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翻译资格】

战国策齐策四篇(一):战国策·秦策四


秦取楚汉中

原文: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之果劝。

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有功。

译文: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又与楚在蓝田交战,打得楚军大败。韩、魏两国乘楚国正处于困难之时,加紧向南进攻,直打到楚国的邓邑,楚王邻兵返回。后来,齐、韩、魏三国共谋攻楚,又害怕秦国援救楚国。有人对齐相薛公田文说:“您可以派大使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将撤离楚境,如果楚国响应三国,共同进攻秦国,即使是攻取秦国的蓝田,又有什么困难,更何况收回楚国的失地呢?’楚国本怀疑秦国未必肯出兵援救自己,现在三国又提出这一番建议,楚国就一定会积极响应。这样,楚国将会与三国合谋出兵进攻秦国。秦国如果知道这些情况,一定不会援救楚国。三国迅即出兵攻楚,楚国就必然投奔秦国求救,而秦国更加不敢出兵。这样,三国离间了秦、楚,而能集中力量进攻楚国,必获全胜。”薛公说:“好。”

于是,他派出特使去楚国,楚国果然积极响应。三国合力攻楚,楚国果然向秦国求救,秦国终于不敢出兵。三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获全胜而立下战功。


薛公人魏而出齐女

原文: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取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齐、秦合而立负刍,负刍立,其母在秦,则魏,秦之县也已。

战国策齐策四篇(二):“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阅读答案附翻译

战国策齐策四_“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阅读答案附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瓿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有毁孟尝君于闵王,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以君贱之也 贱:卑微 B.比门下之客 比:和……一样,等同于
C.过其友,曰 过:拜访 D.臣窃矫君命 矫:假托
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表现冯谖有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倚柱弹其剑 ②因烧其券 ③视吾家所寡有者
④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⑤窃以为君市义 ⑥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⑥⑤ D.①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谖生活贫困,他托人转告孟尝君,愿到他门下做食客。孟尝君虽然知道冯谖没什么才能,但还是收留了他。
B.冯谖以无法养家为由要回去,孟尝君亲自向他了解家里情况,知道他家中有老母,就派人给他母亲送去衣食。
C.冯谖到薛地收债,很快就办完事,又马不停蹄,一大早赶回齐都,这让孟尝君感到十分奇怪。
D.冯谖曾主动问孟尝君,到薛地要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后来,他什么东西都没买,虽然做了一番解释,但孟尝君心里还是不快。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3分)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3分)

参考答案:
2.A(贱:轻视,看不起) 3.C
4.B(孟尝君是通过他人之口了解到冯谖家中情况的)
5.(1)(这位)客人果然有才能,我真对不起他,(我们)还未曾见过面呢。
(2)现在,您只有小小薛地,您不但不好好安抚薛地子民,视民如子,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
[参考译文]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
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谩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了。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战国策齐策四篇(三):战国策·燕策二

战国策齐策四_战国策·燕策二



【秦召燕王】


原文:秦召燕王,燕王欲往。苏代约燕王曰:“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事秦者,何也?是则有功者,秦之深雠也。秦取天下,非行义也,暴也。


“秦之行暴于天下,正告楚曰:‘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王乃待天下之攻函谷,不亦远乎?’楚王为是之故,十七年事秦。


“秦正告韩曰:‘我起乎少曲,一日而断太行。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韩氏以为然,故事秦。


“秦正告魏曰:“我举安邑,塞女戟,韩氏、太原卷。我下枳,道南阳、封、冀,包两周,乘夏水,浮轻舟,强弩在前,

战国策齐策四篇(四):战国策·秦策五

战国策齐策四_战国策·秦策五


谓秦王曰

原文: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主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月塞入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部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

“《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蓄;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梁君伐楚胜齐,制赵、韩之兵,驱十二诸侯以朝天子于孟津,后子死,身布冠而拘于秦。三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

“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阳侯之塞;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秦先得齐、宋,则韩氏受奖;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译文:有人对秦王说:“我不明白大王为何要小看齐、楚,轻慢韩国。我听说:‘王者,出兵取胜而不骄傲;霸者,主持盟约而不暴躁。战胜了不骄傲,所以能使诸侯诚服;结盟而不暴躁,所以能使邻国顺从。’理在,您大大地施惠于魏、赵,而轻易地失掉齐国,这就是骄傲;在宜阳打了胜仗,而不顾楚国的邦交,这就是暴躁。骄傲、暴躁绝不能成就霸王的事业。我为大王考虑,这种做法实不可取。

“《诗经》上说:‘万事都有个开始,但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的。’所以先王看重的就是善始善终。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智伯瑶灭掉范氏、中行氏,又围逼赵都晋阳,赵、魏、韩三国联合,终于杀了智伯瑶,而智氏被三国所耻笑。吴王夫差囚困越王句践于会稽山,又战胜齐国于艾陵,更大会诸侯于黄池,对宋国无礼,终于被勾践所擒,死于干隧。梁惠王进攻楚国,战胜齐国,制服了赵、韩之兵,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于孟津,但后来,太子申被战死,自己也败于齐国,做了俘虏。智伯瑶、吴王夫差、梁惠王三人并非无功于国,可是,都因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终啊!

如今秦国攻破宜阳,占领三川,使得天下策士惶恐震惧、闭口无言;隔绝诸侯之间的呼应,使东、西二周疆界因秦兵的进逼而屡屡更改,使各路诸侯不敢聚合策划图谋秦国;还夺取了黄棘这地,使韩、楚之兵不敢西进。既已取得这样的成就,大王如果兢兢业业,谨慎到底,王霸之业可指日而待。假如慎始而不能克终,就会后患无穷。臣担心诸侯之君,河、济一带的有识之士会认为大王步夫差、智伯之后尘。

《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得?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只因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恃不下的局面。而宋、齐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可以断言秦、楚两国谁先争取到宋、齐,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韩国;韩国受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遭受败亡之辱。”


秦王与中期争论

原文:秦王与中期争论,不胜。秦王大怒,中期徐行而去。或为中期说秦王曰:“悍人也。中期适遇明君故也,向者遇桀、纣,必杀之矣。”秦因不罪。

译文:秦王与秦臣中期发生争论,没有争赢。秦王大怒,中期慢吞吞地走了,有人为中期对秦王游说,说:“中期实在胆大包天,太鲁莽了!他恰好遇上英明的君王,如果遇上以前的桀,纣,一定会遭到杀身之祸。”秦王因此没有惩治中期。


献则谓公孙消

原文:献则谓公孙消曰:“公,大臣之尊者也,数伐有功。所以不为相者,太后不善公也。辛戎者,太后之所亲也。今亡于楚,在东周。公何不以秦、楚之重,资而相之于周乎?楚必便之矣。是辛戎有秦、楚之重,太后必悦公,公相必矣。”

译文:献则对秦臣公孙消说:“您是大臣中受尊重的,屡次建立战功,其所以没有被任命为相国,是因为太后对您不怀好感,戎是太后的亲弟弟,现在逃到东周。您为何不利用秦,楚在诸侯中的声威,帮助
戎在东周担任相国呢?这样对楚国有利。戎借重秦,楚之力在东周担任了相国,太后对您定有好感,你在秦国担任相国那就必定无疑了。”


楼梧约秦魏

原文:楼梧约秦、魏,魏太子为质,纷强欲败之。谓太后曰:“国与还者也,败秦而利魏,魏必负之。负秦之日,太子为粪矣。太后坐王而泣。王因疑于太子,令之留于酸枣。楼子患之。

昭衍为周之梁,楼子告之。昭衍见梁王,梁王曰:“何闻?”曰:“闻秦且伐魏。”王曰:“为期与我约矣。”曰:“秦疑于王之约,以太子之留酸枣而不之秦。秦王之计曰:‘魏不与我约,必攻我;我与其出而待之见攻,不如先伐之。’以秦强折节而下与国,臣恐其害于东周。”

译文:魏臣楼梧邀约秦、魏结盟,以魏太子作人质。魏臣纷强想从中破坏,对魏太后说:“任何国家总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而周旋的。一旦秦国失败了,魏国得利,形势好转,魏国必然会背约,魏国一旦背约,太子的生命将会不保。’太后于是为了阻止魏王派太子去秦做人质而悲泣。魏王因而也为太子做人质的事犹豫不决,并让太子留在酸枣,不去秦国做人质。楼梧为此而担心。

东周之臣昭衍为东周去到魏国,楼梧把魏太子留在酸枣的事告诉了他。昭衍拜见魏王,魏王说:“你听到什么情况了吗?”昭衍说:“听说秦国准备进攻魏国。”魏王说:“可秦国与魏国已经订了盟约啊!”昭衍说:“秦国怀疑大王的盟约,因为太子还留在酸枣,没有去秦国做人质。秦王考虑说:“魏国不实践盟约,就定会进攻秦国。与其让秦国等待着被魏国进攻,倒不如先进攻魏国。’以强秦毁约而进攻我们的东邻盟国魏国,我担心一定会危及东周。”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原文: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秦子异人质于赵,处于聊城。故往说之曰:“子

战国策齐策四篇(五):战国策·楚策一

战国策齐策四_战国策·楚策一


齐楚构难

原文:齐楚构难宋请中立。齐急宋,宋许之。子象为楚谓宋王曰:“楚以缓失宋,将法齐之急也。齐以急得宋,后将常急矣。是从齐而攻楚,未必利也。齐战胜楚,势必危宋;不胜,是以弱宋干强楚也。而令两万乘之国,常以急求所欲,国必危矣。”

译文:齐国与楚国交战,宋国要求中立。齐国去胁迫宋国,宋国便同意帮助齐国。子象为楚国因为没有胁迫宋国,所以失掉了宋国的援助,看来它得效法齐国来胁迫宋国。齐国因为胁迫宋国,所以得到了宋国的援助,那末以后它就会经常来胁迫您。这样,宋国跟着齐国进攻楚国。对宋国未必有利。如果齐国战胜了楚国,必然危及宋国;如果不能战胜楚国,这等于以弱小的宋国去触犯强大的楚国啊。如果宋国让两个万乘大国齐、楚经常来进行胁迫,以实现各自的愿望,那末,国家就必定处境危险了。”


五国约以伐齐

原文:五国约以伐齐。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啬于齐。”

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译文:赵、魏、韩、燕,楚五国联盟进攻齐国。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相国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五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韩国与赵、魏解约以后,楚国果然没有割地给韩国,而五国联盟攻齐之事就落了空


荆宣王问群臣

原文: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译文:楚宣王问群臣,说:“我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找到了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这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奔。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奔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象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

原文:昭奚恤与彭城君议于王前,王召江乙而问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后。此谓虑贤也。”

译文:昭奚恤与彭城君在楚宣王面前谈论问题。宣王召见江乙,问他对他们两人议论的看法,江乙说:“他们说的者很好,我不敢对他们的言论发表意见,否则,这将是议论贤者。”


邯郸之难

原文:邯郸之难,昭奚恤谓楚王曰:“王不如无救赵,而以强魏。魏强,其割赵必深矣。赵不能听,则必坚守,是两弊也。”

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赵也,恐楚之攻其后,今不救赵,赵有亡形,而魏无楚忧,是楚、魏共赵也,害必深矣!何以两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赵,赵见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与魏合而以谋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为赵援。赵恃楚劲,必与魏战。魏怒于赵之劲,而见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释赵。赵、魏相弊,而齐、秦应楚,则魏可破也。”

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赵。邯郸拔,楚取睢、

战国策齐策四篇(六):战国策·秦策一

战国策齐策四_战国策·秦策一


卫鞅亡魏入秦

原文: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译文: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苏秦始将连横

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买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

战国策齐策四篇(七):战国策·赵策四


为齐献书赵王

原文:为齐献书赵王,使臣与复丑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交有所偏者也;非然,则知不足者也;非然,则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也。臣以齐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韩、魏,能攻秦,能孤秦。臣以为齐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齐为王求名于燕及韩、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见也已。齐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无齐,天下必尽轻王也。秦之疆,以无齐之故重王,燕、魏自以无齐故重王。今王无齐独安得无重天下?故劝王无齐者,非知不足也,则不忠者也。非然,则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欲轻王以天下之重,取引于王者也;非然,则位尊而能卑者也。愿王之熟虑无齐之利害也。”

译文:有人为齐国上书赵王,说:“只要我一见到大王,就能使您坐等诸侯献上尊名,给您实惠。可见,我很奇怪,大王为什么不就接见我,却困阻我,使我不能见到您。这样,大臣们一定多认为我是个无能之辈,您才不愿见我。大臣们以为我无能,这没有别的原因,因为他们想利用您的军队去成就他们的私利;不然,就是在外交上有所偏爱;不然,他们就是一些缺乏才智的人;不然,就是他们想借重诸侯之力来威胁大王,让您按照他们的主张去行事。我能让齐国顺从大王,大王便能够灭掉燕国,能够灭掉韩国、魏国,能够进攻秦国,能够孤立秦国。我如果让齐国献给大王尊名,诸侯谁敢不献给大王尊名呢?我让齐国割地给大王,诸侯又谁不献给大王尊名呢?我让齐国割地给大王,诸侯又谁敢不割地给大王呢?我让齐国为大王使燕、韩、魏三国献给大王尊名,他们又谁敢推辞呢?我的能力,就在于能预知未来。齐国如果首先尊重大王,则诸侯都会尊重大王;如果没有齐国尊重大王,那末诸侯必定都会看轻大王。秦国强大,是因为它和齐国没有关系,所以才尊重大王;燕、韩、魏三国,自认为和齐国没有关系,所以才尊重大王。如果大王没有齐国的关系,又怎么会受到诸侯的尊重呢?所以那些奉劝大王不联合齐国的人,若不是缺乏才智的人,就是不尊重大王的人;不然,就是想利用大王的军队去成就他们的私利;不然,就是借重诸侯之力来威胁大王,让大王按照他们的意见去行事;不然,那他们都是些地位尊贵而才能低劣的人。希望大王深思熟虑,衡量一下失去齐国的得害得失。”


齐欲攻宋

原文: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

战国策齐策四篇(八):战国策·西周策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原文: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敢、魏,今又攻秦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因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藉兵乞食于西周。


译文:孟尝君薛公田文,利用齐军联合韩、魏去攻打楚国,同时又联合韩、魏之军攻打秦国,而且向西周要求借兵借粮。西周大臣韩庆为西周去对薛公说:“贤公率领齐军为韩、魏去攻打楚国,九年时间攻下宛、叶以北的地方,结果使韩、魏两国变得强大。如果贤公又率军攻秦,更加快韩、魏两国力量加强了。他们南面没有楚国的骚扰,西面又没有秦国的威胁,并且韩、魏的土地扩大,越发富强,到那时齐国必然受到人家的轻视。贤公应该知道,事物的本末是轮流兴盛的,而其盈亏消长也有时间性,所以我私下为贤公感到不安。贤公不如叫我们在暗中跟秦国结盟,贤公根本不必向秦国进兵,更不要借兵借粮,贤公守住函谷关而不进攻,再叫西周把贤公的情况告诉秦王说:‘薛公之所以要派兵击破秦国,来使韩、魏强大,是想让秦王要楚国割让东地给齐国。’秦王必放出楚怀玉来议和,然后贤公再叫西周为此而施惠于秦。秦国为了不被攻破,必让楚以其东土地交出,自免其祸,那必定是心甘情愿的。楚怀王获释以后,必然感激齐国的恩德,齐国得到东地之后会更加富强,同时薛地也就世世代代没有祸患了。秦国并不太衰弱,并且位于三晋以西,所以三晋必然更重视齐国。”薛公回答说:“阁下的意见很好。”于是就派韩庆出使秦国,一面叫齐、韩、魏三国不要攻秦,一面也就不向西周借兵借粮了。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原文: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进兵而攻周。为周最谓李兑曰:“君不如禁秦之攻周。赵之上计,莫如令秦、魏复战。今秦攻周而得之,则众必多伤矣。秦欲待周之得,必不攻魏;秦若攻周而不得,前有胜魏之劳,后有攻周之败,又必不攻魏。今君禁之,而秦未与魏讲也。而全赵令其止,必不敢不听,是君却秦而定周也。秦去周,必复攻魏,魏不能支,必因君而讲,则君重矣。若魏不讲,而疾支之,是君存周而战秦、魏也。重亦尽在赵。”


译文:秦军在伊阙击败了魏将犀武后,就转过来进攻西周。有人为周最对赵国奉阳君李兑说:“您不如让秦国进攻西周。对赵国来说,最好的打算,莫过于让秦、魏两国再互相攻战。如果秦国进攻西周,取得胜利,秦国士卒就会受很大的损伤。秦国想要等待战胜西周,肯定不会立刻进攻魏国;秦务如果不能战胜西周,那未,它不久前刚战胜魏国,就疲劳不堪,后来又被西周击败,也必定不会立刻进攻魏国。现在您要阻止秦国进攻西周,而秦国尚未与魏国媾和,那未,未遭受战祸损伤的赵国如果要让秦国不去进攻西周,秦国就必定不敢不听从。这样,您就阻止了秦国进军,使西周得以安定。秦国从西周撤军后,必定会又来进攻魏国,魏国如果不能抵抗,肯定会通过您去与秦国讲和,那未,您的地位就会抬高;如果魏国不与秦国讲和,那未,您就用全力支援魏去对抗秦国。这样,您既能保全西周,又可坐观秦、魏两虎相斗,赵国就完全可以举足轻重,加强它在诸侯中的地位。”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原文: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迎之以卒,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aiyukaoshi/79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