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exiangwang.net--高一】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听课记录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1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 

二. 简介背景 

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晋国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到春秋时,晋国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流亡,历经卫、齐、曹、宋、郑、楚、秦等诸侯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要把他杀了。到楚国受到优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晋国国力大增,称霸的欲望迅速膨胀,而楚国却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公元前632年,晋楚兵戎相见,晋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报优待之恩,再联合齐、宋、秦之师破楚于城濮,从而使晋文公确立了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战中,郑国帮助了楚国,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间结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包围郑国,要把郑国国君叫出来好好辱骂一顿。郑人害怕,献上叔瞻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秦、晋围郑   让学生思考本段的作用——伏笔的巧妙、行文的缜密。

1、 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2、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3、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4、 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提示小结: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临危受命   本段以简约之笔,涉了人之事。  

1、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2、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第三段:说退秦师    说辞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1、“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7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辩士。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以害动秦(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诱秦(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责晋不义,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8、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第四段:迫晋退兵  

1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2、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示:(1)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2)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一九九九年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是对我国主权的公然挑衅和侵犯,而我国政府没有感情用事,而是从根本利益出发,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这一事端是完全正确的。(此题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一、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一个“师必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君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二、 结构美—— 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一)不露痕迹这对应美  

全文的情节结构前呼后应,一线贯穿,层次井然,叙事张驰有度,圆美隽逸。

首段埋设伏线,伏线有二,一是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二是两军阵列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从原因上讲,秦晋围郑,以晋为主,秦为辅,且与秦无关,秦国完全没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晋国。这就为烛之武的巧言离间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郑人化敌为友,争取秦国准备了先决条件。而秦晋驻军分列两处,缺乏周密部署和统一指挥,这既为烛之武的离间秦晋和秦郑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郑国的计划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由上可知,两处伏笔,实际上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事态的发展,烛之武的说辞,乃至最后的结局,无一不为这伏笔所牵制。

(三)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可是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总体来说,其情节结构可以概括为“三抑三扬的情节美”。  

开篇写秦晋联合,攻城占地,直逼郑都,大有来势凶猛,锐不可挡之势,郑国势单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读者自然会为郑国命悬一线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写佚之狐慧眼识英雄,关键时刻荐举烛之武出使秦军,“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让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烛之武是一个可以解民于水火,救国于倒悬的乱世奇才。“必”,一定,势必之意,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对其智慧才干的坚信不疑。读到这里,我们又感觉到郑国安危系于一人,万民生死系于一行的些许希望(扬)。这是一抑一扬。  

烛之武应召进见郑君,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七十老朽,屈居“圉正”(相当于弼马温之类的官职),英雄末路,壮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骚满腹,自责自怨。他是临阵退却还是义无反顾?读者不禁又为他,更为郑国的命运担心(抑),及至郑伯反躬自省、自责致歉进而晓喻大义、点明利害时,这份诚恳自责,这番透彻分析给烛之武以极大的思想触动,他终于顾全大局,勇担重任,我们心神为之一震,郑国或许有救(扬)?这是二抑二扬。  

文章结尾写子犯建议晋文公击秦,在这个秦背晋约援助郑国的敏感时刻,这种原本就不牢实的盟国关系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读之令人心神倍感紧张,似乎“山雨欲来风满楼”(抑),可是晋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断果断地拒绝了子犯的建议,并最终撤军后退,这又让我们心神舒缓,紧张化为轻松(扬)。这是三抑三扬。  

综上所述,《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张驰有度,曲折多变,这也是其情节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 课外迁移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 

   

      

一、一词多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         助词,的

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唯君图之             指示代词,这件事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陋

越国以鄙远            边境、边邑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左传·昭公十六年》:看不起,轻视。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二”的大写。

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副职 

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不专一

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离心,背叛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再,重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许之。”、“许君焦、暇……”:答应,听从。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约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表处所  

    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表顺承,连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  

桓公微服行于民间: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见微知著: 隐蔽,不显露。

国势衰微。 : 衰败

微言大义: 幽微,精妙。

   “使史更敝衣草屦。”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坏,破旧。 

敝人 : 谦词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资治通鉴》:疲惫 

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

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告诉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

秦伯说,与郑人盟:高兴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不接受

停数日,辞去:告别

请辞于军:告诉,讲话  

二、本文的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夜缒而出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三、本文的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  

共其乏困     (共,通“供” 读gōng )  

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      (说,通“悦” 读yuè。)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读zhì)  

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了。) 

秦伯说,与郑人梦。

四、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3、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为“有何厌”) 

4、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2

众所周知,高一语文承前启后。“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语文学习也是这样。记得有人曾说过这样的话:“赢在高一”、“大学是在高一考上的”,这话一点不错。

下面,我从“心态”、“要点”、“方法”等方面,解说一下如何做好初升高语文学习的衔接、过渡工作。

一、心态调整。

首先,熟知盲点。即了解初高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差异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明确衔接过渡的着力点。初、高中语文,考查的重点基本上聚焦在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运用和作文这五个方面。与初中语文相比,高中语文学习的难度明显在增加了。其具体变化情况简要归类如下:

①语法修辞进考查要求。初中对语法、修辞、文言文词法、句法等知识,侧重于了解,教学中淡化且不作为考查内容;而在高中则重在运用,对语言知识的要求较高,教学中强化且作为重要的考查内容。

②诗歌阅读增加了难度。从初中的了解到高中的学习,从初中的重在考查积累,到高中强化理解分析,体现了初高中诗歌学习的变化。

③文言文阅读要求提高。初中强调“理解文言文基本内容”,淡化词法、句法考察;而高中则要“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并力争在实践中一反三,能力要求明显增强。

④新增精读的阅读要求。初中现代文阅读仅仅要“熟练运用略读、浏览”,“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则要能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法,“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并从不同角度评价、质疑。

⑤课外练笔要求数量陡增。初中要“课外练笔不少于一万字”;高中则要“课外练笔不少于二万字”。课外练笔新增一万字。

总之,“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是制约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的“瓶颈”、“盲点”。为此,在初高中语文学习衔接时,同学们要加以重视。

其次,摆渡自我。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徒弟们恳请大师表演“移山大法”。大师欣然应允,开始打坐。可是数个时辰过去,山仍岿然不动。面对疑惑不解的弟子,大师不慌不忙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世上本没有什么“移山大法”,面对瞬息万变的客观现实形势,“刻舟求剑”,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此时,需要适时改变我们自己。“不用扬鞭自奋踢”。较为常见且实用的做法有:

⑴做好心态“摆渡”,提前“上岗”。作为刚刚从中考战场上走下来的初三同学,大都会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中考已经过去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阵啦!这种思想或现象的产生属于人之常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同学们也应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中考既是一个“中转站”,同时也是一个“加油站”。它承前启后,是高中学习生活的“前奏”或“序幕”。同学们可以利用中考后的暑假时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尽早实现角色转变。

⑵依据差异“摆渡”,有的放矢。高一语文学习既是初中语文学习的延续与跨越,又是高中语文学习的起跑线,起着初中语文学习向高中语文学习过渡、衔接的桥梁作用。所以,同学们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摸索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牢牢把握住高中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不打无准备之仗”。

初高中语文学习存在四个方面的明显差异:

①初中侧重于“识记”,高中侧重于“理解”;②初中强调知识考查立意,高中强调能力考查立意;③难度不同。中考是水平性考试,语文试题难度低,高考是选拔性测试,语文试题难度大;④学习方法不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初中语文学习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而高中语文学习则强调“自主学习”。

⑶强化预习“摆渡”,转变学习方式。初中语文学习是以获得知识为主,属于“被动”学习;高中语文学习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属于“主动”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对即将进入高一学习的同学来说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立足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思想,教师的教学职能发生了转变,他们不再是简单地“奉送真理”,而是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途径和规律。这是一个从“授鱼”向“授渔”转变的质的飞跃。为此,同学们应尽早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预习以“定向预习”为主,切忌“遍地撒网”。暑期预习更要针对薄弱环节,运用“勾画圈点”“看注释”等方法来培养自学能力。如,文言文的预习,要做到字字实,句索要旨,预习重点应放在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理解及翻译等双基知识上。

⑷瞄准盲点“摆渡”,完善知识储备。配备《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成语词典》、《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等语文学习等工具书。养成正确使用字典、辞典的好习惯。

毕达哥拉斯说:“自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和财富。”离开了“自主学习”的学生,既走不远,也学不好。同学们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初高中语文学习摆渡自我,顺利适应高中语文学习而奠定良好的坚实的心理与技能基础。

二、要点。

本着提高“听、说、读、写”语文综合素养的思想,关注主干知识要点。主干知识:知识范围涉及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小说散文阅读、诗歌鉴赏和作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语言运用,着重于成语、语病、标点、对联等最为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法知识,重点关注文言词法、句法和常见常用修辞;阅读理解,重点关注文言文的“意译”,散文阅读侧重分析结构和梳理思路,小说阅读侧重人物形象分析;关注新闻,主要包括新闻播报和新闻阅读;诗歌鉴赏,侧重意象把握及鉴赏角度;作文方面,重点解决审题立意和素材料理等关键问题。

下面仅以成语为例子,解说如何学习掌握“要点知识”,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1. 梳理成语知识

正确使用成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万辨义为先”。现实生活中因不明成语特性而误用的现象随处可见。成语也有“脾气”,也有“生活习性”,需要同学们去熟悉、理解、把握。成语的“脾气秉性”呈现为以下方面:

成语有谦敬。成语也有谦词和敬词之别。有些成语是谦词,只适用自己;有些成语是敬词,只适于别人。如果辨析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抛砖引玉”谦辞;“不耻下问”敬辞。

成语有感情。成语本身具有褒贬之意,讲究“喜、怒、哀、乐”等人之常情。其感情色彩分为褒义、中性和贬义三方面,其中“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是训练、考查的重点。

成语有性别。即成语有性别歧视,也讲男女授受不亲。有些成语只用于男性,或只用于女性,或用于夫妻之间。如果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误用。如“举案齐眉”,适用于夫妻之间。

成语表数量。即成语也有“集体”与“个体”之分。如“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其前面不能再用数量词修饰限制,其后面,也不能再用“们”来表示多数。

成语有兼职。即成语具有多个义项,多种色彩,身兼数职。如“灯红酒绿”,①多用来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用此意时为贬义词);②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热闹的景象(用此意时为中性词)。

常见的“兼职成语”集锦可圈可点,秀色可餐,数米而炊,灯红酒绿,平铺直叙,洁身自好,淋漓尽致,想入非非,贪多务得,乘风破浪,百花齐放,不翼而飞,美轮美奂,呆若木鸡,左右逢源,陈陈相因,分道扬镳,剑拔弩张,另眼相看,若即若离,作茧自缚,拖泥带水,粉墨登场,另起炉灶。

2. 熟知误用类型

成语误用常见类型:“望文生义”,“误用褒贬”,“叠床架屋”,“谦敬错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搭配不当”,“不合语境”,“以偏概全”。

3. 总结规律方法

造成成语误用的根本原因是不熟悉成语意思及使用特性,造成“词义”理解、“语境”判定“失真”。可采用“猜谜语”、“成语接龙”、“成语对联”、“分类整理”等方法,丰富积累成语,在关注成语的整体意义的基础上,细心弄清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如“屡试不爽”的“爽”(差错)等,扎实强化词义理解;经常做些成语题目,提高识别语境的能力。

4. 迁移训练巩固。可采用“猜谜语”、“成语接龙”、“成语对联”、“分类整理”等方法,丰富积累成语;经常做些成语题目,提高识别语境的能力。

三、方法措施。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孟子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这里所说的方法,主要是指学习方法。作为一名提前上岗的“高考预备役战士”,不妨从以下方面做好初升高临近开学前的语文学习准备工作:

⑴制订学习计划,确保语文衔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中语文共有五本必修教材,其中高一四本,占必修的80%。不论是从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来看,高

中语文知识都明显多于初中,单纯的想把学习重心放在高二或高三的想法,是非常幼稚的,而且还会给以后的语文学习造成很大的负担。

为此,同学们可采取“四定法”制定个人暑期学习计划。所谓“四定法”,即定向、定量、定时、定法。“四定”之中要特别强调“定量”与“定时”,此两点是落实“循序渐进”复习策略,提高暑期补习效率的关键因素。

“定向”,即补什么。补汉语语法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类语法知识。即补初中语文教学中被淡化的“文言词法与文言句法”、“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知识”等内容,使弱化了的语法知识重新被我们重视起来,并加以修补和强化。

“定量”,即补多少。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针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所欠缺的知识进行增补训练时,要立足于基础性运用的原则,尤其是因初中与高中的要求不同而对高一新生高中语文学习造成困难的语法知识等内容。从现代汉语的词、短语、句子、修辞等内容补起,明确梳理短语的结构、句子成分及结构类型、常用修辞手法等内容。

“定时”,即用多少时间完成。针对补习的汉语语法内容和数量多少,结合自身学习需要,科学设计补习时间安排表。因人而异,重在有效。

“定法”,即如何补。相传,古代有一中医为病人看病,一直不得其法。有一次无意中按到病者患处,病者随即大声呼喊“啊!”中医对此加以针灸,痛症果然得以缓解。于是这些特殊的痛点便被称为“阿是穴”。在此,我们不妨借鉴中医看病的做法,寻找同学们的知识缺陷这一“阿是穴”,对症下药。即“头疼治头”、“脚疼治脚”,不搞“一刀切”,以便使同学们的语文知识补习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⑵铺“路”搭“桥”。有人曾说:“初高中语文是个‘同心圆’,只是半径大小不同。”此话道出了初高中语文的联系与差别。其实,高中语文学习并不可怕,“温故”而“知新”,即可轻松搞定。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从初中语文知识的结构层次来看,六册教材的每个单元、每篇课文前面都有简明的内容介绍和预习提示,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较为全面,且富有层级;课文之间穿插介绍了阅读、写作、语法知识;每个单元后面设计有“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初中语文教学对语文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视与培养。

同学们可以利用开学前的时间,借阅高一上学期语文教材尤其是必修一教材,翻看目录,按照文体和知识点的分布来绘制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知识树”;同时,做好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相关文章及作者的专题“对位”工作,以便更好地温故知新,学以致用。如,初中阶段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雪》《风筝》《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文章,通过这样的“对位”复习,既熟悉了小说、散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了解了文章布局写法,又为高中语文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一石多鸟”。

⑶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衔接过渡方法。

一要重视阅读记诵之功,增厚语文积淀。“胸有万卷诗书,笔下才有锦绣辞章”。“天才出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没有“量”的积累,怎会有“质”的飞跃?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或学习过程中,要养成勤读、善读、精读的好习惯,运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提起要,钩其玄,悟其理,品其味”,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在阅读中学会借鉴与消化吸收。要尽量把自己所背诵的古代诗文及名言名句,合理地融入到自己阅读写作之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外练笔”的质量。

二要抓住老师的手,学会听课。初高中语文老师讲课风格存在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同学们刚刚升入高一的前一、两个月,会普遍感到不适应。为此,同学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入乡问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及早适应高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

三要上好开学第一堂语文课。第一堂语文课是升入高中后师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语文老师精心准备,介绍语文学科特点、课程教学计划和自己讲课风格。老师们使尽“浑身解数”,把自己认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或窍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学们要用心倾听老师的讲解,以便让自己跟随老师的思想“登堂入室”,把握高中语文的学习的“脉搏”。

⑷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尽早融入新的集体。从初中进入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将会面对新的环境和许多陌生的面孔,同学之间比较生疏,此时,应主动参加些语文课外活动,这样,既熟悉了新的环境,减少了陌生感,又展示了个人才华,提高了自身语文学习实践能力,进而为顺利跨过“初升高”这道人生门坎奠定良好的语文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每逢新生入校,一般都要举行自我介绍、“我爱我家”、“庆祝教师节”等活动,同学们要积极参加,并做好充分准备。“自我介绍”,是同学们进入高一后的第一次登台“亮相”,大家务必高度重视,用心准备。

⑸注重会话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们在注重自我外在形象时应主动与父母、老师、同学、师兄、师姐交流,收集学习初高中语文的经验体会,提高自己说话、倾听的能力。

下面仅以文言文“猜读词义”为例子,解说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所谓“猜读”,即指在读书的过程中,依据已知的信息内容,去推断未知的信息内容。猜读,绝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一种合乎情理的推理过程。正确使用猜读法,有利于促进阅读与思考的深入结合,给你的阅读插上联想、想像的翅膀,帮助我们摆脱“山穷水复”的窘境,迈向“柳暗花明”的前景,进而提高阅读的技能。猜读的“八个锦囊”如下:

⑴利用字形猜读词义。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形旁)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汉字的形旁都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如,“贝”与财物有关,“戈”与兵器有关,“讠”(即“言”)与人的说话行为有关。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具体凭借。如“水中藻、荇交横”。(《记承天寺夜游》)“荇”字属于合体字,“艹”是形旁,据此可知“荇”是一种草,再看前面的语境,“荇”应是一种“水草”。

⑵利用“而”字猜读词义。虚词“而”有一种用法,表并列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并列结构”来猜读词义。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而”表并列关系,“多髯”意思是长着很多胡子,是动词短语,据此可知,“而”前面的“峨冠”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戴着高高的帽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⑶利用语法猜读词义。这里说的语法是就句子成分而言的。现代汉语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定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或数量词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利用这些知识也可以猜读陌生实词的词义。如,“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余拏一小船”是主谓结构,“余”是主语,“小船”是宾语,“一”是宾语的定语,“拏”是谓语,据此可知该词为动词,解释为“划、撑(船)”。

⑷利用语位猜读词义。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紧邻的句子两两相对,结构相同,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捕蛇者说》)处在对应位置上(语位相同)的词语常常在意义方面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殚”与“竭”意义相同,“出”与“入”意义相反,“号呼”与“饥渴”相关,“触”与“犯”意思相同。

⑸借助语境猜读词义。任何一个文言实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定“生长”在具体的“土壤”中,即语境中。借助语境,瞻前顾后,也可猜读出词义。如,“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核舟记》)“了了”常见义项为:数量少;聪明、机灵;明白、清楚。上文“题名”写文字数量,下文写字的颜色,从这些“已知”信息中,这些内容都被看得清清楚楚,可见“了了”应指“清楚、明白”。

⑹借助旧知猜读词义。有两种形式:课内前后结合和课内外迁移。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岳阳楼记》)“鳞”字便可借助“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记承天寺夜游》)中“鳞”字来解释,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这里指“鱼”。

⑺借助成语猜读词义。有很多成语来源于文言文,并且有些字还保留着古代的意思。据此也可猜读陌生实词词义。如,“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能”字可以借助成语“素不相能”来解释,意思是“友好、和睦”。

⑻利用通假猜读词义。利用以上方法猜读,某词语的常见意义无法讲通时,这时就得考虑该字是否有“通假”现象。如,“昂首视之,项为之强”。(《童趣》)“昂首视之”写抬头观看,“项”(由“曲项向天歌”可知)指脖子,因看的时间较长而使脖子僵硬,可见“强”读“jiāng”,通“僵”。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3

学习目标:

1、 明确语文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弄清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语文的联系和区别,掌握高中语文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3、 依据课标理念探究语文学习之有效方法并制定具体措施。

学习重点:

新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存在新旧观念转变的问题,而对于学生则无须新旧对照,他们所关心的是学什么和怎样学,因此,本节课解决的重点应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了解教材和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难点:

学生对新教材理念、体系的理解以及对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要求的把握。

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可用一段精彩的自我介绍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 回味既往语文学习的酸甜苦辣,探讨语文课程的魅力和价值

1、 学生畅谈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

2、 教师激趣。(或讲几则学习语文的小故事,或精选几篇美文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有关章节作为激趣材料使用。)

3、 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

(1)高考怎么改革语文也是稳居榜首——永远的“三分之一”。

(2)立身处世之本,建功立业之基。

(3)形成民族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磁核”。

(4)是精神的建筑师、心灵的守护神。

(5)生命的别名。

4、要努力做“五一居士”,即能够达到“①一手好字、②一张铁嘴、③一肚子名篇佳作、④一笔好文章、⑤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这样五条标准的人。这是一个人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毕生追求。

三、 布置学生研读必修一之《致同学》、目录以及浏览《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内容,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 同样是贯彻新课标精神,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2、 你觉得高中语文新教材有些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

1、 联系:①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语文;②课文的编排以专题为核心;③都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区别:高中语文内容更丰富,课文长且深奥,每个专题整体编排(注重整合),分类更细等等。(这题主要由学生自己体会、自己归纳,言之成理即可。)

2、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

(1) 编写的基本理念:

①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②遵循规律(遵循母语教育规律)

③注重整合(由若干模块组成)

④引导学习(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⑤倡导开放(尊重多元文化、体现生活化、综合化理念、非全部规定性)

⑥整体构建(整体架构的立体化、基本结构的专题式、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2) 体系结构

①必修部分教科书的体系

以人文话题为统领,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设置了22个专题。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4

一学期来,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得到同事们的帮助,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思想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担任高一(3)班、(4)班的语文教学,能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能更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就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努力提高思想德道水平,端正自身工作态度

热爱教学事业,自觉向身边的优秀同志学习,从中吸取营养与力量,进行自我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态度端正,教风良好,能认真落实学校对备、教、批、辅、考各教学环节的各项规定和知道思想,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认真探索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更要有广博的语文知识。为此我十分重视知识水平的更新和提高。在语文教学上认真学习大纲,学习新课改理论,积极参加由清镇市第一中学承办的贵阳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会、贵阳市举办的三次教研会、并积极参加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培训。自主学习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知识,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给自己充电,主动参与语文组“老带新”教学活动,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进一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参加“师德师风”教育培训,不断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表功能,加强理论素养。

三、加强教学基本训练,搞好常规教学

1、个人备课。

刻苦挖掘拓展知识重点范围,扎实备课。我在备课时,采用网络、教材和教案等相联系的方法并用,使得教学时不断拓展和顺手。在备知识的同时,还要备人,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教学建设。通过一个学期的的接触,基本掌握所教班级语文学科的整体水平,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对症下药。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提高课堂效率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学活用。学习远程教育技术理论后,我结合学生实际,采用了“表现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克服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中,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不断探索,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之余,我积极探索,积极主动与语文教学组的同事们讨论交流经验,不断更新自身教学意识和知识结构。

3、抓紧抓好批改、搞好各种考试。将语文知识、阅读训练、作文训练等结合。批改作业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真批改作业是语文组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坚持两周批改一次大作文,批改时全批全改。全面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讲评作文时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考试、测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积极批改单元测验,各次测试。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月考和单元测试的批改,及时正确找到学生的缺陷,有利于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平时下功夫,巩固了学生所学,也让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得更加清楚。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认真总结工作,虚心向学习。

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反思

除了进行教学交流外,还注重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随时记录,随时总结,撰写教学反思,并按照自己的教学思总结进行思考,探索教学方法。

五、存在的不足

这学期的教学,实属辛苦。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足。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工作经验不足,教学思路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对自己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还得抓紧时间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教学重心、学生底子上还要进一步加大力气继续深入。

六、下学期设想

教好高中语文课对我而言是个不小的新课题,下学期,我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有经验的同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在将来的教学工作中有更好的表现。再经过新的一个学期的努力,不断自我提高,增强学生的语文水平,将会有更理想的成绩。因此,无论怎样辛苦,都将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高一语文听课记录5

时光飞逝,20xx年又将结束,回顾这一个学期,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一百多个日子,有苦有甜,教学的过程不管成功与否,都可总结为宝贵的经验。以下就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1、语文教学无差生

面向全体学生必然涉及“差生”问题,相当一部分教师总是按照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那些考试成绩不好的,理所当然的被划为“差生”之列。而实际上,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已具备了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有人善于遣词造句,有人善于布局谋篇,有人长于书面表达,有人善于口语传情。在我的眼中语文学习无差生可言,有的只是语文能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一个群体,语文教学无差生。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只要给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指导和足够的时间,他们都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思想观念的转变会带来全新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个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老师会教好语文,一个对语文毫无兴趣的学生能学好语文,激发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求得学生主动发展的前提。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紧扣教材内容,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法吸引学生,生动、新颖、恰切的教法,让学生始终在新异刺激下投入学习。其次是贯彻成功教育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甚至一开始可以普遍降低要求,让优秀生走向渊博,让大多数学生坚定学好的信心,让从没受过老师表扬的学生也体验到老师肯定性评价的愉快。

3、授之以“渔”,求得学生主动地发展

“最好的学问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学者事半而功倍,不善学者事倍而功半。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以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学生进入高中,首要的任务就是树立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要放眼社会,放眼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平时让学生坚持“多读、多听、多想、多写、多说”的“五多”做法,并严格要求,这样学生进入高中之后,普遍能够迅速掌握语文学习规律,形成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取得理想的成绩。

总之,老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受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lexiangwang.net/zhongxiaoxue/338791.html