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旅游】

文化旅游简称为文旅,定义是指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范文(精选六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篇1

在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全时全季旅游、高科技及创意元素渗入等大趋势和各种利好政策推动下,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发展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下,如何破除“资源即市场、管理即服务、规划即策划”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开发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从历史地理条件来说,华夏5000年文明看山西,从上古时期至今,山西很多地区曾作为历朝历代都城或重要城镇,太原在最繁盛的唐朝曾是仅次于长安第二大都城,险冲之地和军事重镇众多,历史文物资源及其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居全国第一。山西名山河流遍布、地形地貌和气候植被种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碰撞交流区,集聚人文旅游风情。从文化旅游资源来说,山西拥有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及民俗文化五类资源,形成晋北佛教古建、晋中晋商民俗、晋西黄河风情、晋南根祖文化、晋东南太行山水五大文化旅游集聚区,并拥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中,2017年山西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山西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推动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更有活力、增速逐年提升,2010-201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5.64%,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5.51个百分点。

二、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分析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桎梏,表现为观念和创新的落后、配套服务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景区策划宣传不足及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发展观念落后、创新乏力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大市场、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资源依赖的惯性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创新乏力。一是将资源优势等同于市场优势,统筹规划不足、特色欠缺。粗放式开发模式对当地民俗和历史文化挖掘不够,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少,未能打破地区、部门壁垒进行统一开发,相似资源的产品开发雷同,产品吸引力差。如山西旅游演艺方面除知名导演的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外,其他节目制作水平和认可度有待提升。在乔家大院示范作用下,山西的各种大院景区资源独特性小、开发雷同。二是片面追求门票经济,对旅游服务特性和体验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创新和协作意识,将卖产品和卖服务割裂开来,忽略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乔家大院高昂的门票背后是过度的商业化而非优质的服务,这也是5A级景区被摘牌的重要原因。星级景区发展质量很大程度反映旅游服务水平高低,2016年山西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排名2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58%,而星级景区的接待总人数和营业收入全国排名27和28,2016年山西入境过夜人数和天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21%、15.89%。

(二)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优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高。2016年山西星级饭店、旅行社和从业人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47%、72.17%和40.63%。在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娱要素属于显著薄弱环节。纪念品除佛教纪念品、平遥漆器外缺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和制作工艺未能很好渗入。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少、娱乐项目单一,除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外缺乏优秀的娱乐演艺产品。在“行”方面存在景区间连接不畅、公共旅游专线不足,道路等级低,交通标识有待完善,尤其在各景区间较为分散,在高山大河屏障下,高铁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支撑亟待增强。在“游”方面景区设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国际化服务滞后。同时,一些景区周边市场秩序混乱,存在黑车宰客、借封建迷信大肆敛财等现象;游览要素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免费WIFI、智能监控等软硬件配套不足,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利用和服务的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呈现保守被动、协同不足、分布不均衡和时效性差的特点,运用大数据研发、管理、营销不足,移动端旅游营销水平不高,市场反应迟钝。在“吃、住”方面整体接待能力弱。一是酒店数量少,据《2017年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山西省酒店住宿类企业仅为6937家,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处于发展劣势。二是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不足,除了山西大酒店、国贸大饭店等个别知名度较高、运行较好的星级品牌酒店外,其他星级酒店的品牌意识还不够。缺乏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率较高的为全国连锁型快捷酒店。特色民宿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仅分布于晋中等少数地区。

(三)景区策划及宣传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化

山西很多旅游地缺乏详细科学的旅游规划和景区策划,多数是以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山西的多个“大院”、多个“水世界”开发类同、缺乏新意。太原有狄仁杰公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诸多主题公园,但特色和主题不鲜明,旅游体验上与一般游园类似。山西文化旅游宣传相对薄弱。跟一些旅游业的先进省份比,对整体形象、景区的宣传力度小、宣传方式单一依然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的重要因素。山西旅游宣传方式主要依赖电视广告和报纸媒介等传统宣传方式,新媒体如抖音网红、动漫宣传、互动式宣传等创新方式不足。建造于五代时期的山西平遥镇国寺,完全榫卯结构、工艺精湛,属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并不高;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山,旅游人数却不及华山、峨眉山等;山西众多特色手工艺品如上党堆锦、云冈绢人、平遥六合泰枕头、大同煤雕、隰县核桃工艺品等,独具特色,却因宣传包装未能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此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而且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人们对山西旅游整体环境印象不佳,尤其是煤旅矛盾突出的地区的旅游形象、客源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只有加大整治和宣传力度方能扭转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细分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等方面。具体来看,细分产业比例不协调反映在旅游六要素中存在明显短板,购物、娱乐要素发展不足,缺乏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未形成有效的消费拉动,游览要素的信息化不足,利用大数据分析营销薄弱。此外,由于企业过分依赖资源、缺乏竞争意识,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各类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服务标准良莠不齐、规模经济不足、产业竞争力较差。2015年全国百强旅行社山西只有三家,2016年山西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6和27位,全业态的旅游集团仅有2017年才成立的山西文旅集团一家。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分为政府专营、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企业经营管理三类,政府专营模式的景区往往重资源轻配套,即使是企业经营,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政府监管不足等现象,拥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景区少。一些景区地跨多个行政区域、拥有多种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上条块分割,有效协调不够。

三、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价值观、资源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面临粗放型的发展困境和对文化旅游品质需求逐渐提高的挑战,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改变落后地发展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遵循“微笑曲线”的发展规律,注重研发和营销端,重视旅游规划和策划,依靠创造性要素推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一,做好文化旅游研发端。结合高科技、文化创意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综合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和山西文脉,解决形象和定位、特色文化旅游活化等问题,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整合。例如,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3D打印技术对古建筑模型进行现场制作互动、趣玩半成品开发、纪念品生产等方式增加吸引力。例如,依托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和商业娱乐体系推出的太原府城游,既能观光体验又能美食娱购。第二,做好文化旅游营销端。落实好旅游专项基金,围绕世界遗产、古建宗教、太行山水等重点旅游线路和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重点旅游景区,细分旅游市场精准营销、高质量推介活动策划,除传统宣传方式外,也应借助互联网,通过影视传媒、图书出版、打造文旅IP等多种方式增加营销触点,并通过宣传山西严格环保整治和环境美化,改变煤城印象,提升整体形象。第三,拓展旅游资源观内涵。在人文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娱、购等薄弱产业以形成新的旅游资源,构建游览消费新增长点,并实现对现有景区购娱环节的有力支撑。例如,西安曲江新区依托历史风貌,将文化旅游与市政设施、文化产业和商业综合体实现了完美融合,购娱等产业对文化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力显著。

(二)加强基础投入,发展配套产业,提升服务水平

要紧抓山西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水平,提升服务配套能力。加强基础投入。一要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政府补贴、旅游基础设施银行贷款倾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景区硬件的维护、建设上来。二要加强职业素质培训、高素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等软件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倡导、学习、实践先进的发展理念,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文化旅游高素质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工程并创建人才库,发挥文旅能人的头雁效应,增强人力资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发展购娱等配套产业,一是通过发展旅游演艺和主题公园等实景娱乐,将山西散落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叙事与旅游地的结合,在政策和资本推动下,选取特定主题,结合文化创意、器械娱乐、文化旅游景观、IP科技、影视动画等手段,增强娱乐消费流量。二是借鉴故宫文创的发展模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股权激励基础上,聚焦创意、聚集人才、聚合流量,深挖景区文化内涵和非遗技艺,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IP效应。

(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结构推动力

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强化保护与监督,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景区经营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市场化和企业化专业运营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方位监督管理。优化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要协调细分产业比例、解决企业规模和结构对服务质量制约的问题。一是协调细分产业比例。就是要提升薄弱环节、优化要素水平,提升协调度。针对购物娱乐的薄弱环节,重点开发具有山西文化旅游特色的、具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加强特色娱乐项目的策划,不断增强购物娱乐在旅游消费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山西特色餐饮、特色旅店的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主打产品、提高营销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信息化采集与数据分析,加强与旅游电商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山西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重视移动端的营销应用,真正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二是优化文化旅游企业的规模结构。通过兼并整合建立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创意为纽带对资源、产品、服务进行整合,提升整体消费层次;采取集群品牌化经营,在技术、管理上不断创新,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实现金融集聚对产业有效促进。

参考文献:

[1]张小娟.山西旅游饭店品牌建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

[2]周秀芝,郑海武.“微笑曲线”启示———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S1)

[3]王玉成.我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与改革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篇2

(一)资源优势

X.历史悠久,人文荟萃。X区地处X山主体山脉的东麓,素有“沙漠咽喉”、“X山阙”之称,是秦直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早在青铜时代早期至一万年前,史前先民就在X山上留下了XXXX多幅岩画,真实的再现了远古时期X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人类先民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有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处。自古以来,X山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汇区域,X山既是古代两个文明必争的战略要地,又是民族融合的标志。X自古以来就是长城百关之一,一个以长城关口命名的城市,X城址、清水沟城址、镇北关等和各个山口古长城、烽火台,高峡关隘遗址等,有着XXXX年以上的历史,是一座露天的古代军事博物馆。X山北武当支脉下的北武当寿佛寺是始建于唐中期的千年古寺,有“山林古刹、西夏名兰”之谓;

古老的黄河文化、X山文化和神秘的西夏文化以及回族文化在这里融合发展,尤其是国家“三线建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在X山下垦田建厂,奔赴X山腹地开山采煤,形成了以“五湖四海”为核心的移民文化,与北武当寿佛寺佛儒道三教同寺的和合文化相呼应,构成了X区丰富深厚的多元文化现象。全区生活着来自祖国各地的XX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XX%,普通话普及率达XX%。  

X.旅游资源丰富。X山环水抱,湖山一览,有着美好独特的自然风光。占地面积XX平方公里的星海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

全国XX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的沙湖距城区X公里;

北武当寿佛寺佛儒道同奉合祀,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九重阳节庙会和佛教音乐“渣渣子”传承至今;

占地X.X万亩的森林公园位于X山东麓北武当庙山前冲积扇上,体现着全区干部群众人定胜天改造生态的拼搏精神,园内有、荷花池、名人纪念林、青年志愿林、防风林等,设置了打靶场、卡丁车场、回归村、观景台等旅游设施,更是游客和市民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

归德沟、韭菜沟和小渠子沟有着丰富奇峰、怪石和神泉等地质遗迹,被评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

堪称世界环保治理典范的星海湖中华奇石山原是一座电厂粉煤灰排放场,经过“化腐朽为神奇”的精心打造,已成为国内奇石收藏的奇观妙景;

X新区的博物馆、规划展示馆、艺术馆和人民公园、星海广场,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又一胜地;

市区内有十大休闲绿地广场及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展览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急救中心等城市综合服务区。建成区林木覆盖率达XX.X%,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X平方米,基本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色环城、水系绕城”的城市景观。

X.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辖区初步形成以歌舞娱乐、网络文化、文化影院、演艺业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XXX家,其中:歌舞娱乐XX家、书画文玩XX家,从业人员XXXX余人。拥有国家级星海湖文化产业试验区,已经建成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干校”博物馆,正在建设五七干校文化园、中华奇石山文化城、沙湖古镇水街等,A级景区达到两个,星级酒店达到X家,农家乐达到XX家,其中星级农家乐X家,旅行社达到XX家,文化旅游公司发展到X家,有“文化之窗,塞上水镇”的星海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截至XXXX年底,文化产业收入X.X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X.X%。

(二)区位优势

X.地理位置优越。X区地处X北部,东临黄河,西依X山,西、北面与内蒙古接壤,南与X首府银川市接壤,是宁蒙交界的桥头堡城市,沿黄经济带重要的节点城市,是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公交汽车与长途汽车线路齐全,距惠农区XX公里,距平罗县县城XX公里,距银川河东机场XX公里;

西距内蒙古阿拉善盟XX公里,北距内蒙古乌海市XXX公里。自古以来是北去沙漠和内蒙古草原,南下关陇的咽喉之地,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 

X.经济条件良好。X区是X市的金融中心与商贸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备。XXXX年,地区生产总值XXX亿元,社会固定投资XXXX亿元,财政公共支出XX.XX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X.XX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XXXX元,这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X.接待设施完备。旅游接待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旅游接待实力不断增强。拥有各类旅行社XX家、旅游公司X家;

宾馆酒楼XX家,其中:四星级宾馆X家,三星级X家;

四星级农家乐X家,三星级农家乐X家。此外,具有世界XXX强之称以朝阳街和X山路中心商贸区为核心,形成了步行街为轴心的购物中心和红柱子街物流基地为纽带的购物、货物流通中心,以汉唐九街为中心的文化休闲街区基本形成,为X区发展文化和旅游业奠定了基础。XXXX年,接待游客超过XXX万人次,旅游产业收入X.X亿元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X.XX%。

二、发展旅游产业步入历史机遇期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国务院、自治区将文化旅游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标志着旅游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体系,为做强做大文化和旅游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尤其是人均收入提高的宏观环境为旅游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消费性与关联性较强的文化旅游业,旅游业配合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性举措力度将加大,将迎来新一轮的建设和发展高潮。二是中阿博览会和X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中阿博览会的连续举办,X全域旅游的大气候基本形成,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已经启动。X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将为国家搭建一个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良好平台,将X全境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的框架初步形成,X区必将随着X入境国际旅客的增加而受益。同时,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是国家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三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带来的有利发展条件。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区,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目前,文化旅游已经从社会时尚发展为社会生活,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的过程中,GDP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旅游支出在社会公众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提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需求将迅猛增加,以假日旅游为标志,休闲旅游进入了大众化消费的新阶段。四是大旅游的社会气候带来极好的发展时机。目前休闲需求和休闲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力量,为当前发展旅游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从我区的现状来看,初步形成了X山和星海湖两个旅游业发展核心,旅游接待实力不断增强,商贸购物区初具规模。旅游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了社会各界兴办旅游的信心和决心。旅游发展已渗透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贸餐饮业、市政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已基本形成,旅游已经成为居民的重要休闲生活方式之一。

三、X区旅游产业问题和不足

一是发展旅游的社会共识还未形成。旅游是产城一体的富民产业。X区作为国家“一五”期间布局的煤炭基地,产业形态单一,被戏称为“被资源诅咒的城市”。煤炭行业的高利润、快速致富的收益方式,很难催生投入高、收益风险大的旅游产业。二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不足。进入X境内的XXXX万游客,有将近一半是从X北入口过境X而来,可谓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极问题就是没有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原因是旅游业投入不足、区域总体发展规划滞后、景区缺乏高品位的战略和总体规划,旅游基础配套条件不完善,资源整合和开发度低等。三是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我区文化旅游产品普遍散、弱、小,可游性不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和旅游业运营企业少,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深度挖掘和创新,导致发展后劲不足,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四是高素质经营管理型人才匮乏。旅游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差,制约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后劲。XXXX年X区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X.X%,而发达地区这一比例为X%至X%。

 四、X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进入“十三五”期间,X区要全力打造城市核心吸引物,围绕市民休闲需求快速增长的历史机遇,努力推进城市转型,引导产业融合,按照文化旅游产业供给创造需求的发展规律,走出了一条区域合作、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子,使这座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逐渐向旅游休闲城市转型,成为大沙湖旅游度假区的重要功能区、X山旅游的核心区、户外运动的集聚区。

(一)、做好功能定位,告诉游客,我是什么?

按照六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战略机遇,全力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提升旅游吸引力,以旅游做强文化影响力,把握文化旅游独有的产业模式,“供给创造需求”,全力打造城市核心吸引物,为区域经济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X、形象定位

主题形象:X山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户外休闲运动之城。

主题口号:“X山阙•塞上水乡”

X、市场定位

基础市场:以X银川、X市为核心的沿黄XXX公里城市带地区。重点发展周末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家庭度假旅游市场、团队旅游度假市场和自驾车旅游市场。

核心市场:泛X山、沿黄经济带市场;

陕西、内蒙、甘肃、青海和中国东部、中部和西南部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商务、会议旅游和节庆会奖旅游。

海外市场:香港、澳门和台湾市场,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世界客源市场。重点开拓休闲健身、休闲度假、养生祈福、投资、考察、探险、商贸旅游和家庭度假旅游等机会市场。

X、实现途径

(X)、申报X山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

(X)、申报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景区为国家森林公园

(X)、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景区国家XA景区

(X)、申报X山国家地质公园

(X)、规划建设岩画之乡黑石峁天下第一羊景区

(二)、区域合作和全域旅游,实现旅游城市的转型

充分整合山、湖、林、沙、谷、古寺、岩画、长城、红酒、乡村、边塞、工矿、地热温泉等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依托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和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移民文化等,坚持全域旅游概念,形成“一节、两带、三组团、一腹地”的空间格局。

X、“一节”:

坚持实施“以节促旅”战略,深入挖掘北武当寿佛寺庙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以“祈福X,寿比山高”为主题形象,策划举办全国性北武当九九重阳大型祈福民俗文化旅游节,大力挖掘北武当福寿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借助X市园林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湿地节、全国户外运动嘉年华和自治区重大节会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特色品牌节庆活动,深层次、高规格的策划和举办系列节会,如北武当祈福大会、户外运动嘉年华、生态文化旅游节、红酒节、投资洽谈会、“房车节”、奇石展销会、垂钓比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节会等活动,以及水上冰上运动训练、环星海湖自行车赛、环X山汽车拉力赛、户外运动等大型活动,做到月月有展会、比赛常举办,引进先进的文化旅游模式,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发展节庆会奖旅游经济。加大对北武当祈福养生文化的内涵外延的挖掘和扩充,将休闲养生旅游和“佛”“寿”参禅祈福相结合,体验和感受北武当的悠久历史、神奇的佛儒道同祀文化现象,吸引游人香客参禅祈福,从而恢复和再现明清时期北武当鼎盛时期的重阳节庙会场面。突出移民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综合品牌。同时,借助X市园林奇石博览会暨塞上湿地节的举办,以赏石文化推进奇石产业发展,以藏石、赏石、交易为内容,以奇石展销为平台,逐步形成石文化产业链,打造“石文化”经济品牌。

X、“两带”:(X)、以北武当生态旅游区为核心的X山东麓沿山北武当祈福、山地运动、岩画探秘、乡村旅游、红酒生活、边塞怀古、园林生态七大旅游产品带。

以沿X山东麓为开发重点,依托北武当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X山寿佛寺、X山阙、X山地质公园、小渠子沟、X山生态博物馆)、延伸开发龙泉村乡村旅游、山水葡萄酒小镇(贺东庄园)、黑石峁岩画和沟口乡村旅游,形成集人文景观、文化体验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带。同时,以英雄X山为主题,研究和发掘X山军事防御体系、古战场遗迹及文史资料,全方位展示沿X山以X(古打硙口)、平罗城(古平虏)、镇北堡和三关口(古赤木口)为主要战略支撑的古代战争防御体系,组织游客游古长城、看高峡险关城堡、登烽火台,观看古代X山立体军事防御体系,打响X山阙品牌,回味金戈铁马的古代边塞文化。重点以北武当寿佛寺的佛儒道和合文化、福寿文化为根,创意并规划建设福寿文化景观,以此形成我国第一个以福寿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连通西夏王陵、镇北堡、北武当(古临山堡)等旅游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X山英雄之旅品牌。

(X)、以沙湖、星海湖为核心的沿沙湖大道的重温历史、星海湖文化产业园、水上休闲、城市风韵六大旅游产品带。

深入挖掘天下黄河富X、星海湖传说等古今人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篇3

 一、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政府支持力度加大2012年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书面印发了省政府对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黑龙江省旅游条例〉实施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2012年,黑龙江省继续全面推进“351”旅游工程项目建设,即在全省重点抓好30个省级重点旅游项目、50个市级旅游重点项目、100个县级旅游重点项目。全省旅游投资项目总数185个,总投资1061.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3.1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79.6亿元。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从各地200多项招商项目中认真筛选,确定82个投资总额500万美元以上,拉动力大、辐射性广、效益好的项目作为重点推介;与重点旅游名镇共同确定了30个名镇重点招商项目。在“黑龙江(香港、广东、浙江)产业推介招商活动”中签订旅游合作项目13项,签约额60.4亿元人民币。在23届哈洽会上,旅游项目招商引资138.71亿元,其中合同金额103.71亿元,协议金额35亿元。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招商引资项目69个,招商引资金额共249.27亿元,同比增长128.35%。(二)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人民对文化旅游认识的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调查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主要指标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旅游接待总人数2.54亿人次、同比增长24.16%,旅游业总收入1300.3亿元、增长19.13%。其中,国内旅游2.52亿人次、增长24.4%,国内旅游收入1247.52亿元、增长20.9%,入境旅游207.62万人次、增长0.53%,旅游外汇收入8.35亿美元、下降8.95%。1.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数量不断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5月份,全省经营出境旅游旅行社61家,经营边境旅游旅行社46家,经营国内、入境游接待旅行社有583家,比2011年增长3.97%。全省大中型城市共有星级饭店254家,同比增长6.72%。2.博物馆数量、从业人数不断增加。2011年全省博物馆有103个,从业人数为163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5.5%和31.4%;参观人次为1217万人次,增加值为1121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9.9%和42.1%。3.评分提高,口碑好。2012年,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综合评分为3.91分(5分制,下同),较2011年增长了0.07分,较2010年增长了0.1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服务综合评分为3.99分,较2011年增长了0.06分,较2010年增长了0.11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行社评分为3.91分,较2011年有了明显提升,提高了0.08分。国内旅游者对黑龙江省旅游相关设施各方面评价全面提高。(三)文化旅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企业借着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要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积极创新、不断开拓了数条文化旅游精粹项目。世界最高水平的冰雪旅游主题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全新推出世界首创的大型户外冰雪实景演出———林海雪原、中国最顶级的“酷·哈尔滨”大型冰上杂技秀和浓郁地道的欧洲风情歌舞演出,与迪士尼合作开设卡通冰雪动漫王国,增加冰雪动漫大巡游、万人热力劲舞等新项目。太阳岛雪博游览会运用立体三维创新形式雕塑俄罗斯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推出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大型雪雕《雪舞风情》、宛如童话世界的都市雪乡。

二、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所谓SWOT分析,就是对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挑战(Threat)进行综合分析,这种分析法是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的总结,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优势1.特殊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边陲,纬度较高,冬季降雪量大,雪期长,雪质较好,具备开展冰雪文化旅游的优越条件;夏季气候凉爽,浩瀚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江河湖泊等湿地资源,为开展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避暑旅游提供了地域优势。2.边境优势: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3000多公里,有25个边境口岸,有着发展边境旅游的地缘优势。“俄罗斯旅游年”的举办为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契机。3.垦荒历史优势:黑龙江省的垦荒是我国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开拓史,不仅包括北大荒的开拓、闯关东,还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开发,磨砺了黑龙江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由此带来的石油工业文化旅游和军垦文化旅游资源更是成为我省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二)劣势1.位置较偏僻:黑龙江省距离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较远,交通路途花费时间和金钱较多,由南方而来的游客会很大程度上被途中的大连、沈阳、长春等旅游区域拦截;与黑龙江毗邻的吉林和内蒙古均不属于经济条件发达省份,因此,客源市场受到很大限制。2.交通条件落后:黑龙江省省内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欠发达是制约旅游业的一大因素。3.宣传力度有待加大: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黑龙江省的特色旅游只知道冬季冰雪旅游,对于春夏秋三季的旅游产品却知之甚少。黑龙江省缺乏对冰雪以外的旅游资源的宣传,尤其是能够综合体现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的有招徕力度的宣传口号。(三)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黑龙江省政府提出“文化强省”政策,制定并贯彻实施《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黑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和《黑龙江省界江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发展黑龙江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政策保障。2.以学习、研究考察为动机的旅游类型增多: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成熟,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文化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3.政府投资打造旅游名镇:政府用于名镇建设的旅游发展金逐年增多,按照“今天是精品,明天是遗产,后天是文物”的原则,突出抓好名镇旅游停车场、旅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等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助推旅游名镇建设步伐。4.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招商引资:黑龙江省政府于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印制《黑龙江省旅游招商项目册》和《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招商项目册》,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及招商引资活动。(四)挑战1.邻近区域资源相似度高:同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吉林省以及蒙古虽然纬度略低于黑龙江省,但是三省的资源相似度很高,即使是黑龙江省主打的特色冰雪旅游也都已各自开发出自己的产品,新鲜度大大降低。2.旅游资源保护困难:黑龙江省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是如果开发过程不重视合理规划和保护,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三、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优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发展黑龙江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一)制定相关保护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制定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政策,是进一步突显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必要措施,是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保障。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发展要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构建完整的文化旅游框架。(二)增加资金投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投入体系的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服务、通讯设施、互联网、医疗卫生安全等多方面,因此,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以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多种主体投资体系。(三)突出特色,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只有以特色为招牌才能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要从特色文化旅游方面做文章,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做好以哈尔滨为中心,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大小兴安岭等多地区为辐射的黑龙江省旅游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旅游形象要强化政府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传播中的主导地位,设立旅游形象建设领导小组,多层次、全方位、跨视角的开展宣传活动,塑造美丽龙江形象。如请名人做形象大使,来增强宣传效应;在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体上也要投放广告,扩大知名度;借鉴各地旅游发展先进经验,加大寻求合作等等。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篇4

在旅游消费升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全时全季旅游、高科技及创意元素渗入等大趋势和各种利好政策推动下,各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与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发展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发展步伐还不够快。在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态势下,如何破除“资源即市场、管理即服务、规划即策划”的旅游产业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是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丰富、开发早,但发展较为缓慢。从历史地理条件来说,华夏5000年文明看山西,从上古时期至今,山西很多地区曾作为历朝历代都城或重要城镇,太原在最繁盛的唐朝曾是仅次于长安第二大都城,险冲之地和军事重镇众多,历史文物资源及其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452处,居全国第一。山西名山河流遍布、地形地貌和气候植被种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也是农耕文明、草原文明的碰撞交流区,集聚人文旅游风情。从文化旅游资源来说,山西拥有宗教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及民俗文化五类资源,形成晋北佛教古建、晋中晋商民俗、晋西黄河风情、晋南根祖文化、晋东南太行山水五大文化旅游集聚区,并拥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在资源型经济结构调整纵深推进中,2017年山西将文化旅游业确定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着《山西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新修订的《山西省旅游条例》、“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推动着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发展更有活力、增速逐年提升,2010-2018年山西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达到25.64%,高于同期全国年均增速5.51个百分点。

二、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问题分析

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桎梏,表现为观念和创新的落后、配套服务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景区策划宣传不足及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发展观念落后、创新乏力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缺乏大市场、大服务的发展理念,资源依赖的惯性大,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创新乏力。一是将资源优势等同于市场优势,统筹规划不足、特色欠缺。粗放式开发模式对当地民俗和历史文化挖掘不够,现代技术手段运用少,未能打破地区、部门壁垒进行统一开发,相似资源的产品开发雷同,产品吸引力差。如山西旅游演艺方面除知名导演的又见五台山、又见平遥外,其他节目制作水平和认可度有待提升。在乔家大院示范作用下,山西的各种大院景区资源独特性小、开发雷同。二是片面追求门票经济,对旅游服务特性和体验经济的认识不够,缺乏创新和协作意识,将卖产品和卖服务割裂开来,忽略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如乔家大院高昂的门票背后是过度的商业化而非优质的服务,这也是5A级景区被摘牌的重要原因。星级景区发展质量很大程度反映旅游服务水平高低,2016年山西星级旅游景区数量全国排名26,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3.58%,而星级景区的接待总人数和营业收入全国排名27和28,2016年山西入境过夜人数和天数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21%、15.89%。

(二)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优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设施配套不足、服务水平不高。2016年山西星级饭店、旅行社和从业人数分别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47%、72.17%和40.63%。在文化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购、娱要素属于显著薄弱环节。纪念品除佛教纪念品、平遥漆器外缺乏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和制作工艺未能很好渗入。大型综合娱乐场所少、娱乐项目单一,除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外缺乏优秀的娱乐演艺产品。在“行”方面存在景区间连接不畅、公共旅游专线不足,道路等级低,交通标识有待完善,尤其在各景区间较为分散,在高山大河屏障下,高铁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支撑亟待增强。在“游”方面景区设施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维护的问题,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国际化服务滞后。同时,一些景区周边市场秩序混乱,存在黑车宰客、借封建迷信大肆敛财等现象;游览要素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系统、免费WIFI、智能监控等软硬件配套不足,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利用和服务的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呈现保守被动、协同不足、分布不均衡和时效性差的特点,运用大数据研发、管理、营销不足,移动端旅游营销水平不高,市场反应迟钝。在“吃、住”方面整体接待能力弱。一是酒店数量少,据《2017年旅游业发展报告》显示,山西省酒店住宿类企业仅为6937家,远远落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即使与周边省份相比,也处于发展劣势。二是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不足,除了山西大酒店、国贸大饭店等个别知名度较高、运行较好的星级品牌酒店外,其他星级酒店的品牌意识还不够。缺乏经济型酒店品牌,入住率较高的为全国连锁型快捷酒店。特色民宿数量少且分布不均衡,仅分布于晋中等少数地区。

(三)景区策划及宣传不足、资源优势难以转化

山西很多旅游地缺乏详细科学的旅游规划和景区策划,多数是以资源为主的旅游开发模式,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缺乏活力和盈利能力。山西的多个“大院”、多个“水世界”开发类同、缺乏新意。太原有狄仁杰公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诸多主题公园,但特色和主题不鲜明,旅游体验上与一般游园类似。山西文化旅游宣传相对薄弱。跟一些旅游业的先进省份比,对整体形象、景区的宣传力度小、宣传方式单一依然是资源优势难以转化的重要因素。山西旅游宣传方式主要依赖电视广告和报纸媒介等传统宣传方式,新媒体如抖音网红、动漫宣传、互动式宣传等创新方式不足。建造于五代时期的山西平遥镇国寺,完全榫卯结构、工艺精湛,属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并不高;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第一山,旅游人数却不及华山、峨眉山等;山西众多特色手工艺品如上党堆锦、云冈绢人、平遥六合泰枕头、大同煤雕、隰县核桃工艺品等,独具特色,却因宣传包装未能成为热门旅游纪念品。此外,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而且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较严重,人们对山西旅游整体环境印象不佳,尤其是煤旅矛盾突出的地区的旅游形象、客源和收入受到较大影响,只有加大整治和宣传力度方能扭转山西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细分产业的比例不协调和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等方面。具体来看,细分产业比例不协调反映在旅游六要素中存在明显短板,购物、娱乐要素发展不足,缺乏特色、有吸引力的产品,未形成有效的消费拉动,游览要素的信息化不足,利用大数据分析营销薄弱。此外,由于企业过分依赖资源、缺乏竞争意识,粗放式发展模式使得各类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偏低,服务标准良莠不齐、规模经济不足、产业竞争力较差。2015年全国百强旅行社山西只有三家,2016年山西星级饭店数量和客房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6和27位,全业态的旅游集团仅有2017年才成立的山西文旅集团一家。山西文化旅游产业景区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旅游景区经营模式分为政府专营、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和企业经营管理三类,政府专营模式的景区往往重资源轻配套,即使是企业经营,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政府监管不足等现象,拥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景区少。一些景区地跨多个行政区域、拥有多种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上条块分割,有效协调不够。

三、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价值观、资源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面临粗放型的发展困境和对文化旅游品质需求逐渐提高的挑战,山西文化旅游产业要改变落后地发展观念,树立创新发展理念,遵循“微笑曲线”的发展规律,注重研发和营销端,重视旅游规划和策划,依靠创造性要素推动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第一,做好文化旅游研发端。结合高科技、文化创意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整合力度,综合运用新业态新模式和山西文脉,解决形象和定位、特色文化旅游活化等问题,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推进产业融合及产业链整合。例如,山西古建筑旅游资源丰富,可结合3D打印技术对古建筑模型进行现场制作互动、趣玩半成品开发、纪念品生产等方式增加吸引力。例如,依托丰富的文物旅游资源和商业娱乐体系推出的太原府城游,既能观光体验又能美食娱购。第二,做好文化旅游营销端。落实好旅游专项基金,围绕世界遗产、古建宗教、太行山水等重点旅游线路和五台山、平遥古城等重点旅游景区,细分旅游市场精准营销、高质量推介活动策划,除传统宣传方式外,也应借助互联网,通过影视传媒、图书出版、打造文旅IP等多种方式增加营销触点,并通过宣传山西严格环保整治和环境美化,改变煤城印象,提升整体形象。第三,拓展旅游资源观内涵。在人文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大力发展娱、购等薄弱产业以形成新的旅游资源,构建游览消费新增长点,并实现对现有景区购娱环节的有力支撑。例如,西安曲江新区依托历史风貌,将文化旅游与市政设施、文化产业和商业综合体实现了完美融合,购娱等产业对文化旅游和城市发展的支撑力显著。

(二)加强基础投入,发展配套产业,提升服务水平

要紧抓山西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强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投资力度,提高政府投入和社会投资水平,提升服务配套能力。加强基础投入。一要加强旅游公路、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和餐饮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要加强政府补贴、旅游基础设施银行贷款倾斜力度、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景区硬件的维护、建设上来。二要加强职业素质培训、高素质人才引进、人才培育等软件设施建设。加强专业性、针对性、实践性的培训,倡导、学习、实践先进的发展理念,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文化旅游高素质人才纳入各类人才工程并创建人才库,发挥文旅能人的头雁效应,增强人力资本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推动。发展购娱等配套产业,一是通过发展旅游演艺和主题公园等实景娱乐,将山西散落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叙事与旅游地的结合,在政策和资本推动下,选取特定主题,结合文化创意、器械娱乐、文化旅游景观、IP科技、影视动画等手段,增强娱乐消费流量。二是借鉴故宫文创的发展模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集聚发展,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股权激励基础上,聚焦创意、聚集人才、聚合流量,深挖景区文化内涵和非遗技艺,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的IP效应。

(三)深化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结构推动力

深化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强化保护与监督,建立以市场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景区经营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建立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发挥市场化和企业化专业运营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方位监督管理。优化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要协调细分产业比例、解决企业规模和结构对服务质量制约的问题。一是协调细分产业比例。就是要提升薄弱环节、优化要素水平,提升协调度。针对购物娱乐的薄弱环节,重点开发具有山西文化旅游特色的、具有市场潜力的旅游商品,加强特色娱乐项目的策划,不断增强购物娱乐在旅游消费中的引领作用;提高山西特色餐饮、特色旅店的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主打产品、提高营销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信息化采集与数据分析,加强与旅游电商企业的深度合作,完善山西旅游信息平台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重视移动端的营销应用,真正实现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二是优化文化旅游企业的规模结构。通过兼并整合建立大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以创意为纽带对资源、产品、服务进行整合,提升整体消费层次;采取集群品牌化经营,在技术、管理上不断创新,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实现金融集聚对产业有效促进。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篇5

 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在不断拓展的旅游领域中,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游客钟情和青睐。据日本《旅游周刊》调查统计,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对中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占第二位,对自然风光感兴趣的占第三位。德国旅游业管理者也曾公开表示:“到中国旅游的欧洲人,大部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他们对异国文化特别感兴趣”,并直言“如果为了玩乐享受,德国人不会选择中国,而是去地中海,或西班牙。”

在我国,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大量的旅游者已经认识到,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探奇寻幽,而是获取新体验的文化交流活动。国家旅游局对国内居民出游意愿调查结果同样显示出:休闲度假已超过观光、增长见识成为国人第一大出游目的。可见,文化旅游已成为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项目。

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民俗、宗教等内容,体现审美情趣,富有教育启示、宗教情感寄托等功能,是一种能产生心灵震撼、文化熏陶或艺术共鸣的,综合性、高品位的旅游活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和物质依托,必须主动出击,将文化旅游做强做活。

 发展优势与现状

中国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而文化的差异性正是文化旅游得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历经五千年文明积淀,中国的文化旅游资源遍布神州大地。国际旅游者对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渴望了解、认识、感受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给中国文化旅游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

近二十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投资力度。文化旅游品牌开发持续推进,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各省、市在立足本区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开发适合自己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部分地方政府还将本地区定位为文化旅游城市,并按照产业化体系进行城市规划和发展布局,建成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大型文化旅游区,不但促进了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多彩的文化回归,在发展文化旅游方面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存在问题

文化旅游景区处于初级的旅游利用阶段,旅游方式单一化,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可让旅客直接参与的活动,直接导致景点吸引力弱,旅客不愿长时间停留。同时,旅游质量也不高,无法让游人产生再次参观的愿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步伐,可进入性差,周边环境不佳,吃住行游购娱得不到基本满足。发展性投资相对较少,基本上是“以门票养旅游”,经济效益不佳,只能因陋就简,以致设施不全。

地方政府或旅游开发管理人员,在文化旅游开发前期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调研和分析,没有对比其自身特色与现有市场中其他已开发资源的优势,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使文化旅游项目开而难发,开而不发,难于立足旅游市场。

有些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综合效应发挥不好。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涉及较深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宗教壁画,碑刻楹联等,由于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与今天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再加上资料失传,研究、提炼、挖掘不够充分,存在着无法穿越、读不懂的尴尬,文化资源成了玩不转的宝贝。

没有深度挖掘自身文化内涵,一味照搬模仿,多处旅游景区门口都是一样的现代化广场,一样的现代化停车场、现代化售票大厅、现代化购物商店,连商店里卖的文化旅游商品都一样。有些开发者不顾及景点文化主题,追求各种旅游项目样样俱全,明明是主题单一的小景点,硬要一味扩成大景区,推出的游览项目不伦不类,使景点变得大而寡味。这些脱离景点实际而拓展出的文化旅游景区相似程度非常高,每个景区都建有这样的模式公园:假山、人工湖、浮桥、长廊,抄袭模仿的开发建设,粗制滥造的人为景观,掩盖了文化旅游景点原有的特色,降低了文化旅游应有品位,其市场命运可想而知。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在文化景区内进行不适合的工程建设,如舍弃自然的登山道路而铺设拙劣的水泥台阶,在古城中修建现代化的高层建筑,随意移走古树名木,在文化遗产划定的保护范围内随意施工,建了拆,拆了建,不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这些行为对文化旅游a资源美学价值造成的破坏大多难以恢复。加之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使旅游环境受到污染,文化资源遭到破坏,如环境污染导致某些旅游资源枯竭消失,管理漏洞致使某些古建筑毁于雷电火灾等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导致旅游质量下降。

大多数文化旅游景区还处于“门票经济”阶段,文化旅游产业基本上空白,景区纪念品摊位和一些有收入的项目由私人承包,出售的纪念品档次低下,品类单调,且假货次货充盈;一些初步尝试文化产业的景区,还停留在出售印有文化旅游元素的明信片、书籍、扑克牌、文化衫等简单商品的初步探索阶段,且收益不大;有些已成规模的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开发的产品缺乏地方文化特色,纵使有几件具有特色、稍上档次的商品,定价普遍过高,动辄数百、上千元,物非所值,降低了参观者购买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不是致力于开发极具特色、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深受游客喜爱的产品,而是以回扣绑架导游,因此经常出现导游强迫游客购物的事件。

 发展建议

加强政府主导,利用行政手段,制定有关文化旅游产业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

重视文化旅游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动态,抓住转瞬即逝的市场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文化旅游产品。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力争文化元素既要第一,又要唯一,突出文化旅游的特色。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篇6

旅游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最具潜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对旅游业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前段时间,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有关同志专题听取区旅游局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部分景区、旅游企业负责人和旅游方面专家座谈会,实地考察了梁祝文化公园、鄞江古镇开发建设管委会,对我区旅游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我们认为,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旅游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快景区景点开发,加强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多年来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旅游业与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建设旅游强区的目标相比,即便对照自身的旅游发展规划,尚有不小差距。

一、  我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上下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统一,无论在机构设置、部门合力、政策扶持、规划统筹上,都与我区旅游强区的地位不相匹配。从机构设置来看,今年,区旅游局并入区文化局,客观上是机构改革的需要,有利于文化与旅游的资源整合,但无形中弱化了旅游工作的地位和旅游部门的职能,不少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明白,认为是在走回头路、下坡路。从部门合力来看,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大,从横向看需要宣传、发改、交通、财政等多部门协作配合,从纵向看要对各乡镇规划开发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但各地各单位联动机制还未真正形成,推诿扯皮,相互拆台现象仍然存在。从政策扶持来看,我区旅游专项资金呈逐年下降之势,2013年1526万,2014年1381万,2015年1140万,在其它地区不断加大奖励的情况下,我区资金投入不升反降,政策推动力不断减弱,另外在招商引资中,土地指标或地价往往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从规划统筹来看,我区旅游规划体系与市政建设、生态保护、交通等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内容互相矛盾和制约,给规划的实施带来困难。各镇乡“各自为政”的封闭性区域规划,也导致了无序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后果。

2、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依旧,有待进一步改观。“弱”是指现有景区项目普遍规模偏小,开发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雷同,对高端客源市场吸引力不强,存在留不住人、留不住钱的问题。“散”是指我区旅游景点分布较散,缺乏空间上、功能上的有机规划整合,尚未形成区域优势线路和特色板块,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乱”是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运输、游客集散等旅游交通公共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景区标识标牌用语不规范甚至错字连篇,拉低档次。如每年杖锡樱花节期间道路拥堵严重,大大影响了游客兴致;“五龙潭”景区最后一公里的羊场小道被区内外游客所诟病;宁波博物馆百字停车提示牌有6处错别字被各大网络媒体争相曝光。“慢”是指项目推进速度缓慢,“五大旅游项目”一拖再拖,迟迟难以见效,罗蒙环球城因资金链问题一再推迟开业时间,目前虽人气火爆,但未来能否保持目前势头业内人士多表示忧虑。其他如华侨城项目进展缓慢,天童景区不温不火,它山堰项目几乎陷于停滞。

3、优秀旅游企业和旅游人才匮乏,有待进一步引进和培育。本土从事旅游开发的多为中小型企业,缺乏先进理念,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开发项目大多层次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引进的首旅、开元旅业真正生根开花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既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也缺少擅长沟通交流、具有处理应急事件能力的一线导游人才,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旅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整个旅游服务人才的引进教育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

4、旅游营销推介不够精准,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区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对外宣传的形象和口号,品牌形象模糊很难让游客对鄞州旅游留下深刻印象。旅游推介营销力度不足,旅游宣传范围有限,手段比较单一,各个景区、旅行社单打独斗的状况普遍存在。加上一些景区景点文化挖掘不深,包装不精,致使旅游市场拓展乏力。

二、建议对策

如何把我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发展壮大旅游经济,是未来几年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区旅游产业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单纯观光型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点建议:

1、进一步深化认识,抢抓旅游业发展新机遇。要坚持旅游经济强区战略不动摇,把旅游业培育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一,在目前两局合并的大前提下,要服从服务好大局,缩短磨合期,加快两局融合,实现一体化运作。在新组建的文广局中,区政府要强化突出旅游职能的权威性和工作地位,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配强配足人员和经费,切实发挥其行业管理协调功能。第二,在目前暂时无法像湖州、宁海等地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好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各自职能出发,研究制定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共同搞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工作合力。第三,要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构筑并完善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资机制,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旅游市场主体。

2、进一步突出重点,加快旅游业发展新步伐。针对当前我区旅游产业弱、散、乱、慢的现状,建议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转变思路,在景点建设上由全面建设向突出重大项目建设转变,在旅游线路上由景区(点)分散旅游向串点成线(连点成片)转变,把握好三个重点。第一,要强化规划引导。结合当前新一轮规划的修编,要优化调整总体规划,抓紧编制各片区专规,积极推进旅游规划与交通、水利、城区等规划的融合,按规划细化政策、实施项目、配置资源,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为大旅游发展奠定基础。第二,要加快重大项目的引进开发。对于在建的重点项目或是在谈的重大项目,要突破常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抢时间,抓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路线图”和“时间进度表”,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第三,要抓好优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鄞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旅游方面尤以梁祝文化和佛教文化最为知名,但近年来对这些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所弱化,因此要发挥好比较优势,不断深挖整合这些优势资源,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梁祝爱情”、“天童育王”的旅游品牌走向国内外。

3、进一步强化保障,落实旅游业发展新举措。发展大旅游,需要大营销和大人才。一方面,要加大旅游营销推介力度。眼前可以做到三个一:征集一句朗朗上口的鄞州旅游形象和口号,通过社会征集、专家评审的方式,确定鄞州旅游对外宣传的整体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设计一张标有景点信息、交通信息、食宿信息等多要素的建议旅游折页,放置于各大宾馆、人流集聚区;打造一台高水准的大型音画实景演出,聘请国内外高端策划人才,以我区特有的梁祝或是它山堰文化底蕴为素材,打造一台可以比肩“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的大型音画实景舞台剧,提升鄞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要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尤其要加强高层次管理者、新兴业态经营者和职业经理人的培养,加强旅游一线从业者的岗位培训,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endangdaquan/33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