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艺术高考】

第一篇艺术形式:书法伴我成长

书法伴我成长
书法,是世界上少数几种文字拥 有的艺术形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学好书法既是对传统精粹的传承,也是修身养性、培养审美的途径。
我从小看到汉字,我就觉得是一幅幅画,真是美不胜收,于是,我爱上了书法。 
每当作业做完了,我就拿出我的水、墨、笔和宣纸。瞧,一会功夫,我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便挂在墙上了,不但有形,还给人一种文气十足的感觉。不时引来亲戚的啧啧赞叹。我更是得意啊! 书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
书法已经成了我的好伙伴,形影不离。我开心时,我会挥笔一幅;我失落时平复心情;累了,靠书法轻松一下,闲了,练习书法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书法成了我的知心朋友,分享着喜怒哀乐!最让我得意的是那次南京市书法比赛一等奖的经历。
一天,天空那么明朗,空气那么新鲜 。书法社团的老师想让我去参加一个书法比赛,希望能夺得名次。有了施展的舞台,我当然开心呀!可是,让我纠结的是此次比赛是现场写字。为了能顺利通过那次考试,我日夜练习,不放过任何可以出错的地方。
比赛的日子到了,我还是有点紧张,手心里的纸巾一会就湿了。妈妈见我鼻头上的汗,用手轻轻地沾了沾我的脸,笑着说:“傻孩子,人生要经历很多事情,得意时,想象儒家;失意时,想想道家;很多事情,我们在乎过程,看淡结果。”看着妈妈轻松的表情,顿时,我的心落地了,是啊,这次考好了,又能怎样呢?再说,我都认真练习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呀!我吸了口气,挺了挺胸,昂起头,镇定地走进考场。
结果可喜可贺,比我预期中的好多了,得了市二等奖,当我在升旗仪式上听到这样的成绩时,倍感荣耀,很有一种被吹足了气的感觉,就快飘上天的感觉。我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领了奖状,还合了影。但我更想把这样的成绩告诉妈妈,因为是妈妈在关键的时候,让我明白了用正确地心态看待问题的哲理。
 除了荣誉,书法给我的是一种使命感。我将把写法的变化多端和妙不可言传承下去!也许前行的路上会有很多风雨,但有妈妈的爱做底色,我将勇往直前!

第二篇艺术形式:读后感600字 《小海蒂》读后感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已经成为瑞士的“代言人”,被称为“瑞士第一公民”;有这样一本书,它入选美国“十部世界最佳儿童文学作品”;有这样一本书,它被译成35种语言,全球印数达5000万册,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卡通片等多种艺术形式。它——就是瑞士著名作家斯比丽所写的《小海蒂》。在一段悠闲的下午时光中,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小海蒂》这本书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小海蒂被姨妈送到了山上,与性格古怪的爷爷生活在一起。但当小海蒂爱上了这里时,姨妈却又让她陪富家女孩克拉拉读书。不久,海蒂患上了思乡病,她回到了山上,不仅改变了爷爷的性格,并且让克拉拉在牧场草原上学会了走路。

我非常喜欢小海蒂,她是一个单纯、热爱自然、有爱心的小女孩。同时,我也十分可怜她,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但这并没有影响她乐于助人的品格。她用自己的爱心,帮助了许多人,并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在她的感染下,奥西姆大叔逐渐变得开朗起来,重新搬回了村子里住,并且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双目失明的彼得的奶奶在小海蒂的帮助下,终于吃到了又软又白的面包,并且心中充满了光明。就连一直被病魔缠着,而无法走路的富家女孩克拉拉,也在小海蒂的热心帮助下,恢复了勇气,奇迹般地学会走路。我觉得小海蒂之所以能创造出这些奇迹,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和乐于助人的性格。

小海蒂虽然年龄小,但她却有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不像我,只要碰到一点点困难,就会逃避,推到最后才去解决。

小海蒂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挂在漆黑的夜空,指引我在人生道路上的正确方向。

第三篇艺术形式: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著名大作家高尔基所说的,他深刻地指出读书对人们的重要性和多读书的好处。在昨天,我读完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所创作的《呼兰河传》。
这本书创作于1942年,萧红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比较独特的:它虽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但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矛盾曾经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合上《呼兰河传》,我在想,现在我们的童年是快乐的,但萧红的童年是灰暗、不快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美好童年。

第四篇艺术形式: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共有4篇范文范文一: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
阿q正传读后感 范文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老Q”,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1918年到1922年创作的小说14篇,于1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小说11篇,于1926年8月出版。  ?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阿q正传读后感 范文三: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

第五篇艺术形式:农村人在城里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的事情”。而此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上”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似乎与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血缘关系,而我们也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上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情节基本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但也有跳跃和切入,且在叙述、描写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作品语言朴实凝练,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xuelikaoshi/227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