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CET3】

(1) [李延年歌]相和歌辞



公无渡河


唐·李白


【原文】


黄河西来决昆仑①,咆哮万里触龙门②。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③百川,儿啼不窥家④。杀湍堙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⑤。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冯⑥,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

(2) [李延年歌]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约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幼年
  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6岁,在故乡读书。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谈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10岁,在故乡。《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按:司马迁10岁左右,即在故乡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11岁。
  窦太后死,汉地区冲突罢绌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发动尊儒。一说司马迁出生于这一年。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12岁。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时在夏阳耕读,时在长安求学。
  青年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年朔二年)19岁,从夏阳迁居长安。
  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迁民于茂陵。司马迁随家迁于京城。从孔安国学《尚书》,从董仲舒学《春秋》。孔安国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20岁,游历各地。
  司马迁漫游江淮,到会稽,渡沅江、湘江,向北过汶水、泗水,于鲁地观礼,向南过薛(今山东滕县东南)、彭城,寻访楚汉相争遗迹传闻,经过大梁,而归长安,历时数年,为协助父亲着作史记做准备。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22岁。
  公孙弘为丞相,请为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司马迁得补博士弟子员。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23岁,为郎中。
  以考试成绩优异为郎中,即皇帝的侍卫官。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元狩元年)24岁,为郎中。
  司马迁侍从武帝巡视至雍,祭祀五帝。获白麟。司马谈始修《太史公书》。
  《史记》原计划记事止于此年。
  《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扣来司马迁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28岁,为郎中。
  汉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内),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
  中年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33岁,为郎中。
  随汉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陕西凤翔县),到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
  有司与太史公司马谈、祠官宽舒议祭祀后祠。始立后土祠于汾阴(今山西万荣县)。冬十月,“武帝自夏阳东幸汾阴”,司马适随武帝回夏阳故乡。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34岁,为郎中。
  冬十月,司马迁以侍中身分侍从汉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风、平凉、崆峒。
  太史公谈、词官宽舒等向武帝建议立泰坛。太史公谈议泰典礼。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35岁,为郎中将。
  汉武帝与公卿、诸生议泰山禅。司马迁受命为郎中将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达邛(今四川西昌一带)、笮(今四川汉源一带)、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带),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设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36岁,为郎中。
  汉武帝前入泰山封禅,太史公司马谈随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阳)而病危。司马迁自西南归,见父于周南。谈临终嘱司马迁继孔子而续《春秋》。
  司马迁以郎中身分侍从汉武帝至泰山,又至海边,自碣石至辽西。又经北边、九原(今包头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37岁,为郎中。
  春,司马迁随汉武帝到缑氏(今河南偃师),又到东莱。四月,黄河决口,司马迁从武帝至濮阳瓠子决口处,与群臣从官负薪塞黄河决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38岁,为太史令。
  继父职为太史令。《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绅石室金匮之书。”与朋友挚峻书信往还,勉励其抛弃隐居生活,立志于事业,从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39岁,为太史令。
  冬十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雍,祭祀五帝。经回中道,批出萧关(今宁夏固原县东南),经涿鹿,从代地(今河北蔚县)而还,经河东回长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40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武帝至南郡盛唐(庐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过长江,登庐山,北至琅琊(今山东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41岁,为太史令。
  冬,司马迁随汉武帝行至回中(今陕西陇县西北)。三月,经夏阳至河东,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42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与上大夫壶遂等制定《太初历》,汉武帝宣布废《颛顼历》,改用此历法。太初历对后代有极大影响。
  冬十月司马迁随武帝祭泰山。
  司马迁开始着述《史记》。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43岁,为太史令。
  司马迁专心着述。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开汉元年)46岁,为太史令。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发兵讨伐匈奴。
  李陵为将,请“自当一队”。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47岁,为太史令。
  三月,司马迁随汉武帝至河东,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虏,司马迁因替李陵讲公道话,而被捕入狱,后被释放。
  公元前98年(天汉三年)48岁。
  李陵被灭族。
  司马迁为着作史记而忍辱苟活,自请宫刑。
  《悲士不遇赋》约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四年)49岁,为中书令。
  被赦出狱,任中书令。《汉书·司马迁传》:“迁既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发愤着史记。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53岁,为中书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间有信给司马迁。
  公元前91年(汉武帝征和二年)55岁,为中书令。
  完成《史记》。《报任少卿书》说:“仆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改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仆诚已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56岁。
  司马迁约于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
  一说司马迁死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死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
  《汉书·旧仪注》:“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有怨言,下狱死。”郭沫若《关于司马迁的死》:“下狱死事,必世有流传,故卫宏、葛洪均笔之于书,谅不能无中生有,以歪曲史实”。
  2人物家世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着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着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前后,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

(3) [李延年歌]发现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 _3000字


  “千里淮河穿城过,华夏故里英雄多”,这是当代着名词人闫肃对中国南北分界线,着名的帝王之乡、歌舞之乡、军事重镇、科教名城—安徽蚌埠市的由衷赞美。找寻历史留下的印记,触摸时代跳动的脉搏,而作为一个蚌埠人我就来写写我的家乡。
  抱璞岩
  在我们蚌埠的怀远县有一个抱璞岩相信大家都知道,抱璞岩之所以成为闻名四方的胜地,是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分不开的。据说在春秋年间,楚国人卞和在这座山得到一块璞玉,并把它献给了厉王。厉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卞和犯期君之罪被刖了左足。到了武王即位的时候,卞和再次向武王献玉,可工匠任说这是石头,于是又被刖了右足。后来文王即位,卞和整天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之下嚎啕大哭。文王派人来问,他哭诉道:“我哭的不是因为我失去双足,而是正直之士被诬陷成骗子,一块宝玉被说成石头。”文王派人剖开这块璞玉后,果然得到了天下无双的良玉。这块玉,就是有名的“和氏璧”
  《中国名胜词典》有记载:安徽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凤阳府志》有:“今两崖间凿痕犹存”的说法。
  卞和洞的绮丽,唐宋以来,已名播江淮。沿卞和洞循石而上,有一采玉坑,俗称白玉堆,卞和得玉于此,虽系传说,但也不无因由。
  石榴
  蚌埠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久负盛名。据传为涂山禹王宫道长李慎羽于唐代武后天授三年从长安引入,到了清代则见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载“榴,邑中以此果为最,曹州贡榴所不及也。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数百年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自唐代起就有栽植了。清人李汝珍在《镜花缘》中说:“武则天命即将石榴二百株,传谕兵部,解交武八爷查收。此花后来送至东海郡,附近流传,莫不保护。”李翁所言虽有神话色彩,但自汉代至唐代,石榴在我国已有八百余年的栽培历史,从长安传到淮河流域的可能性是无疑的。
  怀远石榴见诸文字记载的,从现有资料看,可追溯到明代。明嘉靖年间,上蔡人张惟恕,时任巡按御史,游怀远时有《九日登山》诗:泉水细润玻璃碧,榴子新披玛瑙红。落日半山弦管发,百年此会信难逢。
  九日即重阳节,正是怀远石榴硕果缀枝,披红挂彩的时候,诗人观清泉,品览红榴,遥想大禹群会诸侯于涂山的雄姿与盛况,其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石榴在古书上又有若榴、丹榴、天浆及金罂等名称。考其名由,其说不一。《齐民要术》中载:“凡植榴者,须安僵石枯骨于根下,即花实繁茂。则安石之名义或取此。”医学家、植物学家李时珍则认为:“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这或许是榴、石榴、安石榴等名称的由来吧。
  石榴在我国分布极广,遍及各省区。而重点产区多在黄河以南,就其着名者,除怀远石榴外,还有临潼、枣庄、会理、巧家、叶城等地。
  石榴作为水果与花卉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引得不少文人墨客大费篇章。诗仙李白有《咏石榴》: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数枝石榴发,一丈荷花开。宋朝的朱熹有《题石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怀远石榴嫩枝幼叶紫红如染,花瓣、花萼鲜红如火,哗哗荧荧,给人以热烈豪放之感。花姿丰满,雍容华贵,有贵妃美。榴花美则美也,可观,可赏,不可轻狂狎戏,因为她身着针刺,以防轻薄狂徒。其品格又高于流水桃花。古代文人,看到水流花谢春归去不堪惆怅。而“春花落尽石榴开”,石榴有力挽春色在人间之意,使那些惜春、叹春、伤春的诗人们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怀远的石榴不仅花美,果也奇。果近圆球形,花萼宿存,色橙红、黄白浑染,布着红晕,并有青翠光泽,如玉琢脂凝。形似醉翁谪仙的酒坛,又像典雅富丽的花瓶。籽粒晶莹剔透,圆润欲流。食之清凉甘美,风味醇厚,不仅可以饱口福,也给人以美的享受。中秋佳节,合家团圆,对明月品石榴,真是美不可言。中国的女皇帝武天则封石榴为“多子丽人”也不为过。
  老大桥
  “万丈高楼平地起”,而这座被人称“火车拉来的城市”,最负盛名,也最早进入我的视线、并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相对于后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种类繁多、功能迥异的桥梁,人们还是情有独钟地称它老大桥的蚌埠淮河铁路桥。
  这座大桥1909年12月动工兴建,9孔的桥梁,62.8米的跨度,586.23米的全长,使它成为津浦线上仅次于济南铁路桥的第二大桥。
  而这座大桥也经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让它至今任被我们蚌埠人所瞻仰:它1911年5月15落成。1938年初,蚌埠就被日军侵犯,而这时中国军队第一六七师薛蔚英部和广西军廖磊部为了防止日军北犯,在1月31日炸毁了淮河大铁桥。日本占领蚌埠后,因为战争急需,开始了达八个月的修复工作。但是修复的很仓促,留下了隐患。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结束,国民的党败局已定的时候,为了阻止解放军南下、争取喘息的时间,所以由国防部参谋总长顾祝同指令第四厅派半个排的爆破兵,从南京运炸药到蚌埠,在李延年部第九十六军的配合下,在1月16日将淮河铁桥炸毁。但20号蚌埠还是解放了,为了迅速恢复津浦路,加速解放进程,铁道部和铁道兵团的负责人与苏联的专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在原桥的西面先建一个半永久性的木便桥,后来才建了正桥。木便桥5月1日开始动工,7月1日就落成开始使用了。但是为了建设这座大桥王吉珍等6人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正桥是1949年11月16日开始动工的,1950年7月4日完成。修复中,由于施工艰难,加上国民党飞机的平凡骚扰,筑桥的人员王焕伦、宋恒泰等人先后为之而捐躯。7月11日,举行了大桥落成典礼,铁道部长滕代远同志出席了典礼。
  1957年之后,铁路部门又对大桥进行过10几回的改造和加固,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血雨搏激流,铁桥的荣辱沉浮、兴衰变迁,不仅是这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更是中国近现代的见证和记录!到了2000年后,为减轻老大桥的压力和适应铁路提速的要求,在老大桥的东侧,铁路又新建了一座铁路桥,形成了两翼齐飞、交相辉映的格局。当和谐号列车风驰电掣般地驶过这座大桥、驶过这座有着拥政爱民、驶过这座被周总理亲切地誉为“珍珠城”、“东方芭蕾”的城市的时候,万人空巷、万众瞩目,百姓奔走相告、笑逐颜开。为了适应新形势,时速200-300公里的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穿越蚌埠,铁路人未雨绸缪、高瞻远瞩,新的高速铁路专用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预计今年将雄姿绽放,一个崭新的铁路货运、客运分离、加速发展的新格局和新画卷将我们走来。无独有偶的是,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淮河公路桥的运行也突飞猛进、一路高歌!
  现在当再次我举首瞻望着这座饱经沧桑的老大桥,那些为它献出宝贵生命的钢铁般的战士在暴风骤雨中建设这座老大桥时一个个小小的身影遍在我的脑海中回荡……
  孙家圩子
  渡江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是邓小平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所绘制的宏伟蓝图得以实现的结果。蚌埠孙家圩子就是邓小平手中的“一支笔”刻划在我们心中的记忆。
  座落在蚌埠市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省、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在1949年3月22日到4月4日的时间里,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和谭震林等很多领导,率领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东局、三野司令部和华东军区等机关就驻扎在孙家圩子村,因此孙家圩子也就成为了渡江战役的政治决策中心和军事指挥中心。在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里,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的方案,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组织拟定了渡江作战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并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作为渡江战役乃至全国解放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继三大战役胜利后,乘胜追击国民党并取得决定性
  胜利的一场重要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宣告了国民党22年反动独裁统治的寿终正寝,在夺取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和建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中,渡江战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家圩子村的光辉一页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沉睡多年的孙家圩子一下子变成红色旅游的热点。孙家圩子开发建设的重要价值,在于贯通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轨迹,起到了红色旅游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在2001年5月的一天张震副主席对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旧址进行过视察,并对修复总前委驻地旧址寄予了很大期望和很高要求。今天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旧址已成为了皖北地区知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我们生活在历史里!历史牵缠着我们的一切,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历史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
  蚌埠六中初一:陈雨晴
 

(4) [李延年歌]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

【说明】本传叙述李广及其孙李陵、苏建及其子苏武的事迹。李广,“世世受射”,颇有胆略,爱护士兵,是西汉抵御匈奴的名将。然“数奇”而未得封侯,更阴差阳错而造成悲剧。其孙李陵,自告奋勇出击匈奴,因兵少失援而被迫投降对方,继又因家仇私怨而甘心为匈奴效力。苏建,武帝时为将,多次随大将军卫青抗击匈奴,因功封平陵侯。其子苏武,武帝时为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牧羊北海,受尽磨难,坚贞不屈。昭帝时汉匈和亲,得以还汉。《史记》传写李广,文情并茂,评论其人品格,更寄景仰之情。《汉书》此传以写李广、李陵、苏武为重点,写李广,基本上袭取《史记》文字;细写李陵,极尽其寡不敌众及投降变节的复杂心态;特写苏武,热爱父母之国,大节不亏。所写李陵与苏武的思想与人品,形成鲜明对比。赞词惋惜李广之死而盛称苏武之节,不满李陵之意溢于言外。这是《汉书》中闪烁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辉篇章,传颂千古,教育万代。
李广,陇西成纪人也(1)。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2)。广世世受射(3)。孝文十四年(4),匈奴大入萧关(5),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6),用善射,杀首虏多(7),为郎(8),骑常侍(9)。数从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曰:“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
(1)陇西:郡名。治耿道(在今甘肃临洮)。成纪:县名。在今甘肃通渭东。(2)燕:战国七雄之一。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曾派荆轲刺秦王政,未遂,后为秦军俘获。(3)世世受射:世代相传射箭的方法。(4)孝文十四年:即公元前166年。(5)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6)良家子:自给车马的平民子弟;不是出身于医、巫、商贾、百工之家。(7)首虏:敌人的首级。(8)郎:官名。帝王恃从官的通称,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名。是郎中令(后改光禄勋)的属官。(9)骑常侍:郎官的加衔。
景帝即位,为骑郎将(1)。吴楚反时,为骁骑都尉(2),从太尉亚夫战昌邑下(3),显名。以梁王授广将军印,故还,赏不行(4)。为上谷太守(5),数与匈奴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6):“李广材气,天下亡(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确(角)(7),恐亡之。”上乃徙广为上郡太守(8)。
(1)骑(jì)郎将:官名。郎官有车、户、骑三将,骑郎将即其一。(2)骁骑(xiáojì)都尉:率领骁骑(轻骑兵)的军官。(3)亚夫:即周亚夫,详见《周勃传》附周亚夫传。(4)以梁王授广将军印等句:言李广本是汉将因私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有过,故还军后不予封赏。(5)上谷:郡名。治沮阳(在今河北怀来县东南)。(6)典属国:官名。掌管民族事务。上:这里指汉景帝。(7)角:角胜败。(8)上郡:郡名。治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县东南)。
匈奴侵上郡,上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1)。中贵人者将数十骑从,见匈奴三人,与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2)。”广乃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山,望匈奴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惊,上山陈(阵)(3)。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我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广令曰:“前!”未到匈奴陈(阵)二里所(许),止,令曰:“皆下马解鞍!”骑曰:“虏多如是,解鞍,即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解鞍以示不去,用坚其意。”有白马将出护兵。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白马将,而复还至其百骑中,解鞍,纵马卧。时会暮,胡兵终怪之,弗敢击。夜半,胡兵以为汉有伏军于傍欲夜取之,即引去。平旦(4),广乃归其大军。后徙为陇西、北地、雁门、云中太守。
(1)中贵人:皇帝宠信的宦官。勒习兵:统领训练部队。(2)雕:似鹰的猛禽。(3)阵:摆开阵势。(4)平旦:清晨。
武帝即位,左右言广名将也,由是入为未央卫尉(1),而程不识时亦为长乐卫尉(2)。程不识故与广俱以边太守将屯(3)。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曲行陈(阵)(4),就善水草顿舍,人人自便,不击刁斗自卫(5),莫(幕)府省文书(6),然亦远斥候(7),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阵),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不识曰:“李将军极简易,然虏卒(猝)犯之,无以禁;而其士亦佚(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虏亦不得犯我。”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为名将,然匈奴畏广,士卒多乐从,而苦程不识。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8),为人廉,谨于文法。
(1)未央卫尉:官名。掌管未央宫的警卫。(2)长乐卫尉:官名。掌管长乐宫的警卫。(3)将屯:带兵驻守。(4)行:行军。部曲:军队的编制。行阵:行军的阵列。(5)刁斗:可容一斗粮的铜锅。昼炊饭食,夜击巡逻。(6)幕府:军队的司令部。省:简化之意。(7)远斥候:在远处布置侦察兵。(8)太中大夫:官名。郎中令的属官,掌朝议。
后汉诱单于以马邑城(1),使大军伏马邑傍,而广为骁骑将军(2),属护军将军(3)。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4)。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广必生致之(5)。”胡骑得广,广时伤,置两马间,络而盛卧(6)。行十余里,广阳(佯)死,睨其傍有一儿骑善马(7),暂腾而上胡儿马(8),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9)。吏当广亡失多(10),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1)马邑:县名。今山西朔县。(2)骁骑:当时将军的冠号。冠号将军于战时方任命。(3)护军:也是将军的冠号。当时护军将军是韩发国。(4)雁门:指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上的雁门关,为当时北方要塞。(5)生致之:把活人送来。(6)络:网。(7)睨(nì):斜视。(8)暂腾:突然跃起。(9)下广吏:将李广交给执法官处理。(10)当(dàng):判决。
数岁,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1)。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2),呵止广(3),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居无何(4),匈奴入辽西(5),杀太守。败韩将军(6)。韩将军后徒居右北平(7),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轼)(8),遭丧不服(9),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悚)(10),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11),威

(5) [李延年歌]遥远的笑_1000字

  笑,是人与生俱来就会的表情,不用人教,也不会改变。它又派生出许许多多的词:微笑,奸笑,嘲笑,苦笑,释怀大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你那么美,而你的笑容就像你一样。唐明皇,昔日的明主,如今的昏君,世人都说这是你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你的美,你的笑使你背负了千古的骂名,而你又有什么错呢?你的美是天生的,你无力改变,你的笑是发自内心的,又有什么不对呢?一入宫门深似海,又是怎样的无奈。你与唐明皇之间的爱又是那么深,你只是一个女子,为何要背负那么多呢?
  “北方有佳人,绝色而倾城。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你是李夫人,因兄长李延年的一首诗而得到汉武帝的宠爱。历史上对你的叙述只有寥寥几语,但是你的美是不可否认的。倾国倾城,那是美的哪一种程度啊。然而你懂得,懂得世态炎凉,在你病重时,你谢绝汉武帝的探望,你要把自己最美的一面显现在他人面前。我想,你离事时,嘴角应该有个笑,那是嘲笑,嘲笑自己曾经的风光如今的落寞,嘲笑自己的美,嘲笑世界的灰暗。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谁在吟唱?看清了,是你,李白。一句多么狂妄的诗啊,但是你有这个资本。除了你,又有谁敢让杨贵妃捧砚,让高力士脱靴?不过,为何你的嘴角泛着一丝苦笑呢?我明白了,那个时代,人们只是欣赏你,欣赏你的才华,却没有真正了解你。你在笑自己起伏的一生中却没有一位知音吗?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聪明如你,应该明白其中的奥秘吧。所以,你笑了,却是苦笑。你心中的寂寥啊,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得到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你一直在等待,等待怀王警醒的一日,等待奸臣小人离去的时候,等待大家相信你的时候,等待回国辅政的机会的到来。终于,你明白了:其实是汨罗江一直在等你,你是如此的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置身于朝廷的泥潭岂不可惜?当你怀抱青石时,脸上必定有一抹释怀的笑,或许还在吟唱“虽九死其犹未悔。”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一个忠君报国的代名词。然而却被你,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于风波亭。你成功了,奸笑爬上了你的脸。岳飞死了,宋亡了,最后你也死了,你背负了千古的骂名,那么,你的脸上还有笑么?
  一幕幕,一段段,古往今来,笑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些遥远的笑……
 

(6) [李延年歌]六年,让人怀念!_1500字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号,我以一名毕业生的身份离开了我的母校——云峰小学,当我踏出校门的一刹那,脑海里浮现出的全是我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发生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酸楚和不舍,曾以为漫长的六年,竟是这般短暂!
  还记得二零零九年的九月一日,我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来到了云峰小学,见到的我的小学第一任语文和数学老师,本以为会弄个三堂会审,结果不到两个小时,我就报名完成回到了家,小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回家就把幼儿园的书拿出来东看西看,进入学习的状态,可是小孩子很少专一,不一会我就放下书又去看动画片了,就这样,我就懵懵懂懂的上了一年级。虽说六年时光飞逝,但是这些事情,我却从没有忘记。
  上学趣事——自尊心强
  我一上学,就成了老师的宠儿,那是是我和罗晴“共同掌权”,但是我只是个副班长,正班长还是我的同桌——李延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小就养成了一种优越感,老师也从来不打我,所以我的自尊心就很强,我记得一年级有一次,我做作业时,让我写出“少”的笔顺,由于我没认真记,就没写对,然后我的语文老师韩敬老师就教训了我一下,其实这个教训不痛不痒,可是从来没被老师打过的我自尊心一下就受到了伤害,眼泪就像泄了闸的洪水,哭个不停。还有一次,是在五年级时我考差了,何老师批评了我几句,我愣是一节课没举手发言,就在那生着闷气。
  调皮贪玩
  说起调皮贪玩,我真不像是个女孩子,还记得五年级的时候,曹希新老师教我们数学,大家都不喜欢他,有一次他讲课时去了一趟办公室,很久才回来,大家就开起了小差,我看见陈林萍在玩双面胶,就想着:嘻嘻,我可以用双面胶沾到曹老师的椅子上呀!结果发现双面胶粘性不行,陈林萍又是出了名的小气鬼,可是天助我也,韩鹏有胶水!于是我就把胶水涂在曹老师垫凳子的报纸上,果然不出我所料,曹老师被粘住了!吃了点甜头的我决定继续行动,结果却被曹老师查了个水落石出,唉!这还只是其中一件,有空我再告诉哦你们别的吧!说完了调皮,就来说贪玩吧!我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压力不大,每天吃完晚饭都会有一段休息时间让我们疯玩,有一天,何老师让我转告大家吃完饭把天天练做了,就可以玩了,因为那段时间快要考试了,能玩就很不错了,结果吃过晚饭我就忘了这一档子事,玩倒是玩好了,结果上晚自习时我才在老师的批评下记起这一件事来,唉!
  有集体荣誉感
  我的团队意识很强,自然也就特别有集体荣誉感,还记得四年级的那次冬运会,广播体操比赛时我是评委,我害怕我们会输,于是我就把五年级班的分打成了倒数第二低,因为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结果最后老师还是批评了我,不过我们班的名次是第二名,仅次于六年级,哈哈,虽然被老师批评,但却是“痛并快乐着”!
  就这样,我就度过了我的童年,度过了我的小学时光,这六年,我也曾盼望早点离开这所小学校,可到如今,当我真正要和睦小分别时,我才发现,母校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一人一物,都显得是那样的美!这六年,有喜有忧,有花有果,我也曾失败过,也曾成功过,也曾锋芒毕露,也曾不矜不伐,就在这所小学校里,却改变了我的人生,在此,我要感谢这六年来教过我的所有老师,是您们,让我拥有了知识,让我学会为人处世,再次感谢您们!也要感谢我的同学,是你们让我收获了友谊,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再见了,母校!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
  学校: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云峰小学六年级
  作者:顾昕妍
  指导老师:何晓青
    初一:顾昕妍

(7) [李延年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王延海 译注
【说明】本文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的合传,并附录了徐乐、严安的两篇奏疏。至于篇末的王元后的诏书和班固的赞语,皆为后人所加,非司马迁原文。传中记述了平津侯公孙弘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传中也记述了主父偃与徐乐、严安谏止征胡及通西南夷之事,表现了他们反对穷兵黩武,重视民间疾苦的思想;特别记述了主父偃“诸侯得推恩分子弟”的主张,这是名为推恩,实则削藩,打击诸侯势力的极好主张,对于加强和维护汉代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有重要意义。传中虽对主父偃骄横之势有所讽刺,但对他的不幸也表示同情,特别是对当时的世态炎凉深有感慨,寓含着司马迁自己的身世之感。此文把公孙弘和主父偃这样两个虽有共同的政治态度,但却是冤家对头的人,放到同一传中加以记述,更能看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传文中插入徐乐和严安的奏疏,因其思想与主父偃和公孙弘的思想一致,因而并不感到游离,相反却起到强化主旨的作用,显示了司马迁谋篇布局的缜密性和处理材料的灵活性,给后世写史者以启发。本传选材主要集中在如何对待匈奴和西南夷的问题上,中心突出,有利于表现主题。另外本文记事简约,前后照应紧凑。特别是论说的内容多以奏疏形式出现,使叙论相间,浑融交错,既突出了史实,又很好地阐明了司马迁的观点。“太史公曰”一段,作者以“悲夫”二字收束全文,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和艺术效果。
丞相公孙弘是齐地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aiyukaoshi/11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