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精算师】

秋以为期篇(一):文言文《氓》词类活用


文言文《氓》词类活用

黄(其黄而陨):变黄(名词作动词)二三(二三其德):经常改变(数词作动词)夙(夙兴夜寐):早起(名词作状语)夜(夙兴夜寐):晚睡(名词作状语)...

明句式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句)...

秋以为期篇(二):日落西山,影泻长河_2000字

  黄昏寂寥。
  夕日欲颓,
  余晖淡淡;
  秋风萧瑟,
  大雁归去。

  昨梦尔,欢涕淌,
  夜兮别父母,
  欲语泪千行,
  临别千嘱咐,
  而定不负望。

  莫语匆忙,
  残叶挂霜,
  只愿二老健安康,
  芳樽浅酌低吟唱。

  身在异乡,
  心暖故乡。

  岁月河流,
  静静流淌,
  时光流逝,
  清清浅浅,
  拂去尘埃。

  雨绸缪,雾彷徨,
  夜晚无言望,
  星月挂夜幕,
  玉阶生白露,
  念亲归故乡。

  倾城一笑,
  半支墨香,
  唯愿未来行似锦,
  秋以为期诉衷肠。

  日落西山,
  影泄长河。
    初三:王佩

秋以为期篇(三):秋_650字

  秋天是秋高气爽的时节,而这位名叫秋的姑娘,有许多事情等待我们去发现。
  秋花
  我敢说,那是我见过的最特别的一朵花。
  那是一朵坐落在校园花池角落里的一朵孤花,一片片娇嫩的花瓣组成了一张纯白底色,泛起粉红色的笑脸,随风摇曳——它虽然孤独,却是快乐的。一根有力的墨绿枝杆深深扎入土中,几片翠绿使它显得生机勃勃,上面稳稳的拖住那张笑脸。也许是风儿欺它软弱一人,花萼边已有花瓣摇摇欲坠了,但那一丝清香却是那样吸引人,绝没有腐朽的气味。一阵微风吹来,花瓣摩擦的声音似乎是孤花在向我低语。仔细观察那花:它不像池心那朵高傲的花朵——为争艳而把枝杆伸的非常高,了望着四周没有再比自己更高的花儿而自鸣得意;它不像离它不远处的那朵枯花一样垂头丧气;它更不像那些鲜艳无比,拥有诱人香味的花朵那样孤芳自赏。它是一朵个性的花朵,它那独特的纯洁灵魂,深深的震撼了我。
  啊!孤花,你的秋花中的天使!
  秋松
  青松是一种四季常青的树种,但当秋姑娘迈入我们校园时,它那青翠的针叶变成墨绿色了,有些还步入了“老年期”——变成了黄绿色。这些不免有些使人担心它是否失去了往日的雄风。但无论它的颜色怎样变化,它们的树枝都苍劲矫健,坚定的屹立在花池中,每当我们围着它奔跑时,青松犹如一位热爱孩子们的慈祥老人,那般疼爱的看着我们。回想一番,它们在炎炎夏日为我们遮阳,在寒冬中搂着我们,成了我们避雪的港湾。
  它们为我们做出了何等的贡献!
  后语
  秋,你是多么的深不可测!在你关爱下的生物是多么伟大——看似平凡却蕴涵着崇高的品质!是的,秋花和秋松虽然各有千秋,但它们纯洁、无私的品质是多么高尚!
 

秋以为期篇(四):十一月有奖征文:伤感的秋天_1000字


  
  当美好的画面凝成记忆,当流逝的时光侵蚀着我们灿烂的年华,当生命中最精彩的那瞬间逝去,我们生命的痕迹便在记忆中变得苍白,那种无尽的忧伤便会从我们的思绪中渐渐滋生,失落感便像泉水一样源源地涌上我们的心头。
  在夕阳的余晖中,校动会闭幕的画面渐渐模糊了,只剩下得残余的落影在风中

秋以为期篇(五):[2016期末征文]秋逝冬临_900字


  不知不觉,枯黄的蝴蝶飞舞到了地上,雪白的衣裳多了些黄斑,眼中依然一片白色----白雪刚来过,冬天似乎在为期中后的我“欢呼”。
  大清早便冷的吓人,冰冷的寒气准备着迎接雪花们的到来,秋天仍不舍得离去,落叶恋恋不舍的在泥土上徘徊,树木也妄图挽留那件红装,但北风却不领情,“呼呼”着将枯叶扯下,雪花们终于纷纷扬扬地到来了。
  雪,下的很大。不一会儿便为地面换上了洁白的晚礼服,风也为他吹奏着激情的狂想曲,音乐的高潮是人们被冻结的心躁动起来,课上的学生们注视着窗外的雪,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来越大!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欢呼着冲出教室,寂静的冬天被吵醒,狂想曲又被唱上了一次高潮!
  秋则独坐在树上凝望着,枫叶悬在树枝上被风闹得摇摇欲坠,叶间“沙沙”的声音像是精灵吟唱的咒语,一会儿高亢一会儿低沉,像是在为冬欢呼又像是在为秋送别。平日里翩翩起舞的火蝴蝶也动不起来了,优美的舞蹈被白雪无情砸落,似流星划过白色的视野。“是时候走了吧”,秋望着这景色,心中想到。之后便依依离开了。
  雪渐渐小了,音乐渐渐下降,秋影也渐渐消逝的无影无踪,所有人也意识到了她的离开,火热的心又安静下来,砸着雪仗的人停了下来,默默的送别着她。两个人或孤身一人的,打着伞,雪飘在伞面上,五彩斑斓的雨伞花全披上了白衣,变得洁白无比。躲在伞下的人伸出手,任由这雪花飘在手心,不像冰块的寒冷坚硬,雪花入手便化为水,一片柔软。洁白将这座学校装点的格外圣洁。时间缓缓走着。
  雪挣扎着回光返照,白雪壮大成了鹅毛,如仙境一般。坐在窗边的人可享福啦,伸手一抓便有片片“鹅毛”落在手心。“白羽飘零,繁华落尽”,白羽已经来了,繁华也该走了吧。午时,人们纷纷从忙碌中退出。趴着睡觉,坐着读书,走着看景……全部回归了最初的模样。
  回想一下,我已经有多久没这么开心了,雪也多久没下的这么大了吧。雪终于停了下来,树上,房上……到处全是白雪。刚经过期中考试,因为考的极差而准备放弃学习的我,忽然愣住了----刚停止的雪花又用尽全力的飞舞起来!听。
  “年轻人,别轻易放弃梦想,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我拿起书,走进了教室……
  初一:王宇轩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点评:文章对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立意高远,令人赞叹;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整体给人感觉有些偏静,缺少一些动态的灵动和活泼感。
  作者可以巧妙地使用些唯美的动词,加上以动写静、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使语言优美的同时更增添一丝唯美的灵动之气,为文章增色,加油~
  点评老师:苏璐璐 

秋以为期篇(六):屈原《离骚》全文与译文

原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

秋以为期篇(七):品尝秋味

  已入秋了,不光是从人们的感觉上讲,就是单单抬起头望望四周,你也分明会发现秋确确实实到来了。南方的秋味并不如北方的纯正,就似南方人的性格,不焦不躁,温文尔雅。江南的秋只适宜那真正会品味它的人来享受。
  秋天总是踏着迟缓的脚步,姗姗而来,已是农历八月了,人们却还是觉察不出它的到来。似乎秋季是在无声无息中过度。直到有那么一天,当你沿草坪望去,你会惊讶地发现,旁边的草何时已是青黄交替了。偶尔树上也会有一两片落叶飘到你面前,化作春护花的沃土。或许哪一天早起时你会隐隐感到几分寒意,提醒自己,该添衣了。这时,你才发现,原来秋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们生活中。
  秋天该是闲适安谧的季节,它悄悄到来不会惊忧你,而生活在其间的人们又怎忍心去打扰这一份静谧呢?几多风雨几多秋,有了雨,秋更具江南情。
  早上还是阳光灿烂,一到傍晚天就阴沉下来压得很低,让人觉得心如云层沉重。这不,一吃过晚饭,雨就无声无息地下起来了。这个时候,不要带任何雨具,光着双脚在雨里走走,那是别有一番情味的。我总觉得只有在秋雨的凄清中,人才会感到真正清爽。
  雨静静地下着,没有一丝杂音。雨滴凝而不化,牢牢地沾在发丝上。一个人走在校园小径,倒是关心起花木。
  雨不出声地下着,花木更是润泽了。叶尖上的脉络里,发出朴实光泽。玉兰宽大叶片,充满着一股湿气,那绿,更是油亮。凡是有生命的事物,也脱不了岁月侵蚀,那绿叶间几片黄叶格外凄美。碧玉挺立,圆润光滑,经得起时间磨砺,短暂方为永恒。
  看那银杏,瘦小枝干与银杏叶儿。银杏不是罕见的,也就不引人注目。那一种扇形的小叶儿,几乎把小扇分叉的末端都已染了一层秋天独有之声。纵然时光流逝,而生命总有一种蓬勃冲动,决不甘心满地无声。而最大限度延长繁盛期,与生命桔竭抗衡。而最终在自然感召下进入虚无。
  一个人徜徉在花木与雨的世界,思想才是真属于已,即使火车会一个劲鸣叫,我却更是清静,清静……
  南方的秋雨与花木才是南方真正的情调,而无雨的天气一样地充满淡淡秋味——安谧平和,这种感觉在秋夜愈加明显。新月如钩,皓月当空也置。秋虫喃呢,花木沉沦。疲惫的心灵这是又重新平和,在安谧中积累生命勇气。
  江南秋不浓烈,只是带几分淡淡的秋意,几缕疏疏凄清,却会让人找回自我。再没有对秋的寂寞,不说秋风萧瑟,把握一个生命历程才是该做的。
  这,是秋的味道,我闻见了……
        浙江省东阳市横店镇一中一(10)班 周汪靖

秋以为期篇(八):感秋_750字


  夏日的绚丽,早就随风而逝,于我是那样凄凉。秋风依然是那样肆无忌惮地吹来,敲响了每一树金色的叶子,让人感到一丝暖意。
  秋风萧瑟,携着落叶飘然起舞,旋转,翻腾,升华,最终没入尘埃,在天翔动为碟,在地零落成泥。
  氤氲仙子悄悄降下人间,向空中抛下了一张柔曼的白沙网,于是一切变得朦胧又含蓄水上几支浮萍伶仃地飘来飘去,似乎迷失了方向,寻不到它的家。远方传来几声雁鸣,伴着萧瑟的清音。我为这悲凉的美而感伤。蓦然,当我看到飘然落下的秋叶那份静美时,又恍然大悟:大雁,南飞了明年还会再来;鲜花,凋零了,明年还会怒放。美,也是一样,它不会消失,即使在一个地方丢失了,在另一个地方会获得。
  雨,是秋的缠绵。萧瑟的风将细亮的雨丝拉得很长,斜斜地系往白云,逐步删改着夏的意境,构思着秋的景致。雨丝在空中交织,融合,最终投入大地。雨声清丽,似从九天之上传入人间的神曲,又似盈盈的风起程漫过田野,田野早已收敛起往日的喧嚣,在静谧中绽放出一丝秋意。没有繁花似锦又何妨,最终收获的定是一份无言的慰藉。
  杜甫诗里说:“牛女漫相思,秋期犹渡河。”到了秋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深情。可以说,秋天,是最适宜恋爱的季节。因为男男女女在春天易浮躁动,夏天容易受到诱惑,冬天易于陷入沉思,而秋天的人们则冷静而深远,正好适于恋人们甜蜜携手,才有了“天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缠绵悱恻。这也许就是牛郎织女选在“七·七”相会的缘由了。
  星光璀璨,水天一线,涟漪四起,清幽得让人不忍去打破。树影,石桥,繁星倒映在湖面上,一阵瑟瑟秋风吹来,掀起心潮。旧梦,回忆,往事如烟如雾般踏着滴答的节拍奏响,银亮的月光镶着温柔,如少女纤细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含情脉脉的眼神撞击着我的心扉。
  转过身,一枚落叶悠悠飘舞……
 
    初二:施晓彗

秋以为期篇(九):关于清明节的作文:清明节习俗_3000字

  摘要:[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一、大烧纸,九K白纸,砸上四行圆钱,每行五枚;二、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背后印有佛教《往生咒》;三、假洋钱,用硬纸作心,外包银箔,压上与当时通行的银元一样的图案;四、用红色印在黄表纸上的《往生咒》,成一圆钱状,故又叫“往生钱”;五、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有的还要用线穿成串,下边缀一彩纸穗。
  旧时,不拘贫富均有烧包袱的举动。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谓之“打发外祟”。
  有的富户要携家带眷乘车坐轿,亲到坟茔去祭扫。届时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戴柳]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
  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
  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荡秋千]古代,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为了获得高处的食物,在攀登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最早称之为“千秋”。传说为春秋时代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恒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打秋千时,人在空中荡来荡去,翩翩若飞,很有趣味。《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据宋朝史籍记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艳妆饰,金翠琛缡,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人们带着食物,来到郊野,投向大自然。宋代踏青之风盛行,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
  [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蹴鞠”为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据《说苑》记载,相传为黄帝发明,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鞠”在战国时代已开始流行。其时的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唐代用动物的膀胱为球胆,内中充气,增加了球的弹性,可拳打脚踢。
  大约在汉代有了蹴鞠的专著《蹴鞠经》。唐宋时出现蹴鞠的专门组织球会“圆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雏运,万里秋千习俗同”的诗句说明在唐朝时,清明蹴鞠已十分兴盛。
  唐人仲无颜在《气球赋》中描写了时人足球赛的情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弛突喧闹,或略地以丸走,乍陵空似月圆”。当时的球赛有两人对踢的“白打”,即以踢的花样和次数多少决定胜负;亦有三人踢的“官场”。到了宋代,开始使用球门,同时有了评判胜负的裁判员,此为现代足球的前身。蹴鞠不仅在民间十分流行,在宫内亦然。韦庄在《长安清明》中说:“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王建在《宫词》中亦说:“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
  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中“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的诗句,说明除了民间和宫延,军队中亦开展踢球活动。
  据说唐僖宗非常喜欢踢球,他曾对俳优石野猪夸口说:“腾若步打进士,当得状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欢蹴鞠,高俅之所以深得徽宗宠信,并被封为太慰,就是因为他“踢得好脚气球”。
  [斗鸡]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早在春秋时就相当流行,传承至唐代,风靡一时,并形成了主要于清明时斗鸡的习俗。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待他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关于斗鸡的记载,早期可见于《战国策.齐策》、《左传》、《史记》等书。《三辅黄图》记载汉长乐宫有斗鸡台。汉画像石、画像砖有屡见不鲜的斗鸡图。唐杜淹在《吟寒食斗鸡应秦王教》中对斗鸡的场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寒食东郊道,扬鞴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kuaijikaoshi/106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