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GMAT】

送别诗大全一: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注解1、少孤:指自己早年丧父。
译文故乡遍地都是衰败的枯草,咱们分别了多么叫人伤悲!你踏上去路远在寒云之外,送你归来正遇上暮雪纷飞。少年丧亲过早地漂泊异土,多难时相交怅恨识君太迟。空朝你去的方向掩面而泣,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
赏析

送别诗大全二: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赏析这是唐诗人许浑宣城送友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劳歌”本指劳劳亭(今南京)送客时唱的送别歌,后成为送别歌的代称。首句便在离别的谢亭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二句以江上美景反衬了欢聚的可恋和别离的难承,而那急流水又更添追逐友人的离愁。三四句不仅写出身留谢亭而友人早已远去,而且写出暮色苍茫风雨凄迷的孤寂落寞的离愁情,其不言而神伤之韵极具感染力。唐诗三百首
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而风雨凄迷景色正衬离情。诗中情与景的点染交融既富有变化又高度统一。
此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都值得关注。

送别诗大全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态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送别诗大全四:杨慎



杨慎(1488~1559)
明代文学家。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赏。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众臣因"议大礼",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很多,涉及面极广。如《丹铅总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升庵诗话》、《词品》、《书品》、《画品》、《大书索引》、《金石古文》、《风雅逸篇》、《古今风谣》、《奇字韵》、《希姓录》、《石鼓文音释》等等,还有《全蜀艺文志》、《云南山川志》、《滇载记》等地方志及史料。这些著述往往有独到之见,或可补史阙,或提供线索,有相当学术价值。然而,因他久居云南,寻书核对不易,有时只凭记忆写作,所以也有一些误引、臆测不实之处。


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除诗文外,杂著多至 100余种。四川省图书馆所编《杨升庵著述目录》达
298种。他的主要作品收入《升庵集》(81卷,又称《升庵全集》)。此集万历间四川巡抚张士佩所编订,取杨慎《丹铅录》等书,删除重复,分类编次,附于诗文之后。包括赋及杂文11卷,诗29卷,杂著41卷。其杂著合集另有明焦□辑的《升庵外集》100卷,明杨金吾辑的《升庵遗集》26卷。词、散曲、弹词另辑有《升庵长短句》
3卷,《陶情乐府》4卷,《二十一史弹词》12卷等。


《杨慎诗词选集》(明)》》》


送别诗大全五:关于风的古诗20首


更多关于风的作文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

送别诗大全六:小升初常考诗句汇总




小升初常考诗句汇总
  小升初常考诗句:一、春景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八、友情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二、夏景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九、思乡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三、秋景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十、动物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四、冬景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十一、描写鸟的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五、爱国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十二、托物言志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六、山水田园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十三、边塞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七、送别诗
  小升初常考诗句:十四、描写月亮的诗

送别诗大全七: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赏析这是首送别诗,写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友人已乘舟向烟水迷蒙的远方驶去,但诗人还在向他洒泪挥手送别。渐渐地,看不见友人的旅舟了,江面上鸟在飞着,不知它们要飞往何处;远处只有青山默默地对着诗人。朋友乘坐的船儿沿长江向远处去了,诗人在斜阳里伫立,想象着友人即将游五湖的情景。就这样离别了,不知有谁知道诗人对朋友的悠悠相思。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恨,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此人名字爵里不详)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频频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留下诗人自己。友人此刻又如何,读者已无从知道,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巧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浓墨渲染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把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都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虚实结合,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愁思绵绵,不绝如缕。真诚的友情不同于一般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集聚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这使人联想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与徐庶分别时的情景。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望不到了。别后更谁相伴?只见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只点出了诗人远望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的情景,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寞的心境。回曲跌宕之中,见出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
五六两句,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后休止。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不止于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灿照的太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来。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苹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送别诗大全八:小窗幽记 卷二 情

小窗幽记 卷二 情【原文】几条杨柳①,沾来多少啼痕②;三叠阳关③,唱彻古今离恨。【注释】①杨柳:古时杨柳是送别的象征。②啼痕:啼哭的泪痕。③三叠阳关:即王维的《渭城曲》,又名《送元二使安西》,后来被收进乐府,成为著名的送别诗。几枝杨柳,沾上了多少离别之泪;《三重阳关》,唱尽了古往今来的离情别恨。【译文】送别折下的几条柳枝,沾染了多少离人的泪水;阳关三叠的乐曲,唱尽了古今分离时的情怀。【原文】荀令君①至人家,坐处留香三日。【注释】①荀令君:即荀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waiyukaoshi/121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