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心理咨询】

(1) [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心得

  2010年8月16日至8月27日,在学生处的组织下,我系三名辅导员来到了中大培训中心进行了为期十二天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这次培训真是令人获益匪浅。培训期间,老师们在讲解教材的同时,还结合了自身的经验,让人对苦涩难懂的心理学理论有心理咨询师培训学习心得了形象的理解。
  培训老师从基础心理学开始介绍,然后慢慢过渡到心理技能。经过此次培训,我才分清,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一般所说的心理问题是指正常心理中的不健康心理,而不正常心理则是指有心理疾病,这就需要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咨询的面对人群是心理正常的人群中不健康的。
  作为一名辅导员,所面对的是高校学生,对于自己带的学生要有一个总体把握。例如对于大一的新生,因为是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周边的人和事都不太了解。离开了家庭,离开了自己生长的地方。纵然是在高中时期表现十分优秀的学生,可是来到大学后,突然间这种优越感消失了,那一种失落与落差会造成新生自卑感的产生。因为军训期间的高强度训练,也会使新生感到身心的疲惫,从而让部分新生有躯体疼痛感的现象产生,还会有如莫名的紧张感,恐慌,甚至会抑郁等。这就需要辅导员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与这些学生的交流,通过其他同学的侧面观察,来使他们尽快的适应校园的环境,如果在进入校园后两个月还是无法转变那种孤独、无助的心境时,那么对于此类学生就要请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了。
  当然,作为一名辅导员,首先自己的心理就要是健康阳光的,不然如何去进行心理辅导。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去带动学生。
  记得培训的时候有个老师在讲心理诊断的时候,就说了,心理咨询师对于来访者,即使对方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你再怎么不喜欢都好,都不能抱有厌恶的态度,也不能说来访者有言语刺激到咨询师某根神经了,就与来访者进行争执。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是没有对与错之分的,如果是实在是无法接受来访者的咨询,那么就只能是转介了,不然这样只会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既然如此,我们面对自己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对于学生,我是辅导员,是老师,可是在年龄上,我只是他们的大姐姐,应该要向对待弟弟妹妹似地去关心、爱护他们。当然,如果学生能够像对待大姐姐一样的看待我,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辅导员的思想心理辅导工作也是极有便利的。
  做了一年的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也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与我谈心,对于班级上的情况,除了心理委员会关注班上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他们周边的同学们都会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在我带的学生当中,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都是贫困生,他们有的自卑,有的偏激,有的过于自信。不过是自卑心理的占大多数,因为家里的贫困,所以他们交不起学费,穿不起漂亮的衣服,害怕班上同学嘲笑,为了能拿奖学金而拼命读书。即使是成绩再优秀也好,也打消不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自卑感,于是与班上同学的关系就不好,总是独来独往,就像是个独行侠。培训时,老师们也有说过,他们并不想成为独行侠的,给人感觉好像很独立,很潇洒,其实他们内心的孤独感是那些家庭优越的学生们无法体会的。
  并不是说家庭贫困的学生才有心理问题,家庭富裕的学生也会有。有些家庭富裕的学生家长并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只是将钱给孩子花,自己忙自己的事业,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扭曲。记得有个老师就讲过这种情况,说是一个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那个孩子的妈妈很会做生意,也做得很好,可是她总是不在家。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了,再一次心理普查中,查出这个孩子有心理问题,于是心理辅导老师就找了那个孩子谈话,结果却发现,那个孩子很痛恨自己的母亲,甚至是想杀了她。为什么呢?就是因为那个母亲除了赚钱,根本就不关心自己,使得自己像是被抛弃了一般。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
  当然,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辅导员要重点关心,可是对于一些表现一般的学生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学生成绩一般,表现一般,甚至有时候会被人忽略了。他们中大都是对于周边环境有着比较好的适应感及满足感,可是总会有一小部分因为家庭的一些变故或是身体的疾病而突发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的细心关注了。
  通过这一次培训,使我的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为我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了信心。

(2) [心理咨询学习]高考心理指导:考生如何调整学习心态

  焦虑过度影响睡眠  袁女士的女儿将于今年6月参加高考,但是最近孩子的状态很让袁女士担心:“孩子最近晚上经常睡不好,以前一觉睡到天亮,现在后半夜经常翻来覆去。白天又显得没精神,有时候跟她说话好像没听见一样,还总是掉头发。”  宝鸡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秘书长段晓鹏介绍,临近高考大部分高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中等程度的焦虑会让学生在心理上重视高考;如果完全不焦虑,反而说明重视程度不够,也不是好现象;但是过度焦虑也会造成负面影响,最常见的就是影响睡眠。  做到有规划有应对  学生过度焦虑需要家长重视,从根本上缓解情绪,才能保证学生以健康的状态应对高考,解决焦虑的关键,在于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  段晓鹏介绍,出现过度焦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不知道自己在余下的两个月时间里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知所措的茫然,造成他们心理上的焦虑。  在最后两个月时间里,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比较多,在解决焦虑情绪方面,家长最好能够和孩子多沟通,并与老师交流,帮助孩子查漏补缺,为孩子制定学习规划,让孩子每天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准备地应对高考,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  制定一个详细的规划和一个切实的目标,根据学校的进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从基础出发,一步步完成自己的规划,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信心,避免焦虑情绪的出现。  不刻意、不过度施压  段晓鹏说:“家长重视高考,这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能够因为重视高考而给孩子带来过多负面影响。”高考不仅考学生,也是考家长,很多家长在这时候比学生更焦虑,往往用要求、命令、抱怨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这不仅会给孩子增加负担,还有可能造成逆反情绪。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应以平等、理解的心态来进行。  也有家长在高考前,特意让孩子出去放松,其实这并不能让孩子放松,而是时刻提醒孩子高考的来临。家长要做的仅仅只是同往常一样即可,不要刻意改变什么。  高三学生出现焦虑是正常现象,但焦虑太过会出现失眠、烦躁等状况,这时的确需要家长关注。但家长要特别注意,尽量不要给孩子服用安神类的补品、药品。安神类药品本身有着比较严格的使用规范,这类药品长时间服用,还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对于孩子的健康没有益处。

(3) [心理咨询学习]读《高中生心理健康案例》有感_1500字

  最近读了《高中生心理健康案例》,受到不少启发。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应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
  3、加强集体训练和集体心理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班级讲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增长,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教师应加强学习,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就能预防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和疏导工作。
 

(4) [心理咨询学习]高三生减轻心理压力的3R原则

  复习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数字,挤掉了打篮球、踢足球的时间;梦想中富丽堂皇的“象牙塔”不知什么时候多出的一块砖头,就快压弯了脊梁;试题、考试、名校、前程……一双双充满无比期盼的眼光,正将他们背上压力的气囊越吹越大。  心理学家耶克斯发现压力与效能之间其实呈“倒U形”关系。它意味着压力必须维系在一定的水平内,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同学们学习的效能带来负面影响。在现实中,低压现象并非没有,但更多的时候生活如战场,压力无处不在。透支自己、拼命死撑,绝非明智之举;适时减压,富有弹性地应对,才能更好地挑战极限。  面对滚得越来越大的“雪球”,你已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了吗?那么,请尽快找到属于你的那个安全气囊,适时解压吧。  安全气囊“3R原则”  Relaxation(放松)  时间:把娱乐消遣、休息放松的时间一同写进你的复习日程表。  心态:保持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及时调节不良情绪,哪管你是男女,哭吧哭吧不是罪。  饮食:通过饮食上的调节缓解焦虑、紧张、失眠等不适,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豆类,减少肉类摄取,少喝浓茶、酒、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少吃辛辣食物,不过分依赖保健品。  Reduction(缩减)  情绪:愤怒时要保持冷静,过于狂喜时要知道收敛,悲伤时要学会转移焦点,焦虑的时候要懂得消遣、娱乐一下,惊慌时要慎记冷静。警惕:任何过度的情绪表现都是一种隐蔽的压力源。  目标:别把目标、期望值定得太高不可攀,要知道降低目标并非弱者行为,不要与自己抗争、过不去,保持平常心是关键。  任务:在兴趣、爱好、娱乐中暂时迷失自己,或者找个空子让自己稍稍偷懒一下,或者找个理由到大自然中去接受心灵上的浸染,感悟生命的可贵。  Reorientation(重整)  人际网络:学会从家人、朋友、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寻求到完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知识结构:对比“木桶效应”,检讨一下自我在学习上的短处,完善自我优势,整体提升竞争能力,使学习水平逐渐成熟、稳定。  价值观念:记住,条条大道通罗马,高考并不是成材的唯一出路。你尽可放开手去用心一搏。  【个案解读】  “高一、高二曾就读于市里一所普通中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都不错,一直是年级的佼佼者。高二学期结束,父母把我转到重点高中读高三,可谁想到,重点中学里高手云集,竞争无比激烈。这里的老师、同学再也不像以前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那样关注我、肯定我了。一次高考模拟考试,我的数学成绩排名居然一下掉到了班级第十名,年级第二十八名!我怎么也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仿佛瞬间从白天鹅变成了丑小鸭,于是我开始不愿去学校,怕见班主任、任课老师,更是开始夜夜失眠……”  ◆Relaxation(放松)→撒娇法  优等生大都天资聪颖,学习优异,往往受到外界的青睐,主观上给他们定了位,是好学生。优等生也给自己定了位,是老师心目中的佼佼者。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集体中常表现出坚决果断、争强好胜、不苟言笑,这些面具无疑成了一种无形的禁锢,反倒让他们活得更没生趣。  所以,不要总是展现你“强势”的一面,从而掩饰孤独、脆弱的另一面。有句话说“撒娇是女生的杀手锏”。其实,无论男女,都需要撒娇这一个情感发泄的渠道。压力,虽说不能被分担,但你仍可以让家人、朋友触摸到你软弱、无助的一面,从他们体恤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辞中获得新一轮的学习动力。  ◆Reduction(缩减)→简化法  优等生长久以来都是老师、家长眼里的宝,一直受到重视,以致养成了他们骄横的心理,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极度的脆弱,容不得半点失败,一旦失败便痛不欲生。发生这种情况,正确认识自我,在客观分析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给自己拟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是关键。活得愈复杂,压力就愈大。所以,不要总幻想那些好高骛远、不能实现的目标,更不要过分要求自己和他人一样,省得自寻烦恼。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不逃避现实,不懈怠自己,在客观分析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简化自己的欲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披荆斩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Reorientation(重整)→同盟法  优等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且性格多封闭,遇事不愿求人,另外,有些优等生为保住自己的第一宝座,很少与其他同学沟通,表现得自私自利,认为帮助他人会浪费时间,更害怕别人超过自己。这种闭锁心理往往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产生隔膜,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陷入越孤独越排他的恶性循环,使得行为更偏执,影响自身的成长进步。  有着同样问题的你,不妨试着打开身份标签这层窠臼,敞开心扉在学习上和同学们结成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加入某组织的QQ群,相互扶持、相互激励,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一来,便能从组织汲取到更多的友谊养分,从而构筑起完好的心理支持系统,促进自我成长空间。  学习,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车轮。压力,像是车轮上甩出的泥点,一不小心便落在我们疲惫的心灵。不同的人,压力的作用点不同。试试给自己号号脉,看看你的主导压力究竟在哪里,然后对号入座后,送自己一个安全气囊,一副减压妙方。

(5) [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学家名人故事:心理学家罗杰斯的生涯轨迹


  本文写于2012年9月至10月,大部分资料及文字来自以下几本书:《个人形成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罗杰斯着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安徽人民出版社;《人本心理学派代言人——罗杰斯》,学林出版社。
  1902-1920,童年和中学
  1902年,卡尔·罗杰斯生于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六个孩子(其中五个男孩)中,他排行老四。他父母亲的家族约于17世纪就横越大西洋来到美国。因此,罗杰斯可算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位本土的美国心理学家。
  罗杰斯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不准喝酒、不准跳舞、不准玩牌、不准看电影,社交活动也很少。但这个家庭成员之间非常亲密,这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父母对子女的幸福十分关注。不过,罗杰斯似乎并不太喜欢这样的环境。
  罗杰斯从小身体健康状况不太好,个性也有些多愁善感。他是一个比较孤独寂寞的小孩,于是,阅读渐渐成了他整个生活的重心。无论知识与能力,同龄的小朋友都无法望其项背。
  1914年,罗杰斯12岁时,全家搬至芝加哥以西三十里的一个很大的农庄。一来,其父瓦特满足了自己想拥有一座农庄的愿望;二来,可以让青春期的儿女避免繁华都市的诱惑。罗杰斯本人比较相信父亲的第二个动机。
  整个中学阶段,罗杰斯的交友纪录几乎为零。直至高中毕业,他总共才有过两次约会的记录。不过,农庄的生活给了罗杰斯对农业科学进行实验的机会——他对飞蛾与鸡群都深入了解了一番,并且也从中得到了满足与乐趣。是的,他学会了匹配对照组与实验组,以研究哪种食物对肉产量或奶产量产生了影响。当然,他还可能从那些农作物身上看到了自我实现的倾向。
  1920-1928,自由的大学
  也许,正是农庄的生活,使罗杰斯上大学时选择了康斯威辛大学的农学院。不过,后来(大概是第二学年快结束时)他又强烈地想成为一名基督教牧师,但他决定先学历史作为铺垫。1924年,他毕业于康斯威辛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联合神学院学习神学(研究生),但在神学院不久,罗杰斯就发现对别人传道20分钟,对他来说实在很困难,更不要说像别人那样一讲就是40分钟。这恐怕与他后来主张“非指导性”治疗不无关系。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1922年,在罗杰斯大三的时候,他与11名学生一起,被选中到中国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世界学生基督教同盟会议。这一趟东方之旅,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不过确实发生了一些神奇的事情。
  从中国回来之后,罗杰斯就与女朋友海伦订婚了,并且在大学一毕业,1924年8月,他们就举办了婚礼。看来,与青梅竹马的海伦的暂时分离以及爱意浓浓的鸿雁传书,对他们之间爱情的发展提供了无比的助益。
  当然,这趟中国之旅的作用还不止于此。长达6个月的旅程使罗杰斯有机会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才俊聚在一起,彼此切磋、交流心得。这也使他体会到,同样诚恳和诚实的人,可能对宗教抱持非常不同的信仰。因此,他对父母灌输的宗教观点产生了质疑,并对上帝产生了新的体认,更加追求灵魂、智慧和情绪上的独立与自由。这对罗杰斯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核心理念:共情、无条件积极接纳和真诚一致,都不难在此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神学院的第二年,罗杰斯的志向又有了明显的转变——他横穿马路,前往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上心理学的课。在此,他接触到了丽塔·霍林沃斯的临床心理学,正是在她的指导下,罗杰斯得以实际接触心理障碍的儿童。此外,威廉·克伯屈(约翰·杜威的得意门生)的教育心理学对他亦有同样重要的影响。在师范学院,罗杰斯立志成为一名心理学家,偏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期望对当时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官僚武断作风做一番改革。
  1926年,罗杰斯进入师范学院开始攻读临床和教育心理学,同年,他初为人父,他们给第一个爱的结晶取名为大卫·罗杰斯,并决定按照华生的行为心理学守则来养育孩子。不过,后来罗杰斯曾表示,多亏海伦常识丰富、善尽母职,否则这种表面上充满智慧的育儿方式,实际上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师范学院时,罗杰斯申请到一份研究基金的赞助,去刚成立不久的儿童辅导研究所做实习医师。1927—1928年间,罗杰斯在研究所里见到临床学家比较偏重于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这与师范学院流行的严格、科学、客观和统计学的观点存在巨大冲突。后来,罗杰斯说道,他所受的教育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他十分尊重这种科学的方法;而主观的存在主义思想又根植于他内心,这与他的治疗经验十分契合。罗杰斯的一生似乎没有停止过试图协调这种冲突。
  这从罗杰斯的一系列文章中可以看出来:1955年,45岁的罗杰斯写了《人还是科学:一个哲学问题》一文,他说这篇文章纯粹是为自己写的,没有想过拿去发表或别的目的,要的是澄清自己心中日益增长的困惑与冲突;1968年,66岁的罗杰斯写了《关于当前行为科学假设的一些想法》,提倡行为科学应该开始寻求更适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途径,而不是遵循典型的“科学的”研究方法;1985年,83岁的他写了《走向更人性化的科学》,他描述了一些近年来发展和提出的更适合于人的科学的新模式,终于见证了行为科学中一股新的科学活动浪潮的出现。
  1928-1939,罗切斯特
  实习期末,尽管还未获得博士学位,但罗杰斯找到了一份工作。1928年春,他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受雇于纽约罗切斯特的儿童预防虐待协会,在儿童研究部门上班。这份工作薪水不高,学术前途也不明朗,但是,当罗杰斯接受工作时还是非常兴奋,这主要出于他当时养家糊口的需要和自身的职业兴趣。
  罗杰斯在罗切斯特一待就是12年,这12年对他来说意义重大。至少在前8年,罗杰斯完全沉浸于心理服务实践,为法庭和福利机构送来的罪犯和贫困儿童进行诊断并制定计划,还常常进行治疗面谈。罗杰斯不得不考虑,如何尽最大努力来帮助当事人。昔日所学的各种理论已经跟不上实际的需要,罗杰斯必须不断地学习与创新。他说,衡量治疗这些孩子及其父母的任何方法的唯一标准就是:“它起作用吗?它有效吗?”
  在罗切斯特期间,罗杰斯开始相信当事人具有自我引导的能力。特别是,当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向罗杰斯讨教如何教育调皮的儿子,结果却失败之后,这位母亲开始滔滔不绝地倾诉她自己的婚姻问题,然后真正的治疗开始了。这时,罗杰斯明白,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创伤的哪里,该走向哪里,哪些问题是关键,哪些经验被深深地掩盖了。
  1939年,罗杰斯出版了《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一书,该书是有关当时儿童辅导工作的一些概论,但也可一窥罗杰斯个人和专业方面的成长。该书的内容为以后各项理论的发展播下了许多种子,特别是对是治疗师角色定位和从事科学研究这一矛盾的思考。《问题儿童的临床治疗》一书的问世,使罗杰斯获得了另一份工作。罗杰斯认为这本书是他获得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职的唯一原因。
  1939-1945,俄亥俄州立大学
  1939年天寒地冻的12月,罗杰斯举家冒着风雪前往俄亥俄州。罗杰斯感到很惊讶,俄亥俄州大学竟然给他提供了一个全职教授的职位。他感到很欣慰,可以从这里从这个水平开始学术生涯。这使他的教学生涯一开始时就非常活跃,经常四处演讲,发表论文,在团体中参与实际工作。他逐渐发现自己已经建立了一种颇具个人特色的观点。1940年12月11日,他被邀至明尼苏达大学发表专题演讲,题目是“心理治疗的新观念”。日后,罗杰斯追认这一天为“来访者中心治疗”诞生的日子。
  罗杰斯演讲时所批评的对象正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些师生,反对传统的心理疗法和批判给与忠告的做法。有趣的是,罗杰斯所举的例子中一位有问题的咨询师,正是主持这场演讲的主席。简言之,罗杰斯来到了指导式治疗的大本营,攻击他们的理论,甚至以其领导者的案例为批判对象。这不得不让人佩服罗杰斯的勇气,甚至感叹罗杰斯的天真。
  罗杰斯的这场演讲反响相当强烈,他成了批评者与支持者争论的中心。罗杰斯对这些骚动可能并未做好准备,但是他却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罗杰斯被人们成为是“温和的革命者”,也许,在他前往明尼苏达州的路上,早就知道自己的手提包里装了一颗随时可以引爆的炸弹。
  1942年,罗杰斯完成了第二部着作《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新概念》,这是一本经典教材,论述了基本的治疗议题、方法、治疗关系以及治疗过程的改变,书中介绍了非指导性和来访者的术语,“来访者”一词也是在这本书中首次出现。由于这本书并不是为当时已经开设的课程所写的教材,因此出版商非常怀疑这本书是否能卖出2000册(这也就是一个保本的数量),当罗杰斯说到要换一家出版社时,这位出版商才决定赌一赌,结果这本书到1961年为止,一共卖出了7万册之余。
  除此之外,罗杰斯还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贡献,1940年,他在伯尼考夫纳的协助下,首次以录音的形式收集关于治疗过程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这些“现场的”和转录的碟片为治疗过程、对来访者的治疗效果提高了即时信息,也为培训和研究案例提供了即时的信息。要知道,以当时的技术水准来说,这并非一件易事,以每分钟78转的速度来录制,这意味着必须同时使用两部录音机,且每三分钟就必须更换一次唱片才行。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五年,罗杰斯充满激情,致力于各项创新的工作,并对学生爱护有加,他的个人名声也渐渐提升。因此,他也得到了更大的回报,1945年,他应聘任教于芝加哥大学,除了教学之外,他还创办了一个心理咨询中心,罗杰斯的事业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1945-1957年,芝加哥大学
  在罗杰斯的领导下,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聚集了一群具有革新意识的同事和研究生,这里很快成为非指导性治疗发展的一个新的阵地。整个研究工作在前所未有的顺利情况下进行,各项创新和改革的理念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罗杰斯说,在芝加哥大学的那些年,是“我们对助人关系的基本观点结出硕果的阶段……这是一个研究假设与理论形成发展的阶段”。
  1951年,罗杰斯出版了第三本重要的着作《来访者中心治疗》,书中发展了如何将来访者中心治疗运用于游戏治疗、团体治疗、行政管理、教学和培训治疗师。这本书也标志着罗杰斯从“非指导性治疗”过渡到了“来访者中心治疗”。在此阶段,罗杰斯进一步强调了来访者积极改变的潜能,并强调治疗师的态度比技术更为重要。罗杰斯集中精力创造一种咨访关系,使来访者的自我实现与成长的潜力得以释放。
  1943-1957年,有关来访者中心治疗及其在儿童、团体、教育、工业和领导力领域中的研究论文大约有200篇。1954年,罗杰斯与罗莎琳达·戴蒙德将一些研究编着成辑,发表在《心理治疗和人格改变》一书中。这些研究报告被罗杰斯成为“开拓性的冒险”,它们适当地支持了来访者中心治疗的理论假设。因罗杰斯在心理咨询领域做出的科研贡献,他和另两位心理学家一起,于1956年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首批杰出科学贡献奖。罗杰斯认为这个奖项对他而言,有着难以磨灭的特殊贡献。
  1957年,罗杰斯信心十足地发表了《心理治疗中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一文,阐述了他对心理治疗关系的构想,这也是他多年思考的一个积淀。对于那些未认真做过研究的人来说,如此科学化地界定心理治疗关系,实在有些令人不可思议。
  罗杰斯在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有着一群热心又专业的同事,但是,他还是决定前往自己的母校康斯威辛大学,这令他的同事相当吃惊和沮丧,这次罗杰斯本人也觉得浑身不自在。他给中心的工作人员写了一封常常的信,试图解释他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
  罗杰斯相信新的工作岗位可以使他有机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威斯康辛大学当时能够提供机会,从事心理学和精神医学两项工作,可以同时指导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师。芝加哥的同事们知道罗杰斯的想法之后,有人感动不已,认为以罗杰斯在学术界的影响,必能做出一番成就,当然还是有人无法理解他的做法。于是,罗杰斯就这样在众人的祝福和不解中出发了。
  1957-1963年,威斯康辛大学
  1957年,罗杰斯和康斯威辛大学的新同事们开始了一个很有雄心的研究项目。他们想知道罗杰斯关于人格改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的假设,是否适用于严重错乱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然而,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控制组并没有显着差异。罗杰斯后来描述道,这个计划是他一生的专业生涯中,最感到痛心苦恼的一件事。
  其他的事实也证明,罗杰斯来到威斯康辛大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罗杰斯这里的同事相处得并不愉快。他对心理系对研究生采取不断考试,并利用他们害怕挫败的心理,掌控整个部门行政的做法,深感不满。后来,他离开了心理系,在精神医学部门工作,不过,心中自此留下了无法抹灭的阴影。
  1961年,罗杰斯出版了他第五本重要的着作《个人形成论》,这本书包含了他许多最为着名和最有影响的论文。他对心理治疗、教育研究、科学哲学、人际关系、家庭生活、创造力和成长历程,以及成为完整的人的最具煽动力的、机智的思考,都囊括在这本书中。此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包括教育家、治疗师、哲学家和艺术工作者,等等,致谢的信函如雪片般飞至。
  罗杰斯原本寄望在康斯威辛能有一番作为,但没能实现;而令他出乎意料的是,一本着作却使他对世人的影响在瞬间远远超越了他的梦想。1963年,罗杰斯宣告辞去康斯威辛大学的教职。他已经不需要依靠传统的研究环境了,对此他只会越来越感到受束缚。《个人形成论》一书的成功,使他有绝对的信心,跳脱机构提供的安全感,走向一条更具风险的研究之路。这年夏天,一位昔日的学生理查德·法森竭诚要求罗杰斯加入他与其他人新成立的“西方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反复考虑之后,罗杰斯决定前往拉荷亚的这个研究中心。他带着他的《个人形成论》及其提供的动力,出发了。
  1964-1987年,拉荷亚和人的研究中心
  摆脱大学制度的自由生活,充满着无穷的乐趣。罗杰斯来到美丽的拉荷亚,和海伦在海边找到了一间美丽的房子,可以每天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来到拉荷亚是对的,罗杰斯感到自由自在,无论在个人还是专业领域,他都精力十足。1964年后,他投身于会心团体活动,并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袖。《观察》(Look)杂志称罗杰斯为“会心团体资深活动家”,这表明他的会心团体在普通大众之中也产生了影响。
  1968年,法森离开“西方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另谋高就,中心的行政方针有所改变,罗杰斯感到无法适应,不过,很快他就与其他同事一起建立了“人的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到现在依然存在。罗杰斯的中心的职称是“常驻代表”(这是他自己选的头衔),一直到他过世还拥有着这个职位。这个中心成为他长达20年的工作基地,是他最后也是最佳的后援,使他的晚年得以充满活力,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
  在罗杰斯的最后15年的时间里,他对社会问题,尤其是和平问题越来越有兴趣。自1974年起,罗杰斯和他的女儿娜塔莉以及几位同事发起了一系列的大型团体工作坊,为期约在两至三周,其目标是探索以人为中心治疗如何运用于75至800人的团体,以建立最理想的社区。罗杰斯首次使用了“以人为中心”一词来描绘这些工作坊(并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之外的场合也越来越经常使用这一名词),这些工作坊在后来的几年在全世界各处都有开设。不过,这些无结构化的大型社区团体工作坊并不像预想的那样顺利,经常遭受挫折、争论不休,相对没有展现出多少治疗价值。
  1980年,罗杰斯出版了《一种存在的方式》一书,书中的论文代表了他在20世纪70年代思想发展的进程,阐述了他对未来世界的强烈的个人观点。1986年,季刊《以人为中心评论》发刊,由罗杰斯担任主编。当时,罗杰斯并不鼓励开设以人为中心的培训、组织机构或杂志,担心他的疗法会僵化、教条,但他却支持和欢迎这本杂志,并在创刊号中写道,它“可以使全球已经存在但还没有被意识到的以人为中心网络连接起来。《评论》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刊登新的观点。创新的方法、有深度的评论、新的研究模式和整合的哲学与理论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在1985年年底,罗杰斯如愿以偿办成了一件大事,在奥地利召开了名为“中美洲的挑战”的跨国性研讨会,与会代表分别来自17个不同的国家,个个皆是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包括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以及避免核武器冲突。但不幸的是,罗杰斯晚年无法继续坚持他的这一承诺。1987年1月20日,罗杰斯摔了一跤,臀部骨折住进医院,几周后的2月4日,罗杰斯与世长辞了。当年,罗杰斯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走向灵性的信仰之路
  纵观罗杰斯的一生,他早年想要成为一名农学家,后来改变志向,立志成为基督教牧师,然后又转向心理学,成为一位举世闻名的心理学家,并且是一位杰出的治疗师和促进世界和平的工作者。在罗杰斯的心理学生涯中,他又辗转经历3所大学与2个研究中心,其过程崎岖波折;在罗杰斯的心路历程中,想必也有着同样的波澜曲折。
  罗杰斯的家庭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息,其父母都是虔诚和狂热的宗教信仰者,罗杰斯也必深受影响(这种影响是复杂的)。直到中国之行,我们在他的信件和日记中,可以看到他对自己先前的宗教观点产生了质疑,并发生了转变。后来,罗杰斯身为一名心理学家和治疗师,深信人类具有独立的思想,具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只要获得环境的支持,人人都会向善成长。这与基督教和他的家人认为“人性本恶、相信原罪”的看法是相悖的。
  但是,在罗杰斯断然拒绝基督教的信仰及排除任何制度的宗教活动之时,他的内心承受了严重的创伤,伤痕深刻而复原又很缓慢,直到晚年才又重拾灵性的生命。1979年,海伦的过世引发了他对那看不见的世界的探索兴趣。他说:“它们都是我对个体人类精神存在的可能性持更加开放的态度,而这些是我以前根本不可能接受的。”罗杰斯再一次开始思考人类死亡之后的生命,并增加了研究东方宗教的兴趣。在1986年,罗杰斯去世的前一年,他在最后一篇关于治疗的论文中写道:“我明白整件事情的过程充满着神秘色彩,事实上,每个人一生的经历中,无不充斥这许多超自然的现象和一些难以用常理解释的时事情。跟大部分人一样,我不得不相信从前我是低估了灵性的重要性。”
  罗杰斯在芝加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同事伊丽莎白·雪莉,在谈及她对来访者中心疗法尚未周全之处时说道:“我宁可希望它对人的灵性方面有更多的关注……从事心理治疗弱视未能就灵性层面切入,而想要有效果,根本就是空谈……问题就处在罗杰斯身上……在罗杰斯面前谈宗教信仰是犯忌讳的……但事实上,他整个研究工作仍受到他基督徒背景很深的影响,我一直认为若是没有这样的背景,他一生的事业不可能有此伟大的成就。”
  其实,宗教信仰的形成不全在于人们缺乏安全感,还在于人们需要一些高于自身的存在,以此来支撑自己从事一切事务的意义。信仰宗教,关键在于建立个人化的“上帝”形象,而不需要任何形式化的教条。

(6) [心理咨询学习]挫折_2000字

  人生在世,谁都会遇到挫折,适度的挫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挫折又是一种挑战和考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多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出现的。”关键的问题是应该如何面对挫折。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痛苦,多些顺利少些挫折,可是命运却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总是给人以更多的失落、痛苦和挫折。记得我曾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这个小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要得到欢乐就必须能够承受痛苦和挫折。这是对人的磨炼,也是一个人成长必经的过程。
  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将奋斗的目标定得过高,能力与期望值存在差距等。另外还包括心理冲突的因素。比如,一个大学生很想专心攻读博士学位,可又处于热恋之中;读书与恋爱如鱼与熊掌,他希望兼而兼得之,但对他来说最佳做法是只选其一,这就是一种“双趋冲突”。又如,一对正谈恋爱的男女,接触几次后就觉得该谈的都谈了,再也没什么可谈的了,俩人只能你看我,我瞧你,显得十分尴尬,可一个人会更觉寂寞。这就叫“双避冲突。”
  人在遭遇挫折时,往往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使人难以安下心来,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那么,人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又应如何进行调试呢?以下十种方法,不妨一试:
  第一,沉着冷静,不慌不怒。
  第二,增强自信,提高勇气。
  第三,审时度势,迂回取胜。所谓迂回取胜,即目标不变,方法变了。
  第四,再接再厉,锲而不舍。当你遇到挫折时,要勇往直前。你的既定目标不变,努力的程度加倍。
  第五,移花接木,灵活机动。倘若原来太高的目标一时无法实现,可用比较容易达到的目标来替代,这也是一种适应的方式。
  第六,寻找原因,理清思路。当你受挫时,先静下心来把可能产生的原因寻找出来,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情绪?疲?扒笊???梢酝ü?约合舶?募?省⑿醋鳌⑹榉ā⒚朗酢⒁衾帧⑽璧浮⑻逵?土兜确绞剑?骨樾鞯靡缘魇剩?楦械靡陨???
  第八,学会宣泄,摆脱压力。面对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惆怅,有人犹豫,此时不妨找一两个亲近的人、理解你的人,把心里的话全部倾吐出来。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宣泄可以消除因挫折而带来的精神压力,可以减轻精神疲劳;同时,宣泄也是一种自我心理救护措施,它能使不良情绪得到淡化和减轻。
  第九,必要时求助于心理咨询。当人们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时,不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医生会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循循善诱,使你从“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第十,学会幽默,自我解嘲。“幽默”和“自嘲”是宣泄积郁、平衡心态、制造快乐的良方。当你遭受挫折时,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比如“吃亏是福”、“破财免灾”、“有失有得”等等来调节一下你失衡的心理。或者“难得糊涂”,冷静看待挫折,用幽默的方法调整心态。
  人生在世,不可能春风得意,事事顺心。面对挫折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是彻悟人生的大度。一个人要想保持健康的心境,就需要升华精神,修炼道德,积蓄能量,风趣乐观。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一位学生,他的同学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一次全市统考中考差了,从此他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虽然老师和同学们的为此劝说但效果不大。作为中学生,类似的挫折该怎样应付?
  挫折指由于妨碍达到目标的现实的或想象的阻力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中,是会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碰到许多许多困难,因而挫折的情境是经常发生的。
  人受挫折后会引起各种心理反应,为焦虑心理。紧张心理,害怕心理,失望心理,冷漠心理等。在对待挫折的心理反应上,反映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学的挫折,有的中学生承受能力较高,有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关键问题是中学生如何对待挫折。
  树立向上的人生观:
  希望和乐观能引导人走向胜利,因此即使处境艰难,也寻找积极因素,从不放弃取得
  微小胜利的努力,他们的格言是坚持目标,光明就在前面,弱者是以消极悲观的人生观的人生观对待挫折,自暴自弃,从不去找新方式或改变行为方向,而幻想出现奇迹,依赖他人的拯救。
  坚强的性格不是从天而降,而是?经过长期的摔打才能形成,决不能希望一朝一夕
  ,一蹴而就。实践证明,凡是经过痛苦磨炼,饱经风霜,有高度个?的人,意志就坚强,就能战胜挫折,他们能在克服困难中找出生活的乐趣和自我价值。

(7) [心理咨询学习]让理想插上翅膀_650字

  从小我就有一个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我一直为它而坚持奋斗。
  理想是树,奋斗和坚持是阳光,是养料是雨露,因为它们的存在,理想之树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理想是小鸟,奋斗和坚持是它飞翔的翅膀,因为它们的存在,小鸟才会在天空自由翱翔!
  因为为了理想而坚持奋斗,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因为有了理想,我们的命运才因此改变。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穿着洁白的衣服,坐在充满消毒水味的诊室里,帮人们找出痛苦的源头,为他们解决心中的苦恼,让生活充满幸福快乐。
  现在,人们对心理医生并没有多少好感,认为去看心理医生的都是心里有病,心理变态的。其实不然,有时人们因为一些小事,而钻牛角尖儿,产生心理阴影,有的甚至走上不归路。例如,个男人把一百块钱放在寝室里,但回来后就找不到了,他就一直想直想,最后他认为是寝室中家庭比较困难的人偷的,最终将其杀害。其实是他把钱放在了床单底下,后又忘了。因为一百块的误会,却要赔上自己的一生,可惜又可笑。有的人因一次吃鱼被卡,从此产生心理阴影,再也不吃鱼,这时心理医生便可帮你疏导排解。
  从现在开始,我要为我的理想而奋斗。首先,我要先阅读有关心理学书籍,了解有关心理学知识,知道心理学的发展。其次,我还应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所了解的知识,帮助同学家人朋友解决问题,让他们开心快乐。在二十岁以后,我可以去一些心理咨询中心做一些兼职,了解人们现在的心理,了解医生的的治疗方法,进行学习。
  让我们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坚持!我们的理想不会向困难低头,让我们为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飞向辉煌!
    初一:任硕

(8) [心理咨询学习]团队辅导小组学习总结

  今晚我们的秦老师终于来了!您好!我的贵人!
  七点半到八点为大家闲聊。小童谈到在翁老师那里学习时比较紧张,大家分析其原因,秦老师说或许是想要得到某种东西,关注着什么,才会有压力紧张的情绪。分析后觉得或许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陌生成员的环境中会觉得不自在;受到表扬后担心自己不具备表扬者所期待的能力而不自信;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希望在学习中获得目标性的成长。冷老师在翁老师那里也比这里稍微紧张,身上有责任就有压力。
  八点到八点半为冷老师的放松训练及大家的体会。又经过了几周的熟练,并且在熟悉安全的环境下,冷老师先带大家进行肌肉放松,然后将呼吸放松与想象放松结合在一起。放松训练持续了10分钟,这次的放松训练大家都觉得冷老师进步很大,能够带领着大家很快的进入状态。冷老师的声音非常的柔和、舒适,我们的身体、思维也会随着那样的节奏慢慢的放松下来。冷老师给大家制造的是一个羽毛缓慢飞向宇宙然后飞回来的过程。
  放松训练后李老师的分析非常的好,从另一个角度引发了大家的思考。羽毛在飞向宇宙的过程中有一个突破的过程,突破了房屋的天花板,那放松训练中的突破想象会不会给人带来一种压力呢?会不会对放松起到相反的作用呢?羽毛慢慢的飞,离开了城市,是不是意味着离开了这个喧嚣的地方,代表着可以远离那些尾气的污染。飞到了宇宙中,但是宇宙是是深邃的,黑暗的,会不会照成被访者的恐惧呢?虽然离开了城市,来到了浩瀚的宇宙,但是也意味着离开了家人,离开了朋友,离开了社会系统的支撑,对于那些有着抑郁倾向的人会不会加深他们的孤独感呢?各种发散性思维,让我们感受到原来放松训练可以这样多重的分析。
  八点半到九点半是谭姐与各位分享的“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谭姐以她丰富的理论功底,理论加案例带领着我们学习,及时的回答了各位的各种提问。讲课课件稍后谭姐分享。
  下周由李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团体领导者”敬请期待!!

(9) [心理咨询学习]有奖征文:写给妈妈的信_650字


亲爱的妈妈:
  我现在最想对您说的话是:“妈妈,因为你,我很快乐。”
  在学校里有时总是被你牵引着,不知不觉来到电话亭旁边,给你打电话,“嘟嘟嘟”电话打通了,耳边又想起来熟悉而又柔和的声音,我不觉的失笑了,犹如早上刚升起的太阳一般灿烂。妈妈不知你何时成了天气预报员了,“明天,气温下降幅度很大,可能有大雪,你带去的衣服可要多穿一些呀!别冻坏了。”一会儿,你好像又变身为营养专家。“在学校可要多吃些水果和蔬菜,别总吃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没等我反应过来,妈妈又变身为心理咨询专家了。“怎么样,这几天学习上忙吗?别有太大压力,下课多出去放松放松。”我逗道:“妈,你变换角色的功夫什么时候这么高超了,弄得我都有点接不上了。”我们彼此开怀大笑。妈妈,这些你还都记得吗?其实,那天挂电话后,我的嘴一直没合拢过,从我内心深处荡漾着的幸福。
  因为你我很快乐,耳边总响起了熟悉的声音,是你变换角色的关心,是那一字一句流露出的涓涓母爱!
  妈妈还记得上次我过生日吗?你想办法逗我开怀大笑。那一天放学回家,我一推门就感到了一股神秘的气氛,一桌子的佳肴,就是不见你和爸爸踪影。“生日快乐”不知从哪传出了祝福的话,你手里捧着一个大蛋糕闪在我面前,当时我眼里闪着晶莹的东西,心里乐不可支。“今天是我生日吗?”你惊讶的说:“你怎么连自己生日都忘了呢?”其实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呢!
  妈妈因为有你,我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无比快乐。我的方方面面被无边无际的幸福包围着。我从心里往外特别的感激您。
  您的女儿:崔瑛楠
  写信时间:2011年12月8日
  指导教师:单洁
    吉林省桦甸市白山中学初一:崔瑛楠

(10) [心理咨询学习]高考作文引出话题:我们为什么称赞儿子怀疑邻居




高考作文引出话题:我们为什么称赞儿子怀疑邻居曹茜

  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作文,给出一个韩非子的寓言:宋国有一个富人,有一天夜里,大雨淋坏了他家的墙。富人的儿子说,赶快把墙修好,不然会丢东西。富人的一位邻居也说了同样的话。夜里富人家真的失窃,富人得知后,夸赞儿子聪明并怀疑邻居。     语文卷称,如此现象在今天仍普遍存在,或结果不同,以此为材料,写一篇作文。     对于韩非子的寓言,不仅是考生,考场外的不同人士也从不同的视角看到了不同的问题。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听言应择善而从    王士俊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     韩非子的寓言中经常会出现墙这个主题,他劝说君主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墙毁于隙。既然谈到墙,就必提到修缮。墙总要修缮,这是常理,即便万里长城也不例外。今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用韩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邻》,也内含深意。     对于墙,富人听到了两个人的提醒。虽然提醒都是一样的,但富人却因“言者”的身份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判断。儿子的话就是对的,而邻居的话就感觉生疑。其实这正反映了一个问题:如何听取意见?是听言观人还是听言择善而从。从政治学角度而言,这其实是衡量社会政治文明的一个尺度。     中国社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听言看人的。就像这个富人,儿子的话是可信的,因为他是我儿子,但邻居是外人,他的话就可能是假话,甚至可能是为了掩饰偷盗的一种故意行为。     为什么亲疏不同的人,在别人那里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应该说,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心态:人们判断所听之言,往往不是根据“言”的合理性,而是言者与自己的亲疏关系。这里的“言”,既可以是意见,也可以是建议。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单位,用什么尺度来采纳意见,社会奉行的是一种什么尺度?如果是听言看人,那么这个社会还处于非现代文明社会。     听言看人的这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也包括两层意思,既可以是与自己有亲疏关系的人,也包括官位的大小。有的官僚领导只听上级领导的话,因为他们官官相亲,而对百姓、下级的话就听得少或不听。这就是听言观人。     在官本位社会里,有一句话叫做人微言轻,它反映了听言者采纳意见的尺度。如果一个社会听言观人,那么百姓的建议就不容易被采纳。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听言看人是有过教训的。“文革”中,同样一句话,出身不好的人说出来就是别有用心,出身好的人说出来,哪怕说错了,也没有罪,只是好人犯错误。     要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社会,就不能提倡听言看人,应以言论的合理性来作为取舍的尺度,应该避免听言观人的现象和理念,应建立各种渠道,构建听言择善的尺度,这应该是政治文明的一个标准,也是小至单位,大到国家,现代理性发展的所在。         标签心理应克服    陈伟 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所副主任     寓言中富人的心理其实带有普遍意义。他为什么怀疑邻居赞扬儿子?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做标签效应和晕轮效应。     所谓标签效应,就是比如一个人认定另一个人不好或好,就在心里给这个人贴上了标签,以后凡事都带着标签来判断。比如老师认定的好学生和坏学生,都在课堂上睡着了,对坏学生,老师会批评说,“你一上课就睡觉。”而对好学生,老师会表扬说,“你们看,他睡觉的时候还在学习。”这种带着主观看法的心理现象就是标签效应。     而所谓的晕轮效应,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富人喜欢自己的儿子,认为他聪明,于是就把聪明的评价扩散到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对墙的建议。而与邻居关系不密切,甚至平时就有偏见,于是将这一偏见也扩大了,也扩大到墙的事情上。就像水波一样,其实只是一个点,但一波波地扩大了。     比如孩子和家长,如果平时家长与孩子关系融洽,家长的提醒如别总玩电脑,孩子就容易接受;如果父母与孩子关系不融洽,孩子就会听不进去,认为家长光知道管着他。     同样是祝福的话,朋友说出来就会很感动,但关系不好的同学说出来,就会猜疑是不是讽刺我?这在我们平时接触的中学生心理咨询中经常会出现。     无论标签效应还是晕轮效应,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判断,使人不能客观地评价人和事,并容易得出盲目、错误的结论,产生不好的效果。     如何克服这种不良心理?一是经历会教育你客观地看待事情,你经历的事情越多,就越有助于用一种旁观者清的态度做出正确的评价。第二就是意识到人的这种惯常心理,自觉地打破思维定势,辨证地分析别人的言论和行为,学会就事论事,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要有证据意识    王静波 北京博能律师事务所律师     富人的怀疑并没有错。比如你在公共汽车上丢了钱包,你可以怀疑车上的每个人。但是如果你将自己的怀疑散布出去,向大众公开,你就侵犯了别人的名誉权。富人可以怀疑邻居贼喊捉贼,但如果他四处说出他的怀疑,他的邻居就可以控告他。     而且无论富人怎样怀疑,他必须知道,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法律才能定罪。   
 

来源: 生活日报
(责任编辑:宋丽云)


 
                 录入:吴迪 (共计 299 篇)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11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