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跟单员】

陈涉世家注释一:《陈涉世家》原文及注释译文


  《陈涉世家》
  作者: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lǒng)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jiē)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lǘ)左(通“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

陈涉世家注释二:文言文阅读训练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官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     (2)被坚执锐  (          )   
 (3)刑其长吏(         )      (4)皆来会计事(         )
2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复立楚国之社稷     B.或说陈王曰    或以为亡
C.故天下传之   扶苏以数谏故       D. 杀之以应陈涉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意: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译意:                                                                     
22.(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23.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陈涉世家注释三:太史公自序


郝永娟 译注

【说明】《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春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白。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这实乃司马迁在教人读《史记》的方法。其体制如《周易》的《系辞》,《毛



》的《小序》,皆关系到一书的体要。清人牛运震曾评价:“《自序》高古庄重,其中精理微者,更奥衍宏深,一部《史记》精神命脉,俱见于此太史公出格文字。”(《史记评注》)

《史记》自《黄帝本纪》起百三十篇,合而论之,总是一篇。篇终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载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极隆,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其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难怪乎后世之学士文人有望洋向若之叹了。

从前颛顼(zhuān xū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阳。司马靳与武安君坑杀赵国长平军,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于杜邮,埋葬在华池。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是秦国主管冶铸铁器的官员,生活在秦始皇时代。蒯聩玄孙司马

陈涉世家注释四:2015年云南昆明中考满分作文赏析:语文课上_3000字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作文。(40分)
  题一:请以“语文课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阅读下面三则材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构思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叙述经历,可抒发情感,可发表议论。(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不得对材料进行改写、扩写、续写)
  【材料一】有人在评价热播的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时说,生活就是这样,大家要齐心协力,一起向前奔跑,才是兄弟。
  【材料二】杨澜说,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不能不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妨碍你的成功,但没有人能阻止你的成长。这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材料三】在适合奔跑的时间和空间放弃奔跑,是一种遗憾。
  三则材料引发我们这样一些思考: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奔跑是另一种成长,成功和失败都是成长的印记;在最好的时光里尽情奔跑,切莫虚度……
  写作要求:
  1。若选题一,请按要求写作。若选题二,请按要求拟题,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解读】
  昆明市今年中考仍然延续最近八年的命题形式,即:二选一。
  题一: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属于“校园生活类”的题材范畴。引导考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叙写自己学习中的见闻和感受,是本题命题的初衷。“语文课上”是一个表明时空范围的短语,写作面看似很窄,其实则不然,它需要考生思考、拓展的内涵很多:谁在语文课上?在何处的语文课上?语文课上发生了什么?语文课给了“我”怎样的情感体验?“我”为什么要写它?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给予考生广阔的想象空间,也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方向,成为考生审题构思的具体思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题将“校园生活”具体为“语文课堂”客观上限定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这道题目对于眼下愈演愈烈、考前喜欢猜题和押题的不正之风却是有益的鞭策。命题人的创意和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构思如下:
  1。写“事件”,精心写好语文课上的一个故事。如:开心的事、幽默风趣的事、动人心魄的事、恶作剧、同学间的私密事、课上风波、刻骨铭心的事、别开生面的语文课等等。
  2。写“人物”,刻画人物的鲜活形象。如:以“语文老师”为题材,通过语文老师上课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刻画其个性,突出其鲜明的形象特征。
  3。写“课堂内容”,以语文课的内容为核心,阐明某一主题。如:通过学习《岳阳楼记》这篇课文,我们明白了做人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襟。
  4。写“语文课的美丽风景”,通过一组“语文课中的美好事物”展现语文课的“美”。如:读《三峡》,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河流的壮阔秀美;读《过零丁洋》,我们感悟到古代“仁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浩然之气;读《陈涉世家》,我们感受到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伟大抱负和雄心壮志。
  题二:
  本题为材料作文。命题人的构思灵感可能源自浙江卫视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本题形式上虽是“材料作文”,实则为话题作文,或者为“提供主旨的材料作文”(真正的材料作文一般不提供主旨)。这是昆明市近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特色。说它是“话题作文”,是因为它以“奔跑”为话题;说它是“提供主旨的材料作文”,是因为材料后面提炼出三个主旨供考生选择。本题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考生绞尽脑汁地去审题,同时也可避免考生随心所以、漫无边际地构思,浪费考试的宝贵时间。写作本题,理解材料的思想内涵是审题的关键。材料为三则名言,考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不过,考生能不能借这三则名言拓展思维,成为写作本题的一大难点。为了减少考生审题时的障碍,命题人在材料后面作出提示,这个提示其实就是可供考生直接选用的立意和主旨。一般说来,考生只要能紧扣提示中的三个主旨进行构思,就能避免跌入偏题离题的误区了。当然,从材料中可以提炼的主旨远不止提示中的三种,考生围绕上述话题进行构思行文,也是符合题意的。
  构思如下:
  1。在成长的路上,需要奔跑。慢节奏固然稳妥,但并不可取,效率需要我们保持奔跑的姿态,刘翔的速度打破黄种人短跑冠军的零记录,30年改革开放取得骄人成绩的速度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百年的发展速度,奥运会“更高、更强、更快”的理念催生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不断地挑战着人类的生理极限。
  2。奔跑的路上,团结协作很重要。列举二至三则名人事例,用小标题形式将它们串联成文。开头用简要的语言总起下文,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中间每个部分叙事完毕之后,用三言两语进行点拨、议论。
  3。奔跑,与成功和失败相伴。有名人故事为例,阐明奔跑的意义,如:田晓菲不放弃奔跑,13岁就考上北大,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司马迁遭受迫害,仍不放弃奔跑,最终完成了史家绝唱《史记》;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坚持奔跑,最终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创建了伟大的新中国。
  4。青春需要奔跑,青春因为奔跑而光彩夺目。以“歌颂青春,歌颂奔跑”为主题,再现青春的风采,或者以古今中外青年人的精彩人生为例,阐明青少年理想和追求。
  【误区】
  1。对于“语文课”的理解局限于常规意义上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语文课”,不能讲语文课的范畴拓展为包括课文教学、文学欣赏、文艺沙龙、文化博览、写作、朗诵、演讲、活动、辩论会、实践、口语交际等在内的语文课。
  2。随意扩大了语文课的“外延”,“语文课上”限定写作的空间范围只能是“语文课堂”之内,而非“校内”“班里”。
  3。材料作文“奔跑”几乎全部写成了议论文。主题方面,要么谈成功,要么谈成长,偏离了“奔跑”的主题;写法方面,要么是一事一议,要么是通篇说理,手法单一,缺乏创意,可读性较差。
  【范文】
  语文课上
  听雨时,也是我头脑最清晰的时刻,同时也是最能让我心事如潮的时刻。——题记
  又是夏雨倾盆的时节,总喜欢隔窗听雨。从前不懂得聆听,是因为不曾懂得语文之美,而今,在语文课上,我将词赋诗曲如雨般聆听。语文课不只有写作、词语的解释,更有一种情怀,一种情结,一种精神的升华。
  我喜欢把上语文课比作听雨,是因为语文如雨一般能够荡涤人心。
  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万马奔腾般的雨声是冷漠的外表下一颗炽热的心。听!“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和煦春风般的雨声。听!“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如尘咏悲叹般的雨声。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如悠悠羌管般的雨声。听!“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愁池”,如绝尘回响般的雨声……
  真像雨声啊,在语文课上词赋诗曲如雨般成了修饰感情、寄托心声的使者,让他俘获人的内心,肆意渲染。唯有语文能够让承担起那份感恩,那份执着。
  雨雾朦胧,让人恍若走进了曾经。去聆听那天外之音——“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去观赏那长安秀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去体会那沙场悲凉——“黑云压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所以,我感到语文课如一阵雨,每当下课,却总有些从雨给我带来的幻梦中惊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的沧桑。
  在语文课上,曾学过一词,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这是语文告诉我们,人生境遇不同,看到的听得到感受也各异。
  顿时,狂风起,雷电吼,大雨下,我感受到了语文的生命,狂风告诉我,“君子当行如风”;雷电告诉我,“君子说话掷地有声”;大雨告诉我,“人活得当淋漓尽致”。
  一切又归入平静。窗外,雨淅淅沥沥。大雨依旧,风景仍旧,多了的只是心灵的喘息,岁月的回响和心灵的升华。
  语文课上,书声依旧,雨声悠远……
  【解读】
  一、构思新颖,妙趣横生。作者将上语文课比作听雨声,源自语文课的无穷魅力,也缘于语文课和雨声的许多相通之处,如:有声、有形、有味。基于两者众多的相似之处,作者进一步将语文课具体化,将它幻成诗文名句中的各种雨声。这样的构思,大胆,富有创意,且新意盎然。
  二、积淀丰厚,意蕴深远。文中众多的古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引用自然贴切,不露痕迹,显示了作者厚重的古诗词文化积淀。此外,本文的语言锤炼也很显功力,众多的短句言简意赅,内蕴丰厚,颇值得用心玩味鉴赏。

陈涉世家注释五: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


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

陈涉世家注释六: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三)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陈涉世家注释七:中考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集录

  中考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集录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即通用,“假”即假借,在具体语境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字形相通的词来代替,这就是通假。在阅读过程中,通假字的读音按本字的读音读,词义按照本字的含义理解。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就通“慧”,译为“聪明”。学习文言文,掌握常见的通假字方法有两个:一是要充分利用注解,对一般通假字,教材注解中都已注明;二是要注重梳理积累,掌握文言课文中出现的常见通假字。为便于同学们复习备考,特将七-九年级文言课文中的通假字集录如下:
  1、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童趣》)
  2、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论语》十则)
  4、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论语》十则)
  5、是知也。知,通“智”,智慧。(《论语》十则)
  6、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
  7、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山市》)
  8、尊君在不。不,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10、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木兰诗》)
  11、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12、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道路。(《孙权劝学》)
  1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句末语气助词。(《孙权劝学》)
  1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坐,通“座”,座位。(《口技》)
  15、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聪明。(《两小儿辩日》)
  16、止有剩骨止,通“只”,仅仅。(《狼》)
  17、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18、八分有奇有,通“又”。(《核舟记》)
  19、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20、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古时对男子的美称。(《核舟记》)
  21、左乎倚一衡木衡,通“横”。(《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通“举”,荐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2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三峡》)
  25、皆披文身。文,通“纹”。(《观潮》)
  26、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2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马说》)
  29、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马说》)
  30、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马说》)
  31、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马说》)
  32、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马说》)
  33、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34、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5、百废具兴具,通“俱”。(《岳阳楼记》)
  36、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37、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陈涉世家》)
  3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39、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陈涉世家》)
  40、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陈涉世家》)
  4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唐睢不辱使命》)
  42、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与,通“软”,疑问语气词,吗。(《唐睢不辱使命》)
  43、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伸”,伸张。(《隆中对》)
  44、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出师表》)
  4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表余数。(《出师表》)
  46、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抵御。(《公输》)
  47、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公输》)
  48、吾请无攻宋矣无,通“毋”,不要。(《公输》)
  49、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0、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1、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阻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2、入则无法家拂土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感激。(《鱼我所欲也》)
  54、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55、孰视之,自认为不如孰,通“熟”,仔细。(《邹忌讽齐王纳谏》)
  56、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愚公移山》)
  57、寒暑易节,如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愚公移山》)
  58、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igekaoshi/8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