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国考】

《问题》是美国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于1939年11月创作的诗歌。在该诗中,爱默生表达了他对当时教会形式主义的不满,揭示了教会的种种弊端。同时,他提出了通过大自然、通过心灵直觉感受神灵存在的神性原则,并倡导一种内在化的宗教或称作灵魂的宗教。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2016年国考行测备考攻破行程问题有绝招,欢迎品鉴!

  行程问题是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部分的常客,也是令众考生头疼的题型。很多考生拿到一道行程问题都会感到无从下手、无的放矢。那么,行程问题真的有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下面我们将带着各位考生解开行程问题的重重迷团。

  行程问题考察的知识点较多,但核心公式只有一个,即“路程=速度×时间”。由此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行程问题的两大绝招,即特值法和正反比例法。

  一、特值法解行程问题

  特值法就是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取一个恰当的特殊值直接代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当题干中某个或者某几个量体现“任意性”,即这个未知量的数值不固定或者说取值不唯一时,我们就可以选取特殊值代入。

  在行测考试中,题目中的概念间存在 A×B=M 的关系,且要求出其中一个,而另外两个量未知,这时我们就可以选用特值法。由此看来,在行程问题中,要求路程、速度和时间中的某一个量,而另外两个量未知时,就可以用特值法求解。

  【例】一个人骑自行车过桥,上桥的速度为每小时12公里,下桥的速度为每小时24公里。上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没有停顿。问此人过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A.14 公里/小时 B.16 公里/小时 C.18 公里/小时 D.20 公里/小时

  【解析】B。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题目中要求平均速度,总路程和总时间都未知,可用特值法。设总路程即桥的长度为特值(因为桥的长度不变,设其为特值较为方便),设为12和24的最小公倍数24公里。上桥的时间为24÷12=2小时,下桥的时间为24÷24=1小时,所以此人过桥的平均速度是2×24÷(2+1)=16公里/小时,故选B。

  二、正反比例法解行程问题

  由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正反比的关系,即:

  1、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

  2、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3、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因此,各位考生也可以利用题目中的正反比关系轻松拿下行程问题。

  【例】某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如果车速为54公里/小时,正好准点到达;如果将车速提高,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20分钟赶到;如果将车速提高,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多少分钟赶到?

  A.30 B.40 C.50 D.60

  【答案】选C。解析:由于两次提速后与提速前所走路程相同,因此有时间与速度成反比,速度之比为9:10:12,则时间之比为20:18:15,故有下表:

  由表可知,提速后,时间比提速前少(20-18)=2份,实际提前20分钟,因此1份对应10分钟;而提速后,时间比提速前少(20-15)=5份,故实际提前10×5=50分钟,选C。

  在本题中值得注意的是,9、10、12的反比应该等于=20:18:15,而并非12:10:9。

  特值法和正反比例法是行程问题最常用的两大解题方法,望广大考生能够多加练习,在考场做到游刃有余。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gongzhikaoshi/373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