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儿童故事】

一:[信仰之名故事后续]TFBOYS信仰之名(上)_1200字

  “十年了……千玺,十年了……”王俊凯坐在床塌上,全身散发着与周围暗红色不符的蓝色光芒。易烊千玺手中的手杖有着淡绿色的光,却十分微弱。
  “十年了……已经十年了啊……”易烊千玺喃喃说到,好像没有察觉到什么。
  “或许那时候我应该回头看一眼,源源就不会被冰封在那种地方了!”王俊凯越说越激动,站了起来,一把捞起桌上的橙色宝石,暗暗说到:“被时光陨灭的文明啊,请满足我心中的希冀,是否尚有一丝存迹……”
  “小凯……”易烊千玺本来没有表情的脸上忽然荡起一些绝望。不知多少次了,小凯总是这样!只为了被关在这个黑暗的地方时,那个男子说的一番话:“想救光明帝国?哈哈,王俊凯,你弟弟王源早被我封印在了时间冰窟了,想救光明帝国的话,先用这个橙色水晶把他叫醒再说!”
  “都是假的!都是假的!”易烊千玺摇头,上前想抱住王俊凯,却让他一把推开了。
  光明帝国……已经不存在了……
  十年前。
  “啊啊啊啊啊……”王源一个激凌坐了起来,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
  “又梦到那个梦了吗?”作为王源的哥哥,王俊凯与易烊千玺的宫殿就在他旁边,而且他们永远比王源起得早,以至于王源刚刚大喊完就立马冲了进来。
  “嗯……”王源点点头,接过王俊凯递过的真丝布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光明帝国不会消失的,存在了千年了。”王俊凯安慰道。
  可是,那些殷红的血到处飞溅的画面怎么解释?像真的一样,连光明帝国的百姓哭喊的声音都是那样真切……王源摇摇头想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甩出脑海。我是太子,是光明帝国未来的王,我绝对不会让光明帝国消失的!但是……那个镇压帝国的橙色水晶,在哪里?
  王源眼中露出与他年龄不符的坚定。哥哥将太子之位让给我,可不是要我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如若光明帝国败在了我手里,这个王位,还不如不要!
  殿中秘密寻找着橙色水晶,说白了,其实只有三个人知道而已:太子王源,皇子王俊凯,三皇子易烊千玺。
  “皇上……驾崩了!”皇上身边的太监悲哀的叫喊声传遍了整个皇宫,王俊凯三人也是一怔,随即前往自己父皇的寝殿。
  这是预料之中的,父皇在前几天病倒之时宣了三位皇子,在大皇子与三皇子的坚持下,立二皇子为太子,并告诉他们,一定要找到镇压帝国的橙色水晶,否则,存在了千年的光明帝国便会消失。
  “橙色水晶还没有找到,父皇已去,光明帝国撑不了多久了。”易烊千玺说道,“尽快找到橙色水晶,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正说着,外面的天一下子黑了下来,宫中的人尖叫着,呐喊着,恐惧和慌乱顿时充斥在整个皇宫内。
  “怎么回事?”王俊凯站起身,拉着弟弟们走出去。
  到处都是火。房屋倒塌,平地上窜出无数棵荆棘,所有人都已经死光了,整个皇宫内只剩下他们三人。
  是黑暗帝国的军队!他们杀了除去三位皇子之外所有的人!
  这个样子……王源一下子冲了出去,抛出手中的心形魔法石,展开法术对抗冲向他们的黑衣人。王俊凯和易烊千玺同样肩并肩,抛出了属于自己的心形魔法石,共同对抗敌人。
  他们太强了。背后一声闷闷的叫声,王俊凯和易烊千玺的脚上已被套上了锁链。
  “不要回头!”王源压抑的声音传来,一阵光袭来,王俊凯的头已经被定住了。
    初三:张璃莉

二:[信仰之名故事后续]信仰之名_1000字

  “以信仰为契约,任虚伪和利益重叠。这光芒为利剑,指向依稀可见的终点。已降临的明天,划破无边际的黑夜,一瞬间将迷惘的时代迸裂。”
  ——《信仰之名》
  “信仰是信真仰理。信真就是唯信宇宙万物的真实真相本真,仰理就是仰望宇宙万物的规律法则道理。”这是百度中对于信仰的解释,信仰就是拼尽全力,也要换取万分之一的可能。
  在八年抗日战争中,艰难的岁月里,毛泽东视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终于领导中国人民解放了全中国。这是信仰的力量,陪着他,熬过了漫长的,艰难的岁月。这是在政治书上学习的,曾经被我N次用在议论文里面的,绝佳的典型事例。可是最近听到“信仰”这两个字,是在TFBOYS的新歌《信仰之名》中,歌词中说:“我向命运拒绝,在黑暗之中被湮灭。将荒芜都溶解,亲手终结深渊的界限。用生命为祭献,这绝不妥协的信念,心底的梦终会临现这世界。”
  “厄运梦魇在不断循环的更替,真理早已被肆意的掩盖痕迹,双眸却依旧闪烁明晰坚毅,仍旧固执地追寻。次元中遍地麻木渲染的死寂,谁又被枷锁剥夺幻想的权利,任遍布的黑夜吞没了身躯,要创造破晓的光明。”曾信誓旦旦的梦与憧憬,在现实中不断被打磨。但是,我永远不想放弃自己的信仰,信仰是不会被同化的坚持;是不会被终结的憧憬;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会成为你的信仰,他会让你知道信仰的力量。我生命中的那个人,大概已经找到了,他是我心心念念的少年,是在万人中闪耀着的少年。
  少年所在的方向,是信仰的方向。没有地图的人生,只能凭借着信仰发出的光,曲折艰难的找到心中的象牙塔。喜欢上一个人并不全是因为长得帅,而是那个人有我们很多人所没有的,对信仰的执着。自从遇见信仰,遇见他,便下定决心要成为像他一样努力的人。
  要坚信已降临的明天,会划破无边际的黑夜,一瞬间将迷惘的时代迸裂。我拼尽全力,却只为换取那一个不确定的奇迹——十年后,可以见一面那个我追逐了十年的信仰。
  跟信仰契合的热血,已无法冻结和停歇,生命的诗篇不断转动翻阅,写下最华丽的章节。
    初三:小螃蟹

三:[信仰之名故事后续]信仰之名_750字

  “我向命运拒绝在黑暗之中被湮灭,将荒芜都溶解亲手终结深渊的界限……”一首振奋人心的歌曲,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怀揣梦想。  以信仰之名浇灌梦想,未来就在前方,等我去闯。或许埋没了太多过去,或许夹杂了太多天真,但我有力量,不想安于现状,不想活得和别人一样,我有自己的梦想。  在同龄人看来,追求梦想太肤浅;在多数人看来,梦想早已没有定义。听,我急促的呼吸,那是因为我看到了光芒与希望。活的饱食终日碌碌无为固然安稳,但是没有意义。就算被枷锁剥夺幻想的权利,我也会努力。我想有一天把自己交给舞台,交给梦想。  我拼尽全力却只为换取一个不确定的奇迹,飘忽不定的时候我也曾迷茫,也曾彷徨,一度失去方向。想过放弃,想过去做别人的复制品。骨子里奔腾的热血不许我这样选择。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比他们多了一份坚定,多了一份追寻。或许这个过程会很累,也会有很多人的嘲讽和不解,但我不怕。  我喜欢舞台,喜欢唱我喜欢的歌给更多的人听,但我也明白自己不是那么的优秀,所以我在努力,成功在前方,而我在路上。梦想是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定义。有些人看来,它只是一个名词。但在我看来,它是一切的根源,是努力的理由,奋斗开始的地方。  十六岁,那个傻姑娘,还不明白未来人心的薄凉与险恶,一心只在规划自己的未来,一心只有自己的梦想,她爱舞台,她爱歌,但她承受了周围太多人鄙夷的目光,承受了太多这个年龄段里不该有的东西。她从不后悔,只一心为梦想前行。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她就这样以信仰之名背负着梦想默默前行,她走得很慢,但是她从不后退。  你们是否也想那个傻姑娘一样,以信仰之名诠释自己的心语。如果你也和她一样,就也学着她一样,不轻言放弃。梦想追寻的道路上,不会只是艰辛的磁场。你应该以信仰之名张开翅膀,寻找光芒。加油!
    初三:孟祥鑫

四:[信仰之名故事后续]要知道,那是以信仰为名_1200字

  四月,是个有梦想的季节。我喜欢那清风拂过脸庞的朦胧感,喜欢那雨水酣畅淋漓的下着,喜欢露珠在晨曦的初阳下慢慢蒸融,喜欢四月带给那种有梦想的感觉,让我的灵感随着它们一起苏醒。
  我的梦想,以信仰为名,叫作家。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作家这个职业,可能是第一次跟笔友合作的时候吧,或许是看着笔友视文字为命的时候,我想着,它是那样的吸引着我,我也想接触文字。
  自从想要当作家之后,我有时间就会看看网上的征稿活动,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写写。我喜欢写诗和散文,我喜欢那种可以自由自在写文字的感觉,不被任何东西束缚,带有自己笔触的文字。
  我才十二岁,作家这个名词好像离我很远,可是年轻不能说明什么,我相信着只要有梦想,并且努力着、奋斗着,就一定会成功。
  2016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遭受了很大的打击。这是我有作家梦的第三年。我的文笔已经渐渐接近成熟,在网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在一点点多起来,当然也不乏被枪毙的文章。因为喜欢小四的风格,我为他写了一篇不算长的文章,因为有一段用了跟小四作品里面一样的标点,这篇文章被枪毙了。说起来,这篇文章还挺令我自豪的,有很多写的很美的句子都是原创,而且文章表达的感情很真实,即使没有通过审核,但还是被人所欣赏了。两个星期之后,我突然发现,有一个人抄袭了我的文章,不仅是这一篇,还有另外的一篇。最令我气愤的是,他看出了我这篇文章没有通过审核的原因,把标点改正了,挂上了她的笔名发表了出来,也通过了审核。
  我知道以后非常生气,我在他的主页下面评论,你怎么能抄袭我的文章?可是他直接把我的评论删掉了,也没有回复我,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我笑笑,你以为这样就能自欺欺人?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来批评像他这样的抄袭者。我在那篇文章中说道“这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一个人用灵魂写出来的文字,不是你为了博得别人的眼球而抄袭的对象!”
  我想当作家,那我就要尊重他们,尊重他们的文字,也相当于尊重自己。一个人的灵感,不是能说抄袭就抄袭了,要知道那是别人的,不是你的,想要别人的欣赏,自己为何不努力?窃取别人的努力,是会被千夫所指的!
  我很难过,因为自己的努力还不如别人轻点的几下“复制,粘贴”。当时很多人都来骂我抄袭,可又有谁相信是他抄袭我。我绝望了,也想过放弃。我那么热爱的东西,你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捉弄我。
  我用了很久的时间舔伤口。那段时间我没有再写下文字,没有再记录我的心情。我发觉文字对于我来说已然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我重拾了信心,振作了起来。我知道,那是以信仰为名的东西,不可轻易放弃。
  我还在坚持。如今四月了啊,时间过得真快,我相信我的梦想离我的距离又缩短了一点,再一点、一点,我坚信着我会成功,偶尔坎坷算什么。对于我的信仰,我的梦想,我只想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不会放弃的!
  在今年四月,我满了十二岁。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我把自己的信仰握得越来越牢。它的空气里带着我的灵感,它带着我的信仰和梦想一起飞走了。我不放弃,要知道,那是以信仰为名。
    六年级:凌初云

五:[信仰之名故事后续]心理学家名人故事: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生涯轨迹


  本文写于2012年9月至10月,大部分资料及文字来自以下几本书:《个人形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罗杰斯着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学林出版社。
  1902-1920,童年和中学
  1902年,卡尔·罗杰斯生于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六个孩子(其中五个男孩)中,他排行老四。他父母亲的家族约于17世纪就横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因此,罗杰斯可算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位本土的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不准喝酒、不准跳舞、不准玩牌、不准看电影,社交活动也很少。但这个家庭成员之间非常亲密,这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父母对子女的幸福十分关注。不过,罗杰斯似乎并不太喜欢这样的环境。
  罗杰斯从小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个性也有些多愁善感。他是一个比较孤独寂寞的小孩,于是,阅读渐渐成了他整个生活的重心。无论知识与能力,同龄的小朋友都无法望其项背。
  1914年,罗杰斯12岁时,全家搬至芝加哥以西三十里的一个很大的农庄。一来,其父瓦特满足了自己想拥有一座农庄的愿望;二来,可以让青春期的儿女避免繁华都市的诱惑。罗杰斯本人比较相信父亲的第二个动机。
  整个中学阶段,罗杰斯的交友纪录几乎为零。直至高中毕业,他总共才有过两次约会的记录。不过,农庄的生活给了罗杰斯对农业科学进行实验的机会——他对飞蛾与鸡群都深入了解了一番,并且也从中得到了满足与乐趣。是的,他学会了匹配对照组与实验组,以研究哪种食物对肉产量或奶产量产生了影响。当然,他还可能从那些农作物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倾向。
  1920-1928,自由的大学
  也许,正是农庄的生活,使罗杰斯上大学时选择了康斯威辛大学的农学院。不过,后来(大概是第二学年快结束时)他又强烈地想成为一名基督教牧师,但他决定先学历史作为铺垫。1924年,他毕业于康斯威辛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研究生),但在神学院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对别人传道20分钟,对他来说实在很困难,更不要说像别人那样一讲就是40分钟。这恐怕与他后来主张“非指导性”治疗不无关系。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1922年,在罗杰斯大三的时候,他与11名学生一起,被选中到中国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会议。这一趟东方之旅,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确实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
  从中国回来之后,罗杰斯就与女朋友海伦订婚了,并且在大学一毕业,1924年8月,他们就举办了婚礼。看来,与青梅竹马的海伦的暂时分离以及爱意浓浓的鸿雁传书,对他们之间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无比的助益。
  当然,这趟中国之旅的作用还不止于此。长达6个月的旅程使罗杰斯有机会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才俊聚在一起,彼此切磋、交流心得。这也使他体会到,同样诚恳和诚实的人,可能对宗教抱持非常不同的信仰。因此,他对父母灌输的宗教观点产生了质疑,并对上帝产生了新的体认,更加追求灵魂、智慧和情绪上的独立与自由。这对罗杰斯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核心理念:共情、无条件积极接纳和真诚一致,都不难在此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神学院的第二年,罗杰斯的志向又有了明显的转变——他横穿马路,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上心理学的课。在此,他接触到了丽塔·霍林沃斯的临床心理学,正是在她的指导下,罗杰斯得以实际接触心理障碍的儿童。此外,威廉·克伯屈(约翰·杜威的得意门生)的教育心理学对他亦有同样重要的影响。在师范学院,罗杰斯立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偏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期望对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官僚武断作风做一番改革。
  1926年,罗杰斯进入师范学院开始攻读临床和教育心理学,同年,他初为人父,他们给第一个爱的结晶取名为大卫·罗杰斯,并决定按照华生的行为心理学守则来养育孩子。不过,后来罗杰斯曾表示,多亏海伦常识丰富、善尽母职,否则这种表面上充满智慧的育儿方式,实际上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师范学院时,罗杰斯申请到一份研究基金的赞助,去刚成立不久的儿童辅导研究所做实习医师。1927—1928年间,罗杰斯在研究所里见到临床学家比较偏重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这与师范学院流行的严格、科学、客观和统计学的观点存在巨大冲突。后来,罗杰斯说道,他所受的教育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他十分尊重这种科学的方法;而主观的存在主义思想又根植于他内心,这与他的治疗经验十分契合。罗杰斯的一生似乎没有停止过试图协调这种冲突。
  这从罗杰斯的一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出来:1955年,45岁的罗杰斯写了《人还是科学:一个哲学问题》一文,他说这篇文章纯粹是为自己写的,没有想过拿去发表或别的目的,要的是澄清自己心中日益增长的困惑与冲突;1968年,66岁的罗杰斯写了《关于当前行为科学假设的一些想法》,提倡行为科学应该开始寻求更适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而不是遵循典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1985年,83岁的他写了《走向更人性化的科学》,他描述了一些近年来发展和提出的更适合于人的科学的新模式,终于见证了行为科学中一股新的科学活动浪潮的出现。
  1928-1939,罗切斯特
  实习期末,尽管还未获得博士学位,但罗杰斯找到了一份工作。1928年春,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受雇于纽约罗切斯特的儿童预防虐待协会,在儿童研究部门上班。这份工作薪水不高,学术前途也不明朗,但是,当罗杰斯接受工作时还是非常兴奋,这主要出于他当时养家糊口的需要和自身的职业兴趣。
  罗杰斯在罗切斯特一待就是12年,这12年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至少在前8年,罗杰斯完全沉浸于心理服务实践,为法庭和福利机构送来的罪犯和贫困儿童进行诊断并制定计划,还常常进行治疗面谈。罗杰斯不得不考虑,如何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当事人。昔日所学的各种理论已经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罗杰斯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新。他说,衡量治疗这些孩子及其父母的任何方法的唯一标准就是:“它起作用吗?它有效吗?”
  在罗切斯特期间,罗杰斯开始相信当事人具有自我引导的能力。特别是,当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向罗杰斯讨教如何教育调皮的儿子,结果却失败之后,这位母亲开始滔滔不绝地倾诉她自己的婚姻问题,然后真正的治疗开始了。这时,罗杰斯明白,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创伤的哪里,该走向哪里,哪些问题是关键,哪些经验被深深地掩盖了。
  1939年,罗杰斯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一书,该书是有关当时儿童辅导工作的一些概论,但也可一窥罗杰斯个人和专业方面的成长。该书的内容为以后各项理论的发展播下了许多种子,特别是对是治疗师角色定位和从事科学研究这一矛盾的思考。《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一书的问世,使罗杰斯获得了另一份工作。罗杰斯认为这本书是他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职的唯一原因。
  1939-1945,俄亥俄州立大学
  1939年天寒地冻的12月,罗杰斯举家冒着风雪前往俄亥俄州。罗杰斯感到很惊讶,俄亥俄州大学竟然给他提供了一个全职教授的职位。他感到很欣慰,可以从这里从这个水平开始学术生涯。这使他的教学生涯一开始时就非常活跃,经常四处演讲,发表论文,在团体中参与实际工作。他逐渐发现自己已经建立了一种颇具个人特色的观点。1940年12月11日,他被邀至明尼苏达大学发表专题演讲,题目是“心理治疗的新观念”。日后,罗杰斯追认这一天为“来访者中心治疗”诞生的日子。
  罗杰斯演讲时所批评的对象正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些师生,反对传统的心理疗法和批判给与忠告的做法。有趣的是,罗杰斯所举的例子中一位有问题的咨询师,正是主持这场演讲的主席。简言之,罗杰斯来到了指导式治疗的大本营,攻击他们的理论,甚至以其领导者的案例为批判对象。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罗杰斯的勇气,甚至感叹罗杰斯的天真。
  罗杰斯的这场演讲反响相当强烈,他成了批评者与支持者争论的中心。罗杰斯对这些骚动可能并未做好准备,但是他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罗杰斯被人们成为是“温和的革命者”,也许,在他前往明尼苏达州的路上,早就知道自己的手提包里装了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
  1942年,罗杰斯完成了第二部着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这是一本经典教材,论述了基本的治疗议题、方法、治疗关系以及治疗过程的改变,书中介绍了非指导性和来访者的术语,“来访者”一词也是在这本书中首次出现。由于这本书并不是为当时已经开设的课程所写的教材,因此出版商非常怀疑这本书是否能卖出2000册(这也就是一个保本的数量),当罗杰斯说到要换一家出版社时,这位出版商才决定赌一赌,结果这本书到1961年为止,一共卖出了7万册之余。
  除此之外,罗杰斯还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1940年,他在伯尼考夫纳的协助下,首次以录音的形式收集关于治疗过程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这些“现场的”和转录的碟片为治疗过程、对来访者的治疗效果提高了即时信息,也为培训和研究案例提供了即时的信息。要知道,以当时的技术水准来说,这并非一件易事,以每分钟78转的速度来录制,这意味着必须同时使用两部录音机,且每三分钟就必须更换一次唱片才行。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五年,罗杰斯充满激情,致力于各项创新的工作,并对学生爱护有加,他的个人名声也渐渐提升。因此,他也得到了更大的回报,1945年,他应聘任教于芝加哥大学,除了教学之外,他还创办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罗杰斯的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1945-1957年,芝加哥大学
  在罗杰斯的领导下,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聚集了一群具有革新意识的同事和研究生,这里很快成为非指导性治疗发展的一个新的阵地。整个研究工作在前所未有的顺利情况下进行,各项创新和改革的理念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罗杰斯说,在芝加哥大学的那些年,是“我们对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结出硕果的阶段……这是一个研究假设与理论形成发展的阶段”。
  1951年,罗杰斯出版了第三本重要的着作《来访者中心治疗》,书中发展了如何将来访者中心治疗运用于游戏治疗、团体治疗、行政管理、教学和培训治疗师。这本书也标志着罗杰斯从“非指导性治疗”过渡到了“来访者中心治疗”。在此阶段,罗杰斯进一步强调了来访者积极改变的潜能,并强调治疗师的态度比技术更为重要。罗杰斯集中精力创造一种咨访关系,使来访者的自我实现与成长的潜力得以释放。
  1943-1957年,有关来访者中心治疗及其在儿童、团体、教育、工业和领导力领域中的研究论文大约有200篇。1954年,罗杰斯与罗莎琳达·戴蒙德将一些研究编着成辑,发表在《心理治疗和人格改变》一书中。这些研究报告被罗杰斯成为“开拓性的冒险”,它们适当地支持了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理论假设。因罗杰斯在心理咨询领域做出的科研贡献,他和另两位心理学家一起,于1956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首批杰出科学贡献奖。罗杰斯认为这个奖项对他而言,有着难以磨灭的特殊贡献。
  1957年,罗杰斯信心十足地发表了《心理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一文,阐述了他对心理治疗关系的构想,这也是他多年思考的一个积淀。对于那些未认真做过研究的人来说,如此科学化地界定心理治疗关系,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罗杰斯在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有着一群热心又专业的同事,但是,他还是决定前往自己的母校康斯威辛大学,这令他的同事相当吃惊和沮丧,这次罗杰斯本人也觉得浑身不自在。他给中心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常常的信,试图解释他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罗杰斯相信新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有机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威斯康辛大学当时能够提供机会,从事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两项工作,可以同时指导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芝加哥的同事们知道罗杰斯的想法之后,有人感动不已,认为以罗杰斯在学术界的影响,必能做出一番成就,当然还是有人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于是,罗杰斯就这样在众人的祝福和不解中出发了。
  1957-1963年,威斯康辛大学
  1957年,罗杰斯和康斯威辛大学的新同事们开始了一个很有雄心的研究项目。他们想知道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假设,是否适用于严重错乱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然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控制组并没有显着差异。罗杰斯后来描述道,这个计划是他一生的专业生涯中,最感到痛心苦恼的一件事。
  其他的事实也证明,罗杰斯来到威斯康辛大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罗杰斯这里的同事相处得并不愉快。他对心理系对研究生采取不断考试,并利用他们害怕挫败的心理,掌控整个部门行政的做法,深感不满。后来,他离开了心理系,在精神医学部门工作,不过,心中自此留下了无法抹灭的阴影。
  1961年,罗杰斯出版了他第五本重要的着作《个人形成论》,这本书包含了他许多最为着名和最有影响的论文。他对心理治疗、教育研究、科学哲学、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创造力和成长历程,以及成为完整的人的最具煽动力的、机智的思考,都囊括在这本书中。此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包括教育家、治疗师、哲学家和艺术工作者,等等,致谢的信函如雪片般飞至。
  罗杰斯原本寄望在康斯威辛能有一番作为,但没能实现;而令他出乎意料的是,一本着作却使他对世人的影响在瞬间远远超越了他的梦想。1963年,罗杰斯宣告辞去康斯威辛大学的教职。他已经不需要依靠传统的研究环境了,对此他只会越来越感到受束缚。《个人形成论》一书的成功,使他有绝对的信心,跳脱机构提供的安全感,走向一条更具风险的研究之路。这年夏天,一位昔日的学生理查德·法森竭诚要求罗杰斯加入他与其他人新成立的“西方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反复考虑之后,罗杰斯决定前往拉荷亚的这个研究中心。他带着他的《个人形成论》及其提供的动力,出发了。
  1964-1987年,拉荷亚和人的研究中心
  摆脱大学制度的自由生活,充满着无穷的乐趣。罗杰斯来到美丽的拉荷亚,和海伦在海边找到了一间美丽的房子,可以每天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来到拉荷亚是对的,罗杰斯感到自由自在,无论在个人还是专业领域,他都精力十足。1964年后,他投身于会心团体活动,并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袖。《观察》(Look)杂志称罗杰斯为“会心团体资深活动家”,这表明他的会心团体在普通大众之中也产生了影响。
  1968年,法森离开“西方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另谋高就,中心的行政方针有所改变,罗杰斯感到无法适应,不过,很快他就与其他同事一起建立了“人的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到现在依然存在。罗杰斯的中心的职称是“常驻代表”(这是他自己选的头衔),一直到他过世还拥有着这个职位。这个中心成为他长达20年的工作基地,是他最后也是最佳的后援,使他的晚年得以充满活力,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
  在罗杰斯的最后15年的时间里,他对社会问题,尤其是和平问题越来越有兴趣。自1974年起,罗杰斯和他的女儿娜塔莉以及几位同事发起了一系列的大型团体工作坊,为期约在两至三周,其目标是探索以人为中心治疗如何运用于75至800人的团体,以建立最理想的社区。罗杰斯首次使用了“以人为中心”一词来描绘这些工作坊(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之外的场合也越来越经常使用这一名词),这些工作坊在后来的几年在全世界各处都有开设。不过,这些无结构化的大型社区团体工作坊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经常遭受挫折、争论不休,相对没有展现出多少治疗价值。
  1980年,罗杰斯出版了《一种存在的方式》一书,书中的论文代表了他在20世纪70年代思想发展的进程,阐述了他对未来世界的强烈的个人观点。1986年,季刊《以人为中心评论》发刊,由罗杰斯担任主编。当时,罗杰斯并不鼓励开设以人为中心的培训、组织机构或杂志,担心他的疗法会僵化、教条,但他却支持和欢迎这本杂志,并在创刊号中写道,它“可以使全球已经存在但还没有被意识到的以人为中心网络连接起来。《评论》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刊登新的观点。创新的方法、有深度的评论、新的研究模式和整合的哲学与理论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5年年底,罗杰斯如愿以偿办成了一件大事,在奥地利召开了名为“中美洲的挑战”的跨国性研讨会,与会代表分别来自17个不同的国家,个个皆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包括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以及避免核武器冲突。但不幸的是,罗杰斯晚年无法继续坚持他的这一承诺。1987年1月20日,罗杰斯摔了一跤,臀部骨折住进医院,几周后的2月4日,罗杰斯与世长辞了。当年,罗杰斯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走向灵性的信仰之路
  纵观罗杰斯的一生,他早年想要成为一名农学家,后来改变志向,立志成为基督教牧师,然后又转向心理学,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并且是一位杰出的治疗师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工作者。在罗杰斯的心理学生涯中,他又辗转经历3所大学与2个研究中心,其过程崎岖波折;在罗杰斯的心路历程中,想必也有着同样的波澜曲折。
  罗杰斯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其父母都是虔诚和狂热的宗教信仰者,罗杰斯也必深受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直到中国之行,我们在他的信件和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先前的宗教观点产生了质疑,并发生了转变。后来,罗杰斯身为一名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深信人类具有独立的思想,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只要获得环境的支持,人人都会向善成长。这与基督教和他的家人认为“人性本恶、相信原罪”的看法是相悖的。
  但是,在罗杰斯断然拒绝基督教的信仰及排除任何制度的宗教活动之时,他的内心承受了严重的创伤,伤痕深刻而复原又很缓慢,直到晚年才又重拾灵性的生命。1979年,海伦的过世引发了他对那看不见的世界的探索兴趣。他说:“它们都是我对个体人类精神存在的可能性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而这些是我以前根本不可能接受的。”罗杰斯再一次开始思考人类死亡之后的生命,并增加了研究东方宗教的兴趣。在1986年,罗杰斯去世的前一年,他在最后一篇关于治疗的论文中写道:“我明白整件事情的过程充满着神秘色彩,事实上,每个人一生的经历中,无不充斥这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和一些难以用常理解释的时事情。跟大部分人一样,我不得不相信从前我是低估了灵性的重要性。”
  罗杰斯在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同事伊丽莎白·雪莉,在谈及她对来访者中心疗法尚未周全之处时说道:“我宁可希望它对人的灵性方面有更多的关注……从事心理治疗弱视未能就灵性层面切入,而想要有效果,根本就是空谈……问题就处在罗杰斯身上……在罗杰斯面前谈宗教信仰是犯忌讳的……但事实上,他整个研究工作仍受到他基督徒背景很深的影响,我一直认为若是没有这样的背景,他一生的事业不可能有此伟大的成就。”
  其实,宗教信仰的形成不全在于人们缺乏安全感,还在于人们需要一些高于自身的存在,以此来支撑自己从事一切事务的意义。信仰宗教,关键在于建立个人化的“上帝”形象,而不需要任何形式化的教条。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shaoerjiaoyu/114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