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行政管理论文】

乡村振兴一般指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论文【3篇】,欢迎品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论文1

  [提要]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但农业农村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适时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笔者根据我国“三农”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农业农村工作从关键点、着力点和保障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由点带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小农户;现代农业;财政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3月29日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国家战略,强调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那么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应首先理清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即如何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并围绕三个着力点即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文章,再辅之以三个保障点即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全方位的制度供给,在此基础上由点带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对接

   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的最优选择,但我国的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到2016年底常住在农村的人口还有近5.9亿人,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人,按70%的城镇化率计算,仍有4.5亿的人口将住在农村。这么多的农村人口,要吃饭要就业,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完全抛弃小农户的生产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我国的耕地有很大一部分在丘陵、山区,只適合精耕细作而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因此,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成为唯一的现实选择。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相对接。所谓现代农业,是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和技术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技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顺应现代农业的要求,小农户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要学习现代生产经营理念。第一,要重视对科技的学习和引进,在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稳产高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积极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要顺应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向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靠拢;第三,要由重视数量的发展转变为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发展,以便获得可持续性。因为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才能实现产业的增值和事业的发展;第四,要树立环保的意识,现代农业同时也是生态农业,要重视对土壤和水源的保护,在生产出健康农产品的同时,维持好乡村的青山绿水。

   (二)小农户与全社会的资金和科技支持相对接。首先是国家财政会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投入配套的补贴资金,之后将撬动全社会的资金,如金融资本、农业资本等的相继投入。其次是合理引导小农户。第一步是使其回归本源,即如果其在城镇没有合适和稳定的工作,就建议其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缓解目前存在的大量空壳村的问题。第二步是使其找准政策的施力点,然后积极跟进。如其居住地是平原地区,拥有大面积的耕地,那么国家必然将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时应建议小农户以合理的价格或以土地参股的形式把土地流转出去,自身则选择到农业企业中去就业或以自有资金和贷款创业。第三步是使其随时关注国家的补贴政策,及时准确地填报、更新自己的信息,以便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红利,实现年年增收、生活富裕的目标。

   (三)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特征:企业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相对接。小农户今后应转型为设立家庭农场,逐渐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建立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保证产品质量,不断壮大自身。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社组织,成为股东,并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和销售。另外,还要建立大数据平台,运用“互联网+”的模式,连接生产和销售,进行市场化运作。即在种植和生产之前,就由合作社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与消费者建立联系,确定价格和种植、生产的品类,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这样就省去了中间环节的利润分成,保障了农民增收。目前的问题是,虽然我国合作社的数量2017年已接近200万家,但真正按合作社经营的却凤毛麟角。而合作社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发挥组织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作用。弱小的合作社与相对强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何整合,成为我国农业全产业链组织机制合理化的重大难题。

   二、乡村振兴的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农村的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以及农民的增收等诸多方面。乡村振兴的适时提出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而着力点在于建立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

   (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体系主要解决的是农业的供给质量效益和产业发展的问题,要点是按市场规律调节要素和产品市场,实现高端化和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与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因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对农产品的多重需求,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升。应着力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节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转型协调发展。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在农产品种植出来以后让它进入加工、流通、仓储、运输等领域,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的增值。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生产体系解决的是如何种地和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要点是科技进步、全程机械化作业和生态绿色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过程、手段和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已经从完全依靠手工、畜力转向了依靠机械和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是56%,农业全程机械化率大概是65%,在小麦这个特定产品中,农业的全程机械化率已经突破了90%,高的地方甚至达到了95%。今后要在这方面继续发力,同时要重视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提升和发展农业,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另外,要加大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尽力保持住乡村的优美环境和人文景观。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经营体系是解决谁来种地和经营成效的问题,要点是发展组织化、集约化的生产和经营,就是把资源、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优化组合,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因此,应着力建立和发展生产经营者队伍,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利益分配和联结机制,确保农业经营者和农民增收。特别是要发挥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真正按照合作社的模式经营,使其成为联结农户、农业企业和市场的纽带,既使各方受益,又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乡村振兴的保障点:资金投入、要素市场及制度供给

   乡村振兴正如一艘巨轮已然起航,要想使它乘风破浪前行,就要给它充足的动力保障,而资金、要素市场和制度正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资金投入。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农村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6年末,中国仍有31.3%的行政村未进行集中供水,有80%的行政村未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有35%的行政村未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至今为止,中国的村庄几乎都没有地下管网、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设施,城乡差距很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也不能满足需要。另外,我国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支出虽多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效率却不高,存在着多头管理、投资分散、对象失准、截留、挪用等问题。本来应集中支持大宗农产品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安全的资金,却部分投入支持了大量营利性的龙头企业、服务于高端消费人群的农业企业等,这样的情况亟待改变。令人欣喜的是乡村振兴已定为国家战略,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支持,定会逐步的推出,而财政资金因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必须要和政策配套,实现精准投入,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最终撬动社会资本的跟进。

   (二)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健全政策体系,改革体制机制,破除一切障碍,推动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按照市场的规则在城乡的均衡配置。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完善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制度和宅基地的相关制度。赋予农村土地等资本的功能,使其可抵押,获得融资能力,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经营制度适应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变化,吸引全社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向乡村流动。同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如适应农业的要求,培养技术型农民,使其懂栽培、会管理、善经营,逐步向家庭农场主方向发展;对于区别于“下地农民”的“地畔农民”,由于其已长时间基本脱离了农业种植业,而又居住在农村,主要应致力于把他们培养成专业的农业产业工人,使其能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中充分就业;对于居住在农业旅游区和大型农业园区的农民,要用先进的旅游、休闲、养老、环保等理念培养他们,使其能在相关第三产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

   (三)提供全方位的制度供给。第一,完善制度,实现乡村的治理有效。中心在于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完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强化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夯实乡村治理的基层基础。第二,改革和完善乡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坚持市场为主导,农户、企业为主体,合作社为辅助,释放个人、集体、社区和各经营组织的活力。第三,健全相关的财政和金融等投融资、补贴等保障制度,解决农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应探索社会资本支持乡村振兴的财政奖补机制,对长期投入的企业给予更多财政支持、贴息政策和配套项目投入,推广农业项目PPP模式、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方式。要全面建立以县为主、省市适当补助、县域封闭运行的涉农贷款风险金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发行“三农”专项金融债券,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此激发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第四,建立人才培育保障制度,培育一批善生产、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干部队伍。第五,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持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1]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备推进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5.

   [2]党国英.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依据与实現路径[J].社会发展研究,2018.5.

   [3]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

   [4]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3.

   [5]四川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论文2

  摘要河南省是我國农业大省,但是距农业强省还有一定差距,必须要加强科技在乡村农业振兴中的应用。基于此,分析了现阶段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乡村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种植户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新思维、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乡村农业科技发展中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农业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尚未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发挥科技生产力效能;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政策等促进科技支撑河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以加强科技在河南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关键词科技;乡村振兴;政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9.04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关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关乎全国乡村振兴大局,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河南省是全国重要农业大省,是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近10%,促进河南省乡村农业产业振兴,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实践证明,科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钥匙,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乡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乡村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衰落,其根本是人才、科技等为支撑的内生发展动力的逐步丧失。河南省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立足省情农情,顺势而为,通过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向乡村“输血”,促进创新,实现乡村资源的充分开发与产业特色优势发展,恢复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创新→造血→再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为此,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探索符合河南省实际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提出完善体制机制与构建政策体系的意见建议,为推动河南省乡村振兴,加快其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指引。

   1河南省乡村发展现状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乡村常住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近10%,乡村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8%,有18万个自然村,具有乡村面积大、村庄数量多、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同时,河南省乡村发展科技发展薄弱、人才缺失、资金匮乏等因素,导致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总体来说,河南省乡村振兴表现为地位特殊、任务繁重、基础设施薄弱。

   2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与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河南省乡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近年来,河南省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农村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是在道路修建、水利工程以及电力通信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欠缺,许多偏远农村地区还没有全面覆盖宽带网络,给乡村农业发展融入科学技术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此外,在进行实际的农业生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时,没有建立完善的建设体系,对需要建设的项目没有进行系统分类和考核,造成需要建设的项目类型杂多,重复交叉[1]。另外,河南省农村地区财政支撑力度不足,建设所需的资金数量较大,缺乏充足的资金进行后期的管理工作,突出表现为只重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但是不注重对建成设施的维护与管理,基础配套设施损坏严重。与此同时,一些建设工程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建设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庞大,给河南省财政部门带来了很大压力。总体来说,河南省农业发展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较多,而相关部门缺乏对项目的严格考核,也没有加大资金投入,造成大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2.1.2种植户思想观念落后

   河南省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文化交流不畅,重点表现在农业种植户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以及信息化普及率不高等方面,在实际种植生产过程中,主体人员依然是当地的种植人员,生产种植也是依靠体力劳动、传统经营为主,对于现代化高科技产品接受能力不足,无法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变为实际生产力。也有部分种植户有长远的发展目光,积极转变自身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学习新型的生产技术与方式,加大对现代化设备的应用,但是这样的种植户数量较少,无法带动河南省农业整体水平提升。此外,农业种植人员思想保守,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创新,始终秉承着传统生产种植中安全第一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部分种植户还延续着父辈的种植方式,没有兴趣学习现代化种植技术[2]。在实际农业种植过程中,种植户眼光短浅,没有利用发展的思维看待事情,片面追求短期利益,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且有些破坏不可逆转,增加了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难度。此外,农业种植户小农思想问题突出,没有意识到开展农业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得农业科技合作活动难以贯彻实施,同时也阻碍了河南省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2河南省乡村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科技创新动力不足

   河南省乡村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是由3方面原因造成的,即科研部门缺乏创新的内动力、农业科技公司综合水平低以及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1)科研部门缺乏创新内动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部门正在进行市场转型,不再将公益性事业作为主体研究方向,造成农业公益科技研究进程缓慢,与此同时科研部门处于转型初期,相关制度还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研发部门的工作热情。2)农业科技公司方面。河南省农业科技公司整体实力一般,面对较大的农业种植面积,科技公司在数量以及技术水平上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河南省高水平农业技术人员缺乏,低学历人员为农业工作者的主体,高学历人才整体比例较小,并且这种现象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同时,农业工作者的人事结构配比也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3]。

   2.2.2农业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河南省许多区域的农业科研部门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与制度,工作开展效率低、工作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较为突出,必须不断改进。部分地区的农业科技部门管理能力较弱,调控手段一般、调控力度不够、调控速度较慢现象严重,还没有创建与实施全面的激励制度,不能有效对农业科技环境进行宏观调控。相关部门之间缺乏较好的协调沟通,科研部门内部的协调体系也不成熟,多部门共同合作效果较差,影响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科技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不能形成较好的创新合力[4]。相关部门没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开展改革工作,造成科研工作人员创新意识不强,在农业信息技术、先进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研发上也比较松散,长期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无法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 3科技在河南省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3.1科技具有创新引领作用

   促进河南省农业科技研发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在核心问题点上实现重大突破,加强对基础性重点技术与现代先进技术的研发,能够推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确保河南省农业生产长远、可持续发展[5]。1)进行河南省主体农作物品种的培养。河南省处于温带与压热带交界地区,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麻以及油菜等农作物,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重点对这些主流农作物进行技术突破,将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理念结合到传统的种植方式中,促进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2)加大对重要农作物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延长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链,有效发挥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提高种植户经济收益。以水果类、小麦以及玉米等农作物为研究目标,不断突破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出营养价值高、色香味俱全的蔬果类饮品,同时加强农户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对重点种植物开展产业化开发。

   3.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现阶段,河南省种植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确保科学技术能够为农业产业带来强大推动力。1)提高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水稻、玉米以及水果等种植量大的农作物的产品研发,增加对新型农业肥料、植物源农药以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物品的推广[6]。2)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的成果转化。分析河南省各个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并依据不同区域的种植状况在粮食产品、重点优势产业等方面实施增产提质技术。

   3.3强化创新性人才培养

   应充分认识到人才在河南省农业科技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将人才强农战略思想贯彻在实际工作中,秉承“引育并举、以用为本”的基本准则,打造出一支喜爱钻研农业、愿意为河南省乡村和农业奉献自我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团队[7]。1)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并不断完善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决策扶持以及管理咨询4方面的人才培养。2)加强对农业种植户的科技知识培训,采用浅显易懂、简单便捷的方式向种植户传授知识,确保种植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为河南省开展乡村振兴活动奠定人才基础[8]。

   4科技支撑河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

   4.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要想促进科技在河南省乡村振兴策略中发挥作用,必须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对现阶段河南省乡村农业生产模式变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农产品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产品精加工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使用新型设施设备,建立全面的辅助技术体系,促进河南省乡村农业不断向新兴产业发展[9]。为了确保河南省农业科技持续创新,必须要重视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确保农业单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不断壮大和完善农业科研队伍。在面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较为薄弱的地方时,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引进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生产向现代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要重视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目的地开发满足现代机械设备工作标准的绿色农作物新产品,研究出产量高、性能稳定、抗灾害能力强的高品质农作物,加大对现有土壤环境的改进力度,提高对田地的调节控制水平,同时对现有农药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促使其更高效、低污染,积极研究能够科学合理施肥、施药的机械化产品。此外,在面对一些产量高、品质好的农作物新品种时,要扩展新作物的产业链,研究符合农作物新品种特性的运营模式和加工工艺,同时加大对农作物新品种运输保鲜与储存防腐技术的研发力度,创建新作物从种植到销售的一体化经营体系。

   4.2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1)参照河南省乡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创建科研项目,确保科研项目的时效性和目的性,为科研项目的后续应用奠定基础,同时还能激发科研单位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动力,让科研单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研产品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以实际的应用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探讨农业科技成果的可行性。对于正在大力推广的新型科技产品,应建立相关的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经济型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在环保、种植自动化等层面建立完善的推广制度。3)在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要随机应变、对症下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土地承包方式,强化农业生产规模化的深层次转型,为农业科研成果的最终使用提供保障[10]。

   4.3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河南省乡村振兴政策

   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全面理解其系统性、战略性、时代性,以目标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构建科学政策体系。1)健全推动“农业强”的机制与政策。完善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机制;健全基本农田肥力技术修复制度,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快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发展;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2)完善促进“农村美”的机制与政策。完善农业资源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机制;完善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加强数字化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3)健全实现“农民富”的机制与政策。“产业兴”是“农民富”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完善产业兴村强县机制,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

   5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是河南省乡村农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河南省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河南省利用科技促进乡村振兴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要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的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政策。

   参考文献:

   [1]刘长江.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对策研究——以四川革命老区D市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1):20-39.

   [2]王云华.“双生”循环系统下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路径探析——基于生态与经济的视角[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2):150-160.

   [3]赵晓峰,马锐.乡村治理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探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9(2):131-136.

   [4]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5]郑瑞强,赖运生,胡迎燕.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策略优化研究[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6):762-772.

   [6]陈诗波,李伟.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54-59.

   [7]邢成举,罗重谱.乡村振兴:历史源流、当下讨论与实施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5):8-17.

   [8]王燕,刘晗,赵连明,等.鄉村振兴战略下西部地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模式选择与实现路径[J].管理世界,2018,34(6):12-23.

   [9]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27-34,158.

   [10]熊小林.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探究农业农村现代化方略——“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38-14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论文3

   [提要]发展乡村全域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浙江省松阳县为案例研究,从全域视角出发,总结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加强政府主导规划、突出特色主题、打造智慧平台、完善交通系统等四个方面策略,以便统筹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增加农民创收,助推松阳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农民创收

   本文为2018年12月5日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8年丽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打造全域旅游,推进“三旅”融合——以松阳县为例”(项目编号:LC201823)

   中圖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4日

   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顺应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旅游业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促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和模式。发展全域旅游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载体,带动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模式和路径。

   松阳县是丽水市建制最早的县,是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当前松阳已在全力发展全域旅游,根据“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目标要求,举全县之力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全域视角探索松阳乡村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可推动当地产业融合升级,增加农民创收,另一方面也希望为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丽水建设大花园,把握创建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机遇,实现“绿色发展、科学赶超、生态惠民”提供助力。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松阳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松阳县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立足超优生态优势和古村人文特色,大力发展高品质生态农业、旅游业和创意文化产业,以做强百亿茶业、复活百座古村、建设百里绿道、办好百场节会、打造百个艺术家工作室的“五个百”工程,努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振兴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的12,039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46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8年增幅居全省第三位。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松阳依托传统村落特色优势打造高端精品民宿,目前全县共建成民宿(农家乐)500余家,2018年接待游客252.3万人次,经营收入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26%,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迎来春天。

   (二)松阳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松阳的乡村旅游业发展依然尚未成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占大多数,投入少、规模小、分布散、品牌效应差,整体呈现出“小、乱、散”的发展局面。

   2、从产品内容看,旅游产品单一,形式简单,同质化竞争严重,民宿发展仍停留在农家乐水平上,未能充分发挥乡村超优生态和地域文化底蕴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

   3、从产业配套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有待强化和提升,接待能力低。农村交通条件差,民宿客房数量少且档次不高,卫生设施简陋,极大影响了游客体验感。休闲娱乐服务项目缺乏,内容较为单一,趣味性不高,没有形成完善的养、吃、住、行、游、购、娱产业链。

   4、从人才支撑看,松阳乡村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对旅游创意设计、规划管理、宣传营销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乡村人口流失严重,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服务和管理专业水准都有待提升。

   (三)小结。松阳乡村旅游在村景数量、地域分布和农民创收上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较低、特色不明、效益不高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瓶颈制约。在此背景下,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的出路,把乡村列入全域旅游的范畴,从全域的视角统筹乡村以及城乡发展,最终实现助推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以全域视角统筹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策略

   (一)政府主导,构建乡村全域旅游规划体系。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着力构建乡村全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差异化的乡村旅游规划导向,完善全域旅游的规划和实施机制,推广基于新技术的乡村规划管理模式。

   1、政府部门应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根据各个村庄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准确定位乡村的发展方向和旅游主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既不盲目开发又不浪费资源,合理布局旅游要素,做到“处处皆是景”,实现景点全域化。

   2、加大力度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的配套优惠政策,比如加大对农民自主创业建设经营民宿、种植农产品等的财政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全域建设乡村公共厕所、公共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全域化。

   3、强化政府在乡村旅游品牌营销、宣传推广等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指导制定科学、先进、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千年古县,田园松阳”的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旅游人才管理机制,加强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服务水准,为乡村全域旅游保证人才输入,实现人才全域化。

   (二)因地制宜,完善特色主题旅游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松阳田园风光资源丰富、民俗传统保存完整、生态环境优良,要着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绿色健康旅游等。作为名副其实的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超优生态环境和独领风骚的农耕文明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其境域内各个乡村因其地理位置、生态资源、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色不一,大体分为景村共生型、景区依托型、资源活化型、潜力挖掘型四种类型村庄,要分类施策,科学整合,形成特色主题系列产品。景村共生型村庄资源丰富且周边有景区,乡村旅游相对成熟,但同质化竞争严重,景观条件下降,这类村庄要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提高娱乐休闲体验,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景区。景区依托型村庄自身无明显特色资源但周边有景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对景区依赖性强,这类村庄要加强与景区的沟通联系,完善交通设施,实现“村景贯通”,努力发展新业态。资源活化型村庄自身特色明显但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要坚持保护自身特色,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有规划地开发,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跟上。潜力挖掘型村庄自身缺乏特色资源且周边无景区,这类村庄可以从文化产品培育角度入手,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内涵,打造文创产品特色品牌,促进文旅融合。 (三)协同推进,打造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体系。松阳智慧旅游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建设,将智慧旅游作为全县重点推进的旅游工作列入“十三五”规划。一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充实全县门户网站上的旅游专题网站,结合两微一博公众号平台,完善全方位宣传体系。二要加强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后台实时监控统计客流量、游客咨询、酒店民宿入住率及旅游收入等数据,整合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并科学调整分配。三要构建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以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为端口,向游客开放景区介绍及门票购买、周边餐饮及预定、实时交通、医疗配套等旅游管理服务,构建集个性定制和金融支付于一體的全域化、综合性旅游交易服务平台。四要探索乡村旅游线上营销模式,构建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全域民宿线上预定及管理平台、农产品销售平台等,为游客提供旅游OTO服务。

   (四)内外连接,完善全域交通网络系统。交通网络是全域旅游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发达的全域交通网络将为全域旅游打通发展的血脉。近年来虽然金丽温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衢丽铁路都进一步完善了松阳交通网络系统,但复杂的山区地形仍制约着乡村旅游点的交通条件。一要构建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争取早日开通高铁、机场等大型交通系统,全面完善大路网格局。二要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加强乡村与城市、乡村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衔接,设立交通枢纽,建起全域旅游的“微循环”。三要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交通专线、自驾风景道、慢行休闲绿道等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慢行交通体系”。松阳大木山骑行茶园是中国首个骑行茶园景区,目前已建有休闲健身骑行环线8.3公里,专业越野赛道7公里,有效串联中国绿茶第一镇——新兴镇和卯山国家森林公园、松阴溪景观带等旅游资源。可借鉴大木山骑行绿道成功案例,结合自然资源条件,打造“松阳全域旅游发展的新走廊”——特色绿道观光系统。

   主要参考文献:

   [1]项晓艳.全域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江南论坛,2019(11).

   [2]李汉勤.松阳:以“五个百”工程助推乡村振兴[J].政策瞭望,2019(2).

   [3]莫艳恺.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1(2).

   [4]杨冬琳.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发展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8.

   [5]何跃武.东部落后地区智慧旅游发展研究——以浙江丽水为例[J].延边党校学报,2018.34(2).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lunwen/374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