安排舟舰,去迎接现在的主子,和他同心协力,好好地筹建美好的未来。”乙卯(初四),贞阳侯萧渊明也写信给王僧辩要求来迎接他。王僧辩回信对他说:“当今的嗣主的血统来自皇帝,又受命于祖先。他是合法的嗣主。您如果能到朝廷来当官,一起匡扶王室,那么伊尹、吕望的使命,大家都会说应该归于您了。如果您回朝廷来是想当主子,那么我不能听从这样的命令。”甲子(十三日),北齐任命陆法和为都督荆州、雅州等十州诸军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台。又派宋莅当郢州刺史,宋莅的弟弟宋为湘州刺史。甲戌(二十三日),上党王高涣攻克谯郡。乙卯(二十八日),萧渊明又给王僧辩写信去求迎,王僧辩不答应。
[8]魏以右仆射申徽为襄州刺史。
[8]西魏任命右仆射申徽为襄州刺史。
[9]侯平攻后梁巴、武二州,故刘主帅赵朗杀宋文彻,以邵陵归于王琳。
[9]侯平攻打后梁巴州、武州,已故刘的主帅赵朗杀了宋文彻,献出邵陵投归王琳。
[10]三月,贞阳侯渊明至东关,散骑常侍裴之横御之。齐军司尉瑾、仪同三司萧轨南侵皖城,晋州刺史萧惠以州降之。齐改晋熙为江州,以尉瑾为刺史。丙戌,齐克东关,斩裴之横,俘数千人;王僧辩大惧,出屯姑孰,谋纳渊明。
[10]三月,贞阳侯萧渊明到了东关,散骑常侍裴之横带兵防御他。北齐军司尉瑾、仪同三司萧轨向南侵犯皖城,晋州刺史萧惠献出州郡投降了。北齐把晋熙改名为江州,任命尉谨当刺史。丙戌(初六),北齐攻克东关,杀了裴之横,俘虏了几千人。王僧辩大惊失色,带兵出城屯驻于姑孰,准备接受萧渊明。
[11]丙申,齐主还邺,封世宗二子孝珩为广宁王,延宗为安德王。
[11]丙申(十六日),北齐国主高洋回到邺城,封文襄帝的两个儿子高孝珩为广宁王,高延宗为安德王。
[12]孙闻江陵陷,弃广州还,曲江侯勃复据有之。
[12]孙所说江陵陷落,扔下广州回来了,曲江侯萧勃又占据了广州。
[13]魏太师泰遣王克、沈炯等还江南。泰得庚季才,厚遇之,令参掌太史。季才散私财,购亲旧之为奴婢者,泰问:“何能如是?”对曰:“仆闻克国礼贤,古之道也。今郢都覆没,其君信有罪矣,缙绅何咎,皆为皂隶!鄙人羁旅,不敢献言,诚窃哀之,故私购之耳。”泰乃悟曰:“吾之过也!微君,遂失天下之望!”因出令,免梁俘为奴婢者数千口。
[13]西魏太师宇文泰派王克、沈炯等人回江南。宇文泰得了庚季才,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参与掌管太史的工作。庚季才拿出自己的私财,为亲朋故旧沦为奴婢的人赎身。宇文泰问:“你怎么能这样仗义疏财?”庾季才回答他说:“我听说攻克一个国家,但对那个国家的贤人要予以礼遇,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做的。现在郢都覆灭了,他们的君主确实有罪,但他手下的官绅士大夫有什么罪呢,竟然都沦为奴隶!我是羁留在这儿的外人,不敢向您进言,但心里私下为他们的命运感到哀怜,所以才用私财为他们赎身。”宇文泰听了才省悟过来,说:“这都是我的过错呀!要不是你提醒,这就要失去天下人的心了!”于是发布命令,免去梁朝的俘虏当奴婢的惩罚,一下子使几千人得到自由。
[14]夏,四月,庚申,齐主如晋阳。
[14]夏季,四月,庚申(初十),北齐国主高洋到了晋阳。[15]五月,庚辰,侯平等擒莫勇、魏永寿。江陵之陷也,永嘉王庄生七年矣,尼法慕匿之,王琳迎庄,送之建康。
[15]五月,庚辰(初一),侯平等抓住了莫勇、魏永寿。当江陵陷落的时候,永嘉王萧庄正好七岁,尼姑法慕把他藏起来收养着,王琳派人去把他接出来,送到了建康。
[16]庚寅,齐主还邺。
[16]庚寅(十一日),北齐国主高洋回到了邺城。
[17]王僧辩遣使奉启于贞阳侯渊明,定君臣之礼,又遣别使奉表于齐,以子显及显母刘氏、弟子世珍为质于渊明,遣左民尚书周弘正至历阳奉迎,因求以晋安王为皇太子;渊明许之。渊明求度卫士三千,僧辩虑其为变,止受散卒千人。庚子,遣龙舟法驾迎之。渊明与齐上党王涣盟于江北,辛丑,自采石济江。于是梁舆南渡,齐师北返。僧辩疑齐,拥中流,不敢就西岸。齐侍中裴英起卫送渊明,与僧辩会于江宁。癸卯,渊明入建康,望朱雀门而哭,逆者以哭对。丙午,即皇帝位,改元天成,以晋安王为皇太子,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
[17]王僧辩派使者向贞阳侯萧渊明上表,确定君臣之礼。又派另一使者到北齐去上表,派儿子王显和王显的母亲刘氏、弟弟的儿子王世珍到萧渊明那儿去当人质。又派左民尚书周弘正到历阳去奉迎萧渊明,并要求确立晋安王萧方智为皇太子,萧渊明答应了。萧渊明要求自己的三千名卫士跟着去,王僧辩怕这么多卫士会生出变乱来,因此只接受了一千名冗散的士兵。庚子(二十一日),王僧辩派龙船,备法驾去迎接萧渊明。萧渊明和北齐上党王高涣在长江北边盟誓,辛丑(二十二日),才从采石渡过长江。于是梁朝的车辆南渡,北齐的军队返回北方。王僧辩对北齐军队心存疑惧,把船停在长江中流,不敢靠近西岸。北齐侍中裴英起护送萧渊明南渡,和王僧辩在江宁会面。癸卯(二十四日),萧渊明进入建康,看到朱雀门痛哭失声,去迎接他的群臣也痛哭。丙午(二十七日),萧渊明即皇帝位,改换年号为天成,立晋安王萧方智为皇太子,任命王僧辩为大司马,陈霸先为侍中。
[18]六月,庚戌朔,齐发民一百八十万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九百馀里,命定州刺史赵郡王睿将兵监之。睿,琛之子也。
[18]六月,庚戌朔(初一),北齐征发民工一百八十万人修筑长城,从幽州夏口向西延伸到恒州,共九百多里长,朝廷任命定州刺史赵郡王高睿带兵去监督工程进展。高睿是高琛的儿子。
[19]齐慕容俨始入郢州而侯等奄至城下,俨随方备御,等不能克;乘间出击等军,大破之。城中食尽,煮草木根叶及靴皮带角食之,与士卒分甘共苦,坚守半岁,人无异志。贞阳侯渊明立,乃命等解围,还镇豫章。齐人以城在江外难守,因割以还梁。俨归,望齐主,悲不自胜。齐主呼前,执其手,脱帽看发,叹息久之。
[19]北齐慕容俨刚进入郢州时,侯等人就突然出现在城下,慕容俨按照自己确定的方略进行防备抵御,侯等无法攻克。慕容俨又乘着空隙主动出击侯等人的军队,把他们打得大败。后来城里粮食吃光了,守城军民只好煮草木的棍、叶和靴子的皮、衣带的角等来充饥。慕容俨和士卒同甘共苦,坚守了半年,人们没有动摇、离散的想法。贞阳侯萧渊明即位之后,便命令侯等人撤去对郢州的围困,侯便回去镇守豫章。北齐方面因为郢州城在长江以南,难以防守,就把它割让给了梁朝。慕容俨归国后,望着北齐国主高洋,悲伤得不能自抑。北齐国主叫他走近前来,拉着他的手,脱下他的帽看他的头发,叹息了很久。
[20]吴兴太守杜龛,王僧辩之婿也。僧辩以吴兴为震州,用龛为刺史,又以其弟侍中僧为豫章太守。
[20]吴兴太守杜龛是王僧辩的女婿。王僧辩把吴兴改为震州,任命杜龛为刺史,又任命自己的弟弟侍中王僧为豫章太守。
[21]壬子,齐主以梁国称藩,诏凡梁民悉遣南还。
[21]壬子(初三),齐主高洋因为梁国自称藩属,依附于北齐,所以下诏凡是梁朝的百姓都遣送回南方。
[22]丁卯,齐主如晋阳;壬申,自将击柔然。秋,七月,己卯,至白道,留辎重,帅轻骑五千追柔然,壬午,及之于怀朔镇。齐主亲犯矢石,频战,大

丁巳篇7: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七卷

梁纪十三 高祖武皇帝十三大同元年(乙卯、535)
梁纪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乙卯,公元535年)
[1]春,正月,戊申朔,大赦,改元。
[1]春季,正月,戊申朔(初一),梁武帝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同。
[2]是日,魏文帝即位于城西,大赦,改元大统,追尊父京兆王为文景皇帝,妣杨氏为皇后。
[2]这一天,西魏文帝在长安城西郊祭天以后登上了皇位,随即下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统”,追尊他的父亲京兆王为文景皇帝,母亲杨氏为皇后。
[3]魏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先附侯莫陈悦,悦死,丞相泰攻之,不能克,与盟而罢。道元世居怀朔,与东魏丞相欢善,又母兄皆在邺,由是常与欢通。泰欲击之,道元帅所部三千户西北渡乌兰津抵灵州,灵州刺史曹泥资送至云州。欢闻之,遣资粮迎侯,拜车骑大将军。
[3]原北魏渭州刺史可朱浑道元起先依附于侯莫陈悦,侯莫陈悦死后,西魏的丞相宇文泰对他发起了进攻,没能取得胜利,便与他订立盟约,自己放弃了占领渭州的念头。可朱浑道元一家世代居在怀朔,本人与东魏的丞相高欢关系密切,又因为母亲、哥哥都在邺城,所以常常与高欢进行联系。宇文泰想要攻打他,可朱浑道元就率领手下的三千户人家从西北的乌兰津渡河到达灵州,灵州的刺史曹泥出资将他送到了云州。高欢听到了这一消息,派人准备好粮食、财物前去迎接。还授予他车骑大将军的职衔。
道元至晋阳,欢始闻孝武帝之丧,启请举哀制服。东魏主使群臣议之,太学博士潘崇和以为:“君遇臣不以礼则无反服,是以汤之民不哭,周武之民不服纣。”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议以为:“高后于永熙离绝未彰,宜为之服。”东魏从之。
可朱浑道元来到晋阳之后,高欢才知道孝武帝已经去世,他就上书孝静帝请求为孝武帝举哀服丧。东魏国主孝静帝叫各位大臣商议此事,太学博士潘崇和认为:“君主如果对臣子不以礼相待,在他死后,臣子就不用为他服丧,所以商汤的百姓不哭吊夏朝的王,周武王的百姓也不为商朝的纣王服丧。”国子博士卫既隆、李同轨建议,认为:“高皇后与孝武帝断绝联系的事没有公布过,应该为孝武帝服丧。”孝静帝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4]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招谕费也头之众,与之共攻灵州,凡四旬,曹泥请降。
[4]西魏骁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李虎等人招抚费也头的兵马,与他们一道攻打灵州,共持续了四十天,曹泥坚守不住,请求投降。
[5]己酉,魏进丞相略阳公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封安定王;泰固辞王爵及录尚书,乃封安定公。以尚书令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赞为司徒。
[5]己酉(初二),西魏提升丞相略阳公宇文泰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还封他为安定王。宇文泰坚决推辞掉王爵与录尚书的职务,西魏文帝就封他为安定公,还任命斛斯椿为太保、广平王元赞为司徒。
[6]乙卯,魏主立妃乙弗氏为皇后,子钦为皇太子。后仁恕节俭,不妒忌,帝甚重之。
[6]乙卯(初八),西魏文帝把他的妃子乙弗氏立为皇后,儿子元钦立为皇太子。皇后仁爱宽厚,勤俭节约,从不妒忌,文帝非常敬重她。
[7]稽胡刘蠡升,自孝昌以来,自称天子,改元神嘉,居云阳谷;魏之边境常被其患,谓之“胡荒”。壬戌,东魏丞相欢袭击,大破之。
[7]稽胡部落的刘蠡升,从孝昌年间以来,就自封为皇帝,将年号改为“神嘉”,居住在云阳谷;魏国的边境地区经常受到他的侵扰,被称为“胡荒”。壬戌(十五日),东魏丞相高欢对刘蠡升发起袭击,将他们打得大败。
[8]勃海世子澄通于欢妾郑氏,欢归,一婢告之,二婢为证;欢杖澄一百而幽之,娄妃亦隔绝不得见。欢纳魏敬宗之后尔朱氏,有宠,生子,欢欲立之。澄求救于司马子如。子如入见欢,伪为不知者,请见娄妃;欢告其故。子如曰:“消难亦通子如妾,此事正可掩覆。妃是王结发妇,常以父母家财奉王;王在怀朔被杖,背无完皮,妃昼夜供侍;后避葛贼,同走并州,贫困,妃然马矢

丁巳篇8: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

后晋纪三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四年(己亥、939)
后晋纪三后晋高祖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
[1]春,正月,辛亥,以澶州防御使太原张从恩为枢密副使。
[1]春季,正月,辛亥(初九),后晋高祖任用澶州防御使太原人张从恩为枢密副使。
[2]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卒,羌胡寇钞,无复畏惮。甲寅,以义成节度使冯晖为朔方节度使。党项酋长拓跋彦超最为强大,晖至,彦超入贺,晖厚遇之,因为于城中治第,丰其服玩,留之不遣,封内遂安。
[2]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去世,北方的羌胡入侵和抢掠,无所忌惮,甲寅(十二日),后晋高祖任用义成节度使冯晖为朔方节度使。党项族的酋长拓跋彦超最为强大,冯晖到镇后,拓跋彦超来镇祝贺,冯晖待他很是厚重,在城中替他修建宅第,置放了很多华服珍玩,留下他不让回去。这样,辖境之内始安宁下来。
[3]唐群臣江王知证等累表请唐主复姓李,立唐宗庙,乙丑,唐主许之。群臣又请上尊号,唐主曰:“尊号虚美,且非古。”遂不受。其后子孙皆踵其法,不受尊号,又不以外戚辅政,宦者不得预事,皆他国所不及也。
[3]南唐群臣江王徐知证等几次上表请求南唐王徐诰恢复姓李,建立唐室宗庙,乙丑(二十三日),南唐主准许。群臣又请求上帝王尊号,南唐主说:“尊号是一种虚美,并且不是古制。”便没有接受。此后,子孙都依照这种做法,不受尊号,又不用外戚辅理政事,宦官不准干预国事,这都是其他国家所做不到的。
二月,乙亥,改太祖庙号曰义祖。己卯,唐主为李氏考妣发哀,与皇后斩衰居庐,如初丧礼,朝夕临凡五十四日。江王知证、饶王知谔请亦服斩衰;不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假衰入哭尽礼,如父母之丧。
二月,乙亥(初三),更改南唐太祖徐温的庙号称为义祖。己卯(初七),南唐主为李氏父母举行哀悼,同皇后一起披麻戴孝,值守于祭堂,像初丧之礼一样,早晚拜祭达五十四天。徐温的亲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请求也披麻戴孝;南唐主不准许。李建勋之妻广德长公主假借丧服到祭堂哀哭尽礼,如同父母之丧一样。
辛巳,诏国事委齐王详决,惟军旅以闻。庚寅,唐主更名。
辛巳(初九),南唐主下诏书,国事委授齐王李具体决处,只有军事问题要上报南唐主知道。庚寅(十八日),南唐主更名为李。
诏百官议二祚合享礼。辛卯,宋齐丘等议以义祖居七室之东。唐主命居高祖于西室,太宗次之,义祖又次之,皆为不祧之主。群臣言:“义祖诸侯,不宜与高祖、太宗同享,请于太庙正殿后别建庙祀之。”帝曰:“吾自幼托身义祖,向非义祖有功于吴,朕安能启此中兴之业?”群臣乃不敢言。
南唐主下诏,令百官讨论把徐、李二姓的先人合起来同受祭享的礼制。辛卯(十九日),宋齐丘等建议把义祖徐温的灵位放在第七室的东侧。南唐主命令把唐高祖李渊的灵位放在西室,唐太宗李世民居其次,义祖徐温再其次,都作为肇始之主。群臣说:“义祖是诸侯,不适于与高祖、太宗同样祭享,建议在太庙正殿之后另行建庙祭祀他。”南唐主说:“我从小托身给义祖,如果不是过去义祖有大功于吴国,朕怎能开创今天的中兴之大业?”群臣便不敢再说什么。
唐主欲祖吴王恪,或曰:“恪诛死,不若祖郑王元懿。”唐主命有司老二王苗裔,以吴王孙有功,子岘为宰相,遂祖吴王,云自岘五世至父荣。其名率皆有司所撰。唐主又以历十九帝、三百年,疑十世太少。有司曰:“三十年为世,陛下生于文德,已五十年矣。”遂从之。
南唐主想要把自己世系的始祖定为唐高祖的儿子吴王李恪,有人说:“李恪是被唐高宗诛杀的,不如以郑王李元懿为始祖。”南唐主便命有关部门考核二王的后裔,因为吴王的孙子李在历史上有戍守边疆之功,李的儿子李岘又当过宰相,于是以吴王为祖。说是从李岘之后,经过五世而至于南唐主之父李荣。他们的名字,大体都是有关部门所杜撰。南唐主又觉得自唐初至今,已然经历十九个皇帝,长达三百年,觉得自己的世系才经过十世太少。有关部门奏称:“三十年为一世,陛下出生在唐僖宗文德年间,已经五十年了。”于是,便依从了他们。
[4]卢损至福州,闽主称疾不见,命弟继恭之。遣其礼部员外郎郑元弼奉继恭表随损入贡。闽主不礼于损,有士人林省邹私谓损曰:“吾主不事其君,不爱其亲,不恤其民,不敬其神,不睦其邻,不礼其宾,其能久乎!余将僧服而北逃,会相见于上国耳。”
[4]卢损作为后晋朝廷的册礼使到达福州,闽主王昶称说有病,不予接见,命他的弟弟王继恭主持招待晋使。派遣他的礼部员外郎郑元弼带着王继恭的表章跟随卢损入朝进贡。闽主对卢损不礼貌,有个士人林省邹私下对卢损说:“我的国主不侍奉其君,不爱护其亲,不体恤其民,不崇敬其神,不敦睦其邻,不礼遇其宾,这样的人,他能够持久吗!我将要穿着僧服而向北逃走,以后会同您相见在中原吧。”
[5]三月,庚戌,唐主追尊吴王恪为定宗孝静皇帝,自曾祖以下皆追尊庙号及谥。
[5]三月,庚戌(初八),南唐主李追尊吴王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从他的曾祖以下都追尊庙号和谥称。
[6]己未,诏归德节度使刘知远、忠武节度使杜重威并加同平章事。知远自以有佐命功,重威起于外戚,无大功,耻与之同制,制下数日,杜门四表辞不受。帝怒,谓赵莹曰:“重威朕之妹夫,知远虽有功,何得坚拒制命!可落军权,令归私第。”莹拜请曰:“陛下昔在晋阳,兵不过五千,为唐兵十馀万所攻,危于朝露,非知远心如铁石,岂能成大业!奈何以小过弃之!窃恐此语外闻,非所以彰人君之大度也。”帝意乃解,命端明殿学士和凝诣知远第谕旨,知远惶恐,起受命。
[6]后晋高祖下诏,命归德节度使刘知远、忠武节度使杜重威一起加官同平章事。刘知远自以为有辅佐后晋高祖创业的功劳,而杜重威是以外戚起家,没有大功,把与他同时受制令加官视为羞耻,制令下达好几天,关了门四次上表推辞不接受。后晋高祖发怒,对赵莹说:“重威是朕的妹夫,知远虽然有功,怎么能坚决拒受制命!可以把他的军权削除,让他回到自己家里去。”赵莹下拜请求说:“陛下从前在晋阳时,兵众不超过五千,被唐兵十余万人所进攻,危险得像早晨的露水一样,当时若不是知远心如铁石似的坚定,怎能成今日的大业!为什么竟因小的过失而丢弃他!我担心这个话如果传出去,是不能够表现作为人君的宏大度量啊!”后晋高祖的心情才舒解了,命端明殿学士和凝到刘知远的府第传谕皇帝的意旨,刘知远感到惶恐,敬起接受制令。
[7]灵州戍将王彦忠据怀远城叛,上遣供奉官齐延祚往招谕之;彦忠降,延祚杀之。上怒曰:“朕践阼以来,未尝失信于人,彦忠已输仗出迎,延祚何得擅杀之!”除延祚名,重杖配流。议者犹以为延祚不应免死。
[7]灵州戍将王彦忠据怀远城叛变,后晋高祖派供奉官齐延祚去招谕他投降;王彦忠投降了,齐延祚却把他杀了。后晋高祖发怒,说道:“朕登极以来,不曾失信于人,王彦忠已经打着旌旗仪仗出迎投降,齐延祚怎么能擅自把他杀了!”便罢了齐延祚的官,重杖责打之后流放发配到远地。议论的人还觉得对齐延祚不应当免除他的死刑。
[8]辛酉,册回鹘可汗仁美为奉化可汗。
[8]辛酉(十九日),后晋朝廷册立回鹘可汗仁美为奉化可汗。
[9]夏,四月,唐江王徐知证等请亦姓李;不许。
[9]夏季,四月,南唐江王徐知证等也请求改姓为李,南唐主李没有答应。
[10]辛巳,唐主祀南郊;癸未,大赦。
[10]辛巳(初十),南唐主祭祀南郊;癸未(十二日),实行大赦。
[11]梁太祖以来,军国大政,天子多与崇政、枢密使议,宰相受成命,行制敕,讲典故,治文事而已。帝惩唐明宗之世安重诲专横,故即位之初,但命桑维翰兼枢密使。及刘处让为枢密使,奏对多不称旨,会处让遭母丧,甲申,废枢密院,以印付中书,院事皆委宰相分判。以副使张从恩为宣徽使,直学士·仓部郎中司徒诩、工部郎中颜并罢守本官。然勋臣近习不知大体,习于故事,每欲复之。
[11]自从后梁太祖朱温以来,军国大政,天子往往同崇政使、枢密使议定,宰相不过是接受成命,颁行制敕,讲求典故,治理文事而已。后晋高祖借鉴后唐明宗时期安重诲专横的教训,因此,即位之初,只任用桑维翰兼枢密使。到刘处让任枢密使时,奏言对事往往不能称意,适逢上刘处让的母亲去世而守丧,甲申(十三日),废除枢密院,把印交给中书省,枢密院的事务都委交宰相分别判处。任用枢密副使张从恩为宣徽使;直学士、仓部郎中司徒诩,工部郎中颜一起罢守本官。然而勋旧大臣近来的习惯不识大体,习惯于老的做法,常常想恢复老办法。
[12]帝以唐之大臣除名在两京者皆贫悴,复以李专美为赞善大夫,丙戌,以韩昭胤为兵部尚书,马胤孙为太子宾客,房为右骁卫大将军,并致仕。
[12]后晋高祖因为后唐的大臣罢除官职后仍在东、西两京的都比较清贫困迫,便重新任用李专美为赞善大夫,丙戌(十五日),任命韩昭胤为兵部尚书,马胤孙为太子宾客,房为右骁卫大将军,一同以此终官退休。
[13]闽主忌其叔父前建州刺史延武、户部尚书延望才名,巫者林兴与延武有怨,托鬼神语云:“延武、延望将为变。”闽主不复诘,使兴帅壮士就第杀之,并其五子。
[13]闽主王昶忌妒其叔父前建州刺史王延武、户部尚书王延望的才干和名声,卜巫人林兴与王延武有怨隙,借托鬼神的话,说“王延武、王延望将要叛变。”闽主没有再查核,就让林兴率领强壮兵卒在他们的府第中把他们杀死,连同他们的五个儿子也一齐杀了。
闽主用陈守元言,作三清殿于禁中,以黄金数千斤铸宝皇大帝、天尊、老君像,昼夜作乐,焚香祷祀,求神丹。政无大小,皆林兴传宝皇命决之。
闽主采用陈守元的建议,在宫中建造三清殿,用黄金数千斤铸造宝皇大帝、天尊、老君像,昼夜作乐,焚香祷告,寻求神丹。政事不论大小,都由林兴传达宝皇的神命来决定。
[14]戊申,加楚王希范天策上将军,赐印,听开府置官属。
[14]五月,戊申(初七),后晋朝廷加封楚王马希范为天策上将军,赐予官印,听由他开府设置官属。
[15]辛亥,唐徙吉王景遂为寿王,立寿阳公景达为宣城王。
[15]辛亥(初十),南唐调徙吉王李景遂为寿王,册立寿阳公李景达为宣城王。
[16]乙卯,唐镇海节度使兼中书令梁怀王徐知谔卒。
[16]乙卯(十四日),南唐镇海节度使兼中书令梁怀王徐知谔去世。
[17]唐人迁让皇之族于泰州,号永宁宫,防卫甚严。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珙称疾,罢归永宁宫。乙丑,以平卢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为康化节度使;琏固辞,请终丧,从之。
[17]南唐人把吴国让皇杨溥的族人迁移到泰州,号永宁宫,防卫很严密。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珙称说有病,罢官回到永宁宫。乙丑(二十四日),任用平卢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为康化节度使;杨琏坚决推辞,请求守完让皇的丧事,南唐主答应了他。
[18]唐主将立齐王为太子,固辞;乃以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判六军诸卫、守太尉、录尚书事、·扬二州牧。
[18]南唐主将要立齐王李为太子,李坚决辞让;便把他任用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判六军诸卫、守太尉、录尚书事、扬二州牧。
[19]闽判六军诸卫建王继严得士心,闽主忌之,六月,罢其兵柄,更名继裕;以弟继熔判六军,去诸卫字。
[19]闽国的判六军诸卫建王王继严能得将士之心,闽主王昶嫉妒他,六月,罢免了他的兵权,把他的名字改为继裕;任用闽王之弟王继熔为判六军,删去诸卫二字。
林兴诈觉,流泉州。望气者言宫中有灾,乙未,闽主徙居长春宫。
林兴的欺诈被发觉,流放到泉州。望气的人说宫中要发生灾祸,乙未(二十五日),闽主迁居到长春宫。
[20]秋,七月,庚子朔,日有食之。
[20]秋季,七月,庚子朔(初一),出现日食。
[21]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出于行伍,性粗率,恃勇骄暴,每谓人曰:“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府廨有幡竿高数十尺,尝挟弓矢谓右左曰:“我能中竿上龙者,必有天命。”一发中之,以是益自负。
[21]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出身于行伍,性情粗率,倚仗自己勇武而骄傲暴躁,常常对人们说:“现在的天子,兵强马壮就可以当。”他的衙门里有一个幡竿有几十尺高,他曾经挟着弓箭对左右的人说:“我如果能射中竿上龙首,必有当人君的天命。”一发而射中,由此就更加自负。
帝之遣重荣代秘琼也,戒之曰:“琼不受代,当别除汝一镇,勿之力取,恐为患滋深。”重荣由是以帝为怯,谓人曰:“秘琼匹夫耳,天子尚畏之,况我以将相之重,士马之众乎!”每所奏请多逾分,为执政所可否,意愤愤不快,乃聚亡命,市战马,有飞扬之志。帝知之,义武节度使皇甫遇与重荣姻家,甲辰,徙遇为昭义节度使。
后晋高祖当初派遣安重荣去代替秘琼时,告诫他说:“如果秘琼不接受你去代职,将要为你另委一镇做节度使,不要用武力去夺取,怕以后为患越来越深。”安重荣因此以为后晋高祖怯懦,对别人说:“秘琼是个匹夫小人,天子尚且怕他,何况对我这样有将相的重要地位,有众多兵马的人啊!”有所奏请往往超越本份,被执政者或可或否,心里愤愤不愉快,便聚合亡命之徒,购买战马,有自求飞扬的意图。后晋高祖知道这种情况,义武节度使皇甫遇与安重荣是姻亲,甲辰(初五),把皇甫遇调迁为昭义节度使来隔离他们。
[22]乙巳,闽北宫火,焚宫殿殆尽。
[22]乙巳(初六),闽国北宫失火,把宫殿几乎焚烧殆尽。
[23]戊申,薛融等上所定编敕,行之。
[23]戊申(初九),后晋薛融等上奏所定的编敕,加以施行。
[24]丙辰,敕:“先令天下公私铸钱,今私钱多用铅锡,小弱缺薄,宜皆禁之,专令官司自铸。”
[24]丙辰(十七日),后晋高祖敕令:“以前令天下公私铸钱,现在私铸钱多用铅,而且小弱缺薄,应该都加以禁止,专门由主管官司自行铸造。”
[25]西京留守杨光远疏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桑维翰迁除不公及营邸肆于两都,与民争利;帝不得已,闰月,壬申,出维翰为彰德节度使兼侍中。
[25]西京留守杨光远上疏奏称: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桑维翰对官吏调、任不公,以及允许任意两都营造官邸,与民争利;后晋高祖不得已,闰七月,壬申(初三),把桑维翰外调为彰德节度使,兼任侍中。
[26]初,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子威,避王都之难,亡在契丹,至是,义武缺帅,契丹主遣使来言,“请使威袭父土地,如我朝之法。”帝辞以“中国之法必自刺史、团练、防御序迁乃至节度使,请遣威至此,渐加进用。”契丹主怒,复遣使来言曰:“尔自节度使为天子,亦有阶级邪!”帝恐其滋蔓不已,厚赂契丹,且请以处直兄孙彰德节度使廷胤为义武节度使以厌其意。契丹怒稍解。
[26]以前,义武节度使王处直的儿子王威,为了躲避王都叛乱的灾难,逃亡在契丹。到此时,义武军因为皇甫遇调迁而缺少主帅,契丹主耶得德光遣派使者来说:“请求让王威承袭他父亲的土地,如同我朝的法律规定。”后晋高祖推辞,认为:“中原之法,必须从刺史、团练使、防御使依照顺序迁升,才能到节度使,请把王威派到这里来,逐渐加以进用。”契丹主发怒,再次遣派使者来说道:“你自己从节度使升到天子,也是按阶梯上去的吗!”后晋高祖怕这样做法会滋蔓没有止境,便厚重地贿赂契丹,并且请求用王处直哥哥的孙子彰德节度使王廷胤为义武节度使以满足他们的愿望,契丹的怒气稍有缓解。
[27]初,闽惠宗以太祖元从为拱宸、控鹤都,及康宗立,更募壮士二千为腹心,号宸卫都,禄赐皆厚于二都;或言二都怨望,将作乱,闽主欲分隶漳、泉二州,二都益怒。闽主好为长夜之饮,强群臣酒,醉则令左右伺其过失;从弟继隆醉失礼,斩之。屡以猜怒诛宗室,叔父左仆射,同平章事延羲阳为狂愚以避祸,闽主赐以道士服,置武夷山中;寻复召还,幽于私第。
[27]过去,闽惠宗王把太祖王审知的原来侍从立为拱宸、控鹤二都,等到康宗王昶即位后,又募集壮士二千作为腹心,号称宸卫都,俸禄和赏赐都厚于二都;有人传言,二都有怨气,将要作乱,闽主想把二者分别隶属于漳、泉二州,二都更加愤怒。闽主喜欢作长夜的饮宴,强制群臣喝酒,喝醉了便让左右之人伺机找他的过失;闽主的堂弟王继隆醉后失礼,把他斩了。这样,由于多次猜疑、发怒而诛杀宗室。闽主的叔父左仆射、同平章事王延羲表面上装作狂呆用来躲避祸端,闽主赐给他道士服装,把他放置在武夷山中;不久,又把他召回来,幽禁在他自己的私第。
闽主数侮拱宸、控鹤军使永泰朱文进、光山连重遇,二人怨之。会北宫火,求贼不获;闽主命重遇将内外营兵扫除余烬,日役万人,士卒甚苦之。又疑重遇知纵火之谋,欲诛之;内学士陈郯私告重遇。辛巳夜,重遇入直,帅二都兵焚长春宫以攻闽主,使人迎延羲于瓦砾中,呼万岁;复召外营兵共攻闽主;独宸卫都拒战,闽主乃与李后如宸卫都。比明,乱兵焚宸卫都,宸卫都战败,馀众千馀人奉闽主及李后出北关,至梧桐岭,众稍逃散。延羲使兄子前汀州刺史继业将兵追之,及于村舍;闽主素善射,引弓杀数人。俄而追兵云集,闽主知不免,投弓谓继业曰:“卿臣节安在!”继业曰:“君无君德,臣安有臣节!新君,叔父也,旧君,昆弟也,孰亲孰疏?”闽主不复言。继业与之俱还,到陀庄,饮以酒,醉而缢之,并李后及诸子、王继恭皆死。宸卫余众奔吴越。
闽主几次轻侮拱宸、控鹤军使永泰人朱文进、光山人连重遇,二人很怨恨。没过多久,北宫失火,查究放火贼人但没有寻获;闽主命令连重遇带领内外营兵扫除余烬,每天役使上万人,士兵很劳苦。又怀疑连重遇知道纵火的阴谋,想要把他杀了;内廷学士陈郯私下告诉了连重遇。辛巳(十二日)夜,连重遇进宫值勤,率领二都之兵焚烧了长春宫,袭击闽主,派人从瓦砾中把王延羲迎接出来,对着他呼喊万岁,又召集外营的二都兵众共同攻击闽主;只有宸卫都的兵土抗拒进行战斗,闽主便和皇后李春燕避往宸卫都。待到天亮,乱兵焚烧了宸卫。宸卫都打败,剩下的千余人保护着闽主和李后出了北关,到达梧桐岭,剩下的人又有逃散的。王延羲让他哥哥的儿子前汀州刺史王继业带兵追赶他们,一直逃到村舍;闽主平素擅长射术,拉起弓射杀几个人。不多时,追兵云集,闽主自知不能逃脱,便丢下弓箭对王继业说:“你的臣节到哪里去了!”王继业说:“君既然没有君德,臣还有什么臣节!新君,是我的叔父,旧君,是我的兄弟,分得清谁亲谁远吗?”闽主不再说话。王继业同他一起回来,到达陀庄,让他喝酒,醉后把他勒死了。连同李后及几个儿子,王继恭都杀死了。宸卫都的余众投奔吴越。
延羲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更名曦,改元永隆,赦系囚,颁赉中外。以宸卫弑闽主赴于邻国;谥闽主曰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遣商人间道奉表称藩于晋;然其在国,置百官皆如天子之制。以太子太傅致仕李真为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五延羲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改名王曦,改年号为永隆。赦放系押的囚犯,对朝廷内外进行赐赏。宣称宸卫都杀了闽主投赴邻国,谥号闽主为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弘孝皇帝,庙号康宗。遣派商人从便道去上表,向后晋朝廷称藩;然而在他的国内,设置百官都如同天子的制度。任用已经以太子太傅名义退休的李真为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连重遇之攻康宗也,陈守元在宫中,易服将逃,兵人杀之。重遇执蔡守蒙,数以卖官之罪而斩之。闽王曦既立,遣使诛林兴于泉州。
连重遇攻击康宗时,陈守元正在宫中,换了衣服将要逃跑,兵士把他杀了。连重遇抓住了蔡守蒙,数责他的卖官之罪而把他杀了。闽王王曦即位以后,派使者到泉州去把林兴也杀了。
[28]河决薄州。
[28]黄河在薄州决口。
[29]八月,辛丑,以冯道守司徒兼侍中。壬寅,诏中书知印止委上相,由是事无巨细,悉委于道。帝尝访以军谋,对曰:“征伐大事,在圣心独断。臣书生,惟知谨守历代成规而已。”帝以为然。道尝称疾救退,帝使郑王重贵诣第省之,曰:“来日不出,朕当亲往。”道乃出视事。当时宠遇,群臣无与为比。
[29]八月,辛丑(初三),后晋高祖任用冯道守职司徒兼侍中。壬寅(初四),后晋高祖下诏:中书知印只委予上相,从此事无大小,都委交给冯道办理。后晋高祖曾经把关于用兵的谋略征询冯道的意见,冯道回答说:“征伐是国家的大事,取决于圣上意志的独断。我是个书生,只知道谨守历代的成规而已。”后晋高祖以为他说得对。冯道曾经称病要求退职,后晋高祖让郑王石重贵到冯道的府第探视他,并说:“明天还不出来,朕就要亲自去请他。”冯道这才出来视事。当时的宠遇,群臣没有能同他相比的。
[30]己酉,以吴越王元为天下兵马元帅。
[30]己酉(十一日),后晋朝廷任吴越王钱元为天下兵马元帅。
[31]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愁引蒋、锦州蛮万余人寇辰、澧州,焚掠镇戍,遣使乞师于蜀;蜀主以道远,不许。九月,辛未,楚王希范命左静江指挥使刘、决胜指挥使廖匡齐帅衡山兵五千讨之。
[31]黔南节度使巡属之内的溪州刺史彭士愁率领奖州、锦州蛮族万余人袭扰辰州、澧州,焚掠镇戍之所,派遣使者到蜀国请求出兵支援;后蜀主孟昶因为道路太远,没有答应。九日,辛未(初三),楚王马希范命令左静江指挥使刘、决胜指挥使廖匡齐率领衡山兵五千去讨伐。
[32]癸未,以唐许王从益为郇国公,奉唐祀。从益尚幼,李后养从益于宫中,奉王淑妃如事母。
[32]癸未(十五日),后晋朝廷封后唐许王李从益为郇国公,奉行后唐的祭祀。由于李从益还年幼,后晋高祖的李皇后是后唐明宗曹皇后的女儿,便把许王留养在宫中,又对明宗次妃王淑妃侍奉如同母亲。
[33]冬,十月,庚戌,闽康宗所遣使者郑元弼至大梁。康宗遗执政书曰:“闽国一从兴运,久历年华,见北辰之帝座频移,至东海之风帆多阻。”又求用乱国礼致书往来。帝怒其不逊,壬子,诏却其贡物及福、建诸州纲运,并令元弼及进奏官林恩部送速归。兵部员外郎李知损上言:“王昶僭慢,宜执留使者,籍没其货。”乃下元弼、恩狱。
[33]冬季,十月,庚戌(十三日),闽国康宗王曦所遗派的使者郑元弼到达晋朝东京大梁。康宗给执政者的信说:“闽国自从兴运以来,一直统续贡职至今,年华久历,现在,北辰的帝座频繁变换,以致东海的风帆常常受阻。”又要求用对等国家的礼节致书往来。后晋高祖恼怒他的态度不够谦逊,壬子(十五日),下诏退还其贡物以及福州、建州等地的成批纲运的物资,并命令郑元弼及闽国驻后晋朝廷的进奏官林恩部送他们即速回去。兵部员外郎李知损上奏说:“王昶僭越傲慢,应该拘留他的使者,登记没收他的货物。”后晋高祖便把郑元弼、林恩投进监狱里。
[34]吴越恭穆夫人马氏卒。夫人,雄武节度使绰之女也。初,武肃王禁中外畜声伎,文穆王元年三十馀无子,夫人为之请于,喜曰:“吾家祭祀,汝实主之。”乃听元纳妾,鹿氏,生弘、弘;许氏,生弘佐;吴氏,生弘;众妾生弘、弘亿、弘、弘仰、弘信;夫人抚视慈爱如一。常置银鹿于帐前,坐诸儿于上而弄之。
[34]吴越王钱元的恭穆夫人马氏去世。夫人是雄武节度使马绰之女。以前,武肃王钱禁止内外蓄养歌舞女伎,文穆王钱元年过三十多还没有儿子,马夫人为此向钱请求允许钱元纳妾,钱高兴地说:“我家的祭礼香火,实际上是由你做主的。”于是,便听由钱元纳妾。鹿氏,生下钱弘、弘;许氏,生弘佐;吴氏,生弘;众妾还生下弘、弘、弘、弘仰、弘信;马夫人对他们抚养看待,慈爱如一。常常置放银鹿在自己的帐前,让诸儿全在上面,逗弄他们嬉戏。
[35]十一月,戊子,契丹遣其臣遥折来使,遂如吴越。
[35]十一月,戊子(二十一日),契丹派遣其臣遥折出使晋廷,于是又到了吴越。
[36]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中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
[36]楚王马希范始开天策府,设置护军中尉、领军司马等官,任用其诸弟及将校充任。又任用幕僚拓跋恒、李弘、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
刘等进攻溪州,彭士愁兵败,弃州走保山寨;石崖四绝,为梯栈上围之。廖匡齐战死,楚王希范遣吊其母,其母不哭,谓使者曰:“廖氏三百口受王温饱之赐,举族效死,未足以报,况一子乎!愿王无以为念。”王以其母为贤,厚恤其家。
刘等进攻溪州,彭士愁的兵打了败仗,放弃了州城,退保在山寨;石崖四面绝壁,刘遣梯栈登上去包围了他们。廖匡齐战死,楚王马希范派人吊问他的母亲,其母不哭,对使者说:“廖氏全家三百口,受楚王给予温饱的恩惠,全族效死于国家,不足以报答,何况一个儿子啊!请大王不要把此事记在心上。”楚王认为廖匡齐的母亲很贤慧,丰厚地抚恤其家。
[37]十二月,丙戌,禁创造佛寺。
[37]十二月,丙戌(疑误),后晋朝廷禁止创建佛寺。
[38]闽王作新宫,徙居之。
[38]闽王王曦建造新宫,徙居到里面。
[39]是岁,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裔言于汉主曰:“自马后崩,未尝通使于楚,亲邻旧好,不可忘也。”因荐谏议大夫李纾可以将命,汉主从之;楚亦遣使报聘。光裔相汉二十余年,府库充实,边境无虞。及卒,汉主复以其子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损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39]这一年,南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光裔对南汉主刘龚说:“自从马皇后去世后,没有再通使于楚,亲邻旧好是不可忘记的。”因而举荐谏议大夫李纾可以领命出使楚国,南汉主听从他的意见;楚国也派遣使者来答谢聘问。赵光裔在南汉当宰相二十余年,府库充实,边境没有忧患。赵光裔死后,南汉主又任用他的儿子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赵损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五年(庚子、940)
五年(庚子,公元940年)
[1]春,正月,帝引见闽使郑元弼等。元弼曰:“王昶蛮夷之君,不知礼义,陛下得其善言不足喜,恶言不足怒。臣将命无状,愿伏以赎昶罪。”帝怜之,辛未,诏释元弼等。
[1]春季,正月,后晋高祖接见闽国来使郑元弼等。郑元弼说:“王昶是蛮夷的君主,不懂得礼仪,陛下听到他的善言不足为喜,恶言不足为怒。我受他的差遣,办事不得体,愿意接受斧质腰斩之刑以赎王昶的罪过。”后晋高祖可怜他,辛未(初五),下诏释放了郑元弼等人。
[2]楚刘等因大风,以火箭焚彭士愁寨而攻之,士愁帅麾下逃入奖、锦深山,乙未,遣其子师帅诸酋长纳溪、锦、奖三州印,请降于楚。
[2]楚国刘等借着大风,用火箭焚烧彭士愁的山寨,向他进攻,彭士愁率领他指挥下的兵逃入奖州、锦州的深山,乙未(二十九日),遣派他的儿子彭师率领诸酋长献纳溪、奖、锦三州的印信,请求向楚国投降。
[3]二月,庚戌,北都留守、同平章事安彦威入朝,上曰:“吾所重者信与义。昔契丹以义救我,我今以信报之;闻其征求水已,公能屈节奉之,深称朕意。”对曰:“陛下以苍生之故,犹卑辞厚币以事之,臣何屈节之有!”上悦。
[3]二月,庚戌(十四日),北都太原留守、同平章事安彦威入京朝见,后晋高祖说:“我所重视的是信与义。从前契丹出于道义救援于我,我现在用信守协约来报答他;听说他们不断地征索求取,您能委曲自己的节操来侍奉他,是很能称合朕的意图的。”安彦威回答说:“陛下为了苍生百姓,尚且卑词厚币来对待他,臣有什么屈节可说!”后晋高祖很高兴。
[4]刘引兵还长沙。楚王希范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以刘为锦州刺史;自是群蛮服于楚。希范自谓伏波之后,以铜五千斤铸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铭誓状于上,立之溪州。
[4]刘领兵回师长沙。楚王马希范把溪州的治所迁移到离楚境近便于制命的地方,表奏彭士愁为溪州刺史,任用刘为锦州刺史;从此群蛮归服于楚国。马希范自称汉代马援的的后人,便用铜五千斤铸立一个铜柱,高一丈二尺,埋入地下六尺,铭刻誓词在柱上,把它立在溪州。
[5]唐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竭平陵还,一夕,大醉,卒于舟中,追封谥曰弘农靖王。
[5]南唐康化节度使兼中书令杨琏进谒埋葬其父吴让皇杨溥的平陵归来,一个晚上,饮酒大醉,在船中去世。南唐主追封他谥号为弘农靖王。
[6]闽王曦既立,骄淫苛虐,猜忌宗族,多寻旧怨。其弟建州刺史延政数以书谏之,曦怒,复书骂之;遣亲吏业翘监建州军,教练使杜汉崇监南镇军,二人争捃延政阴事告于曦,由是兄弟积相猜恨。一日,翘与延政议事不叶,翘诃之曰:“公反邪!”延政怒,欲斩翘;翘奔南镇,延政发兵就攻之,败其戍兵。翘、汉崇奔福州,西鄙戍兵皆溃。
[6]闽主王曦即位以后,骄奢淫逸,酷苛暴虐,猜忌宗族,常常寻找旧怨加以报复。他的弟弟建州刺史王延政多次上书劝谏他,王曦发怒,复书责骂王延政;派遣亲信官吏业翘监察建州军,教练使杜汉崇监福州与建州之间的南镇军。这两个人争着搜集王延政的阴私之事向王曦报告,因此兄弟二人长期相互猜忌怨恨。有一天,业翘与王延政议论事情意见不和,业翘呵斥王延政说:“你要造反啊!”王延政发怒,要杀业翘;业翘奔向南镇,王延政发兵到南镇攻击他,打败了南镇的守兵,业翘、杜汉崇奔向福州,西郊边境的守兵都溃散了。
二月,曦遣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将兵四万击延政。师逵军于建州城西,行真军于城南,皆阻水置营,焚城外庐舍。延政求救于吴越,壬戌,吴越王元遣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将兵四万救之,丞相林鼎谏,不听。三月,戊辰,师逵分兵三千,遣都军使蔡弘裔将之出战,延政遣其将林汉彻等败之于茶山,斩首千余级。
二月,王曦派遣统军使潘师逵、吴行真统兵四万攻打王延政。潘师逵屯军在建州城西,吴行真屯军在建州城南,都隔着水设置营地,焚烧了城外的房舍。王延政求救于吴越,壬戌(二十六日),吴越王钱元派宁国节度使、同平章事仰仁诠、内都监使薛万忠统兵四万去救援他;闽国丞相林鼎谏阻王曦,不听。三月,戊辰(初二),潘师逵分兵三千,派都军使蔡弘裔领着他们出战。王延政派其将林汉彻等在茶山把他们打败,斩首千余级。
[7]安彦威、王建立皆请致仕;不许。辛未,以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刘知远为邺都留守,徙彦威为归德节度使,加兼侍中。癸酉,徙建立为昭义节度使,进爵韩王;以建立辽州人,割辽、沁二州隶昭义,徙建雄节度使李德为北都留守。
[7]安彦威、王建立都向后晋高祖请求退休;后晋高祖不准许。辛未(初五),任用归德节度使、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刘知远为邺都留守,调迁安彦威为归德节度使,加官兼任侍中。癸酉(初七),调迁王建立为昭义节度使,进爵为韩王;因为王建立是辽州人,割划辽、沁二州隶属于昭义军。调迁建雄节度使李德为北都留守。
[8]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安从进恃其险固,阴蓄异谋,擅邀取湖南贡物,招纳亡命,增广甲卒;元随都押牙王令谦、押牙潘知麟谏,皆杀之。及王建立徙潞州,帝使问之曰:“朕虚青州以待卿,卿有意则降制。”从进对曰:“若移青州置汉南,臣即赴镇。”帝不之责。
[8]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安从进依恃他所镇守襄阳之地的险要和牢固,暗蓄叛离的心计,擅自截取楚国从湖南送往后晋朝廷的进贡物品,招纳亡命之徒,增加扩充兵众;从开始就跟随他的都押牙王令谦、押牙潘知麟劝阻他,都被他杀了。及至王建立受任昭义节度使迁镇潞州,后晋高祖使人问他说:“朕把镇戍青州的平卢节度使虚位等待着你,你如果有意去,我就降旨委任你。”安从进回答说:“如果把青州移置在汉水以南,我就去赴任镇所。”后晋高祖也不责怪他。
[9]丁丑,王延政募敢死士千余人,夜涉水,潜入潘师逵垒,因风纵火,城上鼓噪以应之,战棹都头建安陈诲杀师逵,其众皆溃。戊寅,引兵欲攻吴行真寨,建人未涉水,行真及将士弃营走,死者万人。延政乘胜取永平,顺昌二城。自是建州之兵始盛。
[9]丁丑(十一日),闽国建州刺史王延政募集了一千多敢于冒死的士卒,乘着夜间涉水,潜伏进入潘师逵的营垒,顺风纵火,城上擂鼓呐喊来响应他们,战棹都头建安人陈诲杀了潘师逵,他的兵众都溃散了。戊寅(十二日),王延政率领兵卒要进攻吴行真的营寨,还未等到建州兵涉水过来,吴行真和将士就弃营逃走,死亡达万人。王延政乘胜攻取了永平、顺昌二城。从此以后,建州的兵卒开始强盛起来。
[10]夏,四月,蜀太保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季良请与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业分判三司,癸卯,蜀主命季良判户部,昭裔判盐铁,业判度支。
[10]夏季,四月,蜀国太保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季良奏请,与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毋昭裔、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张业分判三司,癸卯(初八),蜀主孟昶使赵季良主管户部,毋昭裔主管盐铁,张业主管度支。
[11]庚戌,以前横海节度使马全节为安远节度使。
[11]庚戌(十五日),后晋朝廷任用前横海节度使马全节为安远节度使。
[12]甲子,吴越孝献世子弘卒。
[12]甲子(二十九日),吴越国孝献世子钱弘去世。
[13]吴越仰仁诠等兵至建州,王延政以福州兵已败去,奉牛酒犒之,请班师;仁诠等不从,营于城之西北。延政惧,复遗使乞师于闽王。闽王以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将兵二万救之;且移书责吴越,遣轻兵绝吴越粮道。会久雨,吴越食尽,五月,延政遣兵出击,大破之,俘斩以万计。癸未,仁诠等夜遁。
[13]吴越国仰仁诠等率援军到达建州,王延政因为闽国福州兵已经败走,取出肉酒犒劳他们,请他们班师回吴越。仰仁诠等不依从,在建州城的西北扎营。王延政害怕,又遣使者向闽王请求发兵救援。闽王王曦任命泉州刺史王继业为行营都统,率兵二万来救援;并且送信责备吴越,派遣轻兵断绝吴越的运粮道路。正好遇上长时间下雨,吴越兵粮食用尽,五月,王延政派兵出击,大破吴越之兵,俘虏斩杀上万人。癸未(十八日),仰仁诠等乘夜间逃走。
[14]胡汉筠既违诏命不诣阙,又闻贾仁沼二子欲诉诸朝;及除马全节镇安州代李金全,汉筠给金全曰:“进奏吏遣人倍道来言,朝廷俟公受代,即按贾仁沼死状,以为必有异图。”金全大惧。汉筠因说金全拒命,自归于唐;金全从之。
[14]胡汉筠既已依仗李金全的庇护违背后晋高祖诏命不肯入京朝见,又听说被他所杀害的朝廷使官贾仁沼的两个儿子要向朝廷告发;及至后晋朝廷任命马全节为安远节度使取代李金全镇戍安州时,胡汉筠便欺骗李金全说:“派驻朝廷的进奏吏派人加倍赶路来说,朝廷等您接受替代命令,就要查究贾仁沼是怎么死的,认为您必然有叛变的图谋。”李金全大为恐惧。胡汉筠便进而劝说李金全拒绝接受代命,自行归顺于南唐;李金全听从了他的意见。
丙戌,帝闻金全叛,命马全节以汴、洛、汝、郑、单、宋、陈、蔡、曹、濮、申、唐之兵讨之,以保大节度使安审晖为之副。审晖,审琦之兄也。
丙戌(二十一日),后晋高祖闻知李金全叛变,命令马全节统率汴、洛、汝、郑、单、宋、陈、蔡、曹、濮、申、唐诸州的兵马征讨他;任用保大节度使安审晖做他的副帅。安审晖是安审琦的哥哥。
李金全遣推官张纬奉表请降于唐,唐主遣鄂州屯营使李承裕段处恭将兵三千逆之。
李金全遣派推官张纬带着表章向南唐请求归降,南唐主李遣鄂州屯营使李承裕、段处恭领兵三千迎他。
[15]唐主遣客省使尚全恭如闽,和闽王曦及王延政。六月,延政遣牙将及女奴持誓书及香炉至福州,与曦盟于宣陵。然兄弟相猜恨犹如故。
[15]南唐主遣派客省使尚全恭赴闽国,与闽王王曦及王延政议和。六月,王延政派遣牙将及女奴带着誓书及香炉到福州,与王曦定盟于闽太祖王审知的宣陵。但是,兄弟相互猜疑忌恨依然如故。
[16]癸卯,唐李承裕等至安州。是夕,李金全将麾下数百人诣唐军,妓妾资财皆为承裕所夺,承裕入据安州。甲辰,马全节自应山进军大化镇,与承裕战于城南,大破之。承裕掠安州南走,全节入安州。丙午,安审晖追败唐兵于黄花谷,段处恭战死。丁未,审晖又败唐兵于云梦泽中,虏承裕及其众。唐将张建崇据云梦桥拒战,审晖乃还。马全节斩承裕及其众千五百人于城下,送监军杜光业等五百七人于大梁。上曰:“此曹何罪!”皆赐马及器服而归之。
[16]癸卯(初九),南唐李承裕等到达安州。这天晚上,李金全带领他指挥下的兵卒数百人进见南唐军,妓妾资财都被李承裕的人所夺取,李承裕进占安州。甲辰(初十),马全节从应山进军到大化镇,与李承裕在城南交战,把他打得大败。李承裕抢掠安州后向南败走,马全节进入安州。丙午(十二日),安审晖追赶南唐兵,在黄花谷又把他们打败,段处恭战死。丁未(十三日),安审晖又在云梦泽中把南唐兵打败,俘虏了李承裕及他的兵众。南唐将领张建崇占据云梦桥抵抗,安审晖使带兵归还。马全节在安州城下斩杀了李承裕及他的兵众一千五百人,俘送监军杜光业等五百零七人到大梁。后晋高祖说:“这些人有什么罪!”便都赐给马匹和器物服装,把他们送回南唐。
初,卢文进之奔吴也,唐主命祖全恩将兵逆之,戒无入安州城,陈于城外,俟文进出,殿之以归,无得剽掠。及李承裕逆李金全,戒之如全恩;承裕贪剽掠,与晋兵战而败,失亡四千人。唐主惋恨累日,自以戒敕之不熟也。杜光业等至唐,唐主以其违命而败,不受,复送于淮北,遗帝书曰:“边校贪功,乘便据垒。”又曰:“军法朝章,彼此不可。”帝复遣之归,使者将自桐墟济淮,唐主遣战舰拒之,乃还。帝悉授唐诸将官,以其士卒为显义都,命旧将刘康领之。
过去,卢文进投奔吴国时,南唐主命祖全恩统兵迎击,告诫祖全恩不要进入安州城,列阵在城外,等待卢文进出来,尾随他回来,不许劫掠。及至李承裕迎击李金全时,告诫他也像告诫祖全恩一样;而李承裕却贪图劫掠,与晋兵交战而被打败,逃跑死亡的有四千人。南唐主惋惜悔恨好多天,自己认为对告诫敕令之类的事情不熟练,把握不住。杜光业等被遣送回来到达南唐,南唐主因为他们是违背命令才失败的,不接纳,又把他们送回淮河以北,并且给后晋高祖写信说:“边境将校贪图功利,乘着方便占据堡垒。”又说:“不论是律以军法,或是衡之朝章,彼此都不可容忍。”后晋高祖再次把他们遣送回去,使者要从宿州的桐墟渡过淮河南返,唐主派战船阻拒他们,只好又北还。后晋高祖便把南唐诸将都授以官职,把他们的士兵建立为显义都,命随兵起于晋阳的旧将刘康率领他们。
臣光曰:违命者将也,士卒从将之令者也,又何罪乎!受而戮其将以谢敌,吊士卒而抚之,斯可矣,何必弃民以资敌国乎!
臣司马光曰:违背诏命的是将领,士兵是听从将领之令的,又有什么罪呢!接纳遣返而杀其将领用来回报敌国,同情士兵而安抚他们,这就可以了,何必要抛弃自己的子民去帮助敌国啊!
[17]唐主使宦者祭庐山,还劳之曰:“卿此行甚精洁。”宦者曰:“臣自奉诏,蔬食至今。”唐主曰:“卿某处市鱼为羹,某日市肉为,何为蔬食?”宦者惭服。仓吏岁终献羡余万余石,唐主曰:“出纳有数,敬非掊民刻军,安得羡余邪!”
[17]南唐主李让宦官去祭祀庐山,宦官回来,南唐主慰劳他说:“你这次出行很是谦洁。”宦官说:“我从奉诏命出去,一直吃素到现在。”南唐主说:“你在某处曾买鱼作羹,某日曾买肉切大块烹食,怎么叫吃素?”宦官感到惭愧而且承认了这些事。管仓库的官吏岁终呈献盈余的赋税租米万余石,南唐主说:“支出和收入都有数额,如果不是聚敛百姓扣军粮,哪里来的盈余呀!”
[18]秋,七月,闽主曦城福州西郭以备建人。又度民为僧,民避重赋多为僧,凡度万一千人。
[18]秋季,七月,闽主王曦在福州西面修建城廓用来防备建州人。又让民众离俗当和尚,民众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很多人出家为僧,共有一万一千人当了和尚。
[19]乙丑,帝赐郑元弼等帛,遣归。
[19]乙丑(初二),后晋高祖赐给闽国使臣郑元弼等丝帛,把他们送回闽国。
[20]李金全之叛也,安州马步副都指挥使桑千、威和指挥使王万金、成彦温不从而死,马步都指挥使庞守荣诮其愚,以徇金全之意。己巳,诏赠贾仁沼及桑千等官,遣使诛守荣于安州。李金全至金陵,唐主待之甚薄。
[20]李金全叛晋时,安州马步副都指挥使桑千、威和指挥使王万金、成彦温不追随他而死,马步都指挥使庞守荣讥诮他们愚蠢,以迎合李金全的意图。己巳(初六),后晋高祖下诏,赠予贾仁沼及桑千等人官,遣派使者到安州诛杀了庞守荣。李金全到了金陵,南唐主待他很冷淡。
[21]丁巳,唐主立齐王为太子,兼大元帅,录尚书事。
[21]丁巳(疑误),南唐主册立齐王李为太子,兼大元帅,录尚书事。
[22]太子太师致仕范延光请归河阳私第,帝许之。延光重载而行。西京留守杨光远兼领河阳,利其货,且虑为子孙之患,奏:“延光叛臣,不家汴、洛而就外藩,恐其逃逸入敌国,宜早除之!”帝不许。光远请敕延光居西京,从之。光元使其子承贵以甲士围其第,逼令自杀。延光曰:“天子在上,赐我铁券,许以不死,尔父子何得如此?”己未,承贵以白刃驱延光上马,至浮梁,挤于河。光远奏云自赴水死,帝知其故,惮光远之强,不敢诘;为延光辍朝,赠太师。
[22]后晋太子太师退休的范延光请求回到在河阳的私人宅第,后晋高祖准许了他。范延光载运了很丰厚的财物出发。西京洛阳留守杨光远兼领河阳军镇,贪图范延光的财货,并且顾虑他以后会成为杨氏子孙的祸患,便上奏说:“范延光是叛臣,不把家放在汴梁和洛阳而放归外地,恐怕他要逃跑到敌国去,应该早日把他除掉!”后晋高祖不准许。杨光远又请求敕令范延光留居西京洛阳,后晋高祖同意了。杨光远让他的儿子杨承贵带领着甲士兵包围了范延光的宅第,逼令他自杀。范延光说:“天子在上,赐给我铁券,答应我不死,你们父子怎能这样!”己未(疑误),杨承贵拿着刀逼迫范延光上马,行径浮桥时,把他挤落在黄河里。杨光远上奏说他自己要投水而死,后晋高祖知道其原因,但是惧怕杨光远的强悍,不敢究问;后晋高祖因为范延光之死而停止上朝,追赠他为太师。
[23]唐齐王固辞太子;九月,乙丑,唐主许之,诏中外致笺如太子礼。
[23]南唐齐王李坚决辞让被封为太子;九月,乙丑(初三),南唐主允许了他,下诏朝廷内外向他致书按太子礼施行。
[24]丁卯,以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和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24]丁卯(初五),后晋高祖任用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和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25]己巳,邺都留守刘知远入朝。
[25]己巳(初七),邺都留守刘知远入朝。
[26]辛未,李崧奏:“诸州仓粮,于计帐之外所余颇多。”上曰:“法外税民,罪同枉法。仓吏特贷其死,各痛惩之。”
[26]辛未(初九),李崧奏言:“诸州的仓粮,在计账以外所盈余的相当多。”后晋高祖说:“法定之外向民众征税,罪过可同枉法一样。仓库官吏特免其一死,但都要严惩他们。
[27]翰林学士李浣,轻薄,多酒失,上恶之,丙子,罢翰林学士,并其职于中书舍人。浣,涛之弟也。
[27]翰林学士李浣,为人轻薄,常常因酒误事,后晋高祖厌恶他,丙子(十四日),罢去翰林学士的官职,把它的职掌并归中书舍人,李浣是李涛的弟弟。
[28]杨光远入朝,帝欲徙之他镇,谓光远曰:“围魏之役,卿左右皆有功,尚未之赏,今当各除一州以荣之。”因以其将校数人为刺史。甲申,徙光远为平卢节度使,进爵东平王。
[28]河阳节度使杨光远入朝,后晋高祖想把他调徙到别的军镇,对杨光远说:“围攻魏州之役,你的左右都立了功,还没有封赏他们,现在应当各授官一州来荣显他们。”便把他的将校几个人用为刺史。甲申(二十二日)调迁杨光远为平卢节度使,进爵为东平王。
[29]冬,十月,丁酉,加吴越王元天下兵马都元帅、尚书令。
[29]冬季,十月,丁酉(初五),后晋高祖加封吴越王钱元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尚书令。
[30]壬寅,唐大赦,诏中外奏章无得言“睿”、“圣”,犯者以不敬论。
[30]壬寅(初十),南唐实行大赦,诏令中外奏章不得用“睿”、“圣”、字样,违犯者按不敬论。
术士孙智永以四星聚斗,分野有灾,劝唐主巡东都,乙巳,唐主命齐王监国。光政副使、太仆少卿陈觉以私憾奏泰州刺史褚仁规贪残;丙午,罢仁规为扈驾都部署,觉始用事。庚戌,唐主发金陵;甲寅,至江都。
术士孙智永因为四个星聚于斗宿,分野有灾,劝说南唐主李巡视东都,乙巳(十三日),南唐主命齐王李监国。光政副使、太仆少卿陈觉由于私人憾怨奏言泰州刺史褚仁规贪婪残虐;丙午(十四日),罢免褚仁规做扈驾都部署,陈觉开始当权。庚戌(十八日),南唐主从西都金陵出发;甲寅(二十二日),到达东都江都。
[31]闽王曦因商人奉表自理;十一月,甲申,以曦为威武节度使,兼中书令,封闽国王。
[31]闽王王曦乘商人入京,带着表章向后晋朝廷为自己申说未尝称帝;十一月,甲申(二十三日),后晋高祖任命王曦为威武节度使,兼中书令,封闽国王。
[32]唐主欲遂居江都,以水冻,漕运不给,乃还;十二月,丙申,至金陵。
[32]南唐主打算在江都居留下来,因为水冻冰,漕运供应不上,只有西归,十二月,丙申(初五),到达金陵。
[33]唐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延翰卒。
[33]南唐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张延翰去世。
[34]是岁,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损卒;以宁远节度使南昌王定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不逾年亦卒。
[34]这一年,南汉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损去世;任用宁远节度使南昌人王定保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不到一年也去世了。
[35]初,帝割雁门之北以赂契丹,由是吐谷浑皆属契丹,苦其贪虐,思归中国;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复诱之,于是吐谷浑帅部落千馀帐自五台来奔。契丹大怒,遣使让帝以招纳叛人。
[35]过去,后晋高祖割划雁门关以北来贿赂契丹,从此吐谷浑之地都归属于契丹,苦于契丹人贪求和暴虐,想归附于中原;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又引诱它,于是吐谷浑率领部落千余帐从五台来投奔。契丹大怒,遣派使者责备后晋高祖招纳叛变的人。
六年(辛丑、941)
六年(辛丑,公元941年)
[1]春,正月,丙寅,帝遣供奉官张澄将兵二千索吐谷浑在并、镇、忻、代四州山谷者,逐之使还故土。
[1]春季,正月,丙寅(初六),后晋高祖遣派供奉官张澄领兵二千搜索吐谷浑在并、镇、忻、代四州山谷之中的人,驱逐他们使之还归故土。
[2]王延政城建州,周二十里,请于闽王曦,欲以建州为威武军,自为节度使。曦以威武军福州也,乃以建州为镇安军,以延政为节度使,封富沙王;延政改镇安曰镇武而称之。
[2]王延政在建州修筑城池,周围二十里,请求闽王王曦在建州设置威武军,他自己做节度使。王曦因为福州称威武军,便以建州为镇安军,任命王延政为节度使,封为富沙王;王延政把镇安改称为镇武以为军镇之名。
[3]二月,壬辰,作浮梁于德胜口。
[3]二月,壬辰(初二),后晋朝廷在黄河德胜口建造一座浮桥。
[4]彰义节度使张彦泽欲杀其子,掌书记张式素为彦泽所厚,谏止之。彦泽怒,射之;左右素恶式,从而谗之。式惧,谢病去,彦泽遣兵追之。式至州,静难节度使李周以闻,帝以彦泽故,流式商州。彦泽遣行军司马郑元昭诣阙求之,且曰:“彦泽不得张式,恐致不测。”帝不得已,与之。癸未,式至泾州,彦泽命决口、剖心、断其四支。
[4]彰义节度使张彦泽要杀他的儿子,掌书记张式素为张彦泽所亲厚,劝阻他。张彦泽发怒,用箭射他;左右之人素来厌恶张式,乘机讲张式的坏话。张式害怕,用有病辞谢而去,张彦泽派兵追赶他。张式到了州,静难节度使李周向后晋朝廷作了报告,后晋高祖因为顾及张彦泽,把张式流放到商州。张彦泽派行军司马郑元昭到朝廷讨要他,并且说:“张彦泽如得不到张式,恐怕要引起不测的事情。”后晋高祖不得已,给了他。癸巳(初三),张式到达泾州,张彦泽命令把他决口、剖心、剁断四肢。
[5]凉州军乱,留后李文谦闭门自焚死。
[5]凉州军叛乱,留后李文谦闭门自焚而死。
[6]蜀自建国以来,节度使多领禁兵,或以他职留成都,委僚佐知留务,专事聚敛,政事不治,民无所诉。蜀主知其弊,丙辰,加卫圣马步都指挥使·武德节度使兼中书令赵廷隐、枢密使·武信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处回、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张公铎检校官,并罢其节度使。三月,甲戌,以翰林学士承旨李昊知武宁军,散骑常侍刘英图知保宁军,谏议大夫崔銮知武信军,给事中谢从志知武泰军,将作监张赞知宁江军。
[6]蜀自从建国以来,节度使大多兼领禁兵,或者用别的职务留在成都,委派僚佐管理留职的事务,专门从事聚敛财物,政事治理不善,民众也无处申诉。蜀主孟昶知道了这些弊病,丙辰(二十六日),加封卫圣马步都指挥使、武德节度使兼中书令赵廷隐,枢密使、武信节度使、同平章事王处回,捧圣控鹤都指挥使、保宁节度使、同平章事张公铎为检校官,把他们的节度使都罢免了。三月,甲戌(十四日),任用翰林学士承旨李昊主持武宁军,散骑常侍刘英图主持保宁军,谏议大夫崔銮主持武信军,给事中谢从志主持武泰军,将作监张主持宁江军。
[7]夏,四月,闽王曦以其子亚澄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曦疑其弟汀州刺史延喜与延政通谋,遣将军许仁钦以兵三千如汀州,执延喜以归。
[7]夏季,四月,闽王王曦任用他的儿子王亚澄为同平章事,判六军诸卫。王曦怀疑他的弟弟汀州刺史王延喜与王延政勾结通谋,派遣将军许仁钦带兵三千到汀州,抓住王延喜把他带回来。
[8]唐主以陈觉及万年党梦锡为宣徽副使。
[8]南唐主任用陈觉和万年人常梦锡为宣徽副使。
[9]辛巳,北京留守李德遣牙校以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入朝。
[9]辛巳(疑误),北京太原留守李德派遣牙校率领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入京朝见后晋高祖。
[10]唐主遣通事舍人欧阳遇求假道以通契丹,帝不许。
[10]南唐主派遣通事舍人欧阳遇请求从晋国辖境借道来通往契丹,后晋高祖不准许。
[11]自黄巢犯长安以来,天下血战数十年,然后诸国各有分土,兵革稍息。及唐主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汉主遣使如唐,谋共取楚,分其地;唐主不许。
[11]自从黄巢进犯长安以来,天下血战几十年,然后诸国各有分土,兴兵作战的事情稍微停息。及至南唐主李即位,长江、淮河一带连年丰收,军粮有了富余,群臣争着上言:“陛下中兴,现在北方多难,应该出兵北讨,恢复盛唐旧的疆域。”南唐主说:“我从年少时就生活在军旅之中,看到用兵对于民众的害处是很深的,不忍再提战争。让他的百姓安宁,那么我的百姓也安宁了,又有什么要索求的呢!”南汉主刘龚遣派使者来到南唐,谋求共同夺取楚国,分占他的疆土;南唐主不答应。
[12]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谋反,遣使奉表诣蜀,请出师金、商以为声援;丁亥,使者至成都。蜀主与群臣谋之,皆曰:“金、商险远,少出师则不足制敌,多则漕挽不继。”蜀主乃辞之。又救援于荆南,高从诲遗从进书,谕以祸福;从进怒,反诬奏从诲。荆南行军司马王保义劝从诲具奏其状,且请发兵助朝廷讨之;从诲从之。
[12]山南东道节度使安从进准备造反,派使者带着表章到蜀国,请求出兵攻打金州、商州作为声援;丁亥(疑误),使者到达成都。蜀主孟昶与群臣谋划,都说:“金州,商州险阻遥远,出兵少了不足以制服敌人,多了水陆运输粮秣跟不上。”蜀主便推辞了这件事。安从进又向荆南求援,荆南的高从诲给安从进写信,晓以祸福;安从进发怒,反而向后晋朝廷诬奏高从诲。荆南行军司马王保义劝高从诲把实际情况向朝廷奏报,并且请求发兵帮助朝廷去讨伐他;高从诲采纳了王保义的建议。
[13]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臣契丹,见契丹使者,必箕踞慢骂,使过其境,或潜遣人杀之;契丹以让帝,帝为之逊谢。六月,戊午,重荣执契丹使拽剌,遣骑掠幽州南境,军于博野,上表称:“吐谷浑、两突厥、浑、契、沙陀各帅部众归附;党项等亦遣使纳契丹告身职牒,言为虏所陵暴,又言自二月以来,令各具精甲壮马,将以上秋南寇,恐天命不佑,与之俱灭,愿自备十万众,与晋共击契丹。又朔州节度副使赵崇已逐契丹节度使刘山,求归命朝廷。臣相继以闻。陛下屡敕臣承奉契丹,勿自起衅端;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诸节度使没于虏庭者,皆延颈企踵以待王师,良可哀闵。愿早决计。”表数千言,大抵斥帝父事契丹,竭中国以媚无厌之虏。又以此意为书遗朝贵及移藩镇,云已勒兵,必与契丹决战。帝以重荣方握强兵,不能制,甚患之。
[13]成德节度使安重荣耻于向契丹称臣,会见契丹使者时,一定伸开两腿箕踞漫骂,使者经过他的辖境,有时暗中派人把使者杀了;契丹以此责备后晋高祖,后晋高祖常替他道歉谢过。六月,戊午(二十九日)安重荣拘执契丹使者拽刺,派出骑兵掠抢幽州的南境,把军队屯扎在博野,上表称说:“吐谷浑、两突厥、浑、契、沙陀各自帅领部众来归附;党项等也遣派使者缴出契丹委任职务的告身职牒,诉说被契丹所欺凌虐待,又说自从二月以来,契丹命令他们各自准备精兵壮马,将要在入秋时向南寇掠,他们害怕老天爷不保佑,与契丹一道灭亡,愿意自己准备十万人马,与晋国共同攻击契丹。又有朔州节度副使赵崇已经驱逐了契丹任命的节度使刘山,请求归顺朝廷。我已经把这些情况相继报告朝廷。陛下多次命令我仰承恭奉契丹,不要自己去挑起衅端;可是现在天道人心,难以违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诸节度使被执陷在胡虏境内的都伸长脖子、提起脚跟在等待着王师北伐,实在值得同情哀怜。愿朝廷早作决计。”表章共有几千言,大体都是斥责后晋高祖把契丹当作父亲来侍奉,竭尽中原所有以谄媚贪得无厌的胡虏。安重荣又用这种意思写信送给朝中贵官,并且传送给各藩镇,说已经调动兵将,决心同契丹决战。后晋高祖由于安重荣正掌握着强大兵力,不能辖制他,极为忧虑。
时邺都留守、侍卫马步都指挥使刘知远在大梁;泰宁节度使桑维翰知重荣已蓄奸谋,又虏朝廷重违其意,密上疏曰:“陛下免于晋阳之难而有天下,皆契丹之功也,不可负之。今重荣恃勇轻敌,吐浑假手报仇,皆非国家之利,不可听也。臣窃观契丹数年以来,士马精强,吞噬四邻,战必胜,攻必取,割中国之土地,收中国之器械;其君智勇过人,其臣上下辑睦,牛羊蕃息,国无天灾,此未可与为敌也。且中国新败,士气凋沮,以当契丹乘胜之威,其势相去甚远。又,和亲既绝,则当发兵守塞,兵少则不足以待寇,兵多则馈运无以继之。我出则彼归,我归则彼至,臣恐禁卫之士疲于奔命,镇、定之地无复遗民。今天下粗安,疮痍未复,府库虚竭,蒸民困弊,静而守之,犹惧不济,其可妄动乎!契丹与国家恩义非轻,信誓甚著,彼无间隙而自启衅端,就使克之,后患愈重;万一不克,大事去矣。议者

丁巳篇9:姜夔简介


  姜夔(kuí),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着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一、人物综述
  人物简介
  姜夔(jiāngkuí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与姜石帚并非一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kuaijikaoshi/110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