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留学生】

一:[达尔文是什么学家]科学家名人故事: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


  1909年2月12日,达尔文出生在英国的施鲁斯伯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希望他将来继承祖业,16岁时便被父亲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
  但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尤其喜欢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进到医学院后,他仍然经常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父亲认为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一怒之下,于1828年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达尔文对神学院的神创论等谬说十分厌烦,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听自然科学讲座,自学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热心于收集甲虫等动植物标本,对神秘的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828年的一天,他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他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他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他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他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达尔文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他的学校剑桥大学走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这年12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考察,达尔文经人推荐,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自费搭船,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环球考察活动。
  达尔文每到一地总要进行认真的考察研究,采访当地的居民,有时请他们当向导,爬山涉水,采集矿物和动植物标本,挖掘生物化石,发现了许多没有记载的新物种。他白天收集谷类岩石标本、动物化石,晚上又忙着记录收集经过。1832年1月,“贝格尔”号停泊在大西洋中佛得角群岛的圣地亚哥岛。水兵们都去考察海水的流向。达尔文和他的助手背起背包,拿着地质锤,爬到山上去收集岩石标本。
  在考察过程中,达尔文根据物种的变化,整日思考着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奇花异树,人类万物究意是怎么产生的?他们为什么会千变万化?彼此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问题在脑海里越来越深刻,逐渐使他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产生了怀疑。
  1832年2月底,“贝格尔”号到达巴西,达尔文上岸考察,向船长提出要攀登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当他们爬到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时,达尔文意外地在山顶上发现了贝壳化石。达尔文非常吃惊,他心中想到:“海底的贝壳怎么会跑到高山上了呢?”经过反复思索,他终于明白了地壳升降的道理。达尔文脑海中一阵翻腾,对自己的猜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相应变异!”
  后来,达尔文又随船横渡太平洋,经过澳大利亚,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国。在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中,达尔文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回国之后,他一面整理这些资料,一面又深入实践,同时,查阅大量书籍,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根据。1842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年11月达尔文经过20多年研究而写成的科学巨着《物种起源》终于出版了。在这部书里,达尔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说明物种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部着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代表作,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它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狂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
  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积极宣传和

二:[达尔文是什么学家]阳光总在风雨后

  周末,我闲得无聊,随手拿了一本书来看,是《鲁滨孙漂流记》,我轻轻地翻开了第一页。阳光从书上悄悄地滑落在地上,调头深情望了一眼,悄悄地走了。傍晚,我轻轻地关上这本书最后一页,合上眼,回想起那些有点儿破段的片段:
  “原来平静的海面上行驶着一只前往南美洲的大船,突然,海面卷起了大风。那只大船的桅杆被吹断了,船也翻了。船上的人们纷纷掉进海里挣扎着,只有一个英国人被海浪冲到了一座孤岛上……他在孤岛上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住所,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了一个简陋的帐篷……要在这个孤岛上生活下去,必须要有充足的食物,他每天拿着枪,带着狗去打猎,或到海边捕鱼,并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后来,人有了成群的山羊,可常吃山羊肉,喝羊奶他与被救下的野人‘星期五’一起救出了身处叛乱中的船长,船长答应带鲁滨孙回英国。”
  当鲁滨孙被冲到孤岛上,与世隔绝地生活时,他遇到了不少困难,都一一战胜了,从字里行间可看出鲁滨孙不畏艰险,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家们这种不畏艰险,向困难攻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1843年暮春的一天,天气晴朗,一些美丽的蝴蝶在开满鲜花的田野里飞来飞去。达尔文径直走向一片开满了粉红色花朵的三叶草田里走去,他是来对田野里的谷种植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的。
  达尔文先观察三叶草的花朵。他要看看这些花朵是怎样每繁殖的后代,它们的媒人究竟是谁?达尔文看到许多土蜂在三叶草里飞舞,有的土蜂停在花朵的上面,正把自己吸食花蜜的器官深深地插进了花蕊的蜜腺之中吸食花蜜。他知道,这些土蜂就是帮助三叶草授粉和繁殖后代的媒人。达尔文一连观察了好几天,见今年的土蜂非常多,三叶草丰收了。
  到了第二年春天,达尔文又去观察。他发现这一年在三叶草地里采蜜的土蜂很少,三叶草歉收了,这明显是土蜂少了的缘故。他又在思索:这一年,土蜂为什么少了呢?于是,达尔文对土蜂进行了追寻,终于在一些岩石洞和树洞中找到了一又一个的土蜂窝。同时他又有了一个新发现—许多土蜂窝被老鼠吃光了破坏了。后来,达尔文发现,原来三叶草的多少由土蜂决定,而老鼠的多少却由猫决定。这几种看起来亳不相干的生物之间,却存在着这样有趣而复杂的关系。
  鲁滨孙在孤岛上,战胜了困难,才能活了下来,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发现了自然界中的生物链。“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多大的成功都源于努力,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重庆市十八中学初一 苏蓝依
 

三:[达尔文是什么学家]名人励志故事:达尔文放弃研究成果_900字

  达尔文是19世纪着名的科学家,进化论的创始者,他生前常说,他的《物种起源》等着作和学说是“集体的产物”。在一封信中他曾这样写道:“我清楚地看到,如果没有那些可钦佩的观察者所搜集的大量材料,我决写不出那本书来。”事实上,他和华莱士的交往便是科学家这种谦虚无私精神的体现。  华莱士是英国着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旅行家,比达尔文小14岁,他和达尔文一样,进行着科学考察的活动,曾到南美的巴西、马来半岛等地做生物考察,采取动植物标本,在同一个课题上进行研究和写作。其间,他读过达尔文的《一个植物学家的航行日记》,也和达尔文有过几次通信,讨论交流研究心得,不过两人都没有提及他们各自的独立研究和正在写作的具体内容。  1858年6月18日,正在努力撰写《物种起源》一书的达尔文,收到了华莱士寄来的一篇关于进化论的手稿----《论变种无限地离开其原始模式的倾向》。达尔文惊诧得目瞪口呆,他说:“我从从未见过有这种更加令人惊奇的偶然巧合。……他现在采用的学术名词,甚至也和我的书稿中各章题名相同……”  如果是这样的话,进化论的优先权将归于华莱士了,达尔文再发表着作,就有抄袭和剽窃之嫌达尔文这时思想斗争十分激烈。要知道达尔文已经从事20多年的研究了,当他环绕全球作科学考察时,华莱士还是一个刚入学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达尔文由于旧病复发,加上孩子们身体不好,使得写作时断时续,进度很慢,才让华莱士后来居上。但他不愧是品德高尚的人,他决定退避三舍,成人之美,建议华莱士赶快将论文发表出来,同时为了避嫌,他打算中断自己的写作,让华莱士独享荣誉。  但是,华莱士也是品德高尚的人,他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不仅果断地放弃了优先权,而且满怀敬意地对人说:“当我还是一个匆忙急躁的少年时,达尔文已经是一个耐心的、刻苦的研究者了,他勤勤恳恳地搜集证据,来证明他发现的真理,却不肯为争名而提早发表他的理论。”  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达尔文同意和华莱士的论文合并,以合着的名义提交林奈学会宣读。达尔文非常感谢华莱士,他写信致意,并说:“如果有着可钦佩的热情和精力的人应该得到成功的话,那么您就是最应该得到成功的人。”  在华莱士的鼓励下,达尔文在1859年11月24日这一天,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巨着,1250册书在当天销售一空。华莱士高兴地喝彩,称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籍之一”,并将进化学说这一理论称之为“达尔文学说”。

四:[达尔文是什么学家]笑对成长_800字

  没有哪一个人永远只做孩子,也没有哪一个人永远站在家庭的屋檐下。踏上人生征程,离开家的港湾,生活的旅途是一张没有退路,不可预测的单程车票。在波诡浪谲的大海里航行,悲壮多于温情,险阴多于顺达。每个人都需要成长的过程,只有微笑着面对成长的旅程,人生才会驶达光明的彼岸。
  高尔基少年时父母双亡,在一个绘图师家做仆人,他在干完各种杂事之余,千方百计地挤时间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一次因看得太入迷,忘记了炉上烧着开水,茶壶经长时间的灼烧而裂开,被主人家的老太婆狠狠打了一顿,但他仍不放弃求学,终日沉浸在书海中,由于没有老师教,也不能查字典,一遇到生僻词他就马上记下来,想尽办法向有文化的人请教,一个个消灭学习中的障碍。在书籍的熏陶下,高尔基的思想变得开阔起来,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成为著名的文豪。高尔基的成长之路崎岖多舛,既无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无亲情的抚慰,但面对成长的道路,他没有选择退却,而是微笑着大步向前迈进,在文学世界里他找到了幸福与甜蜜,在成长的道路上,他收获了光明与成功。
  英国首相丘吉尔小时候性格孤僻,不善学习,成绩很差,没能进入大学深造,只能转入被称为“笨蛋的乐园”的军事专修班。后来她在印度班加罗尔驻防时,深感生活单调乏味,为了充实自己,他将空余时间主要用于自学,请母亲给自己寄来了大包小包的柏拉图、叔本华、达尔文等思想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的经典名着,从此开始了苦读。他每天阅读四、五小时着作,同时开始写作练笔。就这样丘吉尔由一名劣等生变成了博学之士,最终他不仅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成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任何人都不能放弃成长,无论你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它都会在人生旅途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所以何不像丘吉尔一样主动地接受成长,乐观的面对成长,让这一笔不仅浓重而且夺目。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成长的路。”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只有鲜花和掌声,定然还有泥泞与荆棘,微笑着年对成长,达观地看待成长,人生才会更加绚烂与无悔。
 

五:[达尔文是什么学家]心理学家名人故事: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856年出生在弗赖贝格市,该市现在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是奥地利帝国的一部分。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在一个精神病诊所行医,个人开业治疗神经病,同时致力于生理学的研究。他在巴黎与杰出的精神病专家让?夏尔科共事。他还曾与维也纳内科专家约瑟夫?布鲁尔共过事。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思想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895年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着《歇斯底里论文集》;他的第二部论着《梦的解析》于1900年问世,这是他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着之一。虽然该书开始非常滞销,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他的其它重要论着也相继问世。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中的最早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容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着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他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三十多次手术。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着。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八十二岁高龄逃往伦敦,翌年在那里不幸去世。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做出了很大贡献,用简短的文字很难加以概括。他强调人的行为中的无意识思维过程极为重要。他证明了这样的过程如何影响梦的内容,如何造成常见的不幸,如口误,忘记人名,致伤的事故,甚至疾病。
  弗洛伊德创造了用精神分析来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他系统地论述了人的个性结构学说,还发展和普及了一些心理学学说,如有关焦虑、防御功能、阉割情绪、抑制和升华等,在此不必一一列及。他的着作极大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对他的许多观点在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论,而且自从他提出之日起就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弗洛伊德最为世人所知也许是由于他提出了受抑制的性爱经常会引起精神病或神经病这一学说(实际上这个学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虽然他的着作为普及这个学说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指出,性爱和性欲始于早期儿童时期而不是成年时期。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com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 或 Death Instinct)。
  精神分析法实际上是一种代价极高的治疗方法,因此往往无效。但是也有许多成功的事例应当归于这种方法,这是无容置疑。未来的心理学家很可能最终会断定受抑制的性爱所起的作用比许多弗洛伊德派学者所认为的要小,但是这种作用肯定比弗洛伊德以前的大多数心理学家所认为的要大。同样,大多数心理学家现在已经确信无意识思维过程对人的行为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一种在弗洛伊德之前被大大低估了的作用。
  弗洛伊德当然不是心理学的鼻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人们也许会认为他作为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说并非十分正确;但是他显然是在现代心理学发展中最有影响、最重要的人物。

六:[达尔文是什么学家]学贵质疑_650字


  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人们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知识也是无边无际,无止境的。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句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没有对“胜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问才能使我们得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测或怀疑。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五年,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地质资料,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世事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展。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任,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创见。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当今,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板,作为我们向科学进攻的武器。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要增长知识,寻找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是打开只是大门的金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三中初二:李小颖

七:[达尔文是什么学家]人_3000字


  人从哪里来——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百年
  人从哪里来?--人类的起源问题,是本世纪以来颇具争论性和现实感的一个话题。抖落岁月的风尘,走近中国考古百年,这个大约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萦绕在人类心头的疑团,在二十世纪几代中外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逐渐云开见日……
  “人从何处而来?”
  关于“人从何处而来?”这个问题,全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都曾提出了大量内容迥异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圣经》里“创世记”的“上帝造人”是其中较为着名的一个。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用进化论代替神创论,用自然选择取代“上帝的旨意”,来解释地球上存在不同物种的这一事实。1871年,他又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正式提出了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理论。
  然而,进化论者在当时只能从解剖学、胚胎学等相关学科取得间接证据,以及按照一般的进化原理来论证从猿到人的理论,直接的即化石的证据在当时还是缺少的,为这种理论提供实物依据就成为当时众多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课题。
  主持过陕西公王岭蓝田人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慰文说:“达尔文的理论在当时是少数派,因此关键是要从地层里找到从猿到人的化石和考古材料,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寻找的东西。”
  从“欧洲中心”到“神秘东方”
  十九世纪,人们曾抱着欧洲是人类进化中心的观点,当时,史前考古多集于这门学科的发祥地法英等欧洲国家,产生这种思想是很自然的。然而在二十世纪初,亚洲这块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而又神秘莫测的古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1890年冬,荷兰解剖学者欧根-杜布瓦在西南太平洋万顷碧波之上的“千岛之国”发现了爪哇直立人化石,这在当时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争议。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于早期人类在亚洲的活动还所知无几。然而,这并末动摇这些有识之士的信念,他们相信:亚洲“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宽阔舞台,“可能”是最古老的人类工业的巨大扩散中心。当然,这种相信虽然缺乏确实的考古发现,但也并非是毫无根据的臆测:亚洲毕竟拥有旧大陆的“半壁江山”,是连结新大陆和大洋洲的通道和地理上的“世界中心”;晚新
  生代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使亚洲广大地区干旱化加剧而具备了适于古猿下地并向人类演变的环境。正是在这种信念激励下,来自美、法、英、瑞典、瑞士等国的科学家们纷纷涌向亚洲,其中就有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人们都想知道,这块盛产丝绸、陶瓷和孕育了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土地,是否也曾是人类起源的摇篮呢?
  1914年,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在黄河流域开展古生物学和石器时代考古的调查工作。6年之后,桑志华在甘肃庆阳县北面的晚更新世黄土堆积中发现了3件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土地上发现旧石器。
  1925年-1926年,美国中亚探险队考古学主任纳尔逊在长江三峡地区调查史前遗迹。
  1921年,中国北洋政府聘请的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约请了年轻的奥地利古生物学家丹斯基共同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发现了龙骨山遗址,并于1921年和1923年两次试掘中发掘出两枚北京人牙齿化石。1927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由中国地质学家李捷与瑞典古生物学家步林负责,正式开始在周口店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当年就获得化石材料500箱。
  1929年,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委派年轻的裴文中负责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12月2日,从一个称为“猿人洞”的地方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这是在世界古人类化石研究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令国内外为之震惊。北京人在周口店一带生活的年代,从距今70万年至大约20万年前,遗址上发现了40多个个体的人类化石,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
  黄慰文说:“这一阶段在中国有很多考古发现,为‘亚洲是人类演化的巨大舞台’这种预见提供了丰富证据,特别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
  从“亚洲中心”到“非洲中心”
  进入50年代,考古学者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寻找到了不同阶段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虽然化石材料不多,但中国古人类的一些特征仍然在这些标本上有所体现。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贾兰坡主持下开始发掘丁村旧石器中期遗址。
  1963年,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在陕西蓝田县陈家窝村发现了一件直立人的下颔骨化石,属中更新世,距今约60万年。
  次年,又从公王岭发掘出一件直立人头骨化石,即今天所说的蓝田人,年代距今115万年左右。
  一年之后,云南元谋又出土了两颗距今170万年的直立人牙齿。
  同样是在60年代,华北的山西西侯度这个早更新世遗址的发现,其年代也已冲破一百万年的“年代极限”
  。
  黄慰文惋惜地说:“但是由于这些发现没有及时公布于众,而当时非洲、尤其是东非又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都吸引了来自西方的许多考察队,人们的目光再次转向西方。”这些发现中,有1959年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早更新世地层早期发现了人类化石和共生的旧石器。它们证实原本争论不休的到底是人是猿的南方古猿类中包含有会制作工具的、后来被命名为能人的“真正的人”,它的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比爪哇人、北京人所代表的直立人几乎早了100万年。随后,能人化石和最古老的石器工业陆陆续续在埃塞俄比亚、扎伊尔、肯尼亚和南非等地发现,年代可回溯到距今260万年。
  这些接连不断的发现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非洲是人类起源的中心。而且,达尔文在《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中就曾认为非洲的大猩猩和黑猩猩同现代人类的亲缘最近,因而推论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40年代末,美国考古学家莫维士又提出“两种文化”理论,按照这个后来被称为“莫维士线”的理论,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欧、亚、非大陆分为先进和落后的两个文化圈,西面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包括非洲、欧洲和中东以及印度半岛,称为“手斧文化圈”;东面一个包括东亚和东南亚,缺少手斧,只有简单的石片和用粗砾加工
  的砍斫器,称为“砍斫器文化圈”。这又强化了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理论倾向。
  因此,一些学者对于来自非洲以外、尤其是亚洲的发现难免抱着一种警惕的和怀疑的目光,甚至认定东亚不会发现早于距今100万年的人类遗迹。
  黄慰文认为,50年代以来,非洲大陆寻找早期人类遗迹的工作蓬勃发展,重大发现接连不断,很多材料不是比我们早一点,而是早一大截,差距就拉大了,很自然增强了“非洲起源说”的分量。
  “走出非洲”
  7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新的、有的保存还较好的人类化石:
  在安徽和县、湖北郧县、南京汤山,发现多处直立人化石;
  在贵州桐梓、山西许家窑、陕西大荔、辽宁金牛山、安徽巢县,又发掘出多处早期智人化石;
  在中国南方,巫山人遗址和安徽人字洞遗址,又把100万年甩在后面,叩响了200万年的大关。我国科学家对重庆“巫山人”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制品进行古地磁和电子自旋共振法测定证实,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而人字洞遗址中与人工制品共生的哺乳动物群几乎全部由绝灭种组成并含大量上新世的成分,性质比巫山的更古老,原研究者据此估计其年代可能为距今200—240万年,即早更新世刚刚开始;
  在华北的泥河湾盆地,相继发现的多处旧石器遗址,如小长梁、马圈沟以及新近公布的大南沟。泥河湾的大南沟据发表的报告推断属于上新世,年代有可能达到距今300万年。
  与此同时,在旧石器文化研究上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莫维士线”由于广西百色盆地出土了距今73-78万年的手斧而被打破了。这些发现是新中国考古学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人类进化学说,从而为在我国境内寻找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以及文化遗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曙光初露。
  中国的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从本世纪20年代算起已经历了80年,人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大幅度向昔日延伸。近二、三十年来无论在材料积累还是研究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新成就更是为世界瞩目。
  黄慰文认为,最近2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亚洲地区又有许多很大的考古突破,发现了一些年代不仅突破100万年,而且是接近或超过200万年的遗址,而且这部分遗址与非洲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的年代大体拉平。“虽然亚洲的一些新发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亚洲不能再被忽视了。既然亚、非发现的年代相当,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人类起源是单一地区还是多地区起源的理论问题。长时间以来,我们还是以‘单一地区起源说’指导工作,这种观点正面临许多挑战。根据地质学研究成果表明,近500万年以来在全球环境变动的趋势中,从非洲到亚洲一直到东亚形成了一个季风分布带,正好是今天发现的人类化石的主要集中地,而500万年前正好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研究成果支持了多地区起源说。我们应该把是亚洲还是非洲起源的争论放在一边,加强工作,避免偏见,客观地面对世界各地新的考古发现。”
  东关五年级:张镐哲
 

八:[达尔文是什么学家]生命的最后一分钟_900字

  黑暗中有一道光,当我抓住这道光时,我朦朦胧睁开眼睛,看见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真美丽啊!
  生命就像一个证件一样,有了生命才会有双眼,才看得到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人刚出生时,生命是多么漫长;当人老时,又觉得生命多么短暂。生命开始到完结仅仅只有一眨眼的功夫,在这一瞬间又仅仅只有好几十年。人们抱怨它,因为它不够完美,不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我们是为了什么而生活?为什么拥有生命,生命又是什么?在课文《匆匆》里一句话写道:“我赤裸裸来到世界上,转眼间又将赤裸裸地离去?”难道朱自清也因为生命而迷茫。《匆匆》里他似乎抱怨了时间的短暂,提到时间,漫长与短暂不一样吗?漫长的时间会到尽头。短暂的时间也一样会到尽头。那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这么多的问题又靠谁来解答呢?
  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等,他们用了将近一生的时间搞研究,把一切现在了科学,每个科学家都有不屈的精神。他们也一定活得很光彩,但他们并不这样觉得,他们或许会一起说:“我们的研究成果可能完美。但我们的生命并不完美。”你尽可能会把一幅画画好,把一首歌唱好,把一顿午餐做好,但生命永远也完美不了。为什么?因为生命总是有很多缺陷,或许人类拥有生命是为了改造生命的缺陷,将生命尽可能的进化到更好,人的一生就可能是改造生命的期限。当生命的缺点一个个改正了,人们才不断发展,将生命发挥得更完美,更出色,那么这些人考验就算通过了。而那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总是在慢慢等待死亡的到来,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为什么这么多人惧怕死亡?是因为没办法生活了,还是因为死亡很痛苦,是啊!当人们在与死神做垂死挣扎时,真的好痛苦。那如果不挣扎,躺下来,闭上眼慢慢等待死亡的到来,轻悄悄离开世界,那死亡还会痛苦吗?
  真的,有好多问题啊,我真想问问生命,这些问题的答案。
  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一眨眼又要过去了,等待它的是死亡,难道又要到死亡的世界?那里有新的生命需要改变缺陷吗?没有生命我能做些什么?只能在黑暗中满满漂流,失去方向的徘徊罢了。
  生命是一个谜题,在什么时候才会有人解开它呢?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会有许多人惧怕,但他们阻止不了,一分钟过后,他们自然接受了死亡,最后一分钟后,生命告诉你:我要消失了。
 

九:[达尔文是什么学家]考场作文素材:2009高考优秀作文素材大集萃宝典(一)3

  航海家鲍迪奇
  美国数学家纳撒尔·鲍迪奇,从10岁起就到图书馆去刻苦攻读,博览群书,因而大器早成,14岁就成了一名精通航海和天文的学者。他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航海事业,自学了50多种语言,发现了当时航海权威穆尔的《航海实践》中80多条错误。经过多年实践,终于创造了“鲍迪奇航海法-依靠星体定位导航”。
  心理暗示的实验
  立志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即精神因素的强大作用上得以透析。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事先告知一组被判死刑的囚犯,他们将不执行枪决,而是被刺破静脉,让血从体内流尽而死。然后将死囚蒙上眼睛,绑上双手,带入一个特定的房间坐定,拿针在他们的手腕上比划着轻刺一下(并非真正刺破血管),然后轻轻地拧开一旁的水笼头,让水一滴一滴往下滴。十几小时后,那一组囚犯先后停止了跳动。这样,囚犯在肌肉没有遭受任何损伤的情况下死去。
  这个实验说明了心理暗示能够对人的肌体产生何等巨大的作用。当然这是消极的作用。然而我们已经可以由此及彼,由反得正了。
  2.奉献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样活着才算有意义?活着为自己还是活着为他人?这是每个人都要考虑的问题。“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奉献与索取是一对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贪欲永远得不到满足,再者,没有别人的奉献,自己又能索取什么?
  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热情,是一中无私的爱心,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格言警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鲁讯)
  人生价值的大小是以人们对社会贡献的大小而制定。(向警予)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着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是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艾青)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泽东)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
  希望你们年轻一代,刀能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法拉第)
  凡是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或是为捍卫一个伟大真理而忍受穷苦的人们,才是英雄。(荷马·马蒂)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达到自身的完美。(马克思)
  一个只顾自已的人不足以成大器。(罗斯金)
  鲁讯——牛
  鲁讯先生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法拉第——烛
  物理学家万克尔·法拉第一生勤奋,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都作了贡献,并在晚年写成《电学的实验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科学遗产。他希望自己:“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居里夫人——蝉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她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诺贝尔的永恒奉献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达尔文心系造福事人类
  达尔亠的后半生体弱多病,仍然坚持实验和著书。他曾说:“对于科学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他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不断地追随科学,并且把我的一生,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这样倚靠是正确的,所以不会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得到直接的好处。”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达尔文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把一生献给科学
  镭的发明者、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居里夫人一生忠于科学,厌恶金钱和荣誉,她把所得的奖金绝大部分用于科学实验及赠送给贫穷的学生和需要帮助的朋友。她把研究的结果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而不接受当时可谋取巨富的专利权。在社会授予她的荣誉面前,居里夫人只有一句话:“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应该注意人。”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aopinkaoshi/9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